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

 第一百四十卷目录

 册书部汇考
  周礼〈春官〉
  许慎说文〈册〉
  刘熙释名〈释书契〉
  蔡邕独断〈策书〉
  隋书〈礼仪志〉
  唐书〈百官志〉
  宋史〈职官志〉
 册书部总论
  春秋注疏〈简策〉
  王应麟玉海〈册〉
  徐师曾文体明辩〈册〉
 册书部艺文一
  三王世家赞         史记
  进贞懿皇后哀册文状    唐常衮
  进宪宗哀册文状      令狐楚
  谢宣行哀册文状       前人
  蔡端明书唐太宗哀册   宋刘克庄
  题唐太宗哀册文后     明宋濂
 册书部艺文二〈诗〉
  门下相公荣加册命天下同欢沗沐眷私辄感申贺          唐刘禹锡
  宣政殿前陪位观册顺宗宪宗皇帝尊号 薛逢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     贾岛
  天祐元年以右拾遗使册闽王而作
               翁承赞
  翁文尧员外拥册礼之归一路有诗名昼锦集先将寄示因书五十六字    黄滔
  观贺皇太子册命      殷文圭
 册书部选句
 册书部纪事
 册书部杂录
 册书部外编

文学典第一百四十卷

册书部汇考

《周礼》《春官》

内史,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
〈订义〉项氏曰:诸侯,有土之君。孤卿大夫,在朝之臣。皆书辞于策以命之。 王氏详说曰:言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为出封者设尔。盖策命非常命也。书曰: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曰:康王命作册,毕。左氏曰:王命内史、叔兴父,命晋侯为侯伯,后世有内制,其古之策命与。

王制禄,则赞为之。
郑康成曰:王制云:王之三公视公侯,卿视伯,大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赞为之者,为之辞也。

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
郑司农曰:以方版书而出之。 杜氏曰:方直谓今时牍也。 郑锷曰:行爵出禄,无非人君之命。或以策,或以方。其别也盖命以爵者必有德之人为策,命之所以述其德,与以禄者必义所当,与之人用方出之所以著其义。策者简牍之辞方版也。其制方方言其义。

《许慎·说文》《册》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刘熙·释名》《释书契》

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
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策使釐赜不犯之也。

《蔡邕·独断》《策书》

汉天子命令,一曰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丈,不书于策。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诸侯、王、三公。其诸侯、王、三公之薨于位者亦以策书诔谥其行,而赐之如诸侯之策。三公以罪免亦赐策。文体如上策而隶书。以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者也。

《隋书》《礼仪志》

诸王、三公、仪同、尚书令、五等开国、太妃、妃、公主恭拜册、轴一枚,长二尺,以白练衣之。用竹简十二枚,六枚与轴等,六枚长尺二寸。文出集书,书皆篆字。哀册、赠册亦同。

《唐书》《百官志》

中书省,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
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
尚书省,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三曰册,天子用之。

《宋史》《职官志》

凡命令之礼有七:曰册书,立后妃,封亲王、皇子、大长公主,拜三师、三公、三省长官,则用之。

册书部总论《春秋注疏》《简策》

《杜预·春秋左传序》:诸侯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释器》云:简谓之毕。郭璞云:今简札也。许慎《说文》曰:简牒也。牍书板也。蔡邕独断曰:策者,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郑康成注《中庸》,亦云:策,简也。由此言之,则简札牒毕同物而异名,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故于文策或作册,象其编简之形也。郑康成注《论语》,序以钩命,决云:《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故知六经之策皆称长二尺四寸。蔡邕言二尺者谓汉世天下策书所用,故与六经异也。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可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书于策。《聘礼》曰:若有故,则加书。将命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康成曰: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策简也,方版也。是其字少则书简,字多则书策。此言大事、小事乃谓事有大小,非言字有多少也。大事者谓君举告庙及邻国赴告,经之所书皆是也。小事者谓物不为灾及言语文辞,传之所载皆是也。大事后虽在策,其初亦记于简。如《南史》欲书崔杼执简而往,董狐既书赵盾以示于朝,是执简而示之,非举策以示之。明大事皆先书于简,后乃定之于策也。其有小事,文辞或多如吕相绝秦声子说楚,字过数百,非一牍一简所能容者,则于众简牍以次存录也。杜所以知其然者,以《隐十一年·传例》云: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明是大事,来告载之策书也。策书不载,丘明得之。明是小事,传闻记于简牍也。以此知仲尼修经皆约策书成文,丘明作传皆博采简牍众记。故《隐·十一年注》云:承其告辞,史乃书之于策;若作传,闻行言非将君命,则记在简牍而已,不得记于典策。此盖《周礼》之旧制也。又《庄·二十六年》:经皆无传,传不解经。注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是言经据策书,传凭简牍。经之所言,其事大;传之所言,其事小。故知小事在简,大事在策也。

《王应麟·玉海》《册》

《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疏曰:简据一片策,是众简相连。郑作《论语序》云:《易》《诗》《书》《礼》《春秋》,策尺二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是策之长短。《郑注尚书》三十字一简之文,服虔注《左氏》云:古文篆书一简八字,是简之字数。《说文》: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曰:

《徐师曾·文体明辩》《册》

《说文》云:册,符命也。字本作策。蔡邕云:策者,简也。汉制命令,其一曰策书。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篆书以命诸侯王、三公,亦以诔谥。而三公以罪免,则一木两行,隶书而赐之。其长一尺。当是之时,惟用木简,故其字作策。至于唐人逮下之制有六,其三曰册,字始作册,盖以金玉为之。《说文》所谓诸侯进受于王,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者是也。又按,古者册书施之臣下而已,后世则郊祀祭享、称尊加谥、寓哀之属亦皆用之,故其文渐繁。今汇而辩之,其目凡十有一:一曰祝册,郊祀祭享用之;二曰玉册,上尊号用之;三曰立册,立帝、立后、立太子用之;四曰封册,封诸王用之;五曰哀册,迁梓宫及太子、诸王、大臣薨逝用之;六曰赠册,赠号、赠官用之;七曰谥册,上谥赐谥用之;八曰赠谥册,赠官并赐谥用之;九曰祭册,赐大臣祭用之;十曰赐册,报赐臣下用之;十一曰免册,罢免大臣用之。今制,郊祀、立后、立储、封王、封妃亦皆用册,而玉、金、银、铜之制各有等差,盖自古迄今王言之所不可阙者也。今录古作以垂式云。

册书部艺文一《三王世家赞》史记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故王者疆土建国,封立子弟,所以褒亲亲、序骨肉、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于天下也。是以形势强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非有异也。故弗论著也。燕齐之事无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是以附之世家。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能得。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盖闻孝武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于齐,一子于广陵,一子于燕。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为作策以申戒之,谓王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至其次序,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

《进贞懿皇后哀册文状》唐·常衮

右奉进止令臣撰词,讫,谨随状封进。伏以纂述坤仪,弘宣圣悼礼,有追册文以叙哀。前代以来,旧章不易属词之重,高选文臣。晋之恭后,则王彪之、颜延年咸制,其词哀华著称。至贞观中,文德皇后迁座,特诏虞世南撰述编于文馆,永播徽音。此二臣者皆以鸿藻奋于一时,用能纪皇壸之风,焕青史之简。臣才学甚浅,典策非工,承诏兢悚,匪遑夙夜,伏自循省,叨窃至深。陛下往命贵妃追封殊号,册谥之。令皆臣奉行,德范柔明,多所遗阙。退思鄙薄。于今愧赧。此又获承慈旨,重纪芳猷。虽竭庸虚,惭无丽藻文。明天下多士盈朝,顾其式瞻,何以昭示。冒严上献,益用兢惶无任,战惧之至。

《进宪宗哀册文状》令狐楚

右奉敕令臣撰者,臣今撰了谨连如后。窃以扬先帝无疆之德,荐陛下罔极之思,宜择能者,永垂不朽。圣意以臣备位相府,策名文场,忘其庸虚,赐以撰述。顷自哀迷重叠,心绪摧落。虽磨铅雕朽已竭其精诚,捧日窥天难穷其高远。干冒封进,无任悲跃,屏营之至。

《谢宣行哀册文状》前人

右臣先准敕撰成封进。讫,奉某月日敕旨,敬依典礼,不任号慕者。伏以范天地之大者难为状,鑴金石之坚者难为工,况先皇之武烈文明迥超前古、而微臣之瞽言懵学不及中人。顾惟庸虚,谬获纪述,叨蒙恩奖,特赐宣行,窃文士之名,诚有惭色。彰圣人之德,实荷经纶云云。

《蔡端明书唐太宗哀册》宋·刘克庄

文皇帝除乱致治,功德尽可形容。使班马秉此笔必甚奇伟。斯作稍似不称,然沙场罄剪,斗极咸羁;狼山入囿,潮渚归池;东旌若木,西旆条支;龙乡委赆,鸟服来仪亦佳语也,今人恐不能道。
《题唐太宗哀册文后》宋濂
天台詹君国器嗜古如嗜利。近于汴梁市中购得褚登善所撰《唐太宗哀册文》一卷。旧尝藏相台岳珂倦翁家,后有北燕乔篑成所题,定为唐人书。詹君既自识其左,复请濂一言之。濂闻唐故事,哀册,国之大典也。非职载笔至司钧衡者不敢为之。登善自贞观二十二年九月己亥为中书令。二十三年三月丁卯,太宗不豫。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己巳崩于含风殿。庚午奉大行,御马舆还京师。当是时,登善秉政中书,缉熙帝载者已九月,哀册必属之,盖无疑也。此卷当为命槁之第二,故于二十三年下阙,岁次己酉五月甲辰八字,嗣皇帝下不书治字。家传缙云下无高祖配天,一人有庆八字,愬悲风于长。下缺术字,然特其缺文耳,徵之大诏令《萝圆琬琰集》《文粹》《文苑》诸书,其更改又各有同异,殆不能悉数也。濂窃按正史、杂史,咸谓太宗以八月庚寅日葬,与大诏令等书并同,庚寅则八月之十八日也。今独云庚子则是月之二十八日,不知何以有一旬之差。将史误耶。或槁本之笔讹也。嗣皇帝之名不书,惧渎也。其理固当太宗之崩,既书二十六日己巳矣。年月甲子,初何足隐讳而悬空之耶,尤有不可得而晓者。相去七百馀载,其事不可臆度,未可以遽言也。若论字,画当为登善所书。登善初师虞世南,晚入右军之室。故唐之能正书者仅二十八人,而登善居三四之间。此卷温润似虞,其结体则多法右军。世之人徒见登善所书或与薛稷类者,遂疑之。殊不知先哲有兼人之才,而其作字初不拘一体。张颠善草书,至其小楷,极端谨有法。传其学者唯颜真卿得之耳。观登善者,宜以是求之,篑成虽号能鉴古,其言似不足徵也。国器尚永宝之。

册书部艺文二〈诗〉《门下相公荣加册命天下同欢沗沐眷私辄感申贺》          唐刘禹锡


册命出宸衷,官仪自古崇。特膺平土拜,光赞格天功。再佩扶阳印,常乘鲍氏骢。七贤遗老在,犹得咏清风。

《宣政殿前陪位观册顺宗宪宗皇帝尊号》薛逢


楼头钟鼓递相催,曙色当衙晓仗开。孔雀扇开香案出,衮龙衣动册函来。金泥照耀传中旨,玉节从容引上台。盛礼永尊徽号毕,圣慈南面不胜哀。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贾岛

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渐通青冢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调角寒城边色动,下霜秋碛雁行疏。旌旗来往几多日,应向途中见岁除。

《天祐元年以右拾遗使册闽王而作》翁承赞


蓬莱宫阙晓光匀,红案舁麻降紫宸。鸾奏八音谐律吕,凤衔五色显丝纶。萧何相印均衡重,韩信斋坛雨露新。得侍丹墀官异宠,此身何幸沐恩频。

《翁文尧员外拥册礼之归一路有诗名昼锦集先将寄示因书五十六字》黄滔

六窠只佩诸侯印,争比从天拥册归。一轴郢人歌处雪,两重朱氏著来衣。闽山秀已钟君尽,洛水波应溅我稀。明日陪尘迎驷马,定淮斋沐看光辉。

《观贺皇太子册命》殷文圭

嗣册储皇帝命行,万方臣妾跃欢声。鸾旃再立星辰正,雉扇双开日月明。自有汉元争翊戴,不劳商皓定欹倾。春宫保傅皆周召,致主何忧不太平。

册书部选句

魏曹植《责躬诗》:仰齿金玺,俯执圣册。
《晋书·烈女传》:振高情而独秀,鲁册于是飞华;挺峻节而孤标,周篇于焉腾茂。
晋张协《七命》:生则耀华名于玉牒,没则勒洪伐于金册。
左思《魏都赋》:窥玉册于金縢,案图录于石室。
宋颜延之《曲水诗序》:方策既载,皇王之迹已殊,钟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
梁简文帝《七励石册》:紫泥绳,金刺玉。
江淹《知己赋》:罄龙图及凤书,倾苍册与篆字。又为《萧骠骑让封表》:鸿诰郁集,懋册顿萃。又为《萧骠骑让扬州表》:不能青蘋引风阳,燧要景复降纶册。徽采兼明。又为《萧领军让司空启》:复降朱轮之使,方枉青册之劝。
《萧相国让进表》:重炳徽册,再晰光诰。
北周庾信《贺娄慈碑》:紫泥赐册,黄肠赠行。
又进《苍乌表》:理宜归瑞秘,图书祥帝册。用光至德,取效升平。
隋薛道衡《驾幸晋阳诗》:省方遵往册,游豫叶前经。潘徽《江都集·礼序》:东探石匮之符,西蠹羽陵之策。唐杨炯《诗序》:观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于机衡;披帝册而质龙神,负图出于河洛。
王勃《乾元殿颂·序》:龟书叶瑞,按五校而分营;凤册扬辉,翔八鸾而节步。
李义府《封禅诗》:瑞册开珍凤,祯图荐宝龟。
苏颋《赦书》:将逮临寅之岁首,甫择建子之天统,是用发挥景命,受兹礼册。
于卲《玉版元记颂序》:纂鸿猷而尊册之明,大训而奉行之。
韩愈《和裴晋公诗》:南伐旋师太华东,天书夜到册元功。
元稹诗:获麟书诸册,豢龙醢为脔。
元郝经《闲闲画像诗》:高文典册职所专,润色帝业星霓缠。
袁桷诗:香芝森宝册,当年侍蓬瀛。
明李梦阳《冬日灵济宫诗》:累朝盟誓册,玉匮少人知。

册书部纪事

《尚书·金縢》:周公,植璧秉圭,告太王,王季,文王。史乃册祝。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注〉史为册书祝辞也。《尚书·洛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祼,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注〉王为册书,使史逸诰伯禽,封命之书皆同在烝祭日。周公拜前,鲁公拜后。
顾命成王,命作册度,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疏〉周礼,内史掌册。命故命内史为册书也。经不言命史,史是常职,不假言之。既作,册书因作受册法,度太史、太宗之属职掌册书。
《毕命序》康王命作册毕。〈注〉命为册书,以命毕公。《左传》: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册命晋侯为侯伯。〈注〉以册书命晋侯为伯也。
昭三年,夏,四月,郑伯如晋,公孙段相,甚敬而卑,礼无违者,晋侯嘉焉。授之以册。曰:子丰有劳于晋国,余闻而弗忘,赐汝州田,以胙乃旧勋,伯石再拜稽首,受册以出。
昭七年,卫襄公卒。卫齐恶告丧于周,且请命,王使成简公如卫吊,且追命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余敢忘高圉,亚圉。〈注〉命如今之哀册。又,正义曰:汉魏以来,贤臣既卒,或赠以本官印绶;近世或更赠以高官褒德叙哀载之于册。将葬,赐其家以告柩。如今之哀册谓此也。
《汉书·景帝本纪》:中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卿奏谥、诔、册。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册。
《武五子传》:齐怀王闳与燕王旦、广陵王胥同日立,皆赐册,各以国土风俗申戒焉。 《史记·索隐》按,武帝册此三王皆自手制。
《卫宏汉旧仪》:神爵二年十月甲子,丞相延登诏五凤。三年正月乙巳,大夫初拜册。
《王莽传》:莽,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又作告天册,自陈功劳,千馀言。
《后汉书·光武本纪》:建武二年正月,封功臣皆为列侯,册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
《何敞传注》:何氏家传:敞六世祖父比干,字少卿,经明行修,兼通法律。为汝阴县狱吏决曹掾,平活数千人。后为丹阳都尉,狱无冤囚,淮汝号曰何公。征和三年三月辛亥,天大阴雨,比干在家,日中梦贵客车骑满门,觉以语妻。语未已,而门有老妪可八十馀,头白,求寄避雨,雨甚而衣履不沾渍。雨止,送出门,乃谓比干曰:公有阴德,今天锡君册,以广公之子孙。因出怀中符册,状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子孙佩印绶者当如此算。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又生三子。本始元年,自汝阴徙平陵,代为名族。
《杨厚传》:厚字仲桓,广汉新都人也。顺帝时为侍中,称病求退。年八十二,卒于家。册书吊祭。乡人谥曰文。《殷洪小说》:魏国初建,潘勖,字元茂为册命文。自汉武以来未有此制。勖乃依商周宪章、唐虞辞义,温雅与诰同风于时,朝士皆莫能措一辞勖。亡后,王仲宣擅名于当时,时人见此册,或疑是仲宣所为,论者纷纷。《及晋王为太傅》:腊日大会宾客,勖子蒲时亦在焉。宣王谓之曰:尊君作《封魏君册》高妙,信不可及。吾曾闻仲宣亦以为不如。朝廷之士乃知勖作也。
《西州后贤志》:杨邠卒,帝为镇东大将军嘉其忠节死义,遣使吊。赠册曰:惟永嘉七年四月己未,使持节都督江阳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琅琊王浚谨遗板命前,衡阳内史杨君忠萧贞固守正不移,虽危迫,节义可嘉。不幸殒卒,孤城甚悼之。今列上尚书,赠君淮南内史。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
《元经·明帝大宁元年传》:皇后庾氏,庾琛之女也。明帝即位,立为皇后。册曰:妃庾氏,昔承明命作嫔东宫,履信思顺以成肃雍之德,正位闺房以著协恭之美。崇嫡明统,载在典谟。宜建长秋以奉宗庙,使使持节兼太尉授皇后玺绶,母仪天下。潜畅后教其敬之哉。《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宋书·王诞传》:诞少有才藻,晋孝武帝崩,从叔尚书令珣为哀册文,久而未就,谓诞曰:犹少序节物一句。因出本示诞。诞揽笔便益之,接其秋冬代变后云:霜繁广除,风回高殿。珣嗟叹清拔,因而用之。
《文帝袁皇后传》:后崩,诏前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哀册,文甚丽。册既奏,上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以致其意焉。有司奏谥宣皇后,上特诏曰元。
《南齐书·谢朓传》:敬皇后迁祔山陵,朓撰哀册文,齐世莫有及者。
《通典·齐高帝诏》:以褚彦回录尚书事。江左以来,无单为录者,有司议立优册,诏从之。
《梁书·傅昭传》: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为所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册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
《萧子范传》:太宗即位,召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以逼贼不拜。其年葬简皇后,使与张缵俱制哀册文,太宗览读之,曰:今葬礼虽阙,此文犹不减于旧。
《周书·王褒传》:褒,雅识治体。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令褒具草。
《唐书·礼乐志》:太宗时,房元龄等议封禅仪。玉册四,皆长一尺三寸,广寸五分,厚五分,每册皆五简,联以金。高宗乾封元年,封太山。玉册三,以玉为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刻而金文。玉匮一,长一尺三寸,以藏上帝之册;金匮二,以藏配帝之册,缠以金绳五周。
《张延赏传》:故事,临轩册拜三公,中书令读册,侍中赞礼,或阙,则宰相摄事。
《崔融传》:融,撰《武后哀册》最高丽,绝笔而死,时谓思苦神竭云。
《王勃传》:勃兄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李峤传》:峤,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主为之。《贾至传》:明皇幸蜀,拜起居舍人。帝传位,至撰册,帝曰:两朝盛典,出卿父子,可谓继美矣。
《王起传》:起,嗜学,非饮食不辄废。天下之书无不读,一经目,弗忘也。庄恪太子薨,诏为哀册,词情悽惋,当世称之。
《刘乃传》:乃拜司门员外郎。德宗初,进郭子仪为尚父。时册礼废,视诏文者不适所宜,宰相崔祐甫召乃至閤草之,少选成文,词义典裁。
《旧唐书·令狐楚传》:元和十四年七月,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五年正月,宪宗崩,诏楚为山陵使,仍撰哀册文。辞情典郁,为文士所重。
《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镠始由海路入贡京师。龙德元年,赐镠诏书不名。唐庄宗入洛,镠遣使贡献,求玉册。庄宗下其议于有司,群臣皆以谓非天子不得用玉册,郭崇韬尤为不可,既而许之,乃赐镠玉册金印。镠因以镇海等军节度授其子元瓘,自称吴越国王,更名所居曰宫殿、府曰朝,官属皆称臣,起玉册、金券、诏书三楼于衣锦军。
《楚世家》:马殷数邀封爵。天成二年,请建行台。明宗封殷楚国王,有司言无封国王礼,请如三公用竹册,乃遣尚书右丞李序持节以竹册封之。
《宋史·刘载传》:载,字德舆,涿州范阳人。太平兴国六年,以工部侍郎致仕。载尤好学,博通史传,善属文。尝授诏撰明宪皇后谥册文,行于世。
《谈苑》:真宗将立明肃作后,令丁谓谕旨于杨大年,令作册文,丁云不忧不富贵。大年答曰:如此富贵亦不愿。
《石林燕语》:明肃太后上徽号,初欲御天安殿,即今大庆也。王沂公争之,乃改御文德殿。元祐初,宣仁太后受册,有司援文德故事,为请宣仁,不许。令学士院降诏:苏子瞻当制颇斥天圣之制,犹以御文德为非,是既进本宣仁,批出曰:如此,是彰先姑之失,可别作一意,但言吾德薄不敢比方前人。闻者无不畏服。是岁册礼止御崇政殿。
《青箱杂记》:胡武平尝奉敕撰温成皇后哀册文,受旨以温成尝因禁卒,窃发捍卫有功而秉笔者不能文其实。公乃用西汉莽何罗触瑟、冯媛当熊二事以状其意曰:在昔禁闱,谁何弛卫。触瑟方警,当熊已厉。览者无不叹服。
《贵耳集》:德寿丁亥降,圣遇丙午庆八十,寿皇讲行庆礼、上尊号,周益公当国,差官撰册文、读册书。册拟杨诚斋、尤延之各撰一本,预先进呈。益公与诚斋乡人,借此欲除诚斋。一侍从为润笔册文,寿皇披阅至再,即宣谕益公杨之文太聱牙,在御前读时生涩,不若用尤之文温润。益公又思所以处诚斋,奏为读册官。寿皇云:杨,江西人。声音不清,不若移作奉册。寿皇过内奏册宝仪节,及行礼官读至杨某德寿作色。曰:杨某尚在这里,如何不去。寿皇奏云:不晓圣意。德寿曰:杨某,殿策内比朕作晋元帝,甚道理。杨即日除江东漕,诚斋由是薄憾益公。
《元史·孟祺传》:祺,擢国史院编修官。迁从仕郎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一时典册,多出其手。

册书部杂录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注〉殷先世有册书典籍,说殷改夏王命之意。
《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朱注〉简书,册命临遣之词也。
《礼记·祭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册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疏〉舍奠于其庙者谓受册命,卿大夫等既受册书,归还而释奠于家庙,告以受君之命。
《汉书·武帝本纪》:元封元年夏四月,上登封泰山。〈注〉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纪号,有金册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
《应劭汉官仪》:建武三十二年封太山,玉牒石检,金绳石泥。
《续汉书》:光武封禅,乃求元封,封禅事,有司奏用玉牒、玉检、水银和金为泥。
《西京杂记》:扬子云曰: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庙廊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玉海《后汉礼仪》:太子即帝位太尉读;册皇后则宗正读;册拜皇太子则司空读;册拜诸侯王公之仪光禄勋前一拜,举手曰制诏。其以某为某读册,书毕,谒者称臣某再拜。
《宋文鉴》:乾德初,萧国公臣质等奉玉册、玉宝上皇帝尊号。
又皇后册文遣官赐尔皇后之宝,授之玉册,厥简五十。
又皇后哀册文,惟有徽音长留宝册。
《梦溪笔谈》:上亲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从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惟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馀皆谓之祭告。惟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容斋随笔》:唐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文宗太和四年,以裴度守司徒平章重事,度上表辞册命,其言云:臣此官已三度受册,有腼面目。从之。然则唐世以为常仪,辞者盖鲜。唯国朝以此礼为重,自皇后、太子之外,虽王公之贵,率一章乞免即止,典礼益以不讲,良为可惜。
《元史·祭祀志》:亲祀,竹册八副,每册二十有四简。

册书部外编

《路史·中三皇纪·三皇经》云:三皇自然之文,皆以金玉为册,天皇所授,元玉为简,青玉为文,地皇所授,黄玉为简,白玉为文。
《因提纪》:群玉之山平,阿无隘四彻中绳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册府也,册府所在庸成是立,故号曰:庸成氏。
《琅嬛记》:舜以玉册书,圣臣之名金册书,贤臣之名银册书,功臣忠臣之名水晶册书,才臣之名众臣则书于木册。
《穆天子传》: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册府。
张衡《西京赋》:昔天帝悦秦穆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册,锡用此土而剪诸鹑首。《风俗通》:岱宗上有金箧玉册,能知寿修短,汉武探得十八因,倒读曰:八十,其后果然。
吴历孙皓时,吴郡民掘地得物,是银长一尺三寸,刻画有年月字,因改年为天册。
《晋书·元帝纪》:永嘉初有玉册见于长安,白玉麒麟神册出于江陵,其文曰长寿万年。
《北燕录》:沮渠蒙逊,永和二年,大风震电,于震所得石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