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十五卷目录

 乐律总部汇考十五
  宋一〈太祖建隆二则 乾德三则 开宝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二则 雍熙一则 端拱二则 淳化三则 至道二则 真宗咸平二则 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四则 乾兴一则〉

乐律典第十五卷

乐律总部汇考十五

宋一

太祖建隆元年,窦俨上二舞,并太庙舞曲名。
《宋史·太祖本纪》:元年四月癸酉,窦俨上二舞十二曲名、乐章。壬寅,上太庙舞曲。 按《乐志》:王者致治,有四达之道,其二曰乐,所以和民心而化天下也。历代相因,咸有制作。唐定乐令,惟著器服之名。后唐庄宗起于朔野,所好不过北鄙郑、卫而已,先王雅乐,殆将扫地。晋天福中,始诏定朝会乐章、二舞、鼓吹十二案。周世宗尝观乐县,问工人,不能答。由是患雅乐凌替,思得审音之士以考正之,乃诏翰林学士窦俨兼判太常寺,与枢密使王朴同详定,朴作律准,编古今乐事为《正乐》。宋初,命俨仍兼太常。建隆元年二月,俨上言曰: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从之,因诏俨专其事。俨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县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五月,有司上言:僖祖文献皇帝室奏《大善》之舞,顺祖惠元皇帝室奏《大宁》之舞,翼祖简恭皇帝室奏《大顺》之舞,宣祖昭武皇帝室奏《大庆》之舞。从之。
建隆二年,御明德门,观灯,张乐,陈百戏。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建隆二年正月,上御明德门观灯,宴从臣。江南吴粤使皆与楼前,设灯山,火木露台,张乐,陈百戏。外国客使,各献本国歌舞。遂赐以酒食。
乾德元年,学士陶谷等奉诏撰感生帝之乐章,诏选开封府乐工。
《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元年六月庚子,百官上表请举乐,从之。九月丙寅,宴广政殿,始用乐。十二月乙亥,以太常议,奉赤帝为感生帝。 按《乐志》:元年,翰林学士陶谷等奉诏撰定祀感生帝之乐章、曲名,降神用《大安》,太尉行用《保安》,奠玉币用《庆安》,司徒奉俎用《咸安》,酌献用《崇安》,饮福用《广安》,亚献用《文安》,送神用《普安》。五代以来,乐工未具,是岁秋,行郊享之礼,诏选开封府乐工八百三十人,权隶太常习鼓吹。 队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儿队凡七十二人:一曰柘枝队,衣五色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二曰剑器队,衣五色绣罗襦,裹交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三曰婆罗门队,紫罗僧衣,绯挂子,执锡镮拄杖;四曰醉胡腾队,衣红锦襦,系银䩞鞢,戴毡帽;五曰诨臣万岁乐队,衣紫绯绿罗宽衫,诨裹簇花幞头;六曰儿童感圣乐队,衣青罗生色衫,系勒帛,总两角;七曰玉兔浑脱队,四色绣罗襦,系银带,冠玉兔冠;八曰异域朝天队,衣锦袄,系银束带,冠裔冠,执宝盘;九曰儿童解红队,衣紫绯绣襦,系银带,冠花砌凤冠,绶带;十曰射雕回鹘队,衣盘雕锦襦,系银䩞鞢,射雕盘。女弟子队凡一百五十三人:一曰菩萨蛮队,衣绯生色窄砌衣,冠卷云冠;二曰感化乐队,衣青罗生色通衣,背梳髻,系绶带;三曰抛毬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毬;四曰佳人剪牡丹队,衣红生色砌衣,戴金冠,剪牡丹花;五曰拂霓裳队,衣红仙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红绣抹额;六曰采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䌽船,执莲花;七曰凤迎乐队,衣红仙砌衣,戴云鬟凤髻;八曰菩萨献香花队,衣生色窄砌衣,戴宝冠,执香花盘;九曰䌽云仙队,衣黄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执旌节、鹤扇;十曰打毬乐队,衣四色窄绣罗襦,系银带,裹顺风脚簇花幞头,执毬杖。大抵若此,而复从宜变易。百戏有蹴毬、踏蹻、藏擪、杂旋、狮子、弄鎗、玲瓶、茶碗、毡龊、碎剑、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剑门、打弹丸之类。建隆中,教坊都知李德升作《长春乐曲》;乾德元年,又作《万岁升平乐曲》。明年,教坊高班都知郭延美又作《紫云长寿乐》鼓吹曲,以奏御焉。 按《张昭传》:昭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按《文献通考》:太祖皇帝建隆四年十一月,南郊,卤簿使张昭言:准旧仪,鸾驾将出宫,入庙,赴南郊,斋宿,皆有夜警晨严之制。唐宪宗亲郊时,礼仪使高郢奏称,据鼓吹局,申斋,宿夜,奏严。是夜警,恐与槌鼓版奏三严事不同,况其时不作乐悬,不鸣鼓吹,务要清洁。其致斋夜,奏三严,请不行。详酌礼典,奏严之设,本缘警备,事体与作乐全殊。况斋宿之夜,千乘万骑,宿于仪仗之中。苟无鼓漏之徼巡,何以警众多之耳目。望依旧礼施行。从之。
乾德四年,始复二舞,十二案之制。
《宋史·太祖本纪》:四年冬十月朔,命太常复二舞。按《乐志》:四年春,遣拾遗孙吉取成都孟昶伪宫县至京师,太常官属阅视,考其乐器,不协音律,命毁弃之。六月,判太常寺和岘言:大乐署旧制,宫县三十六虡设于庭,豋歌两架设于殿上。望诏有司别造,仍令徐州求泗滨石以充磬材。许之。先是,晋开运末,礼乐之器沦陷,至是,始令有司复二舞、十二案之制。二舞郎及引舞一百五十人,按视教坊、开封乐籍,选乐工子弟以备其列,冠服准旧制。鼓吹十二案,其制:设毡床十二,为熊罴腾倚之状,以承其下;每案设大鼓、羽葆鼓、金錞各一,歌、箫、笳各二,凡九人,其冠服同引舞之制。十月,岘又言:乐器中有义手笛,乐工考验,皆与雅音相应。按唐吕才歌《白雪》之琴,马滔进《太一》之乐,当时得与宫县之籍。况此笛足以协十二旋相之宫,亦可通八十四调,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之曰拱宸管。望于十二案、十二编磬并豋歌两架各设其一,编于今式。诏可。太祖每谓雅乐声高,近于哀思,不合中和。又念王朴、窦仪素名知乐,皆已沦没,因诏岘讨论其理。岘言:以朴所定律吕之尺较西京铜望臬古制石尺短四分,乐声之高,良由于此。乃诏依古法别创新尺,以定律吕。自此雅音和畅,事具《律历志》。自国初已来,御正殿受朝贺,用宫县;次御别殿,群臣上寿,举教坊乐。是岁冬至,上御乾元殿受贺毕,群臣诣大明殿行上寿礼,始用雅乐、豋歌、二舞。是月,和岘又上言:郊庙殿庭通用《文德》《武功》之舞,然其缀兆未称《武功》《文德》之形容。又依古义,以揖让得天下者,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下者,先奏武舞。陛下以推让受禅,宜先奏文舞。按《尚书》,舜受尧禅,元德升闻,乃命以位。请改殿宇所用文舞为《元德升闻》之舞。其舞人,约唐太宗舞图,用一百二十八人,以倍八佾之数,分为八行,行十六人,皆著履,执拂,服裤褶,冠进贤冠。引舞二人,各执五采纛,其舞状、文容、变数,聊更增改。又陛下以神武平一宇内,即当次奏武舞。按《尚书》,周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请改为《天下大定》之舞,其舞人数、行列悉同文舞,其人皆被金甲、持戟。引舞二人,各执五采旗。其舞六变:一变象六师初举,二变象上党克平,三变象淮扬底定,四变象荆湖归复,五变象邛蜀纳款,六变象兵还振旅。乃别撰舞曲、乐章。其铙、铎、雅、相、金錞、鼗鼓并引二舞等工人冠服,即依乐令,而《文德》《武功》之舞,请于郊庙仍旧通用。又按,唐贞观十四年,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作《景云河清歌》,名燕乐,元会第二奏者是也。伏见今年荆南进甘露,京兆、果州进嘉禾,黄州进紫芝,和州进绿毛龟,黄州进白兔。欲依月律,撰《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会登歌,首奏之。有诏:二舞人数衣冠悉仍旧制,乐章如所请。 按《律历志》:昔者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尧则钦若历象,以授人时,以成岁功,用能综三才之道,极万物之情,以成其政化者也。至司马迁、班固叙其指要,著之简策。自汉至隋,历代祖述,益加详悉。暨唐贞观迄周显德,五代隆替,踰三百年,博达之士颇亦详缉废坠,而律志皆阙。宋初混一宇内,能士毕举,国经王制,悉复古道。《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目,后代因之,今亦用次序以志于篇。曰备数。《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艺,其六曰九数,谓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嬴朒、旁要,是为九章。其后又有《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缉古》等法相因而起,历代传习,谓之小学。唐试右千牛卫胄曹参军陈从运著《得一算经》,其术以因折而成,取损益之道,且变而通之,皆合于数。复有徐仁美者,作《增成元一法》,设九十三问,以立新术,大则测于天地,细则极于微妙,虽粗述其事,亦适用于时。古者命官属于太史,汉、魏之世,皆在史官。隋氏始置算学博士于国庠,唐增其员,宋因而不改。曰和声。《周礼》,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古之圣人推律以制器,因器以宣声,和声以成音,比音而为乐。然则律吕之用,其乐之本欤。以其相生损益,数极精微,非聪明博达,则罕能详究。故历代而下,其法或存或阙,前史言之备矣。周显德中,王朴始依周法,以秬黍校正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作律准以宣其声。宋乾德中,太祖以雅乐声高,诏有司重加考正。时判太常寺和岘上言曰: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传,故累秬黍求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铜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臬下石尺是也。及以朴所定尺比校,短于石尺四分,则声乐之高,盖由于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管律可以准绳。上乃令依古法,以造新尺并黄钟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声,果下于朴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遂下尚书省集官详定,众议佥同。由是重造十二律管,自此雅音和畅。 按《和岘传》:岘判太常寺。乾德四年,南郊,岘建议:依旧典,宗庙殿廷设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罴十二案,朝会登歌用五瑞,郊庙奠献用四瑞,回仗至楼前奏《采茨》之曲,御楼奏《隆安》之曲,各用乐章。又谓《八佾》之舞以象文德武功,请用《元德升闻》《天下大定》二舞。并从其议。
《玉海》:乾德四年十月辛酉,诏太常置熊罴十二案,及文武舞、羽籥、干戚乐工之数。本寺上言:文武舞各六十六人,文舞二人执纛前引。其舞人并服进贤冠、黄纱袍、革带、乌皮履,左手执籥,右手执翟。武舞二人执旌,其舞人并服武弁平巾帻、金支绯绿布大袖,右手执干,左手执戚。引舞十八人,内二人执鼗,二人执铎,六人执金錞,二人执铙,二人执相,四人执雅。其引舞人并服武弁冠、朱衣白裤、革带、乌皮履。以上舞郎并引舞共一百五十人,十二案设毡床十二,为熊罴腾倚之状,以承其下。十二案共一百八人,并服武弁冠,二舞用乐章二首,诏学士陶谷窦仪分撰。
乾德六年,诏和岘作四瑞乐章,以备登歌。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乐志》:六年,和岘言:汉朝获天马、赤雁、神鼎、白麟之瑞,并为郊歌。国朝,合州进瑞木成文,驯象由远方自至,秦州获白乌,黄州获白雀,并合播在筦弦,荐于郊庙。诏岘作《瑞文》《驯象》《玉乌》《皓雀》四瑞乐章,以备登歌。未几,岘复言:按《开元礼》,郊祀,车驾还宫入嘉德门,奏《采茨》之乐;入太极门,奏《太和》之乐。今郊祀礼毕,登楼肆赦,然后还宫,宫县但用《隆安》,不用《采茨》。其《隆安》乐章本是御殿之辞,伏详《礼》意,《隆安》之乐自内而出,《采茨》之乐自外而入,若不并用,有失旧典。今太乐署丞王光裕诵得唐日《采茨曲》,望依月律别撰其辞,每郊祀毕,车驾初入奏之。御楼礼毕还宫,即奏《隆安》之乐。并从之。
《玉海》:乾德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和岘言郊祀有夜警,晨严,六州十二时及鼓吹回仗,时驾前导引三曲,望撰乐章肄习。从之。
开宝 年,诏圜丘增十六虡。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乐志》:太常寺言:准令,宗庙殿庭宫县二十虡,郊社二十虡,殿庭加鼓吹十二案。开宝四年,郊祀误用宗庙之数,今岁亲郊,欲用旧礼。有诏,圜丘增十六虡,馀依前制。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冬至上寿,复用教坊乐。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二年二月壬寅,宴崇德殿,不作乐。冬十月辛酉,契丹来贺乾明节,与骑射,遂宴苑中。己巳,群臣请举乐,表二上,从之。 按《乐志》:二年,冬至上寿,复用教坊乐。 又按《志》:教坊自唐武德以来,置署在禁门内。开元后,其人寖多,凡祭祀、大朝会则用太常雅乐,岁时宴飨则用教坊诸部乐。前代有宴乐、清乐、散乐,本隶太常,后稍归教坊,有立、坐二部。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馀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庭中吹觱篥,以众乐和之;赐群臣酒,皆就坐,宰相饮,作《倾杯乐》;百官饮,作《三台》。第二、皇帝再举酒,群臣立于席后,乐以歌起。第三、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以次进食。第四、百戏皆作。第五、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群臣皆起,听辞毕,再拜。第七、合奏大曲。第八、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琵琶。第九、小儿队舞,亦致辞以述德美。第十、杂剧。罢,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举酒,殿上独吹笙。第十二、蹴鞠。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第十四、女弟子队舞,亦致辞如小儿队。第十五、杂剧。第十六、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十七、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龟兹》。第十八、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食罢。第十九、用角抵,宴毕。其御楼赐酺同大宴。崇德殿宴契丹使,惟无后场杂剧及女弟子舞队。每上元观灯,楼前设露台,台上奏教坊乐、舞小儿队。台南设灯山,灯山前陈百戏,山棚上用散乐、女弟子舞。馀曲宴会、赏花、习射、观稼,凡游幸但奏乐行酒,惟庆节上寿及将相入辞赐酒,则止奏乐。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一曰正宫调,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齐天乐》;二曰中吕宫,其曲二,曰《万年欢》《剑器》;三曰道调宫,其曲三,曰《梁州》《薄媚》《大圣乐》;四曰南吕宫,其曲二,曰《瀛府》《薄媚》;五曰仙吕宫,其曲三,曰《梁州》《保金枝》《延寿乐》;六曰黄钟宫,其曲三,曰《梁州》《中和乐》《剑器》;七曰越调,其曲二,曰《伊州》《石州》;八曰大石调,其曲二,曰《清平乐》《大明乐》;九曰双调,其曲三,曰《降圣乐》《新水调》《采莲》;十曰小石调,其曲二,曰《胡渭州》《嘉庆乐》;十一曰歇指调,其曲三,曰《伊州》《君臣相遇乐》《庆云乐》;十二曰林钟商,其曲三,曰《贺皇恩》《泛清波》《胡渭州》;十三曰中吕调,其曲二,曰《绿腰》《道人欢》;十四曰南吕调,其曲二,曰《绿腰》《罢金钲》;十五曰仙吕调,其曲二,曰《绿腰》《䌽云归》;十六曰黄钟羽,其曲一,曰《千春乐》;十七曰般涉调,其曲二,曰《长寿仙》《满宫春》;十八曰正平调,无大曲,小曲无定数。不用者有十调:一曰高宫,二曰高大石,三曰高般涉,四曰越角,五曰商角,六曰高大石角,七曰双角,八曰小石角,九曰歇指角,十曰林钟角。乐用琵琶、箜篌、五弦琴、筝、笙、觱栗、笛、方响、羯鼓、杖鼓、拍板。法曲部,其曲二,一曰道调宫《望瀛》,二曰小石调《献仙音》。乐用琵琶、箜篌、五弦、筝、笙、觱栗、方响、拍板。龟兹部,其曲二,皆双调,一曰《宇宙清》,二曰《感皇恩》。乐用觱栗、笛、羯鼓、腰鼓、揩鼓、鸡楼鼓、鼗鼓、拍板。鼓笛部,乐用三色笛、杖鼓、拍板。 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刱新声者,三百九十。凡制大曲十八:正宫《平戎破阵乐》,南吕宫《平晋普天乐》,中吕宫《大宋朝欢乐》,黄钟宫《宇宙荷皇恩》,道调宫《垂衣定八方》,仙吕宫《甘露降龙庭》,小石调《金枝玉叶春》,林钟商《大惠帝恩宽》,歇指调《大定寰中乐》,双调《惠化乐尧风》,越调《万国朝天乐》,大石调《嘉禾生九穗》,南吕宫调《文兴礼乐欢》,仙吕调《齐天长寿乐》,般涉调《君臣宴会乐》,中吕调《一斛夜明珠》,黄钟羽《降圣万年春》,平调《金觞祝寿春》。曲破二十九:正宫《宴钧台》,南吕宫《七盘乐》,仙吕宫《王母桃》,高宫《静三边》,黄钟宫《采莲回》,中吕宫《杏园春》《献玉杯》,道调宫《折枝花》,林钟商《宴朝簪》,歇指调《九穗禾》,高大石调《转春莺》,小石调《舞霓裳》,越调《九霞觞》,双调《朝八蛮》,大石调《清夜游》,林钟角《庆云见》,越角《露如珠》,小石角《龙池柳》,高角《阳台云》,歇指角《金步摇》,大石角《念边功》,双角《宴新春》,南吕调《凤城春》,仙吕调《梦钧天》,中吕调《采明珠》,平调《万年枝》,黄钟羽《贺回鸾》,般涉调《郁金香》,高般涉调《会天仙》。琵琶独弹曲破十五:凤鸾商《庆成功》,应钟调《九曲清》,金石角《凤来仪》,芙蓉调《蕊宫春》,蕤宾调《连理枝》,正仙吕调《朝天乐》,兰陵角《奉宸欢》,孤雁调《贺昌时》,大石调《寰海清》,玉仙商《玉芙蓉》,林钟角《泛仙槎》,无射宫调《帝台春》,龙仙羽《宴蓬莱》,圣德商《美时清》,仙吕调《寿星见》。小曲二百七十:正宫十:《一阳生》《玉窗寒》《念边戍》《玉如意》《琼树枝》《鹔鹴裘》《塞鸿飞》《漏丁丁》《息鼙鼓》《劝流霞》。南吕宫十一:《仙盘露》《冰盘果》《芙蓉园》《林下风》《风雨调》《开月幌》《凤来宾》《落梁尘》《望阳台》《庆年丰》《青騣马》。中吕宫十三:《上林春》《春波绿》《百树花》《寿无疆》《万年春》《击珊瑚》《柳垂丝》《醉红楼》《折红杏》《一园花》《花下醉》《游春归》《千树柳》。仙吕宫九:《折红蕖》《鹊渡河》《紫兰香》《喜见时》《猗兰殿》《步瑶阶》《千秋乐》《百和香》《佩珊珊》。黄钟宫十二:《菊花杯》《翠幕新》《四塞清》《满帘霜》《画屏风》《折茱萸》《望春云》《苑中鹤》《赐征袍》《望回戈》《稻稼成》《泛金英》。高宫九:《嘉顺成》《安边塞》《猎骑还》《游兔园》《锦步帐》《博山炉》《煖寒杯》《雪纷纭》《待春来》。道调宫九:《会夔龙》《泛仙杯》《披风襟》《孔雀扇》《百尺楼》《金樽满》《奏明庭》《拾落花》《声声好》。越调八:《翡翠帷》《玉照台》《香旖旎》《红楼夜》《朱顶鹤》《得贤臣》《兰堂烛》《金镝流》。双调十六:《宴琼林》《汎龙舟》《汀洲绿》《登高楼》《麦陇雉》《柳如烟》《杨花飞》《王泽新》《玳瑁簪》《玉阶晓》《喜清和》《人欢乐》《征戍回》《一院香》《一片云》《千万年》。小石调七:《满庭香》《七宝冠》《玉唾盂》《辟尘犀》《喜新晴》《庆云飞》《太平时》。林钟商十:《采秋兰》《紫丝囊》《留征骑》《塞鸿度》《回鹘朝》《汀洲雁》《风入松》《蓼花红》《曳珠佩》《遵渚鸿》。歇指调九:《榆塞清》《听秋风》《紫玉箫》《碧池鱼》《鹤盘旋》《湛恩新》《听秋蝉》《月中归》《千家月》。高大石调九:《花下宴》《甘雨足》《画秋千》《夹竹桃》《攀露桃》《燕初来》《踏青回》《抛绣毬》《泼火雨》。大石调八:《贺元正》《待花开》《采红莲》《出谷莺》《游月宫》《望回车》《塞云平》《秉烛游》。小石调九:《月宫春》《折仙枝》《春日迟》《绮筵春》《登春台》《紫桃花》《一林红》《喜春雨》《汎春池》。双角九:《凤楼灯》《九门开》《落梅香》《春冰拆》《万年安》《催花发》《降真香》《迎新春》《望蓬岛》。高角九:《日南至》《帝道昌》《文风盛》《琥珀杯》《雪花飞》《皂貂裘》《征马嘶》《射飞雁》《雪飘飖》。大石角九:《红炉火》《翠云裘》《庆成功》《冬夜长》《金鹦鹉》《玉楼寒》《凤戏雏》《一炉香》《云中雁》。歇指角九:《玉壶冰》《卷珠箔》《随风帘》《树青葱》《紫桂丛》《五色云》《玉楼宴》《兰堂宴》《千秋岁》。越角九:《望明堂》《华池露》《贮香囊》《秋气清》《照秋池》《晓风度》《靖边尘》《闻新雁》《吟风蝉》。林钟角九:《庆时康》《上林果》《画帘垂》《水精簟》《夏木繁》《暑气清》《风中琴》《转轻车》《清风来》。仙吕调十五:《喜清和》《芰荷新》《清世欢》《玉钩栏》《金步摇》《金错落》《燕引雏》《草芊芊》《步玉砌》《整华裾》《海山青》《旋絮绵》《风中帆》《青丝骑》《喜闻声》。南吕调七:《春景丽》《牡丹开》《展芳茵》《红桃露》《啭林莺》《满林花》《风飞花》。中吕调九:《宴嘉宾》《会群仙》《集百祥》《凭朱栏》《香烟细》《仙洞开》《上马杯》《拂长袂》《羽觞飞》。高般涉调九:《喜秋成》《戏马台》《汎秋菊》《芝殿乐》《鸂𪆟杯》《玉芙蓉》《偃干戈》《听秋砧》《秋云飞》。般涉调十:《玉树花》《望星斗》《金钱花》《玉窗深》《万民康》《瑶林风》《随阳雁》《倒金罍》《雁来宾》《看秋月》。黄钟羽七:《宴邹枚》《云中树》《燎金炉》《涧底松》《岭头梅》《玉炉香》《瑞雪飞》。平调十:《万国朝》《献春盆》《鱼上冰》《红梅花》《洞中春》《春雪飞》《翻罗袖》《落梅花》《夜游乐》《斗春鸡》。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正宫、南吕宫、道调宫、越调、南吕调,并《倾杯乐》《三台》;仙吕宫、高宫、小石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小石角、双角、高角、大石角、歇指角、林钟角、高般涉调、黄钟羽、平调,并《倾杯乐》、中吕《倾杯乐》《剑器》《感皇化》《三台》;黄钟宫《倾杯乐》《朝中措》《三台》;双调《倾杯乐》《摊破抛毬乐》《醉花间》《小重山》《三台》;林钟商《倾杯乐》《洞中仙》《望行宫》《三台》;歇指调《倾杯乐》《洞仙歌》《三台》;仙吕调《倾杯乐》《月宫仙》《戴仙花》《三台》;中吕调《倾杯乐》《菩萨蛮》《瑞鹧鸪》《三台》;般涉调《倾杯乐》《望征人》《嘉宴乐》《引驾回》《拜新月》《三台》。若《宇宙贺皇恩》《降圣万年春》之类,皆藩邸所作,以述太祖美德,诸曲多秘。而《平晋普天乐》者,平河东回所制,《万国朝天乐》者,又明年所制,每宴享常用之。然帝勤求治道,未尝自逸,故举乐有度。雍熙初,教坊使郭守中求外任,止赐束帛。 太平兴国中,伶官蔚茂多侍大宴,闻鸡唱,殿前都虞候崔翰问之曰:此可被管弦乎。茂多即法其声,制曲曰《鸡叫子》。又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也。
太平兴国三年,选钧容直之善乐者,以备巡幸。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钧容直,亦军乐也。太平兴国三年,诏籍军中之善乐者,命曰引龙直。每巡省游幸,则骑导车驾而奏乐;若御楼观灯、赐酺,则载第一山车。东西班乐,亦太平兴国中选东西班习乐者,乐器独用银字觱栗、小笛、小笙。每骑从车驾而奏乐,或巡方则夜奏于行宫殿庭。
《玉海》: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庚辰,驾幸景风门,驻辇观刈麦。移幸玉津园,张乐,饮群臣酒。
雍熙 年,改箫韶部为云韶部。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云韶部者,黄门乐也。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令于教坊习乐艺,赐名箫韶部。雍熙初,改曰云韶。每上元观灯,上巳、端午观水嬉,皆命作乐于宫中。遇南至、元正、清明、春秋分社之节,亲王内中宴射,则亦用之。奏大曲十三:一曰中吕宫《万年欢》;二曰黄钟宫《中和乐》;三曰南吕宫《普天献寿》,此曲亦太宗所制;四曰正宫《梁州》;五曰林钟商《汎清波》;六曰双调《大定乐》;七曰小石调《喜新春》;八曰越调《胡渭州》;九曰大石调《清平乐》;十曰般涉调《长寿仙》;十一曰高平调《罢金钲》;十二曰中吕调《绿腰》;十三曰仙吕调《䌽云归》。乐用琵琶、筝、笙、觱栗、笛、方响、杖鼓、羯鼓、大鼓、拍板。杂剧用傀儡,后不复补。
《文献通考》:云韶部有主乐内品八十人歌三人杂剧二十四人琵琶四人笙四人筝四人板四人方响三人觱篥八人笛七人杖鼓七人羯鼓二人大鼓二人傀儡八人
端拱元年,有司请朝会奏《祥麟》《丹凤》《河清》《白龟》《瑞麦》之曲,从之。
《宋史·太宗本纪》:端拱元年春正月,澶州黄河清。八月,凤凰集广州。 按《乐志》:太平兴国九年,岚州献祥麟;雍熙中,苏州贡白龟;端拱初,澶州河清,广州凤凰集;诸州麦两穗、三穗者,连岁来上。有司请以此五瑞为《祥麟》《丹凤》《河清》《白龟》《瑞麦》之曲,荐于朝会,用之。
端拱二年,选诸军以充乐部。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二年,又选捧日、天武、拱圣军晓畅音律者,增多其数,以中使监视,藩臣以乐工上贡者亦隶之。 诸军皆有善乐者,每车驾亲祀回,则衣绯绿衣,自青城至朱雀门,列于御道之左右,奏乐迎奉,其声相属,闻十数里。或军宴设亦奏之。 棹刀枪牌翻歌等,不常置。 清卫军习乐者,令钧容直教之,内侍主其事,园苑赐会及馆待契丹使人。又有亲从亲事乐及开封府衙前乐,园苑又分用诸军乐,诸州皆有衙前乐。
淳化二年,改二舞为《化成天下》之舞,《威加海内》之舞。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淳化二年,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和㠓言:兄岘于乾德中约《唐志》故事,请
改殿庭二舞之名,舞有六变之象,每变各有乐章,歌咏太祖功业。今睹来岁正会之仪,登歌五瑞之曲已从改制,则文武二舞亦当定其名。《周易》有化成天下之辞,谓文德也;汉史有威加海内之歌,谓武功也。望改殿庭旧用《元德升闻》之舞为《化成天下》之舞,《天下大定》之舞为《威加海内》之舞。其舞六变:一变象登台讲武,二变象漳、泉奉土,三变象杭、越来朝,四变象克殄并、汾,五变象肃清银、夏,六变象兵还振旅。每变乐章各一首。诏可。
淳化三年,作四瑞乐章,以备郊庙,又诏讲求乡饮酒故事作鹿鸣等乐章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三年,元日朝贺毕,再御朝元殿,群臣上寿,复用宫县、二舞,登歌五瑞曲,自此遂为定制。㠓又请取今朝祥瑞之殊尤者作为四瑞乐章,备郊庙奠献,以代旧曲,诏从之。有司虽承诏,不能奉行,故今阙其曲。
《玉海》:三年,诏讲求乡饮酒故事,命学士承旨苏易简,依古乐章,作鹿鸣、南陔、嘉鱼、崇丘、关睢、鹊巢之诗。淳化四年,改钧容直乐名。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钧容直,亦军乐也。太平兴国三年,诏籍军中之善乐者,命曰引龙直。淳化四年,改名钧容直,取钧天之义。乐工,同云韶部。
至道元年,作九弦琴、五弦阮,颁示中书。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太宗尝谓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王因之,加文武二弦。至道元年,乃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凡造九弦琴宫调、凤吟商调、角调、徵调、羽调、龙仙羽调、侧蜀调、黄钟调、无射商调、瑟调变弦法各一。制宫调《鹤唳天弄》、凤吟商调《凤来仪弄》、龙仙羽调《八仙操》,凡三曲。又以新声被旧曲者,宫调四十三曲,商调十三曲,角调二十三曲,徵调十四曲,羽调二十六曲,侧蜀调四曲,黄钟调十九曲,无射商调七曲,瑟调七曲。造五弦阮宫调、商调、凤吟调、角调、徵调、羽调黄钟调、无射商调、瑟调、碧玉调、慢角调、金羽调变弦法。制宫调《鹤唳天弄》、凤吟商调《凤来仪弄》凡二。又以新声被旧曲者,宫调四十四曲、商调十三曲、角调十一曲、徵调十曲、羽调十曲、黄钟十九曲、无射商调七曲、瑟调七曲、碧玉调十四曲、慢角调十曲、金羽调三曲。阮成,以示中书门下,因谓曰:雅乐与郑、卫不同,郑声淫,非中和之道。朕思雅正之音可以治心,原古圣人之旨,尚存遗美。琴七弦,朕今增之为九,其名曰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则九奏克谐而不乱矣。阮四弦,增之为五,其名曰:水、火、金、木、土,则五材并用而不悖矣。因命待诏朱文济、蔡裔赍琴、阮诣中书弹新声,诏宰相及近侍咸听焉。由是中外献赋颂者数十人。
《玉海》:至道元年十月戊子,以新琴阮谱藏秘阁。甲午,翰苑秘阁三馆学士,以上新增琴阮,各献歌赋诗颂。上谓宰相曰:朝廷文物甚盛,群臣所献颂,校其工拙,唯李宗谔、赵安仁、杨亿词理精当,吴淑、安德裕、胡旦,或词采古雅,或学问优博。
《文献通考》:宋太宗皇帝因大乐雅琴,更加二弦,召钱尧卿按谱,以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九弦按曲,转入大乐十二律,清浊互相合应。御制韶乐集中,有正声,翻译字谱,又令钧容班部头任守澄,并教坊正部头花日新、何元善等,注入唐来燕乐半字谱,凡一声先以九弦琴谱对大乐字,并唐来半字谱,并有清声。今九弦谱内,有大定乐日重、轮月、重明三曲,并御制大乐乾安曲。
至道二年,以九弦琴、五弦阮冠雅乐,遂废拱宸管。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二年,太常音律官田琮以九弦琴、五弦阮均配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并协律吕,冠于雅乐,仍具图以献。上览而嘉之,迁其职以赏焉。自是遂废拱宸管。
真宗咸平二年八月丁巳,大宴崇德殿,始作乐。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咸平四年,太常言:乐工止奏黄钟一宫,诏择晓习月律者,增月奉。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太常寺言:乐工习艺匪精,每祭享郊庙,止奏黄钟宫一调,未尝随月转律,望示条约。乃命翰林侍读学士夏侯峤、判寺郭贽同按试,择其晓习月律者,悉增月奉,自馀权停廪给,再俾学习,以奖励之。虽颇振纲纪,然亦未能精备。盖乐工止以年劳次补,而不以艺进,至有抱其器而不能振作者,故难于骤变。
景德三年,上御崇政殿张宫悬阅试,诸乐赐群臣有差,诏以后诸大祠皆用乐。
《宋史·真宗本纪》:三年六月丙子,群臣固请听乐,从之。七月甲子,大宴含光殿,始用乐。八月甲戌,阅太常新集雅乐。 按《乐志》:景德二年八月,监察御史艾仲孺上言,请修饰乐器,调正音律,乃诏翰林学士李宗谔权判太常寺,及令内臣监修乐器。后复以龙图阁待制戚纶同判寺事,乃命太常乐、鼓吹两署工校其优劣,黜去滥吹者五十馀人。宗谔因编次律吕法度、乐物名数,目曰《乐纂》,又裁定两署工人试补条式及肄习程课。明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张宫悬阅试,召宰执、亲王临观,宗谔执乐谱立侍。先以钟磬按律准,次令登歌,钟、磬、埙、篪、琴、阮、笙、箫各二色合奏,筝、瑟、筑三色合奏,迭为一曲,复击镈钟为六变、九变。又为朝会上寿之乐及文武二舞、鼓吹、导引、警夜之曲,颇为精习。上甚悦。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义管,然难于遽易,乐工单仲辛遂改为一定之制,不复旋易,与诸宫调皆协。又令仲辛诞唱八十四调曲,遂诏补副乐正,赐袍笏、银带,自馀皆赐衣带、缗钱,又赐宗谔等器币有差。自是,乐府制度颇有伦理。先是,惟天地、感生帝、宗庙用乐,亲祀用宫悬,有司摄事,止用登歌,自馀大祀,未暇备乐。时既罢兵,垂意典礼,至是诏曰:致恭明神,邦国之重事;升荐备乐,方册之彝章。矧在尊神,固当严奉。举行旧典,用格明灵。自今诸大祠并宜用乐,皆同感生帝,六变、八变如《通礼》所载。 按《李昉传》:昉子宗谔。景德二年,召为翰林学士。是秋,将郊,命判太常太乐、鼓吹二署。先是,乐工率以年劳迁补,至有抱其器而不知声者。宗谔素晓音律,遂加审定,奏斥谬滥者五十人。因修完器具,更署职名,条上利病二十事,帝省阅而赏叹之。事具《乐志》。又著《乐纂》以献,命付史馆,自是月再疑习焉。时诸神祠坛多阙外壝之制,因深堑列树以表之,营葺斋室,旧典因以振起。
《玉海》:三年八月辛未朔,诏夏至祭地。至祀五帝,凡十四祭并用乐。
大中祥符元年,诏太庙彻豆,奏歌章定封禅之乐。亚、终献皆用登歌。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夏四月甲午,诏以十月有事于泰山。五月癸未,诏离京至封禅以前不举乐,所经州县勿以声伎来迓。 按《乐志》:大中祥符元年四月,详定所言:东封道路稍远,欲依故事,山上圜台及山下封祀坛前俱设豋歌两架,坛下设二十架并二舞,其朝觐坛前亦设二十架,更不设熊罴十二案。从之。九月,都官员外郎、判太常礼院孙奭上言:按礼文,飨太庙终献降阶之后,武舞止,太祝彻豆,《丰安》之乐作,一成止,然后《理安》之乐作,是谓送神。《论语》曰:三家者以《雍》彻。又《周礼》乐师职曰:及彻,帅学士而歌彻。郑元曰:谓歌《雍》也。《郊祀录》载登歌彻豆一章,奏无射羽。然则宗庙之乐,礼有登歌彻豆,今于终献降阶之后即作《理安之乐》,诚恐阙失,望依旧礼增用。诏判太常寺李宗谔与检讨详议以闻。宗谔等言:国初撰乐章,有彻豆《丰安》曲辞,乐署因循不作,望如奭所奏。从之。时以将行封禅,诏改酌献昊天上帝《禧安》之乐为《封安》,皇地祇《禧安》之乐为《禅安》,饮福《禧安》之乐为《祺安》,别制天书乐章《瑞安》《灵文》二曲,每亲行礼用之。又作《醴泉》《神芝》《庆云》《灵鹤》《瑞木》五曲,施于朝会、宴享,以纪瑞应。十月,真宗亲习封禅仪于崇德殿,睹亚献、终献皆不作乐,因令检讨故事以闻。有司按《开宝通礼》,亲郊,坛上设登歌,皇帝升降、奠献、饮福则作乐;坛下设宫县,降神、迎俎、退文舞、引武舞、迎送皇帝则作。亚献、终献、升降在退文舞引武舞之间。有司摄事,不设宫架、二舞,故三献、升降并用登歌。今山上设登歌,山下设宫县、二舞,其山上圜台亚献、终献准亲祠例,无用乐之文。于是特诏亚、终献并用登歌。 按《礼志》:元年十月,有事于泰山,命翰林、太常礼院详定仪注,皇帝升坛,复位,饮福,送神,乐止,皇帝再升坛省视。缘祀礼已毕,更不举乐。省讫,降坛。仍诏山上亚献、终献,登歌作乐,自进发至行礼前,并禁音乐。 按《孙奭传》: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大中祥符初,得天书于左承天门,帝将奉迎,召问奭,奭对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初,圜丘无外壝,五郊从祀不设席,尊不施羃;七祠时飨饮福用一尊,不设三登,升歌不以《雍》彻;宗庙不备二舞。奭皆援古奏正,遂著于礼。事下有司议,不合而止。
《玉海》:祥将元年正月丙寅,判太常李宗谔上奉迎天书酌献瑞文乐章。六月己亥,上朝拜天书瑞文曲。丙午,学士院上登歌瑞文乐章二首。壬子,以酌献,上帝地祇禧安之乐,为封安、禅安、皇帝饮福,为祺安之乐。礼毕,仍旧。十二月己酉,诏别制天书乐章,又取天书降及议封禅以来,祥瑞尤异者,别撰乐章,以备朝会燕飨。太常请郊祀酌献天书,用瑞安曲。天书升降,用灵安曲。朝飨,用醴泉、神芝、庆云、灵鹤、瑞木五曲。诏近臣撰词。
大中祥符五年,以圣祖降,上亲作歌诗荐于郊庙。按《宋史·真宗本纪》:五年十月戊子,御制配享乐章并二舞名,文曰《发祥流庆》,武曰《降真观德》。 按《乐志》:五年,圣祖降,有司言:按唐太清宫乐章,皆明皇亲制,其崇奉玉皇、圣祖及祖宗配位乐章,并望圣制。诏可之。圣制荐献圣祖文舞曰《发祥流庆》之舞,武舞曰《降真观德》之舞。自是,王清昭应宫、景灵宫亲荐皆备乐,用三十六虡。景灵宫以庭狭,止用二十虡。上又取太宗所撰《万国朝天曲》《同和》之舞,《平晋曲》《定功》之舞,亲作乐辞,奏于郊庙。 大中祥符五年,因鼓工温用之请,增《龟兹》部,如教坊。其奉天书及四宫观皆用之。有指挥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应奉文字一人、监领内侍二人。按《会要》:祥符五年,御制朝谒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十一曲。闰十月五日己巳,李宗谔上太庙奠献豋歌瑞安乐章。帝亲制乐章十六篇。
大中祥符六年,诏以太宗所制曲名,及琴阮谱字,变弦法,付史馆太乐局。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六年四月己卯十九日,诏以太宗所制曲名三百九十,及九弦琴、五弦阮谱字变弦法,并调弄操引名三百六十六,付史馆太乐局。
大中祥符七年二月,学士院上瑞云乐章。三月,奏云韶乐。
《宋史·真宗本纪》:七年春正月己酉,天书升辂,雨雪倏霁,法驾继进,佳气弥望。
《玉海》:祥符七年二月乙丑,学士院上应天府瑞云乐章一首。先是,正月丁酉,上奉老君宝册真安大安乐章。乙卯,次应天府,天书升辇,五色云黄云翔辂而行,扶持使赵安仁请播为乐章,以备酌献。 又三月乙未,宴翔鸾阁,浮觞曲水,奏云韶乐。上作诗,群臣皆赋。
乾兴元年,仁宗即位,祔真宗于太庙,作《大明之舞》,是时始奏太宗所制曲调。
《宋史·仁宗本纪》:乾兴元年二月戊午,即位。冬十月己未,祔真宗神主于太庙,庙乐曰《大明之舞》。 按《乐志》:太宗所制曲,乾兴以来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调,总四十八曲:黄钟、道调、仙吕、中吕、南吕、正宫、小石、歇指、高平、般涉、大石、中吕、仙吕、双越调,黄钟羽。其急慢诸曲几千数。又法曲、《龟兹》、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