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

 第二十一卷目录

 脏腑部汇考
  灵枢〈本藏〉
  释名〈释形体〉
  析骨分经〈肺 心 心包络 肝 胆 脾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肾 膀胱〉
  本草纲目〈人胆气味 人胆主治 人胆发明 人胆附方〉
  三才图会〈肺图说 肺神图说 大肠图说 脾图说 脾神图说 胃图说 心 图说 心神图说 心包络图说 小肠图说 膀胱图说 肾图说 肾神图说 肾独有两图说 三焦图说 三焦之图说 胆图说 胆神图说 肝图说 肝神图说 肝有两叶之图说〉
  图书编〈人身明堂五脏之图说 总言脏之要害 五脏六腑 肺侧 心气 气海膈膜 脾胃包络 大肠小肠会门 命门 大小肠膀胱系 髓 脏腑全图说 心脏歌 心脏图说 肝脏歌 肝脏图说 胆脏图说 肾脏歌 肾脏图说 肺脏歌 肺脏图 说 脾脏歌 脾脏图说 脏五腑六之图 五脏六腑之位 五脏六腑之官 五脏之候 五脏之窍 五脏所入 五脏所养 五脏化液 五脏所恶 五精所并 五脏生成 五脏所主 五脏所欲〉
 脏腑部总论
  子华子〈大道 北宫意问〉
  淮南子〈精神训〉
  白虎通〈情性〉
 脏腑部艺文〈诗〉
  肠           唐李商隐
 脏腑部纪事
 脏腑部杂录
 脏腑部外编

人事典第二十一卷

脏腑部汇考

《灵枢》《本脏》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骭者,心高骭小短举者,心下骭长者,心下坚骭弱小以薄者,心脆骭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骭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注〉小理者,肌肉之文理细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䐃脂,五脏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细,即知脏形之大小。骭胸下,蔽骨也。本经曰: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盖人之䐃肉本于脏腑,募原之精液以资生。募原者,脏腑之膏肓也。五脏所藏之精液溢于膏肓,而外养于䐃肉。是以五脏病者,大肉陷下,破䐃脱肉。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肺者,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端倾倪冲之曰:肺属天,而华盖于上。背为阳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于肩背。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骹者,胸胁交分之扁骨。内膈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脉下循于腹之章门,上循于膺之期门。在内者从肝。别贯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倪氏曰:唇者,脾之候。故视唇之好恶,以知脾脏之吉凶。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倪氏曰:耳者,肾之候。故视耳之好恶,以知肾脏之高下偏正。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应。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倪氏曰: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脏腑雌雄相合,五脏内合六腑。六腑外应于形身,阴内而阳外也。故视其外合之皮、脉、肉、筋骨,则知六腑之厚薄长短矣。肾将两脏,一合三焦,一合膀胱。

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倪氏曰:五脏内合六腑,外应于皮、脉、肉、筋骨,是以肺应皮,而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脏腑之形气外内,交相输应者也。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行屈者,小肠结。
《邪气藏府篇》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皮脉之相应也。故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

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肉䐃么者胃薄。肉䐃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肉䐃不坚者,胃缓。肉䐃无小裹累者,胃急。肉䐃多少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倪氏曰:䐃,肥脂也。么亦小也。约约束也。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则下脘约不利,结则上脘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朱氏曰:爪者,筋之馀。故肝应爪。视爪之好恶,以知胆之厚薄,缓急也。五藏六府皆取决于胆,故秉五藏五行之气色。莫子瑜曰:胆属甲子,主天干地支之首。故备五行之色。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倪氏曰:太阳之气主皮毛,三焦之气通腠理。是以视皮肤腠理之厚薄,则内应于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随三焦之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三焦者,少阳之气也。本经云: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是以皮毛皆应于三焦膀胱。 朱永年曰经云:溪谷属骨,是肌肉之属于骨也。又曰: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是骨肉皮毛交相资生者也。故曰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释名》《释形体》

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心也。
肝,干也,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也。凡物以大为干也。
肺,勃也。言其气勃郁也。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
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灌注诸脉也。
胃,围也。围受食物也。
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脐,剂也。肠端之所限,剂也。
胞,也。,空虚之言也。主以虚承水汋也。或曰膀胱。言其体短而横广也。

《析骨分经》《肺》

肺为五脏华。盖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故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心》

心居肺下鬲上。如未开莲花。中有七孔,以通天真之气神之宇也。故曰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包络》

心包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心肺相连。

《肝》

肝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肋居肾之上,宣发阳和之气,魄之官也。故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

胆为清净之府。在肝之短叶间。包精汁三合,故曰胆者,中正之官,治节出焉。

《脾》

脾广三寸,长五寸,掩于太仓,意之舍也。

《胃》

胃为水谷之海。大一尺五寸,纡曲屈申,长三尺六寸。为贲门。故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小肠》

小肠受盛之府。长三丈二尺,左回叠积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肠上口也。为幽门,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入焉。复下一寸为水分穴,小肠下口也。为阑门。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大肠》

大肠为传泄行道之府。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当脐右。回十六曲,故曰大肠者,传道之府,变化出焉。

《肛门》

肛门,魄门也。秽浊所自出其系。上贯于心,下通于肾。心肾水火相感,而精气溢泄,乃化血收精之系也。

《肾》

肾有二。肾左为肾,属水。右为命门,属火。相当脐两旁,入春膂与脐平直。故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膀胱》

膀胱乃津液之府。纵广九寸,居肾之前。大肠之侧,小肠之下,乃膀胱际也。水液由此渗入之。故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本草纲目》《人胆气味》

苦凉,有毒。

《人胆主治》

陈藏器,曰:鬼气,尸疰、伏连。李时珍曰:久疟,噎食,金疮。

《人胆发明》

李时珍曰:北塞战场中,多取人胆汁傅金疮,云极效。但不可再用他药,必伤烂也。若先敷他药,即不可用此。此乃杀场救急之法。收胆乾之,亦可用。无害于理也。有等残忍武夫,杀人即取其胆和酒饮之,云令人勇。虽是,军中谬术,君子不为也。

《人胆附方》

久疟连年,及噎食不下,用生人胆一个,盛糯米,令满。入麝香少许,突上阴乾。一半青者治疟,一半黑者治噎。并为末,每服十五粒。疟用陈皮汤下,噎用通草汤下。〈普济方〉
鬼疟进退不定者,用人胆、朱砂、雄黄、麝香等分为末,醋糊丸绿豆大。每绵裹一丸。纳鼻中即瘥。男左女右,一丸可治二人。〈圣惠方〉
《三才图会》肺图

《肺图说》

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四垂如盖,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诸藏之气,为诸藏之华盖。
肺神图

《肺神图说》

神名皓华,字虚成。肺之状为虎,主藏魄,象如悬磬。色如缟映红。生心上,对胸有六叶。脉出于少商。少商,左手大指端内侧,去甲二分许,舀之中。
大肠图

《大肠图说》

《平人绝谷篇》:伯高曰: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难经云: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肠胃篇同。按直肠曰直,则大肠周回叠积,当名曰回。

脾图


《脾图说》

难经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脾神图

《脾神图说》

神名常在,字魂庭。脾之状如神凤,主藏魂。象如覆盆。色如缟映黄。正掩脐上,近前横覆于胃。脉出于隐白,在足大指端侧,去甲角如韭叶。

胃图


《胃图说》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径五寸,纡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含水一满口,谓之五合。以此堆积算去,非今用之升斗也。

心图


《心图说》
心重一十二两。附著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心神图

《心神图说》

神名丹元,字守灵。心之状如朱雀,主藏神。象如莲花下垂。色如缟映绛,生居肺中肝,上对鸠尾下一寸。心脉出于中冲。中冲,左手指端去甲二分许,陷者之中。
心包络图

《心包络图说》

此经本有名有形,其经络起于腋下之天池,而上于中指之中冲。其藏在心之下,有黄脂裹心者是也。其脉在右手尺中。
后世不知有此经者非。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坚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
小肠图

《小肠图说》

《平人绝谷篇》云: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斗三合。合之大半。又《肠胃篇》云: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

膀胱图


《膀胱图说》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居肾之下,大肠之侧,小肠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渗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肾图

《肾图说》

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状如石卵,附著于脊之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半。
肾神图

《肾神图说》

神名元冥,字育婴。肾之状,元鹿两头。主藏志,象如圆石子二。色如缟映紫,生对脐抟,著腰脊左为正肾。配五脏右为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肾脉出于涌泉,在足中心。
肾独有两图

《肾独有两图说》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焉。
三焦图

《三焦图说》

此经本有名有形,其经络起于手第四指之关冲,而止于面部之耳后。丝竹空其府,附于右肾后。世以为有名无状者非。其祸始于秦越人,而成于王叔和也。其脉见于右手尺部,与手厥阴、心包络经为表里。
三焦之图

《三焦之图说》

三十一难曰:三焦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一本云冲字。
胆图

《胆图说》

胆重三两三铢。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
胆神图

《胆神图说》

神名龙耀,字威明。胆之状,如龟蛇混形。其象如悬匏。色青紫,附于肝中。

肝图


《肝图说》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附著于脊之第九椎下。
《素问刺禁论》云:肝居下左。后世以为其藏在右。其脉在左者非。
肝神图

《肝神图说》

神名龙烟,字含明。肝之状为龙,主藏魂。象如悬匏,色如缟映绀。生心下而近后。右四叶,左三叶。脉出于大敦。大敦,左大指端三毛之中也。
肝有两叶之图

《肝有两叶之图说》

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今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图书编》人身明堂五脏之图

《人身明堂五脏之图说》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髓则肾主之也。由脊骨中相贯。
膻中,名气海。在两乳之间,为气之海也。气所居焉。能分布阴阳,是气者,生之源,命之主。故为人身之父母,不可损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与脊肠腹周回相著。如幕不漏,以遮蔽浊气,使不上熏于心。肺与脊系,上贯于心,下通于肾。心肾水火相感而精气溢泄,乃化血收精之系也。
阑门神阙,津液渗入膀胱,浊秽流入大肠。

《总言脏之要害》

岐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谓之使胃,谓之市。〈水谷所归脾味皆入也〉鬲肓之中,上有父母。〈气海为人之父母也〉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谓神灵之舍〉从之有福,逆之有害。

《五脏六腑》

喉咙已下,言五脏。为手足三阴咽喉。已下言六腑,为手足三阳。盖为诸脏属阴为里,诸腑属阳为表。以脏者,藏也。藏诸神而精神通流也。腑者,府也,府主出纳水谷,糟粕转输之谓也。
自喉咙已下五脏。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以肺属金乾,为天乾金也。故天气通于肺而肺应天。上运会厌。会厌者,五脏声音之门户。肺属金,音声应金石也。九墟云咽喉喘息之道,其中空长,可以通气息。杨元操云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之。盖喉中为息通,咽中下水谷。其喉咙下接肺,两叶之间,与今所绘者同。若吴简序宋景所画,希范喉中三窍者,非果喉中具三窍。则水谷与气各从一窍。而俱下,肺中肺下无窍,何由。传道水谷,入于下焦。
肺手太阴经,黄帝书云,肺为诸藏之上,盖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肺之形似人肩二。大叶中有二十四空,行列以分布诸藏清浊之气。而为气管,乃相辅之宫也。在喉咙气系之下。
心手少阴经,黄帝书云,心形如未敷莲花,中有七孔,以道天真之气,神之宇也。其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而为身之君,以肺为上,盖故心在肺之下。心包手厥阴经,灵枢经曰:手心主脉,起于心中,出属心包下膈九枢。云十二原以大陵,为心之原,即心包穴也。明真心不受邪,故手心主则心包也。类纂曰手厥阴心包之经,所谓一阴也。一名手心主其经,与手少阳三焦为表里。今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膈膜之上,肾斜膈膜之下。与横膜相粘,其处黄脂漫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如丝,与心肺相连者,此包络也。
脾足太阳经,黄帝书云:脾形似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经络之气交归于中,以营运真灵之气。意之舍也。又云,脾为阴藏,位处中焦,主养四藏。故呼吸以受谷气,以其上有心肺,下有肾肝。故曰在中,而藏其濡于脾。脾藏肌血之气也。为谏议大夫,又曰仓廪之官。肝足厥阴经,黄帝书云:肝有二。大叶一,小叶如木甲。坼之象各有支络。血脉于中以宣发阳和之气,魄之官也。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为将军之官,其治在左。然以今之藏象校之,则肝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而位于小肠之右外。
肾足少阴经,黄帝书云:肾藏有二。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其外有脂裹。里白外黑,主藏精。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肾者,作彊之官,伎巧出焉。其位下连于胁,今以藏象图校之,则在膈下贴脊膂脂膜中。有系二道。上则系心,下则连二肾之系。相通已上六脏也。
咽门,自咽门已下六腑。咽应地气,为胃之系也。以胃属土坤,为地坤土也。故应地咽之下者,胃脘水谷之道。凡咽门承受水谷,自胃脘而入于胃中。咽,咽也。言可咽物也。又谓之嗌,言扼要之处。黄帝书曰:地气通于嗌。嗌,咽也。以今藏象,咽在喉之后,合古书为是。于欧本则非。
胃足阳明经,黄帝书云:胃者,仓廪之官,布养四藏,故谓五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故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气,行于腑腑。精神明留于五藏,气归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又饮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诸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水谷气味,奉生之理也。
胆足少阳经,黄帝书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而为清净之府。
小肠手太阳经,黄帝书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濊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自小肠下口,沁入膀胱上口。其滓濊传入大肠上口,与今所绘脏象同。
大肠手阳明经,一名回肠。以其回屈而受小肠之谷,因以名之。乃肺之府也。黄帝书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广肠又曰肛门。言其处似车形,故曰肛门。即广肠也。一名直肠,一名魄门。黄帝书曰:直肠者,广肠也。一名洞肠。受大肠之谷,而道出焉。故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膀胱足太阳经,又名胞。胞,也。,虚空也。以虚承水液焉。而为津液之府。类纂云:膀胱者,胞之室也。黄帝书曰: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位当孤府,故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又水泉不止,膀胱不藏,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三焦手少阳经,扁鹊曰:焦,原也。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始。在膈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也。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故上焦主出阳气温于脾胃。分肉之间,若雾露之溉焉。中焦主变化,水谷之味,出血以荣五藏六腑及身体也。又下焦主过,利溲便,以时传下,故曰出而不内。凡藏腑俱五者,手心主非,藏三焦非腑也。以藏腑俱六者合手心,主及三焦也。又曰: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所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黄帝书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而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九墟云中焦,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泌,别糟粕,成津液,化其精微。主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故得独行于经隧。命曰荣气,故言中焦如沤也。仲景曰:下焦不和,清溲重下。大便数难,脐腹筑痛。故三焦者,寄于胸膈。

《肺侧》

肺已下右侧,可见心系。系于脊髓,下通于肾。其心之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一则自心入于肺。两大叶之间,曲折向后,并脊膂,经络相连。贯通脊髓而与肾系相通。其系从肺,两大叶穿向。后附脊处,正当七节之间。黄帝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也。

《心气》

五脏系通于心,心通五脏系。心之系与五脏之系相连,输其血气,渗灌骨髓,故五脏有病,先于心。其系上系于肺,其别者自肺两叶之中,向后通脊与肾。自肾而之于膀胱,与膀胱膜络并行,而之于溲溺处也。肺之系者,上通喉咙,其中与心相通。脾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胁,居胃之上,并胃胞络及胃脘相连贯。膈与心肺相通,膈脏相缀也。肝之系者,自膈下著右胁肋,上贯膈入肺中。与膈膜相连也。肾之系者,贴脊膂脂膜中两肾。二系相通而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为一。

《气海膈膜》

黄帝云:膻中者,神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在两乳间,为气之海也。以气布阴阳,气和志达则喜乐由生,又云膈膜。之上,中有父母。膈膜之上者,气海居焉。气者,生之原。乃命之主。故气海为人之父母,膈膜谓心肺之间也。

《脾胃包络》

黄帝云:脾之藏其府胃也。脾与胃膈相连,而脾处胃之上,又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膜络,肺出于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也。故胃为之市,水谷所归,五味所入。如市之杂也。大素云:胃者,太仓也。胃之五窍,闾里门户也。〈咽胃大肠小肠膀胱为五窍〉脾之有大络,其系自膈下正中微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矣。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上口也。其处谓之贲门者也。水谷自此而入胃,以胃出谷气,传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门。其门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也。若胃中水谷腐熟,则自幽门而传入于小肠。故言太仓之下口为幽门。其门幽隐,因名曰幽门。

《大肠小肠会门》

扁鹊曰:大肠、小肠、会门,燕为阑处,隔言阑,约水谷。从其泌别。其水谷自小肠承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上口而为溲便。若谷之滓秽,则自阑门而传道于大肠。故曰下焦者,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有清浊也。

《命门》

脏各有一,肾独有两。左者为肾,属水。右者为命门,属火。亦犹北方之虫。则有龟有蛇。龟,阴物也。蛇,微阳也。所谓阳生于子火,实藏之命门者,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脉经云:左手赤中为肾脉,右手赤中为神门脉。又曰:右肾为命门,其腑则胞门。子户女子胞者,地气之所生也。藏于阴而象地,名曰奇恒之府。今视脏象,则所谓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其原始,自心之下系,贯七节之傍者,其系曲屈下行,接两肾之系,下尾闾,附直肠之右,通二阴之间。前与膀胱下口,于溲溺之处,相并而出。乃是精气所泄之道也。若女子则子户胞门,亦自直肠之右,膀胱下口相并而受胎。故精气血脉,脑皆五脏之真,以是当知精血来有自矣。

《大小肠膀胱系》

甲乙经,凡手少阴心之经络,小肠手太阳。小肠之经属小肠手太阴肺之经络。大肠手阳明,大肠之经属大肠足少阴之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属膀胱。其大小肠之系,则自膈之下,与脊膂连。心肾膀胱相系,脂膜筋络散布。包裹然。各分纹理,罗络大小肠与膀胱。其细脉之中,气血津液,流走之道。

《髓》

黄帝云:诸髓皆属于脑。又云:肾生髓髓,生肝九墟。云人有四海,脑为髓之海。足太阳经入络于脑,故五谷之精津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孔,补益于脑髓。今视脏象,其脊骨中髓,上至于脑,下至于尾。其两傍附肋骨,每接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及五脏相通。

《脏腑全图说》

崇宁五年,梁少保知大名府。有群盗起。内一强寇,杨宗以计擒之。案首恶论死。临刑,命医官并画工画之。适徐州,欧希范作恶,当刑三十人,亦送来刑。命画工于法场割开诸人胸腹,详视画之。见喉咙中排三窍,曰水,曰食,曰气。相推惟水食同一窍,走胞中入胃。上口一窍通肺,循腹抵脊膂。转脐下两肾。与任冲督三脉会丹田者,气海也。胃管下有肺两叶,为华盖诸脏。腑肺。下有心,外有黄脂裹之。其色赤黄,割开视之,其心个个不同。有窍无窍,有毛无毛,尖者长者,心下有罗膈罗膈,下有胃。积曲可容一斗之物。外有黄脂如旗燄,左有肝一二三四五叶者,亦各各不同。内欧患眼,肝有白黑子,两张气喘,而且嗽其肺皱,而且黑此所谓表里相应也。其肝短,叶上有胆,右胃左脾与胃同膜,状如马。肝赤紫,下有小肠,盘十六曲,极莹净。化物通行。右有大肠,亦十六曲,内有所出糟粕之路,外有黄脂粘作一块。下有膀胱居脬,亦莹净。外无所入穴。全借施行,津液入胞为尿。此君子小人之体各异。

《心脏歌》

心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顺视鸡冠色,凶看淤血凝。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实梦忧惊在,虚翻烟火明。秤之十二两,大小与常平。

《心脏图说》

心,火官也。居肺下肝上。对鸠尾下一寸。丈夫六十心气衰。脉出于中冲。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汗者,心之液肾邪。入心则多汗,小肠为心之府,舌为心之苗。心气通则舌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矣。合于脉,其荣色也。心之合也,血脉虚少而不荣于脏腑者,心先死也。口乾舌强,或咽喉中痛,咽唾不便,口内生疮,忘前失后,心气衰也。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又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

《肝脏歌》

肝脏应春阳,连枝胆共房。色青形象本,位列在东方。含血荣于目,牵筋爪运将。逆时生恚怒,顺候脉弦长。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味酸宜所纳,麻谷应随粮。积因肥气得,杯覆胁隅傍。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四斤馀四两,七叶分两行。

《肝脏图说》

肝,木官也。居心下,少近左。左三叶,右四叶。丈夫六十肝气衰减,叶薄,目不明也。肝者血之本,魂之居也。肝脉出于大敦,发窍于目。左目甲,右目乙。泪者肝之液。肾邪入肝则多泪,胆为肝之腑,胆与肝合眼为胆之官。肝气通则眼分明,肝实则眼赤,肝合于筋,其荣爪。肝之合也,筋缓而不能收持者,肝先死也。故人之肝亏则筋急,人之皮枯者,肝中热也。人之肌肉斑点,肝风也。人之色青者,肝盛也。人之好食酸物者,肝不足也。人之发枯者,肝伤也。人之手足多汗者,肝多热也。肺邪入肝,则多哭。肝疾,急食甘以缓之。欲散则食苦。以散之。用咸补之,用辛泻之,禁当风。肝恶风也。

《胆脏图说》

胆傅著肝。胆者,筋之应也。六腑之精也。胆合于膀胱,上主毛发。故人之发枯者,胆竭也。人之爪乾者,胆亏也。人之发燥,胆有风也。人之毛焦,胆热也。人之目无光有泪者,亦胆热也。好食苦味,胆不足也。颜色青或光白,胆无病也。夫心主火,胆主水,火得水而灭,水得火而煎。阴阳交争,水胜火,故泪从目出也。胆与肝同,道有病用肝脏方。

《肾脏歌》

肾脏对分之,膀胱共合宜。旺冬身属水,位北定无欺。两耳通为窍,三焦附在斯。味咸归藿豆,精志自相随。沉滑当时本,浮滩厄在脾。色同鸟羽吉,形似炭煤危。冷即多成唾,焦烦水易亏。奔豚脐下积,究竟骨将痿。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一斤馀二两,胁下对相垂。

《肾脏图说》

肾,水官也。左肾右肾,前对脐。傅著于脊。丈夫六十肾气衰,发堕、齿落、气衰。焦经脉空虚,人之有肾,犹树之有根。肾开窍于二阴,左为壬,右为癸。在形为骨,久立损肾。肾脉出于涌泉。肾者,脏之本精之处也。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肾之馀,气通于两窍,为液为唾。邪气入肾,则多唾。膀胱为肾府,耳为肾宫。肾气通则闻五音,肾病则耳聋骨痿也。肾合于骨,其荣发也。肾之合也,骨痿不能起床者,肾气先死也。上主齿。齿痛者,肾伤也。又主耳。耳不闻声者,肾亏也。人之骨痛者,肾虚也。人之齿多龃者,肾弱也。人之齿龋者,肾有风也。人之耳聋者,肾气壅也。人之多呵欠者,肾邪也。人之腰不伸者,肾水枯也。人之色黄黑者,肾衰也。人之容色光紫者,肾无病也。人之骨鸣者,肾羸也。肺邪入肾,多病燥。食辛以润之。肾坚,食苦以弱之。又用苦以泻之,咸以补之,禁无犯热食、温衣,肾畏燥也。

《肺脏歌》

肺脏最居先,大肠通道宣。今为八卦地,金属五行牵。皮与毛相应,魂与魄共连。鼻闻香气辨,壅塞气相煎。语过多成嗽,疮浮酒灌穿。猪脂凝者吉,枯骨命难全。本积息贲患,乘春右胁边。顺时浮涩短,反即大洪弦。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三斤三两重,六叶散分悬。
《肺脏图说》
肺,金官也。为脏之华。盖居上,对胃六叶。丈夫八十肺气衰。魄离散也。肺脉出于少商,开窍于鼻。左孔为庚,右孔为辛。肺者,脏之长气之本也。是以诸气属焉。久卧则伤气,涕者,肺之液。肾邪入肺,则作涕。肺在形为皮毛,故肺合于脾,其荣毛也。肺之合也,皮缓而毛落者,肺气先死也。肺合于大肠,大肠为肺之府。上主鼻。鼻为肺之官,故人肺伤风,则鼻塞。人之容色枯者,肺乾也。人之鼻痒者,肺有虫也。人之多汗者,肺魄离于外也。人之体黧者,肺气症也。人之多声者,肺之盛也。人之不耐寒者,肺衰也。人之好食辛味者,肺气不足也。人之肠鸣者,肺壅也。人之颜色鲜白者,肺无病也。肺病,食酸以收之,辛以补之,苦以泻之,禁勿寒,肺恶寒也。

《脾脏歌》

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旺时随四季,自与土为根。磨谷能消食,荣身命本温。应唇通口气,连肉润肌臀。形扁才三五,膏凝散半斤。顺时脉缓慢,失则气连吞。实梦歌欢乐,虚争饮食分。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二斤十四两,三斗五升存。

《脾脏图说》

脾,土官也。掩大仓在脐上三寸。丈夫七十脾气虚,而皮肤枯瘦也。脾者,肉之本意之处也。涎者,脾之液。肾邪入脾,则多涎。胃与脾合,为谷府口,为脾之官。脾气通则口知五味,脾病则口乾不能食,不知五味。脾合于肉,则荣肉也。脾之合也,肌肉消瘦而不能肥,脾先死也。脾之于胃,如转磨也。化其生而为熟也。食不消,脾不转也。食坚物者,脾磨不尽,化则为食患。故诸脏不调,则伤质。伤质则损神,此伤人之速也。故不欲食坚物者,养身之妙道也。人之欲不食者,脾中有不化之食也。人多惑者,脾脏不安也。人之多食,脾虚也。人之食不下者,脾寒也。人之无颜色者,脾伤也。人之好食甘味者,脾不足也。人之明润鲜白,脾无病也。肝邪入脾,则多歌。脾病湿,宜食苦以燥之。欲缓,食甘以缓之。甘则补之,苦则泻之。禁湿,脾恶湿也。

《脏五腑六之图》

脏惟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少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经又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六腑者,止有五腑也。然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五脏六腑之位》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也。肺最居上,为脏之华盖。六叶两耳,主藏魄。心在肺下,其体半叶,如未开莲花。上有七孔三毛,主藏神。心下为鬲,鬲下有胃,主藏水谷。胃左有肝,左三叶,右四叶。主藏魂胆,在肝之短叶间。有精汁三合,胃右有脾。主藏意。胃下为腹,大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小肠左回,叠积十六曲。主传溲便。二肠之下为脐,脐下为膀胱。主藏溺背脊骨节第七之下有二肾。左者,为肾主藏志;右为命门主藏精;故曰脏者,藏也。腑者,聚也。

《五脏六腑之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以为天下则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以此养生则殆。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故曰心者,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本根也。

《五脏之候》

目者,肝之外候。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辨白黑矣。鼻者,肺之外候。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舌者,心之外候。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口者,脾之外候。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耳者,肾之外候。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五脏之窍》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及二阴故清阳出,上窍乃气道,呼吸之间,浊阴出。下窍乃便溺传泻之所。

《五脏所入》

肺主声。入心为言,入肝为呼,入脾为歌,入肾为呻吟。自入为哭,肝主色。入肺为白,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肾为黑,自入为青。心主臭,入肝为臊臭。入肺为腥臭。入脾为香臭。入肾为腐臭。自入为焦臭。脾主味。入心为苦,入肝为酸,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肾主液。入心为汗,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

《五脏所养》

肺养皮毛,心养血脉。脾养肌肉,肝养筋膜。肾养骨髓。

《五脏化液》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五脏所恶》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精所并》

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五脏生成》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五脏所主》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
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是也。

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五脏所欲》

心欲苦,
合火故也。

肺欲辛,
合金故也。

肝欲酸,
合木故也。

脾欲甘,
合土故也。

肾欲咸,
合水故也。

脏腑部总论

《子华子》

《大道》

子华子曰:火宿于心,炎上而排下,其神躁而无准。人之暴急以取祸者,心使之也。木宿于肝,触突干抵而锐其神,狷束而无当。人之朴戆以取祸者,肝使之也。金宿于肺,訇而不屈,罄而不能仰也。其神阔疏,而无法人之讦,决以取祸者,肺使之也。水宿于肾,瑟缩以凑险,其神伏而不发。人之媕婀脂韦以取祸者,肾使之也。土宿于脾,磅礡而不尽,其渗漉也,下注而不止其神。好大而无功。人之重迟涩讷以取祸者,脾使之也。火气之喜明也,木气之喜达也,金气之喜辨也,水之气,藏也。土之气,发生也。是故事心者,宜以孝事肝者,宜以仁事肺者,宜以义事肾者,宜以知事脾者,宜以诚实而不诈五物,宿于其所喜,五事官施其所宜,外邪之不入,内宄之不泄,夫是之谓善完。

《北宫意问》

子华子居干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子华子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脏腑之伏也,血气之留也,空窍之塞也,关鬲之碍也,意其所未然也,意其所将然也。察于四然者,而谨训于理,夫是之谓。医以其所有馀也,而养其所乏也,以其所益多也,而养其所损也,反其所养则益者,弥损矣。反其所养则有馀者,弥乏矣。察于二反者,而加疏瀹焉。夫是之谓药。故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北宫意曰:正惟是。世俗之医,所不能为也。虽然,意闻之也。有所资于意,不如无意。之为愈也。有所待于养,不如无待之为愈也。敢问人有精神也,其升降上下,与昼夜相通也,与天地相灌注也,其为种凡有几。子华子曰:噫,善哉。而之问也,触类以演之,进乎。此则与知道者谋矣。吾次其所以学也。而择取之矣,夫天降一气,则五气随之。寄备于阴阳,合气而成体。故有太阳,有少阳,有太阴,有少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阳中之阳者,火是也。阴中之阴者,水是也。阳中之阴者,木是也。阴中之阳者,金是也。土居二气之中间,以治四维。在阴而阴,在阳而阳。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是故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如之。血气和合,荣卫流畅,五脏成就,神气舍心,魂气毕具,然后成人。是故五脏六腑,各有神主。精禀于金火,气谐于水木。精气之合,是生十物。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是也。生之所自谓之精。两精相薄谓之神。随神往反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所以格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志之所造谓之思。思而有所顾慕谓之虑。虑而有所决择谓之智。夫于智,十累之上也。至于智则知所以持矣。知所以持则知所以养矣。荣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阳。故能久长而不弊,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是以精上则滞神,惛则伏魂。拘则沉魄,散则耗心。忮则惑志,郁则陷意。营则罔思,涩则殆虑。殚则蒙智,碍则愚故。所谓持者,持此者也。所谓养者,养此者也。噫,善哉而之问也。触类以演之进乎此,则与知道者谋矣。公仲子曰:夫子之言也,而之问也。承也得所未之尝闻,如发蔀焉。愿夫子益其说,而稽徵其所以解也。子华子曰:然。言固不可以一而足也。夫心也,五六之主也,精神之舍也。心之精为火,其气为离,其色赤,其状如覆莲。其神为朱鸟,其窍上通于舌肝之精,为木其气,为震,其色青。其状如悬瓢,其神为苍龙。其窍上通于目肺之精为金。其气为兑,其色白。其状如悬磬,其神为伏虎。其窍上通于鼻。肾之精为水,其气为坎,其色黑。其状如介石,其神为元龟。其窍上通于耳脾之精为土,其气为戊己,其色黄。其状如覆缶,其神为凤凰。其窍上通于口,是故脾肾心肝肺五官之司口舌鼻耳目。五官之候,脾之藏意,肾之藏精,心之藏神,肝之藏魂,肺之藏魄。金木水火土,五精之总也。寒热风燥湿,五气之聚也。水以润之,火以熯之,土以溽之,木以敷之,金以敛之,此以其性言也。水之冽也,火之炎也,土之蒸也,木之温也,金之清也,此以其气言也。水在下,火在上,土在中,木在左,金在右。此以其位言也。水之平也,火之锐也,土之圜也,木之曲直也,金之方也。此以其形言也。水则因火则革,土则化木则变。金则从革,此以其材言也。水,井洫也。火,爨冶也。木,金器械也。土,爰稼穑也。此以其事言也。夫盈于天地之间,而充物者,惟此五物也。五物之有,不可无也。其所无不可,有也微者。养之使章弱者,养之使强损者,养之使益不足者,养之使有馀。无物不养也,无物不备也。夫是之谓,和喜怒哀恐,思不能汨也。视听言貌,思不能夺也。夫是之谓太和之国,无待于意,而为医太和之俗,无待于养而为。药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中无载,则道集于虚矣。心无累,则道载于平矣。安平恬愉,吐故纳新,静与阴同闭,动与阳俱开,若是者由人而之天,合于太初之三气矣。以之正心修身,治国家,天下无以易于此术也。吾之说尽于此矣,二子拱而退,书以识之。

《淮南子》《精神训》

万物形体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脾主舌,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翕,各有经纪。故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耳目清,听视达,谓之明。五藏能属于心而无乖,则勃志胜而行不僻矣;勃志胜而行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是故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内而不见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使耳目精明元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望于往事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犹未足为也,岂值祸福之间哉。

《白虎通》《情性》

乐动声仪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肝之为言干也,肺之为言费也,情动得序。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恩也。肾之为言写也,以窍写也。脾之为言辨也,所以积精禀气也。五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目为之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纳物,木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成万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鼻为之候,何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山亦有金。石累积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润天下。雨则云消。鼻能出纳气也。心所以为礼何,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阳,在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锐也。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锐也。耳为之候,何耳能遍内外,别音语火照有似于礼。上下分明,肾所以智,何肾者,水之精。智者进而止,无所疑惑。水亦进而不惑。北方水,故肾色黑。水阴,故肾双窍为之候。何窍能泻水,亦能流濡。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养万物为之,象生物无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黄也。口为之候,何口能啖尝,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故元命苞曰:目者,肝之使。肝者,木之精。苍龙之位也,鼻者,肺之使,肺者,金之精。制割立断。耳者,心之候。心者,火之精。上为张星,阴者肾之。泻肾者水之,精上为虚危口者,脾之门户。脾者,土之精。上为北斗,主变化者也。或曰:口者,心之候。耳者,肾之候。或曰肝系于目,肺系于鼻,心系于口,脾系于舌,肾系于耳。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为藏,宫府也。故礼运记曰:六情所以扶成,五性也。胃者,脾之府也。脾主禀气。胃者,谷之委也。故脾禀气也。膀胱者,肾之府也。肾者,主泻。膀胱常能有热,故先决难也。三焦者,包络府也。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故上焦若窍,中焦若编,下焦若渎。胆者,肝之府也。肝者,木之精也。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也。是以肝胆,二者必有勇也。肝胆异趣,何以知相为府也。肝者,木之精也。木之为言,牧也。人怒无不色青目张者,是其效也。小肠、大肠、心、肺、府也。主礼义。礼义者,有分理。肠之大小,相承受也。肠为心,肺主心为皮。体主故为两府也。目为心视,口为心谭,耳为心听,鼻为心嗅,是其支体主也。

脏腑部艺文〈诗〉

《肠》唐·李商隐

有怀非惜恨,不奈寸肠何。即席回弥久,前时断固多。热应翻急烧,冷欲彻微波。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倦程山向背,望国阙嵯峨。故念飞书及,新欢借梦过。染筠休伴泪,绕雪莫追歌。拟问阳台事,年深楚语讹。

脏腑部纪事

《史记·殷本纪》:纣淫乱不止。比干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贾谊·新书·连语篇》:纣与武王战斗而死,弃之玉门之外。民之观者,皆进蹴之,蹈其腹,蹶其肾,践其肺,履其肝,周武王乃使人帷而守之,民褰帷而入,提石之者,犹未止。
《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伐随,将齐,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吕氏春秋·忠廉篇》: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于使。翟人攻卫,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呼天而啼,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襮。因自杀,先出其腹实,内懿公之肝。
《史记·吴世家》:季札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吴越春秋》:专诸剌王僚,贯脾达背。
《独异志》:越王勾践为吴所败于会稽,将以勉励于众。常施一器,悬胆于门,出入尝之,令士卒不忘其苦。《庄子·天运篇》: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春,天王将铸无射,泠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槬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钟槬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二十二年夏,四月,王有心疾,崩于荣锜氏。
定公四年,吴入郢楚子奔随。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按注:当心前割,取血以盟,示其至心。
《晋语》: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徵讯也。《晏子·杂上篇》: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诸大夫敢不盟者,戟钩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晏子仰天叹曰: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戟。既在,颈剑既在心,维子图之。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悖其君,非义也。婴不革矣。《问下篇》: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对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仲尼闻之曰: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谏上篇》: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自国往见公,曰:夫子何为遽国家,无有故乎。对曰:国人皆以君安野而不安国,好兽而恶民,毋乃不可乎。公曰: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子牛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子游存矣。为诸侯宾客莫之应乎。则行人子羽存矣。为田野之不辟仓廪之不实乎。则申田存矣。为国家之有馀不足聘乎。则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犹心之有四肢。心有四肢,故心得佚焉。晏子曰:婴闻之,与君言异,若乃心之有四肢,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肢无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公于是罢田而归。
《战国策》:豫让报智氏之雠,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庄子·盗蹠篇》:孔子往见盗蹠。盗蹠乃方休卒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餔之。
《寓言篇》: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不洎,吾心悲。
《史记·扁鹊传》:扁鹊者,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谨遇之。长桑君出其怀中药予扁鹊。扁鹊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列子·殷汤篇》: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列子·仲尼篇》:龙叔谓文摰曰:吾有疾,子能巳乎。文摰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摰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史记·聂政传》:政刺韩相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西京杂记》: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胜言。其尤惊异者,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即知病之所在。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汉书·张耳传》:上从东垣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不宿而去。
《郑崇传》:尚书令赵昌佞谄,素害崇,知其见疏,因奏。崇与宗族通,疑有奸。请治。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东观汉记》:许辅,平原人。为县门下小吏。县令刘雄为贼所攻,欲以矛刺雄。辅前叩头,以身代雄。贼等遂戟刺辅,贯心洞背,即死。东郡太守捕得贼,具以状上诏书,伤痛之。
《异苑》:后汉郑元,字康成,师马融,三载无闻,融鄙而遣还。元过树阴假寝。梦一老父,以刀开腹心。倾墨汁著内。曰:子可以学矣。于是寤而即返。遂精洞典籍。《后汉书·方术传》注:曹植辨道,论曰:甘始者,老而有少容。始语余车,师之西国。儿生劈,背出脾,欲其食少而怒行也。
《拾遗记》:孙坚母妊坚之时,梦肠出绕腰。
《魏志·武帝纪》:建安四年,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乐进传》: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也。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
《程昱传》: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太祖从之。绍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陈思王植传注·魏略》曰:丁仪,父冲,宿与太祖亲善,以冲为司隶校尉。后数年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
《世说》:魏武常言:人欲危己,己辄心动。因语所亲小人曰:汝怀刀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亲者信焉,遂斩之。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
《蜀志·先主传》:刘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赵云传注·云别传》曰:曹公争汉中地,云轻骑出围。值曹公扬兵大出,云驰马还营。公军追至围,云入营,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吴志·朱然传》:吕蒙病笃,孙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馀,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其所文采,唯施军器,馀皆质素,终日钦钦。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管辂别传》:辂年十五。琅琊太守单子春雅有才度,欲见辂,辂造之。客百馀人,有能言之士,辂谓子春曰:府君名士,加有雄贵之姿,辂既年少,胆未坚刚,若欲相观,惧失精神,先饮三升清酒,然后言子。春大喜,酌三升,独使饮之。于是辂与人人答对,言皆有馀。
《独异志》:蜀将姜维既死,剖其腹,视其胆如斗大。《博物志》:无䏿民居穴食土。无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还化为人。细民国其肝不朽,百年而化为人。皆穴居处,二国同类也。
《晋书·张华传》:赵王伦难作,诈称诏召华,曰:诏斩公。华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
《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太原郭奕高爽有识量,少所推,见咸心醉,不觉叹焉。
《顾和传》:和字君孝。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外门。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顗既过,顾指和心曰:此中何所有。和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顗入,谓导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导亦以为然。《西州后贤志》:谯登领阴平太守,以李特作乱,本郡没寇。父为李雄、巴西太守马晚所杀,登募巴蜀流士,得二千人,斩晚食其肝。
《北凉录》:马权兄为凉将、綦毋诩所杀。权后杀诩,食其肝。
《续晋阳秋》:会稽太守谢琰拒孙恩。恩帐下都督张猛于后,斫马琰堕地。遂杀之。高祖左里之捷,生禽猛送琰。小子混混,刳肝生食之。
《南史·沈攸之传》:攸之以不臣之心举兵。柳世隆屡破之。无所归,乃自经死。或割其腹,心有五窍。
《独异志》:梁周兴嗣为散骑常侍,聪明多才思。武帝出千言,无章句,令嗣次之,因成《千字文》。归而两目俱丧。及死,开视之,心如掬燥泥。
《南史·侯景传》:景虐于用刑,酷忍无道。东阳人李瞻起兵,为贼所执,送诣建邺。景先出之市中,断其手足,刻析心腹,破出肝肠。瞻正色整容,言笑自若,见其胆者乃如升焉。
《颜氏家训·教子篇》: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
《陈书·郑灼传》:灼苦心热,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北魏书·张赦提传》:赦提为虎贲中郎。时京畿盗魁自称豹子、虎子,并善弓马,遂领逃军及诸畜牧者,各为部帅,于灵丘、雁门间聚为劫害。至乃刺人脐,引肠绕树而共射之,以为戏笑。
《北齐书·王琳传》:琳平侯景之勋,与杜龛俱为第一,恃宠纵暴。王僧辨启请诛之。帝以下吏,而廷尉卿黄罗汉、太府卿张载宣喻琳军。陆纳等军人,莫肯受命,乃执黄罗汉,杀张载。载性深刻,为帝所信,荆州疾之如雠,故纳等因人之欲,抽肠系马脚,使绕而走,肠尽气绝。
《容斋三笔》:隋文帝以子秦孝王俊有疾,驰召名医。许智藏俊梦亡妃崔氏泣曰:本来相迎,如闻许智藏将至,其人当必相苦,奈何。明夜,复梦曰:吾得计矣。当入灵府中以避之。及智藏至诊俊脉,曰:疾已入心,不可救也。
《大唐新语》:安金藏为太常工人,时睿宗为皇嗣。或有诬告皇嗣潜有异谋者,则天令来俊臣按之。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唯金藏大呼,谓俊臣曰:公既不信金藏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则引佩刀自割,其五藏皆出,流血被,气遂绝。则天闻,令舁入宫中,遣医人却内五藏,以桑白皮缝合之,傅药,经宿乃苏。则天临视,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之忠也。即令停推。睿宗由是乃免。
《唐书·武懿宗传》:神功元年,孙万荣败王孝杰兵,诏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讨之。后万荣死,懿宗抚循河北,人有自贼中归者,一切抵死,先剔取胆,乃杀之。《云仙杂记》: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凌晨傍花枝,口吸花露润肺。
贵妃素有肉体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
《求心录》:乾元初,会稽民有杨叟者,家以资产丰赡,闻于郡中。一日,叟将死,卧而呻吟。且仅数月,叟有子,曰宗素以孝行称于里。人迨其父病,罄其产以求医术。后得陈生者,究其脉曰:是翁之心病也。盖以财产既多,其心为利所运,故心神已离去其身,非食生人心,不可以补之。而天下生人之心焉,可致邪。如是,则非吾之所知也。宗素既闻之,以为生人心莫可得之,独修浮图氏法,庶可以佑其疾。即召僧转经,命工图铸其像,已而自赍食。诣郡中佛寺,饭僧一日因挈食去,误入一山径中。见山中有石龛龛,有胡僧,貌甚老。既枯瘠,衣褐毛,缕成袈裟,露坐于磐石上。宗素以为异人,即礼而问曰:师何人也。独处穷谷,以人迹不到之地为家,又无侍者,不惧山野之兽有害于师乎。不然是,得释氏之术者邪。僧曰:吾本是袁氏某祖,居巴山。其后子孙,或在弋阳散。游诸山谷中,尽能世修祖业,为林泉逸士,极得吟啸之趣。人有好为诗者,多称其善吟啸。于是稍闻于天下,有孙氏亦族也。则多游豪贵之门,亦以善谈谑故,又以之游于市肆间。每一戏能使人获其利焉。独吾好浮图。氏不悦尘俗,栖心岩谷中,不动而在此,且有年矣。常慕育利王割截身体,及委身投崖以饲饿虎,故吾啖橡栗,饮流泉,恨未有虎狼噬吾。吾固甘之也。宗素因告曰:师真至人,能舍其身而不顾。将以饲山兽,可谓义勇俱极矣。虽然,弟子父有疾已数月,进药不瘳,某夙夜忧迫,计无所出。有医者云是心之病也。非食生人之心,固不可得而愈矣。今师能弃身于豺虎以救其馁,岂若舍命于人以惠其生乎。愿师详之。僧曰:诚如是,果吾之志也。檀越为父而求吾,吾岂有不可之意。且吾以身委于野兽,曷若惠人之生乎。然今日尚未良愿,致一饱而后死也。宗素且喜且谢,即以所挈食致于僧前。食之立尽,乃曰:吾既食矣,当礼四方之圣,然后奉教也。于是整其衣出龛而礼礼东方。已毕,忽跃而腾上一高树。宗素以为神通变化,殆不可测。俄召宗素,厉声而问曰:檀越向者所求,何也。宗素曰:愿得生人心以疗父疾。僧曰:檀越所愿者,吾已许焉。今欲先设金刚经之奥义,且欲闻乎。宗素曰:某素向浮图氏,今日获遇吾师,安敢不听乎。僧曰: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见,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檀越若要取吾心,亦不可得矣。言已,忽跳跃大呼,化为一猿而去。宗素惊异,惶骇而归。
《唐书·田布传》:布拜魏博节度使。牙将史宪诚摇乱军众。布即为书谢帝。哭授其从事李石讫,乃入,至几筵,引刀刺心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言讫而绝。《云仙杂记》:张籍取杜甫诗一帙,焚取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肝肠从此顿易。
殷洪远云:周旦腹中,有三斗烂肠。
《谐噱录·徐晦嗜酒沈传》:师善食杨复云,徐家肺沈家脾,其安稳耶。
《清异录》:晋祖时,寺宦者,廖习之体质,魁梧食量,宽博食物。勇捷有若豺虎。晋祖尝云:卿腹中不是脾胃,乃五百斤肉磨。
《稽神录》:陈寨者,泉州晋江巫也,善禁咒之术。为人治疾,多效者。澶州逆旅苏猛,其子病狂。人莫能疗,乃往请陈。陈至,苏氏子见之,戟手大骂。寨曰:此疾入心。乃增于堂中,戒人无得窃视。至夜,乃取苏氏子,劈为两片,悬堂之东壁,其心悬北檐下。寨方在堂中作法,所悬之心,遂为犬食。寨求之不得,惊惧,乃持刀宛转于地,出门而去。主人弗知,谓其作法耳。食顷,乃持心而入,内于病者之腹。被发连叱,其腹遂合。苏氏子既寤。但连呼递铺,递铺。家人莫之测。乃其日去家十里,有驿吏手持官文书,死于道傍。初南中驿路,二十里至一递铺。吏持符牒,以次传授。欲近前铺,辄连呼以警之。乃寨取驿吏之心而活苏氏。苏遂愈如故。
《宋史·孝义吕升传》:升父权失明,剖腹探肝以救父疾,父复能视而升不死。
《春渚纪闻》:钱塘净慈寺古道者,主供侍病僧寮。一日病僧有告之曰:我病少愈,念少凫血为味,汝能为我密致之,幸甚。至暮夜,袖血饷僧食之甚美。一二日复多以金付之。再有所须,同寮僧雏窥道者于隙处。披其胸,取漆盂,以利刃刺心,血覆盂其上。解衣带缠绕,久之开视,盂中血凝矣。即以葱醯依前法制之。以进病僧。僧雏大骇,出以所见,语其徒且告病僧。皆大惊异。
《艾子杂说》:艾子好饮,少醒日。门生相与谋曰:此不可以谏止,唯以险事怵之。宜可诫一日大饮,而哕门人。密抽彘肠,致哕中持以示曰:凡人具五脏,方能活。今公因饮而出一脏,止四脏矣。何以生耶。艾子熟视而笑曰:唐三藏犹可活,况有四耶。
《元史·伯颜传》:至正十八年,河南贼蔓延河北,伯颜与贼遇,贼知伯颜名士,生劫之,诱以富贵,伯颜骂不屈,引领受刃。既死,人或剖其腹,见其心数孔,曰:古称圣人心有七窍,此非贤士乎。乃纳心其腹中,覆墙而掩之。
《真腊风土记》:前此于八月,内取胆,盖占城王每年索人胆一瓮,万千馀枚。遇夜则多方令人于城中,及村落去处,遇有夜行者,以绳兜住其头,用小刀于右胁。下取去其胆,俟数足以馈,占城王独不取唐人之胆,盖因一年取唐人一胆杂于其中,遂致瓮中之胆俱臭腐,而不可用故也。近年已除取胆之事,另置取胆官,属居北门之里。
《剪胜野闻》:伪周主张士诚据有江东,时姑苏市井中,童谣曰:张王做事业,只凭黄蔡叶。一夜西风来,乾鳖后国事。既去太祖,取其臣黄、蔡、叶三人者,刳其肠而悬之。至成枯腊。盖三人,皆元戚机臣,其残膏积侈,败国丧家,帝特恶焉。故极于此典。
《圣君初政记》:皇祖始造钞,不就一夕。梦神告:当用秀才心肝为之。寤思之不得。高后曰:士子苦心文业,其文课即心肝也。祖喜曰:得之矣。因命取太学,积课簿捣而为之果成。
《殉身录》:濮真,凤阳人。国初征高丽,被执王爱其骁勇,欲降之不屈。加以刃,真厉声曰:尔灭吾,尔亦不日灭矣。遂剖心以示之。
《瀛涯胜览》:占城国王当贺日,以人胆汁沐浴,将领献人胆为礼。
《香案牍》:姜伯贞值史伯真,命立日中。背后观之,其心不正。因教之服石脑。

脏腑部杂录

《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说卦·十一坎》:其于人也,为心病。按正义为心病,忧其险难。故心病也。大全郑氏曰:火藏在心,坎水胜之。故为心病。
《书经》:盘庚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泰誓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酒诰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衋伤心。《诗经·邶风·柏舟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谷风章》: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小雅·小弁章》: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大雅·桑柔章》:维彼不顺,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春秋·元命苞》:膀胱者肺之府也肺者断决膀胱亦常张有势故膀胱决难也
脾之为言附著也如龙蟠虎伏合附著也
胃者脾之主府禀气胃者谷之委故脾禀气也乐动声仪五脏肝仁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而有枝叶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威王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亲。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管子·心术篇》: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汉书·蒯通传》:通说韩信曰: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
《息夫躬传》:躬绝命辞曰:涕泣流兮萑兰,心结愲兮伤肝。
《淮南子·原道训》: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
《风俗通》:俗说无恙无病也凡人相问无病也案上古露宿患恙虫噬食人心凡相访问曰无恙乎非谓病也
《广雅》:膀胱谓之脬。
《物理论》:腹胃五脏之府陶冶之大化也
《抱朴子》:欲得长生,肠中清;欲得不梦,肠无屎。
《旧唐书·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
无能子无能子心友愚中子病心祈药于无能子无能子曰病何曰痛曰痛在何曰在心曰心在何愚中子告病已间矣无能子曰此人可谓得天之真而神光不昧者也
《演繁露》:徐庶母为人所执,曰方寸乱矣古今谓,方寸为心似始乎此然而,列子已尝曰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空同子人之五脏,各具喜生肾虚者嗜,咸肝虚者嗜酸凡食脾,胃喜之则味佳不喜则,咽之不下亦自喜生之道欤口脾之属欤。

脏腑部外编

《拾遗记》: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黑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昼,夜精勤形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递钻脑骨取髓,代为膏烛及髓血皆,竭探怀中玉管中有丹药之屑以涂其身骨乃如故。
昭王昼而假寐。忽梦羽人与语,问以上仙之术。羽人曰:大王精智未开,欲地求长生久世,不可得也。王跪而请受绝欲之教。羽人乃以指画王心,应手即裂。王乃惊寤,而血湿衿席,因患心疾,即却膳减乐。移于旬日,忽见所梦者复来,语王曰:先欲易王之心。乃出方寸绿囊,中有续脉明丸补血精散,以手摩王之臆,俄而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