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汉书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七十五卷目录

 汉书部汇考一
  后汉〈明帝永平一则 和帝永元一则 安帝永初一则〉
  梁〈元帝承圣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乾封一则〉
  宋〈太宗淳化二则 真宗景德二则 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景祐二则 神宗熙宁一则 宁宗嘉定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汉书部汇考二
  后汉班固汉书百篇〈自序〉
 汉书部汇考三
  明凌稚隆汉书评林一百卷〈茅坤序 王世贞序 陈文烛序 何洛文序 王宗沐序〉
 汉书部汇考四
  隋书经籍志〈正史〉
  唐书艺文志〈正史〉
  宋史艺文志〈正史〉
  宋郑樵通志〈正史〉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明焦竑经籍志〈正史〉
 附
  唐颜师古汉书注〈叙例 前皆正史此下皆叙例参校诸考故附于后〉
  宋景文校定汉书〈参校诸本〉
  庆元校定汉书〈参校诸本〉

经籍典第三百七十五卷

汉书部汇考一

后汉

明帝永平 年,使班固叙《汉书》
《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按《天文志》:孝明帝使班固叙《汉书》。按《班固叙传》:固弱冠而孤。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学,以著述为业,故探篹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按《齐武王传》:临邑侯复好学,能文章。永平中,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
和帝永元 年,诏班昭就东观成汉书。
《后汉书·和帝本纪》不载。按《列女班昭传》: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安帝永初 年,命刘珍、刘騊駼、张衡等作汉记。
《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按《张衡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徵拜尚书。永初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因定汉家礼仪,上言请衡参论其事,会并卒,而衡常叹息,欲终成之。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收检遗文,毕力补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馀事。又以王莽本传但应载篡事而已,至于编年月,纪灾祥,宜为元后本纪。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书数上,竟不听。

元帝承圣 年,《注汉书》一百十五卷。
《梁书·元帝本纪》:帝所著《注汉书》一百五十卷。

太宗贞观 年,颜师古注《汉书》上之。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儒学颜师古传》: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五经》既成。拜秘书少监。为太子承乾注班固《汉书》上之,赐物二百段、良马一。
高宗乾封 年,刘讷言以《汉书》授沛王。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儒学敬播传》:刘讷言,乾封中历都水监主簿,以《汉书》授沛王。王为太子,擢讷言洗马兼侍读。

太宗淳化五年七月,诏陈充等校《前汉书》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化五年七月,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书》。陈充、阮思道、尹少连、赵况、赵安仁、孙何校前后《汉书》
淳化 年,以《前汉书》付有司摹印。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石林叶氏曰: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摹印之法。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命刁衎等覆校《前汉书》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元年正月丁未,命刁衎、晁迥、丁逊覆校《前汉书》。景德二年七月,刁衎等上覆校《前汉书》板本。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二年七月壬戌,刁衎等上覆校《前汉书》板本,刊正三千馀字录,为六卷上之。赐器帛。
大中祥符八年八月,上读《汉书》,作《汉书诗》三首。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八月甲申,作《前汉书诗》三首,并注赐群臣。属和其读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成于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景祐元年,诏选官校正《前汉书》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祐元年,诏选官校正《前汉书》
景祐二年,诏张观刊定《前汉书》,下胄监颁行以余靖所上《汉书刊误》三十卷摹板。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祐二年九月壬辰,诏翰林学士张观刊定《前汉书》,下胄监颁行。初秘书丞余靖请刊正《前汉书》。因诏尽取秘阁古本对校,踰年乃上《汉书刊误》三十卷,至是改旧摹板。
《文献通考》:石林叶氏曰:余襄公靖为秘书,尝言《前汉书》本谬甚诏与王原叔同取秘阁古本,参校遂为《刊误》三十卷。
《汉书评林》:景祐二年,秘书丞余靖上言:案颜师古叙例云:班固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注音义,自名其家。至西晋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颇以意增益,时辩二学当否,号曰汉书集注。永嘉之乱,此书不至江左。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见,续厕其末,掎摭前说,多引汲冢竹书,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凡称《集解音义》即其书也,蔡谟全取此书,散入众篇,自是以来,始有注本。至唐太宗时,皇太子承乾,命颜师古更加刊整删繁补略,裁以己说,儒者服其详博,遂成一家。总先儒注解名姓可见者三十五人,而爵里年代史阙载者殆半。考其附著及旧说,所承注释源流,名爵年次,谨条件以闻望,行刊于本书之末,庶令学者启卷具知。
神宗熙宁二年八月,赵抃进新校《汉书》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熙宁二年八月六日,庚子参政赵抃进新校《汉书》,及陈绎所著是正文字七卷。赐绎金帛。
宁宗嘉定四年,徐天麟表进所编《西汉会要》,诏藏秘阁。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定四年九月,徐天麟表进所编《西汉会要》七十卷,《目录》二卷,总为十五门,分三百六十有七事。十一日丁卯,有旨藏秘阁三馆看详,谓详于西汉而略于东都,犹为缺典。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前汉书》用颜师古注,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前汉书》用颜师古注,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世宗大定六年,进所译《西汉书》,诏颁行之。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徒单镒传》:大定四年,诏以女直字译书籍。五年,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子温进所译《贞观政要》等书。六年,复进《史记》《西汉书》,诏颁行之。

汉书部汇考二

后汉班固《汉书》百篇。按《固叙传》: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汉
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篹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起于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其叙曰:
皇矣汉祖,纂尧之绪,实天生德,聪明神武。秦人不纲,罔漏于楚,爰兹发迹,断蛇奋旅。神母告符,朱旗乃举,粤蹈秦郊,婴来稽首。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民,五星同晷。项氏畔换,黜我巴、汉,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乘衅而运,席卷三秦,割据河山,保此怀民。股肱萧、曹,社稷是经,爪牙信、布,腹心良、平,龚行天罚,赫赫明明。述高纪第一。孝惠短世,高后称制,罔顾天显,吕宗以败。述惠纪第二,高后纪第三。
太宗穆穆,允恭元默,化民以躬,帅下以德。农不供贡,罪不收奴,宫不新馆,陵不崇墓。我德如风,民应如草,国富刑清,登我汉道。述文纪第四。
孝景莅政,诸侯方命,克伐七国,王室以定。匪怠匪荒,务在农桑,著于甲令,民用宁康。述景纪第五。
世宗晔晔,思弘祖业,畴咨熙载,髦俊并作。厥作伊何。百蛮是攘,恢我疆宇,外博四荒。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壹圣真。封禅郊祀,登祭百神;协律改正,飨兹永年。述武纪第六。
孝昭幼冲,冢宰惟忠。燕、盖诪张,实睿实聪,罪人斯得,邦家和同。述昭纪第七。
中宗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柔远能迩,燀耀威灵,龙荒幕朔,莫不来庭。丕显祖烈,尚于有成。述宣纪第八。
孝元翼翼,高明柔克,宾礼故老,优繇亮直。外割禁囿,内损御服,离宫不卫,山陵不邑。阉尹之啙,秽我明德。述元纪第九。
孝成煌煌,临朝有光,威仪之盛,如圭如璋。壸闱恣赵,朝政在王,炎炎燎火,亦允不阳。述成纪第十。
孝哀彬彬,克揽威神,彫落洪支,底剭鼎臣。婉娈董公,惟亮天功,大过之困,实挠实凶。述哀纪第十一。孝平不造,新都作宰,不周不伊,丧我四海。述平纪第十二。
汉初受命,诸侯并政,制自项氏,十有八姓。述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太祖元勋,启立辅臣,支庶藩屏,侯王并尊。述诸侯王表第二。
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叶硕茂。述王子侯表第三。
受命之初,赞功剖符,奕世弘业,爵土乃昭。述高惠高后孝文功臣侯表第四。
景征吴楚,武兴师旅,后昆承平,亦有绍土。述景武昭宣元成哀功臣侯表第五。
亡德不报,爰存二代,宰相外戚,昭韪见戒。述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迪于秦,有革有因,觕举僚职,并列其人。述百官公卿表第七。
篇章博举,通于上下,略差名号,九品之叙。述古今人表第八。
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秒忽。八音七始,五声六律,度量权衡,历算逌出。官失学微,六家分乖,壹彼壹此,庶研其几。述律历志第一。
上天下泽,春雷奋作,先王观象,爰制礼乐。厥后崩坏,郑卫荒淫,风流民化,湎湎纷纷。略存大纲,以统旧文。述礼乐志第二。
雷电皆至,天威震耀,五刑之作,是则是效,威实辅德,刑亦助教。季世不详,背本争末,吴、孙狙诈,申、商酷烈。汉章九法,太宗改作,轻重之差,世有定籍。述刑罚志第三。
厥初生民,食货惟先。割制庐井,定尔土田,什一供贡,下富上尊。商以足用,茂迁有无,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扬搉古今,监世盈虚。述食货志第四。
昔在上圣,昭事百神,类帝禋宗,望秩山川,明德惟馨,永世丰年。季末淫祀,营信巫史,大夫胪岱,侯伯僭畤,放诞之徒,缘间而起。瞻前顾后,正其终始。述郊祀志第五。
炫炫上天,县象著明,日月周耀,星辰垂精。百官立法,宫室混成,降应王政,景以烛形。三季之后,厥事放纷,举其占应,览故考新。述天文志第六。
河图命庖,洛书赐禹,八卦成列,九畴逌叙。三代实宝,光演文武,春秋之占,咎徵是举。告往知来,王事之表。述五行志第七。
坤作地埶,高下九则,自昔黄、唐,经略万国,燮定东西,疆理南北。三代损益,降及秦、汉,革划五等,制立郡县。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
夏乘四载,百川是导。惟河为艰,灾及后代。商竭周移,秦决南涯,自兹距汉,北亡八支。文堙枣野,武作瓠歌,成有平年,后遂滂沱。爰及沟渠,利我国家。述沟洫志第九。
虙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篹书删诗,缀礼正乐,彖系大易,因史立法。六学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纷乱,诸子相腾。秦人是灭,汉修其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上嫚下暴,惟盗是伐,胜、广熛起,梁、籍扇烈。赫赫炎炎,遂焚咸阳,宰割诸夏,命立侯王,诛婴放怀,诈虐以亡。述陈胜项籍传第一。
张、陈之交,游如父子,携手𨔵秦,拊翼俱起。据国争权,还为豺虎,耳谋甘公,作汉藩辅。述张耳陈馀传第二。三蘖之起,本根既朽,枯杨生华,曷惟其旧。横虽雄材,伏于海邬,沐浴尸乡,北面奉首,旅人慕殉,义过黄鸟。述魏豹田儋韩信传第三。
信惟饿隶,布实黥徒,越亦狗盗,芮尹江湖。云起龙襄,化为侯王,割有齐、楚,跨制淮、梁。绾自同闬,镇我北疆,德薄位尊,非胙惟殃。吴克忠信,后嗣乃长。述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贾廑从旅,为镇淮、楚。泽王琅邪,权激诸吕。濞之受吴,疆土踰矩,虽戒东南,终用齐斧。述荆燕吴传第五。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于楚。戊实淫𡙇,平陆乃绍。其在于京,奕世宗正,劬劳王室,用侯阳成。子政博学,三世成名,述楚元王传第六。
季氏之诎,辱身毁节,信于上将,议臣震栗。栾公哭梁,田叔殉赵,见危授命,谊动明主。布历燕、齐,叔亦相鲁,民思其政,或金或社。述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淮厉自亡,燕灵绝嗣,齐悼特昌。掩有东土,自岱徂海,支庶分王,前后九子。六国诛毙,适齐亡祀。城阳、济北,后承我国。赳赳景王,匡汉社稷。述高五王传第八。
猗与元勋,包汉举信,镇守关中,足食成军,营都立宫,定制修文。平阳元默,继而弗革,民用作歌,化我淳德。汉之宗臣,是谓相国。述萧何曹参传第九。
留侯袭秦,作汉腹心,图折武关,解阨鸿门。推齐销印,驱致越、信;招宾四老,惟宁嗣君。陈公扰攘,归汉乃安,毙范亡项,走狄擒韩,六奇既设,我罔艰难。安国廷争,致仕杜门。绛侯矫矫,诛吕尊文。亚夫守节,吴楚有勋。述张陈王周传第十。
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颍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述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北平志古,司秦柱下,定汉章程,律度之绪。建平质直,犯上干色;广阿之廑,食厥旧德。故安执节,责通请错,蹇蹇帝臣,匪躬之故。述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食其监门,长揖汉王,画袭陈留,进收敖仓,塞隘杜津,王基以张。贾作行人,百越来宾,从容风议,博我以文。敬繇役夫,迁京定都,内强关中,外和匈奴。叔孙奉常,与时抑扬,税介免冑,礼义是创。或悊或谋,观国之光。述郦陆朱娄叔孙传第十三。
淮南僭狂,二子受殃。安辩而邪,赐顽以荒,敢行称乱,窘世荐亡。述淮南衡山济北传第十四。
蒯通壹说,三雄是败,覆郦骄韩,田横颠沛。被之拘系,乃成患害。充、躬罔极,交乱弘大。述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万石温温,幼寤圣君,宜尔子孙,夭夭伸伸,庆社于齐,不言动民。卫、直、周、张,淑慎其身。述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孝文三王,代孝二梁,怀折亡嗣,孝乃尊光。内为母弟,外捍吴楚,怙宠矜功,僭欲失所,思心既霿,牛祸告妖。帝庸亲亲,厥国五分,德不堪宠,四支不传。述文三王传第十七。
贾生矫矫,弱冠登朝。遭文睿圣,屡抗其疏,暴秦之戒,三代是据。建设藩屏,以强守圉,吴楚合从,赖谊之虑。述贾谊传第十八。
子丝慷慨,激辞纳说,揽辔正席,显陈成败。错之琐材,智小谋大,祸如发机,先寇受害。述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冯公矫魏,增主之明。长孺刚直,义形于色,下折淮南,上正元服。庄之推贤,于兹为德。述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荣如辱如,有机有枢,自下摩上,惟德之隅。赖依忠正,君子采诸。述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魏其翩翩,好节慕声,灌夫矜勇,武安骄盈,凶德相挻,祸败用成。安国壮趾,王恢兵首,彼若天命,此近人咎。述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景十三王,承文之庆。鲁恭馆室,江都訬轻;赵敬险诐,中山淫醟;长沙寂寞,广川亡声;胶东不亮,常山骄盈。四国绝祀,河间贤明,礼乐是修,为汉宗英。述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李广恂恂,实获士心,控弦贯石,威动北邻,躬战七十,遂死于军。敢怨卫青,见讨去病。陵不引决,忝世灭姓。苏武信节,不诎王命。述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骠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述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抑抑仲舒,再相诸侯,身修国治,致仕县车,下帷覃思,论道属书,谠言访对,为世纯儒。述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述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
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既登爵位,禄赐颐贤,布衾疏食,用俭饬身。卜式耕牧,以求其志,忠寤明君,乃爵乃试。儿生亹亹,束发修学,偕列名臣,从政辅治。述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
张汤遂达,用事任职,媚兹一人,日旰忘食,既成宠禄,亦罹咎慝。安世温良,塞渊其德,子孙遵奉,全祚保国。述张汤传第二十九。
杜周治文,唯上浅深,用取世资,幸而免身。延年宽和,列于名臣。钦用材谋,有异厥伦。述杜周传第三十。博望杖节,收功大夏;贰师秉钺,身衅胡社。致死为福,每生作祸。述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呜呼史迁,薰胥以刑。幽而发愤,乃思乃精,错综群言,古今是经,勒成一家,大略孔明。述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孝武六子,昭、齐亡嗣。燕刺谋逆,广陵祝诅。昌邑短命,昏贺失㨿。戾园不幸,宣承天序。述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六世眈眈,其欲浟浟,文武方作,是庸四克。助、偃、淮南,数子之德,不忠其身,善谋于国。述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
东方赡辞,诙谐倡优,讥苑捍偃,正谏举邮,怀肉污殿,弛张沈浮。述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葛绎内宠,屈氂王子。千秋时发,宜春旧仕。敞、义依霍,庶几云已。弘惟政事,万年容己。咸睡厥诲,孰为不子。述公孙刘田杨王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王孙裸葬,建乃斩将。云廷讦禹,福逾刺凤,是谓狂狷,敞近其衷。述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博陆堂堂,受遗武皇,拥毓孝昭,末命导扬。遭家不造,立帝废王,权定社稷,配忠阿衡。怀禄耽宠,渐化不详,阴妻之逆,至子而亡。秺侯狄孥,虔恭忠信,奕世载德,貤于子孙。述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兵家之策,惟在不战。营平皤皤,立功立论,以不济可,上谕其信。武贤父子,虎臣之俊。述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义阳楼兰,长罗昆弥,安远日逐,义成郅支。陈汤诞节,救在三悊;会宗勤事,疆外之桀。述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不疑肤敏,应变当理,辞霍不婚,逡遁致仕。疏克有终,散金娱老。定国之祚,于其仁考。广德、当、宣,近于知耻。述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四皓遁秦,古之逸民,不营不拔,严平、郑真。吉困于贺,涅而不缁;禹既黄发,以德来仕。舍惟正身,胜死善道;郭钦、蒋诩,近遁之好。述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扶阳济济,闻诗闻礼。元成退让,仍世作相。汉之宗庙,叔孙是谟,革自孝元,诸儒变度。国之诞章,博载其路。述韦贤传第四十三。
高平师师,惟辟作威,图黜凶害,天子是毗。博阳不伐,含弘光大,天诱其衷,庆流苗裔。述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占往知来,幽赞神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学微术昧,或见彷佛,疑殆匪阙,违众迕世,浅为尤悔,深作敦害。述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广汉尹京,克聪克明;延寿作翊,既和且平。矜能讦上,俱陷极刑。翁归承风,帝扬厥声。敞;亦平平,文雅自赞;尊实赳赳,邦家之彦;章死非辜,士民所叹。述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宽饶正色,国之司直。丰繄好刚,辅亦慕直。皆陷狂狷,不典不式。崇执言责,隆持官守。宝曲定陵,并有立志。述盖诸葛刘郑毋将孙何传第四十七。
长倩,觌霍不举,遇宣乃拔,傅元作辅,不图不虑,见踬石、许。述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子明光光,发迹西疆,列于禦侮,厥子亦良。述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宣之四子,淮阳聪敏,舅氏蘧蒢,几陷大理。楚孝恶疾,东平失轨,中山凶短,母归戎里。元之二王,孙后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述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乐安褒褒,古之文学,民具尔瞻,困于二司。安昌货殖,朱云作娸。博山敦慎,受莽之疚。述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乐昌笃实,不桡不屈,遘闵既多,是用废黜。武阳殷勤,辅导副君,既忠且谋,飨兹旧勋。高武守正,因用济身。述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高阳文法,扬乡武略,政事之材,道德惟薄,位过厥任,鲜终其禄。博之翰音,鼓妖先作。述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高陵修儒,任刑养威,用合时宜,器周世资。义得其勇,如虎如貔,进不跬步,宗为黥鲵。述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统微政缺,灾眚屡发。永陈厥咎,戒在三七。邺指丁、傅,略窥占术。述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哀、平之恤,丁、傅、莽、贤。武、嘉戚之,乃丧厥身。高乐废黜,咸列贞臣。述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渊哉若人。实好斯文。初拟相如,献赋黄门,辍而覃思,草法篹元,斟酌六经,放易象论,潜于篇籍,以章厥身。述扬雄传第五十七。
犷犷亡秦,灭我圣文,汉存其业,六学析分。是综是理,是纲是纪,师徒弥散,著其终始。述儒林传第五十八。谁毁谁誉,誉其有试。泯泯群黎,化成良吏。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馀思。述循吏传第五十九。上替下陵,奸轨不胜,猛政横作,刑罚用兴。曾是强圉,掊克为雄,报虐以威,殃亦凶终。述酷吏传第六十。四民食力,罔有兼业,大不淫侈,细不匮乏,盖均无贫,遵王之法。靡法靡度,民肆其诈,偪上并下,荒殖其货。侯服玉食,败俗伤化。述货殖传第六十一。
开国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臧甲,国不专杀。矧乃齐民,作威作惠,如台不匡,礼法是谓。述游侠传第六十二。彼何人斯,窃此富贵。营损高明,作戒后世。述佞幸传第六十三。
于惟帝典,戎夷猾夏;周宣攘之,亦列风雅。宗幽既昏,淫于褒女,戎败我骊,遂亡酆鄗。大汉初定,匈奴强盛,围我平城,寇侵边境。至于孝武,爰赫斯怒,王师雷起,霆击朔野。宣承其末,乃施洪德,震我威灵,五世来服。王莽窃命,是倾是覆,备其变理,为世典式。述匈奴传第六十四。
西南外夷,种别域殊。南越尉佗,自王番禺,攸攸外寓,闽越、东瓯。爰洎朝鲜,燕之外区。汉兴柔远,与尔剖符。皆恃其岨,乍臣乍骄,孝武行师,诛灭海隅。述西南夷两越朝鲜传第六十五。
西戎即序,夏后是表。周穆观兵,荒服不旅。汉武劳神,图远甚勤。王师驒驒,致诛大宛。姼姼公主,乃女乌孙,使命乃通,条支之濒。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贡,各以其职。述西域传第六十六。诡矣祸福,刑于外戚。高后首命,吕宗颠覆。薄姬坠魏,宗文产德。窦后违意,考盘于代。王氏仄微,世武作嗣。子夫既兴,扇而不终。钩弋忧伤,孝昭以登。上官幼尊,类祃厥宗。史娣、王悼,身遇不祥,及宣飨国,二族后光。恭哀产元,夭而不遂。卬成乘序,履尊三世。飞燕之妖,祸成厥妹。丁、傅僭恣,自求凶害。中山无辜,乃丧冯、卫。惠张、景薄,武陈、宣霍,成许、哀傅,平王之作,事虽歆羡,非天所度。怨咎若兹,如何不恪。述外戚传第六十七。元后娠母,月精见表。遭成之逸,政自诸舅。阳平作威,诛加卿宰。成都煌煌,假我明光。曲阳歊歊,亦朱其堂。新都亢极,作乱以亡。述元后传第六十八。
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述王莽传第六十九。
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述叙传第七十。

汉书部汇考三

明凌稚隆《汉书评林》一百卷。按《茅坤序》:凌君以栋曩抱其所手,次诸家读《史记》者之评,属予序而梓之,已盛行于世矣。世之搢绅先生嘉其辑之工与其所自疏者,或稍稍概于心也,复促
之,并《汉书》为一编,工既竣,复来属予序之。予览而评之曰:太史公与班掾之才,固各天授。然《史记》以风神胜,而《汉书》以矩矱胜。惟其以风神胜,故其遒逸疏宕,如餐霞,如齧雪,往往自齿颊之所及,而指次心思之所不及,令人读之解颐不已。惟其以矩矱胜,故其藻画布置,如绳引,如斧剸,亦往往于其复乱庞杂之间,而有以极其首尾节凑之。密令人读之,鲜不擢筋而洞髓者,予尝辟之治兵者,太史公则韩白之兵也。批亢捣虚,无留行,无列垒,鼓钲所向,川沸谷夷,乃若班掾,则赵充国之困,先零诸葛武侯之治蜀也。严什伍饱糇粮谨间谍审向导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其动如山,其静如阴,攻围击刺,百不失一两家之文,并千年绝调也。然其间创述难易,夐自不同。太史公则劖去史氏编年以来之旧,突起门户,首为传记,且以一人之见,而上下五帝三王数千百年之间。故其文散亡而所闻易汨所自表见者,固多而其所蔽,且舛者亦时有之,班掾则仅起汉氏,非其里巷长者之所传习,即其甲令耳目之所睹记。况武帝以前,则按《史记》,故本为之表里。夫既缀其所长而避其所短,而昭宣以后,则又有刘向。东观《汉书》《西京杂记》为之旁佐羽翼其际,故及补其阙,遗而惩其固陋,此则两家者所值之异也,然世之读两家者,于《史》大较数而于《汉》大较疏。凌君博蒐诸家之说,及先大夫藻泉公所手授者,并鑴引之诸家间,有醇疵相参于班掾之旨,或合或不合者,君并栉而釐之,故君之所自疏者为独多。予读之其所擘,摩指画处,如入大都之市,烂然百物,辉映眉睫间,翩翩乎,与诸家相雄长也。噫凌君可不谓博物洽闻之士哉!虽然愚犹有一说焉,先辈尝有考《史》《汉》异同者,予窃谓古之善相马者,于牝牡骊黄之外;而善读古传记者,亦不当于其区区句字幅尺之间,求之苟能于其同也。而特察其所以异于其异也,而又善悟其所以同,而于两家之所为风神,为矩矱,两相抵掌处,合并而观之,斯则谓之今之伯乐氏可也。予特系之,以请于世之搢绅先生之有识者云。时万历辛巳秋九月朔日归安茅坤序。
《王世贞序》:凌以栋于世无所嗜,独嗜书。而所嗜书其最为司马子长,次则班孟坚。二史盖不独嗜之,而又能精治之。以栋之治子长《史记》,悉取古今诸丹铅
之所训,故扬搉以至进退其事者。凡数十百家荟而成书目之,曰:评林自史记评林成,而学士大夫好其书者,麋集于以栋之门,以栋益自憙。以《史记》之例,例班史益又二年所而班史之评林,亦成凡百十九卷,谓世贞之亦习之也。斋而以书请得一言,标其旨,余既卒读,叹曰:孟坚亡,后世其无史哉!非无史也,夫人而无能为史也,所以无能为史者何?夫孟坚之为史也。非尽孟坚史也后元而前太史公共之矣。始元而后叔皮共之矣,志有十大家,共之矣。夫志固无论其它,若纪传,或繁而损,或略而益,或因而裁,或朴而润。微孟坚畴所折衷哉!帝纪之雍容有度,列传之整洁赡显彬彬乎,太史公雁行矣,才不必太史公,则或让驱而有争先识。不必太史公,则或岐趣而生诋诃势也。凡为班史者,后先若而人,而其始,则服虔应劭陆德明韦昭苏林,如淳晋灼蔡谟之流,至唐颜师古而后精且备。凡治班史者,有三端其书僻而不易识,若古文奇字转借通用之类,其字远而不易證,或非出一家一人,是二者则必旁搜载籍以攻之。其义奥而不易通,则必精思以训之,是故服应以至师古,厥功首矣。叙事有客主,有本末,有节族;或伏,或应,或开,或合,有至法焉。如杜当阳之于左氏,则以栋专之为能窥见微隐其次矣。又次而上者,探其旨中者,衡其篇下者,攻其辞。或出所疑信,或出所非是,揄扬之未已从而雌黄之,此宋士之所创而明士之所长也。取事属辞,以发其意而求备一家言,此宋士之所长,而明士之所传也。识者谓以栋必力芟之,乃以栋弗之芟也,将毋过而去之,宁过而存之意也。夫以栋其犹有厚道也,谈者谓西京之业,独班氏以东京嗣焉。自是而还六季之扼掔舌操觚翰者,其于史不能籍班氏之史,史其文夫。是故华而靡,肤而不立,盖七百馀年而蒙蔚如也。昌黎河东为若心仪之于传,毛颖叙段,太尉见一二焉,然以律顺宗纪龙城录,抑何薾沓不振哉!宋士徒能托之言,不能托之笔,迨我明而彬彬有闻矣,乃又有以栋者为左提右挈,超东京乘而颉颃于司马班氏间,可屈指觊也。假令迹司马氏而志古《史记》,则建武以后存者,犹班班可考。化臭腐为神奇,夫孰能难之?不然而感慨一代,我高皇帝功德隃胜汉祖万万文献即小未称,亦不下武宣、叔季、昔孟坚之所草创私史耳。县官弗忍寘于理,而更褒借之,给笔札兰台进而为公史,今世号称右文,极治而金匮石室之副,宁无一二流人间者,有能整齐其业,以上接班氏,亦奚不可?余发种种矣,亡能为以栋其俟之,勿令后世以明无人哉!万历辛巳年吴郡王世贞撰。
《陈文烛序》:古今著作如孟坚者,何幸哉!叔皮缀之于前,大家续之于后,陈宗、尹敏、孟异之徒交相左右,受诏于永平中,为郎典秘书,优游兰台,尽发其石渠
天禄之藏。太初以后建初以前,上下二百馀年,积思二十馀载,创藏山之秘宝,肇刊石之遐贯,文赡而事详,可谓比董狐、史马之良,而兼长卿、子云之丽矣。乃古今评者多于子长,如张衡,条其不合者十馀事,刘之遴录其异状者数十事,服虔、应劭等为集注,姚察项岱等为训纂,颜游秦为决疑,师古为注解,陆澄为新注,王勃为指瑕,房元龄为掇,要余靖为刊误,杨侃为标注,至刘知几、欧阳修所辩论,有出于诸家之外。今去诸家千有馀年,安所置喙哉!吴兴凌以栋博学,善藏书,承其先大夫季默与其兄工部稚哲之训,作《史记评林》,复取评《汉书》者,而汇次之。探逸典于酉阳,访遗编于汲郡,外史所掌,广内所司,罔不雠校,无论往代即有明,且数十家称《马班全书》,问序于不佞不佞谓推班氏有高名者,莫如范晔所作。后汉颇负一家,自言班氏雄博不可及,整理未必无愧也。唐人刘允济作《鲁后春秋》,亦言史官之权甚重,而班生受金等,如淫云矣。二子者曼辞自解耳,乌能尽知班氏哉!兹评赡而文著详,而事彰洗众说之秽,备一代之体者,亹亹不厌,因以窥作者之心,若曰:善诗者不说,善易者不占,无假研穷而得古人之心,于数千载之上,评何赘也。是管窥蠡测不达其意而师悖者,古今又何限也,不佞少有《史记》。癖先按察公命其兼读《汉书》所言班马异同,颇详童而习之,白首茫然,愧不能笔之以附诸家之末,乃知班氏采经摭传,多识汉事。虽其天才使然,大都祗庭训而缵家学者也。以栋远稽,近述闻古人之风而兴起,宁独班史忠臣也?夫宁独班史忠臣也,夫明。万历癸未春日五岳山人沔阳陈文烛撰。
《何洛文序》:史而评犹经之训诂然,或谓经之亡。训诂为之,夫非训诂之足以亡经,恃训诂而不复肆力于经,其致足以亡经耳。《史》《汉》广大浩渺而难读,评明
白宛,委而易入,何病于史?独虑夫?恃焉者之不复肆力也。盖读史之道,三吾妍而妍,吾媸而媸,绌异同之。众说执笔削之,眇义而硁然,独信。是以心读者,或失则僭人,妍而妍人,媸而媸,附世儒之唇,吻而不抉,往哲之心,肾柅已试之,衮钺而不设创有之权衡,是以口读者,或失则散人妍之,不必非而吾妍,以为真人媸之不必非。而吾媸以为真,直将揖作者,于几席与之上下,其论而折衷,其旨若此者,非僭非散为最得焉。先是吴兴凌子稚隆镂《史记评林》,海内学士读而赏者,半凌子意不自持,间以问余,余为之说,曰:使读者将吾妍而妍,吾媸而媸,而为僭乎?则此评不必有人妍而妍,人媸而媸,而为散乎。则此评不可有如将折衷人已之妍媸,废黜心口之僭散,而肆力以必得乎。则此评者不啻乎。烛而佐日月之不及也,而可无哉!凌子爽然释坚,然信归复镂《汉书评林》,而以余言弁其端。万历辛巳孟秋初吉汝南何洛文书。
《王宗沐叙》:自古帝王经纶一代之迹,其制作更革谟。议必有所托,以传于后世,则史是也。洪荒远矣,自唐虞三代,其君臣号为圣贤,尚以世远磨灭而无所
寄,以传独典谟训诰存十一于大都。孔子叙书即秦穆之微得以附见其末,而谟训之不及者,虽周宣王征伐克敌之大,以及夫周官庙学郊禘之节,别见于《诗》《周礼》,而未尝撰次,以杂之于书,盖慎之也。三代既远春秋战国数百年,上下驰骋于兵争诡诈,以鱼肉其民。周之政令不行于世,先王经纶天下之意澌尽无遗。至汉高祖始混一区,宇开太平,而其君臣处于风气俗习未漓之间,故其区画制割与夫。陈说规模材美,诚有庶几不背于三代者,盖天下治乱常相因,而清明之气流行于天地间,未尝绝前汉二百年间,虽其中不能无少变易叛乱,而三代制治之意,犁然有可睹也,其立国可不谓雄乎,班固父子相继缵续作为《汉书》,自天文舆图物产兵食刑法科制,烦夥具备,治乱端末,宛在指掌,彼以其累世之勤,且得藉金匮及亲览记之术,而又以其古雅奇丽之作,发其幽而诛其违孔子于夏殷。以文献不足徵为叹,则西汉之典章号为完备,足以师示后代者,谓非固之书是赖欤。后之英君谋臣不得见三代之详,而得见西汉之所以为经纶者,不有所因以酌其宜欤?固之书自高祖以迄武帝七十馀年间,犹因司马迁之成。迁之《史记》,诚千古绝调,顾其初以英倔之气,未能自伏薄游海内,欲以发其奇,而其晚又以宫幽不得志,而舒其愤好奇则不纯,怀愤则不平。故其为书于豪杰,货财兵争,以及感慨悲喜之间,有溢于人情者。虽其文足以发人意,而使其笃嗜,然以概于孔子叙书之旨与?夫垂载帝王经纶之全,则以视固书不得并也。吴兴凌以栋以固书无善本,乃井叙古今之窃有题评者,节附于柬,末刻之题,曰:《评林》因友人蔡生大节而以问叙于余,余谓文武之道未坠,必贤者。乃识其大,较妍媸于句字之间,非固作书之初,故余述其大者,以复凌君使刻焉,览者其或有取乎。时万历辛巳长至临海撄宁居士王宗沐书。

汉书部汇考四

《隋书·经籍志》正史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注〉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注〉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注〉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注〉韦昭撰。
《汉书音》二卷〈注〉梁浔阳太守刘显撰。《汉书音》二卷〈注〉夏侯咏撰。
《汉书音义》十二卷〈注〉国子博士萧该撰。
《汉书音》十二卷〈注〉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
《汉书集注》十三卷〈注〉晋灼撰。
《汉书注》一卷〈注〉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汉书续训》三卷〈注〉梁北平咨议参军韦棱撰。
《汉书训纂》三十卷〈注〉陈吏部尚书姚察撰。
《汉书集解》一卷〈注〉姚察撰。
《论前汉事》一卷〈注〉蜀丞相诸葛亮撰。
《汉书驳议》二卷〈注〉晋安北将军刘宝撰。
《定汉书疑》二卷〈注〉姚察撰。
《汉书叙传》五卷〈注〉项岱撰。
《汉疏》四卷〈注〉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

《唐书·艺文志》正史

班固《汉书》一百一十五卷
服虔《汉书音训》一卷
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
诸葛亮《前汉事》一卷,又《音》一卷
孟康《汉书音义》九卷
晋灼《汉书集注》十四卷,又《音义》十七卷
韦昭《汉书音义》七卷
崔浩《汉书音义》二卷
孔氏《汉书音义钞》二卷〈注〉孔文祥。
刘嗣等《汉书音义》二十六卷
夏侯泳《汉书音》二卷
包恺《汉书音》十二卷
萧该《汉书音》十二卷
阴景伦《汉书律历志音义》一卷
项岱《汉书序传》八卷
刘宝《汉书驳议》二卷
陆澄《汉书新注》一卷
韦棱《汉书续训》二卷
姚察《汉书训纂》三十卷
颜游秦《汉书决疑》十二卷
僧务静《汉书正义》三十卷
李喜《汉书辨惑》三十卷,《汉书正名氏义》十二卷,《汉书英华》八卷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
《御铨定汉书》八十七卷〈注〉高宗与郝处俊等撰。顾引《汉书古今集义》二十卷
颜师古注《汉书》一百二十卷
刘伯庄《汉书音义》二十卷
敬播注《汉书》四十卷,又《汉书音义》十二卷
元怀景《汉书议苑》〈注〉卷亡。开元右庶子,武陵县男。谥曰文。
姚珽《汉书绍训》四十卷
沈遵《汉书问答》五卷
李善《汉书辨惑》二十卷

《宋史·艺文志》正史

班固《汉书》一百卷〈注〉颜师古注
赵抃《新校前汉书》一百卷
余靖《汉书刊误》三十卷
张泌《汉书刊误》一卷
《三刘汉书标注》六卷〈注〉刘敞、刘攽、刘奉世
刘攽《汉书刊误》四卷
富弼《前汉书纲目》一卷
刘巨容《汉书纂误》二卷
《西汉刊误》一卷〈注〉不知作者

宋郑樵《通志》正史

《汉书》一百五十卷〈注〉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
《御铨定汉书》八十七卷
《汉书》一百二十卷〈注〉颜师古注。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注〉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注〉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注〉韦昭撰。
《汉书音》二卷〈注〉梁浔阳太守刘显撰。
《汉书音》二卷〈注〉夏侯泳撰。
《汉书音义》十二卷〈注〉国子博士萧该撰。
《汉书音》十二卷〈注〉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
《汉书音义》九卷〈注〉孟康撰。
《汉书音》一卷〈注〉诸葛亮撰。
《汉书音义》十七卷〈注〉晋灼撰。
《汉书音义》二卷〈注〉崔浩撰。
孔氏《汉书音义钞》〈注〉孔文祥撰。
《汉书音义》二十六卷〈注〉刘嗣等撰。《汉书音》十二卷〈注〉萧该撰。
《汉书历律志音义》一卷〈注〉阴景伦撰。
《汉书音义》十二卷〈注〉恭播撰。
《汉书集注》十三卷〈注〉晋灼撰。
《汉书注》一卷〈注〉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汉书注》四十卷〈注〉恭播撰。
《汉书续训》三卷〈注〉北平咨议参军韦棱撰。
《汉书训纂》三十卷〈注〉陈吏部尚书姚察撰。
《汉书集解》一卷〈注〉姚察撰。
《汉书议苑》〈注〉元怀景撰。
《汉书绍训》四十卷〈注〉姚挺撰。
《论前汉事》一卷〈注〉诸葛亮撰。
《汉书驳议》二卷〈注〉晋安北将军刘宝撰。
《定汉书疑》二卷〈注〉姚察撰。
《汉书决疑》十二卷〈注〉颜游秦撰。
《汉书辨惑》三十卷〈注〉李善撰。
《汉书问答》五卷〈注〉沈遵撰。
《汉书叙传》五卷〈注〉项岱撰。
《汉疏》四卷
《汉书旧隐义》一卷〈注〉举三使者礼部问科目百馀条。《汉书正义》三十卷〈注〉唐僧务静撰。
《汉书正名氏义》十二卷
《汉书英华》八卷
《汉书古今集义》二十卷〈注〉顾引撰。
《前汉考异》一卷
《汉书钞》三十卷〈注〉葛洪撰。
《汉尚书》一十卷〈注〉孔衍撰。
《右汉书》〈四十四部八百二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
《前汉书》一卷
晁氏曰:后汉元武司马班固续司马迁《史记》,撰十二帝纪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传,起高祖,终于王莽之诛,二百三十九年,凡八十馀万字。固既瘐死,书颇散乱章,帝令其妺曹世叔妻昭就东观缉校,内《八表》《天文志》皆其所补也。唐太宗子承乾令,颜师古考众说,为之注。范晔讥固饰王阙,盖亦不然。其赞多微文,顾读者弗察耳。刘知几又诋其古今人物表,无益于《汉》《史》,此论诚然,但非固之罪也。至谓受金鬻笔固虽谄附匪人,亦何至是欤。然识者以固书皆因司马迁、王商、扬雄、歆向旧文润色之,故其文章首尾皆善,而中间颇冗琐。良由商之才视数子微劣耳,固之自序称述者,岂亦谓有所本欤?
陈氏曰:汉尚书郎扶风班固孟坚,撰《唐秘书监》。京兆颜师古注本传称字籀,恐当名籀而以字行也。固父徐令彪叔皮以司马氏《史记》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作《后传》数十篇,固以所续未详,采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高祖,终孝平王莽之诛,二百三十年,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自永平受诏至建初中乃成。按《班昭传》云:《八表》《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今中兴书目以为章,帝时非也,固坐窦宪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时,师古以太子承乾之命,总先儒注解服虔,应劭而下,二十馀人,删繁补略,裁以己说,遂成一家,世号《杜征南颜监》,为班史忠臣。
李方叔师友谈记曰:《左氏》传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其书止十九万言。太史公《史记》上自黄帝,下至汉武,三千馀年,止七十万言。而班固《汉书》十二帝间,二百三十年,乃一百万言。虽称良史善叙事,至于案牍之文、卑陋之事,悉皆载之,其失《春秋》之旨远矣,春秋盖万言而已。
夹漈郑氏曰: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肃宗问以制礼作乐之事,固对以在京诸儒,必能知之。倘臣邻皆如此,则顾问何取焉?及诸儒各有所陈,惟窃叔孙通十二篇之仪,以塞白而已。倘臣邻皆如此,则奏议何取焉?肃宗知其浅陋,故语窦宪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固于当时已有定价,如此人才将何著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班固不通旁行,却以古今人物强立差等,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非迁作《史记》厕于秦项,此则无稽之谈也。由是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帝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王平帝,凡六世之后,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几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史修书道旁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之作俑也。固之事业如此,从来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何能测其深浅?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刘知几之徒尊班而抑马,
且善学司马迁者,莫如班彪。彪续迁书,自武昭至于后汉,欲令后人之续己,如己之续迁,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继志也。其书不可得而见所可见者,元成二帝赞耳。皆于本纪之外别记所闻,可谓深入太史公之阃奥矣。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褒贬也。间有褒贬者,褚先生之徒杂之耳,且纪传之中,既载褒贬善恶,足为监戒,何必纪传之后更加褒贬?此乃诸生决科之文,何施于著述?殆非迁彪之意。况谓为赞,岂有褒词后之史家,或谓之论,或谓之序,或谓之铨,或谓之评,皆效班固。臣不得不剧论固也。
又曰:颜师古解《汉书》,所以得忠臣之名者,以其尽之矣。《汉书》未经颜氏之前,凡几家,一经颜氏之后,后人不能易其说,纵有措辞易说之者,如朝月晓星不能有其明。
容斋洪氏曰:班固著《汉书》,制作之工如英茎,咸韶音节超诣,后之为史者,莫能及。其髣髴然至后汉中,所载固之文章,断然如出两手。
又曰:颜师古著《汉书》,评校诸家之是非,最为精尽,然有失之赘冗及不烦音释者,其始遇字之假借,从而释之,既云它皆类。此则自是以降,不烦申言,然有字义,不深秘,既为之辞而有数出,至同在一板内再见者,如项羽一传。伯读曰:霸至于四言之此频繁,多不可胜数。颜自注叙例云至于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众,所共晓无烦翰墨,殆与今书相矛盾也。
明焦竑《经籍志》正史考
《汉书》一百二十卷〈注〉颜师古注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注〉应劭
《汉书集注》十三卷〈注〉晋灼
《汉书注》一卷〈注〉陆澄
《汉书续训》三卷〈注〉韦棱
《汉书注》四十卷〈注〉恭播
《汉书训纂》三十卷〈注〉姚察
《汉书集解》一卷〈注〉姚察
《汉书叙传》五卷〈注〉项岱
《汉书正义》三十卷〈注〉唐僧务静
《汉书古今集义》二十卷〈注〉顾引
《汉书音训》一卷〈注〉服虔
《汉书音义》七卷〈注〉韦昭
《汉书音》二卷〈注〉梁刘显
《汉书音》二卷〈注〉夏侯泳
《汉书音义》十二卷〈注〉萧该
《汉书音义》九卷〈注〉孟康
《汉书音》一卷〈注〉诸葛亮
《汉书音》十七卷〈注〉晋灼
《汉书音义》二卷〈注〉崔浩
孔氏《汉书音义钞》二卷〈注〉孔文祥
《汉书音义》二十六卷〈注〉刘嗣等
《汉书律历志音义》一卷〈注〉阴景伦
《汉书音义》十二卷〈注〉恭播
《论前汉事》一卷〈注〉诸葛亮
《汉书驳议》二卷〈注〉晋刘宝
《定汉书疑》二卷〈注〉姚察
《汉书决疑》十二卷〈注〉颜游秦
《汉书辨惑》三十卷〈注〉李喜
《汉书问答》五卷〈注〉沈遵
《前汉考异》一卷《汉尚书》一十卷〈注〉孔衍
《右汉书》三十二部四百四十四卷
唐颜师古《汉书注》叙例
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至有诋诃言辞,掎摭利病,显前修之纰僻,骋己识之优长,乃效矛盾之仇雠,殊乖粉泽之光润。今之注解,翼赞旧书,一遵轨辙,闭绝岐路,诸家注释虽见名氏至于爵里,颇或难知传无所存,具列如左。
荀悦,字仲豫,颍川人。后汉秘书监。〈撰《汉纪》三十卷,其事皆出《汉书》服虔,字子慎,荥阳人。后汉尚书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初名重,改名祗,后定名虔。〉
应劭,字仲瑗,〈一字仲援一字仲远〉汝南南顿人。后汉萧令御史、营令泰山太守。
伏俨,字景宏,琅邪人。
刘德,北海人。
郑氏《晋灼音义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瓒《集解》辄云:郑德既无所据,今依晋灼但称郑氏耳。
李斐,不详所出郡县。
李奇,南阳人。
邓展,南阳人。魏建安中,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文颖,字叔良,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
张揖宇,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魏太和中,为博士。〈止解《司马相如传》一卷〉
苏林,字季友,陈留外黄人。魏给事中,领秘书监、散骑常侍、永安卫尉、太中大夫。黄初中,迁博士,封安城亭侯。
张晏,字子博,中山人。
如淳,冯翊人。魏、陈郡丞。
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人。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勃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后转为监,封广陵亭侯。
项昭,不详何郡县人。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吴朝尚书郎、太史令、中书郎博士、祭酒中书仆射,封高陵亭侯。
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
刘宝,字道真,高平人。晋中书郎、河内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将军。〈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駮义。〉臣瓒,不详姓氏及郡县。
郭璞,字景纯,河东人。晋赠弘农太守〈止注《相如传序》《游猎诗赋》。〉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东晋侍中、五兵尚书、太常领秘书监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扬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赠侍中司空,谥文穆。
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后魏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封东郡公。
右二十三家

宋景文校定《汉书》参校诸本

古本 颜师古未注以前本。
唐本 张唐公家所得唐本。
江南本 《金坡遗事》云:太祖平江南,赐本院书三千卷,皆纸札精妙。东原荣氏私记云:江南本宣和间尚在御府,故流传人间。初外氏先君丁希、韩通籍睿思殿,因见江南,本爱赏之,无缘借出参校,遂以薄纸分手抄录。及归,各写于家本,几年而后毕。
舍人院本 江南本在舍人院,亦曰舍人院本。淳化本 。《国朝会要》曰:淳化五年七月,诏选官公,校《史记》《前后汉》,命陈充、阮思道、尹少连、赵况、赵安仁、孙何校《前后汉》,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景德监本 。《国朝会要》曰:咸平中真宗命刁衎、晁回与丁逊,覆校两《汉书》板本,迥知制诰,以陈彭年同其事。景德二年七月,衎等上言《汉书》历代名贤注释,至有章句不闻名氏交错,除无考据外,博访群书,遍观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签正三千馀字。录为六卷以进。
景祐刊误本 景祐元年九月,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所印两《汉书》文字舛伪,恐误后学。臣谨参括众本,旁据他书,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诏。翰林送学士张观等详定闻奏,又命国子监直讲王洙与靖偕赴崇文院雠对。二年九月,诏书毕,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九字。
我公本 今不详何人。
燕国本
曹大家本
阳夏公本
晏本
郭本
姚本
浙本
闽本
右十六家

庆元校定《汉书》参校诸本

宋景文公本
熙宁本 熙宁二年参知政事赵抃进新校汉书五十册及陈绎所著是正文字十卷
卷子古本
史馆本 旧本
国子监本 宣和六年本
陈和叔本 熙宁中所校
邵文伯本 用景文本校
谢克念本 用景文本校
杨伯时本 用谢本校
李彦中本 用杨本校
张集贤本 张怀德唐世本校
王性之本 用景德中监本校
赵德庄本 用秘阁本校
沈公雅本 用秘阁本校
王宣子本 用秘阁本校
明凌稚隆云《汉书》本亡,虑数十家。景祐间,尝用诸本参订之,已宋景文公,仍以景祐本参诸本而校
之。而庆元所刻,又复以宋景文公本,合景祐诸本,而重校焉。前辈用心亦密矣。乃今历三百馀年,所传写既久,讹以踵讹,以故鲁鱼滋甚,非前辈之疏也。予不敢掩其美,并为附载。其目云万历辛巳岁,吴兴后学凌稚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