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七卷目录

 经籍总部汇考七
  汉书艺文志

经籍典第七卷

经籍总部汇考七

《汉书》艺文志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韦昭曰:谓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也。〉诗分为四,〈韦昭曰:谓毛氏、齐、鲁、韩。〉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王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臧书之策,〈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师古曰:占卜之书。〉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师古曰:医药之书也。〉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师古曰:六艺、六经也。〉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师古曰:删其浮穴,取其指要也。〉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师古曰上下经及卜翼故十二篇〉《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
《服氏》二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服氏齐人号服光〉《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氏》二篇。〈卫人,事周王孙。〉
《韩氏》二篇。〈名婴。〉
《王氏》二篇。〈名同。〉
《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法。〉《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师古曰刘向别录云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苏林曰东海人为博士师古曰苏说是也嘉即京房所从受易者也见儒林传及刘向别录〉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孟康曰: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师古曰中者,天子之书也。言中以别于外耳〉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师古曰孔安国书序云: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承诏作传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元序赞云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经二十九篇〈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师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传授者〉《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篇。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师古曰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馀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
《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韦昭曰阁名也。于此论书〉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师古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
易曰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孟康曰篹音撰〉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臧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师古曰壁中书多以考见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师古曰召读曰邵〉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应劭曰申公作鲁诗,后苍作齐诗,韩婴作韩诗〉《鲁故》二十五卷。〈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此,流俗《毛诗》改故训,传为诂字,失真耳〉《鲁说》二十八卷。
《齐后氏故》二十卷。
《齐孙氏故》二十七卷。
《齐后氏传》三十九卷。
《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齐杂记》十八卷。
《韩故》三十六卷。
《韩内传》四卷。
《韩外传》六卷。
《韩说》四十一卷。
《毛诗》二十九卷。
《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师古曰:《虞书》《舜典》之辞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咏者,永也。永长也,歌所以长言之〉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师古曰:与不得已者,言皆不得也。三家不得其真,而鲁最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后氏戴氏〉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师古曰《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也〉《曲台后仓》九篇。〈如淳曰:行礼射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曰曲台记。汉官曰大射于曲台,晋灼曰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学,于此行礼也〉
《中庸说》二篇〈师古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盖此之流〉《明堂阴阳说》五篇。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周官传》四篇。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
《议奏》三十八篇。〈石渠〉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法一家百五十五篇〉《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师古曰:委曲防闲,每事为制也〉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韦昭曰:周礼三百六十官也,三百举成数也。师古曰:威仪三千,乃谓冠婚吉凶盖仪礼是也〉及周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苏林曰里名也〉及孔氏学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师古曰瘉与愈同愈胜也〉
《乐记》二十三篇。
《王禹记》二十四篇。
《雅歌诗》四篇。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亦魏相所奏也。与赵定俱召见待诏,后拜为侍郎〉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师古曰:眇,细也。言其道精微,节在音律,不可具于书。眇亦读曰妙〉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师古曰桓谭新论云:窦公年百八十岁,两目皆盲。文帝奇之,问曰:何因至此。对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众技,教鼓琴。臣导引,无所服饵〉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师古曰:数音所角反〉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师古曰浸渐也〉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谷梁二家〉
《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
《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师古曰名高〉
《谷梁传》十一卷。〈谷梁子,鲁人,师古曰名喜〉
《邹氏传》十一卷。
《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师古曰夹音颊〉
《左氏微》二篇。〈师古曰:微谓释其微指〉
《铎氏微》三篇。〈楚太傅铎椒也〉
《张氏微》十篇。
《虞氏微传》二篇。〈赵相虞卿〉
《公羊外传》五十篇。
《谷梁外传》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谷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杂记》八十三篇。
《公羊颜氏记》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
《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
《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
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
《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韦昭曰:冯商受诏,续太史公十馀篇,在《班彪别录》。商,字子高,师古曰七略云:商,阳陵人,治易事,五鹿充宗,后事刘向,能属文,后与孟柳俱待诏,颇序列传,未卒,病死〉《太古以来年纪》二篇。
《汉著记》百九十卷。〈师古曰:若今之起居注〉
《汉大年纪》五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师古曰:谓人执所见,各不同也〉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如淳曰:分尧曰篇。后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已下为篇,名曰从政〉
《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如淳曰:问王知道,皆篇名也〉《鲁》二十篇,《传》十九篇。〈师古曰:解释论语意者〉
《齐说》二十九篇。
《鲁夏侯说》二十一篇。
《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师古曰张禹也〉
《鲁王骏说》二十篇。〈师古曰王吉子〉
《燕传说》三卷。
《议奏》十八篇。〈石渠论〉
《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师古曰:非今所有家语〉
《孔子三朝》七篇。〈师古曰:今《大戴礼》有其一篇,盖孔子对鲁哀公语也。三朝见公,故曰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师古曰:辑与集同,篹与撰同〉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师古曰畸音居宜反〉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师古曰:王吉,字子阳,故谓之王阳〉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师古曰: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
《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长孙氏说》二篇。
《江氏说》一篇。
《翼氏说》一篇。
《后氏说》一篇。
《杂传》四篇。
《安昌侯说》一篇。
《五经杂议》十八篇。〈石渠论〉
《尔雅》三卷,二十篇。〈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小尔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职》一篇。〈应劭曰:管仲所作,在管子书〉
《说》三篇。
《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臣瓒曰:《孝经》云:续莫大焉,而诸家之说各不安处之也。师古曰:《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师古曰籀音胄〉《八体六技》〈韦昭曰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
《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
《训纂》一篇。〈扬雄作〉
《别字》十三篇。
《苍颉传》一篇。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故》一篇。
《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三篇〉《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师古曰:保氏,地官之属也。保安也〉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师古曰:象形谓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象声即形声,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师古曰:草创造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韦昭曰:若今尚书兰台令史臣瓒,曰史书,今太史书〉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师古曰:古文谓孔子壁中书。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篆书谓小篆,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隶书亦程邈所献,主于徒隶,从简易也。缪篆谓其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虫书谓为虫鸟之形,所以书幡信也〉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师古曰:各任私意而为字〉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师古曰:复,重也,音扶目反,后皆类此〉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篹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韦昭曰:臣,班固自谓也。作十三章,后人不别,疑在苍颉下篇三十四章中〉凡一百三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苏林曰:不能见易意,则乾坤近于灭息也〉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师古曰:更互也〉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师古曰:苟为僻碎之义,以避它人之攻难者,故为便辞巧说,以析破文字之形体也〉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师古曰:言其烦妄也。《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馀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师古曰:己所常习,则保安之,未尝所见者,则妄毁诽}}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
《晏子》八篇。〈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师古曰:有列传者,谓太史公书〉《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
《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
《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师古曰:宓读与伏同〉《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师古曰:《圣證论》云:轲,字子车,而此志无字,未详其所得〉
《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师古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
《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师古曰:𦬒音饵〉《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者〉
《周史六韬》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师古曰: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韬字与韬同也〉
《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
《谰言》十一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如淳曰:谰音烂。师古曰:说者引家语,云孔穿所造,非也〉《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功德事〉
《宁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
《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
《侯子》一篇。〈李奇曰或作侔子〉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
《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陆贾》二十三篇。
《刘敬》三篇。
《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
《贾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贾谊》五十八篇。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儿宽》九篇。
《公孙弘》十篇。
《终军》八篇。
《吾丘寿王》六篇。
《虞丘说》一篇。〈难孙卿也〉
《庄助》四篇。
《臣彭》四篇。
《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数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师古曰:宽字次公,汝南人也。孝昭帝时丞相御史,与诸贤良文学论盐铁事,宽撰次之〉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元》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师古曰辟读曰僻〉苟以哗众取宠,〈师古曰:哗,諠也。宠,尊也。哗音呼华反〉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汤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近世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
《言》七十一篇。
《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师古曰:筦读与管同〉《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刘向说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师古曰蜎姓也音一元反〉《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乃去吏而从之游〉《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禦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师古曰:骈步田反〉《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孔子同时〉
《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师古曰: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宫孙子》二篇。〈师古曰:宫孙,姓也,不知名〉
《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师古曰以鹖鸟羽为冠〉《周训》十四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孙子》十六篇。〈六国时〉
《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师古曰刘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臣君子》二篇。〈蜀人〉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师古曰:《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师古曰:《虞书》《尧典》称尧之德,曰允恭克让。言其信恭能让也。故志引之云。攘,古让字〉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者,〈师古曰:四益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也。此谦卦彖辞,嗛字与谦同〉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
《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始终书,师古曰:梼音畴,其字从木〉《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
《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师古曰:亦邹衍所说〉
《乘丘子》五篇。〈六国时〉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师古曰:《刘向别传》云韩人也〉《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
《容成子》十四篇。
《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彫龙奭〉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冯促》十三篇。〈郑人〉
《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
《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
《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
《卫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长天下忠臣》九篇。〈平阴人,近世。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传天下忠臣〉《公孙浑邪》十五篇。〈平曲侯〉
《杂阴阳》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师古曰:京河,南京县〉《处子》九篇。〈师古曰:《史记》云赵有处子〉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游棣子》一篇。
《晁错》三十一篇。《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师古曰:薄厚者,变厚为薄〉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师古曰:列子及孙卿,并云子产杀邓析。据《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卒。定公九年,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则非子产所杀也〉《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师古曰: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钘音形〉《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师古曰:即为坚白之辩者〉《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师古曰:姓成公。刘向云与李斯子由同时,由为三川守,成公生游谈不仕〉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师古曰:《刘向别录》云论坚白同异,以为可以治天下。此盖《史记》所云藏于博徒者〉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叫者为之〈晋灼曰:叫讦也。师古曰叫音工钓反〉则苟钩鈲析乱而已。〈师古曰:鈲,破也,音普革反,又音普狄反〉《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我子》一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为墨子之学〉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师古曰:采柞木也,字作棌,本从木,以茅覆屋,以棌为椽,言其质素也。采音,千在反〉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如淳曰:右鬼谓信鬼神,若杜伯射宣王是亲鬼而右之。师古曰:右犹尊尚也〉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苏林曰:非有命者,言儒者执有命,而反劝人修德积善,政教与行相反,故讥之也。如淳曰:言无吉凶之命,但有贤不肖之善恶〉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如淳曰:言皆同可以治也。师古曰:墨子有节用兼爱,上贤明鬼神,非命上同等诸篇,故志历序其本意也。视,读曰示〉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苏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传〉
《张子》十篇。〈名仪,有列传〉
《庞煖》二篇。〈为燕将。师古曰煖音许远反〉
《阙子》一篇。
《国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邹阳》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乐》一篇。
《庄安》一篇。
《待诏金马聊苍》三篇。〈赵人,武帝时。师古曰:《严助传》作胶苍,而此志作聊,志传不同,未知孰是〉
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师古曰谖诈言也〉
《孔甲盘盂》二十六篇。〈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大》三十七篇。〈传言所作其文,似后世语。师古曰古禹字〉《伍子胥》八篇。〈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谗死〉《子晚子》三十五篇。〈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为大夫〉
《尉缭子》二十九篇。〈六国时。师古曰尉姓,缭名也。音了,又音聊。《刘向别录》云:缭为商君学〉《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师古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东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应劭曰:盖隐者也。故公孙敖难以无益世主之治〉《荆轲论》五篇。〈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吴子》一篇。
《公孙尼》一篇。
《博士臣贤对》一篇。〈汉世难韩子商君〉
《臣说》三篇。〈武帝时所作赋。师古曰:说者,其人名,读曰悦〉《解子簿书》三十五篇。
《推杂书》八十七篇。
《杂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师古曰:言王伯之道。伯读曰霸〉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师古曰:治国之体,亦当有此杂家之说〉见王治之无不贯〈师古曰: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师古曰:漫,放也。羡音弋战反〉
《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师古曰:《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
《野老》十七篇。〈六国时,在齐楚间。应劭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国》十六篇。〈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
《赵氏》五篇。〈不知何世〉
《泛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泛音凡,又音敷剑反〉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邯郸人〉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师古曰:言不须圣王,天下自治〉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师古曰悖乱也〉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饶,齐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时,待诏作书,名曰心术〉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应劭曰:道家也。好养生事,为未央之术〉《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应劭曰:其说以《周书》为本。师古曰:《史记》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曰:稗音锻家排,《九章》: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今世亦谓偶语为稗。师古曰:稗音稊稗之稗,不与锻排同也。稗官,小官,汉名臣奏唐林请省置吏公卿大夫,至都官稗官,各减仆三,是也〉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一家二十五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师古曰蜂与锋同〉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师古曰:裔,衣末也。其于六经,如水之下流,衣之末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师古曰:都邑失礼,则于外野求之,亦将有获〉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屈原赋》二十五篇。〈楚怀王大夫,有列传〉
《唐勒赋》四篇。〈楚人〉
《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赵幽王赋》一篇。
《庄夫子赋》二十四篇。〈名忌,吴人〉
《贾谊赋》七篇。
《枚乘赋》九篇。
《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
《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
《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
《阳丘侯刘赋》十九篇。〈师古曰:音偃〉《吾丘寿王赋》十五篇。
《蔡甲赋》一篇。
《上所自造赋》二篇。〈师古曰武帝也〉
《儿宽赋》二篇。
《光禄大夫张子侨赋》三篇。〈与王褒同时也〉
《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刘向赋》三十三篇。
《王褒赋》十六篇。
右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陆贾赋》三篇。
《枚皋赋》百二十篇。
《朱建赋》二篇。
《常侍郎庄匆奇赋》十一篇。〈枚皋同时。师古曰:七略云匆奇者,或言庄夫子子,或言族家子庄助昆弟也。从行至茂陵,诏造赋〉
《严助赋》三十五篇。〈师古曰:上言庄匆奇,下言严助,史駮文〉《朱买臣赋》三篇。
《宗正刘辟疆赋》八篇。
《司马迁赋》八篇。
《郎中臣婴齐赋》十篇。
《臣说赋》九篇。〈师古曰:说名音悦〉
《臣吾赋》十八篇。
《辽东太守苏季赋》一篇。
《萧望之赋》四篇。
《河内太守徐明赋》三篇。〈字长君,东海人。元成世历五郡太守,有能名〉《给事黄门侍郎李息赋》九篇。
《淮阳宪王赋》二篇。
《扬雄赋》十二篇。
《待诏冯商赋》九篇。
《博士弟子杜参赋》二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臣向,谨与长社尉杜参,校中秘书刘歆。又云:参,杜陵人,以阳朔元年病死,死时年二十馀〉《车郎张丰赋》三篇。〈张子侨子〉
《骠骑将军朱宇赋》三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骠骑将军史朱宇志,以宇在骠骑府,故总言骠骑将军〉
右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扬雄八篇〉
《孙卿赋》十篇。《秦时杂赋》九篇。
《李思孝景皇帝颂》十五篇。
《广川惠王越赋》五篇。
《长沙王群臣赋》三篇。
《魏内史赋》二篇。
《东暆令延年赋》七篇。〈师古曰:东暆,县名。暆音移〉《卫士令李忠赋》二篇。
《张偃赋》二篇。
《贾充赋》四篇。
《张仁赋》六篇。
《秦充赋》二篇。
《李步昌赋》二篇。
《侍郎谢多赋》十篇。
《平阳公主舍人周长孺赋》二篇。
《雒阳锜华赋》九篇。〈师古曰:锜,姓华,名锜,音鱼绮反〉《眭弘赋》一篇。〈师古曰:即眭孟也。眭音先随反〉
《别栩阳赋》五篇。〈服虔曰:栩音诩〉
《臣昌市赋》六篇。
《臣义赋》二篇。
《黄门书者假史王商赋》十三篇。
《侍中徐博赋》四篇。
《黄门书者王广吕嘉赋》五篇。
《汉中都尉丞华龙赋》二篇。
《左冯翊史路恭赋》八篇。
右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客主赋》十八篇。
《杂行出及颂德赋》二十四篇。
《杂四夷及兵赋》二十篇。
《杂中贤失意赋》十二篇。
《杂思慕悲哀死赋》十六篇。
《杂鼓琴剑戏赋》十三篇。
《杂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赋》十六篇。〈师古曰:泡,水上浮沤也〉《杂禽兽六畜昆虫赋》十八篇。
《杂器械草木赋》三十三篇。
《文杂赋》三十四篇。
《成相杂辞》十一篇。
《隐书》十八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谕〉右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高祖歌诗》二篇。
《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
《宗庙歌诗》五篇。
《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十四篇。
《出行巡狩及游歌诗》十篇。
《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
《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
《诏赐中山靖王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四篇。〈师古曰:孺子,王妾之有品号者也。妾,王之众妾也。冰,其名。材人,天子内官〉《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
《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
《邯郸河间歌诗》四篇。
《齐郑歌诗》四篇。
《淮南歌诗》四篇。
《左冯翊秦歌诗》三篇。
《京兆尹秦歌诗》五篇。
《河东蒲阪歌诗》一篇。
《黄门倡车忠等歌诗》十五篇。
《杂各有主名歌诗》十篇。
《杂歌诗》九篇。
《雒阳歌诗》四篇。
《河南周歌诗》七篇。
《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周谣歌诗》七十五篇。
《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
《诸神歌诗》三篇。
《送迎灵颂歌诗》三篇。
《周歌诗》二篇。
《南郡歌诗》五篇。
右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几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扬雄八篇〉《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师古曰:耑,古端字也。因《物动志》,则造辞义之端绪〉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师古曰:离,遭也。风读曰讽,次下亦同〉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师古曰:辞人,言后代之为文辞〉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师古曰:言孔氏之门,既不用赋,不可如何。谓贾谊相如无所施也〉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师古曰:孙武也。臣于阖闾〉《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师古曰:孙膑〉
《公孙鞅》二十七篇。
《吴起》四十八篇。〈有列传〉
《范蠡》二篇。〈越王句践臣也〉
《大夫种》二篇。〈与范蠡俱事句践〉
《李子》十篇。
《娷》一篇。〈师古曰:娷音女瑞反,盖说兵法者人名也〉《兵春秋》三篇。
《庞煖》三篇。〈师古曰:煖音许远反,又音许元反〉
《儿良》一篇。〈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音五奚反〉
《广武君》一篇。〈李左车〉
《韩信》三篇。〈师古曰:淮阴侯〉
右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讹冠子、苏子、鹖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楚兵法》七篇。〈图四卷〉
《蚩尤》二篇。〈见吕刑〉
《孙轸》五篇。〈图二卷〉
《繇叙》二篇。
《王孙》十六篇。〈图五卷〉
《尉缭》三十一篇。
《魏公子》二十一篇。〈图七卷,名无忌,有列传〉
《景子》十三篇。
《李良》三篇。
《丁子》一篇。
《项王》一篇。〈名籍〉
右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师古曰:背音步内反,乡读曰向〉《太壹兵法》一篇。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神农兵法》一篇。
《黄帝》十六篇。〈图三卷〉
《封胡》五篇。〈黄帝臣依托也〉
《风后》十三篇。〈图二卷,黄帝臣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黄帝臣依托也〉
《鵊冶子》一篇。〈图一卷。晋灼曰:鵊音夹〉
《鬼容区》三篇。〈图一卷,黄帝臣依托。师古曰:即鬼臾区也〉《地典》六篇。
《孟子》一篇。
《东父》三十一篇。
《师旷》八篇。〈晋平公臣〉
《苌弘》十五篇。〈周史〉
《别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
《辟兵威胜方》七十篇。
右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形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师古曰:五胜,五行相胜也〉
《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
《伍子胥》十篇。〈图一卷〉
《公胜子》五篇。
《苗子》五篇。〈图一卷〉
《逄门射法》二篇。〈师古曰:即逄蒙〉
《阴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将军射法》三篇。〈师古曰:李广〉
《魏氏射法》六篇。
《彊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师古曰:围,郁郅人也,见赵充国传〉《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师古曰:苴音子余反〉
《剑道》三十八篇。
《手搏》六篇。
《杂家兵法》五十七篇。
《蹴》二十五篇。〈师古曰: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蹋之,以为戏也。蹴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蹴音子六反,音巨六反〉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墨子,重入蹴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入礼也〉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鸿范八政,八曰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耀金为刃,割革为甲。〈师古曰:耀读与铄同谓销也〉器械甚备。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师古曰:捃摭谓捃摭之。捃音九问反,音之右反〉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五残杂变星》二十一卷。〈师古曰:五残,星名也。见《天文志》《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常从日月星气》二十一卷。〈师古曰:常从,人姓名也,老子师之〉《皇公杂子星》二十二卷。
《淮南杂子星》十九卷。
《泰壹杂子云雨》三十四卷。
《国章观霓云雨》三十四卷。
《泰阶六符》一卷〈李奇曰:三台谓之泰阶,两两成体,三台故六。观色以知吉凶,故曰符〉《金度玉衡汉五星客流出入》八篇。
《汉五星彗客行事占验》八卷。
《汉日旁气行事占验》三卷。
《汉流星行事占验》八卷。
《汉日旁气行占验》十三卷。
《汉日食月晕杂变行事占验》十三卷。
《海中星占验》十二卷。
《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
《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
《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十八卷。
《图书秘记》十七篇。
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然星事𣧑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师古曰:𣧑读与凶同,湛读曰沈由用也〉夫观景以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听也。以不能由之,臣谏不能听之,王此所以两有患也。
《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
《颛顼历》二十一卷。
《颛顼五星历》十四卷。
《日月宿历》十三卷。
《夏殷周鲁历》十四卷。
《天历大历》十八卷。
《汉元殷周谍历》十七卷。
《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十二卷。
《耿昌月行度》二卷。
《传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
《律历数法》三卷。
《自古五星宿纪》三十卷。
《太岁谋日晷》二十九卷。
《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
《古来帝王年谱》五卷。
《日晷书》三十四卷。
《许商算术》二十六卷。
《杜忠算术》十六卷。
右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
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正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会,凶阨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与焉。道之乱也,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也。《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黄帝阴阳》二十五卷。
《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诸王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太元阴阳》二十六卷。
《三典阴阳谈论》二十七卷。
《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四时五行经》二十六卷。
《猛子闾昭》二十五卷。
《阴阳五行时令》十九卷。
《堪舆金匮》十四卷。〈师古曰:许慎云,堪天道,舆地道也〉《务成子灾异应》十四卷。
《十二典灾异应》十二卷。
《钟律灾应》二十六卷。
《钟律丛辰日苑》二十二卷。
《钟律消息》二十九卷。
《黄钟》七卷。
《天一》六卷。
《泰一》二十九卷。
《刑德》七卷。
《风鼓六甲》二十四卷。
《风后孤虚》二十卷。
《六合随典》二十五卷。《转位十二神》二十五卷。
《羡门式法》二十卷。
《羡门式》二十卷。
《文解六甲》十八卷。
《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如淳曰:音该。师古曰:许慎云,胲,军中约也〉《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
《五音定名》十五卷。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寖以相乱。
《龟书》五十三卷。
《夏龟》二十六卷。
《南龟书》二十八卷。
《巨龟》三十六卷。
《杂龟》十六卷。
《蓍书》二十八卷。
《周易》三十八卷。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大次杂易》三十卷。
《鼠序卜黄》二十五卷。
《于陵钦易吉凶》二十三卷。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易卦八具》
右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
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书》曰:女则有大疑谋,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龟。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及至衰世,解于齐戒,而娄烦卜筮,〈师古曰:解读曰懈,齐读曰斋,娄读曰屡〉神明不应,故筮渎不告,易以为忌。〈师古曰:《易》蒙卦之辞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言童蒙之来决疑,初则以实而告,至于再三,为其烦渎,乃不告也〉龟厌不告,诗以为刺。〈师古曰:《小雅》小旻之诗,曰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言卜问,烦数媟嫚于龟,龟灵厌之,不告以道也〉
《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
《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
《武禁相衣器》十四卷。
《嚏耳鸣杂占》十六卷。〈师古曰:嚏音丁计反〉
《祯祥变怪》二十一卷。
《人鬼精物六畜变怪》二十一卷。
《变怪诰咎》十三卷。
《执不祥劾鬼物》八卷。
《请官除訞祥》十九卷。〈师古曰:訞字与妖同〉
《禳祀天文》十八卷。〈师古曰:禳,除灾也。音人羊反〉《请祷致福》十九卷。
《请雨止雨》二十六卷。
《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子赣杂子候岁》二十六卷。
《五法积贮宝藏》二十三卷。
《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
《昭明子钓种生鱼鳖》八卷。
《种树臧果相蚕》十三卷。
右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徵。《易》曰:占事知来,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师古曰:谓大卜掌三梦之法,又占梦中士二人,皆宗伯之属官〉《诗》载熊罴虺蛇,众鱼旐旟之梦,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师古曰:小雅斯干之诗曰: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无羊之诗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言熊罴虺蛇,皆为吉祥之梦。而生男女及见众鱼,则为丰年之应。旐旟则为多盛之象。大人占之,谓以圣人占梦之法占之也。画龟蛇曰旐,鸟隼曰旟〉盖参卜筮,春秋之说訞也。曰人之所忌其气,炎以取之。訞由人兴也,人失常则訞。兴人无衅焉,訞不自作。〈师古曰:申繻之辞也。事见庄公十四年,炎谓火之光,始燄燄也。言人之所忌其气,燄引致于灾也。衅,瑕也。失常谓反五常之德也。炎读与燄同〉故曰:德胜不祥,义厌不惠。〈师古曰:厌音伊叶反。惠,顺也〉桑谷共生,太戊以兴。雊雉登鼎,武丁为宗。然惑者不稽诸躬,而忌訞之见。是以诗刺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师古曰:小雅正月之诗也。故老,元老也。讯,问也。言不能修德以禳灾,但问元老以占梦之吉凶〉伤其舍本而忧末,不能胜凶咎也。
《山海经》十三篇。
《国朝》七卷。
《宫宅地形》二十卷。
《相人》二十四卷。
《相宝剑刀》二十卷。
《相六畜》三十八卷。
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埶,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徵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
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觕。〈师古曰觕粗略也音才户反〉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
《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
《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师古曰:箴所以剌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箴音之林反,砭音彼廉反〉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师古曰:齐音才诣反,其下并同。和音乎卧反〉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师古曰:瘉读与愈同愈差也〉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师古曰:痹,风湿之病,音必二反〉《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师古曰:疝,心腹气病,音山谏反,又音删〉《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师古曰:瘅,黄病,音丁韩反〉《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应劭曰:黄帝时医也。师古曰:拊音肤〉《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金创疭瘛方》三十卷。〈服虔曰:音瘅,引之瘅。师古曰:小儿病也。瘛音充制反疭音子用反〉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
《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
《尧舜阴道》二十三卷。
《汤盘庚阴道》二十卷。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
《天一阴道》二十四卷。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宓戏杂子道》二十篇。
《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杂子》十八卷。
《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师古曰:服饵芝菌之法也。菌音求闵反〉《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师古曰:黄冶,释在《郊祀志》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师古曰和秦医名也〉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师古曰:诊视验,谓视其脉及色候也。诊又音轸,音丈刃反〉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