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笙竽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一百二十六卷目录

 笙竽部汇考
  书经〈益稷〉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
  礼记〈月令 明堂位 乐记〉
  周礼〈春官〉
  尔雅〈释乐纂〉
  后汉书〈礼仪志〉
  刘熙释名〈释乐器〉
  班固白虎通〈礼乐〉
  应劭风俗通〈笙 竽 簧〉
  五经析疑〈笙〉
  宋书〈乐志〉
  隋书〈音乐志〉
  唐书〈礼乐志 南蛮骠国传〉
  旧唐书〈音乐志〉
  马缟中华古今注〈女娲问笙簧〉
  宋史〈乐志〉
  聂崇义三礼图〈竽图说 笙图说〉
  陈旸乐书〈匏之属 笙 巢笙 和笙 凤笙 大竽 小竽 簧 铁簧 十七 管竽 十九管竽 二十三管竽 埒竽 雅簧 竹簧 震灵簧 葫芦笙 瓢笙 胡 吹笙 竽笙 凤翼笙 义管笙 云和笙十七管笙十二管笙 玉笙〉
  元史〈礼乐志〉
  明会典〈中和乐制度 神乐观〉
  荆川稗编〈笙〉
  朱载堉律吕精义〈匏音之属 二十四簧匏图 十九簧竽匏图 十九簧 笙匏图 十三簧笙匏图说 二十四簧竽小样图说 十九簧竽十九簧笙小样图说 十 三簧笙小样图说 二十四簧为大竽 十九簧竽上下相生 十九簧笙上下相生 十三 簧为小竽 大竽小竽吹法 辨笙不宜用真匏〉
  王圻续文献通考〈笙制〉
 笙部艺文一
  笙赋          晋夏侯惇
  笙赋            潘岳
  笙赋          唐李百药
  匏赋            李程
  八音缺匏说       元熊朋来
  兴隆笙颂          王祎

乐律典第一百二十六卷

笙竽部汇考

《书经》《益稷》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閒。
〈蔡传〉笙以匏,为之列管于匏中,又施簧于管端上,言以咏,此言以閒相对,而言盖与咏歌迭奏也,乡饮酒礼云:歌鹿鸣,笙,南陔,閒歌鱼丽,笙由庚,或其遗制也。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
〈传〉簧笙也,〈正义〉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鍱也,《春官笙师注》郑司农云:笙十三簧,笙必有簧,故以簧表笙,传以笙簧一器,故云:簧笙也,月令仲夏调竽笙篪簧,则簧似别器者,彼于笙、竽、篪三器之下,而别言簧者,欲见,三器皆有簧,簧非别器也,若然三器皆有簧,何知此非竽篪,而必以为笙者,以笙师备言乐器,有笙簧鹿鸣云:吹笙鼓簧。言吹笙则鼓簧,是簧之所用,本施于笙,言笙可以见簧,言簧可以见笙。故知簧即笙,非竽篪也,〈朱注〉簧笙竽管中金叶,盖笙竽皆以竹管植于匏中,而窍其管底之侧,以薄金叶障之,吹则鼓之,而出声。所谓簧也,故笙竽皆谓之簧,笙十三簧,或十九簧,竽十六簧也。

《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簧。
〈正义〉竽三十六簧,释名竽污也,其中污空,笙者十三簧,释乐云:大笙,谓之巢,郭景纯云: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释名云:笙生也。象物出地,所生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之。

《明堂位》

女娲之笙簧。
〈陈注〉笙以象物生之,形簧则美在其中,故谓之笙簧。

《乐记》

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
则思畜聚之臣。
〈陈注〉滥为掔聚之义,故可以会,可以众,畜聚之臣,谓节用爱人容民,畜众者,非谓聚敛之臣也。

《周礼》《春官》

笙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
〈订义〉王昭禹曰: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而独以笙师名,官笙东方之乐,有始事之意,故也。 郑锷曰:笙常继于閒歌之后,观乡饮燕礼閒,歌之后,即笙由庚笙,崇丘笙由仪,则笙者继人声之后为最贵,故特名官。

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裓乐。
郑锷曰:竽三十六管,笙十三管,竽宫声在中,笙宫声在左,籥三孔,其中则中声,其上下二孔,则声之清浊,所由生篪七孔,管六孔,篴笛也。笙师皆教以吹之之法,又舂牍应雅教瞽矇,与视瞭以作裓乐于客,醉而出之,时康成谓小师所教为教瞽矇笙,师所教为教视瞭。于经皆无所据,彼盖疑小师既教之此,又教之,遂分彼为教瞽矇,此为教视瞭。殊不知小师教之以鼓,作之节此教之以吹。 王昭禹曰: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皆乐之所用,而舂牍应雅,三者特用于教裓乐,以为行节。 黄氏曰:小师掌教埙箫管笙,师又教吹埙箫管,小师用于下管,故以教瞽矇,谓之播笙,师用于凡乐谓之吹,但吹之无诗也,郑谓教视瞭,视瞭不吹笙竽,教则当教瞽矇也,案瞽矇视瞭,皆属大师,自大司乐而下,至视瞭皆祭祀飨射之乐,而磬师、钟师、笙师、镈师自为一列,固有祭飨之乐,又有缦乐、燕乐、缦乐、司乐不掌固当,是亦不掌燕乐,先王之意严矣,是故瞽矇不吹竽笙籥篪篴视瞭不奏九夏钟鼓,必皆有所以或曰:磬师、笙师,分大师瞽矇视瞭而教之,而不著于其职者,不使殽杂大师歌诗之,事恐或当是,然燕乐亦有歌诗,杂当掌之磬师笙师。

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之。
郑康成曰:钟笙与钟声相应之笙。 贾氏曰:笙师不掌钟而言钟,故郑知义然。 黄氏曰:书曰:笙镛以閒,盖笙与歌閒作歌,则以钟节之独出,祭祀飨射其他不出钟笙,钟从笙也。

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
郑康成曰:廞兴也,谓兴作之奉犹送也。 贾氏曰:此所兴作即上竽笙,以下皆作之于圹而藏之。黄氏曰:视瞭廞而不藏笙,师藏之职可见。

大旅,则陈之。
郑康成曰:陈于馔处而已,不涖其县。 贾氏曰:其临县者大司乐,故大司乐云:廞。《乐器注》云:临笙师镈师之属。

《尔雅》《释乐纂》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注〉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十三簧。〈疏〉《世本》云:随作笙,《礼记》曰:女娲之笙簧。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说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有三簧,象凤之身,大者名巢,巢高也,言其声高,小者名和,孙炎云应和于笙也。

《后汉书》《礼仪志》

日冬至、夏至。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閒竽。
〈注〉《乐叶图徵》曰:夫圣人之作乐,不可以自娱也。所以观得失之效者也,故圣人不取备于一人,必使八能之士。故吹竽者,当知竽。竽音调则法度得,法度得则无射之律应。

《刘熙·释名》《释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竹之贯匏以瓠为之,故曰:瓠也,竽亦是也,其中污空以受簧也,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亦是也。

《班固·白虎通》《礼乐》

匏之言施也,在十二月万物始施,而劳笙者,太蔟之气象,万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政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乐之故谓之笙。

《应劭·风俗通》《笙》

谨按《世本随作》:笙长四寸十三,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物生,故谓之笙,《诗》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大笙谓之,小者谓之和。

《竽》

谨按《礼记》:管三十六,簧也,长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

《簧》

谨按《世本女娲作簧》:簧笙中簧也。《诗》云: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五经析疑》《笙》

夫笙者,法万物始生,导达阴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钟之始象法凤皇。

《宋书》《乐志》

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随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它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谓之簧,小者谓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娲所造也。《诗》传云:吹笙则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尔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世易之以竹乎。

《隋书》《音乐志》

匏之属二:一曰笙,二曰竽,并女娲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于匏内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唐书》《礼乐志》

凡乐八音。七曰匏,为笙,为竽,为巢,巢,大笙也;为和,和,小笙也。
《高丽伎》,有胡芦笙。

《南蛮骠国传》

贞元中,王雍羌闻南诏归唐,有内附心,异牟寻遣使杨加明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献裔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人。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谱次其声。以其舞容、乐器异常,乃图画以献。工器。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大管长四尺八寸五分,馀管参差相次,制如笙管,形亦类凤翼,竹为簧,穿匏达本。上古八音,皆以木漆代之,用金为簧,无匏音,唯骠国得古制。又有小匏笙二,制如大笙,律应林钟商。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有三角笙,亦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三牛角,一簧应姑洗,馀应南吕,角锐在下,穿匏达本,柄觜皆直。有两角笙,亦穿匏达本,上植二牛角,簧应姑洗,匏以彩饰。

《旧唐书》《音乐志》

匏,瓠也,女娲氏造。列管于匏上,内簧其中,《尔雅》谓之巢。大者曰竽,小者曰和。竽,煦也,立春之气,煦生万物也。竽管三十六,宫管在左。和管十三,宫管居中。今之竽、笙,并以木代匏而漆之,无复音矣。荆、梁之南,尚存古制云。

《马缟·中华古今注》《女娲问笙簧》

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妹蛇身人首,断鳌足而立四极,欲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也。

《宋史》《乐志》

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闰馀匏,曰九星匏,曰七星匏。其说以谓:列其管为箫,聚其管为笙。凤皇于飞,箫则象之;凤皇戾止,笙则象之。故内皆用簧,皆施匏于下。前古以三十六簧为竽,十九簧为巢,十三簧为和,皆用十九数,而以管之长短、声之大小为别。八音之中,匏音废绝久矣。后世以木代匏,乃更其制,下皆用匏,而并造十三簧者,以象闰馀。十者,木之成数;三者,木之生数,木得土而生也。九簧者,以象九星。物得阳而生,九者,阳数之极也。七簧者,以象七星。笙之形若鸟敛翼,鸟,火禽,火数七也。
《聂崇义三礼图》竽图

图说
《周礼》:笙师掌教吹竽、笙。先郑云:竽三十六簧贾,疏引通卦验云:竽,长四尺二寸,注云:竽管类用竹为之,形参差象鸟翼,鸟火禽火数七,冬至之时,吹之冬水用事水数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长,取数于此也,竽象笙三十六管,宫管在中央。

笙图


图说
《旧图》云:笙长四尺,诸管参差,亦如鸟翼。《礼记》云:女娲之笙簧。《尔雅》云: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郭注》云: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梁正意疑古之竽笙与今世竽笙不同,恐误。故皆图古今之法。

《陈旸乐书》《匏之属》 《笙》 《巢笙》

匏之为物,其性轻而浮,其中虚而通,笙则以匏为母,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则艮,其方东北之维,其时春冬之交,其声尚义,其律大吕、太蔟,其风融,其音啾立春之气也,先王作乐,以之为笙竽之属焉,《记》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国语》曰:匏竹利制,盖匏竹相合而成声,得清浊之适故也。
万物盈乎天地之閒,入乎坎则革而趍新,故其音革而为鼓,成乎艮则始作而施生,故其音匏,而为笙,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汶阳之筱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则美在其中,钟而为宫,盖所以道达冲气,律中太蔟立春之音也,故有长短之制焉,有六合之和焉,故五经析疑曰:笙者法万物始生道,达阴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钟为始法象凤皇,盖笙为乐器,其形凤翼,其声凤鸣,其长四尺,大者十九簧,谓之巢,以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簧,谓之和,以大者唱,则小者和也。《仪礼》:有之三笙一和而成声,是也。《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盖笙艮音也。于方为阳,钟兑音也,于方为阴。周官笙师掌教吹笙,共其钟笙之乐以教裓,《夏书》曰:笙镛以閒是鼓应笙之钟,而笙亦应之也,视瞭掌击笙磬,《诗》曰:笙磬同音。则磬乾音也,与笙同为阳,声是击应笙之磬,而笙亦应之也,笙磬则异器而同音,笙钟则异音而同乐。仪礼有众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閒,盖众笙所以备和,奏洽百礼,岂特应钟磬而已哉,鹿鸣所谓鼓瑟、鼓琴、吹笙,鼓簧应琴瑟之笙也,宾之初筵,曰:籥舞笙鼓,应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仪礼》:歌鱼丽,笙由庚,笙之类,应歌之笙也,然则笙之为用,岂不备哉,此帝舜用之,所以凤仪子晋吹之,所以凤鸣也。《记》曰:女娲之笙簧。《世本》曰:随作笙簧,庸讵知随非女娲氏之臣乎。黄帝制律以伶伦,造钟以营援,则女娲作笙竽以随,不足疑矣。宋朝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声,作和笙应笙竽,合清浊之声,又自制大笙上之太乐,亦可谓之复古制矣,今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俗呼为凤笙孟蜀王所进,乐工不能吹,虽存而不用,比者按清浊正三倍,声皆得相应,诚去四清声吹之,虽用之雅乐,亦恶在其为不可哉。
〈注〉今巢笙之制,第一管头子应钟清声二,第二管中音黄钟正声应中音子三,第三管应钟正声应头子四,第四管南吕正声应,第五子五中吕管也。无射正声,无应六大托管,蕤宾浊声应托声,七十五管,大吕正声无应八大韵管,姑洗浊声无应九,第五子南吕清声应,第四管十中音子黄钟清声,应中音十一托声管蕤宾,正声应大托十二著,声管姑洗,正声应大韵十三仙吕,管夹钟,正声无应十四高声,管太蔟。正声十五平调,子林钟,清声十六平调,管林钟正声十七,后韵太蔟浊声应商声,十八义声管夷,则正声无应十九托声,管中吕正声无应声。

《和笙》 《凤笙》

传曰:大笙音声众而高也,小者音相和也。斯不亦笙大小之辨乎,《说文》曰:笙正月之音,十三簧象凤身,盖其簧十二以应十二律也,其一以象闰也,宋朝登歌用和笙,取其大者,倡则小者,和非阮逸所谓其声清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所谓十九簧也,巢和若均用十九簧,何以辨小大之器哉,阮逸谓竽笙,起第四管为黄钟,巢笙起中音,管为黄钟,和笙起平调为黄钟,各十九簧,皆有四清声,三浊声,十二正声,以编钟,四清声参验,则和笙平调,子是黄钟清也。竽笙第五子是太蔟清也,中吕管是大吕清也,中音子是夹钟清也,既已谓之竽矣,谓之笙矣,安得合而一之为竽笙耶,《仪礼》所谓:三笙一和者,不过四人,相为倡和尔孰谓竽和之类耶。

《大竽》 《小竽》

昔女娲氏使随裁匏竹以为竽,其形参差以象鸟翼,火类也,火数二,其成数则七焉,冬至吹黄钟之律而,閒音以竽冬则水王,而竽以之则水器也,水数一其成数则六焉,因六而六之,则三十六者。竽之簧数也,因七而六之,则四十二寸者,竽之长数也,月令仲夏调笙竽,淮南子谓:孟夏吹笙竽。盖不知此周官笙师掌教吹竽笙,则竽亦笙类也,以笙师教之,虽异器同音,皆立春之气也。《乐记》曰: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然后为之钟磬竽瑟以和之,是乐之倡始者,在鼗鼓椌楬埙篪,其所谓钟磬竽瑟者,特其和终者而已。韩非子曰:竽者,五声之长,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倡则诸乐皆和。岂圣人制作之意哉。《说文》曰:竽管三十六,簧象笙以竽宫管在中故也,后世所存多二十三管,具二均声焉,我朝宋祁曾于乐府,得古竽,有管而无簧,列管参差,及曲颈皆为凤饰,乐工皆以为无用之器,惟叶防欲更造,使具清正倍三均之声,是不知去二变四,清以合乎声律之正也,《通礼义纂》曰:武帝使丘仲作竽笙三十六管,岂以丘仲作尺四寸之笛,遂误以为竽邪。

《簧》

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钟之宫,则乐之有簧,以宫管在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中之簧,有非笙中之簧,《鹿鸣》曰:吹笙鼓簧。《庄子》言:簧鼓,笙中之簧也,君子阳阳曰:左执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中之簧也,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岂非簧之变体欤。

《铁簧》

民间有铁叶簧削锐,其首塞以蜡蜜,横之于口,呼吸成音,岂簧之变体欤。
《十七管竽》 《十九管竽》 《二十三管竽》
宋朝太乐诸工以竽巢和并为一器,率取十七管笙为之所异者,特以宫管移之左右,而不在中尔,虽名为雅乐,实夷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二十三管则兼乎四清二变,十九管则兼乎十二律,七音要皆非古制也,李照虽更制大竽,然不能革旧器而兼用之,亦未为深知乐也。

《埒竽》

《乐府杂录》谓:埒竽形类小钟,以手埒之,则鸣矣,非古制也。

《雅簧》

三礼图有雅簧,上下各六,声韵谐律,亦一时之制也,《潜夫论》曰:簧削锐,其头有伤害之象,塞蜡蜜有口舌之类,皆非吉祥善应也,然则巧言如簧,而诗人所以伤谗良有以也,唐乐图以线为首尾,直一线一手贯,其纽一手鼓,其线横于口中,呼吸成音,真野人之乐耳。

《竹簧〈震灵簧〉

《汉武内传》:西王母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神仙传王遥有五舌,竹簧三在石室中,遥自取其二,以其一与室中,人对鼓之,然则震灵之簧,岂以竹簧欤震为苍,筤竹故也。

《葫芦笙〈瓢笙〉

唐九部裔乐有葫芦笙,太宗至道初,西南蕃诸蛮入贡吹瓢笙,岂葫芦笙耶。

《胡

后魏宣武素悦裔声,其乐器有胡《玉篇》谓:笙是也。

《吹笙》

《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白虎通》曰:笙之为言,施也,牙也,万物始施而牙,然则笙之义可知矣。《穆天子传》谓:西王母吟曰:吹笙鼓簧。《吕氏春秋》谓:墨子见荆王,衣锦吹笙,则笙虽堂下之乐,古人未尝不重吹之也。

《竽笙》

近代竽笙十九簧,盖后人象竽倍声,因以名之,然竽笙异器而同和,故周官竽与笙均掌之,以笙师焉。既谓之竽矣,安得又谓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然矣,世人或谓大笙,谓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非笙也。

《凤翼笙〈参差竹其制如两生之竹而共一匏〉

昔王子晋之笙,其制象凤翼,亦名参差竹,盖尝于缑山月下吹之矣,唐太和中,有尉迟章尤妙于此,宣宗已降有范汉恭焉,其子师保在陕州,亦曲尽父艺咸通,已后有柳存质、杨敬元并称妙手。

《义管笙》〈二管十七簧〉

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用之,世俗之乐,非先王之制也。
《云和笙》
《汉武帝内传》:西王母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盖其首象云也,与云和琴云和筝类矣。
《十七管笙》
《唐乐图》:所传十七管之笙,通黄钟二均声,清乐用之。
《十二管笙》
《唐乐图》:所传十二管之笙,宴乐用之。

《玉笙》

汉奚景及《说文》曰:舜祠下得笙白玉管,则古人盖有以玉为笙。

《元史》《礼乐志》

登歌乐器。巢笙四,和笙四,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馀匏一,皆以斑竹为之。元髹底,置管匏中,施簧管端,参差如鸟翼。大者曰巢笙,次曰和笙,管皆十九,簧如之。十三簧者曰闰馀匏,九簧者曰九曜匏,七簧者曰七星匏,皆韬以黄囊。
宫县乐器。巢笙十。竽十,竹为之。与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异。
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馀匏一。
宴乐之器。兴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夹屏,上锐而面平,缕金雕镂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两旁侧立花板,居背三之一,中为虚匮,如笙之匏。上竖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匮外出小橛十五,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下有座,狮象绕之,座上匮前立花板一,雕镂如背,板閒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于座前,系风囊于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中统閒,回回国所进。以竹为簧,有声而无律。玉宸乐院判官郑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浊,增改如今制。其在殿上者,盾头两旁立刻木孔雀二,饰以真孔雀羽,中设机。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风囊,一人按律,一人运动其机,则孔雀飞舞应节。殿庭笙十,延祐閒增制,不用孔雀。

《明会典》《中和乐制度》

笙十二,攒用紫竹十七管,下施铜簧参差,攒于黑漆木匏中有觜项亦黑漆。

《神乐观》

凡乐舞生所用乐器,俱从工部成造,遇有损坏,随时修理。惟笙簧,每年工部预期差拨笙匠赴观,逐一展视修理。

《荆川稗编》《笙》

八音属匏截紫竹为之,十有七管搆如鸟翼,插于匏中,管里各制以簧簧,以响铜为之。里外各有小孔,管上用竹篾作箍,箍之令管不散,匏用黑漆以木为项势,如壶嘴亦以黑漆匏,端边有短嘴以项插其中,但呼吸则簧动。而声发,第一管、第三管、第七管、第十一管皆南吕律,以工字应,凡吹工字以此四管,用左右手大指及食指按其孔,馀孔皆开,第十二管、第十五管,林钟律以尺字应,凡吹尺字,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馀孔皆开。第二管、第十管仲吕律以上字应,凡吹上字,以左右手大指按其孔,馀孔皆开。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太蔟律以四字应,凡吹四字以右手食指,及左手大食指按其孔,馀孔皆开。第十二管、第十四管黄钟清律以合六二字应,凡吹合字必吹六字,吹六字必吹合字,亦取清浊相应,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馀孔皆开。以青衣囊,囊之不可令灰虫入,其管恐闭塞,其簧吹之则不应音也。

《朱载堉律吕精义》《匏音之属》

谨按匏者瓠属,大者可以为瓢,小者可以为笙。今之圆葫芦是也,壶亦瓠属,大者可以盛酒,小者可以盛药。今之亚腰葫芦是也,太古之世民醇,而愚仪物未备,是故用匏以为笙,用壶以为尊,轩辕以来至于三代,圣王迭出智巧滋彰,乃用胶漆角,木之制以代匏,金锡模范之作,以代壶礼。有壶尊乐,有匏笙,盖象其本形,存其旧名耳,实非真用匏及壶也,夫既不用匏壶,而犹谓之匏壶何也。不忘本也,其名古雅未可废也,譬如麻冕,虽不用麻而犹谓之麻冕,皮弁虽不用皮而犹谓之皮弁,琴尾非焦而曰焦尾,书首非简而曰简首,此类众多难尽举也,姑以诗礼二经證之,八月断壶之壶,则真壶也,清酒百壶之壶,则未必真壶也。匏有苦叶之匏,则真匏也,匏竹在下之匏,则未必真匏也。然先儒之惑者,疑今之笙非真匏音,谓必用匏,而后八音备噫是,岂知麻冕从众之义哉,盖臣初亦疑焉,尝命良工列簧匏中而吹之,终不如代匏之为妙也,由是始悟匏之为言,即今笙斗之别名耳,谓之匏是也,谓之斗非也木代匏者,其制甚精,其来亦远,非三代之圣人决不能为,先儒以为世俗之制误矣,闻今溪洞诸蛮犹用匏以为笙,穴管之閒盬,而漏气。其音终不若中国之笙也,凡为雅乐笙竽属者,刻木作匏,形以代之可也,不作匏形而作长底,则与俗笙无异,斯不可也,必欲仍用真匏,斯亦理之不通者也,以木代匏其法有二,或用真匏为质者,或不用真匏,只像匏形亦可也,臣尝取世俗所制十七簧笙,截去笙斗之下段,削去笙嘴及周遭之漆,而后截去葫芦之上段,将削过笙斗陷于葫芦,中用胶漆灰布以固其口缝,惟匏不漆尚质故也,此是一法又一法,用桐木旋作匏身取其轻也,用枣木钻作匏面取其硬也,中閒实处亦同常笙,若不实则费气而难吹也,匏外安笙嘴名曰:咮,形如鹅项,代匏并咮皆髹,以黑漆也,笙管曰:修檛用紫竹为之,中檛最长,馀檛渐短,各于按孔上刻律吕之名,俗笙周遭之管,有阙不连,而向内者二孔指入其中,按之雅笙则不然也,周遭之管,如环无端孔,皆向外指,不入内,此其异也。若夫铜簧响眼之制,亦如世俗常法,而笙匠所共晓不必细述,然与俗笙异者,惟若匏之形,音律不同耳,是故雅乐笙箫诸器,皆须吹律议,定传曰:匏竹尚议,此之谓也。
十三簧笙匏图

十九簧竽匏图十九簧竽匏图

十九簧笙匏图图说十九簧笙匏图十九簧竽匏图十九簧笙匏图

图说十九簧竽匏图十九簧笙匏图

图说图说
匏音之属曰:竽,曰:笙,古云:笙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又云:笙大者谓之竽,小者谓之笙。先儒以为大竽三十六簧,小竽二十四簧,大笙十九簧,小笙十三簧。其说尚矣,然除《周礼》外,《诗书》《仪礼》惟有笙而无竽,《尔雅》所谓大笙十九簧者,疑即竽乎。所谓小笙十三簧者,疑即笙乎。然则先儒所谓三十六簧,长四尺二寸者,恐无此理,何以知其无此理也,簧多必用大匏不惟吹气,有限不能遍及,而手亦难持也,窃疑十九簧者,其名曰:竽,又名曰:巢十三簧者,其名曰:笙,又名曰:和,盖此二器,各有二名故也。
二十四簧竽小样图

图说
首四管长二尺四寸,次四管长一尺八寸,次四管长一尺三寸五分,次四管长一尺,次四管长七寸五分,次四管长五寸五分。
十九簧竽十九簧笙小样图

图说
首三管长一尺九寸,次四管长一尺四寸,次四管长一尺,次四管长七寸,次四管长五寸,凡竽及笙十九簧者,尺寸小样皆同。
十三簧笙小样图

图说
首三管长一尺三寸,次四管长九寸,次四管长六寸,次二管长四寸,管下削去竹皮之处,名为插脚,凡言尺寸皆除插脚在外。

《二十四簧为大竽》〈倍正俱全是名大竽旧谓三十六簧为大竽今不从〉

《周礼》:笙师掌教吹竽。为首。《韩非子》曰:竽者,五声之长,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不能吹者,谓之滥竽。吹之为难,自古然矣。《风俗通》曰:竽二十三簧,而诸儒或以为二十四簧。《旧说》笙之宫管在左,竽之宫管在中,其详不可考也,但依阳律阴吕分别,左右可也。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律属,阳悉皆在左,而以左手按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吕属阴,悉皆在右,而以右手按之,黄钟为首,居前面之中,而以大指按之,其次一前一后,则以大指、中指、食指随便按之。申子辰三阳在前之左,巳酉丑三阴在前之右,寅午戌三阳在后之左,亥卯未三阴在后之右,玩其图易晓也,非若俗笙阴阳错杂,而无左右之别,祇取顺手而已。
《元史·乐志》云:竽与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异。盖依旋宫本法,大律生小律者,例用正律。小律生大律者,借用倍律。故《晋志》曰: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其于本音恒为无爽,此之谓也。人多未晓,是故详载如左。

《十九簧竽上下相生》〈倍多正少是名小竽〉

黄正生黄倍〈俗呼浊合字〉黄倍生林倍〈俗呼浊尺〉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 太正生太倍〈俗呼浊四字〉太倍生南倍〈俗呼浊工〉 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姑正生姑倍〈俗呼浊一字〉姑倍生应倍〈俗呼浊凡〉应倍生蕤正〈俗呼勾凡〉 蕤正生蕤倍〈俗呼浊勾凡〉蕤倍生大正〈俗呼亚四〉 大正生大倍〈俗呼浊亚四〉大倍生夷倍〈俗呼浊亚工〉夷倍生夹正〈俗呼亚一〉夹正生夹倍〈俗呼浊亚一〉夹倍生无倍〈俗呼浊亚凡〉无倍生仲正〈俗呼上字〉 仲正生仲倍〈俗呼浊上字〉仲倍生黄正〈俗呼合字〉
此十九簧循环无端,是故添减不得。

《十九簧笙上下相生》〈正多倍少是名大笙〉

黄正生林正〈俗呼清尺〉 林正生林倍〈俗呼浊尺〉
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 太正生南正〈俗呼清工〉南正生南倍〈俗呼浊工〉 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姑正生应正〈俗呼清凡〉 应正生应倍〈俗呼浊凡〉应倍生蕤正〈俗呼勾凡〉 蕤正生蕤倍〈俗呼浊勾凡〉蕤倍生大正〈俗呼亚四〉 大正生夷正〈俗呼亚工〉夷正生夷倍〈俗呼浊亚工〉夷倍生夹正〈俗呼亚一〉夹正生无正〈俗呼亚凡〉 无正生无倍〈俗呼浊亚凡〉无倍生仲正〈俗呼上字〉 仲正生黄半〈俗呼六字〉黄半生黄正〈俗呼合字〉
此十九簧循环无端,是故添减不得。

今笙皆十七簧,盖俗乐之笙也,隋文帝时,何妥建议废旋宫法,由是已来习雅乐者,惟尚苟简不务精深,故去二簧,止吹一调。十七簧者,既兴十九簧者,遂废近代太常雅乐,亦用世俗之笙误矣,以笙代律,定弦庶几便于用排箫耳。
《十三簧为小竽》〈有正无倍是名小笙〉
《尔雅》曰:笙,小者谓之和。《注》云:十三簧者即此器也,其十二簧为六律六吕之正声,其一簧为黄钟之半声,夫黄钟正声已具于六律之中矣,又有半声何也。不如此则无以见,其循环无端之妙也,是以十二律外多一簧以象,闰所谓闰馀匏者,是也。古人律准十三弦,和笙十三簧,其义一也。

《大竽小竽吹法》

每管外面各刻律名正倍字样,假如其谱是黄,看何孔上所刻有黄钟倍律四字者,左手大指按之,有黄钟正律四字者,左手食指按之,有林钟倍律四字者,右手中指按之,有林钟正律四字者,右手食指按之。四簧齐鸣,总是一个,黄字待琴瑟弹操,缦两段皆毕方,才换手馀律放此。

《辨笙不宜用真匏》

《文献通考》曰:唐九部裔乐有葫芦笙,宋朝至道初,西南蕃诸蛮入贡,吹瓢笙,岂葫芦笙耶,又曰:今之笙竽以木代匏而漆,殊愈于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南蛮笙则是匏,其声尤劣,此言得之矣,李文察曰:今太常以木代匏而漆,其音虽可听,但非古制匏,象君子名节,难持易失。文察此说穿凿可笑。

《王圻·续文献通考》《笙制》

以紫竹为之,取紫竹长短一十有七,内开气眼,外用篾作一箍,箍之令管不散,下以松杨木接竹脚,脚内施簧,簧用好响铜薄片鹊舌尖头,上用黄蜡和栗青作点头,如春夏时,蜡少栗青多,秋冬时,蜡多栗青少。务要依时,和调点轻则声清,点重则声浊,将簧贯于匏中,古制以匏令旋木为斗,中植一柱,用牛角为,盖上钻孔十七,通用黑漆漆之,即古匏端边有短嘴,又浆项势,如壶嘴刻通两合,令气通入,亦以漆漆之,贯于短嘴,但呼吸簧动而声发也,此乃攒笙之法,四八及十一管为四,以右手食指及左手大食指按其孔,馀孔皆开。二及十管为上,以左右大食指按其孔,馀孔皆开,四八应十二十五管为尺,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馀孔皆开,一三七及十一管为工,用左右手大指及食指按其孔,馀孔皆开,十二十四管为合,十三应十四,二十四为六,清浊相应,合与六相为用,以左手食指中指按其孔,馀孔皆开。

笙部艺文一《笙赋》晋·夏侯惇

嗟万物之殊观,莫比美乎音声,总众异以合体,匪求一以取成,虽琴瑟之既丽,犹靡尚于清笙,尔乃采桐竹,剪朱密,摘长松之流肥,咸昆崙之所出,抑扬嘘吸,或叶或吹,擪拈。挹按,同覆互移,初进飞龙,重继鶤鸡,振引合和,如溃如离,若夫缠绵约杀,足使放达者循察,通豫平旷,足使廉规者弃节,冲灵冷淡,足使贪荣者退让,开明爽亮,足使慢惰者进竭,岂众乐之能伦,邈奇特而殊绝。

《笙赋》潘岳

河汾之宝,有曲沃之悬匏焉,邹鲁之珍,有汶阳之孤筱焉,若乃绵蔓纷敷之丽,浸润灵液之滋,隅隈夷险之势,禽鸟翔集之嬉,固众作者之所详,余可得而略之也,徒观其制器也,则审洪纤,面短长,生簳,裁熟簧,设宫分羽,经徵列商,泄之,反谧厌焉。乃扬管攒罗,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应,统大魁以为笙,基黄钟以举韵,望仪凤以擢形,写皇翼以插羽,摹鸾音以厉声,如鸟斯企翾翾岐岐,明珠在咮,若衔若垂修檛,内辟馀箫,外逶骈田,猎攦魻鲽参差,于是乃有始泰终约,前荣后悴,激愤于今贱,永怀乎故贵,众满堂而饮酒,独向隅而掩泪,援鸣笙而将吹,先嗢哕以理气,初雍容以安暇,中佛郁以怫,终嵬峨以謇谔,又飒遝而繁沸,罔浪孟以惆怅,若欲绝而复肆,懰憿籴以奔邀,似将放而中匮,愀怆恻淢,虺韡煜熠,汎淫汜艳,霅晔岌岌,或案衍夷靡,或竦勇剽急,或既往不返,或已出复入,徘徊布濩,涣衍葺袭,舞既蹈而中辍,节将抚而弗及,乐声发而尽,室欢悲音,奏而列坐泣,纤翮以震幽簧,越上筒而通下管,应吹噏以往来,随抑扬以虚满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咏园桃之夭夭,歌枣下之纂纂,歌曰: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以行乐死,何以虚谥为,尔乃引飞龙,鸣鶤鸡,双鸿翔,白鹤飞,子乔轻举,明君怀归,荆王喟其长吟,楚妃叹而增悲,夫其悽唳辛酸,嘤嘤关关,若离鸿之鸣子也,含啴谐,雍雍喈喈,若群雏之从母也,郁捋劫悟,泓宏融裔,哇咬嘲𠹗,壹何察慧,诀厉悄切,又何磬折,若夫时阳初暖,临川送离,酒酣徒扰,乐阕日移,疏客始阑,主人微疲,弛弦韬籥,彻埙屏篪,尔乃促中筵携友生,解严颜,擢幽情,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光妓俨其偕列,双凤嘈以和鸣,晋野悚而投琴,况齐瑟与秦筝,新声变曲,奇韵横逸,萦缠歌鼓,网罗钟律,烂熠爚以放艳,郁蓬勃以气出,秋风咏于燕路,天光重于朝日,大不踰宫,细不过羽,唱发章夏,导扬韶武,协和陈宋,混一齐楚,迩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彼政,有失得而化以醇薄,乐所以移风于善,亦所以易俗于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桑濮之流已作,惟簧也。能研群声之清,惟笙也,能总众清之林,卫无所措,其邪郑无所容,其淫非天下之和,乐不易之德音,其孰能与于此乎。

《笙赋》唐·李百药

冯南郡天才艳发含章挺生既研精于旧史,亦流悦于新声,佩银章于东洛,分竹使于南荆,芬盛德于兰茝,猎香风于杜蘅,纵调文于雅笛,留神思于和笙。客有寓于郢都者,闻结风之妙曲,预高堂之欢宴,拂长袖而善留,绝飞缨以增盼,重凤翼之次羽,爱鸾音之清转,请体物而味言,寄风流于藻绚。君曰:悬匏出自西河,奇簳生于南国,山川载挺之异,班倕虑思之德,固常人之所知,无假言于翰墨,至于曲引繁会之美才,人妖丽之,则实有动于余衷,庶陈词而祛惑,觊传芳于风雅,将永代于刊勒,客曰:唯唯,惟八音之递作,总六律而相旋,徐疾短长之攸济,寒暑风雷之所宣清庙象功,则韶舞播于金石,良辰欢宴,则郑卫流于管弦,岂无求于变,俗将区分而在焉,于是元英在吕,青阳戒律,云捲蕙楼,风生兰室,柳佩翠而辞,寒梅含香,而受日始觉,华树莺啼早不悟,雕梁燕来疾纵胜气之逍遥,眷春光而怡逸命郊,驿以迎宾烂华茵,而促膝玉馔,厉而不爽,金垒湛而将溢,佳丽新壮而〈缺〉徐步,长廊风摇,裙佩日照,钗梁惯同雕辇,乍出閒房时,顾步而疑进,或轻临而欲翔,耀千金之重,价婉二八而成行,发繁弦于流徵,动浮磬于清商,舒披莲于舞席,散垂藻于歌床,独仙吹之容裔,将凌云而抑扬,见秦赵之音劣,识巴渝之调,下掩众技而夺气,谅声高而和寡,歌狂会于楚谣,咏承筐于周雅,既骇听于吴札,亦留神于晋野,婉婉鸿惊,喈喈凤鸣,或万殊而竞响乍孤,啭而飞,声清则混之,而不浊,浊则澄之而不清,实当无而应有,固虚受而徐盈,舄奕多绪纷纶,难状抑之,则徘徊绵密申之,则散朗寥亮始掩敛以夷,靡终优游以怊怅,随流睇而煦愉,应徵羽而悽怆,挫玉箫之清管,息琼篁之虚唱,落遗啭于梁閒,坠纤腰于掌上,既而重门半掩,高宴将终飘馀音于霄,汉遏娇韵于房栊,远而听之,若游鸳翔鹤嘹唳,飞空近而察之,譬琼枝玉树响亮,从风信绝俗之神解,何变态之无穷尔,乃绮帐垂妓,行散巫云,敛楚妃叹,独婉娈于瑶笙,尚缠绵于皓腕,苏合薰兮,龙烛华连,理解兮,鸳枕粲既藉,宠而横陈恣深心之秘,玩惧管声之易,歇恐君爱之难,终起长歌于清夜,寄微意于春风。歌曰:新声虽自知,旧宠会应移,无令枣下吹,变作一枯枝。重歌曰:为想雍门叹,当思执烛游,不惜妾身难再得,方期君寿度千秋。

《匏赋》李程

自然之器匏也,可睹宜标名于曲沃,竟入用于乐府,将以验遗声,追淳古听自分乎,雅郑事有动于三五俾夫,继咸池而嗣六英,越大章而跨大武,观其发徵含宫,设商分羽洎清角而杂奏,合五色,而相辅,笙磬愔愔。而在听,鸟兽跄跄而率舞,其为器也,尚质其感人也,则深类韶乐之和,自当忘味耻齐竽之滥,讵可同音伊,昔哲匠未顾,伶官未临,分瓜瓞以为伍将,葛藟而是寻,空思谐于音律,宁望齐于瑟琴,愿以刳心去苦叶,而展用宁,无滋蔓惧,甘瓠之见侵,今则规模有制,清浊不惑,受天和而乃圆其象,生土德而再黄其色,不患大而拙用奚,能系而不食道,无自满我则虚受,而持盈物有混成,我则不宰而为德,是知察清音而匪匏孰,可含雅韵而匪匏不克矧,国家大乐既备,万邦允怀,惟异域钦和,而内向君子勤礼,而外谐至哉。听斯匏之音也,可以知太平之阶。

《八音缺匏说》元·熊朋来

八音之有笙,宜以竹称,而乃以匏称,是所重在匏也,自隋以降笙,工以木代匏,遂缺八音之一,俗谓匏脆不如木,坚可窍以受管,愚谓用匏作魁,以存古。而以银若铜固,以受管处,而窍之可也。今瑟与筝或以铜及骨角,固其受弦之处者,风雅中多以瑟与笙并言,琴瑟受笙均,《王氏琴书》引朱文公云:先以合字管色,定宫弦,盖取此意丝声,尚宫琴瑟,第一弦为黄钟,竹声,尚商笙第一管,为夹钟瑟,有不鼓之弦,极清弦是也,笙有不吹之管,帮指管是也,笙虽以夹钟管为第一,而黄钟管最长,亦主于宫也,《乐书》笙以匏为母,《国语》曰:匏竹利制。笙以匏竹合而成,声古者造笙必曲沃之,匏汶阳之竹,汉太学槐市各持方物,列磬县匏八音之,有匏于卦为艮,于风为融,于气为立春,匏音啾以立清缺之,则清廉者鲜矣,匏音正,则人思敬不正,则忠敬者鲜矣,《唐协律》:郎刘贶作大乐,令壁记女娲氏列管于匏,以应立春。今以木易匏,而漆之无匏音矣。惟荆梁之南,尚仍古制。欲待其人之改正,不知自唐至今,虽荆梁之南,亦以漆木为笙,魁匏音之废,不可复,清廉忠敬者之不多见,宜也,自刘贶为唐协律,郎欲改定,而不能。况不在位者乎,为礼乐之官者,尚申请而改正之。

《兴隆笙颂》〈并序〉王祎

惟世祖皇帝统一函夏,功成治定,乃肇置大乐以用诸朝廷,其器有曰:兴隆笙者,实上所自作。或曰:西域之所献,而天子加损益焉者也,其制为管九十,列为十五行,每行纵列六管,其管下植于匮中,而匮后鼓之以鞲,自匮足至管端,约高五尺,仍镂板凤形,绘以金,采以围,管之三面约广三尺,加文饰焉,凡大朝会,则列诸轩陛之閒,与众乐并奏,每用乐工二人,一以按管,一以鼓韝,以达气出声,以叶众音,而乐之奏成矣,其制之宏钜,历古所无诚,足以章显功德,垂诸永世,而学士大夫顾未尝摛藻掞辞,以形容盛美,非阙典欤,臣愚不揣微,贱辄为之颂,虽不敢儗诸,时迈执竞桓赉之列,盖庶几汉世乐府之遗意焉。

巍巍圣元龙,兴朔土于皇世,皇诞统区,宇南谐北燮东宾西,旅聿昭圣,文丕布。神武宝历是膺玉,烛爰抚德,庞功隆迢轶今古,乃章功德,乃立乐府,乃作雅笙,厥制维钜,嶰谷抡材,后夔审矩,列管九十。如箫斯竖管以匮植,匮由鞲鼓,韝动气应手按,声吐挹,擪牵连络,组高五尺馀,广三尺许,黄钟本宫蕤,宾叶吕清不过商细,不逾羽鸾,声振厉凤韵,纡纾妙音之达,萧寥容与,有如臣子仰事君父巨声之畅,雄浑包溥,有如圆穹覆冒海宇抑扬合调,开阖谐谱唱和,章夏导扬韶濩大音斯完神人乐胥王会之辰,穆穆帝所天临黼座,云映华籞,仙仗既班大乐,爰举朱干玉戚崇牙龙虡,钟镛瑟琴,亦有柷敔于维,兹笙独贯乐部,钧天普奏,九成咸序四灵。毕来百兽率舞陋哉,斯制哇俚淫蛊,箜篌筚篥于律,何取侯。今之制孰盛,敢伍微臣作颂适配,有瞽于万,斯年仰宪皇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