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徵典.水异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徵典

 第一百三十三卷目录

 水异部汇考一
  书纬〈中候〉
  春秋纬〈潜潭巴〉
  礼纬〈稽命徵〉
  观象玩占〈水杂变〉
  管窥辑要〈水部占 井变异〉
 水异部汇考二
  周〈灵王一则 景王一则 赧王二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一则 章帝建初一则 安帝永初一则 桓帝永兴一则 延熹二则 灵帝建宁一则〉
  晋〈武帝咸宁一则 大康一则 穆帝升平二则 安帝元兴一则〉
  宋〈文帝元嘉一则〉
  南齐〈东昏侯永元一则〉
  陈〈宣帝太建一则 后主祯明一则〉
  北魏〈太祖登国一则 太宗泰常一则 高宗和平一则 前废帝普泰一则 孝静帝天平一则 元象一则〉
  北齐〈武成帝河清一则〉
  北周〈宣帝大象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仁寿一则 炀帝大业一则〉
  唐〈高祖武德三则 太宗贞观八则 高宗永徽三则 调露一则 中宗神龙一则 睿宗唐隆一则 元宗开元八则 天宝一则 肃宗乾元一则 宝应一则 代宗广德一则 大历二则 德宗建中一则 贞元四则 穆宗长庆一则 文宗开成一则 宣宗大中一则 懿宗咸通一则 僖宗乾符一则 广明一则 中和一则 光启一则 文德一则 昭宣帝天祐一则〉
  宋〈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雍熙一则 端拱一则 真宗咸平一则 大中祥符三则 天禧一则 仁宗皇祐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徽宗大观四则 政和二则 宣和一则 高宗绍兴一则 宁宗庆元一则〉
  金〈卫绍王大安一则 至宁一则 宣宗贞祐一则〉
  元〈世祖至元二则 成宗元贞一则 顺帝至正三则〉

庶徵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水异部汇考一

《书纬》《中候》

醴,甘也。取名醴酒,尧祗德匪懈,醴泉出。文命盛德,俊乂在官,醴泉出山。

《春秋纬》《潜潭巴》

君德应阳,则醴泉出。又:旅星得,则醴泉出。

《礼纬》《稽命徵》

王者刑杀当罪,赏赐当功,得礼之仪,则醴泉出。

《观象玩占》《水杂变》

都邑中水,无故自绝,其邑将徙人流亡。山水忽竭,其邑将虚。《河图·地镜》曰:是谓阴反。不出五年,有叛臣,兵起,民流亡。
河忽易道,君易贤。一曰:邑将徙,人流亡。《地镜》曰:河徙一里至三里,下有谋。五里至十里,女主执政,外戚有谋。十里以上,政在臣下。
河溢不出,三年,国有忧。
水忽自盈,兵起,君凶,且大水。
水忽壅,《地镜》曰:白丁执政。不出六年,主后俱亡。池井自溢,有乱臣起兵篡国。
水忽不流,妇人乱,有反臣,有亡国。《地镜》曰:流水忽停,天下饥。
停水忽流,天下兵起。
水逆流,《地镜》曰:是谓反道。不出二年,兵从女主起。河水沸,京房曰:此执政怀奸不公,众邪并聚所致,必有叛臣。
水无故自出高山,其邑以兵亡,必有水。出其地,有谋不成,市有兵起。
泽水自鸣,《地镜》曰:百姓哀苦,若作吟声,其国分裂。泽水忽自无鱼,君灾,秋大水,有兵起,臣民有忧。井水涸,《地镜》曰:其邑将墟。一曰:在邑邑空,在家家破,是谓阴反阳。不出二年,女主有争为王后者。
井自浊,政令不明。又曰:君井浊,君自覆。人家井忽自浊,家主有殃。
井忽自大自小,在国,君亡。在庶人家,主人亡。
井水溢,在国君,凶。在家主,有凶。
井忽自沸有声,将军死。在邑,长吏死。在家,其主人死。《地镜》曰:井涌沸,宗庙将毁。《京房候》曰:水泉沸,贱人将贵之兆也。
人家井沸,其邑不居。
井鸣,君主亡国,庶人之象。井中出气,上至于天,兵起,国君走。在外则其起之地,且有兵灾。
邑废而枯陂,〈阙〉佞人与贤人争权,不出一年,其邑亡。

《管窥辑要》《水部占》

黄河水清,则圣人出。千年一清。一曰:黄河清,改受命。水先清白,变青黄黑,各三日,帝王起。
河洛水有龙见,帝王兴。
醴泉出,王者之瑞。
河水忽徙一里至三里,是谓失政,且有谋臣。从五里至十里,乃女主执政,外戚有背叛。
江河水平不流,天下有叛臣。
人家庭忽生泉,其家大富。
泉忽自出非所,臣下为乱,有疾疫,不出二年,国有丧。市肆无故自出水泉,将相为乱。一曰:国内乱期三年。一曰:人相食。
泉水沸,贱臣将贵。
水忽自鸣作金声,土地分裂,家国同占。
大水无故自徙,是谓阴反,不过五年,有反臣,兵起,人流亡。
水逆流,有逆臣。张平子曰:水为五行之首,滞而逆流,人君德不下而教逆也。《潜潭巴》曰:水逆者,反命也。水色变赤,京房曰:流水化血,兵起。又曰:任用残贼杀戮,则水化血。
水中出火,其国大人为贼所图。
水忽震波,国主逃。
大水漂城郭,兵破将死,大兵起。
平原出水,不出五年,有逆臣,人流亡。
清水忽自浊,天下乱。
水忽自出于朝市及山谷,有兵乱。
水中忽见异物,皆主大旱。
水中州屿长,其国益土。
水忽出石缝,臣下有咎,有大水。
天不雨而生泉,其国大富。
军中泉出,大战必胜。一曰:将平戎虏。一曰:战败。井水及池水有波浪声者,有贼来侵。
涌泉忽出,臣下为害,不出三年,国有丧。

《井变异》

井中赤黄气起,其分蝗虫。起白气,为阴谋,臣不忠,疫行。赤气,臣谋变,有兵。黑气,其地水灾,期一百二十日应之。
井中虹出入之,其地大灾。
井溢有声,国亡。一曰:下人谋上,井中溢,在国,君凶。在邑,主者凶。一曰:兵起。
井溢下,人将夺上位。一曰:民暴死,三十日不汲之,则吉。
君井沸,宗庙毁。人家井沸,其屋不居。井沸有声,在军将死,在邑长吏死,在家主者死。
井忽枯涸,在邑邑空,在家家空。
井水赤,《地镜占》曰:其家主有殃。
井忽自臭,君亡国,庶人亡家。井鸣,仝占。
井水动有声,庶人投石其中,吉。
井泉中有龙出,国主及大臣百姓皆吉。
井水有龙在中,春见伤长子,夏伤妹,秋伤老人,冬无咎。
井泉清而见底,大吉。
井中水赤,邑虚,大臣相攻,国亡。
井中涌沸,宗庙火灾。
井中流,大臣骄,兵方起。
井中溢出清澄彻,主暴贵。
井水涌溢及浊,或有声如泣,皆君将亡。

水异部汇考二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水𩰚。按《国语》:灵王二十二年,谷、洛𩰚,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
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唐污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陀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圣王唯此之慎。昔其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道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沈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此一王四伯,岂繄多宠。皆亡王之后。唯能釐举嘉义,以有嗣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弊不振;绝后无主,堙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嗣,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间之。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若启先王之遗训,省其典图刑法,而观其废兴者,皆可知也。其兴者,必有夏、吕之功焉;其废者,必有共、鲧之败焉。今吾执政无乃寔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妨王宫,王而饰之,无乃不可乎。人有言曰:无过乱人之门。又曰佐雍者尝焉,佐𩰚者伤焉。又曰:祸不好,不能为祸。《诗》曰: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又曰: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民有怨乱,犹不可遏,而况神乎。王将防𩰚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𩰚也,其无乃章祸且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其若之何。自后稷以来宁乱,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难也如是。厉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祸十五其不济乎。吾朝夕儆惧,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天休。王又章辅祸乱,将何以堪之。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于民,而亦未观夫前哲令德之则。则此五者而受天之丰福,享民之勋力,子孙丰厚,令闻不忘,是皆天子之所知也。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无有异焉。《诗》云:殷鉴不远,近在夏后之世。将焉用饰宫。以徼乱也。度之天神,则非祥也。比之地物,则非义也。类之民则,则非仁也。方之时动,则非顺也。咨之前训,则非正也。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皆亡王之为也。上下仪之,无所比度,王其图之。夫事大不从象,小不从文。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则,方非时动而作之者,必不节矣。作又不节,害之道也。王卒壅之。及景王多宠人,乱于是乎始生。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
《汉书·五行志》《史记》:鲁襄公二十三年,谷、洛水𩰚,将毁王宫。刘向以为近火沴水也。灵王将壅之,有司谏曰:不可。长民者不崇薮,不堕山,不防川,不窦泽。今吾执政毋乃有所辟,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防王宫室,王而饰之,毋乃不可乎。惧及子孙,王室愈卑。王卒壅之。以四渎比诸侯,谷、洛其次,卿大夫之象也,为卿大夫将分争以危乱王室也。是时世卿专权,儋括将有篡杀之谋,如灵王觉寤,匡其失政,惧以承戒,则灾祸除矣。不听谏谋,简嫚大易,任其私心,塞埤壅下,以逆水埶而害鬼神。后数年有黑如日者五。是岁早霜,灵王崩。景王立二年,儋括欲杀王,而立王弟佞夫。佞夫不知,景王并诛佞夫。及景王死,五大夫争权,或立子猛,或立子朝,王室大乱。京房易传曰:天子弱,诸侯力政,厥异水𩰚。
景王十四年,河赤。
《史纪·周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景王十四年,河赤于龙门三里。
赧王七年,渭水赤。
《汉书·五行志》: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
四十二年,渭水赤。
《汉书·五行志》: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赤三日。刘向以为近火沴也。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罔密而行刑虐,加以武伐横出,残贼邻国,至于变乱五行,气色谬乱。天戒若曰,勿为刻急,将致败亡。秦遂不改,至始皇灭六国,二世而亡。昔三代居三河,河洛出图书,秦居渭阳,而渭水数赤,瑞异应德之效也。京房易传曰:沈湎于酒,淫于色,贤人潜,国家危,厥异流水赤。

后汉

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睢水逆流。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注〉《古今注》:建武二十四年六月丙申,沛国睢水逆流一日一夜止。
章帝建初八年,池水赤。
《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注〉《古今注》:建初八年六月癸巳,东昏城下池水变赤如血。
安帝永初六年,池水赤。
《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初六年,河东池水变色,赤如血。
桓帝永兴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
《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按《梁冀别传》曰:冀之专政,天为见异,众灾并凑,蝗虫滋生,河水逆流,五星失次,太白经天,人民疾疫。出入六年,羌戎叛戾,盗贼蜂起,皆冀所致。
延熹八年夏四月,济水清。
延熹九年夏四月,河水清。
《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延熹八年四月,济北水清。九年四月,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言: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徵,岂独诸侯有规京都计邪。其明年,宫车晏驾,徵解犊亭侯为汉嗣,即尊位,是为孝灵皇帝。
灵帝建宁四年,河清。
《后汉书·灵帝本纪》:四年二月,河水清。 按《五行志》:建宁四年二月,河水清。五月,山水大出,漂坏庐舍五百馀家。

武帝咸宁二年,临平湖开。
《晋书·武帝本纪》:咸宁二年七月,吴临平湖自汉末壅塞,至是自开。父老相传云: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
太康五年,池水赤。
《晋书·武帝本纪》:太康五年夏四月,任城、鲁国池水赤如血。 按《五行志》:太康五年六月,任城、鲁国池水皆赤如血。按刘向说,近火沴水,听之不聪之罚也。京房易传曰:君淫于色,贤人潜,国家危,厥异水流赤。
穆帝升平三年,池中有火。
《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升平三年二月,凉州池中有火。
升平四年,泽中有火。
《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四月,姑臧泽水中又有火。沴水之妖也。明年,张天锡杀中护军张邕。邕,执政之人也。
安帝元兴二年,湖水赤。
《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兴二年十月,钱塘临平湖水赤,桓元讽吴郡使言开除以为己瑞,俄而桓元败。

文帝元嘉二十四年,河济清。
《南史·宋文帝本纪》:元嘉二十四年夏四月,河济俱清。

南齐

东昏侯永元元年,淮水赤。
《南史·齐东昏侯本纪》:永元元年秋七月辛未,淮水变赤如血。

宣帝太建十四年正月,后主即位。七月,江水赤。
《陈书·后主本纪》:太建十四年春正月,即皇帝位。秋七月,江水色赤如血。自京师至于荆州。
《隋书·五行志》:太建十四年七月,江水赤如血,自建康西至荆州。祯明中,江水赤,自方州东至海。《洪范五行传》曰:火沴水也。法严刑酷,伤水性也。五行变节,阴阳相干,气色谬乱,皆败乱之象也。京房《易占》曰:水化为血,兵且起。是时后主初即位,用刑酷暴之应。其后为隋师所灭。
后主祯明二年,水黑。
《南史·陈后主本纪》:祯明二年夏四月,郢州南浦水,黑如墨。
《隋书·五行志》:黑水在关中,而今淮南水黑,荆、扬州之地,陷于关中之应。

北魏

太祖登国 年,河水赤。
《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登国中,河水赤如血。此卫辰灭亡之应。及诛其族类,悉投之河中,其地遂空。
太宗泰常五年,地涌泉。
《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泰常五年十二月壬辰,涌泉出于平城。
高宗和平五年,地涌泉。
《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和平五年十一月,雁门泉水穿石涌出。
前废帝普泰元年,井溢。
《魏书·前废帝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普泰元年秋,司徒府太仓前井并溢。占曰:民迁流之象。永熙元年十月,都迁于邺。
孝静帝天平四年七月,泰州井溢。
《魏书·孝静帝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元象元年,井溢。
《魏书·孝静帝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元象元年二月,邺城西南有枯井溢。

北齐

武成帝河清元年,河、济清。
《北史·齐武成本纪》:河清元年夏四月乙巳,青州刺史上言。今月庚寅,河、济清。以河、济清,改大宁二年为河清,降罪人各有差。
《隋书·五行志》:后齐河清元年四月,河、济清。襄楷曰:河,诸侯之象。应浊反清,诸侯将为天子之象。是后十馀岁,隋有天下。

北周

宣帝大象元年,池水赤。
《周书·宣帝本纪》:大象元年六月,咸阳有池水变为血。
《隋书·五行志》:后周大象元年六月,咸阳池水变为血。与太建十四年同占。是时,刑罚严急,未几国亡。

文帝开皇三年,醴泉出。
《北史·隋文帝本纪》:开皇三年三月,京师承明里醴泉出。
仁寿元年,水徙。
《隋书·文帝本纪》:仁寿元年夏五月壬辰,骤雨震雷,大风拔木,宜君湫水移于始平。
炀帝大业三年,河清。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三年春正月,武阳郡上言,河水清。

高祖武德元年,鹦鹉谷水清。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武德元年七月,新丰鹦鹉谷水清。世传:此水清,天下太平。开皇初,暂清复浊,至是复清。
武德七年,河清,水变色变味。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武德七年九月,丹州言河水清。
《册府元龟》:武德七年,长安古城蓝渠水生蓝,色红白而味甘,状如方印。九月,丹州言河水清。
武德九年,河清。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武德九年二月,蒲州河清。襄楷以为:河,诸侯象;清,明之效也。
太宗贞观六年,醴泉出。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六年癸卯,醴泉出丹霄殿之西,命公卿以上示之。因置酒于侧,赐帛各有差。
《玉海》:贞观六年四月,避暑九成宫。己亥,西城高阁下有泉涌出,承以石槛,引为一渠,清若镜,甘如醴。秘书监魏徵,撰醴泉铭曰:杂遝景福,葳蕤繁祉,云氏龙官,龟图凤纪。日含五色,乌呈三趾,颂不辍工,笔无停史。流谦润下,潺湲皎洁,洴旨醴甘,冰凝镜彻。用之日新,挹之无竭,道随时泰,庆与泉流。我后夕惕,虽休勿休,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
贞观七年,醴泉出。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贞观七年二月,醴泉涌于绵州香溪,痼疾者饮之多愈。
贞观十一年,醴泉出。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贞观十四年,河清。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贞观十四年二月,陕州、泰州河清。
《玉海》:贞观十四年二月四日,陕州言黄河清,而有景云见。协律郎张文收采古天马作歌之义,作景云河清歌,名曰燕乐,首元会第一奏是也。
《册府元龟》:贞观十四年二月,陕州言河水变清,司空无忌等诣阙上表曰:臣闻:昆崙载极道,元液以周天,积石流源,委苍波而括地。俯作神州之纪,仰膺上帝之官。水德灵长,斯其谓矣。故能道符千载,位长百川。瑞马开图,发荣光于远代。应龙僻壤,致宅土于遐年。自此不追,寂寥难俟,天之祚圣,复在于兹。伏惟皇帝陛下,则哲承基,穷神阐化,功绵宇外,德耀瀛表。文教蔚乎三五,至道格乎地天。是以祯凝薮泽,庆溢风烟,丹井辉奇,青丘表异。嘉苗合颖,入丰膳以鸣钟。天驷摄云,播颂声于缀兆。西鹣南雉之贵,日至月书。连珠涌醴之徵,云飞雾集。宜其展事嬴里,仰告成功,出豫介丘,方腾茂实。犹且宵衣旰食,若有追而不逮。对越嘉祉,乃固辞而弗居。遂使万土韬华,三神缺望。西皇伫诏,申以德水之祥。东岳希封,勖以清河之贶。伏见陕州刺史房仁裕状,称所管界内二百馀里,正月元日,黄河载清。谨案《易乾凿度》曰:圣人受命,河水清。京房《飞候》曰:河水清,天下太平。繇是纳渭含泾,混流同洁,凌门泑泽,别派俱清。马颊驰波,详观若镜。龙门激箭,回眺飞空。拍天之典焕然,冯夷之都可见。千寻朗彻,俯映元珠。一曲澄鲜,遥观紫贝。尽河宗之秘奥,洞水府之仙灵。岂非天鉴祥明,不爱其道,神心昭著,在感斯通。何幽显合符,人祗交际,理均形见,若斯之效欤。臣等沐道醉心,观洋骇目,披图逖听,旷古无闻。实庆生涯,亲承旦暮。诏答曰:嘉瑞爰降,必资至德。大河效祉,实为希世。顾惟寡昧,但增惭惕。乃天地表祥,宗社垂祐,欲使四海隆平,八荒禔福。王公卿士,内外庶僚,宜勉修正道,以副灵贶焉。三月,泰州言河清。贞观十六年,河清。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六年正月,怀州河清。
贞观十七年,河清。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七年十二月,郑州、滑州河清。
《册府元龟》:贞观十七年十一月,郑州河水清。怀州河水清。
贞观二十年,河清。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二十年,怀州河水清。
贞观二十三年,河清。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三年四月,灵州河清。
高宗永徽元年正月,济州河清。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永徽二年十二月,卫州河清。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永徽五年,河清。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六月,济州河清十六里。
调露二年,河清。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调露二年夏,丰州河清。
中宗神龙二年,地色如水,街中见水影。
《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神龙二年二月壬子,洛阳城东七里,地色如水,树木车马,历历见影,渐移至都,月馀乃灭。长安街中,往往见水影。昔苻坚之将死也,长安尝有是。
睿宗唐隆元年,神泉涌。
《唐书·睿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唐隆元年,江州上言神泉涌。
元宗开元七年,醴泉出。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元七年闰七月,虢州奏阌乡县桃林乡醴泉涌出。
开元十六年,浪井出。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十六年三月,京兆府三原县浪井出。
开元十七年,浪井出。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十七年六月,有浪井出〈阙〉州。
开元十九年,浪井出。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十九年六月癸未,有浪井出于卬州之龙兴观,平地泛溢,五色相辉,浮彩彪炳。
开元二十二年,浪井出,醴泉涌。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二年八月,清夷军黄帝祠古井涌浪。
《玉海》:二十二年十月,丞相奏醴泉涌。
开元二十二年,浪井出,醴泉涌。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二十三年五月丁卯,兰州有浪井出及醴泉滂涌。
开元二十五年,河清。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五年五月,淄州、棣州河清。
开元二十九年,枯井复涌。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九井涸复涌。
天宝三载,醴泉涌。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三年三月丙子,武威郡上言,番禾县之天宝山有醴泉涌出。
肃宗乾元二年,河清。
《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乾元二年七月,岚州合、关河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变。
宝应元年,代宗即位,河清。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宝应元年九月甲午,泰州至陕州二百馀里河清,澄彻见底。
代宗广德二年,河清。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广德二年五月己酉,河南府上言,河南县界黄河清,踰月不变。
大历二年,醴泉出。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历二年,京兆尹李勉奏,栎阳县醴泉涌出。独孤及贺表云:厚德载物,与坤同符,以善利人,如水润下。
《册府元龟》:大历二年十月乙酉,有醴泉出于京兆府之栎阳,饮者多愈痼疾。
大历 年,深州有水影。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大历末,深州束鹿县中有水影长七八尺,遥望见人马往来,如在水中,及至前,则不见水。
德宗建中四年,河清。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滑州、濮州河清。
贞元十四年,河清。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四年闰五月乙丑,滑州河清。
贞元十七年,池水赤。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七年,福州剑池水赤如血。
贞元十八年,醴泉出。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十八年五月,眉州上言,醴泉出。
贞元二十一年,湖竭水𩰚。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贞元二十一年夏,越州镜湖竭。是岁,朗州熊、武五溪水𩰚。占曰:山崩川竭,国必亡。又曰:方伯力政,厥异水𩰚。
穆宗长庆元年,河水赤。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长庆元年七月戊午,河水赤,三日止。
文宗开成二年,运河竭。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
宣宗大中八年,河清。
《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大中八年正月,陕州河清。
懿宗咸通七年,湖水赤。
《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通七年,郑州永福湖水赤如凝血者三日。
僖宗乾符六年,井水赤。
《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乾符六年,中书政事堂忽旦有死人,血污满地,不知主名。又御井水色赤而腥,渫之,得一死女子腐烂,近赤祥也。
广明元年,池涸。
《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广明元年夏,至州岘阳峰龙池涸。近川竭也。
中和三年,水𩰚。按《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中和三年秋,汴水入于淮水,𩰚,坏船数艘。光启元年,江水赤。
《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光启元年正月,润州江水赤,凡数日。水沴火。
文德元年,昭宗即位,甘泉出。
《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文德元年九月,云韶殿前穿井得甘泉,以示百寮,群臣上表贺曰:臣闻至德动天,天乃垂甘露;神功浃地,地故出醴泉,然犹兆自郊圻,启诸甸服,未有因于改井,得彼甘泉,不离禁掖之中,便是殿庭之侧。澄清若镜,汲引而固。绝羸瓶香,美如饴济。利而终,期勿药。况银床万所,玉甃千门,味不可以和太羹,美不足以调甘食。若非皇帝陛下,幽通井德,明契天宫,则何以革故从新,致斯元贶。移咸变苦,降此休祯。臣等幸遇盛时,叨承宠禄,思与尧年野老,凿以兴歌。愿同汉水丈人,汲而成药。
昭宣帝天祐四年,井出甘泉。
《唐书·昭宣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祐四年,梁军库前有苦井,尝以洒涤之用。一旦其味忽变,甘美若饴,冠于他井。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河清。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三年八月癸丑,滑州黄河清。
雍熙五年,河清。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雍熙五年正月戊辰,澶州言,黄河清二百里。
端拱元年,河清。
《宋史·太宗本纪》:端拱元年春正月,澶州黄河清。
真宗咸平元年,墨池水变黑。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平元年五月,抚州王羲之墨池水变黑如云。
大中祥符元年,醴泉出。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五月壬戌,王钦若言泰山醴泉出。 按《五行志》:大中祥符元年二月,醴泉出蔡州汝阳凤原乡,有疾者饮之皆愈。五月丁丑,泰山王母池水变红紫色。
《玉海》:祥符元年六月庚戌,赐百官泰山醴泉。十二月丁酉,内出泰山玉女、白龙、王母池醴泉,赐辅臣。大中祥符三年,河清。
《宋史·真宗本纪》:三年冬十一月己亥,陕州黄河清。十二月,陕州黄河再清。庚戌,集贤校理晏殊献《河清颂》
《玉海》:祥符三年十一月庚子,陕州言宝鼎县河清,遣官往祭,群臣称贺。十二月二日三日,再清。庚戌,上作七言诗,晏殊上河清颂。
大中祥符四年,瀵泉有光。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二月己未,河中府宝鼎县瀵泉,有光如烛焰四五炬,其声如雷。
天禧三年,醴泉出。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禧三年闰四月丁未,醴泉出京师拱圣营。上谓辅臣曰:营卒初睹龟,建真武祠。今泉出其侧,有疾者饮之,多愈。甲寅,命王钦若赐观名祥源。十月辛未,成仁宗重建,改为醴泉观。
仁宗皇祐三年,汴河竭。
《宋史·仁宗本纪》:皇祐三年八月,汴河绝流。
神宗熙宁元年,醴泉出。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熙宁元年五月,京师开化坊醴泉出。
徽宗大观元年,河清。
《宋史·徽宗本纪》:大观元年,乾宁军黄河清。
大观二年,河清。
《宋史·徽宗本纪》:大观二年,同州黄河清。 按《五行志》:二年十二月,陕州河清,同州韩城县、合阳县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自是迄政和、宣和,诸路数奏河清,辄遣郎官致祭,宰官臣等率百官拜表贺,岁以为常。大观三年,河清。
《宋史·徽宗本纪》:大观三年,同州黄河清。
大观四年,海水清。
《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政和五年,醴泉出。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政和五年正月,河阳台观醴泉出。
政和六年,河清。
《宋史·徽宗本纪》:政和六年,冀州三山河水清。
宣和元年,河清。
《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岚州黄河清。
高宗绍兴十四年,海水清,水𩰚。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四年五月辛未,楚州盐城县海水清。 按《五行志》:绍兴十四年,乐平县河冲里
田陇数十百顷,田水中类为物所吸,聚为一直行,高平地数尺,不假堤防而水自行;里南程氏家井水溢,亦高数尺,夭矫如长虹,声如雷,穿墙毁楼。二水𩰚于杉墩,且前且却,约十刻乃解,各复故。
《玉海》:绍兴十四年六月甲辰,淮东漕臣言楚州盐城于五月二十五日乙亥海水澄清宣付史馆十五年撰沧海澄清曲
宁宗庆元元年,浪井出。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庆元元年,徽州府黄山民家古井,风雨夜出黑气,波浪喷涌。

卫绍王大安二年,河清。
《金史·卫绍王本纪》:大安二年四月,徐、邳州河清五百馀里,以告宗庙社稷。 按《五行志》:大安元年,徐、沛界黄河清五百馀里,凡二年,以其事诏中外。临洮人杨圭上书曰:河性本浊,而今反清,是水失其性也。正犹天动地静,使当动者静,当静者动,则如之何,其为灾异也明矣。且《传》曰:黄河清,圣人生。假使圣人生,恐不在今日。又曰黄河清,诸侯为天子。正当戒惧,以销灾变,而复誇示四方,臣所未喻。宰相以为妖言,议诛之,虑绝言路,即诏大兴府锁还本管。
至宁元年,海水不潮。
《金史·卫绍王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至宁元年八月癸巳,卫绍王遇弑。是日,海水不潮,宝坻盐司惧其亏库,致祷无应。九月丙午,宣宗即位乃潮。
宣宗贞祐二年,河清。
《金史·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贞祐二年冬,黄河自陕州界至卫州八柳树,清十馀日,纤鳞皆见。

世祖至元十四年,金沙泉涌。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至元十四年九月,湖州长兴县金沙泉,自唐、宋以来,用以造茶,其泉不常有,今瀵然涌出,溉田可数百顷。有司以闻,锡名瑞应泉。
至元十五年,河清。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五年十二月,河水清,自孟津东柏谷至泛水县蓼子谷,上下八十馀里,澄莹见底,数月始如故。 按《田忠良传》:十五年三月,汴梁河清三百里,帝曰:宪宗生,河清;朕生,河又清;今河又清,何耶。忠良对曰:应在皇太子宫矣。帝语符宝郎董文忠曰:是不妄言,殆有徵也。
成宗元贞元年,河清。
《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贞元年闰四月,兰州上下三百馀里河清三日。
顺帝至正十三年,潮不应候。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三年七月丁卯,海潮日三至。
至正二十年,河清。
《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明昭代典则》:至正二十年冬十一月朔,黄河清,凡三日。
至正二十一年,河清。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戊辰,黄河自平陆三门碛下至孟津,五百馀里皆清,凡七日。命秘书少监程徐祀之。
《明昭代典则》:至正二十一年十二月,石州河清,至冰泮始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