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五十七卷目录

 义部总论
  易经〈乾卦 坤卦〉
  书经〈商书仲虺之诰〉
  礼记〈礼运 乐记 祭义 经解 表记 儒行 乡饮酒义〉
  荀子〈彊国篇〉
  韩非子〈解老〉
  吕氏春秋〈高义〉
  春秋繁露〈仁义法〉
  册府元龟〈义〉
  二程子全书〈义〉
  杨龟山集〈荆州所闻〉
  近思录〈义〉
  朱子语类〈义〉
  庸斋日记〈论义〉
 义部艺文一
  教义诏          隋炀帝
  义路赋          唐王棨
  由义斋铭         宋朱熹
  张天纲完颜仲德传后赞    金史
  义命说         明张居正
 义部艺文二〈诗〉
  为善吟          宋邵雍
 义部纪事
 义部杂录

学行典第五十七卷

义部总论

《易经》《乾卦》

利者,义之和也。
〈本义〉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大全〉义有个分,至如亲其亲,长其长,则是义之和;如不亲其亲而亲他人之亲,便是不和。如君、臣、父、子各得其宜。此便是和处安得,谓之不利。又曰:义之分别,似乎无情。却是要顺乃和处,盖严肃之气,义也。而万物不得此不生,乃是和利,是那义里面生出来底。凡事处置得合宜利,便随之所以云利者。义之和,盖是义便兼得利,若只理会利,却是从中閒半截做下去,遗了上面一截底。

利物足以和义。
〈程传〉和于义乃能利物,岂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大全〉问:程子曰:义安处便是利,只是当然而然便安否。曰:是也,只万物各得其分便是利,便是义之和处。 毅斋沈氏曰:义与利,自人心言之,则义为天理,利为人欲;自天理言之,则利者,义之宜,义者,利之理。公天下之利,则举天下万物各正其性命矣。

《坤卦》

义以方外。
〈程传〉义形于外,非在外也。〈大全〉龟山杨氏曰:敬足以直内而已,发之于外,则未能时措之宜也。故必有义以方外。 朱子曰:义以方外是讲学工夫方是割截方正之意,是处此事皆合宜,截然区处,得如一物。四方在面前截然不可得而移易之意。若是圆时,便转动得,未有事时,只说敬以直内,若事物之来,当辨别一个是非,敬譬如:镜义,便是能照底。

《书经》《商书·仲虺之诰》

以义制事。
〈蔡传〉义者,心之裁制。以义制事,则事得其宜。

《礼记》《礼运》

陈义以种之。
〈陈注〉义者,人情之裁制。随事制宜,而时措之,如随田之宜,而种所当种也。

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彊。
〈陈注〉艺以事言,仁以心言。事之处于外者,以义为分限之宜。心之发于内者,以义为品节之。制协于艺者,合于事理之宜也。讲于仁者,商度其爱心之亲、疏、厚、薄,而协合乎行事之大小、轻重,一以义为之裁制焉。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故得义者彊。

《乐记》

秋敛冬藏,义也。
〈陈注〉刘氏曰:秋敛冬藏,天地成物之义。

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大全〉西山真氏曰:外而耳、目、鼻、口、四肢、百体,内而心知皆由顺正以行其义,自养之功毕矣。颜子四勿之功可以庶几也。

《祭义》

义者宜此者也。
〈陈注〉此字皆指孝而言也。〈大全〉石林叶氏曰:义有理,则曰宜,此者也。

《经解》

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大全〉马氏曰: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者,有以兴其利也。有以兴其利,而其害不可以不去,则又率之以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孟子曰:驱虎、豹、犀、象而远之,而天下大悦。周官鸟兽之害人者,莫不有职,凡以此而已。

《表记》

义者天下之制也。
〈陈注〉应氏曰:义之体方而严,裁割事物而人心凛然知所畏,故曰制〈大全〉严陵方氏曰:义足以方外,故曰天下之制。

义有长短小大。
〈陈注〉言义无定体,在随事而制其宜也。〈大全〉蓝田吕氏曰:义无定体,唯其所宜而已。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如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礼有以高为贵者,以下为贵者,有以大为贵者,以小为贵者之类是也。

《儒行》

抱义而处。
〈陈注〉居则守义。

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
〈陈注〉谓所本者,必方正;所立者,必得其宜也。同于为义则进而从之,不同则退而避之。

《乡饮酒义》

宾者,接人以义者也。
〈陈注〉为宾者,谨其进退之节,义之道也。〈大全〉严陵方氏曰:坐宾党于阴之地,以宾者接人,以义故也。

《荀子》《彊国篇》

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贵义,不敬义也。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今上不贵义,不敬义,如是,则下之人百姓,皆有弃义之志,有趋奸之心矣,此奸之所以起也。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故为上者,不可不顺也。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义之情也。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韩非子》《解老》

义者,君臣上下之礼,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吕氏春秋》《高义》

二曰: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

义在正我,不在正人。夫我无之求诸人,我有之而非诸人,人之所不能受也,其理逆矣,何可谓义。义者,得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为言我也,故曰:有为而得义者,谓之自得,有为而失义者,谓之自失;人好义者,谓之自好,人不好义者,谓之不自好;以此参之,义我也明矣。

《册府元龟》《义》

传曰:不为义疚。又曰:义者,天下之制也。盖管氏以为国维。《吕览》谓之事纪,故在上者好之,民莫敢不服者矣。中古以还大道,云丧邦乏纯德之士,乡鲜不贰之老,巧智竞逐,偷薄日滋,乃有秉操殊特,挺志英果,捐己以济物,舍生而殉名,急病让夷,解纷排难,收恤茕独,保障宗戚,历屯夷而无改,来急难而必赴,不谋旧国,不忘故君,蹈危机以明节,冒白刃而舒患,触类而长其流,实繁皆本乎。刚毅之存,诚忠厚之成,性蕴至德于深衷,彰盛烈乎所履用。能孤风激于颓俗,英名传于遐世,凛然之气久而益振。仲尼所谓闻而不徙者可忧,见而不为者非勇。斯亦感激于衰世而发论也。

《二程子全书》

《义》

程子曰:贤者,惟知义而已,命在其中,中人以下乃以命处义。 张子厚再召如京师,过程子曰:往终无补也,不如退而閒居。讲明道义,以资后学,犹之可也。程子曰:何必,然义当往则往义,当来则来耳。 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取名者贼心。 或问:理义何以异。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道无体,而义有方。

《杨龟山集》《荆州所闻》

一介之与万钟,若论利,则有多寡,若论义,其理一也。伊尹惟能一介知所取与,故能禄之。以天下弗顾,系马千驷弗视。自后世观之,则一介不以与人为太吝,一介不以取诸人为太洁。然君子之取予适于义而已。予之啬,取之微,虽若不足道矣,然苟害于义,又何多寡之閒乎。孔子于公西赤之富,不恤其请;于原宪之贫,不许其辞。此知所予者也。孟子言: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此知所取者也。

《近思录》《义》

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理即是义,然事物各有理,裁制事物而合乎理者为义。 朱子曰: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彼事之宜,虽若在外,然所以制其宜,则在心也。非程子一语,则后人未免有义外之见。

《朱子语类》《义》

义,便作宜字看。 不可执定,随他理去如此,自家行之便是义。 义是个毅然说话,如利刀著物。 义如利刀相似,都割断了许多牵绊。 义如利刀相似,胸中许多劳劳攘攘,到此一齐割断了。圣贤虽千言万语,千头万项,然一透都透。如孟子言义,伊川言敬,都彻上彻下。 义字如一横剑相似,凡事物到前,便两分去。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义不食也,义弗乘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是此义十分精熟,用便见也。问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曰:仁体柔而用刚,义体刚而用柔。铢曰:此岂所谓阳根阴,阴根阳邪。曰:然。 问:义者仁之质。曰:义有裁制割断意,是把定处,便发出许多仁来。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把定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便是流行处。
《徐三重·庸斋日记》《论义》
义是心上裁制事物之理。凡事物之来,处之皆当于理,无不合宜。是谓集义。故义乃宜于事者,因有众事而云集。然应众事,只是此心,此理乃皆由中出者,非义内耶。告子外义,便把心与义截作两处,义不由中,只看在外面事物上,便只从外面事物上做。做得一件偶合时,便悻悻自负,作为气魄,这谓之袭取。 事皆有理,人制而应之乃有义,故以应事得宜为义。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处,物不由人心乎。故曰:心之所同然者,谓理也,义也,义须先知之,知是心及感物而应,应亦是心应之,得其当。当虽在事应之,使得其当也。是心惟心上明白见得,道理当如此,以之应事,而事得其当。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必就事上应之得宜。然后见得是义,然不是心上裁制,使合于理,事又如何得宜。惟裁制使得其宜之理,在吾心原有个性分当然的,故事合于义便慊于心;不合于义便不慊于心。可知不由吾心,如何有义。若不在事上,又何以见义。此心之制必以事之宜为实,而事之宜必以心之制为主。二者必不可分言也。 无受尔汝,虽是耻人贱己,却是不甘自贱,不使人可加尔汝,此是无受之实,此意极广、极尽,故无往非义。 人于尔汝,尚不甘受,况可令人谓我为贪,谓我为诈耶。

义部艺文一《教义诏》隋炀帝

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兴之以教义。高丽高元,亏失藩礼,将欲问罪辽左,恢宣胜略。虽怀伐国,仍事省方。今往涿郡,巡抚民俗。其河北诸郡及山西、山东年九十已上者,版授太守;八十者,授县令。

《义路赋》〈以言有君子得行斯路为韵〉唐·王棨

义则本在路,犹彊名,虽无有而为有,亦时行而则行。人或未知,谓投足以山险,心如能制,信在躬而砥平。既绝回邪,无差正直,居则思之而可见,忽尔觅之而安得,默识终始,潜名南北,昧其所在。迷吾道之康庄,能此是敦造先王之阃阈。然而视之者不为好径,赴之者岂曰多岐迈,德而谓其达矣。立身而何莫由斯。圣人每修,孰虑乎崩榛所塞;君子常喻,宁求其老马能知。稽夫近远,甚夷往来,无苟周朝之柱史,奚弃鄘国之贞妻,自守旁生,行叶于列树,以宁殊中,引德车在摧轮而何有。莫不亘深仁宅,遥通礼园,匪豺狼之所到,惟干橹以斯存。若乃循其轨,游其藩,有如入颜巷之中,恬然自乐。复似经桃蹊之上,寂尔无言可以导彼深诚臻乎奥旨相逢,尽重气之士相护,皆舍生之子,徘徊其侧,多感分以遗身驰骛于中,必先人而后已。厥大斯著其高,或闻异邪途之径捷,与左道以岐分五霸三王既适此以图业,忠臣烈士亦从兹而报君。夫如是,则踶跋所为坦夷,斯喻于以辟百家之蔽塞,于以洞五帝之旨趣。悲夫冲蒙行险之徒,曷不遵乎此路。

《由义斋铭》宋·朱熹

羞恶尔汝勉扩充兮,遵彼大路行无穷兮。

《张天纲完颜仲德传后赞》金史

赞曰:金之亡,不可谓无人才也。若完颜仲德、张天纲,岂非将相之器乎。昔者智伯死又无后,其臣豫让不忘国士之报,君子谓其无所为而为之,真义士也。金亡矣,仲德、天纲诸臣不变所守,岂愧古义士哉。

《义命说》明·张居正

命不可必,可必者,义也。命之所在,虽圣人有所不能违。义之所在,虽造物有所不可夺。韩子曰:祸与福存乎天,贤、不肖在乎我。在我者,我将勉焉;在天者,我何知哉。是故孔子不以厄易其圣;颜渊不以穷易其仁;伯夷、叔齐不以饿且死弃其义。衡且击之,彼将安之,升且沈之,彼将顺之。是故得之不喜,丧之不戚,生之不贪,夭之不怒。彼其视富贵、福泽、贫贱、忧戚,如波涛之于巨石也。岂以其纷然者动于中哉。是所谓义也。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然哉虽圣人固亦惟知有义而已。彼蒙蒙瞆瞆者,固将行险以侥倖,而狷忿之流又不达顺,受之正屑屑焉。与造物者较其多寡,责其期效不得,则愤怨热中,屈原以之自沈,贾谊以之哭泣,申徒狄鲍焦之流,负石蹈海而不悟。是何异以蠡测海,以丈度天欲以区区之义上干造化之运不亦误乎。是故学者亦惟循吾义而己,至于命,非所可语也。

义部艺文二〈诗〉《为善吟》宋·邵雍

人当为善事,善事义当为。金石犹能动,鬼神其可欺。事须安义命,言必造肝脾。莫问身之外,人知与不知。

义部纪事

《史记·伯夷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说苑》:武王战于牧野,大败殷人。玉归之诸侯,武王廉于财女,归之诸侯。武王廉于色,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孔丛子·记义篇》:颜雠由善事亲,子路义之,后雠以非罪执,于义将厄,子路请以金赎焉。人将许之,既而二三子纳金于子路以入卫,或谓孔子曰:受人之金以赎其私昵,义乎。子曰:义而赎之,贫取于友,非义而何,爱金而令不辜陷辟,凡人且犹不忍,况二三子于由之所亲乎。诗云: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苟出金可以生人,虽百倍古人不以为多,故二三子其欲由也成其义,非汝之所知也。
《史记·吴世家》: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国语》:骊姬生奚齐,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里克、丕郑、荀息相见,丕郑曰: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也。惑则误民,民误失德,是弃民也。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若之何其民之与处而弃之也。必立太子。里克曰:我不佞,虽不识义,亦不阿惑,吾其静也。
《左传》: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
《吕氏春秋·不广篇》: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叔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名。《史记·赵世家》:屠岸贾将作难,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攻赵氏于下宫,灭其族。赵朔妻有遗腹,朔客公孙杵臼谓朔友程婴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乃取他人婴儿匿山中,程婴谬告孤处,遂杀杵臼与孤儿,赵氏真孤反在。赵孤名武,及武冠,程婴辞曰:昔下宫之难,我非不能死,思立赵氏后。今武既立,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遂自杀。
《刺客传》:豫让事,智伯甚尊宠之。赵襄子灭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让报仇,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是豫让也。豫让曰: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让拔剑三跃而击之,遂伏剑自杀。《国策》:冯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使吏召诸民当偿者,矫令烧其券。长驱到齐,孟尝君怪其疾也,曰:责毕收乎。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煖曰: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臣矫君令,烧其券。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魏惠公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犀首曰:昔者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栾水齧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灓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朝,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太子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吕氏春秋·士节篇》: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梱蒲苇,织屦履,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閒,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当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以奉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介立篇》: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餔之。爰旌目三餔之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新序·义勇篇》:楚太子建以谮见逐,建子胜怨楚逐父,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我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行子之威,吾亦得明吾义。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
《白公之难》:楚人有庄善者,辞其母,将往死之。其母曰:弃其亲而死,其君可谓义乎。庄善曰:吾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身安得无死乎。遂辞而行,比至公门,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矣。曰:惧既惧,何不返。庄善曰:惧者,吾私也,死义,吾公也,闻君子不以私害公。及公门,刎颈而死。君子曰:好义乎哉。
《世说》: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贼寇攻郡,友人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三辅决录》:太尉掾韦子才之三子皆修仁义,兄弟孝友,逢盗贼,一人病不能去,兄弟相慕。兵至俱死,时人称之号韦三义。
《后汉书·刘翊传》:翊行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邓训传》:训拜护羌校尉,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羌戎及训卒,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士也。乃释之。遂家家为训立祠。
《张俭传》:俭乡人朱并,素为俭所弃,怀怨恚,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亡命,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杨政传》:政少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范升为出妇所告,坐系狱,政乃肉袒,以箭贯耳,抱升子潜伏道旁,候车驾。武骑惧惊乘舆,举弓射之,不肯去;以戟叉政,伤胸,政犹不退。政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
《魏志·牵招传》:牵十馀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俱与隐门生史路等触蹈锋刃,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悉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
《晋书·刘敏元传》:敏元潜心易、太元,不好读史,尝谓同志曰:诵书当味义根,何为费功于浮词之文。易者,义之源,太元,理之门,能明此者,即吾师也。永嘉之乱,自齐西奔。同县营平年七十馀,随敏元而西,行及荥阳,为盗所劫。敏元已免,乃还谓贼曰:此公孤老,馀年无几,敏元请以身代,愿诸君舍之。有一贼瞋目叱敏元曰:吾不放此公,忧不得汝乎。敏元奋剑曰:吾岂望生耶。当杀汝而后死。此公穷老,神祇尚当哀矜之。吾亲非骨肉,义非师友,但以见投之故,乞以身代。诸大夫慈惠,皆有听吾之色,汝何有腼面目而发斯言。前将斩之。盗长遽止之,而相谓曰:义士也。害之犯义。乃俱免之。
《应詹传》:京兆韦泓丧乱之际,客游洛阳,素闻詹名,遂依托之。詹与分甘共苦,为营伉俪,置居宅,并荐之于元帝。帝即辟之。位至少府卿,詹卒,遂制朋友之服,哭止宿草,追赵氏祀程婴、杵臼之义。
《魏书·崔辩传》:辩子景俊,景俊子巨伦有姊,明惠有才行,因患眇一目,内外亲类莫有求者,其家议欲下嫁之。巨伦姑赵国李叔引之妻,高明慈笃,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令此女屈事卑族。乃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
《南史·王元邈传》:元邈仕宋位青州刺史。齐高帝之镇淮阴,为宋明帝所疑,乃北劝魏,遣书结元邈。元邈长史房叔安进曰:布衣韦带之士,衔一餐而不忘,义使之然也。今将军居方州之重,托君臣之义,无故举忠孝而弃之,三齐之士宁蹈东海死耳。元邈意乃定。《唐书·李知本传》:知本事亲笃至,与弟知隐雍顺,子孙百馀,至赀用僮仆无閒也。大业末,盗贼过闾不入,相戒曰:无犯义门。
《刘君良传》:君良四世同居。大业末,荒馑,妻劝其异居,因易置庭树鸟雏,令斗且鸣,家人怪之,妻曰:天下乱,禽鸟不相容,况人耶。君良即与兄弟别处。月馀,密知其计,因斥去妻,更复同居。天下乱,乡人共依之,众筑为堡,因号义成堡。
《裴敬彝传》:敬彝曾祖子通,开皇中,兄弟八人皆为名孝,诏表门阙,世谓义门裴氏。
《狄仁杰传》:仁杰授并州法曹参军。同府参军郑宗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李峤传》:峤为给事中。会来俊臣搆狄仁杰等狱,将抵死,敕峤与张德裕等覆验,德裕知其冤,不敢异。峤曰:知其枉不申,是谓见义不为也。卒列其枉。
《阳城传》:城隐中条山,与弟阶、域常易衣出。年长,不肯娶,谓弟曰:吾与若孤茕相育,既娶则閒外姓,虽共处而益疏,我不忍。弟义之,亦不娶。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彊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唐书·甄济传》:济子逢幼而孤。及长,耕宜城野,自力读书,不谒州县。岁饥,节用以给亲里;大穰,则赈其馀于乡里贫狭者。朋友有缓急,辄出家赀周赡,以义闻。《窦参传》:参为万年尉。同舍当夕直者,闻亲疾惶遽,参为代之。会失囚,京兆按直簿劾其人,参曰:彼以不及谒而往,参当坐。乃贬江夏尉,人皆义之。
《宋史·柳开传》:开性倜傥重义,尝过酒肆饮,有士人在旁,辞貌稍异,开询其名,则至自京师,以贫不克葬其亲,闻王祜笃义,将丐之。问所费,曰:二十万钱足矣。开即罄所有,得白金百馀两,益钱万数遣之。
《王庠传》:庠,荣州人。累世同居,号义门王氏。祖伯琪,以义声著于乡州。有盐井籍民煎输,多至破屋,惟有禄之家得免。伯琪请于州,均之官户。
《余天锡传》:天锡从子晦,历官尚书,出师全蜀,尝置义庄,以赡宗族。
《范仲淹传》:仲淹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汎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冷斋夜话》:范文正公在睢阳,遣尧夫于姑苏取麦五百斛。尧夫时尚少,既还舟次丹阳,见石曼卿,问:寄此久近。曼卿曰:两月矣,三丧在浅土,欲葬之西北归,无可与谋者。尧夫以所载舟付之,单骑自长芦捷径而去。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东吴见故旧乎。曰:曼卿为三丧未举,留滞丹阳,时无郭元振,莫可告者。文正曰:何不以麦舟付之。尧夫曰:已付之矣。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四年十月,试四川所上义士二人,官而遣之。
《岳飞传》: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觔,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后飞除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太行山忠义社梁兴等百馀人,慕飞义率众来归。
《元史·许衡传》:衡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郑涤孙传》:涤孙弟陶孙,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会纂修国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孙曰:臣尝仕宋,宋是年亡,义不忍书,书之非义矣。终不书,世祖嘉之。
《刘因传》:因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虽甚贫,非其义一介不取。
《辍耕录》:王义士天爵,字仁杰,夏县人。家饶于财,有善行,以粟贷人,不图重息,年丰,仅取十之二三。稍饥,但收其本。大凶,则皆已之。乡里不知字,咸称义士云。唐珏,字玉潜,会稽山阴人。有浮屠发赵氏诸陵寝,至断残肢体,攫珠襦玉柙。唐闻之痛愤,乃具酒醪邀里中少年饮,愿收遗骸共瘗之。越有治中袁俊斋,为子求师,以唐置宾馆,闻有瘗骨,举北面而纳拜焉。唐家甚寒,有妻有田,一一自袁出。人高之曰:二公真义士尔。
《采芹录》:宣德十年,江西饥。富民鲁希恭、郑宗鲁、胡有初、陈谦等并输粟于官,以助赈济。巡抚赵新上其事,遣行人赍敕赐劳,旌为义民。
《牖景录》:苏州有杨尚书翥,为人醇谨、廉正,尝夜梦入人林园私食二李,既寤,深自咎曰:吾必旦昼义心不明,以致此也。羞涩无地,三日不餐。

义部杂录

荀子《法行篇》:玉者,君子比德焉。坚刚而不屈,义也。关尹子《三极篇》:知事无我,故权之以义。
《四符篇》:义则阴而冥,可以御魄。
黄石公《素书》: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孔丛子》:曾子问听狱之术,孔子曰:其大法有三焉。治必以宽宽之之术归于察,察之之术归于义,是故听而不宽是乱也。宽而不察是慢也。察而不中义是私也。私则民怨,故善听者虽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书曰:上下比罚,无僭乱辞。
《淮南子·本经训》:仁鄙不齐,比周朋党,设诈谞,怀机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是以贵义。
《申鉴·杂言》:或曰:在上有屈乎。曰:在上者以义申,以义屈。高祖虽能申威于秦项,而屈于商山四公;光武能申于莽,而屈于彊项令;明帝能申令于天下,而屈于钟离尚书。若秦二世之申欲而非笑,唐虞若定陶,傅太后之申意而怨于郑,是谓不屈。不然,则赵氏不亡而秦无愆。尤故人主以义申,以义屈也。
《新语》: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伯姬以义建至贞,佐君者以义不倾,臣以义平,朝廷以义便便,烈士以义成其名,阴节以义降,关雎以义鸣其雄,八卦以义相承,君臣以义制忠。义者,圣之学。
《后汉书·刘梁传》: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进退周旋,唯道是务。苟失其道,则兄弟不阿;苟得其义,虽仇雠不废。故解狐蒙祁奚之荐,二叔被周公之害,勃鞮以逆文为成,傅瑕以顺厉为败,管苏以憎忤取进,申侯以爱从见退,考之以义也。故曰: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美。考义之谓也。
《外史·宠幸篇》:有名曰:义状若凛霜,容若青松,厉若秋宇。使之辅诸侯,则禁淫慝、诛暴乱,使盗蹠可化为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