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卷:帝治
帝治一
- 原春秋纬曰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庄子曰昔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轩辕氏尊卢氏伏羲氏当是时也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若此时则至治也 易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𩔖万物之情 庄子曰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吕氏春秋曰神农教曰士有当年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亲耕妻亲绩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列子曰黄帝喜天下之戴己也养正命娱耳目乃喟然叹曰养一已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退而閒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华胥氏国不知距齐国几千里 齐中国 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又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国矣 帝王世纪曰帝喾以人事纪官故以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于是化被天下又曰帝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时方岳之职故名曰四岳也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又曰尧老命舜代已摄政尊任伯禹稷契皋繇伯益时有苖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苖请服立诽谤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三载一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庄子曰舜问于尧曰夫王之用心何如尧曰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用心也 论语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春秋元命苞曰禹之时民大乐其骈三圣相继故夏者大也 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以待四方之士为铭于簨簴曰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 贾谊新书曰周成王问鬻子曰寡人闻圣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寿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在天乎鬻子对曰夫圣王在上位天下无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也则民得尽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德化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人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饿已得二生矣圣人在上则君积于仁吏积于爱民积于顺则刑罚废而无夭遏之诛则民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人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民得四生矣帝王世纪曰文帝先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得发兵深入恐烦苦百姓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受赂遗金钱觉上常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又曰文帝断狱四百几致刑措 汉书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弊网密文峻而奸宄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后汉书曰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外内无倖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世之上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然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仁之度未优乎 帝王世纪曰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业宾礼耆艾动式旧典宫无嫔嫱郑卫之燕囿无般乐游畋之豫躬履至德虚静自损是以屡获丰年远近风承
- 增唐书曰太宗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三四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远方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此高祖太宗致治之大略及其成效如此 又曰高宗即位之初海内乂安长孙无忌等辅政未见失德数引刺史入阁问民疾苦增户十五万 又曰开元时海内富实斗米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又曰穆宗尝问崔植贞观开元中治道最盛何致而然植曰太宗资上圣兴民间知百姓疾苦故励精思治又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圭为之佐君明臣忠圣贤相维治致升平固其宜矣明皇在天后时身践忧患既即位得姚崇宋璟此二人早夜孜孜纳君于道璟尝手写尚书无逸为图以献劝帝出入观省以自戒 又曰元和之治百度修举称朝无幸人 通鉴曰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举贤才黜贪残寘租税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 又曰宋太祖如西京都民垂白者相谓曰我辈少生乱离不图今日复观太平天子仪卫宋史太宗赞曰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封禅者接踵而至 又曰真宗景德四年诸路丰稔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斛二百 又曰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又曰大中祥符间河南府狱空有鹊巢其户 又曰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馀年之基 又曰英宗立诏富弼入觐访以治道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又问边事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金史世宗谕宰臣曰人皆以奉道崇佛设斋读经为福朕使百姓无冤天下安乐不胜于彼乎 又曰世宗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馀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 元史曰仁宗御便殿李孟进曰陛下御极物价顿减方知圣人神化之速帝曰卿等能尽力赞襄使兆民乂安庶几天心克享至于秋成尚未敢必今朕践祚曾未踰月宁有物价顿减之理孟愧谢 又曰仁宗时远夷自古未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 通纪曰蹇义夏原吉对明仁宗曰民无科歛之扰徭役之繁可谓治世 通纪曰宣宗谓杨士奇曰忆五年五月共尔宿齐宫论宽恤事且两阅岁民事不又有可恤乎士奇退与胡濙条上十数事即命行之
帝治二(思治 识治附)
- 原人皇虚无 六韬 伏羲立卦 易 清净无为 说苑 俨然玄默 淮南子 允恭玄默 东观 至治洞和 陈思王 天为公 礼记 无为而天下化 庄子 垂拱天下治 淮南子 不为刑辟 春秋 不言而信 易 不化而行 列子 不为而善 韩康伯 不降席而天下治 子思子 不罢而治 说苑 不设法度 淮南 未使民化未尝民劝 六韬 不知喜怒 六韬 其输而不伪 不劳而成 并淮南子 功不赏贤不使 人虽有智无所用之 并庄子 食鸟兽肉衣其羽皮 污樽抔饮蒉桴土鼓 并礼记 不识不知 诗 鹑居鷇饮 庄子 浮游不知所来罔两不知所往 淮南子 天下和平 孝经 天下咸悦 天下和乐 帝王世纪 天下化成 易 天下怀安 史记 天下殷富 杜笃论 四海会同 书 海内劝慕 王褒 四海为家 史记 四方无虞 书 海外有截 毛诗 海内乂安 薛莹 光天之下至于海隅 至于海表罔有弗服 并书 泽及四海 守在四夷 春秋 经营四方 毛诗 皇化四远 曹植 光被四表 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并书 光被六幽 班固 上畅九垓 司马相如 洋溢八区 扬雄 密静天下 东观 德合上天化感无外 张景阳 镇抚方外 淮南子 协和万邦 书 洽和万国 典略 万方底定 陆机 万国咸宁 易 万邦咸宁 万国咸休 并书 九州影从 何晏 九有有截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毛诗 六合殷昌 张衡 员首顺风 抱朴子 迥回首面内 封禅书 前番禺后椒涂 扬雄 左汤谷右虞泉 东渐于海西被流沙 书 东包月窟西暨日宿 缪袭 经静兆民 薛莹 静济天民 傅毅 宜民宜人 毛诗 民宜其寿 贾谊新书 保乐洽寿 东观 国静民康 曹植 充实殷富 桓子 克内外无患 春秋 民用和睦 孝经 人乐其性 文子 民乐其业 春秋 四方乐业 东观 黎民乐业 续汉书 吏无百里之径民无出门之役 东观 耕者让畔 史记 田不侵畔市不务贾 淮南子 家给人足 乐稽 道不拾遗 淮南子 单车露宿 东观 外门不闭 史记 民不反乱 春秋 民无疠疫 民无反祸 贾谊 国无鳏民 刑措不用囹圄空虚 淮南子 膑者墨者宫者履菲 前汉刑法志曰墨黥之属菲履赭衣而不纯师古曰菲草履也 善为国者不师 春秋 无兵车之事 贾谊 寝天下兵 鹖冠 偃武脩文 书 藏兵偃武 五刃不砥三革不累 尸子 销兵刃 史记 兵无血刃 汉书 焚甲兵 淮南子 收兵为钟 史记 铸戈为耨 潘左 倒载干戈包以虎皮 礼记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毛诗 日辟国百里 马驾鼓车剑赐骑士 东观 虎贲脱剑 礼记 去剑搢笏 偃伯灵台 司马相如 城复于隍 易 丹塞收烽元徼释驾 张协 归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 书 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春秋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盐铁论 甘雨以时 淮南子 旬而一雨 盐铁论 有渰凄凄兴雨祁祁 毛诗 圣人在上无雹 春秋 庶草蕃庑 书 庶𩔖蕃殖 百物阜安 周礼 百榖用成 书 松柏斯兑 梧桐生矣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 我仓既盈我庾惟亿 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并毛诗 太仓之粟露积于外 史记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鱼丽于罶 鱼跃于渊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并毛诗 昆虫闿泽 司马相如 无堕鷇 地平天成 书 泰阶夷清 曹植 行同伦 礼记 人伦既正 朝廷既治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书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毛诗 山川鬼神亦莫不宁 书 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礼记 农夫咏于田 曹植 颂声作于下 闵鸿 玄鬓巷歌黄发击壤 张景阳 老人击壤 逸士𫝊 小儿抚尘 应璩
- 增黄金与土同价 齐世祖曰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 闾阎弦诵相闻 宋文帝 除隋之乱比隆汤武 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唐太宗 务农兴学慎罚薄敛 宋太祖 加惠兵民轻徭薄赋 元仁宗 三十年间四境晏安户口蕃息 宋文帝 华夏富庶旅不赍粮时称治平 元太宗 朝廷清明天下安静 宋哲宗元祐 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宋仁宗 天下晏然国富民足 元仁宗 朝无阙政生民皆安 明仁宗 春风暄和万物畅茂四方无事 宋太宗谕 百榖丰登雨旸时若此为上瑞 明文皇诏 勤于为治赏罚严明 后魏显祖 仁厚恭俭勤于为政 宋文帝 勤政忧民帝王常事 宋太宗语 诏书敕旨无非仁政 明仁 宗 吏治若媮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 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 国未尝无嬖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 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𩔖之气 宋史仁宗赞 无一物之失所 见万国之咸宁 赵普言 以天下之乐为乐 乐在时平民安 并宋太宗语 不以繁华为乐盖以民安为乐 宋太宗语李昉 与世休息迄于丕平 宋太祖 但求顺理以致太平 刘大夏对孝宗 制礼作乐有太平之风 元魏显祖 承百王之末粗致承平 宋太宗诏赵普 永徽之政有贞观风 唐高宗 有贞观永徽之风 通鉴唐睿宗 言政治者称元嘉焉 宋文帝 真宗之世号为盛治 仁宗之世天下承平 元祐之政庶几仁宗 宋史 世祖之世家给人足 元世祖 时称小元祐 宋理宗 时号小尧舜 金世宗 一民不得其所朕之责也 明文皇诏 御得其道则昆虫草木无札瘥夭阏之患 通鉴胡致堂论 云物之祥徵于治世 明洪武 恩威远加山川效灵 明永乐 天下无事灵贶并至 张知 白上真宗 所宜端拱穆清啬神和志 自可远继三皇俯观五帝 赵普上太宗
- 原思治忧天下之不治 列子 在心天下 说苑 忧劳百姓 淮南子 殚心万几 晋书 削心约志 六韬 心愁忧苦 帝王世纪 念兹在兹 书 夙夜基命 毛诗 昧旦丕显 春秋 鸡鸣而起 孟子 夙寤晨兴 汉书 坐以待旦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并书 日晏坐朝 后汉 昼不暇食夜不暇寝 贾谊 不贵尺璧而重寸阴 淮南子 高居远望深视审听 六韬 不能得治本 唐文宗谓李石曰朕即位十年不能得治本 致太平之难 又问郑畋曰奈何致太平之难 责治太早 李石对文宗 求治太急 苏轼对神宗 求治不宜太急 明宣宗尝问刘大夏天下何时太平朕何如古帝对曰求治不宜太急 欲庶几二祖之道德风烈 唐宪宗尝称太宗明皇之盛欲庶几二祖之道德风烈
- 原识治识其政事 书 内脩政事 诗注 治常清静 风俗通 其治严静 春秋 养性爱民 庄子 畏天而爱人 大戴 务德而安民 分德利民 春秋 以乐乐民 黄石公 守在约 孙卿子 富其民 文子 综核名实 汉书 循名责实 邓析 总摄纪纲 桓谭 专正人道 白虎通 总览威柄 华峤 朝无权臣 朝无宠幸 东观 勤恤务本 恤民务本 汉书 事天任人 尸子云 损上益下 易 内无疵政 汉书 朝无疵政 晋书 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书 借耳分听 抱朴子 假目以览 抱朴子 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毛诗
- 增圣哲之治其应如响 期月而可盖不甚难 魏徵对太宗 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 同上 平乱责武臣守文责文臣 唐高宗语 劝我行仁义既效矣 唐太宗 尧舜之化慈俭而已 赵宗儒对唐太宗 大乱易治譬饥人易食 魏徵 丧乱之民思治犹饥渴之望饮食 明太祖谕 用德则逸 用法则劳 明桂彦良对太祖 善政在于养民 养民在于宽赋 宽而有制不以废弛为宽 简而有节不以慢易为简 明太祖谕
帝治三
- 原神教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神化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甄冶 董仲舒曰以贪狠为俗法出奸生如以汤止沸以薪救火上之化下犹泥之在钧唯甄之所为金之在镕惟冶之所化 斧斤 贾谊曰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权势法制人主之斧斤 校事 魏太祖置卢洪赵逵 为校事使察群下高柔曰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逵等以爱憎作威福太祖不听后逵等以奸利杀之乃谢柔 治身 列子楚聘詹何问治国之要对以治身之术王曰治国何如曰未闻身治而国乱也 熙庶绩 允釐百工庶绩咸熙 张四维 贾谊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辨物居方 厉精更始 宣帝诏令自新也 遗九年食 三年耕则馀一年之食三载考绩馀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二十七年遗九年食然后王德流洽礼乐成 为天下师 萧曹以宽厚清净为天下师 必世后仁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所至咸服 三代至盛际天接地人迹所至咸宾服 无宿忧 天下无宿忧宿久也 无兵事 贾谊书 不拘禁忌 明帝时反支日不受章奏帝惊曰民废农桑远来诣 阙拘以禁忌岂为政之意 不知所之 庄子 百姓休和 百姓休和兆民赖之 三代至盛 守成尚文 遭遇右武 日用而不知 百姓 制理于未乱
- 增羙利 唐文宗言不能以羙利及百姓 休息 明杨士奇 对仁宗曰更得二三年休息庶几人皆得所 宽恤 明宣宗春和行宽恤之令 升平 唐李石谓文宗曰诚务脩将来之政视太宗升平之期犹不为晚 治定功成 宋太祖 旋乾转坤 宋游似侍经筵帝问唐太宗贞观治效何速如是对曰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 功德兼隆 唐太宗赞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恭勤所致 宋李昉谓太宗四海清晏民物阜康皆恭勤所致 坐隆大业 宋赵普谓太宗登极十年坐隆大业 务行故事 宋王旦对真宗曰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 励精政治 宋孝宗 励精致治 唐宪宗新剪蜀乱励精致治 自视何如即位时 唐李石谓 文宗曰陛下春秋少非起人间也而知人情伪今日视何如即位时帝曰有间矣 今日承平亦希矣 唐穆宗尝自谓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致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 庆历圣德颂 宋石介作 太平圣德诗 明杨士奇作太平圣德诗十章以献儒臣亦皆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