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邛州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三十一卷目录

 邛州部汇考一
  邛州建置沿革考
  邛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邛州星野考
  邛州山川考〈水利附〉
  邛州城池考
  邛州关梁考
  邛州公署考
  邛州学校考
  邛州赋役考一

职方典第六百三十一卷

邛州部汇考一

邛州建置沿革考

       《总志》本州
《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属雍,秦置临邛县,属蜀郡,汉隶益州,建武中改属汉嘉郡,晋改临邛郡,宋齐复为县,梁置邛州,魏改邛郡,隋复为临邛县,属雅州,后改郡,雅州属焉,唐武德初置邛州,领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五县,天宝初改州为郡,乾元初复为州,后改永宁军,领县五,宋复为邛州,领县七,属成都路,元并安仁入大邑,馀县尽入临邛,明属嘉定府,洪武四年改州,九年降县,属嘉定,成化十九年复置邛州,领县二,编户十里。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大邑县
汉江源县属蜀郡,后周置,今县属州,元并安仁县入焉,明因之,编户七里,隶邛州。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蒲江县
汉临邛县地,魏初改蒲口镇,后改蒲口县,唐因之,元并入邛州,明复置为县,编户五里,隶邛州,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邛州疆域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邛州疆域图

本州
东至新津县界九十里。
西至芦山县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丹棱县界九十里。
北至崇庆州界七十里。
自州至省城一百八十里,北至
京师一万五百八十里,水路一万一千四百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大邑县
东至崇庆州界十五里。
西至天全土司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邛州界二十里。
北至天全土司界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一万五百八十里。
东西广四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蒲江县
东至眉州界三十里。
西至名山县界三十里。
南至丹棱县界二十里。
北至邛州界三十里,至
京师一万馀里,
东西广三十五里,南北袤五十里。
形胜附。
本州
《方舆胜览》:东接蓉城,北通雾岭,西连番地,南控碉门。
本州倅厅题名记:前控沉黎越隽之邦,后接秦塞笮都之地。
潴水萦环于左,邛崃拥峙于前。
大邑县
斜江乾溪合流于前,鹤鸣雾山环绕于后。
蒲江县
冠帽山拱列于前,紫极峰高拥于后,大河经其东西,羊肠带其左右。

邛州星野考

         《总志》州总
邛去蜀都最近,在井、鬼之次,入参一度。

邛州山川考

      州县《志》合载本州
邛崃山 在州南八十里,派自沉黎之地,直走二千里至州,环抱为镇。《蜀志》:汉张骞奉使寻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故名。又考史记,张骞奉使通西域,留大夏,得贾胡邛竹杖。又《山海经》邛崃出邛竹,则邛竹或先有之,今则绝无,岂邛崃延袤千里所产之地,得非今日之邛耶。
棋盘山 在州西十里山腰,有仙人洞,相传有仙居洞内,尝往其巅著棋。
七盘山 在州西八十里,委曲七折,《九域志》:唐主簿王兴于此仙去。
白鹤山 在州西七里,常璩云临邛名山曰四明,又曰群羊即此山,别名北有孤石,高百尺,常有鹤巢其上,故名。又山似鹤形,汉胡安聚徒教授山中,后乘白鹤仙去,宋嘉泰中有群鹤翔舞二日,蒲江城北亦有此山名,按四明山在浙之东,今此亦名,以其景物有相似者,巅有塔,今废。神山 在州治西八十里,上有石像。
铜官山 在州东。《华阳国志》:临邛县有石山,中有石矿如蒜,镕成铁甚刚,古置铁官。《史记》: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夫妻推辇而行曰:吾闻岷山沃野下有蹲鸱,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即山铸钱,即此山也。汉文帝尝梦欲升天,有黄帽郎推之甚力,时邓通棹船为黄帽郎也。有相者曰:当饿死,以告帝曰:富贵在朕。乃赐铜山,令自铸。相台山 在州治西八十里,废火井县之东,唐袁天罡为火井令,登以相县治,因名,诸葛武侯尝驻师其上。
文笔山 在州南三里,山如笔状,多秀松茂竹,亦胜地也,后乙酉寇营其上,燬伐尽。
盘蛇山 在州治西七里绝顶,广大宽平,下有一石佛,唐人刻昊师二字于上。又注有郭汾阳师四字,五代及宋人多有墨迹云。
方城山 在州治南七里,山有五面对拱,方舆记上有铁祖祠,鼓铸之,家祀之。
金龟山 在州西十五里,士民祈嗣之所,上有圣母祠,其匾额曰带韣授矢四字,笔画遒劲,究不知为何人书也。款迹模糊。
马崖山 在州治西八十里,有石如马。
五面山 在州南十里,其山以五面如旗,排拱于州,故名。亦名古城山,如科试之年,石崩多则中式者多,不然则否。
凤溪山 在州西五十里,山下小溪,自大邑县凤凰山来。
小可幕山 在州东南七十里,废。依政县东,其山壁立,势如屏幕,一作慕谓慕仙也。
仙人洞 在州西十里棋盘山中。
牙江 在州东四十里,源出大邑县,合流邛水处有石如象牙。
斜江 在州东七十里,发源自大邑鹤鸣山东,委曲斜流,经旧依政县,入邛水,又东流入新津县界,按《大邑县志》亦载此。
泉水河 在州东六十里,平地涌出,沿绕东南,
入斜江,合邛水,下达岷江。
水 在州西二里,源自大邑县凤凰山,来至州,俗呼西河,南合邛水,以发源处地名也,考异云字,《旧志》,无点水。邛水 在州南五里,俗呼南河,源出邛崃山,山海经曰崃山,邛水出焉。
布濮水 在州西八十里,源出獠界火井水,会邛水入岷江,即古之濮也。
龙潭 在州东十五里,五面山下,相传古有龙潜其中。
烂船溪 在州西十里,相传有一樵子过渡采薪,经仙人洞,上棋盘山,上有两人对奕,侍立观之,竟局而归,至溪边,所渡之船业已烂矣。故名。齐口 在州西庄子,谓水之旋磨处曰齐,则此命名亦古矣。凡水合处,俱称口如江口、浕口、汉口也。盖汇平乐、火井二江,东注合水为南河。文君井 在州南街左。
瑞井 在州西七里白鹤山。
静边井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东湖池 在州东一里。
金牛池 在州南六里铜官山麓,相传昔有人见一牛饮于池,其色如金。
西湖池 在州西十里。
大邑县
鹤鸣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形如覆甃,有石如鹤,遇仙辄鸣,地应氐宿,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每过一气则一洞之窍开,馀皆不见,上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东西二溪出其两腋,昔广成子、张道陵皆登仙于此。
雾山 又名雾中山,在县北五十里,山常有云雾,宋张俞诗雾山环合似云川,户有清溪种玉田。
凤凰山 在县西八十里,形如凤,旧有紫柏十围,根盘巨石上,号骑鲸柏。
静惠山 在县北一里,宋范镇寓此。
天柱峰 在鹤鸣山上,三面悬绝如城,其石峰如柱,亦名天城。
青雾嶂 在鹤鸣山东,陆游剑南诗稿云:青雾嶂环玉潭皆鹤鸣山最佳处。
药师岩 在青雾嶂西。
牡丹池 在牡丹坪上,或片叶纤芥落池中,则鸳鸯野鹜之类,即衔出之。
明月池 在雾中山上,昔有僧自南装塑罗汉十八尊,归过瞿塘,舟覆,僧惟救罗汉一尊,而归甫至寺,见所失十七尊俱从池中鱼贯而出。虎擘池 在凤凰山中,其味甘凛,异于他所。嘉鱼穴 又名丙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入穴内,丙,阳方也,口向丙,或云取鱼必须丙日,非也,鱼岂能择日而出耶。其斜江水已见前,州水内不重载。
蒲江县
冠帽山 在县南。
金釜山 在县南八十里,有盐井名曰金釜。长秋山 在县东二十里,唐时县主簿王兴好道,一日遇白玉蟾,引载于此,升仙而去。
白鹤山 在县北三里。
西山 在县西七里。
黄铁山 在县东十里。
九仙山 在县西三十里,有九峰如屏,尝有仙栖其上。
紫极峰 在县北。
铁溪河 在县北二十里,源自百丈潭分流山下。
蒲水 去县南八十步,源自名山下,会流南河口,出新津,入岷江。
瀑布泉 在县西八十里,其源自獠界,来合火井水会于邛,入于岷江。
浴丹池 在县北一里旧崇真观,又有浴丹井在旧依政县崇明观。
洗墨池 在县北一里。
水利附。
本州
万石坝 在州东十五里。
七里坝 在州城东四十里,不通水利,岁罔有秋,宪副陆稳命疏渠导利,知州高起新矢心经理,引水灌田,给牛具种使食,其土民获利焉,昔有碑文,今废。
新开沟 在州城南二里,水原易涸,不足灌溉,郡人刘文珣建议西可开沟,以借润有司,因买地开沟,遂获有秋。
四堰 五堰 六堰 按自大邑县头堰至本
州六堰,由东北向西流入河,延袤数十里,沿河田地颇多,粮课是系,增堤设障,诚为急务。通泉堰 久塌,万历三十六年,知州谭天相捐金修筑,水利始通,百姓永赖。
林家堰   苏家堰   毛家堰
野人堰   白莲堰   长老堰
栏江堰   灌溪堰   猪母堰
锅底堰   土门堰   三条堰
斜江堰   铁桩堰   三棱堰
清平堰   安乐堰
大邑县
头堰    二堰    三堰

邛州城池考

      州县《志》合载本州
邛州城池 自汉末公孙述筑土为之,至明成化十九年知县姚奏允,改县为州,增筑土城,正德十六年佥事卢翊、知州李廷诏改筑,高二丈,厚八尺,周一千四百二十三丈,约九里七分三千七百,垛口用石包砌,垒结完固,为门四:东门上楼三间,扁曰东望锦城,有月城障之,南门上楼三间,扁曰南挹蒙蔡,西门上楼三间,扁曰西宁番猓,北门上楼三间,扁曰北跨鹤雾,后知州吴祥修补,东南城角上建聚奎楼,城外凿壕,阔一丈五尺,城内东有小沟,引水绕城,按《总志》:姚筑土城,周一千四百十丈,高一丈五尺。
属县
大邑县城池 自明正统初,知县冯泰筑土城,周八里,高一丈二尺,阔八尺,正德中佥事卢翊包石、知县孔完开拓补修,外环以壕。
蒲江县城池 自明天顺间知县熊祥筑土城,周围里许,计一千四百四十丈,高一丈八尺,阔九尺,东南临河开四门,正德间佥事卢翊包城以石,外环以壕,按《总志》:天顺熊祥筑土城,周五百九十二丈,高一丈二尺,阔九尺。

邛州关梁考

      州县《志》合载本州
夹门关 在州南六十里,两山夹岸如门关,以西则土汉接壤,关以外则彝獠甚近,故设有巡检统弓兵以戍守之。
火井关 在州西六十里,今裁。按先夹门、火井二关俱设巡检,后汰去一员,以夹门巡检往来,火井讥察册籍,虽存,训练少弛,脱或有警,将安赖焉。况平乐地方与乾溪等处又彝獠出没之所,近岁弓兵议汰者过半矣。
飞虹桥 在州东,有飞虹石,故名。
尽忠桥 在州治杨吏部改修,一名玉虹桥。天官桥 有坊在州东。
高桥 在州东。
永济桥 在州西一里。
广济桥 在州西二里。
鹤松桥 在州西,胡商人重修,一名寿松桥。平川桥 在州北。
泉水桥 在州北。
拱辰桥 在州北,水冲毁。
驷马桥 又名司马桥,在州北,今毁。
渔桥 在州南,即今玉带桥。
双桥    圣化桥   积善桥
白鹤桥   文明桥 俱在州治内。
五家渡 在州东三十里。
南河渡   斜江渡   临溪渡
大邑县
九皋桥   金刚桥   安乐桥 州县
《志》俱未详所在。
蒲江县
铁溪桥   迎恩桥   黄帽溪桥观音桥   鹤仙桥 州县《志》俱未详所在。
横山渡   临溪渡

邛州公署考

         《州志》本州
邛州治 在南街,近北为古邛县,明洪武九年署州事,范士范建,隶嘉定州,洎宣德至成化,相继增修,十九年改为邛州,直隶布政司,正堂三间,前有捲蓬,下为月台,两傍廊庑各十间,为六房,公廨正堂后有川堂,进重门为退思处,后为寝室,各有廊宇,有楼三间,退思处左书斋三,又左为隙地,中构一楼,曰万思,正堂东为东厅,后为石库,左为清军公署,西为西厅,后为仪仗库,西为督捕衙,衙前为预备仓,有官厅仓廒十间,仓外为厂,前为司狱,仪门内设戒石坊,仪门外东设礼贤清署,后设土地祠,其前为大门曰谯,楼左曰旌善亭,右曰申明亭,中建牌坊,驻劄以上经变俱燬。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州祖泽潜建,大堂三间,内房三间,东庑书吏房四间,康熙年间知州萧恒建,鼓楼三间,仪门三间,左右角门,知州祖永杰建,正房三间,厢房六间,厨房三间,知州黄复生建常平仓三间,大门三间,二堂三间,后书房三间,知州傅燮诇修大堂三间,捲蓬三间,川堂三间,西庑书吏房四间,二门外土地祠三间,迎宾馆三间,马神庙三间,东射厅三间,后楼三间,渐次修葺。
州判署 在州治东,太门三间,仪门三间,大堂三间,前有捲蓬川堂三间,后为寝室,有两廊宇,东书房三间,西为厨房,后燬,今裁。
吏目署 在州治西,大门三间,正厅三间,寝室三间,俱新建。
夹门关巡检司署 在州治南六十里,邛向有夹门关、火井坝二巡检司,火井在州西六十里,后因汰去一员,以夹门巡检往来,火井稽察前有鼓楼三间,仪门三间,正厅三间,前为月台,左右廊各三间,后寝室三间,今俱燬废。
火井坝 在州治西,前有鼓楼三间,正厅三间,前有月台,左右廊房各三间,后寝室三间,俱燬。白鹤驿 在州治南,前有鼓楼三间,仪门三间,正厅三间,左右廊房各三间,寝室三间,万历戊子重修,后燬。
僧正司 在州治西天庆寺,设有官厅三间。道正司 在州治北崇真观后,官厅三间,甲申俱燬,以上今俱裁。
分巡上川南道驻劄 向在州治东南兴贤街,明崇祯末尽燬。皇清顺治、康熙年间,郡守祖永杰、萧恒仍旧址续修,
衙舍规模渐举,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左右角门、正堂三间,前为捲蓬,下为月台,左右廊庑各四间,堂后为川堂,川堂后为筹边,堂从古也,后寝室三间,其旧制堂之西为廨舍,内署在道东,由仪门内左,西向为署门,进数步为中门,又进数步为署内门,门南向进为桂芬堂,堂后为寝室三间,左右亦各有廊庑,寝室西北有楼三间,楼北有径通川堂公署,南园有仰鹤亭三楹,亭前月池环植,蕉竹亭东有轩三楹,曰雪霞馆,其马灵官祠在署中门内之右,土地祠在仪门外之东,官厅在大门外之西,今燬。
察院行台 在州治西,万历五年知州朱继鲁重修,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左右角门、正堂三间,前捲蓬、下月台左右廊庑各六,书房居右,寝室三,后乐堂三,阅卷亭一座,内墙外竹园宽广,又设重围门,外设水房,有官厅、刑厅,建坊曰风宪行台,左贞度,右肃寮,前曰观风驻节,三坊今俱燬。
分守道行台 在州治,东连建昌道,公署大门三,仪门三,左右角门、正堂三间,前为月台,左右廊各四间,堂后川堂、厨房居左,书吏房居右,寝室三间,后楼三间,今俱燬。
建昌道行台 在州治东,大门三,左右角门、正堂三间,前月台,左右廊庑各四,堂后川堂、厨房居左,书吏房居右,后寝室三间,今俱燬。
养济院 在州治西,厅三间,两廊房各十间。演武场 在州治西,正厅三间,左右营房四十五间。
漏泽园 在州治西一里,以上俱毁废。
属县
大邑县治 明洪武中建。皇清康熙二年知县李德耀修复,大门三间,二十三年知县秦铣葺大堂三间。
典史署 在县治东。
养济院 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秦铣重盖。蒲江县治 明洪武中知县赵观建。皇清康熙初年,知县朱士英修复。典史署 在治西。
察院公署 分司署 俱废。
双路巡检司 在治西,今裁。

邛州学校考

         《州志》本州
邛州儒学 在州治南,唐武德间建,明洪武甲子年同知张郁创建,永乐十年知县罗质重修,成化庚子年知县罗纲重修棂星门,成化丙午年知州陶端重修戟门,弘治庚戌年知州罗杰重修两庑、明伦堂,万历年间重加增修。皇清知州萧恒重葺。
文庙正殿三间,殿左神厨库,东庑八间,西庑八间,
知州谭天相复重修两庑、启圣祠、戟门、泮池、牌坊,修明伦堂及斋舍,其戟门三间,外为月池,圈洞石桥三座,桥外有棂星三门,门外石坊二,左曰兴贤,右曰育才,距育才坊数武,南正街为学宫正路,石坊一座,曰义路礼门,棂星门前有泮池,环以石栏,从北城外引水入城,通鹤山书院,前逶迤南向流入泮池,名文脉水池,中蓄莲花,外有石坊二座,左曰重道崇儒,右曰腾蛟起凤。又前有文笔峰,棂星门有射圃,二处俱废,基址尚存。
社学 在州治西,永乐十年知县罗质建,今毁。学田 旧学田一分六丘,原系官田,坐落北城内墙脚下,丈种五斗,每年纳租谷五石,此外不认民粮,今不知其处。
泉水河一分,原种一石七斗,粮一斗五升,原系民田,除纳租之外,仍照民粮输赋,亦不知坐落。
属县
大邑县儒学 在治南,唐咸通间建,明正统中知县冯泰修,至明末燬。皇清康熙年间,知县李德耀、训导彭耀祖复建,二十四年知县秦铣葺。
先圣殿五间。
学田 见载,学田中田一十一亩五分,应纳京斗租谷八斗,该徵京斗租谷九石三斗,收贮本仓,听候支给。
蒲江县儒学 旧在县治南,隋建,明洪武中重建,万历初改治北,兵燹后颓废。皇清康熙七年,知县朱士英重修,复废。二十二年复改治南故址,知县张晓修建,工未竣,署知县秦铣修复。
魏了翁书院 在治北,宋嘉定间建。
鹤山书院 在治西白鹤山下,魏了翁筑。聚徒教授,由是蜀人知义理之学,又《州志》云:魏了翁世家焉。

邛州赋役考一

        《州志》本州
见丈土著开垦上中下田地,共三百三顷一十七亩五分三釐一毫八丝,内
上田三十九顷一十七亩二分二釐八毫,每亩载粮二升四合一勺,该粮九十四石四斗五合一勺九抄四撮八圭。
中田七十八顷四十二亩一分四釐六毫三丝,每亩载粮二升,该粮一百五十六石八斗四升二合九勺二抄六撮。
下田七十五顷六十五亩三分五丝,每亩载粮一升五合,该粮一百一十三石四斗七升九合五勺七撮五圭。
上地三十一顷一十一亩五分七釐五毫,每亩载粮八合,该粮二十四石八斗九升二合六勺。中地三十六顷八十一亩一分三釐八毫五丝,每亩载粮四合,该粮一十四石七斗二升四合五勺五抄四撮。
下地四十二顷一分四釐三毫五丝,每亩载粮二合,该粮八石四斗二勺八抄七撮,共载税粮四百一十二石七斗四升五合六抄九撮三圭。每粮一石徵大粮银一两五钱三釐八毫八丝二忽二微五纤五尘,该银四百三十四两九钱八分四釐七毫四忽三微七纤三尘。
每粮一石九斗七升九合一抄六撮载丁一丁,该载人丁二百八丁五斗六升一合六勺九抄九撮六圭四粒。
每丁徵银四钱一分九釐二毫五丝三忽四微四纤三尘,该银八十七两四钱三分九釐七毫八丝七忽三微九纤六尘。每粮一石又微条银四钱一分九釐二毫五丝三忽四微四纤三尘,该银一百七十三两四分四釐七毫九丝一忽三徵八纤四尘。
以上实徵大粮丁条银六百九十五两四钱六分九釐二毫八丝三忽一微五纤三尘。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闰,银两照旧时全书内各项,遇闰银两为数,将原额人丁税粮合算摊派,每丁粮一石该徵闰银三分三釐八毫六丝六忽四微一纤七尘,遇闰之年照例加徵银二十一两四分一釐四毫三丝四忽一微二纤一尘,解司完纳。
每年买备白蜡二十八斤每斤价银五钱八分,该银一十六两二钱四分。
本州春秋二祭原编银四十八两,今因钱粮不敷,每岁约用银一十六两,系本州自行捐备。于康熙十一年十一月,奉文给春秋祭祀银一十六两,又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内奉文,照旧于条粮银内动支。
本州知州一员,岁额俸银三十七两六钱八分四釐,薪银四十八两,心红纸张银二十两,油烛银一十两,迎送上司伞扇旗帜银二两,除心红纸张外,共银九十七两六钱八分四釐,于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内奉文,将薪伞油烛银四十二两三钱一分六釐,添入俸银内,照满洲拖沙喇哈番例算,给俸银八十两,馀银一十七两六钱八分四釐全裁,又于康熙七年六月内奉文,裁去心红纸张银五两,复于康熙八年九月内奉文,仍照实支俸银八十两,心红纸张银二十两,俸红共银一百两,康熙十九年十月内奉文,因军需浩繁,道员以上照例全捐,州县以上半捐半支,惟首领、佐贰、教职、杂职、微员仍令全支,至大小各官纸红银两全捐外,实支半俸银四十两,又于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内,开在外文官俸银,著照旧支给,实支全俸银八十两。
额设衙役一百三名,因蜀省凋残,人民稀少,止量招募三十七名,每名岁该工食银七两二钱,于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内奉文,每名裁留银六两,于康熙七年六月内奉文,裁去七名,存留门皂等役三十名,复于康熙八年九月内奉文,仍照三十七名,共该银二百二十两,因钱粮不敷,每名岁摊支二个月零九日,银一两一钱五分,共实支工食银四十二两五钱五分,内门子二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共银二两三钱,皂隶一十六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共银一十八两四钱,马快八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共银九两二钱,灯夫四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共银四两六钱,轿伞扇夫七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共银八两五钱,于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内,开衙役工食,自二十二年照旧支给。本州吏目一员,岁额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薪银一十二两,于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内奉文,不分柴薪,总算给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额设衙役六名,每名岁该工食银七两二钱,于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内奉文,每名裁留银六两,又于康熙七年六月,内奉文裁去二名,存留衙役四名,复于康熙八年九月,内奉文仍照六名,共银三十六两,因钱粮不敷,每名岁摊支二个月零九日,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皂隶四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共银四两六钱,马夫一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于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内开衙役工食,自二十二年照旧支给。
本州教官一员,岁额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薪银一十二两,于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内奉文不分柴薪,总算给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额设衙役一十三名,今量招募四名,每名岁该工食银七两二钱,于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内奉文每名裁留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因钱粮不敷,每名岁摊支二个月零九日,工食银一两五钱,共实支银四两六钱,内门斗二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共银二两三钱,膳夫二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一两一钱五分,共银二两三钱。于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内开衙役工食,自二十二年照旧支给。
一乡饮酒原编银一十两,今每岁约用银四两,系本州自行捐备。
一禁子额设六名,原编银四十三两二钱,今量
招募二名,其工食银两系本州自行措捐,以备防禦。
杂派课程
见徵茶课银一十一两六钱八分。
见徵茶税银一百二十三两一钱九分二釐。见徵鱼课银四钱六分二釐。
见徵鱼油银六钱八分五釐。
见载水碾五座,每座榷课银二钱五分,该徵课银二两二钱五分。
见徵牙行银一十四两五钱,共该解司广济库。茶课等项银一百五十二两二钱六分九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