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卷:礼总载
礼总载一
- 原礼记曰夫礼必本于太一 极大曰太未分曰一 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鬼者精魄所归神者引物而出 其降曰令 圣人象此下之以为教令 其居人曰义 孝经说曰义由人出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人知礼则教易 杜氏通典曰伏羲以俪皮为礼作瑟以为乐可为嘉礼神农播种始诸饮食致敬鬼神蜡为田祭可为吉礼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可为军礼九牧倡教可为宾礼易称古者葬于中野可为凶礼又修贽𩔖帝则吉礼也釐降嫔虞则嘉礼也群后四朝则宾礼也征于有苗则军礼也遏密八音则凶礼也故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而直云典朕三礼者据事天事地与人为三耳其实天地唯吉礼也其馀四礼并人事兼之夏商二代散亡多阙洎周武王既没成王幼弱周公摄政六年致太平述文武之德制周官及仪礼以为后王法礼序云礼也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然则周礼为体仪礼为履周衰诸侯僭忒自孔子时已不能具秦平天下收其仪礼归之咸阳但采其尊君抑臣以为时用汉兴天下草创未遑制立群臣饮醉争功高帝患之叔孙通草绵蕝 子悦反 之仪救击柱之弊 蕝谓以茅剪树地为纂位习肄处 帝悦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高堂生传礼十七篇而徐生善为颂 但能盘辟为礼容颂读与容同 孝文帝时徐生以颂礼官至大夫而萧奋亦以习礼至淮阳太守孝武始开献书之路时有季氏得周官五篇阙冬官一篇河间献王千金购之不能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阙奏之至王莽时刘歆始置博士行于世杜子春受业于歆能通其读后汉永平初郑众贾逵皆往受业其后马融作周官传郑玄为注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所记论列礼事百四十一篇至刘向考校经籍才获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序之而又得明堂阴阳记二十二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记二十篇乐记二十三篇总二百二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七篇谓之小戴记马融亦传小戴之学又定月令明堂位合四十九篇郑玄受业于融复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小戴记四十九篇凡三种唯郑玄注立于学官馀并散落魏以王粲卫觊集创朝仪而鱼豢王沈陈寿孙盛虽缀时礼不足相变吴则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时制晋初以荀顗郑冲典礼参考今古更其节文羊祜任恺庾峻应贞并加删集成百六十五篇后挚虞傅咸缵续未成属中原覆没今虞之决疑注是其遗文也江左刁协荀崧补缉旧文蔡谟又踵脩缀宋初因循前史并不重述齐武帝永明二年诏尚书令王俭制定五礼至梁武帝命群儒又裁成焉吉礼则明山宾凶礼则严植之军礼则陆琏宾礼则贺玚嘉礼则司马褧 苦迥切 又命沈约周舍徐勉何佟之等参会其事陈武帝受禅多准梁旧或因行事随时笔削后魏道武帝举其大体事多阙遗孝文帝率由旧章择其令典朝仪国范焕乎复振北齐则阳休之元循伯熊安生后周则苏绰卢辨宇文弼并习于仪礼以通时用隋文帝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唐初草昧未暇详定及太宗践阼诏礼官学士脩改旧仪著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百三十八篇为百卷贞观七年诏令颁示高宗初以贞观礼节文未尽重加脩撰勒合成百三十卷至显庆三年奏上高宗自为之序时许敬宗李义府用事其取舍多依违希旨学者不便异议纷然上元三年下诏命复用贞观礼仪凤二年诏并依周礼行事自是礼司益无凭准每有大事辄别制一仪援古附今临时裁定贞观显庆二礼亦皆施行武后时以礼官不甚详明特诏国子司业韦叔夏率更令祝钦明每加刊定叔夏卒后给事中唐绍专知礼仪绍博学详练旧事议者以为称职开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岩上疏请改撰礼记削去旧文编以今事集贤院学士张说奏曰礼记汉朝所编遂为历代不刊之典去圣久远恐难改易但今之五礼仪注已两度增脩颇有不同或未折衷请学士等更讨论古今删改行用制定之于是令徐坚李锐施敬本等检撰历年其功不就锐卒萧嵩代为集贤院学士始奏起居舍人王仲丘脩之二十年九月新礼成凡百五十卷是为唐开元礼 按秦荡灭遗文自汉兴以来收而存之朝有典制可酌而求者汉有叔孙通高堂生徐生贾谊河间献王董仲舒萧奋孟卿后苍闻人通汉夏侯敬刘向戴德戴圣庆普刘歆后汉有曹元曹褒郑兴郑众贾逵许慎杜子春马融郑玄卫宏何休卢植蔡邕魏有王粲卫觊高堂隆蒋济王肃秦静刘表刘绍卢毓陈群鱼豢王沈蜀有谯周蒋琬孟光许慈吴则宋敏丁孚晋有郑冲荀顗陈寿孙盛羊祜杜预卫瓘庾峻袁准贺循任恺陈铨孔备刘逵挚虞束晰傅咸邹湛蔡谟孔衍庾亮范宣范汪徐邈范宁刁协荀崧卞壸葛洪王彪之司马彪干宝徐广谢沈王裒何琦虞喜应贞宋有徐羡之傅亮臧焘徐广裴松之何承之颜延之雷次宗徐爰庾蔚之崔觊孔智齐有王俭何戢明僧绍刘瓛王逡之梁有司马褧陆琏沈约周舍明山宾裴子野徐勉顾协朱异严植之贺玚崔灵恩皇侃何佟之陶弘景司马筠丘季彬陈有谢峤孔奂后魏有高允高闾王肃北齐有熊安生阳休之元循伯后周有苏绰卢辨宇文弼隋有牛弘辛彦之许善心唐有孔颖达褚亮虞世南陆德明令狐德棻朱子奢颜师古房元龄魏徵许敬宗杨师道贾公彦杜正伦李义府李友益刘祥道郝处俊许圉师韦琨范履冰裴守贞陆遵楷史元道孔志约萧楚材孙自觉王方庆贺纪贾大隐韦万石贺敱韦叔夏祝钦明许子儒沈伯仪元万顷刘承庆郭山恽辟闾仁谞唐绍张见王岩张说徐坚李锐施敬本王仲丘张统师权无二孔元义贾曾李行伟韩抱素卢履冰田再思冯谅陈贞节贺知章元行冲韦缙等或历代传习或因时制作粗举其名氏列于此注焉
- 增唐书礼志曰元和十三年八月太常博士王彦威集开元二十一年以后至元和十三年正月五礼裁制敕格为曲台新礼三十卷上之又采元和以来至长庆典礼故事不同者益以王公士民昏祭之礼为续曲台礼三十卷 五代史曰周世宗显德五年十一月庚戌敕窦俨集通礼俨上言礼者太一之纪品物之宗自五帝之后三代以来损益因革咸有宪章越在唐室程轨量昭物采则有开元礼在纪先后明得失则有通典在录一代之事包五礼之仪比𩔖相从讨寻不紊则有会典在二者经国之大典也梁朝之后戎祀朝会多于市廛草定仪注前后矛盾率多秕粺请依唐会要门𩔖上自五帝迄于圣朝悉命编次开元礼通典之书包综于内名曰大周通礼俾礼院掌之 宋史曰开宝四年五月命中丞刘温叟中书舍人李昉知制诰卢多逊扈蒙詹事杨昭俭补阙贾黄中司勋郎和岘中舍陈鄂以本朝沿革制度损益开元礼为之其年六月丙子书成上之凡二百卷目录二卷号曰开宝通礼藏于书府六年四月十八日翰林学士卢多逊又上新脩开宝通礼义纂百卷诏付礼院 又曰天圣五年十月辛未太常博士同知礼院王皞所撰礼阁新编六十卷初天禧中同判太常礼院陈宽请编次本院所承诏敕其后不能就皞因取国初至乾兴所下诏敕删去重复𩔖以五礼之目成书上之赐五品服熙宁十年七月廿七日丙子诏太常礼院续脩礼阁新编 又曰景祐四年三月庚子同知太常礼院吴育言今礼院所藏礼文故事未经刊脩而𩔖例不一请择儒臣与本院官约古今制度参定为一代之法从之至庆历四年正月辛卯提举贾昌朝编脩官孙祖德李宥张方平吕公绰曾公亮王洙孙瑜余靖刁约上之为太常新礼四十卷 又曰宝元二年六月丁卯天章待制直史馆宋祁同脩纂礼书康定元年十月癸巳馆阁校勘刁约欧阳脩同脩礼书 又曰绍兴元年七月七日章效上欧阳脩编纂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诏付太常是年十一月八日辛丑太常少卿赵子书言政和宣和续编因革礼渡江皆散失欲自渡江以后脩纂成书目为绍兴续编太常因革礼诏可明年太常以总例及吉凶嘉新四礼凡八十六篇二十七卷始于建炎至绍兴二年编𩔖粗成未以进御九年太常丞梁仲敏言绍圣三年以后纂脩尚缺请委官编𩔖诏本寺续脩不克成书淳熙十二年三月庚子始进中兴礼书三百卷 又曰元祐五年十一月一日壬戍给事中范祖禹言太祖时聂崇义所撰三礼图书于国子监讲堂伏见太常博士陈祥道专意礼乐所进礼书一百五十卷比崇义图尤为精密请付太常与崇义图参用诏两制看详以闻 又曰政和三年正月二十九日壬午颁行五礼新仪先是大观元年正月朔诏讲求典礼十三日尚书省置议礼局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御制冠礼沿革十一卷付议礼局馀五礼令视此编次四年二月九日戊寅脩成大观新编礼书吉礼二百三十一卷祭服制度十六卷祭服图一册诏行之政和元年三月六日续编成宾军等四礼四百九十七卷诏颁行于是郑居中等奏编成政和五礼新仪并序例总二百二十卷目录六卷三年三月癸亥朔御制序曰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适今之宜而勿牵于今议礼局请刻石太常寺七月己亥诏比褒集三代鼎彝簠簋盘匜爵豆之𩔖五百馀器载于图诏有司改造祭器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以成一代之典六年闰正月太府丞王鼎言新仪藏在有司民未通晓望依新乐颁行令州县召礼生肄业使之推行民间并以新仪从事从之 又曰四年葛胜仲为太常少卿自建隆至治平初所行典礼尝为书百篇胜仲续其书自治平迄政和四年部居条目皆视欧阳脩之旧 又曰太常少卿余端礼请编𩔖书久不上淳熙七年七月十一日礼部郎范仲艺言太祖立经陈纪为万世观首命大臣约唐礼书著为通礼列圣相承有礼阁新编太常新礼因革礼五礼分门各以𩔖举自时厥后继纂续编中兴以来久缺不录望命太常编次大臣兼领其事以著一代弥文考百世损益诏趣成书 又曰绍兴间太常少卿赵子书为续因革礼三十卷其后礼官踵为之书成未得进御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权礼部侍郎史弥大言太上再造讲明典礼陛下绍统如内禅庆寿之𩔖更古所无宜宣取以进略经一览付之有司俾常遵守诏礼部太常寺缴进四月十七日上之凡三百卷赐名中兴礼书 辽史礼志曰辽本朝鲜故壤箕子八条之教流风遗俗盖有存者自其上世缘情制宜隐然有尚质之风约尼和抡汗制祭山仪苏汗制色克色哩仪苏尔威汗制柴册再生仪其情朴其用俭敬天恤灾施惠本孝出于悃诚殆有得于胶瑟聚讼之表者太宗克晋稍用汉礼今国史院有金陈大任辽礼仪志皆其国俗之故又有辽朝杂礼汉仪为多别得宣文阁所藏耶律俨志视大任为加详存其略著于篇 金史礼志曰金人之入汴也时宋承平日久典章礼乐灿然备具金人既悉收其图籍载其车辂法物仪仗而北时方事军旅未遑讲也既而即会宁建宗社庶事草创皇统间熙宗巡幸析津始乘金辂导仪卫陈鼓吹观听赫然一新而宗社朝会之礼亦次第举行矣继以海陵狼顾志欲并吞江南乃命官脩汴故宫缮宗庙社稷悉载宋故礼器以还外而黩武内而纵欲其猷既失奚敢议礼乐哉世宗既兴复收向所迁宋故礼器以还乃命官参校唐宋故典沿革开详定所以议礼设详校所以审乐统以宰相通学术者于一事之宜适一物之节文既上闻而始汇次至明昌初书成凡四百馀卷名曰金纂脩杂录凡事物名数支分派引珠贯棋布井然有序炳然如丹又图吉凶二仪卤簿十三节以备大葬小卤簿九节以备郊庙而命尚书左右司春官兵曹太常寺各掌一本其意至深远也是时宇内阜安民物小康而维持几百年者实此乎基呜呼礼之为国也信矣乎而况关睢麟趾之化其流风遗思被于后世者为何如也宣宗南播图籍散逸而其宰相韩企先等之所论列礼官张玮与其子行简所著自公纪亦亡其传故书之存仅集礼若干卷其藏史馆者又残缺弗完姑掇其郊社宗庙诸神祀朝觐会同等仪而为书若夫凶礼则略焉 元史礼志曰元之有国肇兴朔漠朝会宴飨之礼多从本俗太祖元年大会诸侯王于鄂诺河即皇帝位始建九斿白旗世祖至正元年命刘秉忠许衡始制朝仪而大飨宗亲锡宴大臣犹用本俗之礼
礼总载二
- 增易曰嘉会足以合礼 又曰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尚书舜典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 原周礼曰大宗伯之职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事谓祀之祭之享之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哀谓救患分灾也 以宾礼亲邦国 亲谓使之亲附 以军礼同邦国 同谓威其不协及僭差者 以嘉礼亲万民 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而为制 吉礼之别十有二一曰禋祀二曰实柴三曰槱 酉 燎四曰血祭五曰埋沉六曰副 普逼反 辜七曰肆 他历反 献八曰馈食九曰祠十曰礿十一曰尝十二曰烝凶礼之别有五一曰丧礼哀死亡二曰荒礼哀凶札 荒人物有害 三曰吊礼哀祸灾 遭水火也 四曰禬 会 礼哀围败 同盟者合会财货以更其所丧也 五曰恤礼哀寇乱 邻国相忧 宾礼之别有八一曰朝二曰宗三曰觐四曰遇五曰会六曰同七曰问八曰视 朝聘曰问殷頫曰视 军礼之别有五一曰大师之礼以用众二曰大均之礼以恤众 均其地正所以忧民 三曰大田之礼以简众 因田习兵阅车徒之数也 四曰大役之礼以任众 筑宫室所以事民力强弱 五曰大封之礼以合众 正封疆沟涂所以合聚其民 嘉礼之别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贺庆又曰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又曰大司徒以五礼防民之伪而教之中 礼记曰礼也者体也体不备谓之不成人 又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又曰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又曰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脩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又曰礼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郑注云筠筱也端本也四物于天地最得气之本或柔劲于外或和泽于内用此不变易也人之得礼亦犹是也 又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 增又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毕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又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又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又曰甘受和曰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 又曰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又曰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中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 原左传曰会于黄父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又曰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公皆有死亡焉夫礼生死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今朝贺而不度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
- 增又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礼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 原论语曰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回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汉书曰叔孙通为高祖制汉仪十二篇
- 增又曰王者必因前王之礼而顺时施宜有所损益节人之心稍稍制作焉 又曰宣帝时谏议大夫王吉上疏愿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代之人跻之仁寿之域
- 原后汉书曹褒传曰诏召元武司马班固问定礼制之宜固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得失帝曰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能下昔者尧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乃召曹褒诣嘉德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制条使可施行褒于南宫东观考正旧礼上自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一百五十篇 庄子曰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楂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应时而变也 孙卿子曰人生有欲欲则求求则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节之
- 增又曰礼者人主以为群臣尺寸寻丈检式也
- 原慎子曰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敢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 管子曰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
- 增尸子曰秋为礼西方为秋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礼之至也
- 原礼稽命徵曰礼之动摇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 家语曰孔子言于鲁哀公曰人之所以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长幼之位 大戴礼曰礼象五行也其义四时也故以四时举有恩有义有节有权 物理论曰礼者履也律也义同而名异五礼者吉凶军宾嘉也 董生书曰理者天所为也文者人所为也人所为谓之礼礼者因人情而为节文也以救其乱夫堤者水之防也礼者人之防也刑防其末礼防其本
- 增又曰夫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宾鬼神序上下之道也
- 原典略曰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树下宋司马桓魋使人拔其树去适于野
礼总载三
- 原明体 辨位 春秋说题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 下详总二 承天法地 上详总一下详总二 设容 辨等 上详明体注人周礼以人辨等则 不越 观殷 适鲁 上详总二礼左传韩宣子适鲁曰周 尽在鲁矣 谐民 安上 上详总二莫孝经以安上治民 善于礼 教敬 脩睦 周礼十二教一曰祀礼教敬二曰阳礼教让三曰阴礼教亲然礼记曰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 而叹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𨕖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制中 脩外 礼记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子曰礼乎夫礼所以制中也 汉书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故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脩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 顺时 从俗 俱详总二 周旋 规矩 上详总二重礼记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 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事师 敬长 上详总二为袁准正书礼者何也缘人情而 之节文者也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也 天经 地义 俱详总二 体信 成仁 礼记先王脩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 下详总二 应变 从宜 上详总二康礼记礼从宜 成注事不可常也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春秋善之 考信 成道 礼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𨕖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考其信示人有常注考成也 下详总二 同天气 合人心 上详总二于礼记礼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 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统百官 理万物 上详总二注下详合人心 象五行 变四时 上详总二下详总一 兄弟亲 君臣义 礼记非礼无以辨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文之又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 义也 定君臣 笃父子 上详总二以礼记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别男女决嫌疑 俱详总二 明是非 别异同 俱详总二 含阴阳 同天地 汉书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慢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含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禀其性而不能节矣 下详总二 达人情 从天道 礼记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脩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其左传齐侯伐曹入其郛讨其来朝也季文子曰齐侯 不免乎已则无礼而讨于有礼者曰汝何故行礼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 增末节 虚名 礼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三唐礼乐志曰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子 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 防范 经纬 杨子川有防器有范见礼教之至也 荀子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文献不足 损益可知 论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又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敬以行 俭而用 左传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 诗序蟋蟀刺晋昭公也俭不中礼故作诗以刺之欲其及时以礼自娱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固上下 尚往来 左传君有君之威仪其臣则而象之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是以上下能相固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 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盈孙折衷 崇敬多识 唐书殷盈孙时丧乱后制度彫紊追补客典皆盈孙折衷焉多又归崇敬治礼家学 识客典 杜佑通典 刘岳书仪 唐刘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称其才过刘向而杜佑以为未尽因广其阙参益新礼为二百篇奏之优诏嘉美儒者服其约而详疏五代刘岳为太常卿初郑馀庆常采唐士庶吉凶书 之式杂以当时家人之礼为书仪两卷明宗见其有起复冥婚之制叹曰儒者所以隆孝弟而端风俗且无金革之事起复可乎婚吉礼也用于死者可乎乃诏岳𨕖文学通古今之士共删定之
礼总载四
- 原则天 左传夫礼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 法地 白虎通礼以法地 事会 详总二 文行 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为国 左传齐侯谓晏子曰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顺物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闻此礼之上也 御民 说苑齐景公登射晏子脩礼而待公曰𨕖射之礼寡人厌之久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婴未之闻也 四岳典 史记五帝纪舜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马融注三礼天神地祗人鬼之礼 司徒脩 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郑注司徒地官卿掌邦教者也 物之致 礼器礼也者物之致也 义之实 礼运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 人之主 详总二 国之干 左传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定社稷 又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傧鬼神 礼运礼者傧鬼神考制度也 兼仁义 袁子书礼者兼仁义也 行政令 左传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治人情 礼运圣王脩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 振物耻 礼记哀公篇孔子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朝廷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郑注物犹事也物耻臣耻也振犹救也国耻君耻也君臣之行有可耻者礼足以救之足以兴复之 有则安 曲礼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无则劳 论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天地经纬 左传简子曰善哉礼之大也太叔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 治国粉泽 周书礼仪礼义治国之粉泽 体情制文 淮南子礼者体情而制文者也 反本脩古 礼器礼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 章疑别微 礼坊记夫礼章疑别微以为民防者也 防淫节侈 白虎通礼所以防淫逸节侈靡也 民之大事 王褒服要记序古之制礼其品有五吉礼祭祀是也凶礼丧葬是也宾礼朝享是也军礼师旅是也嘉礼婚冠是也五者民之大事举动之所由也 君之大柄 礼运礼者君之大柄也 犹酒有糵 礼运礼之于人犹酒之有糵君子以厚小人以薄郑注皆得以为美味性善者醇耳 如热有濯 左传卫襄公如楚使北宫文子佗入聘郑文子言于卫侯曰郑有礼其数世之福也其无大国之讨乎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之于政如热之有濯也濯以救热何患之有 有则外谐 礼器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 废则恩薄 礼经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 退让以明 曲礼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信让以求 礼表记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 不骄不淫 曲礼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不俭不奢 白虎通礼者盛不足节有馀使凶年不俭丰年不奢贫富不相悬也 明义明恩 礼经解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不废不没 礼坊记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郑注不可以为薄不及礼而不行礼亦不可以其美过礼而去礼礼主敬废灭之是不敬 小大显微 礼器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 多少高下 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此以多为贵也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此以少为贵也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者也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此以小为贵者也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此以高为贵也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地而祭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为贵也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此以文为贵也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太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此以素为贵也
- 增失烦 礼记礼之失烦 体备 礼记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白受采 详总一 绘后素 论语绘事后素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加采色也 天泽履 易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雷天壮 又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礼本于天 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 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 礼本于义 礼运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 防伪教中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民之伪而教之中 释回增美 礼器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 文仲安知 礼器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 晏子焉知 檀弓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遣车七乘大夫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 老子绝灭 杨子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槌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孔子嬉戏 孔子为皃时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有本有文 礼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可传可继 檀弓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始诸饮食 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樽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别于禽兽 曲礼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草上其仪 唐书杜鸿渐至灵武与柳冕等劝肃宗即皇帝位以系中外望鸿渐明习朝章采旧仪设坛壝城南先一日草具其仪上之 草具其仪 唐书李吉甫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年尚少明练典故昭德皇后崩自天宝后中宫虚恤礼废缺吉甫草具其仪德宗善之 百年后兴 史记鲁两生曰礼乐必积德百年而后兴 斯须不去 礼记礼乐者不可斯须去身者也
礼总载五
- 原防德 礼以防德 治躬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威严 国维 管子国有四维一曰礼 天秩 有礼 鲁秉 齐仲孙湫曰鲁犹秉周礼未可取也 殷因 夏造殷因 为晋 左传伯石一为礼于晋犹荷其禄况以礼终始乎 用夷 杞成公用夷礼 饰情 礼以饰情注曲礼三千 制心 以礼制心 建中 礼立中道于人 表微 君子表微谓礼也 玉帛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节文 礼文等数 哀乐 哀乐之分皆以礼终 庄敬 见上 明备 礼乐明备 缘饰 汉书缘饰苛礼 讲求 国语隋武子聘周归讲聚三代典礼 率履 不越注履礼也 治辨 其治辨者其礼具 人急 礼者人之急 纵言 夫子纵言至于礼 过制 乐记过制则乱 由文 由用也用礼之文也 过数 过礼之数也 逆古 是逆古之礼 许人 汰哉叔氏耑以礼许人 不偏 礼备而不偏其惟大圣乎 无体 之礼 多旷 必多旷于礼矣 无违 礼无违者 先王制 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及者跂而及之 有司掌 铺筵席陈樽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故有司掌之 正情性 礼乐所以立人伦正情性人足以防其失也 节人心 礼节人心 无轻议 礼记无轻议 不可去 详总四 著诚去伪 礼之经也 别嫌明微 礼记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 天地同节 大礼与天地同节 上下有礼 晋文观师上下有礼其可用也 哀公问礼 哀公问礼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也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不足以知礼 窦融问仪 后汉书光武征隗嚣窦融与大军会高平第一先遣从事问会见之仪适是时军旅 代兴诸将与三公交错道中或背使者交私语帝闻融问礼仪甚善之 林放之问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邹子之知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子闻之曰是礼也 秕稗之礼 不备 委巷之礼 鄙俚之义 不为必坏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无礼及祸 多行无礼祸必自及 行为人纪张为国维 礼烦则乱 礼胜则离 敬自中出 礼由外作 易而生乱 过则有盈
- 增下人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正国 详总三礼之于正国也云云 不弃 又齐仲孙湫曰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 尽在 详总三 勤礼 左传君子勤礼 问礼 孔子问礼于老聃 定位 左传学礼焉以定其位 食言 又无礼必食言 亲有礼 又亲有礼霸王之器也 讨有礼 详总二 主减 乐记礼主其减 近情 礼器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 百年其戎 左传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数世之福 又郑有礼数世之福也 失而求诸野 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 行之惟其人 仲尼燕居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礼岂为我辈设 世说 礼不可斯须去 张曹争论于汉朝 荀挚竞爽于晋世 天理之节文 人事之仪则 庄公有非礼之举其臣谏以必书 周王有非礼之宴戒其臣以勿籍 朝廷有大疑不必聚诸儒之讼 国家有盛客不必蕝野外之仪
礼总载六
- 原赋楚荀况礼赋曰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藏城郭以固三军以彊粹而王駮而霸无一焉以亡臣愚弗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而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小人所不乱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具足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欤至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 原诏李德林为隋文帝脩定五礼诏曰礼之为用时义大矣哉黄琮苍璧降天地之神粢盛牺牲致宗庙之敬正父子君臣之序明婚姻丧纪之节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安上化民莫善于礼 唐贞观中颁礼乐诏曰先王制礼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象天地以制法通神明以施化乐由内作礼自外成可以移风易俗揖让而天下化者其惟礼乐乎固以同节同和无声无体宁饰玉帛之容岂崇钟鼓之奏
- 增论宋王安石礼论曰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亦乌知礼之意哉故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夫斲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鞕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子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圣人茍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其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 增序宋曾巩礼阁新仪目录序曰夫礼者其本在于养人之性而其用在于言动视听之间使人之言动视听一于礼则安有放其邪心而穷于外物哉故设其器制其物为其数立其文以待其有事者皆人之起居出入吉凶哀乐之具所谓其用在乎言动视听之间者也然而古今之变不同而俗之便习亦异则法制度数其久而不能无弊者势固然也故为礼者其始莫不宜于当世而其后多失而难遵亦其理然也失则必改制以求其当故羲农以来至于三代礼未尝同也后世去三代千有馀岁其所遭之变所习之便不同固已远矣盖上世圣人有为耒耜者或不为宫室为舟车者或不为棺椁岂其智不足为哉以为人之所未病者不必改也至于后圣有为宫室者不以土处为不可易也为棺椁者不以葛沟为不可变也岂好为相反哉以为人之所既病者不可因也又至于后圣则有设两观而更采椽之质攻文梓而易瓦棺之素岂不能从俭哉以谓人情之所好能为之节而不能变也由是观之古今之变不同而俗之便习亦异则亦屡变其法以宜之何必一一以追先王之迹哉其要在于养民之性防民之欲者本末先后能合乎先王之意而已此制作之方也故元樽之尚而薄酒之用太羹之先而庶馐之饱一以为贵本一以为亲用则知有圣人作而为后世之礼者必贵俎豆而今之器用不废也先弁冕而今之衣服不禁也其推之皆然然后其所改革更易不至乎拂天下之势骇天下之情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意矣
- 增杂文唐韩愈读仪礼文曰余尝苦仪礼难读又其行于今者盖寡沿习不同复之无由考于今诚无所用之然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孔子曰吾从周谓其文章之盛也古书之存者希矣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耶于是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学者可观焉惜乎吾不及其时进退揖让于其间呜呼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