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参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泽州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五十七卷目录
泽州部汇考一
泽州建置沿革考
泽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泽州星野考
泽州山川考
泽州城池考
泽州建置沿革考
泽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泽州星野考
泽州山川考
泽州城池考
职方典第三百五十七卷
泽州部汇考一
泽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置高都县,属上党郡,汉以高都泫氏属上党,濩泽端氏属河东郡,后汉及魏皆因之,晋改河东为平阳,仍以濩泽端氏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后魏永安中罢郡,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十县,北齐亦为建州,置长平、高都二郡,后周并为高平郡,隋初罢郡,改建州为泽州,治丹川县,大业初,罢州为长平郡,唐初复改置建州,又于高平县置盖州,寻废建州,徙盖州,治晋城县,又置泽州,治端氏县,贞观初,废盖州,以泽州治晋城,天宝初,改为高平郡,乾元初,复为泽州,会昌初,属河阳府,宋属河东道,金属平阳府,元光二年,改为忠昌军节度使,元复为泽州,属平阳路,寻属晋宁路,明初以晋城县并入,洪武九年,改属布政使司领县四。皇清因之,编户旧一百七十三里,今仍旧。
高平县
周战国赵长平地,汉置泫氏县,属上党郡,南北朝,魏改泫氏,移治高平城,改高平县,属高都郡,后周改郡曰高平,隋复为泫氏县,属泽州,唐于县置盖州,贞观初,州罢,县复属泽州,五代、宋、金元俱仍旧,明因之,隶泽州。皇清因之,编户旧一百六十一里,今一百里。
阳城县
汉河东郡濩泽县,晋属平阳郡,南北朝魏自故城移今治,隋属长平郡,唐初于此置泽州,寻移州治端氏县,天宝初改濩泽为阳城县,五代、宋金、元皆仍旧,明因之,隶泽州。皇清因之,编户旧九十四里,今四十九都里。
陵川县
汉泫氏县地,隋析置陵川县,属泽州,因县境陵阜环列,故名。唐属盖州,贞观中仍属泽州,五代、宋、金、元皆仍旧,明因之,隶泽州。皇清因之,编户旧九十三里,今四十三里。
沁水县
汉旧县,属河内郡,南北朝魏于此置广宁郡及永安县,北齐郡废,改县曰永宁,隋初改为沁水县,属长平郡,唐属泽州,五代、宋仍旧,金分沁水端氏为二县,元省端氏入沁水,明因之,隶泽州。皇清因之,编户旧五十四里,今二十八都里。
泽州疆域考
《通志》州县《志》合泽州疆域图本州
东至河南辉县早生村界,二百四十里。
西至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
南至河南河内县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长子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河南辉县下平村界,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壶关,接河南林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垣曲县钟鼓山界,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东乌岭,接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东西广五百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自州治至省城六百八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高平县
东至陵川县礼义村界,四十五里。
西至沁水县老马岭界,四十五里。
南至泽州三家店界,三十五里。
北至长子县张店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陵川峰头界,五十五里。
东北至长治县太乙村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泽州大阳镇界,四十里。
西北至沁水县秋峪岭界,五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八十里,自县治南至州治九十里,西北至省城五百八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七百一十里。
阳城县
东至泽州周村界,四十里。
西至沁水县上沃村界,六十里。
南至济源县韩王头界,八十里。
北至沁水县郭壁镇界,四十里。
东南至济源县窑子村界,一百里。
东北至武安村界,三十五里。
西南至垣曲县钟鼓山界,一百里。
西北至沁水县夫妻岭界,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自县治东至州治九十里,东北至省城七百五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五百里。
陵川县
东至河南辉县早生村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高平县东韩村界,五十里。
南至河南脩武县望仙楼界,九十里。
北至壶关县马安溪界,三十里。
东南至辉县下平田村界,一百一十里。
东北至壶关,接河南林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泽州党庄里界,八十里。
西北至长治县西火镇界,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自县治西南至州治一百二十三里,北至省城七百里,至
京师〈阙〉里。
沁水县
东至高平县空仓山,一百五十五里。
西至翼城县关子山界,四十五里。
南至阳城县天峪沟界,三十里。
北至浮山县贺家岭界,五十里。
东南至泽州岳神山界,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长子县洪水村界,一百里。
西南至垣曲县舜王坪界,九十里。
西北至东乌岭,接翼城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二百馀里,南北袤六百馀里,自县治东至州治二百里,西至省城〈阙〉里,北至
京师〈阙〉里。
形胜附本州
列子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山海经》:北次三经之首。
《说苑》:固塞险阻之地。
《唐书》:河东藩蔽。
杜牧之泽潞颂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
唐奏议全有太行之险固,实为东洛之藩垣,南倚太行、王屋,西连砥柱、析城,群峰周围,绝险千里。
《宋史》:两淮咽喉。
程子太行千里片石。
《广舆记》:山高涧深,道路险阻。
郝经集表里河山之胜。
旧《郡志》:山川环抱。
诸峰特起,雄峙天下,为太行总会。
雉堞云连北辰,星拱屹然,为冀以南一大都会焉。
高平县
《题名记》:秦晋唇齿,河朔咽喉。
《方舆胜览》:四面皆山,中有平地。
《旧志》:左带翠屏,右阻仓岭,游仙朝其南,羊头镇其后。
阳城县
《旧志》:崦山耸后,析城拱前,沁水绕左,壑山雄右,冈陇之势,四面浑成形胜之奇,一方巨镇。
当太行之腹,省会之南,包鐍群山,襟带众水,土地硗确,坡坂崎岖,山谷深峻,林箐丛茂。
陵川县
《元好问集》:在太行之巅,天壤间清凉境也。文翔凤集俯视中州,九千四百八十仞。
《旧志》:佛山之高,黄河可睫,五度之险,一夫可守,民安于中,四塞为固。
介群山之中,山高水瘠,通气最迟。
沁水县
旧《郡志》:山谷崄岨,溪壑清冽,地僻岩深,
《旧志》:前历山而后横岭,左空仓而右乌关,环拱有自然之固胜,概为天成之险。
四面皆山,沁流贯其中,亦岩邑奇观也。
泽州星野考
《州志》州属总载斗柄属枢星
五星属辰
十二支属申
十二次属实沈
二十八宿属觜参
按:参,晋星也。韩、赵、魏、卫之界,晋土也。然亦大略耳,班固配十二次,自胃七度中昴至毕十一度为大梁,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自危十六度中室壁至奎四度为娵訾,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陈卓、京房、张衡并云昴、毕:赵冀州,营、室、东壁:卫并州,故太原、候室、壁上党应候、昴、毕,唐一行以山河两戒,二十八宿度数配地络之南北,阴阳昴毕间为天街阴阴国,阳阳国,元命苞曰:昴毕散为冀州,立为赵国,上党赵之分地,秦赵遇于长平,太白食昴,未尝食参,古不以昴建上党,上党属晋也,晋初不封上党,觜、参不临上党,非昴其孰。主之高平为上党地,长平之遗迹昭然,故高平当属昴而毕在天街南阳国,不占觜觿,距参一度,为虎首画野,在王屋以东,王屋阳城之屏虎,有首有身不可以参,先觜觿,故阳城,当属觜觿,此可以斟酌泽郡之星次分合矣。
泽州山川考
《通志》《州志》本州太行山 自州南六十里,迤逦东北,跨陵川、壶关、潞城、黎城、辽州和顺武乡诸州县,外亘三省,连绵极远,随地异名,析城王屋即其支也,潞安府太行山即此山。
月院山 在城南六十里,太行绝顶有潭,深不可测,中挺峭峰数丈,下临天柱峰普昭寺。香炉山 在城南三十里,悬崖断涧,中峰突起,香炉名所,由昉一在大阳镇,西山上有虎跑泉,汇为南河之源。
松林山 在城南九十里,白龙、观音二洞腹背分踞。
硖石山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两峰屹立,如门崖间篆刻硖石二大字,旁建青莲寺,西有掷笔台,山转境异,峭壁环松,丹水湍奔,下有嵌岩,暴雨骤发,泉若雷鸣。
丹山 在硖石之南,又名角山,上有款月台,绝顶建真武庙。
石人山 在州南八十八里,其山石状类人,故名,上有龙潭。
蟠龙山 一在城东南九十里,其刹为净影寺,一在城西北六十里,其刹为凤林庵元泉寺。紫金山 在城东南九十里,中有黄龙洞,其正东五十五里,莲花洞在焉。
晋普山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山阴积雪,入暑不消,下列九泉,上建李卫公庙。
佛头山 与晋普山对峙。
松岭山 在晋普寺之次,有松林寺。
吴神山 在城西南六里,庙祀吴泰、伯仲雍,故名。
玲珑山 在城东七十里,有风穴,以大石覆之,或云却石则风从中出,一名崆峒山。
磨齿山 在州东二十五里,或云磨儿山上有娲皇庙。
浮山 在州东南三十五里,高入汉表,若浮云
天际,故名,形家谓为天马,建伏羲庙。
黄沙山 在州西四十五里,有仙掌迹、北岳庙。岳神山 在州西四十里,上有天仙殿及仙洞、乐氏二仙庙。
洞阳山 在州西四十二里,庙祀天仙。
可寒山 一在州西三十五里,有乾明寺,一在州东北三十里,有龙王庙。
五门山 在州西一十二里,环列如城墉,通行处凡五,故曰五门也。
莒山 在州城东北五十里,庙祀蔺相如,溪名道泉。
圣王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以汤王庙得名,池曰显化。
伊侯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相传成汤祷雨,伊尹从之,于此上建伊尹祠。
梧山 在城西北六十五里,相传为梧丘子栖隐所。
碧落山 在州北十五里,峰峦对峙,苍松掩映,每阴雨云卧其上,又名卧云山,中建碧落寺,有石佛峪,故名。
司马山 在州北十里,上有晋司马懿碑,《风土记》云:司马山在晋城,一名小祈山,上建浮图,有成汤庙、嘉润池、白马寺,昔司马就、司马望皆守此,故名,又云晋代祠此,因以为名。
宝山 在州西南五里,山产铁矿并炭,故名,上有宝山寺,冶家阿镕铁成器。
方山 在州西四十里,壁立如砥,顶平如削,北岳庙踞其巅。
玉仙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
桃固岭 在州西二十里,即寨子岭,相传舜耕于此。
天池岭 在州东三十七里,壁立如城,南北二门中可容千人,昔尝为避兵地。
黑石岭 在州南八十里,太行绝顶,登其上,中原在目矣。
金刚岭 在城西二里,伏莽僻径,行人少至,今成康庄。
洞子岩 在州东十五里,唐宋胜游之地,下临圣字泓,或云琵琶泓,有琵琶寺、黑龙洞。
白石先生洞 在州西南三十里玉仙山。碾子谷 在州城南二十里,宋太宗遣石守信破李筠于此。
仙人洞 在州南四十里,入洞白石下垂如盖,西有天井,甚深,延而上,又一洞,内石床雕嵌天成,游者燃炬以进。
沙河 一在州东关,一在州西关,合入白水。乾河 在州东南八里,白水至此伏流,故名。《唐书》:李德裕请令,陈许过乾河,立寨即此。
源漳水 在州东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东流入丹水,《汉书·地理志》云:高都县有菀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即此。
白水 在州南一里许,源出五龙池,东入丹水。小山泉水 在州西南三里,一拳堵立,泉自岩出,淙淙流响。
丹水 在郡东里许。
马牢川 在州南二十里,五代时李谠围城,李筠击处。
五龙溪 在州东三十里,上建五龙宫。
龙潭峡 在州东南九十里,五股泉汇流陡下为潭,周武帝时僧慧远对龙门说法,即此地。龙门峡 在州东三十五里,浮山在北,磨山在南,两山对峙如门,丹河水口经流。
天井溪 在州南四十五里,天井关注,合白水,水经谓北流泉,又云圣井关。
黑龙潭 在州东北十里,司马山下,传闻祷雨以石,投之辄应。
锦溪 在州西七里,夹岸沿波,屈曲为溪,春夏之交,花药掩映,故曰锦溪。瀑水帘 在州南三十里,挂溜腾虚如帘,一名水帘洞。
洞灵泉 在州西南五里,岩崖之趾,孤津独流,好事者凿石为渠,浮觞其上,故亦曰流杯泉。嘉润池 在州北一十里,上建庙,人有祷者以书纸投池,诚则沉,不诚则浮。
温水 一在州东南十里,一在州东三十里,郭壁山中。
双泉 在州东三十里,泉水汹涌,经暑不涸,居民引以灌田,又名瀑泉。
高平县
发鸠山 在县北五十里,为丹水之源,《山海经》云:发鸠多怪木,有鸟名精卫,相传,炎帝少女游
海溺死,化为鸟,尝取西山木石,以堙东海,入夕常闻风雨声,虽月夜亦然,说者为炎帝女有遗恨云。
羊头山 在县北四十里,石状如羊头,秀拔危峰,势凌霄汉,上有炎帝庙,传闻神农尝五谷于此,野有黍以种地,阴阳分黍,色红白,古人因之以定律管,兹山所产其一也。
金门山 在县北五里,赵军垒门,其土赤色,日照如金。
伞盖山 在县北三十里,远望形如伞盖。金峰山 在县西郭外三里,上有灵岩寺,先月亭,为游览胜地。
韩王山 在县北十五里,县治之主山也,其山特起,上有平地数亩,登临俯瞰,四面诸山如培塿然,世传秦围韩王于此,故名。
七佛山 在县东五里,高出众山,左右环河,上建七佛寺,有石佛七,唐僧所凿其像,奇古有神。舍利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后唐释大愚隐此。
龙王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上有石佛洞、三教洞、子孙洞、龙王庙居其左,寒泉漱石汇为溪流,邑人作流觞亭于其上。
翠屏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层峰秀石,俨若画屏。
巃嵷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招云峰,孤峦接云,竞举霞秀,上有古刹怪松,俗传以为可望黄河。
游仙山 在县南十里,山阳有慈教院,李游仙通敏读书处,旧有钟尘没,无迹可寻,至今时游仙示以埋钟之处,启而得之,声音弘朗,闻辄数十里。
悬壸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有悬壸真人祠。董峰山 在县西四十里,上建马仙姑庵,有石椁,相传为仙姑炼形之处。
空仓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秦白起诡运置仓于此,以绐赵括,新建巡检司城。
空箱山 在县西四十里,其形如箱,故名。大粮山 在东南十里,赵将廉颇积米于此,或云春秋米子国、赤翟后,故名。今俗曰米山,中多元谷雪积,春深不融,下有米山镇。
头颅山 在县西南五里,秦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唐元宗收头颅葬于此,建骷髅庙,有司春秋祀之。
谷远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羊头山之次,《山海经》所谓丹林之水,出于羊头山谷远县是也,出红嘴鸦。
省冤谷 秦白起坑赵军处,旧名杀谷,唐元宗幸潞州,改今名。
五音洞 在县东北三十里舍利山开化寺,后唐释大愚审音处。
风洞 在县东南十五里,一孔出风,出入各三日,信期不爽,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恐骇俗,堙塞之,今以神龙庙覆其上。
丹河 在县西北发鸠山之阳,亦曰泫水东合,白水泻于沁河,《水经注》曰:丹水出高都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云:沁水东有丹林,丹水出焉,又东会绝水,《地里志》曰:高都有菀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绝水出泫氏,西北阳谷,故《地里志》曰:杨谷绝水所出,左会长平,水出长平西北小山,东南流经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城北山,南流此,其大概也。
长河 在郡东北合丹水七佛山界,其中河渠渺远,环带萦纡,故有东西长河之别。
原洁泉 在县西南五十里原村,即许河之源也,周围四丈,深一丈五尺,泉原涌出,色清味甘,冬温夏凉,东西分引溉田。
渊灵泉 在七佛山左,祷雨辄应,宋赐号灵渊,有庙。
玉女泉 在韩王山有祠,土人遇旱祷雨于此,后凿而饮之。
金龙泉 在县北二十里团池村,即今之莲花池也,旧传有二鱼时跃于泉,遇雨即飞去,疑龙也。
郭公堤 在县城北,元县尹郭质筑堤植柳以障水患。
阳城县
底柱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山有三峰,中路孤标,矗立高大而秀,其下惟土起峰处,惟石若石柱然,上建玉皇庙,覆以铁瓦,东峰华岳观、西峰青萝宫,西南三十里为析城,五十里为王屋,势
相连亘,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以经考之,当是书注云,陕州三门山有底柱石,其形如柱似凿,后得名。
新城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晁氏曰:草木分析,曰析山峰,四面如城,《水经注》曰:新城在濩泽,南山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亢旱不竭,与济渎相通,左右不生草木,周原濯濯,幅𢄙四十里,禹贡至于太岳,砥柱析城是也。环崖林木丛茂,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翳荟,相传为成汤祷雨处,宋建殷汤庙,额题广渊,并析山神嘉润公祠宇二百馀楹,每岁数百里外,咸虔祷,以祈有年。
王屋山 在县东南百里,以其形如王者屋,故名。《道书》云:第一洞天,小有清虚之天真诰,曰王屋山,仙之别天,所谓阳台也,上有轩辕黄帝庙,唐司马承祯及烟萝子修真于此,东北有王母上下二洞,按《晁氏书》注云:在河东垣曲县,吴任臣云,在河南济源县,刘会孟云,在山西泽州,据
《金史·地理志》《方舆胜略》《广舆记》俱载阳城境。望漭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莽山,今呼王莽山,俗传萧王追王莽至此,峰峦雄亘,盘礡峻秀,北岭曰北立门,由此而下,如入渊井,行十馀里至山麓,有红峪,水转而上,如登梯磴,又十里许至岭首,曰南立门,傍一峰壁,立俗名系马桩,有试剑山,两岩竦峙,俗传萧王试剑,劈开红峪,水出其中,潺潺有声,沿河香磨数百,一名梳洗楼,俗传为石丞相,山高大耸拔,山巅如屏,前有一石,远望之如人戴悫头拱立之状,又有三盘等山,不能尽述。
盘亭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又名塔楼山,列岫层峰,亭亭环峙,右为铁盆嶂悬崖,滴溜石泉一泓,状若仰盂,不盈不涸,前则千峰古刹,后唐僧洪密、卓钖于此。
云濛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千峰寺南,峭壁危岩林木密布,有石龛鸟道可通。
香台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以形似,故名。上有唐太宗庙。
麻楼山 在县南四十里,有东、西、中三峰,尖秀峭拔,远望形若笔架,东西两麻楼在桑林南,相拒四五里,险峻可守,避兵者多筑砦其上。嶕峣山 在县西三十里,下有濩泽县故址,《通典》曰:嶕峣山在濩泽县,《通考》云:在阳城,《水经注》曰:泽水历嶕峣山,与黑岭水合。
卧虎山 在县西四十里,形如卧虎,山阴之麓寺曰灵泉,松柏苍翠,森郁山谷,有万松亭故址,后唐僧洪密奉敕建。
通灵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名灵通山,下有黑龙庙,半山风洞常以石掩其口,少隙则飙发,甚厉,盖风隧也。
白岩山 在县北三十里,邑负扆也,其形正方中,有刹名曰龙岩岭,壑间斜通一石梁,平广三十亩,复倚大岩,壁立数十仞,中虚,可以避兵,更上乃穷岩,极远望析城、底柱、莽樊诸山,环列揖拱,左崦上更左,方山石梁,东南弹棋,石下泉不盈尺泄之足,灌圃味甘冽如惠泉,昔杨贞肃继宗读书其中,传有虎,异邑。名卿钜儒多潜修于此刹东小石龛,明太保白所知,题曰:白兔听经处。
画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形如一画,望者谓长虹亘天画,然下垂前为营匠山,盖邑之龙脉也,《旧志》云:清渊水自表山而来,疑即此。
崦山 在县北三十里,方山之右,耸拔奇峭,环崖松柏蔽日,参天危楼,隐映其际,上建白龙神祠,宋封显圣王,前有龙湫,亢旱不涸,邑民咸祈祷于此。
方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形若凭几。
小崦山 在县东南二里,形类崦山,甘泉盈溢,松柏郁苍,悬崖峭壁,下临大河,亦有白龙神祠在焉。
虎谷 在县东三十五里,屯城泊园外东山,松柏苍翠,溪涧曲折,秋冬之际,红叶弥漫山谷,尤为奇胜,溪尽处叠小桥,桥北悬崖建阁,颜曰菌阁,状若飞楼,盖藐山太宰幽居也。
仙人洞 在县西南五十里临涧村,相传仙人修炼于此,一名修真,深数里,横地蜿蜒,如龙形,头角鳞甲毕肖,岩水滴如檐溜,立见坚凝,久成冰著,形色莹如雪,石髓渗漉,融结物态,云气、龙文、鸟兽、草木为状不一,中多白蝙蝠,古人云食之成仙。穷其奥,玲珑若太湖,石水声、风声如琴瑟,诸窍响答有石柱、石床、石枕、石钟、石磬,虽丹灶不存而石室如故。
石塘洞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阳阿水入沁之傍,洞悬山坳,岚气蒸滴,淋滴甘冽,石屋湾环,云霞深锁,宛为仙境。
羊肠坂 在县东六十里。泽河 在县南郭外,《水经注》曰:水际故城东,又合清源水,自表山而来,入于泽水,径城南折而东,由石门而下,入于沁,《水经注》曰: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
大河 在县南四十里,源出析城,东流入沁河。沁河 《山海经》云:谒戾之山,沁水出焉,《水经注》曰:沁水即洎水也,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径泻一隍,今沁源县是也。由沁水县郭壁镇入县东北屯城里,经润城沁渡,迤逦而南,濩泽水入焉,又东南流径午壁亭至公娥涧出山口,即枋口也,建瓴下注:至怀潭会丹水,入黄河,春冬以桥,夏秋以舟,商贾鳞次,前渡后呼,络绎不绝。
西河 源自画山,经县西南,上王曲李丘,绕县西南,入于泽河。
芦河 古阳泉水也,《水经注》曰:阳泉水口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盖自沁水县楼子坡,经县西北芹池刘村蒿谷美泉孔寨东,至河头入于沁,可引灌田。
桑林河 在县南四十里,又名大河,源出麻楼诸山,历西冶合龙洞川水,东北入于沁,以地近桑林,故名,河旁有成汤庙,庙前潴水,澄泓不竭,遇旱祷雨多应。
盘亭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析城山麓,会诸涧水,注于西南两岸石田,可资灌溉,绕王屋迅流而下,瀑布垂岩,悬河注壑,比入济源境,则水利兴焉。
栖龙潭 阳河水入沁之尽境也,水自章训里经治内,数十里至此,两山峡峙,一线才通石磴,悬陡建瓴,乃与沁合,《水经注》云:沿波漱石,环涛毂转者是也。其侧为潭,深容𣽂沦,真龙窟也,祷雨者填石无算,传与济渎通,上有羊肠坂,黑龙庙在其南。
百眼泉 在县东三十里沁水之滨,有泉百眼沸涌,跳珠溅沫,汇流于沁。
龙池 龙窠 俱在析城山中。
陵川县
栖凤山 在县西南四里,其东有水泉,绕流山麓,回转百步馀,伏流土中,上有感应亭。
灵泉山 在县西南十里,下有灵泉。
圣宫山 在县北二十里,水由西南,合丹河,曰蒲水。
佛子山 在县东四十里,太行之绝顶,黄河苍茫,目睫可望,上有灵云寺,一名佛山。
古贤山 在县东七十里,昔有贤人隐此,故名。隋僧昙如卓锡处。
孤围山 在县东七十里,四面山麓,至此皆为绝壁,周围环合,宛若石城,中突涌一峰,翠插天际,惟飞鸟可至,其上水色山光,互相喷薄,有非画工所能摹者。
锦屏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多芍药,列巘如屏,色具诸彩,每朝旭映之,若霞飞天半,宋元丰间有都君锡隐于此。
马武山 在县东五十里,汉马武筑砦屯兵,山阴积雪,经暑不消,登之者厚其衣。
孤峰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孤峰特起,故名。熊耳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双峰对峙,峭拔天表,若熊耳然,故名。月如峡中吐出。
宝应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一本云在东北四十里,又名卧云山,叠嶂层峦,时有云栖其上,岩半有寺并古洞,世传有僧创寺,凡所需取自洞中,工竣僧退,入洞内,拥大石闭口,故名。又传为秦始皇筑寨处,故亦称秦岭。
状元峰 在县东南,两峰竞峙,峭削如青萍,邑举廷对第一,有武明甫三叔姓,赵安时兄弟崔有孚、李俊民七人,知县杨建七状元祠于东川,俗呼此名。
九仙台 在县西南六十里古贤山周围,相距三里,高千仞,三面泉流,昔九仙会此。
西溪 在县西南四里许,发源凤山之麓,其地阳煦得春最早,松柏参天,杏花掩映,游人憩集之地。
瀑水帘 在邑东一百里,水自悬崖泻下,溅为飞烟,轻漾如挂素练,骤视之不知其为水也。蒲水 在县北三十里,发源于圣宫山,西入丹河。
淅水 在县东北四十里,东流经壸关界,入林
县,注于滏阳,一本作浙水。
平田水 在县东南九十里,南流于卫河,地多松柏,居人借之作香磨,以利其生。
落雁池 在郝经故第,傍有池,经使宋不屈系诗雁足,落于汴金明池,乡人拟此池为落雁池,以志景,慕明知县孙磐立亭。
沁水县
碧峰山 在县北三里,高峰峭壁,陡峻崔嵬,翠柏苍松,蓊郁森秀,上有寺,因山名。碧峰寺内有千佛阁,寺东有五龙庙,庙内有泉,深可尺许,旱涝常盈,少污触,则涸祷禳立应,相传饮之却病延年,名曰:灵泉,故寺亦名灵泉,云寺东崖畔有槲树一株,鼓掌辄有应声,俗呼为惊鸡树。石楼山 在县南二里,崚嶒崒嵂,状若楼台,故名。有濯缨泉,半山有石楼,后废,因修佛殿,名石楼寺,顶有大树数株,左有三教堂,右有白衣堂,元时主簿李镕聘绛州名士,立社其上。
偃月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又名车辋山。嵬山 在县东九十里古端氏城东,一名隗山,形势峻岌,连绵不断,有浮图,远望如笔上,建五龙祠、嵬山寺。
鹿台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耸峻绝,岩岫阴森,虽夏月犹有积雪,《水经注》云:泽水又东,得阳泉水口,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山海经》谓此山有鸟,状如雄鸡人面,名曰:凫徯,山顶常闻仙乐声,上有寺,因名鹿台。
榼山 在县东九十里,万柏参云,千松翳日,清泉映玉,飞阁凭空,盖邑之最胜处也,上有大云寺,佛殿前有白松三株,围一丈五尺,高数丈,相传秦汉间物也,每至月出,绿荫萧森,今三松已损,其一中有三老堂。
笔山 在县东八十里榼山之次,一峰杰立,如脱颖,又名孤山。
三尖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峰并峙。
历山 在县西九十里,即舜耕处,上有舜庙,庙旁有沩、汭二泉,其北有大洪池、小洪池,《山海经》谓其木多槐,其阳多玉,此地深山穷谷,林木箐丛,民居鲜少。
紫金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
岳神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有古松,勒石曰:肫阳,一名洞阳山,山高十馀里,嵷隆巍峻,亦沁水东南之巨瞻也。上有大岳神庙,下为湘峪村,按岳神在贾封者,为西岳神,又为小岳神,在湘峪者为东岳神,又为大岳神。
樊山 去城一百二十五里,山前有老母庵,山后即可乐山,泉上刻云液二字。
东乌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地里志》名:黑岭因避宇文讳,故易今名。与西乌岭两山对峙,西乌岭为翼城县地旧制,《穆天子传》云:钘铿即此。二山周穆王乘八骏游天下所历处,唐武宗三年,石信踰乌岭,破五寨,斩获数千即此岭也。岭上四时常有云气,其地为河东通衢,设巡检司署,今废。
夫妻岭 在县东十五里,相传有夫妇挽车至此,力穷而毙,故名。岭上高峰兀出,是为尖山,山东数十里有紫沙门。
沁河 在县东五十里,源出沁源县绵山,经岳阳县东而来,自大将村入沁水县界,西南流五十馀里而至郑庄村,又东南流五十里而至端氏,又南流三十馀里而至武安,入阳城界,西南流百五十里而至河南济源境,复转而东经河内武陟,入黄河。
芦河 在县西南十里,源出鹿台山,经阳入沁。梅溪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梅谷,经阳城北曲折南流,与杏溪合至郑庄村入河。
杏谷水 在县东杏谷中,亦名杏溪。
龙潭 在县西北二十里。
《州志》未载山川。
高平县
仙公山 在县北三十里,世传明嘉靖初,仙人张果老曾过此,故名。
凤头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即发鸠山之巅,形如凤头,屹立乾地,遥望县城,里人建真武庙,以障县治之缺。
牛心山 在县北出石,温润有文可砚。
石室山 在县北三十里,土人作石室于此,日将旦,山麓常有五色云霞,及晡时始散,相传有宝气。
釜山 在县北三十里,形如覆釜,建仓颉庙于上。
吾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与泽州接界,三峰
耸翠,夕照倍隹。
浩山 在县西四十里,有石朵山,其峰如花朵。卧佛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马村镇山凹,有望月亭,近因开窑取煤,前后崩圮。
五龙山 在县西二十里,相传慕容永时有五色云见于此,故名。
莲花山 在县东北一十里,有石如莲花,介于回峰曲嶂之间。
营防岭 在县东十里,世传廉颇屯军之所,背峰面泽,有险可冯,去岭百步许有古战场,荒草平沙,水声呜咽,过者惨焉。
丹朱岭 在县北四十五里长子县界,以尧封长子丹朱得名。
虸䖟岭 在县东十里,此岭旧生虸䖟虫,居民厌之,建虸䖟庙,今废,时遇旱、蝗,犹祭于此。走马岭 去县十五里,出铁矿。
黑龙洞 在郎公山下,深数百步,人不敢入,洞中有泉,冷侵人骨,旱则居民祷雨于此。
泉谷 在县西南三十里许,石壁嶙峋,下有清泉,涓涓流出,曲径幽岩,之内有古柳数株,状甚怪异,司马李公尝留田其地,曰此宓胥子退居栖隐之所,与墨霞楼友把臂入林者也。
浮云河 在县城,北宋祥符元年,龙见,光烛四野,河因以名。金皇统二年,龙复见。
横涧河 在县南五里,涧有石桥。
许河 在县南二十里,合县西南之水,经许庄流入丹河。
舍利泉 在开化寺,一泓澄然,汲之不涸。天王池 在县治集贤桥西,水族不生,即投入亦毙,俗传有天王神在,故尔灵异。
济渎池 在县西六里骷髅村,济渎本在怀庆乡,民傅会以为济渎神行宫,每岁三月十八日瞻礼如济源。
五龙池 在县西二十里杨村五龙山下。鸦儿沟 在丹朱岭,南宋庆元间,老人张胜者多善行,家沟之南麓,每日夕群鸦集屋,驱之不去,子孙繁衍,因名其沟。
阳城县
小寨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势极高耸,沁水东绕,有鸟道,仅可容步,避兵者多居之,元武庙在焉。
峰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孤峰高峻,故名。太行山 在县东南,与析城、王屋诸山相连,《山海经》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郭璞注曰:在今河南县西北,即治所辖地,列子作大形河图,括地象云,太行天下之脊,《博物志》曰:太行山,北不知山所限极,朱子曰:太行自昆崙北支,西南行历,并冀三晋,抵河东。《丹铅录》曰: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一统志》云:山势绵亘数千里,虽因地立名,总皆太行。
万户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巍峨尊重,登其巅,旧治及附近村落一览无遗,山名以此。
可乐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层峦曲磴,苍秀耸出,上有瀑布,二径数围,高可数十丈,山腰有龛,阔丈许,坐其下,瀑布挂前如帘,松石之胜,他山无比,有疏庵王太宰园故址存焉。
史山 在县北三十里,产铁矿,其西五里有金裹谷。
孤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环万山中,孤峰突兀,旁有聚落,为皂军口要冲。
千峰岭 在县西南四十里析城之西,石壁悬崖,下瞰溪水,仄径才通,诸峰环列。
隐谷 在县东南六十里,岩谷盘空,林影蓊郁,唯鸟道可通,俯视其下,危崖千仞,盖高士遁迹之奥区也,旁有梵洞,䆗窕幽邃。龙洞 一在析城山巅东岩石洞,深不可测,水流潺潺有声,俗传有龙在中。一在县东南六十里,山甚高,下有石崖,名龙崖,崖半有石洞,可梯而上,中广方丈,燃炬行里许,有潭,深不可测,旁有石佛三座,洞尽处有少孔,其风扑面,人莫敢近。
蒸饼洞 在麻楼山南,石壁百馀丈,梯绳而上,中长二百馀步,昔人作板桥三十间,今皆圮废,后有一泉,可食数百人。
九女台 在县东南四十里沁河中流,屹然独峙,驾涛骇浪,响若轰雷,上有九天仙女祠。清凉龛 在县东二里许鹫峰之北,磴道盘纡,崖巅石室约丈馀,旧有风隧回岸,上人弃官卓锡于此,搆亭三楹,环植花木,一泉甚甘冽泉,下建准提阁,阁下小桥导水,潺湲可听,洵近郭胜境。
黑龙洞 在县南六十里西南深涧中,林木环密,风起浪生,过者森耸,有黑龙庙在其傍。青萝河 在县东南九十里,源出底柱山西,连漪澄洁,缘溪环转,由王屋山下入济源地,唐岑参读书青萝斋即此。
沇水 《山海经》作济水,发源,《水经注》曰:水出河东王屋山,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孔安国曰:发源为沇,既东为济。
濩泽 在县西十里嶕峣山下,《水经注》曰:濩泽水出泽城白涧岭下。墨子曰:舜渔于濩泽,《穆天子传》:天子四日休于濩泽。《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元武濩泽者也。
玉泉 有二,俱甃石为池,澄澈可鉴,甘冽无比,一在东关青阳坊街北,元主簿丞相脱脱子秃必歹上建清风亭。一在西关同园北,土人名西大泉,竖石曰湛水。
陵川县
黄沙山 在县北十里,一名天一,又名太乙,为邑主山。
菊巘山 在县东南五里许,多产菊,又名漳门,山捍水口,上有龙王祠。
东海神山 在县东十一里。
花瓶山 在县东五十里。
龙门山 在邑西南里许,西山横亘,缺然如门,近晚独此处,馀光返照,为邑奇观。
嵩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
六泉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上有六泉,山半水自洞中流出。
天柱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形挺立如柱。板山 在县东五十里,其形方峭,故名。
鲁山 在县西十五里,松峰蔚然。
风门山 在县东六十里,山形如门。
马鞍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箕子山 在县东二十里西南山麓,石上有足迹,故老相传箕子曾憩此易履,故名。
凤凰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形类故名。
黄围洞 在县东南五十里,孤峰插天,登之可望,黄河有洞,深邃莫测,或云达壶关之柴团,洞中有石乳,滴为塔影,池水清冽,遇旱祷之即雨。一斗水 在县东九十里,山石上所钟,用之旋满,不用亦不溢,可容斗许,故名。
双泉 在县西南四十里,二井相去三步,一甘一苦。
义井 在县西二十里,味甘,居人取之,以所到先后为次。
甘泉 在宝应山,味甘如饴。
清凉泉 在县西南六十里。
沁水县
凤凰山 一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在县东七十里,山势腾翔,宛然飞凤之形,故名。其颈处斩绝二十馀步,俗传秦始皇时斩断风水以压王气云。
大尖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其东数里一冈横亘,绵延不绝,北跨岳阳、浮山二县,长五十馀里,名曰横岭。
峰岳山 在县东四十里,上有峰岳寺。
阜山 在县西四十里,《随书》曰:辅山。
御屏山 在县西南二里,与学宫相对,形若屏风,故名。盖灵秀所钟也。
仙翁山 在县东六十里,上有仙翁庙,高压群岫,为四方所瞻,自此而东南,高峰突起,是为山缠凹。
熊耳山 在县东六十里,由佛庙岭而东,两山并峙,高插云霄,其东一山有白云寺。
金山 在县东九十里。
卧牛山 在县东百里,一名大岭,横亘十馀里,丰隆隐厚,状若牛眠,故名。上有西子梳洗台,东北为栏杆岭,又东下陡起一峰,名曰散石台。宇峻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随书》曰:巨峻山。西岳神山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其下有贾封镇。
吴山 在县东一百四十里,山半有贾寨,迤逦至西北,为蟠桃岭。
空仓岭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与高平为界,山岭高峻,夕阳留照,更有可观。
老马岭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商旅通衢,山岩写僻,上设防兵。
雕黄岭 在县东一百六十里,与长子县接界,《搜神记》云:崔府君为长子,雕黄岭有虎食人,府君移牒捕之,而虎自来伏罪,即此地也。
秋峪岭 在县东一百七十里,与高平县接界,
天子岭 在县西三十里保义村,世传汉光武讨铜马贼曾经此。
林村岭 在县东六十里。
三皇岭 在县东五十里,上有三皇庙。
玉岭 在县西五里,自东乌岭东南而下,起伏蜿蜒,有龙蟠凤舞之势,至此突起,雄峰峙立,俯视群峦,盖邑之主山也。上有玉皇庙,故名玉岭。庙西有涧,曰龙池,遇旱祈祷辄应。
佛庙岭 在县东六十里,上有佛庙。
龙冈 在县东二里,顶上建塔,以补风气。凤原冈 在县西半里,自玉岭迤逦而下,至此平冈漫衍,又名平原岭,县治居其麓,两水合抱,诸峰环拱,而风气于斯萃矣。
文笔峰 在卧牛山正东,若断若续,尖峰似笔,又名华盖。
黄土洞 在历山西洞,极幽峻,攀援而上,中有丹灶石床,世传有真人修炼其中。南阳仙洞 在南阳村,南山名仙人碣洞口,有天窗迥开,石莲倒垂,稍进数步,石云层涌,连亘上下,苍白鲜然,再百步许,洞益高,广五六丈,阔半之有石床、石灶、石龙、石狮、石象,又里许,有莲台、石佛、石鼓、石钟各一,击之声音洪亮,闻于洞外,洞后有窦,亦可容人行,但近听之,则觉风涛怒吼,不敢复入矣,洞口为土所掩,明隆庆间始开。
海子河 源出秋峪岭西南,流至端氏,入沁河。玉溪河 源出空仓岭西北,流五十里至金峰,东与海子河合流。
梅河 源出东乌岭东涧,东流三十馀里,与梅峪沟水合,故名。又东流至县东南,与杏水合,至河头五十里,入沁河。
马跑泉 在汉封村南石崖上,相传汉世祖为萧王时,巡行马渴,跑地得泉故名。
泽州城池考
《州志》本州州城池 唐贞观初筑,明洪武间千户吴材修,十四年,张规砖甃,弘治、正德间,知州吴必显、赵锦相继修葺,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东、西、南三门。隆庆四年,知州顾显仁增筑敌台二十三,北城楼一,重修角楼四,东、西、南城楼各二。万历三十三年,知州贺盛瑞,崇祯十二年,知州张天维相继重修。皇清康熙年间,知州景文魁重修,己亥地震,楼堞圮燬,康熙四十四年,知州陶自悦重修。
外县
高平县城池 宋开宝六年,知县杨咸弼筑,金天庆间,知县王廷直增筑,周围四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西、南二门。明弘治七年,知县杨子器重修,嘉靖十九年,知县刘大实增角楼四,敌台四十。隆庆间,署印府同知靖四方增高五尺,知县李桢重修城门及楼。万历间,冀南道杨应中题请内外砖甃。知县马从龙、王省身相继竣工,增筑瓮城,三十九年,知县许安遇刱建西南两关阁门,崇祯四年,知县鲁光国增修三门吊桥浚濠。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范承祖补修城垣,康熙四十四年,知县梅建重修女垣并浚濠。
阳城县城池 后魏兴安二年筑,周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阔一丈有奇,池深一丈五尺,东、西、南三门。明景泰间,知县刘以文于东、西门建楼,南则建房并敌台九座,嘉靖十九年,知县杨登易以砖堞,万历五年王太宰国光启当事,各加赎锾协济,知县张应诏伐石为基,陶砖甃垣,增敌楼十座,东北建楼。崇祯五年,知县杨镇原于城西北建楼,东西门各增瓮城砖甃。十年,知县杨定荣于城北建楼,城西北来脉,居民取土,渐致陊划。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陈国珍修补,刻石垂戒。
陵川县城池 隋大业间筑,周二里二百三十二步,高二丈三尺,池深五尺,东、南、北三门。明嘉靖十二年,知县李骐重修,甃以砖石,增高三丈五尺,二十二年,县丞马忠臣增修,知县刘廷仪建城门楼三座,隆庆二年知县马忠孝增修,万历四年知县刘汝江砖甃南城内面,十一年,知县宋承规通砖甃环城内面,十七年,知县完东气重修东门、北门。四十二年,知县段实重修南门。
沁水县城池 隋开皇间筑,周一里一百步,高
二丈二尺,池深一丈,东、西、北三门。明洪武间县丞陈德,正统间知县贾茂,景泰间知县张升,正德间知县王溱俱相继重修。嘉靖间知县张爵增修砖堞,城东临河,常患冲塌,伐石为堤,患始息。万历间知县扈文魁重修,崇祯间流寇攻毁,署印州同张大为重修。皇清顺治间知县刘昌重修,知县尚金章同县丞张宗周重修护城堤,康熙甲戍河水浸城,乙亥地震,城堞倾圯,两次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