玉
- 尔雅曰:西方之美者。霍山之珠玉焉。
- 又曰:璆。美玉也。治玉谓之琢。亦谓之雕。
- 广志曰:白玉美者。可以照面。出交州。青玉出倭国。赤玉出夫馀。瑜玉玄玉水苍玉皆佩用。
- 尚书曰:惟辟玉食。
- 山海经曰:黄帝乃取密之玉荣。而投钟山之阴阳。瑾瑜之玉。润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景周。(○太平御览八百零五作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禦不祥。
- 周官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 礼记曰:笏天子以球玉。
- 又曰:执玉爵者不挥。
- 又曰:受珠玉者以掬。
- 又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又曰: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耶。子曰: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 大戴礼曰:玉在山而木润。川生珠而岸不枯。珠者阴中之阳也。故胜水。玉者阳中之阴也。故胜木。
- 左传曰: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
- 礼斗威仪曰:君乘金而王。则紫玉见于深山。周书曰:武王俘商。得宝玉万四千。佩有八万。
- 尚书中候曰:文王至磻溪。吕尚钓。王趋称曰:望公七年。今见光景。答曰:望钓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捡。(捡。相也。)
- 孝经援神契曰:神灵滋液。则有玉英。(英。华也。)
- 穆天子传曰:披图视典。用观天子宝器。玉果。(石似美玉。可谓玉果。)璿珠。烛银黄金之膏。(五玉膏皆有精也。)又曰: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至于群玉之山。四彻中绳。(皆平直也。)先王之所谓策府。
- 列子曰:周穆王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赤刀。切玉如切泥。
- 孔丛子曰:秦王得西戎利刀。割玉如割木。
- 尹文子曰: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玉径尺。不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田父虽疑。犹豫以归。置于庑下。其玉明照一室。大怖。遽而弃之于远野。邻人取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贺曰:大王得天下之宝。臣所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之禄。
- 又曰: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问郑贾曰:欲买璞乎。郑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 鬼谷子曰: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 纪年曰:桀伐珉山。珉山庄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断(○太平御览八十二作斲。)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也。
- 吕氏春秋曰: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苍璧小玑。苍璧石多玉少。
- 珠玉图曰:玑。碎珠。
- 战国策曰:周有砥。宋有结绿。梁有悬犁。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天下名器。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 又曰:苏秦谓楚王曰: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尚书大传曰:尧致舜天下。赠以苕华之玉。
- 春秋繁露曰:公侯贽用玉。玉润而不污。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秽。必见于外。故君子不隐所短。
- 韩诗外传曰: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辉。
- 淮南子曰: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圆。阳也。珠阴中之阳也。方。阴也。玉阳中之阴。皆以其类生也。)
- 又曰:昆崙山中有曾城九重。上有珠树玉树。
- 又曰:琬琰之玉。在污泥之中。虽廉者释。
- 又曰:譬若钟山昆崙之玉。炊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 又曰:白玉不雕。美珠不文。质有馀也。
- 十洲记曰:周穆王时。西胡献玉杯。是百玉之精。明夜照夕。以杯于庭中。比明旦而水满于杯中。汁甘而香美。斯灵器也。
- 盐铁论曰:昆山之傍。以玉璞抵乌鹊。
- 列仙传曰: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
- 汉书曰:宣帝幸河东。凤皇集。得玉宝。乃起万寿宫。
- 汉武故事曰:上起神屋。前庭植玉树。以珊瑚为枝。碧玉为叶。华子青赤。以珠玉为之。空其中如小铃。鎗鎗有声。
- 琴操曰:卞和者。楚野民。得玉献怀王。怀王使乐正子占之。言玉。(○句有脱文。)王以为欺谩。斩其一足。怀王死。子平王立。和复献之。平王又以为欺。斩其一足。平王死。子立为荆王。和复欲献之。恐复见害。乃抱其玉而哭。昼夜不止。涕尽续之以血。荆王遣问之。于是和随使献王。王使剖之。中果有玉。乃封和为陵阳侯。卞和辞不就而去。作退怨之歌曰:悠悠沂水经荆山。精气郁泱谷岩岩。中有神宝灼明明。穴山采玉难为功。于何献之楚先王。遇王闇昧信谗言。断截两足离余身。俛仰嗟叹心摧伤。紫之乱朱粉墨同。空山歔欷涕龙钟。天鉴孔明竟以彰。沂水滂沛流于汶。进宝得刑足离分。断者不续岂不怨。
- 王逸正部论曰:或问玉符。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猪肪。黑如纯漆。玉之符也。
- 续汉书曰:三老五更玉杖。
- 又曰:袁逢为三老。赐玉杖。
- 魏略曰:大秦国出五色玉。
- 魏书曰:文帝甄皇后。光和中生。每寝寐。家中髣佛见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
- 文士传曰:刘桢尝预魏文帝坐。见甄后。不伏。武帝大怒。收付作部。使摩石。武帝常辇至尚方。观作者。见桢。桢摩石不仰。帝问曰:石何如。桢因得喻己自理。跪对曰:石出自荆山。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和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兹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犹不得申。武帝顾左右大笑。赦桢。复署吏。
- 胡琮别传曰:吴时掘地。得铜匣。以琉璃为盖。布云母于其上。开之。得白玉如意。大皇帝以问琮。对曰:秦始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处处埋宝物以当王土之气。此抑是乎。
- 神仙传曰:沈羲为仙人所迎。见老君。以金桉玉盘赐之。
- 搜神记曰:羊公雍伯。雒阳人。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无水。公汲作义浆于阪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云玉当生其中。又语云。后当得以妇。言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北平徐氏女。甚有行。人多求不许。公乃试求焉。徐氏笑以为狂。乃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为婚。公至所种石中。得五双以聘。徐氏遂以女妻之。天子异之。拜为大夫。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 凉州记曰:吕慕(○本书八十四马脑篇。太平御览五百八十一作纂。)咸宁二年。有盗发张骏陵。得白玉樽玉箫玉笛。
- 异苑曰:晋东瀛王腾镇邺。游常山。天时大雪。融液不积。掘得玉马。
- 又曰:弘农杨子阳。闻土中有声。掘得玉豚。长可尺许。屋栋间仍自漏秫米。如此三年。昼夜不息。米坠既止。忽有一青蛇。长数尺。住在梁上。每落粪。辄成碎银。子阳获银米。遂为富儿。锻银作器。货卖倍售。馀家市者。随以破灭。
- 白泽图曰:玉之精名曰委然。如美女。衣青衣。见之以桃戈刺之。而呼其名。则可得也。夜行见女。戴烛入石。石中有玉也。
- 诗 晋司马彪诗曰:玉出阆风侧。珠生南海滨。奕奕不周阪。苏桂扬其芬。
- 赋 晋傅咸玉赋曰:易称乾为玉。玉之美与天合德。其在玉藻。仲尼论之备矣。非复鄙文所可称述。万物资生。玉禀其精。体●之刚。配天之清。故能珍嘉在昔。实用罔极。夫岂君子之是比。盖乃王度之所式。其为美也若此。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旷千载以遐弃。倏一旦而见齿。为有国之伟宝。礼神祇于明祀。岂连城之足云。嘉遭遇乎知己。知己之不可遇。譬河清之难俟。既已若此谁。亦泣血而刖趾。
- 赞 晋庾肃之玉赞曰:圆璧月镜。璆琳星罗。结秀蓝田。辉真荆和。玄圭特达。瑜不掩瑕。质鲜器润。流映滂沱。
- 郭璞瑾瑜玉赞曰:钟山之宝。爰有玉华。光采流映。气如虹霞。君子是佩。象德闲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