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第十四卷:夏至

夏至一

  • 《尚书》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注曰:「永,长也。谓夏至之日也,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可之也。」) 
  • 《礼记》曰:「夏至日,祀皇地祇于方丘,岳渎等神从祀焉。」 
  • 《周礼》曰:「夏至,日影尺有五寸。」(郑注云:「土圭之长也,尺有五寸。夏至立八尺,表其影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又曰:「丝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至日于泽中之方丘奏之。」 又曰:「宗伯以夏至致地祇物□(音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丧乱。」 又曰:「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至,令刊杨木而火之。」 又曰「薙氏掌杀草,夏至日而夷之。」
  • 又曰:「夏至,日在东井北近极,故景尺有五寸。」
  • 《大戴礼》曰:「夏至,祭昆崙之神于泽之中,配于后土。」  
  • 《三礼义宗》曰:「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 又曰:「日夏至禁举大鼓,铸销冶皆止。」
  • 《易通卦验》曰:「夏至,景风至,蝉始鸣,螗螂生,鹿角解,木槿荣。」又曰:「夏至小暑,虾蟆无声。」 又曰:「鹿者,兽中阴也。贵臣之象,应阴解角。夏至,太阳始屈,阴气始升,阴阳相向,君臣之象也。失节不解,臣不承君,贵臣作奸。」 又曰:「夏至少阴,云出如水波。」
  • 又曰:「夏至之日,清明风至。」 
  • 《易稽览图》:曰『夏至后三十日极温。』原
  • 《周书‧时训》曰:「夏至温风不至,国无缓政。(一作宽教)」
  • 《左传》曰:「少昊氏以鸟名官,伯赵氏司至者也。伯赵,伯劳也,以夏至则鸣,冬至则止。」
  • 《春秋考异邮》曰:「夏至井水跃。」 
  • 《春秋感精符》曰:「夏至成地理。」
  • 《孝经纬》:曰「芒种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夏至。」 又曰:「夏至景风至,辨大将,封有功。」
  • 又曰:「日周天有七衡,夏至日在内衡。」 
  • 《史记》曰:「先至三日,垂土炭于衡,两端轻重适均,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
  • 《汉书》魏相奏曰:「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又
  • 《律历志》曰:「日道敛北,去极弥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夏乃至焉。」又
  • 《礼仪志》曰:「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温病。」
  • 《汉书》曰:「日行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 又曰:「中尚署夏至献雷车。」
  • 《续汉书》鲁恭疏曰:「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阴也。行者尚止之,况于逮召考,掠夺其时。」 又曰:「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虫,钟以桃印书文,以师门户,以所尚为饰。」 
  • 《管子》曰:「夏至而麦熟,天子祀太宗。其盛以麦,壳之始也。」 
  • 《淮南子》曰:「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夏至日一阴生)。」 又曰:「夏至则火从之,故五月火正而水漏(火正,火王,故水渗漏。一说水星正中,地漏湿也。)八尺之表,景修尺五寸,景修则阴气胜,短则阳气胜。阴气胜则为水,阳气胜则为旱。」 又曰:「夏至而流黄泽石精气,(硫黄,土之精也。阴气作于下,故流泽而出也。石精,五色之精也。)蚊虻不食,驹犊鸷鸟,不搏黄口。(五月微阴,在下未成,驹犊黄口,肌血脆弱未成,故蚊虻鸷鸟应阴,不食不搏也。)」
  • 又曰:「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
  •  又曰:「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故夏至日鹿角解。」
  •  又曰:「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簇;加十五日,指庚,背阳之微,则夏节尽。」
  • 《范子》曰:「夏至三光盛。」
  • 《抱朴子》曰:「见潮来去,或有早晚,辄言有参差,非也。水从天边来,一月之中,再东再西,故潮再大再小也。夏至天高,故夏潮大也。」
  • 《白虎通》曰:「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也?阳气推而上,故大热。」 高诱
  • 《礼记》注曰:「鵙,伯劳也。伯劳,夏至后应阴而杀蛇,乃磔之棘上,而始鸣也。」
  • 《风土记》:「夏至霖霪至,前为黄梅,先时为迎梅雨,及时为梅雨,后时为送梅雨。」
  • 《风俗通》曰:「夏至著五䌽辟兵,题曰游光。游光,厉鬼也。知其名者无温疾。」 郦道元
  • 《水经》注曰:「丹水出,舟鱼先夏至前十夜,伺之馀浮,水赤色上照如火光。」 
  • 《荆楚岁时记》曰:『夏至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按干宝〈变化论〉乃云:「稻为□麦,其蛱蝶其验呼。」』 
  • 《罗浮山》疏曰:「荔枝以青春,夏至日始赤,六七日便可食。」 
  • 《占气》曰:「夏至之日,离卦用事,日中时,南方有赤云如马者,离气至也,宜黍。」
  • 又曰:「离气不至,日月无光,五谷不成,人病目疾,冬中无冰,应在十一月内。」
  • 又曰:「夏至之日,风从离来为顺,其年大熟。」
  • 又曰:「夏至前一日,夏至后十日、十六日为穷日。」
  • 《月令占候图》曰:「朔日至六日夏至,五谷熟,二十二、二十四日夏至,五谷不熟,晦日夏至,五谷贵。」 
  • 《天文录》曰:「大暑在夏至后二气,积暑而未歇也。」
  • 《古今历术》曰:「夏至之日,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 
  • 《杂说》曰:「百舌鸟,一名反舌。春则啭,夏至则止,惟食蚯蚓。正月以后,冻开则来,蚯蚓出故也。十月以后,则藏,蚯蚓蛰故也。物之相感,不知所由。」 
  • 《酉阳杂俎》曰:「猫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暖。」

夏至二

  • 《左传》曰:『昭公二十有一年,秋七月壬朔日,有食之。公问于梓慎曰:「是何物也?祸福何为?」对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
  • 《宋书》曰:「元嘉元年,断夏至五丝缕之属。」
  • 《隋书》曰:「隋因周制,制始每岁夏至日祭皇地只于北郊,以太祖武元配,其九州山川皆从祀。」
  • 《抱朴子》曰:「魏武收左元放桎梏之而自解,或曰用夏至日霹雳□(□音杉)。」又曰:「予祖彬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宁饮酒,壁悬赤弩,照于杯中,形如蛇(详蛇)。」 
  • 《舆地志》曰:「郭弘常以夏至日射鱼供母,将饵,闻笳角声,鱼跃而去。」
  • 《一品集》曰:「唐学士夏至日颁冰及酒,以酒和冰而饮,禁中有冰醪酒坊。」
  • 《玉海》曰:「宋郎中崔遵度著琴之音配节候,为秋分之音,愚谓天地自然之节,岂止秋分,此夏至之音也。」

夏至三

  • 【影长】【宵短】尺有五寸之中,《礼》云夏至日有东井。 至乃宵短。 
  • 【不贺】【受饷】冬至,阳事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事起,君道衰,故不贺。  《齐春秋》曰:「何敬叔为长城令清廉,夏节忽榜门受饷,得米二千八百斗,代贫人输租税。」
  • 【书云物】【献雷车】分至启闭,必书云物。 下详夏至一。 
  • 【食麦粽】【服松脂】〈一统赋〉注云:「夏至俗食麦粽。」 《千金要方》云:「夏至日,取松脂,日食一升,无食他物,饮水自恣,令人不饥,长服可以终身。」 
  • 【颁冰酒】【进粉囊】上详夏至二。 《酉阳杂俎》云:「北齐妇人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各有诗词。」 
  • 【著五䌽】【陈八音】上详夏至四。 《汉书》云:「天子尝以至日御殿前陈八音。」

夏至四

  • 【日长至】《礼记》云:「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孔疏曰:「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太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 
  • 【物茂盛】《春秋繁露》云:「夏至之后,万物茂盛。」 
  • 【身欲宁】【志欲静】蔡邕《独断》云:「夏至,阴风始起,鹿角解,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静,不听事,送迎五日。」 
  • 【赤气出离】《易通验》云:「离,南方也。夏至,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 【阴动于下】《五经通义》云:「夏至阴动于下,阳动于上,故大热。」 
  • 【风雨之会】《周礼》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 【阴阳之会】《春秋繁露》云:「夏至阴阳之会。」 
  • 【朱索连荤】详夏至一。 
  • 【五䌽辟兵】《风俗通》云:「夏至著五䌽辟兵,五䌽,辟五兵也。」 
  • 【闭关后不省方】《易》。 
  • 【寝兵不设政事】《五经通义》云:「阴始动而未达,故寝兵,鼓不设政事,所以助微气之养也。」 
  • 【阴气为水夏至温】【离气不至日无光】【当阳极阴生之际】【是养神保寿之辰】 夏至之日一阴生。 
  • 【当阴阳分争之时】【是斋戒养恬之日】【石湖恒冰夏至乃解】《神异经》云:「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岸深五丈馀,恒冰。惟夏至左右五六日乃解。」 
  • 【夏至日后焦金烂石】《春秋繁露》云:「南方物动于上,故夏至后热,焦金烂石。」
  • 【无影塔】《汝南志》云:「天中山有无影塔,夏至日,亭午无影。」 
  • 【无影台】初袓面壁庵在少林寺后天中山无影台,夏至日亭午,石柱无影。 
  • 【分龙日】闽以夏至为分龙日。 
  • 【候玉律】《东汉律历志》云:「殿中候气,用玉律十二,惟二至日乃候。」 
  • 【采映日果】即无花果也,藏之治喉疾。

夏至五

  • 宋范成大〈夏至六言诗〉曰:「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閒伴儿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