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

 第一百八十四卷目录

 蜈蚣部汇考
  蜈蚣图
  尔雅〈释虫〉
  春秋纬〈文曜钩〉
  庄子〈齐物论〉
  酉阳杂俎〈绥安蜈蚣〉
  埤雅〈蝍蛆〉
  尔雅翼〈蝍蛆〉
  本草纲目〈释名 集解 修治 气味 主治 发明 附方〉
 蜈蚣部纪事
 蜈蚣部杂录
 蜥蜴部汇考
  蝘蜓图
  蜥蜴图
  诗经〈小雅正月〉
  尔雅〈释鱼〉
  春秋纬〈文曜钩〉
  山海经〈南山经〉
  淮南毕万术〈守宫二则〉
  方言〈守宫杂释〉
  古今注〈蝘蜓〉
  毛诗陆疏广要〈胡为虺蜴〉
  埤雅〈易〉
  尔雅翼〈蜥蜴 蝘蜓〉
  本草纲目〈石龙子释名 集解 修治 气味 主治 发明 肝主治 附方 守宫释名 集解 气味 主治 发明 粪主治 附方〉
 蜥蜴部艺文〈诗〉
  蠍虎           宋苏轼
  守宫          明汤引绩
 蜥蜴部纪事
 蜥蜴部杂录
 蜥蜴部外编

禽虫典第一百八十四卷

蜈蚣部汇考

释名


蝍蛆《尔雅》

蜈蚣图


《尔雅》《释虫》

蒺藜,蝍蛆。
〈注〉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疏〉蒺藜,一名蝍蛆。《广雅》云:蝍蛆,蜈蚣也。郭云: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则非蜈蚣也。《庄子》云:蝍蛆,甘带是也。

《春秋纬》《文曜钩》

土胜水,故守宫食虿,蝍蛆搏蛇。

《庄子》《齐物论》

蝍蛆甘带。
〈注〉蝍蛆,虫名也。《广雅》云:蜈蚣也,能食蛇脑。带崔云:蛇也。司马云: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

《酉阳杂俎》绥安蜈蚣

绥安县多蜈蚣,大者,能以气吸兔,小者吸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

《埤雅》蝍蛆

《尔雅》曰:蒺藜,蝍蛆。《广雅》曰:蝍蛆,蜈蚣,性能制蛇,卒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庄子》曰:蝍蛆,甘带是也。今俗谓之百足。鲁连子曰:百足之虫,三断不蹶,则其所持者,众也。故曰: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一名蚿。方言曰马蚿,北燕谓之蛆螶,其大者谓之马陆。《庄子》曰:夔怜蚿,蚿怜蛇。言夔以少而羡多,蚿以有而羡无,此非造极之言,盖蛇无足亦足,夔一足亦足,蚿百足亦足,岂容歆羡于其间哉。一名商距。《庄子》曰:使蚊负山,商距驰河三教。珠英曰:蜈蚣见蛇,能以气禁之,盖土胜水,故蝍蛆搏蛇,旧说蟾蜍食蝍蛆,蝍蛆食蛇,蛇食蟾蜍,三物相值,莫敢先动,是亦骑虎之义,不得下也。

《尔雅翼》蝍蛆

蛇物之惨毒者,螣蛇。又蛇之神者,而蝍蛆能制之,故曰:螣蛇游雾,而殆于蝍蛆,张揖《广雅》云:蝍蛆,蜈蚣也。《庄子》曰蝍蛆甘带。司马彪曰:带小蛇,蝍蛆喜食其眼。《春秋考异邮》曰:土胜水,故蝍蛆搏蛇。宋均曰:蝍蛆生于土,蛇藏物属于坎,坎水也,为隐伏也。今蝍蛆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或曰:蛇虺见之而蟠伏,蝍蛆当其前,以施禁法,蛇即为之开口,蝍蛆入食其肠,复穴其傍而出。或曰:大蛇过一围者,蝍蛆以气禁之,蛇即死矣。蛇或遇之走,匿水里。蝍蛆但浮水面上禁之,人见有物,正青大如綖者,直下入水至蛇处,须臾蛇浮出而死,今南人入山者,皆以竹管藏蝍蛆,蝍蛆知有蛇之地,辄动作于管中,草中蛇𧈭无不惊窜,又云:哭龙腥,其生深山大枯木中者,遇天将雨,云穿拂而度辄成群,争就最高处,作拿空欲奋之状。今天台大木为雷所震者,必有蝍蛆为雷火所烧死,盖是龙恶此属,南方乃极有大者。《南越志》云:大者是可以冒鼓肉,曝为脯,美于牛肉。又云:长数丈,能啖牛,里人遇之则鸣鼓,然炬以逐之。《岭南异物志》云:珠崖人,每晴明见海中远山罗列如翠屏,而东西不定,悉蜈蚣也。《葛洪赋》曰:蜈蚣大者,长百步,头如车箱,可畏。恶屠裂取肉,白如瓠,称斤争买为羹是也。而说者乃曰:山东人呼蜘蛛为蝍蛆,亦能制蛇。郭璞以为蝍蛆,似蝗大腹,长角,能食蛇脑,许叔重又以蝍蛆为蟋蟀,上蛇,蛇不能动,皆非也。

《本草纲目》《释名》

陶弘景曰:《庄子》蝍蛆甘带。淮南子云:螣蛇游雾而殆于蝍蛆。蝍蛆,蜈蚣也。性能制蛇,见大蛇便缘上啖其脑。
苏恭曰:山东人呼蜘蛛,一名蝍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条无制蛇之说。《庄子》《淮南》并谓蜈蚣也。
苏颂曰:按《尔雅》:蒺藜,蝍蛆也。郭注云: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乃别似一物。
李时珍曰:按张揖《广雅》《淮南子注》皆谓蝍蛆为蜈蚣,与郭说异。许慎以蝍蛆为蟋蟀,能制蛇,又以蝍蛆为马蚿,因马蚿有蛆螶之名,并误矣。

《集解》

《别录》曰:蜈蚣生太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陶弘景曰: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伤暴,乾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以火炙,令赤当之,非真也。蜈蚣齧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
《蜀图》曰:生山南川谷及出襄邓,随唐等州土石间,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马陆,身扁而长,黑头赤足者良,七八月采之。
寇宗奭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黄。有被毒者,以乌鸡屎,或大蒜涂之效。性畏蛞蝓,不敢过,所行之路,触其身即死,故蛞蝓能治蜈蚣毒。
李时珍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性畏蜘蛛,以溺射之即断烂也。南方有极大者,而《本草》失载。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绥安县蜈蚣,大者,能以气吸蛇,及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沈怀远《南越志》云:南方晋安有山,出蜈蚣大者,长丈馀,能啖牛。里人然炬逐得,以皮鞔鼓,肉曝为脯。美于牛肉。葛洪《遐观赋》云:南方蜈蚣,大者长百步,头如车箱,肉白如瓠,越人争买为羹炙。蔡绦《丛话》云:峤南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至死,惟见托胎虫,则局缩不敢行,虫乃登首,陷其脑而食之。故被蜈蚣伤者,捣虫涂之,痛立止也。珍按:托胎虫即蛞蝓也。蜈蚣能制龙蛇,蜥蜴而畏虾蟆,蛞蝓,蜘蛛,亦《庄子》所谓物畏其天,《阴符经》所谓禽之制在气也。

《修治》

雷敩曰:凡使,勿用千足虫,真相似,只是头上有白肉,面并,嘴尖,若误用,并把著腥臭气入顶,能致死也。凡治蜈蚣,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去木末,以竹刀刮去足甲用。
李时珍曰: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气味》

辛温,有毒。
李时珍曰:畏蛞蝓,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主治》

《本经》曰: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别录》曰:疗心腹寒热,积聚堕胎,去恶血。
陈日华曰:治症癖。
李时珍曰: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𤻤,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发明》

苏颂曰:《本经》云:疗鬼疰,故胡洽方,治尸疰恶,气痰嗽诸方,多用之。今医家治小儿口噤不开,不能乳者,以东走蜈蚣,去足炙研,用猪乳二,合调半钱,分三四服,温灌之,有效。
李时珍曰:盖行而疾者,惟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盖。《厥阴经》药也,故所主诸證,多属厥阴。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又云: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伏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又《圣济总录》云:岭南蛇瘴,一名锁喉瘴,项大,肿痛,连喉。用赤足蜈蚣一二节,研细水下,即愈。据此则蜈蚣之治蛇蛊,蛇毒,蛇瘕,蛇伤诸病。皆此意也。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𤻤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已也。

《附方》

小儿撮口,但看舌上有疮,如粟米大是也。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傅两头肉,即愈。如无生者,乾者亦可。〈子母秘录〉
小儿急惊,万金散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阴阳乳汁和丸菉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圣惠〉
天吊惊风,月久不下,眼见白睛,及角弓反张,声不出者,双金散主之,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酥炙,用竹刀批开,记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钱,亦分左右,各记明研末,包定。每用左边者,吹左鼻,右边者吹右鼻,各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未下,再吹些须,眼下乃止。〈直指〉破伤中风,欲死圣惠,用蜈蚣研末,擦牙追,去涎沫立。瘥儒门事,亲用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蠍梢,等分为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灌之,仍贴疮上,取汗愈。口眼喎斜,口内麻木者,用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并去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通。为末入麝少许,每服一钱,热调下,日一服。〈通变要法〉腹内蛇症,误食菜中蛇精,成蛇瘕,或食蛇肉成瘕,腹内常饥食物即吐,以赤足蜈蚣一条,炙研末,酒服。〈卫生易简方〉
蝮蛇螫伤,蜈蚣烧末,傅之。
射工毒疮,大蜈蚣一枚,炙研和酢傅之。〈千金方〉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用蜈蚣一条,烧烟熏一二次,即愈。或为末,猪胆汁调涂之。〈奇效〉
丹毒瘤肿,用蜈蚣一条,白矾一皂子大,丸一个,百部二钱研末,醋调傅之。〈本草衍义〉
瘰𤻤溃疮,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傅之。〈枕中方〉
聤耳出脓,蜈蚣末吹之。〈鲍氏〉
小儿秃疮,大蜈蚣一条,盐一分,入油内浸七日,取油搽之极效。〈海上方〉
便毒初起,黄脚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济生秘览〉
痔疮疼痛,直指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唾调傅之。 孙氏集效:用蜈蚣三四条,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即时痛止大效。
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条,酒炙研末,每服一钱,以鸡子二个,打开入末在内,搅匀,纸糊沸汤煮熟食之,日一服,连进三服瘳。〈活人心统〉
脚肚转筋,蜈蚣烧猪脂和傅。〈肘后方〉
女人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傅之。外以南星末醋和傅四围。〈医方摘要〉

蜈蚣部纪事

《搜神记》:昙游道人,清苦沙门也。剡县有一家事蛊,人啖其食饮,无不吐血死。游尝诣之。主人下食,游依常咒愿。一双蜈蚣,长尺馀,便于盘中跳走。游便饱食而归,安然无他。
《异苑》:元嘉五年秋夕,豫章胡充,有大蜈蚣长三尺,落充妇与妹前,令婢挟掷。婢才出户,忽睹一姥,衣服臭败,两目无精。到六年三月,合门时患,死亡相继。《珍珠船》:天宝四载,广府因海潮,漂一蜈蚣死,割其一爪,得肉一百二十斤。
《续博物志》:李司徒勉,在汴州得异骨一节,可为研。南海时得于海商,云是蜈蚣脊骨。
《临海异物志》:晋安东南吴屿山,蜈蚣千万积成堆,或云长丈馀,以作脯,味似大虾。
《续明道杂志》:黄州东三驿地,名岐亭。有山名拘罗,出蜈蚣,俗传其大者袤丈,土人捕得,以烟熏乾之,商贾岁岁贩入北方,土人有致富者。
《墨客挥犀》:余伯祖尝于野外见蜈蚣逐一大蛇甚急,蛇奔过一溪,蜈蚣亦随之,蛇知力屈不免,乃回身张口向之,蜈蚣遽入其口,俄顷蛇死,乃穴其腹,傍而出拆蛇视之,已无肠矣,传言蝍蛆,甘带蛆即蜈蚣之别名。
《圣君初政记》:上令有司造成均,多蜈蚣。筑土峰以镇之号鸡鸣山,自是蜈蚣顿息。
《西湖志馀》:洪武己酉,吴山三茅观雷击白蜈蚣,长尺许,广可二寸,有楷书白起二字,会稽宋允常亲见之。《富阳县志》:白龙井在里庵寺邑,人马邦良,读书寺中,一日见蜈蚣盈丈,盘屈井,上马投石毙之蜈蚣,故与龙攫珠者,龙甚为所苦,于是龙始得升,井而去。自山掷马以鹿报其功也,马烹鹿啖之,是年隽去。

蜈蚣部杂录

《淮南子·说林训》:螣蛇游雾,而殆于蝍蛆。
《抱朴子·登涉篇》: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蜈蚣,蜈蚣知有蛇之地,便动作于管中,如此则详视草中,必见蛇也。蜈蚣见之,而能以气禁之,蛇即死。故南人因此末蜈蚣治蛇疮,皆登愈也。
《发蒙记》:鸡以蜈蚣为酒,食之即醉也。
《物类相感志》:蜈蚣畏油。
《铁围山丛谈》:峤岭多蜈蚣,动长二三尺,螫人,求死不得,然独畏托胎虫,多延行井,干墙壁上,蜈蚣虽大,偶从下过托胎虫,必自落于地,蜈蚣为局缩,不得行,托胎虫乃徐徐围绕周匝,蜈蚣愈益缩,然后登其首,陷脑而食之,以故人遭蜈蚣害,必取托胎虫,涎辄生捣涂焉,痛立止。蜈蚣若是之强且大也,然制于托胎物,理有不可致诘,而不可知者如此。
《墨客挥犀》:蜗牛不特能伏,蝎亦能制蜈蚣,蜈蚣见蜗牛,则不复能去蜗,徐登其背,以涎绕之,其足尽落。《纪谈录》:蝍蛆不知臭。
居家宜忌:茉莉花勿置床头,引蜈蚣。
《贤奕》:物之瘦者蜈蚣。

蜥蜴部汇考

释名


蝾螈《尔雅》    蝘蜓《尔雅》
守宫《尔雅》    蠦《方言》蜥易《方言》    易蜴《方言》
蛇医《方言》    螔《方言》祝蜒《方言》    蛤解《方言》
龙子《古今注》   元螈《古今注》
绿螈《古今注》   号蜼《毛诗·陆疏广要》
蛇师《尔雅翼》   蛇舅母《尔雅翼》
壁宫《尔雅翼》   水蜥蜴《尔雅翼》
石龙子《本草纲目》 山龙子《本草纲目》
泉龙《本草纲目》  石蜴《本草纲目》
猪婆蛇《本草纲目》 地塘虫《本草纲目》

蝘蜓图


蜥蜴图蜥蜴图

《诗经》《小雅·正月》《诗经》《小雅·正月》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正义〉陆玑疏云:虺蜴一名蝾螈蜴也。或谓之蛇,医如蜥蜴,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如陆意蜥蜴,与螈形状相类,水陆异名耳。〈朱注〉蜴螈也,虺蜴皆毒螫之虫也。

《尔雅》《释鱼》

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注〉转相解博异语,别四名也。〈疏〉《诗·小雅·正月》:胡为虺蜴,谓此也。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一物,形状相类,而四名也。《字林》云:蝾螈,蛇医也。《说文》云: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方言》云: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蠦两音,或谓之蜥蜴,南阳呼蝘蜓,其在泽中谓之蜥蜴,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又东方朔云,非守宫即蜥蜴,按此诸文,则在草泽中者名蝾螈蜥蜴,在壁名蝘蜓守宫也。《博物志》云:以器养之,食以真朱体尽,赤重七斤,捣万杵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偶则落,故号守宫。

《春秋纬》《文曜钩》

土胜水,故守宫食虿。

《山海经》《南山经》

羽山无草木,多蝮虫。
〈注〉蝮虫,蚖也。 今按猿翼之山多蝮虫。郭注云: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馀斤,是以为蝮蛇也。此云蚖则蜥蜴,蛇医也。经文同而注异未知。郭何所㨿,姑因而分之。

《淮南毕万术》《守宫二则》

七月七日,采守宫,阴乾之,合以井华水,和涂女身,有文章即以丹涂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守宫涂脐,妇人无子:取守宫一枚,置瓮中及蛇衣,以新布密裹之,悬于阴处,百日治,守宫蛇衣等,分以唾和之涂妇人脐磨,令温,即无子矣。

《方言》守宫杂释

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或谓之蜥易。
南阳人又呼蝘蜓。

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蜴,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谓之螔
似蜥易大而有鳞,今所在通言蛇医耳。

北燕谓之祝蜒,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江东人呼为蛤蚖,音头颔。汝颍人直名为蛤,音解误声也。

《古今注》蝘蜓

蝘蜓,一名龙子,一曰守宫,善上树捕蝉,食之。其长细五色者,名为蜥蜴,短大者名蝾螈,一曰蛇医,大者长三尺,其色元绀者,善螫人。一名元螈,一曰绿螈也。

《毛诗·陆疏广要》胡为虺蜴

虺蜴,一名蝾螈,水蜴也。或谓之号蜼,或谓之蛇医,如蜥蜴。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
《说文》云: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方言》云: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或谓之蜥蜴,南阳呼蝘蜓,其在泽中谓之蜥蜴,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之间谓之螔,北燕谓之祝蜒,按此诸文,则在草泽者名蝾螈蜥蜴,在壁者名蝘蜓,守宫也。郑注:小而青者曰蜥蜴,大而黄者曰蝘蜓,最小在墙间砌下者曰守宫,种类既异,而此释为一物,恐亦未审也。郑笺:虺蜴之性,见人则走,本草石龙子,一名蜥蜴,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生平阳川谷棘荆山石间,陶隐居云:其类有四种,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五色,尾青碧可爱,名蜥蜴。不螫人一种,善缘篱壁,名蝘蜓,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中人。《唐本注》云:蛇师生山谷,头大,尾短小,青黄,或白斑者是蝘蜓,似蛇师不生山谷,在
人家壁间名守宫,又名蠍虎,其名龙子,及五色者,蜥蜴耳。形皆细长,尾与身相类,似蛇,四足,蝘蜓大者,长三尺,色元绀,善魅人。《诗诂》云:守宫蜥蜴二物,蜥蜴尾通于身,如蛇而加足,有黑色者,有青绿色者,常居草间,守宫褐色,四足,有尾,偃伏壁间,故名蝘蜓,亦谓守宫。《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大而能鸣,谓之蛤,解注蜥蜴,南阳呼蝘蜓螔,斯侯二音似,蜥易大而有鳞,今所在通言蛇医蛤,解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江东呼蛤蚖。

《埤雅》

《说文》曰: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博物志》云:以朱饲之,其体尽赤,捣之万杵,以点女人,终身不灭,如赤志偶则落,故曰守宫也。周易之义,疑出于此,取其阴阳构合而易,一曰蜥易,日十二时变色,故曰易也。旧说:蜥易呕雹盖龙,善变,蜥易善易,故乾以龙,况爻其书谓之易,爻者言乎其变也。象之义出于象,彖之义出于彖,易之义出于易,皆取诸物也。蜥易一名蛇医。《字林》所谓蝾螈,蛇医是也。旧说:蛇体有伤,此辄衔草傅之。故有医之号也。东方朔曰:是非守宫,即蜥蜴如此。守宫乃蝘蜓也。今俗谓之蠍虎,喜缘篱壁者,是按《尔雅》云: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本草》亦曰:一名蜥蜴,一名守宫,则蝾螈,蜥蜴,蝘蜓,守宫,异名而通者也。《考工记》注云:脰鸣蛙黾。属注鸣精列,属旁鸣蜩蜺,属翼鸣发皇,属股鸣蚣蝑,属胸鸣荣原,属马融周官作,以胃鸣干宝,周官作以骨鸣,说者以为三字相近,虽容有误,而马郑与干,皆前世名儒,或所授师说不同。按《说文》:蠵,大龟也。以胃鸣者则马,本作以胃鸣,当谓蠵,属三教珠英云:守宫,鳞色如蛇,而四足亦与鱼合。

《尔雅翼》蜥蜴

蜥蜴似蛇,而四足长五六寸,生草泽中。《尔雅》:蝾螈,蜥蜴。蝘蜓,守宫。四名转相解,至陶隐居,以为其类有四种,形大纯黄色者名蛇医,其次似蛇医,而小形长尾,见人不动者名龙子,小而五色尾,青碧可爱者名蜥蜴。形小而黑,喜缘墙壁者名蝘蜓,则与今所见似同。按《说文》《字林》及崔豹《古今注》:并以蝾螈为蛇医,而《说文》又云: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蜥蜴,守宫也。《方言》亦于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或谓之蜥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蜥,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按此诸文,则在草泽者名蝾螈,蜥蜴,在屋壁者名蝘蜓,守宫也。蜥蜴古语。今人多从《方言》名易蜥蜴与虺,见人则走。故《诗》曰:哀今之人,胡为虺蜴也。古法求雨坊巷,各以大瓮贮水,插柳枝,泛蜥蜴,使青衣小儿环绕呼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此亦象龙,致雨之义也。曹叔雅《异物志》曰:鱼跳跃则蜥蜴,从草中下稍相依近,便共浮水上而相合。事竟鱼还水底,蜥还草中,其云:蛇医,或名蛇师,或云蛇舅母。旧说:蛇体有伤,此虫辄衔草傅之。故有医之号,或曰:口常含雹,蛇若有病,则以雹疗之。今蛇遇冬入蛰,含土为圜,至春出蛰,土坚如铁石,谓之蛇黄。盖毒烈之气聚蓄所,谓蛇医以雹治蛇病,似协于理,《说文》:荣蚖以注鸣者,释《考工记》者,则以为荣原,胸鸣〈马融以为胃鸣,干宝以为骨鸣〉。扬子曰:龙蟠于泥,蚖其肆矣。

蝘蜓

蝘蜓似蜥蜴,灰褐色,在人家屋壁间,状虽似龙,人所玩习,故淮南云:禹南济于江,黄龙负舟,禹视龙,犹蝘蜓,龙亡而去,比之蝘蜓,言不足畏。扬子云:执蝘蜓,嘲龟龙,盖陋之也。一名守宫,又名壁宫,东方朔《射覆词》云: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盖言此也。说者以为饲以朱砂,以其血点宫人,如赤志终身不灭,交接便脱。汉武帝尝用之,故名守宫。按《说文》蜥易之易,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则经阴阳一交而变易,似有此理然,所谓守宫者,亦以其常在屋壁间,有守之之象如鸟,有泽虞者,常在田中,俗呼为护田鸟之类。不必涂血,而后为守也。旧说:蛇医,龙子,蜥蜴三者,并不螫人,蝘蜓乃闻,螫人必死然,未闻有中之者,特善捕蝎。《春秋考异邮》曰:土胜水,故守宫,食虿。宋均曰:守宫生于土虿,藏物属于坎,坎水也。俗号蠍虎,又一种,色似此而能入水。按《毛诗·正义》名水蜥蜴。

《本草纲目》石龙子释名

石龙子,一名山龙子,一名泉龙,一名石蜴。
李时珍曰: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今俗呼为猪婆蛇是矣。
陶弘景曰:守宫,蝘蜓也。而此亦名守宫,殊难分别,详见守宫条。

《集解》

《别录》曰:石龙子生平阳川谷,及荆州山石间,五月取,著石上令乾。韩保升曰:山南襄申,处处有之。三四八九月采,去腹中物熏乾。
陶弘景曰:其类有四种,形大纯黄者为蛇医母,亦名蛇舅,不入药,用似蛇医而形小尾长,见人不动者为龙子。形小而五色尾,青碧可爱者为蜥蜴,并不螫人。一种缘篱壁,形小色黑,者为蝘蜓。言螫人必死,亦未闻中之者。
苏恭曰:龙子即蜥蜴,形细而长尾,与身类似蛇,有四足,去足便是蛇,形以五色者为雄,入药良。色不备者,力劣也。蛇师生山谷,头大尾小而短,色青黄,或白斑也。蝘蜓生人家屋壁间,似蛇师,即守宫也。一名蝾螈,《尔雅》互言之,并非真说。
苏颂曰:《尔雅》以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为一物。《方言》以在草为蜥蜴,蛇医,在壁为守宫,蝘蜓。《字林》以蝾螈为蛇医,据诸说,当以在草泽者为蝾螈,蜥蜴,在屋壁者为蝘蜓,守宫也。入药以草泽者为良。
李时珍曰: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寔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自与草泽之蛇师,屋壁之蝘蜓不同。苏恭言蛇师生山谷,以守宫为蝾螈。苏颂以草泽者入药,皆与本经相戾,术家祈雨,以守宫为蜥蜴,谬误尤甚。今将三者考正于左,其义自明矣。生山石间者曰石龙,即蜥蜴,俗呼猪婆蛇。似蛇有四足,头扁尾长,形细长七八寸,大者一二尺,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者为雄,入药尤胜。生草泽间者曰蛇医,又名蛇师,蛇舅母水蜥蜴,蝾螈,俗亦呼猪婆蛇,蛇有伤,则衔草以敷之,又能入水,与鱼合。故得诸名,状同石龙,而头大尾短,形粗,其色青黄,亦有白斑者,不入药用。生屋壁间者曰蝘蜓,即守宫也。似蛇医而短小,灰褐色,并不螫人,详本条。又按《夷坚志》云:刘居中见山中大蜥蜴百枚,长三四尺,光腻如脂,吐雹如弹丸,俄顷风雷作,而雨雹也。
寇宗奭曰:有人见蜥蜴从石罅中出,饮水数十次,石下有冰雹一二升,行未数里,而雹大作,今人用之祈雨,盖取此义。

《修治》

李时珍曰:古方用酥炙,或酒炙,惟治传尸,劳瘵,天灵,盖丸,以石蜥蜴连肠肚,以醋炙四十九遍,用之亦一异也。

《气味》

咸寒,有小毒。
徐之才曰:恶,硫黄,芜荑,斑蝥。

《主治》

《别录》曰:五癃邪结气,利小便,水道破,石淋下血。李时珍曰:消水,饮阴㿉滑窍,破血,娠妇忌用。

《发明》

寇宗奭曰:蜥蜴能吐雹祈雨,故能治癃淋,利水道。李时珍曰:其功长于利水,故千金治症结,水肿,尸疰,留饮有蜥蜴丸,外台治阴㿉,用之皆取其利水也。刘涓子用,同斑蝥,地胆治瘘疾,取其利小便,解二物之毒也。

肝主治

缺。

《附方》

小儿阴㿉:用蜥蜴一枚,烧灰酒服。〈外台秘要〉诸瘘不愈:用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治诸法不效者。〈刘涓子鬼遗方〉
去生胎:蜥蜴肝,蛇脱皮等分,以苦酒和匀,摩娠妇脐上及左右,令温,胎即下也。〈圣惠〉

守宫释名

陶弘景曰:蝘蜓名守宫,而蜥蜴亦名守宫,殊难分别。按东方朔云:若非守宫,则蜥蜴是矣。
苏恭曰:蝘蜓又名蠍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亦名壁宫。饲朱点妇人,谬说也。
李时珍曰: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点臂之说。《淮南万毕术》,张华《博物志》,彭乘《墨客挥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恐别有术,今不传矣。

《集解》

李时珍曰:守宫,处处人家墙壁有之,状如蛇医,而灰黑色,扁首长颈细鳞,四足长者六七寸,亦不闻噬人,南方有十二时虫,即守宫之五色者。

《气味》

咸寒,有小毒。

《主治》

李时珍曰: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历节风痛,及风痓惊痫,小儿疳痢,血积成痞,疠风瘰𤻤,疗蝎螫。

《发明》

李时珍曰:守宫旧附见于石。龙下云:不入药用,近时方术多用之。杨仁斋言惊痫,皆心血不足,其血与心血相类,故治惊痫。取其血以补心,其说近似,而寔不然。盖守宫食蝎虿,蝎虿乃治风要药,故守宫所治风痓惊痫诸病,亦犹蜈蝎之性,能透经络也。且入血分,故又治血病,疮疡。守宫祛风,石龙利水,功用自别,不可不知。

粪主治

李时珍曰:烂赤眼。

《附方》

小儿脐风:用壁虎后半截,焙为末,男用女乳,女用男乳,调匀入稀,鸡屎少许,掺舌根及牙关,仍以手蘸摩儿,取汗出甚妙。〈笔峰杂舆方〉
久年惊痫,守宫膏:用守宫一个,剪去四足,连血研烂,入珍珠、麝香、龙脑香各一字,研匀以薄荷汤调服,仍先或吐,或下去痰涎,而后用此,大有神效。〈奇效方〉小儿撮口:用朱砂末安小瓶内,捕活蝎虎一个,入瓶中食砂末,月馀,待体赤阴乾为末,每薄荷汤服三四分。〈方广附馀〉
心虚惊痫:用褐色壁虎一枚,连血研烂,入朱砂麝香末少许,薄荷汤调服,继服二陈汤,神效。〈仁斋直指〉瘫痪走痛:用蠍虎,即蝘蜓一枚炙黄,陈皮五分,罂粟壳一钱,甘草、乳香、没香各二钱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服。〈医学正传〉
𤻤节风痛不可忍者,壁虎丸:用壁虎三枚生研,蛴螬三枚,纸包煨研,地龙五条生研,草乌头三枚生研,木香五钱,乳香末二钱半,麝香一钱,龙脑五分,合研成膏,入酒捣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乳香,酒服。三十丸取效。〈总录〉
破伤中风,身如角弓,反张筋急,口噤者:用守宫丸治之,守宫炙乾去足七枚,天南星酒浸三日,晒乾一两,腻粉五分为末,以薄面糊,丸菉豆大,每以七丸酒灌下,少顷汗出得解,更与一服,再汗即瘥,或加白附子一两,以蜜丸。〈圣惠方〉
疠风成癞,祛风散:用东行蝎虎一条焙乾,大蚕沙五升,水淘炒各为末,以小麦面四升,拌作络索,曝乾研末,每服一二合煎柏叶,汤下,日三服取效。〈卫生宝鉴〉瘰𤻤初起:用壁虎一枚焙研,每日服半分,酒服。〈青囊〉血积成块:用壁虎一枚,白面和一鸭子,大包裹研烂,作饼烙熟食之,当下血块,不过三五次,即愈,甚验。〈青囊〉小儿疳疾,蠍虎丹治一切疳瘦,下痢證,候全备及无辜,疳毒如邪病者,用乾雄蠍虎一个微炙,蜗牛,壳兰,香根,靛花,雄黄,麝香,各一分,龙脑半分,各研为末,米醋煮糊,丸黍米大,每芝麻汤下十丸,日三服,取效。〈奇效良方〉
虿蝎螫伤:端午日,午时收壁虎一枚,以鸡胆开一窍,盛之阴乾,每以一星敷上,即止。神效。〈青囊〉
反胃膈气,地塘虫,即壁虎也。七个砂锅,炒焦木香,人参朱砂各一钱半,乳香一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木香汤下,早晚各一服。〈丹溪摘元〉
痈疮大痛:壁虎焙乾研末,油调傅之即止。〈医方摘要〉胎赤烂,眼昏暗:用蠍虎数枚,以罐盛黄土,按实入,蠍虎在内,勿令损伤:以纸封口,穿数孔出气,候有粪数粒,去粪,上一点黑者,只取一头白者,唾津研成膏,涂眼睫周围,不得揩拭,来早以温浆水洗三次,甚效。〈圣济总录〉

蜥蜴部艺文〈诗〉《蠍虎》宋·苏轼

黄鸡啄蠍如啄黍,窗间守宫称蠍虎。暗中缴尾伺飞虫,巧捷功夫在腰膂。跂跂脉脉善缘壁,陋质从来谁比数。今年岁旱号蜥蜴,狂走儿童闹歌舞。能衔渠水作冰雹,便同蛟龙觅云雨。守宫努力搏苍蝇,明年岁旱当求汝。

《守宫》明·汤引绩

谁解秦宫一粒丹,记时容易守时难。鸳鸯梦冷肠堪断,蜥蜴魂销血未乾。榴子色分金钏彩,茜花光映玉鞲寒。何时试捲香罗袖,笑语东君仔细看。

蜥蜴部纪事

《汉书·东方朔传》:上使朔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
《搜神记》:淮南书佐刘雅,梦见青蜥蜴从屋落其肠内,因苦腹痛病。
《南越志》:成阳县树多守宫,大者能鸣,谓之蛤解。《魏书·文明皇太后传》:太后尝以体不安,服庵䕡子。宰人昏而进粥,有蝘蜓在焉,后举匕得之。高祖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
《酉阳杂俎》:王彦威尚书在汴州二年,夏旱,时袁王傅季𤣱寓汴,因宴。王以旱为言,季醉曰:欲雨甚易耳,可求蛇医四头,十石瓮二枚,每瓮实以水,浮二蛇医,以木盖,密泥之,分置于閒处。瓮前后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以下十馀,令执小青竹,昼夜更击其瓮,不得少辍。王如言试之,一日两夜雨,大注。旧说,龙与蛇师为亲家焉。
《宋史·礼志》:大中祥符十年四月,以夏旱,内出《蜥蜴祈雨法》:捕蜥蜴数十纳瓮中,渍之以杂木叶,择童男十三岁下、十岁上者二十八人,分两番,衣青衣,以青饰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咒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令滂沱,令汝归去。雨足。
《墨客挥犀》:熙宁中,京师久旱。按古法,令坊巷各以小瓮贮水,插柳枝泛蜥蜴,使青衣小儿环绕,呼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开封府准堂劄贵,坊巷等观祈雨甚急,而不能尽得蜥蜴,往往以蠍虎代之,蠍虎入水即死,无能神变者也,小儿更其语曰:冤苦,冤苦,我是蠍虎,似恁昏昏,怎得甘雨。

蜥蜴部杂录

扬子《法言·问神篇》:龙蟠于泥,蚖其肆矣。蚖哉,蚖哉,乌睹龙之志也欤。
《博物志》:蜥蜴食以砂朱,捣点女人支体,终日不灭,惟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传云东方朔奏汉武帝试之,有验。
《抱朴子》谓蜥蜴为神龙者,非但不识神龙,亦不识蜥蜴。
《明本篇》:虺蝪盈薮,而虬龙希觌。
《梦书》:守宫为寡妇著垣墙也,梦见守宫,忧寡妇人也。《感应类从志》:守宫涂臂,自有文章,五月五日取蝎虎虫,以刺血和牛羊脂食之,令其腹赤,乃取为水少许,涂人臂,即有文章,揩拭不去,男女合后即灭,此东方朔法,汉武帝以验宫人,故曰守宫也。
《文昌杂录》:守宫其形大概类蜥蜴,足短而加阔,亦有金色者,秦始皇时有人进之,云能守钥,人不敢窃发钥,故名之曰守宫,由此也。云又致于宫中,宫人之有异志者,即吐血污其衣,或曰:以守宫系宫人臂,守宫吐血污臂者,有淫心也,秦皇则杀之。
《荆溪疏》:龙池中蜥蜴能含气出云,神物也。

蜥蜴部外编

《酉阳杂俎》:太和末,荆南松滋县南有士人,寄居亲故庄中肄业。初到之夕,二更后,方张灯临案,忽有小人才半寸,葛巾,杖策入门,谓士人曰:乍到无主人,当寂寞。其声大如苍蝇。士人素有胆气,初若不见。乃登床责曰:遽不存主客礼乎。复升案窥书,诟骂不已。因覆砚于书上,士人不耐,以笔击之堕地,叫数声,出门而灭。顷,有妇人四五,或姥或少,皆长一寸,呼曰:真官以君独学,故令郎君言展,且论精奥。何痴顽狂率,辄致损害,今可见真官。其来索续如蚁,状如驺卒,扑缘士人。士人恍然若梦,因齧四支,痛苦甚。复曰:汝不去,将损汝眼。四五头遂上其面。士人惊惧,随出门。至堂东,遥望见一门,绝小,如节使之门。士人乃叫:何物怪魅,敢凌人如此。复被觜且众齧之。恍惚间,已入小门内。见一人,峨冠当殿,阶下侍卫千数,悉长寸馀。叱士人曰:吾怜汝独处,俾小儿往,何苦致害,罪当腰斩。乃见数十人悉持刀攘背迫之,士人大惧,谢曰:某愚騃,肉眼不识真官,乞赐馀生。久乃曰:且解知悔。叱令拽出。不觉已在小门外。及归书堂,已五更矣,残灯犹在。及明,寻其踪迹。东壁古墙下,有小穴如栗,守宫出入焉。士人即率数夫发之,深数丈,有守宫十馀石。大者色赤,长尺许,盖其王也。壤土如楼状,士人聚苏焚之,后亦无他。
《琅嬛记》:一人为蛇伤,痛苦欲死,见一小儿来,曰:可用两刀在水内相磨,取水饮之效。言毕,化为绿螈走入壁孔中,其人如方,即愈。因号绿螈为蛇医,即守宫也。《传载略》:武肃王尝时诣诸院孙敏利者,老姥监直听,更一宵银枝灯,有大蜥蜴沿油缸而吸,视之将竭,倏然不见,亦不为意。明日,王曰:昨夜梦麻膏充肠而饱,是何祥也。宫中或有对者,王亦微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