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小学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七卷目录

 小学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宣王一则〉
  秦〈始皇帝一则〉
  汉〈高帝一则 武帝一则 宣帝本始一则 元帝初元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魏〈文帝黄初一则〉
  宋〈孝宗淳熙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明〈英宗正统一则〉
 小学部汇考二
  汉史游急就篇〈唐颜师古叙 宋罗愿序 王应麟跋〉
  晋王羲之笔势论略〈自序〉
  卫恒四体书势〈自序〉
  梁庾肩吾书品〈罗浮山樵跋〉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自序〉
  韦续五十六种书法〈自序〉
  韦续九品书〈自序〉
  宋朱熹小学集注〈题辞〉
  王应麟小学绀珠〈自序〉
  黄伯思东观馀论〈自序 明毛晋跋〉
  明曾志唯小学训蒙述语〈自序〉
  倪镗六书类释〈都穆序〉
 小学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小学〉
  隋书经籍志〈小学〉

经籍典第三百七卷

小学部汇考一

周王立小学,建保氏教六书。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注〉此小学大学殷制,周则大学在国,小学在西郊。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注〉柯氏曰:师氏掌以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保氏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皆居虎门之左,其制何如?王制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尚书·大传》曰:王子八岁,而出就外舍,束发而入。大学公卿之世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岁,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盖虎门者,天子路寝之门,师氏德行,大学之教也。由是观之,则公宫之左,必有大小二学可知矣。王子八岁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入学之期也。国子必十三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盖国子与王子共学必稍长,乃知贵贱之礼,上下之分。且使王子有辅仁之益,故其期不同如此。然则在郊之大学,王子不入乎。曰:周制大学在郊者,省朝谒之劳专学业也。〈按六书始于伏羲,凡字学源流俱详字学典,此则统论小学及小学书卷目始载焉〉
宣王 年史籀作籀书教学童
《史记·周本纪》不载。按《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北魏书·江式传》: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

始皇帝 年李斯等作苍颉等书
《史记·秦本纪》不载。按《汉书·艺文志》《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

高帝 年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者,乃得为史,并诸小学书为《苍颉篇》五十五章。
《史记》《汉书》高帝本纪,俱不载。按《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
武帝 年司马相如作凡将篇
《史记》《汉书》武帝本纪,俱不载。按《汉书·艺文志》: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
宣帝本始 年,徵齐人能正读《苍颉》者。
《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艺文志》《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
元帝初元 年,史游作《急就篇》
《汉书·元帝本纪》不载。按《艺文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
成帝建始 年,李长作《元尚篇》
《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艺文志》: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
平帝元始五年,徵天下通小学者,遣诣京师,扬雄作《训纂篇》
《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按《艺文志》: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

文帝黄初 年,有《三苍》等书。
《三国志·魏文帝本纪》不载。按《隋书·经籍志》:魏世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等诸篇章,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

孝宗淳熙十四年,朱熹作《小学集注》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朱熹·小学集注序》: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之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捍格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宜而莫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颇蒐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淳熙丁未,朱熹晦庵题〈按《小学》书,自《苍颉》后,多以
字学为主,至朱子,《小学》始以义理为主,其时虽未奏之于朝,实为百世不刊之典,故据其自叙年月附于编年之内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凡读书必先小学。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学校志》:至元二十
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

英宗正统 年吴讷上所辑小学集解
《明外史·吴讷传》:英宗初御经筵,录所辑《小学集解》上之。

小学部汇考二

汉史游急就篇四卷按《唐颜师古叙》《急就篇》者,其源出于小学家,昔在周宣,粤有史籀,演畅古文,初著大篆,秦兼天下,罢黜异书,丞相李斯又撰《苍颉》,车府令赵高继造爰历,太史
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所以启导青衿垂法锦带也。逮至炎汉司马相如作,凡将篇俾效书写多所载述,务适时要史游景,慕拟而广之。元成之间列于秘府,虽复文非清靡义阙经纶,至于包括品类错综古今,详其意趣,实有可观者,焉然而时代迁革,亟经丧乱,传写湮讹,避讳改易,渐就芜舛,莫能釐正少者,阙而不备多者,妄有增益,人用己私,流宕忘返,至如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犹竞习之既无良师,祇增僻谬,若夫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遂使博闻之说,废而弗明,备物之方于兹,寖滞师古。家传苍雅广综流略,尤精训,故待问质疑,事非稽考,不妄谈说,必则古昔,信而有徵,先君常欲注释,急就以贻后学雅志。未申昊天,不吊奉遵,遗范永怀,罔极旧得,皇象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等所书篇本,备加详覈,足以审定,凡三十二章,究其真实,又见崔浩及刘芳所注〈后魏太宗元年敕崔浩解刘芳续注〉人心不同,未云善也。遂因暇日为之解训,皆据经籍遗文,先达旧旨非率,愚管斐然,妄作字有难识,随而音之,别理兼通,亦即并载,可以祛发未寤,矫正前失,振幽翳之学,摅制述之意,庶将来君子,裁其衷焉。
《宋罗愿序》《右急就》一篇,汉黄门令史游所作,唐秘书监,颜师古为之,解训此书,旧分三十二章,前代能书者,多以草书写之。今世有一本,相传是吴皇象写,
比颜解本无焦,灭以下六十三字。又颇有讹脱,颜本不分章象,所写三十一章而已。国朝至道中,太宗皇帝尝亲书此篇,又于颜本外,多齐国给献以下百二十八字,凡为章三十有四,此两章盖起于后,汉按旧篇末说,长安中泾渭家术,故此章亦言洛阳人物之盛,以相当而鄗,县以世祖即位之地,升其名为高邑,与先汉所改真定常山,并列此为后汉人所续,不疑近时豫章黄太史手校本,出于太和县人家,亦有此两章。《黄于篇》中,时小小笺释,而颜解本亦自有详略,不同会户部郎总六道赋天水,赵公汝谊欲是正传广之,乃录至道御书三十四章,登于卷首,且用今礼部侍郎眉山李公焘所藏,颜解本校鄂州通守临江刘子澄清之家本写之,次于御书正文之后,益考验同异,附以黄太史所笺,升注为大字,以便观者可传。后古者学,童六岁至十岁教之,数与方名及朔望六甲书计之事,盖自末以穷本,由艺以达道滥觞乎。小学之源而涵泳乎,大学之海,终其身不厌,至秦不然,弃其道本而志其艺末。丞相李斯等虽颇作《苍颉》《爰历》《博学》等篇,然天下方专学法令,以吏为师,诗书六艺之言,弃不习学者,进无所依退,无可玩。自童幼鄙之,以为足记姓名而已。又其篇虽名祖苍颉,而实异史籀,时益多事而徒隶之字方起。汉兴稍开书禁,兼崇字学,吏民上书颇劾其不正者,然古来用字约少版策所书多者,才百名以上。今汉代试为史者,一童所记,至九千字乌睹,古所谓正哉。游当孝元时,去斯等已远,独能取其篇中正字类而韵之,以为此书使操觚小童不随俗迷误,是时元帝善史书,而游为此篇,皆稍稍近古传,称游勤心纳,忠有所补益,岂此类邪?自东汉杜度张芝善槁法始用以写此章号章草说者,因谓草书起于游,盖不察游作此书之意。今篇中所摭苍颉正字,其体虽不存,而其读具在,因可以见汉世官府市里之名物,又得颜氏解训而益明,可用虞览,然颜以慈姓为祖于宣,慈惠和之才,子审姓为出于审曲面势者,名忠敬与爱君,而必以为慕赵盾,鬻拳解距。虚即蛩蛩,以槛车胶为胶,人之目谓老复,丁为蠲其子孙之役,亦不皆是顾作者,以录古文而解者,以著汉事。虽非《诗》《书》论世之学,要主于好古存,旧且其语亦微,有劝不若后世俗师,俚童相教以嚚讼之书。故固定著之,以为前世小书,其偶存者,犹如此学者,亦因有启焉。
《宋王应麟跋》《汉艺文志小学十家·苍颉篇》见考工记注者,唯鞄柯欘四字,凡将见文选注艺文类聚者,唯黄润纤美,宜制禅钟磬竽笙筑,坎侯二句训纂
《史记》正义者,唯户扈鄠三字,其存者,《急就篇》而止耳。《隋唐志》始谓《急就章》,崔浩写以百数,刘兰入小学书之月馀即通,李绘六岁亦通此章。是以其学至唐犹传,颜师古祖之推尝为之注,渊源有自来矣。盖君子耻一物之不知,伦类不通,不足谓善,学尝观众,仲对氏族,师服申繻,论名子籍,谈忘司典之后。景王以为讥卫侯以辟彊为名,周人不肯受系之,以姓著于世,本字而不名贵于《春秋》,故始之以姓氏名字。学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备录衣服饮食之制,陶弘景读书万卷,尤明医术本草,韩文公谓礼乐名数方药之书,未有不通此而为大贤,致知在格物,观物以观我,生故次之,以服器百物。周书言:学古入官,子产云:学而后入政。董仲舒以《春秋》断狱,隽不疑以经术决事,若授之以政不达。宋泉子之《孝经》,苏威之《五教》,人到于今羞之。故终之以文学法理,器无非道,学无非事,其义不可须臾舍也。鸿生钜儒不敢以小书忽焉,辑州,名摭奇,字悉放,其体诸经义疏引之者五《周礼考工记疏》引分别部居不杂厕;《蒲蒻蔺席天官疏》引司农少府国之渊;《左传正义》引芜荑盐豉顷町界亩〉后汉书注引之者一《张敏传注》引皋陶造狱法律存〉韵书亦援以言姓氏,班孟坚之用襐饰,潘安仁之用乘风,王禹玉之用奇觚,宋景文之用,朱文公之用老复丁。至于不借籧篨凫鹥无等双之语,临川山谷诗皆采掇博观而约取,此难与耳学者言也。古者保氏教六书,外史达书名汉犹有课试举劾之法,故马尾之书必谨自篆而隶,自隶而槁。钟王之后以意行书,先汉遗文,古事寖以晻昧急就,虽存而曹寿、刘芳、豆卢氏、颜之推注解轶,而不传。昔以是为童蒙之学,今有皓首未觌者,俗书溢于简牍,讹音流于讽诵,袭浮踵陋,视名物度数若弁髦。而大学之基不立,乃因颜注补其遗,阙择众本之善,订三写之差,以经史诸子探其原,以《尔雅》《方言》《本草》辩其物,以《诗》《传》《楚辞》《声韵》,以《说文》《广韵》《正音》诂若闳阁之相,混得于释文揃搣之所出,取于《庄子》稽极之误,因说文通释,而知利亲胜客之类,因《史记》《汉表》而见簧当作簂,当作操,垒当作垒。缘事求是,不敢以臆说,参焉疑者,阙之以俟。后之君子李斯作《苍颉篇》,后人附益末章,乃有汉兼天下此篇,齐国山阳两章,亦然略解其义,缀于下方。夫物有本末,理无大小,循序致精,学之始事也。虽然耄学而为童,习其能免玩,物爱奇之失乎!

晋王羲之笔势论略

一篇按《羲之自序》: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十篇,开汝之性,凡诸字势总立十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审其舛谬,
撮其要实,录其便宜,或变体处多罕测其本转笔者,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法,固难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谓变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笔势论》一篇,贻子藏之,勿播于外,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习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此笔势可为家珍学者,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始克有成研精覃思审,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卫恒四体书势一卷
《恒自序》:昔者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苍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书,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
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以配为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烧焚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古文,谓之蝌蚪书,汉世秘藏希得见。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为写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蝌蚪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彷佛古书者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上,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谐其美,愧不足以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
梁庾肩吾书品一卷
《罗浮山樵》:跋右书品庾肩,吾所著载汉魏以来能书者,肩吾生梁代,相去不远,近者同时,宜其评论精核如此,后唐张怀瓘、宋潜溪氏,皆有论著,不过稍加
损益,附以近世者耳。夫古文穷于真草,书法尽于六朝,取法乎上者,斯亦可以考见矣。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十卷
《彦远自序》:彦远家传法书名画,自高祖河东公收藏珍秘,河东公书迹俊异,尤能大书。本传云:不因师法而天姿雄劲。定州北岳碑为好事所传,曾祖魏国
公少禀师训,妙合钟张尺牍,尤为合作大。父高平公幼学元常,自镇蒲陕迹类子敬,及处台司,乃同逸少,书体三变,为时所称,金帛散施之外,悉购图书古来名迹存于箧笥。元和十三年,宪宗累访珍迹,当时不敢缄藏,遂皆进献。长庆初,又于幽州,散失传家所有,十无一二。先君尚书少耽墨妙,备尽楷模,彦远自幼至长习熟知见,竟不能学一字,夙夜自责然,而收藏鉴识有一日之长。因采掇自古论书凡百篇,勒为十卷,名曰《法书要录》,又别撰《历代名画记》十卷,有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岂敢言具美哉?
韦续五十六种书法一卷
《续自序》:自三皇已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曰象
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谐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又云字有五易,苍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隶书,汉代作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是也,并大小篆为八。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书列于后。
韦续九品书一卷
《续自序》:上古创意制字,务在形质,自夏禹之后,乃精妙间生体操屡移实,难具美,今继真约古品藻录,其长分为三等,皆旁通上中下,总一百九人列之于
后。
宋朱熹小学集注六卷
《熹题辞》: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曰:秉彝有顺无彊,惟圣性者,浩浩其天,
不加毫末,万善足焉。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弃,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馀力,诵诗读书,歌咏舞蹈,思罔或逾,穷理修身,斯学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昔非不足,今岂有馀世远人亡经残教,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乡无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纷拿,异言喧豗,幸兹秉彝极天罔坠,爰辑旧闻,庶觉来裔,嗟嗟小子敬受此书,匪我言耄,惟圣之谟。
王应麟小学绀珠十卷
《应麟自序》:古者蒙养豫教罔不在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八岁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九年教之数目,十年请肄简谅,循循有序,由是有名数之学。陶靖节
所以录圣贤群辅也,君子耻一物不知之,讥五谷不分,七穆之对以为洽闻束帛之误,谓之寡学,其可不素习乎?乃采掇载籍拟锦带书,始于三才,终于万物,经以历代,纬以庶事,分别部名,用训童幼夫小学者,大学之基也。见末知本,因略致详,诵数以贯之伦类,以通之博不杂约不陋,可谓善也已。
黄伯思东观馀论二卷
《伯思自序》:淳化中内府既博访古遗,迹时翰林侍书王著受诏绪正诸帖著,虽号工草隶,然初不深书,学又昧古今,故秘阁法帖十卷中璠珉杂糅论次乖
讹世多耳,观遂久莫辩,故礼部郎米芾元章笔翰妙荐绅间,在淮南幕府日尝跋卷尾作数百语,颇有条流,但概举其目疏略甚多,故诸部中或伪迹甚著而不觉者,若李怀琳所作,卫夫人书,逸少阔别,稍久帖之类有,虽审其伪而讥评未当者,若知伯英大令诸草帖为唐人书,而不知乃书晋人帖语之类有讥评,虽当主名昭然而不能辩者,若以田畴字为非李斯书,而不知乃李阳冰明州碑中字之类有误著其主名者,若以晋人章草《诸葛亮传》中语,遂以为亮书之类是也。其馀舛午尚多书家责能书者备,故仆于元章慨然古语有之;善书不鉴,善鉴不书。仆自幼观古帖至多,虽豪墨积习未至,而心悟神解时有所得,故作法帖刊误,凡论真伪皆有据依,使钟王复生不易此评矣。元章今已物,故恨不示之后有高识赏,予知言大观。戊子岁六月七日西都府院东斋序。
《明毛晋跋》:曩从百川学《海中读法帖刊误》两卷,即东观馀论之纲领也,别行已久,而全本罕见秀水。项氏仿川本重镌,又增其所删惜乎,弗广流布。王氏书
苑与诸书同梓,大是坊贾伎俩讹谬脱简甚多,如《周云雷钟跋》,原与周罍周洗及一柱爵各自著说,条然四简混为一段,款铭首尾无从摸索。又《刘原父跋》弡仲铭,全文百五十馀言,仅存二行半,不大失长睿本色耶。长睿尝与董紫薇贬集古录,谓:欧阳公文章冠世,不可跂及大要,考较非其所长,直自负此书,压倒永叔矣。因不入本集中,故名馀论,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其爵里详见李忠定公志。中海虞《毛晋跋》
明曾志唯小学训蒙述语 卷按《志唯自序》:朱文公《大学序》曰: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王宫国都皆有大学,闾巷惟有小学无大学,王宫王朝之内也,国都诸侯所都之地也。孟子书
庠序学校,皆乡学名,惟学为国,即今国子监。号大学生是庠序,校为小学,国学方称大学,而惟庶民之俊秀得与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所谓闾巷之小学也,若王宫国都内亦自有小学不待言者,凡庶民子弟,自八岁入小学,至十四岁,其于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少者,之行学,之亦略备矣。是十五岁以前,教养许多年,其不可成者,已遣归农,其可成者,此是圣贤胚模已成了,谓之俊秀,乃进而教之,以尽心知性之学,经国济世之道云耳。即庶民俊秀,必待四十始仕,因想庶民终身亦当有以明其明德,若新民固非旬时,岁年工夫所能就者,故曰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余谓人家子弟十一岁,先生父兄当与讲解《小学》了了何也。古今事不相同,古人四十始强仕,五十始服官政,今人如杨少师廷和,十二岁已中乡试,赵中丞时春十四岁,已中经魁,杨少师一清十四岁,亦中乡举,蒋文定冕十五岁,已中解元,王庶子臣十六岁,已登进士,何时方离了小学?何时方可去入大学?此余谓《小学》一书,自八岁起至十一岁便当与讲解了了也。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何如?洒水于地曰洒,以帚去尘土曰扫,洒扫之节即《小学》所载: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是也。应短而对长,应如应曰诺,对如孔子对曰有呼,则应有问,则对应对之节,即《小学》所载:长者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之类是也。进退之节曲礼,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且若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即《小学》所载: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斋尺。又如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之类是也。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何如?礼是五礼,吉凶军宾嘉也。吉礼十有二,所以事邦国之鬼神凶,礼五所以哀邦国之忧宾,礼八所以亲邦国军,礼六所以同邦国嘉。礼六所以亲万民乐,是六乐:一云门黄帝乐,谓其德如云之出也;二咸池皆黄帝乐,亦云尧乐象池水,周遍言其德,无所不施也;三大㲈舜乐,㲈绍也,以其绍尧之业也;四大夏禹乐,夏大也,以其能大尧舜之德也;五大濩汤乐,以汤宽仁能救护生民也;六大武武王乐,言能成武功也;射是五射:一白矢言矢贯侯过见其镞白也;二参连言前放一矢后,二矢连续而去也;三剡注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也;四襄尺襄音让谓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也;五井仪谓四矢贯侯如井字之容仪。五御一鸣,和鸾和鸾,皆铃也。和金口木舌,鸾金口金舌,所以节车之行。二逐水曲,谓御车随逐水势之屈曲,而不坠水也。三过君表如辕门之类,君止宿险阻之处,次车以为藩,仰车以其辕,表门也。四舞交衢,衢道也,谓御车在交道,车旋应于无节,如个十字街头模样。五逐禽左,谓御驱逆之车,逆驱禽兽,使就人君以射之也。六书一象形,谓象其形也,注以为如日月是也,今日字其中一点奇也,有独尊无对之意,月侧而缺也,以不得如日之独尊,故侧之以不得如日之长圆也,故缺之其中,用二短画子偶数也,非象形乎?二会意,如人言为信,止弋为武,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之类,又如日月,为明至明,莫如日月也,丘山为岳,丘山莫大乎岳也,日出平地之上,为旦日之未明,为昧山之所宗,为崇山之首领处,为岭皆会意者也。三转注,谓此一字既为此义用,又转注为他义用也,如中正之中,转而为中的之中,指挥之指,转而为指趣之指,又如行止之行,以其行有实迹也,转而为行实之行,又以其行当有次也,转而为行次之行,又以其直行不顾也,转而为行行之行,皆为转注也。四处事,谓人目为见,两户相向为门,两手合下为拜,又不见为觅占而见之为觇,手之所包为抱,手之所共为拱,皆直指其事而为之字者也。五假借,谓令长之类一字两用也,盖令本命令,以其能令之借为令尹也,长本长幼,以其实长之借为官长也,又如能本兽也,以其最有才力而借为才能之能,豪本山中豕属兽之最雄杰者也,因借为豪杰之豪,又如理本玉之理也,而借以为道理之理,妙本为女之少妙者,而借为精妙之妙,皆为假借而用者也。六谐声,本一字以定其形而附他字以谐其声也,如婆娑之类,是上声下形,霜霖之类是上形下声,围国之类是外形内声,甚矣字之不可苟也。天下之字归于六书,考文为三重之一,古者天子常使行人正四方之字,使同文焉。学者最不可以己意增损点画易置上下也,九数一方,田以御田,畴界域即今方量田地亩角之法。二粟布以御交贸变易,粟是米,布是钱,谓以多少钱籴得多少谷之类。三裒分以御贵贱廪税,此是理会官员俸禄多少之法,廪是廪禄,税是采地所收之税。四少广以御积幕,方圆积幕,如今仓然积米于中,外面遮蔽了方圆,以其器而知其多少圆器,作如何算方器,作如何算各有法也。五商功以御工程积实,商其工程,如打土论方,子打算一方土,便会计得合用许多人工之类。六均输以御远近劳费均是道理,远近之劳与费劳是力费,是裹足也。七盈朒以御隐,杂互见盈是多朒,是少数之显者,可见隐者,不可见至于杂,则尤不可见繇于显者,以推其隐也。八方程以御错揉正圆,今作历者用此法,谓如算钱逐件除下零细底,截长补短,凑得齐整,便好算,如一年十二月,有月大有月小,日子不齐,便将闰月来补凑也。九勾股以御高深广远,横为勾,直为股,斜为弦,三者可互相求也。此礼乐射御书数名曰六艺,乃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事也。道理岂是小可?岂是容易?礼即所谓立于《礼》《乐》,即所谓成于乐,射即所谓射有似乎君子,御即所谓吾执御矣。书即所谓书,同文特为大小偏全生熟之不同,方入小学,十四岁以上,古人为师者,亦是粗教以模样,示以纲领,未能概十分责备之耳。吾想子游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藉令询以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恐亦未必尽,服习不过认得小学一半事,观圣人教人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注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则子夏之弟子未能人人就通六艺也,若论晚近世之门人,小子先生倘肯语之,以洒扫应对进退则鄙焉,而不屑问及礼乐射御书数,并先生亦懵焉而罔知。吾自八九岁,日侍父祖侧,幸得闻曲礼小学中之一二,迨弱冠阅蔡虚斋先生蒙引《小学序》中颇考证之,但亦稍能窥其略,节晓其文义而不得见古人之全书也,安得亲炙圣人之门墙,古人与游而心领神会其行事乎!抑余有感于古今之际,有不能以尽同者,有不必以尽同者,总之扶世道者,当为化民成俗计耳。张横渠叹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治者,远矣。余以复古礼,易复古乐,难古礼谓吉凶军宾嘉,今礼不过冠婚丧祭,即《朱子家礼》一书,及缙绅家各自裁定礼仪,不甚相远,无事求之,古而教之,吉凶军宾嘉也,独乐之作用甚大。朱注所谓: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古小学十三学乐诵诗舞勺,是诗礼乐三者,一时俱习。盖诗者乐之章也,故必学乐而后诵诗。所谓乐者谓琴瑟埙篪乐之一物,渐习之而节,夫诗之音律者也。古之君子琴瑟在御歌咏𢘆有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非哀则未尝不歌也,当陈蔡之间亦弦歌不辍,子夏援琴而歌,曾参曳履而歌,弦歌二字相连,歌必叶于弦,歌如是,弦亦如是,何者?《风》《雅》《颂》皆系奏之乐,仲尼编用之燕享祀以歌,或作之朝廷焉,或作之宗庙焉,或作之闺门,焉或作之闾巷焉,而宗庙朝廷房中之乐,各有篇章,不相淆乱。如《春秋传》所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天子赐之彤弓。一彤矢百卢弓,矢千于是乎赋,彤弓又如鹿鸣,君所以宴嘉宾也,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各不相混。方孔子时已说郑声淫,当时诸国皆有郑声,圣人恐其乱雅乐,故亟欲放之。及至后世钟律废而乐失其传久矣,所谓乐者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王阳明先生起始,发其秘,纷纷考究,欲以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四义发开收闭,为按歌之节传,诸海内不过器数之末视,夫得心应手闻音,而知治乱击瓯,而协宫商者,已不相涉,况能养人之情性,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乎!故余谓乐之一教,小学先生不讲无妨,即琴瑟亦俟其长成自学之,何必区区尽如古也。治世行礼射,乱世行武射,射不主皮者,礼射也。而又有宾射燕射凡,射必有的总名,为侯天子行之以服诸侯,诸侯中之得为诸侯,故曰侯也后代已不行,即各学设有射圃,皆是文具,则亦听其长成方学之,若小学先生不必教诲之矣,御虽艺之一,但此礼久废存而不论可也。书最紧要一点一画,皆不可苟,稍有增损,易置即是别字,或不成字,如水上加一点,则为冰,清少一点,则为凊,肓本膏肓也,目其下则为盲,辨本明辨也,力其中则为办,至于枝之与技杲之与果形,差毫釐义隔千里,可不慎哉!故程子作字甚敬也,至若打算,子有钱谷之家,从少见父兄习惯皆能之,此自是父兄暇时指教者,非小学先生之急务也。故余每谓文公《小学》一书,凡洒扫应对进退与夫礼乐射御书数已悉备无遗,至大学格致诚正之理,亦尽载其中,如孔明之澹泊宁静,杨震之四知,温公之不妄语,王文正之不在温饱,此外岂别有修身乎!万石君之对案不食,吕正献之严而有法,鲍宣之不敢当礼,张公艺之九世同居,此外,岂别有齐家乎?治国平天下特举而措之尔,程子谓读《论语》: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真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余八九岁读《小学》得一两句喜时也,弱冠读《小学》知好之之时也,迨为童子师与童子日相讲习,直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时也,遂记之以授蒙士,愿与尔曹终身共勖之,以不负文公化民成俗之意云。
倪镗六书类释三十六卷
《都穆序》:古六书类释三十六卷,元鄱阳倪镗撰。元人精六书之学,首称周左丞伯温其所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行于世,而伯温固鄱阳人也,镗与伯温
同郡,其书精博亦既刻梓,不知何为不行,虽以余之酷嗜字,学藏书颇多是书,仅一见之京师而残缺亦已过半。夫古人苦心著书,固将以传远也。今去元锓不二百年,而其书泯灭,无存并,其名亦不知然,则立言果足恃耶。

小学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小学

史籀十五篇〈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师古曰《籀音冑》
八体六技〈注〉韦昭曰: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苍颉一篇〈注〉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将一篇〈注〉司马相如作
急就一篇〈注〉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注〉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
训纂一篇〈注〉扬雄作
别字十三篇
苍颉传一篇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故一篇
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注〉入扬雄杜林二家三篇,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之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注〉师古曰:保氏,地官之属也。保安也。

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注〉师古曰:象形谓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象声即形声,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焉。

汉兴萧何草律
〈注〉师古曰:草创造之

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注〉韦昭曰:若今尚书兰台令史臣瓒曰:史书今太史书

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
〈注〉师古曰:古文谓孔子壁中书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篆书谓小篆,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隶书亦程邈所献主于徒隶,从简易也。缪篆谓其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虫书谓为虫鸟之形,所以书幡信也。

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
〈注〉师古曰:各任私意而为字。

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隶徒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
〈注〉师古曰:复重也,音扶目反,后皆类此。

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
〈注〉韦昭曰:臣班固自谓也,作十三章,后人不别,疑在《苍颉》下篇三十四章中,

凡一百三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隋书·经籍志》小学

《三苍》三卷。〈注〉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访作《滂喜篇》,故曰《三苍》。梁有《苍颉》二卷,后汉司空杜林注,亡。
《埤苍》三卷。〈注〉张揖撰。梁有《广苍》一卷,樊恭撰,亡。《急就章》一卷。〈注〉汉黄门令史游撰。
《急就章》二卷。〈注〉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注〉豆卢氏撰。
《吴章》二卷。〈注〉陆机撰。
《小学篇》一卷。〈注〉晋下邳内史王义撰。

《小学》

九卷。〈注〉杨方撰。
《始学》一卷。
《劝学》一卷。〈注〉蔡邕撰。梁有司马相如《凡将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飞龙篇》,蔡邕《圣皇篇》《黄初篇》《吴章篇》,蔡邕《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学》二卷,朱育撰;《始学》十二卷,吴郎中项峻撰;又《月仪》十二卷。亡。
《发蒙记》一卷。〈注〉晋著作郎束晰撰。《启蒙记》三卷。〈注〉晋散骑常侍顾恺之撰。
《启疑记》三卷。〈注〉顾恺之撰。
《千字文》一卷。〈注〉梁给事郎周兴嗣撰。
《千字文》一卷。〈注〉梁国子祭酒萧子云注。
《千字文》一卷。〈注〉胡肃注。
《篆书千字文》一卷。
《演千字文》五卷。
《草书千字文》一卷。
《古今字诂》三卷。〈注〉张揖撰。梁有《难字》一卷,《错误字》一卷,并张揖撰;《异字》二卷,朱育撰;《字属》一卷,贾鲂撰。亡。《杂字解诂》四卷。〈注〉魏掖庭右丞周氏撰。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撰;《字义训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彦撰。亡。
《杂字指》一卷。〈注〉后汉太子中庶子郭显卿撰。
《字指》二卷。〈注〉晋朝议大夫李彤撰。梁有《单行字》四卷,李彤撰;又《字偶》五卷。亡。
《说文》十五卷。〈注〉许慎撰。梁有《演说文》一卷,庾俨默注,亡。
《说文音隐》四卷。
《字林》七卷。〈注〉晋弦令吕忱撰。
《字林音义》五卷。〈注〉宋扬州督护吴恭撰。
《古今字书》十卷。
《字书》三卷。
《字书》十卷。
《字统》二十一卷。〈注〉杨承庆撰。
《玉篇》三十一卷。〈注〉陈左将军顾野王撰。
《字类叙评》三卷。〈注〉侯洪伯撰。
《要字苑》一卷。〈注〉宋豫章太守谢康乐撰。梁有《常用字训》一卷,殷仲堪撰;《要用字对误》四卷,梁轻车参军邹诞生撰,亡。
《要用杂字》三卷。〈注〉邹里撰。梁有《文字要记》三卷,王义撰,亡。
《俗语难字》一卷。〈注〉秘书少监王劭撰。
《杂字要》三卷。〈注〉密州行参军李少通撰。
《文字整疑》一卷。
《正名》一卷。
《文字集略》六卷。〈注〉梁文贞处士阮孝绪撰。
《今字辩疑》三卷。〈注〉李少通撰。
《异字同音》一卷。〈注〉梁有《择字同音》三卷,宋散骑常侍吉文甫撰。
《字宗》三卷。〈注〉薛立撰。
《文字谱》一卷。〈注〉梁有《古今文字序》一卷,刘敲撰;《文字通略》一卷,焦子明撰。亡。
《文字辨嫌》一卷。〈注〉彭立撰。
《辨字》一卷。〈注〉戴规撰。
《杂字音》一卷。
《借音字》一卷。
《音书考源》一卷。
《声韵》四十一卷。〈注〉周研撰。
《声类》十卷。〈注〉魏左校令李登撰。
《韵集》十卷。
《韵集》六卷。〈注〉晋安复令吕静撰。
《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注〉张谅撰。
《韵集》八卷。〈注〉段弘撰。
《群玉典韵》五卷。〈注〉梁有《文章音韵》二卷,王该撰;又《五音韵》五卷。亡。
《韵略》一卷。〈注〉阳休之撰。
《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注〉李概撰。
《纂韵钞》十卷。
《四声指归》一卷。〈注〉刘善经撰。
《四声》一卷。〈注〉梁太子少傅沈约撰。
《四声韵略》十三卷。〈注〉夏侯咏撰。
《音谱》四卷。〈注〉李概撰。
《韵英》三卷。〈注〉释静洪撰。
《通俗文》一卷。〈注〉服虔撰。
《训俗文字略》一卷。〈注〉后齐黄门郎颜之推撰。
《證俗音字略》六卷。〈注〉梁有《诂幼》二卷,颜延之撰;《广诂幼》一卷,宋给事中荀楷撰。亡。
《文字音》七卷。〈注〉晋荡昌长王延撰。梁有《纂文》三卷,亡。《翻真语》一卷。〈注〉王延撰。
《真言鉴诫》一卷。
《字书音同异》一卷。
《叙同音义》三卷。
《河洛语音》一卷。〈注〉王长孙撰。
《国语》十五卷。
《国语》十卷。
《鲜卑语》五卷。
《国语物名》四卷。〈注〉后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真歌》十卷。
《国语杂物名》三卷。〈注〉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十八传》一卷。
《国语御歌》十一卷。
《鲜卑语》十卷。
《国语号令》四卷。《国语杂文》十五卷。
《鲜卑号令》一卷。〈注〉周武帝撰。
《杂号令》一卷。
《古文官书》一卷。〈注〉后汉议郎卫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注〉郭显卿撰。
《六文书》一卷。
《四体书势》一卷。〈注〉晋长水校尉卫恒撰。
《杂体书》九卷。〈注〉释正度撰。
《古今八体六文书法》一卷。
《古今篆隶杂字体》一卷。〈注〉萧子政撰。
《古今文等书》一卷。
《篆隶杂体书》二卷。
《文字图》二卷。
《古今字图杂录》一卷。〈注〉秘书学士曹宪撰。
《婆罗门书》一卷。〈注〉梁有《扶南书》一卷。
《外国书》四卷。
《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一卷。
《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注〉梁有三卷。
《一字石经尚书》六卷。〈注〉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
《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注〉梁有《毛诗》三卷,亡。
《一字石经仪礼》九卷。
《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注〉梁有一卷。
《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注〉梁有二卷。
《一字石经典论》一卷。《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注〉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经尚书》五卷。
《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注〉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谓书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者以为书之所起,起自黄帝苍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故有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处事六义之别。古者童子示以不诳,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书计。二十而冠,始习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事。然自苍颉讫于汉初,书经五变:一曰古文,即苍颉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时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时李斯所作。四曰隶书,程邈所作。五曰草书,汉初作。秦世既废古文,始用八体,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隶书。汉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鸟,并槁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馀种之势,皆出于上六书,因事生变也。魏世又有八分书,其字义训读,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等诸篇章,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今取以附体势之下。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彝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今取以附音韵之末。又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