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九卷目录

 梧州府部汇考一
  梧州府建置沿革考
  梧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梧州府星野考
  梧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二十九卷

梧州府部汇考一

梧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本府
夏后,少康后,封会稽。楚灭之,宗分海上,是为百粤。秦灭楚,王剪略定粤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为三郡。秦末,赵佗据之。汉武帝,平南粤以其地为广信县,置苍梧郡。元封五年,置交趾部,刺史治焉。建安中,改交趾部为交州。三国,吴属广州。晋以后,因之。隋废郡为苍梧县,属封州,唐属静州,寻改置梧州。天宝初,改州为郡。乾元初,复为梧州。五代时,属南汉。宋仍为梧州。元至元中,改置梧州路。明改路为府,领州一县九。皇清因之。
苍梧县
汉广信县建安以前,交州刺史治焉。吴徙交州治龙编而苍梧属广州。晋置永平三郡。齐高帝建元元年初,置桂州,苍梧属焉。此粤分为粤之始也。梁置梁信郡。隋废郡为苍梧县,属封州,唐属静州。贞观中,以县置梧州,属岭南西道。天宝初,改苍梧郡。乾元初复为梧州。五代南汉刘晟据之。宋平岭南仍为梧州。开宝五年,省猛陵戎成入焉。元明仍旧,编户三十三里后并为二十五里。皇清因之。
藤县
秦南海郡,汉苍梧之猛陵县地。晋属永平郡。隋平陈郡废,置藤州治永平县。大业间,州废,复置永平郡。唐武德中,复为藤州。天宝初,改为感义郡,隶岭南道。乾元初,复为藤州。五代初,属马殷,后属刘晟。宋开宝五年,徙治于坛津。熙宁四年,隶广西路。元因之。明初,为藤州。洪武十一年,改为县,属梧州府,编户四十四里。皇清因之。
附五屯所 五屯地在古西瓯之北,当风门佛子诸巢。西通府江,北接荔浦,乃断藤左臂。明初,土人覃福率所部狼獞八百六十四人编桂林中卫左所,为效劳军授福千户领之。福寻卒,军渐溃散,留者仅五十人。成化十年,都御史韩襄毅平峡贼,乃调桂林卫,正千户李庆抚之。来附者一百六十人,置五屯所授福孙仲英为土吏目,世袭。嘉靖八年,总督王文成拓其城,编户五里。按《县志》:秦三十二年,王剪乘伐楚之胜安,定其地。始入中国,属桂林郡。汉平南粤,属苍梧郡。晋升平五年,始置永平郡,隶广州。齐永元元年,改猛陵县为永平县,属水平郡。废置石洲,寻改藤州。隋开皇三年,改阴石县为奉化县,属藤州。十年,改遂成县为戎成县,属藤州。大业三年,复以藤州为永平郡,治永平县并领武林、安基、普宁、戎成、大宾、奉化、隋安、贺州、淳人十县。唐武德五年,复以永平郡为藤州,领义昌、感义县,增领坛津、宁风、猛陵、罗石、罗风五县,属永平郡,岭南道辖。天宝元年,改永平郡为感义郡,藤州仍领坛津、感义、义昌、宁风四县。五代天福四年,马殷自立为楚王,取苍梧、藤,属南汉。宋平岭南徙藤州治坛津县,领感义军事。开宝三年,省宁风、感义、义昌入坛津县。熙宁四年,改南义州为岑溪县,属藤州。后隶广南西路。元仍行州事,隶湖广行省。至正末,隶广西行中书省。明属梧州府,隶广西布政司。洪武五年,省坛津县入藤州。十一年,改为县。编户四十四里,今并为三厢。二十八里外,五里系五屯,屯田千户所。军籍五屯,山川环带,野颇平沃。据江之上游与浔梧相唇齿地,属藤县疆域。
容县
秦击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容即隶郡。汉定南越地,以为七郡。七郡者,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容,隶合浦。晋分合浦以北置宕昌县。梁改为阴石县,于县置阴石郡。隋初,废郡为县。改名曰奉化,隶藤州。开皇十九年,改为普宁县。唐初,于普宁县置铜州。贞观八年,改为容州,领六县普宁、北流、陆川、扶来、陵城、渭龙,属岭南道。开
元中,置容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普宁郡。乾元元年,复为容州都督府。元和中,置容管经略使,领州十三,率牢白,顺绣,郁党,岩窦,禺廉,仪藤。永仍辖县六,改陆川县曰罗窦,扶来县曰欣道。永贞元年,合邕容两筦为一道。五代初,属马殷,后属刘晟,一曰刘拓。宋开宝四年,改宁远军节度使,复欣道县曰扶来。五年,省扶来入北流,省陵城、渭龙入普宁,复罗窦县名曰陆川,省绣顺禺三州入焉。六年,废宁远军。七年,复置容州。皇祐间,分宜邕容等州为三路。自高窦、雷化、郁仪、藤梧、龚琼,隶容州。元至元十三年,改安抚司,寻改容州路,领县三普宁、北流、陆川。至正十三年,改路为州,省普宁县入州。十五年,复置普宁县。明洪武十年,改容州为容县,省普宁入之,属梧州府。编户一十六里。正统元年,并为十一里,县裁一丞。皇清因之。
岑溪县
秦南海地,汉属苍梧郡。梁即其地置永业郡,永业县。寻废郡县,属泷州。唐武德五年,置南义州,改县曰岑溪。贞观元年,改为南建州。六年,复为义州。天宝中,改连城郡。乾元元年,复为义州,领县三,附郭曰岑溪,外曰连城、永业。宋熙宁四年,废州,以岑溪隶藤州。元因之。明洪武十一年,属梧州府,编户七里半。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怀集县
本汉南海郡四会县地。晋于县东置怀远县,属新会郡。南宋析置怀集县,属建绥郡,隋属广州。唐于县置威州,领县三怀集、永固、荐水,寻废。开元初,省永固县人怀集。五代属南汉。宋初,省荐水县入怀集。元属贺州。明洪武九年,改属梧州府,编户四里。嘉靖初,增一里。皇清因之。
郁林州
秦桂林郡地。汉元鼎六年,分置郁林郡,领县十二,布山、安广、广郁、阿林、中溜、桂林、潭中、临尘、定周、增食、岭方、壅鸡。东汉省县一入壅鸡。吴黄武四年,割隶广州,领县设官,仍汉。晋领县九,布山、阿林、新邑、晋平、始建、郁平、岭方、武熙、安广、建武。元年,分置晋兴郡,分岭方县为晋兴郡,后改为邕州。宋领县十,有七布山、岭方、阿林、郁平、新邑、建初、宾平、威化、新林、龙平、安始、怀安、晋平、绥宁、归代、中溜、建安、南齐、因之。梁置定州,割桂林、宁浦二郡。寻改为南定州,即今贵县。隋开皇九年,属尹州,领县十二,郁林、郁平、岭方、阿林、石南、桂平、马度、安成、宁浦、乐山、领山、宣化。大业中,改为郁州,废武平、龙山、怀泽、布山,入郁林。皇化入桂平,乐州入宁浦,武缘入岭方。唐武德四年,改尹州置南尹州,郁林属之。领三县怀泽、潮水、马度。贞观八年,省郁林为县,属怀泽郡,统于贵州。麟德二年,析贵州石南兴德郁平,置郁林郡治郁平。今兴业县地。又析为牢州。乾封元年,改为郁林州,领县五,附郭曰郁平,外曰石南、潭粟、兴业、兴德。天宝二年,改为郡。乾元元年,复为州。天复元年,楚马殷取之。广顺元年,南汉刘晟据之。宋开宝五年,迁州治于兴业县,省兴德、郁平二县入兴业。又废牢州为南流县,省牢州二县,定州岩州及党州四县。绥安、善劳、善文、宁人入南流,属广西路。至道二年,迁州治于南流,即名西瓯。今治所并潭中、石南、郁林县入焉。领南流、兴业、兴德三县,绍兴间并,兴德入兴业,而以廉州之博白来属。元因之。明初,六师南下,知州张那海迎降。二年,同知黄斌佩印来治。五年并南流入本州。十年,改容州为容县,以容州所属北流、陆川属州,州领县,凡四博白、北流、陆川、兴业俱隶梧州府,编户四十里。皇清因之。
博白县
秦属象郡,汉为合浦县地。孙吴割,隶交州。南宋改属越州。隋为南昌县,隶合浦郡。唐武德五年,析置博白县。于县置南州,寻改为白州,领南昌郡,属岭南道,领县六博白、即平、周罗、龙濠、淳良、建宁。至德二年,省龙濠入博白,属广南西路。五代初,属马殷。后属南汉。宋开宝五年,废白州,省周罗、建宁、南昌三县入博白县,隶廉州。未几,复置白州。政和元年,废州,以县属郁林。三年,复置白州、绍兴。六年,又废。仍以县属郁林。元明仍旧,编户三十里。皇清因之。
北流县
汉合浦县地。晋置勾漏县,属越州,后属合浦郡。隋大业中,省越州、陆川县入勾漏。唐武德五年,改勾漏曰北流,寻复陆川县,隶南岩州,分北流、置扶来。贞观间,属容州。天宝元年,改容州为普宁郡,北流属焉。五代初,属马殷。后属南汉。宋开宝五年,省扶来入北流。元仍旧。明洪武十年,既改容州,遂以北流属郁林,编户一十六里。皇清因之。
陆川县
本汉合浦县地。隋析合浦,置陆川县,属越州。大业初,省入勾漏县。唐武德五年,复置陆川,属南岩州。贞观初,属潘州。八年,属容州。元和中,改曰罗窦。五代初,属马殷,后属刘晟。宋开宝五年,复名陆川,废顺州、绣州、禺州以所领,龙化、温水、南河、龙濠省入,移治公平,隶容州。未几,改名公平、淳化,复名陆川,徙治温水,仍隶容州。元仍旧。明洪武元年七月,六师至郁林县,令容严率民归顺。十年四月,改容州为县,遂以陆川属郁林。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兴业县
本汉郁林郡地。陈置石南县,石南郡。隋废郡,以县属尹州,后属桂林郡。唐初,属贵州。麟德元年,析石南、县东、乡兴、德县西乡置兴业,属郁林州。建中元年,省石南、潭粟入焉。五代属马殷、刘晟。宋开宝五年,迁州治于兴业县,省郁平、兴德二县入兴业。至道初,迁州治于南流,以兴业属郁林州,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梧州府疆域考

        《府志》梧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抵广东肇庆府封川县,界三十里。
西通浔州府平南县,界二百四十五里。
南接广东高州府信宜县界,一百八十里。北控平乐府贺县界,一百七十里。
东西广三百七十里,南北袤四百五十里,明于府境之东割贺州之怀集县,西降藤、容二州为县,又并郁林一州四县,通属府。境东西相距实
广九百五十里,南北袤八百七十里。
由府治至本省布政司,水路六百七十里,陆路六百里。至
京师,水路八千二百六十二里。
苍梧县
东抵广东肇庆府封川县界,三十里。
西通本府藤县界,一百里。
南接本府岑溪县界,一百六十里。
北控平乐府贺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北袤三百六十里,东西广一百三十里。
藤县
东抵本府苍梧县界,八十里。
西通浔州府平南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接本府岑溪县界,二百一十里。
北控平乐府平乐县界,二百一十五里。
自县治至本府,水路八十五里,陆路二百四十五里,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袤四百一十里。
容县
东抵藤县界,六十五里。
西通北流县界,二百五十里。
南接岑溪县界,六十里。
北抵桂平县界,七十里。
自县治至本府,水路二百八十五里,陆路二百四十五里。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岑溪县
东抵泷水县界,八十里。
西通容县界,八十里。
南接信宜县界,一百四十里。
北控藤县界,四十里。
由县治至本府,水路三百一十一里,陆路二百七十五里。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怀集县
东抵四会县界,六十里。
西通开建县界,七十里。
南接德庆州界,七十里。
北控阳山县界,八十里。
自县治至本府,水路四百一十一里,陆路三百五十一里。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郁林州
东抵北流县界,三十里。
西通兴业县界,四十五里。
南接陆川县界,二十里。
北控贵县界,一百二十里。
自县治至本府三百三十五里。
东西广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博白县
东抵陆川县界,四十五里。
西通石康县界,一百三十里。
南接石城县界,一百四十里。
北控郁林州界,二十五里。
自县治至郁林州,七十里。至本府,四百里。东西广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北流县
东抵容县界,二十五里。
西通郁林州界,十五里。
南接茂名县界,三百里。
北控平南县界,一百里。
自县治至郁林州,陆路四十里,至本府三百一十里。水路至本府三百八十二里。
东西广四十里,南北袤四百里。
陆川县
东抵北流县界,七十里。
西通北流县界,五十里。
南接石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控郁林州界,五十五里。
自县治至郁林州,陆路六十里。至本府三百三十里。
南北袤二百七十里。
兴业县
东抵郁林州界,三十五里。
西通贵县界,六十二里。
南接石城县界,六十里。
北控郁林州界,五十五里。
自县治至郁林州,陆路六十里。至本府三百九十里。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形胜附本府〈苍梧县附郭〉
苍梧县
《隋志》:苍梧之郡南极水陆之冲,承桂水之源分郁江之秀寺。
《史通》:地总百粤,山连五岭。
《方舆胜览》:居百粤五岭之中,连九疑七泽之胜。宋丘翔苍梧郡赋唇齿湖湘,襟带五羊。
《旧志》:梧郡为二广咽喉,八桂门户,三江关键,南海上游亦西南一大都会也。
东坡云:江山形胜,宛然天竺。
《郡志》:地势坦夷,山明水秀,所称峤南清绝者也。
藤县
郁江注其北而剑江春涨,与龙巷鹭台合为乐。景龙骧峙其南而石壁秋风鸭滩霜籁拱列以为案,绣江东潆,则东山夜月,照其左赤峡。晴岚映其流,学岭西环则谷山列嶂卫其右,登屿耸鬟当其源。
容县
《容州志》:容介桂广之间,盖粤檄也。
岑溪县
岑溪于十,属为最小。其附隶不常,故形胜无考。
怀集县
戴帽山障其东,忠谠山控其西,笔架山峙其南,齐岳登云枕其北。怀溪一水绕城,自西北诸山发源,东流四会县入于南海。山溪回固,风气环聚。
郁林州
《政绩堂记》:前引长江,北背原阜。
博白县
东山凤举,南岭龙盘,西有南流,水远通于海。北有南丘,水环注于江。
北流县
宝圭洞雄踞于左,天险关屹立于右,负金龟而面碧马,奇秀甲于西南。
陆川县
文龙东峙,石羊西耸,妙洞之水绕南而北流,枕石湖峰,屹然如障。
兴业县形胜无考。

梧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
《晋书》: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
《隋书》:自斗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得其分野,僧一行曰:初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须女四度。《唐书》:南斗、牵牛,星纪也。苍梧、南海,韶、广以西,珠崖以东,为星纪之分。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南河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
梧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本府〈苍梧县附郭〉
三台山 旧有广镇亭,在县城北。
通星山 南汉太守刘曜常登此以观天文,在府城北六十二里。
泽山 在城八十里,上多竹木。
大云山 在府城东北五里,其脉发自桂林。为府主山,形体宏壮,有旗鼓二山夹峙左右,蜿蜒数节,结为府治。外山数重包护,大江环绕于。前三十里之远望之,巍然独尊,如在目前。
云盖山 在府城东一里,即大云山分枝其麓。有广寿寺,唐时建。
阜民山 在府城东,其下有嘉鱼池。
火山 在府城南隔江二里。山上有火,每三五夜一见,如野烧之状,或言其下水中有宝珠、光烛于上。或言南越王佗藏神剑于山阿,故深夜腾焰如火。山有祥光亭,又山中产物名灵麖,有三足。郡中有灾福,或使车将至则先鸣。明洪武
中,叶原贺记其事。
大虫山 在府城东三里。《搜神记》云:扶南王范寻养虎于此。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
金石山 在府城东四里。《图经》载:吴时有道士牵牛渡江语舟人曰:船内牛粪聊以为酬。舟人视之皆金也。道士并牛同隐石下,后因置寺,名金石。
立山 在县西十五里。有路通藤县,上有三公坡,韩雍讲武处。
苏山 在城南八里。前临大江,苏坡仙被谪,南行曾泊舟山下。
印山 去城三十里,其形如印。
石英山 在城西。地产石英,宋时充贡。明正德间,立关于上,名石背以军戍之。
冲霄山 在府城南,隔江二里。隆庆中,督抚张瀚更此名。万历末,太守陈鉴建真武祠于上,以厌火祟。
文殊山 在府城北。
鹤飞冈 在府城西。相传汉太守刘曜尝凿断冈脊,有双鹤飞去,因名。
朝台冈 在府城北三里。相传宋范晔筑台山上,每至正朔,则率郡僚登台望朝而拜。
伏虎岩 在府城东五十里。昔李上座修行之地,道成驯伏猛兽,因名。
锦鸡岩 在府城东四里。石壁峻峭,水泉清冽,多产奇卉,春晴则为士民游玩之地。
石鼓洞 在城五里。程文德有记:洞下为庆林寺,洞左临桂江,有高明亭。今废。
三公坡 在府城西五里。成化间,都督韩雍尝偕总镇讲武于此,后为大教场。
大江 在府城南。其源出夜郎牂牁江,分为黔郁二水,合流于浔。又汇容藤诸水至此,合桂江东流至番禺入海。汉武帝,使驰义侯发夜郎兵下牂牁会番禺,即此江也。宋陶弼有诗。
桂江 在府城西。源出桂林海阳山,入灵渠。合漓水,经昭潭至府西南。合大江。又名始安江,又名金沙江。
思艮江 在府城北二十里。其中多鳄鱼,亦名多贤,江西南流入桂江。
东安江 在府城北四十里。南流入广东封川县界入大江。
龙江 在府西北三十里。南流入桂江。旧有龙江驿。
长行江 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为长行、冠盖、吉阳三乡通济之道。东南流至戎墟入大江。须罗江 在府西南六十五里。为须罗、平乐二乡通济之道,东流至思化洲入大江。
安平江 在府西七十里。以通安平上接藤县大壬徐化诸乡之际,又名白石江,南流至榕树潭入大江。
江𥳑水 在县北,流入大江。峡山水 在府城北二十里,南流入桂江。长洲 在府城西七里大江中。居民百馀家,自此愬流而上又有思化洲、思恨洲、石思礼洲、黄陀洲,皆在江中。然居民稍少不若长洲之多。按《县志》:在府城西南十里。纵三十里,横三里。有山林池泽,民居颇繁。旧产桑寄生,兵燹后伐耗殆尽此。上又有思恩洲、表洲、托洲,后悉避乱丧亡。今惟长洲、思化洲,民稍稍复集。
系龙洲 在府城东七里大江中,亦名七里洲。林木深秀,江涨时洲独不没,亦名浮洲。明解缙诗:苍梧城北系龙洲,水接南天日夜流。冰井鳄池春草合,火山蛟室夜光浮。千家竹屋临沙觜,万斛江船下石头。攲枕梦回霄汉近,佩声犹在凤凰楼。按《县志》《解缙记》云:苍梧无佳山水,独系龙洲一卷石窈窕江上。长夏初秋三江汎滥,波洪涛涌,愈突兀见奇。尝从江上登石巅望不及城际。至巨浸汩城没屋,此石仍挺峙水面,如未涨时。故古人谓为仙迹。
回澜堤 明万历己未年郡守陈鉴筑以障。放生池之水逆流而西,绕城如带,至力木桥始泄入江。时堤上,遍莳桃柳,春来花艳如锦。有石碑回澜堤三大字。
沙村陂 石塔陂 俱在东安乡。
漏塘陂 在长行乡。
林滩陂 在吉阳乡。
大陂 在多贤乡。
鳄鱼池 在府城东。《搜神记》:扶南王范寻尝养鳄鱼十头,若犯罪者投与鳄鱼,不噬乃赦之,无罪者皆不噬。
放生池 在府城东。池中多䲡鱼,有四足。死后头骨牙齿朽落。至五月后更生,骨尽乃止。嘉鱼池 在府城南。总督韩公有嘉鱼池诗。冰井 在府城东,水澄湛不涸,味甘且冷。唐元结过郡目曰冰井,又为铭刻石泉上。有火山无火,冰井无冰之句。宋宣和间,郡守萧磐访求得之,有诗云:井名未磨灭,自我发沉晦。明总督韩雍建亭覆之。
云山井 在府城北。深不过三尺,其底即石水,尝不竭。
寒泉井 在府治仪门左。
三公井 在东山下。尚书吴廷举有记其略云:苍梧会府,雄峙南边。东山之麓下有源泉、东泉。姚崇相总督粤地,暨总镇郑公、总戎陈公,同念梧民远忧戍士吸江饮河,虺蛇为盩。城中有井次第经营,厥水清凉,日给万家。井旁大泽汇为小池,士庶感恩,因名三公井。
藤县
东山 在县城东二里,通津门外,隔绣江一水,高二十馀丈,蜿蜒秀发拱于县左。上有唐李卫公祠。
南山 去城南二里,势甚奇特,诸峰联络,揖于县治之前。顶平如砥,其清幽可爱者曰杏坛。松崖竹巷芹涧绣江之流环抱而注于地。其巅为雷神之祠。万历三十一年,迁演武亭于其阳。然离城甚远,不便操习。崇祯十年,知县梁昌迁复旧地。
石壁山 在南山前。石色最赤,故亦名赤壁。高十馀丈,下瞰重渊上多古松,树皆倒悬,岩石如削。
镃垆山 在县西,有镃垆佛舍,因名。
石人山 在县南三里,山势峭拔,下临深渊。上有巨石,远望如人。
龙骧山 在县南六里,数峰耸列,下俯清流。晋龙骧将军陈隐镇此州,尝驻兵其下,因名。六爻山 在藤县西九十里,山形六层如卦爻。然山之足为十二矶,络绎相属,与白马堡对峙,为峡寇所出没处。天顺壬午秋八月,学士钱溥使交趾至此遇警,因赋距贼行。
白藤山 在县南,常产白藤。
勾刀山 在窦家寨之北。岩势峻绝,猿猴所不能踰从,古人迹罕到。万历初,列石为梯磴,南通容县,山虽险而取径捷也。
灵山 在城东南一百里,岩石险巇,路径悬绝,古木丛生,如列排栅。猺蛮剽掠为患,设军戍之。按《县志》:形如卓笔,古木森秀,望之如画。
登屿山 山势崔巍,苍翠之色若螺髻然。谷山 在城西北,故又名西山。限以长江相距五里许,高冠诸峰,状如倒屏,清奇秀拔,望之森然可爱。
大燕山 在县西三十馀里。雄伟秀丽,俯瞰长江。
龙颈岭 在学后里馀,为县治来脉亦为学宫之脉,婉转起伏,如龙之盘旋。
学岭 在县南郭外环于县前。其巅为废,藤州其麓为今学宫。
葛坡岭 当县学之案横出一枝。万历三十一年,迁为养济院。邑人以为非宜,后去之。
绳武岭 在学前之右。
罗幔岭 在县西南三十馀里。高四五里,周围如列帐幔。其岭广围十里,上有坡塘、丘亩、村落、土产。为潘洞都榜幕寮,诸水之所发源。
天塘岭 在县东南百馀里,高四五里,上有大池巨鳞。
李白岩 其山高四百馀尺,中虚一窟,广二丈许,深如之。有窍上通日光,世传李青莲谪夜郎时曾读书其中。
赤水峡 在县东李白岩北。两崖壁立,一水中流,林木蔚然,岚气朝夕不散。明富礼诗:峡口涨晴岚,秀色渥如赭。天寒山鸟啼,月白林猿下。仙人读书堂,石磴哀湍泻。
龙巷石 在绣江中,长数十丈,两畔高耸,中低若巷。有石坛可坐数人。冬月水涸时,邑人游赏于此,号为龙巷露台。明方子遇诗:老龙奋甲闉阇北,嘘霞喷山山为赤。擘开秋骨一径通,石磴天然幻奇迹。
藤江 在县北,源出交趾至邕州左右江。而东至此与绣江合,又东流至广东入海,亦名镡江。宋苏轼诗:系舟藤城下,弄月镡江滨。江月夜夜好,云山朝朝新。明富礼诗:泊舟沧江滨,天气喜高旷。化剑已成龙,桃花涌春涨。按《县志》:一名郁
江,经太平、南宁、浔横绕城北至东与绣江合。东流至府城,西南与桂江合。唐武德初,有安抚使泛舟中流,佩剑跃入水中,故又名剑江。李纯诗:天光晓辟东山阴,洲屿欲没天沉沉。桃花已随夜雨尽,海鸥不知春水深。失穴蛟龙触山怒,此际神惊危砥柱。柳边舟渡浪停时,行人莫负斜阳暮。
绣江 在县东南,源出广东高州府。经北流容县,至此东北隅,与藤江合流。
濛江 在县西二百里。通三江、大黎、大任、杨垌、随化五屯。东流入藤江。按《县志》:在黄丹东五里,其源一出南平县大同里,一出永安州永安古濛州之地,故名濛江。二水合注五屯所之东至五屯所大良村,入于郁江。
皇华江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信宜县。至恩泽村,入北流江。
幕寮江 去郁江十馀里,其源一出罗伏山,一出长乐山,皆罗幔之派,至上与郁江之流合。都榜江 去幕寮西五十里,其源亦出罗幔岭,至黄丹驿南岸,入郁江。
牛皮江 其源自苍梧县安平乡经随化、里泷底至思缘村,入濛江。
黄埇江 在县东五里,其源出濛告村,至瓦窑入郁江。
下琴江 去黄埇东七里,源出四安山,至褟洲入郁江。
白石江 去下琴江东五里,源出灵山,至白石江口村入郁江。
四培江 在县北岸东七里,其源出苍梧县思排脑,至褟洲尾入郁江。
义昌江 去县南一百里,其源一出岑溪县东乡,一出灵山,至二十五都入绣江。
潘洞江 在绣江西岸,由皇华江愬流三十馀里,其源一出都欧山,一出罗幔岭。至岭头村入绣江。
思罗江 由潘洞江。愬流十馀里,源出容县大榕山,经窦家寨入绣江。
回龙洲 在县东五里,不甚宽广。望之若水面浮印。
褟洲 在回龙洲东十里。横二三里,纵五里。阳多陂池,居民稠密,为藤一县水口。
托洲 在褟洲东三十里,托赤水之上游,居民极盛。万历癸丑,大水徙者三分有二矣。
登洲 在县西二十馀里。中流孤峰高数百尺,崔巍苍翠,列八景之一。
思礼洲 去登洲四十馀里。上集居民,俗勤树畜纺绩,生产颇多。
恩洲 去思礼洲西二十里。横里许,纵可三里馀,多种豆蔗、芝麻、绵花等物。
党洲 去恩洲西二十里。原为邑中胡氏,业今入充儒学饩租。
黄鮀洲 在党洲之左,广畜生产。
龙潭湾 在县治正北。潭深无际,冬时水落石出,人践之,则足音下应。间而水涌,顷刻数丈,大作波涛。移时始平世传其下有卧龙焉。
将军滩 在通津门外。冬月水涸舟行甚难。鸭儿滩 在县南三里。滩石高险,富礼诗:秋高霜降馀,滩浅石齿齿。渔郎吹笛来,野鸭斜飞起。山头两石人,并坐如笑指。按《县志》:在将军滩南五里,湾环汹涌,春水泛涨,波澜潆秀,㳽漫旋转,甚可爱也。
中喾滩 去鸭儿滩南四十馀里。江有石屿,砥柱中流,江分两派,判数里而复合。其水捷而极险,舟楫畏渡,有从此下者,俗谓之穿喾。
石城滩 南去中喾滩百馀里,隐石横截江流,其状如城,故名。
龙潭 在县东北。天欲雨则波浪自涌,震撼有声。相传龙潜于此。按《县志》:在县东十五里褟洲之北。夏时水满,江划一井,中虚见底。周环数丈,响闻十里外。即巨舰值之辄没舟。师目为畏途,土人建雷祠于上,镇之有司,以时致祭焉。复建天妃庙于其旁,以镇之。
注玉泉 在县西南,取秦观泉赋晨夜有声,涵云注玉之句。元余观诗:云蒸昆山液,月浸蓝田英。临风咽沆瀣,满腹珠玑鸣。
桂山泉 在县东二里富寿坊。自石窦中流出,色白味甘,酿酒异于他水。元余观诗:寒蟾窥玉甃,老兔遗香酥。化为银河水,一沃炎海枯。清凉井 在县西南,泉出石罅中,味甚甘冽。石垒井 在县城西具贤坊,味亦甘美清凉。南泉井 在迎恩门外,地甚卑陷涉,旬日而味
不变。
鱼影石 在大划龙潭东三十里赤水峡中。潭底有石,其影如鱼。春时水盛,江鳞群聚。
狗尾注石 在龙潭西四十里思礼洲。水中当之亦能损舟。
濮口石 在狗尾西二十里。水落石露,操舟甚难。
狗蚤窟 去滩江三十里,在十二矶之上。夏时水盛浪高丈馀,波撼十里,旋绕成井。舟触之即拆,当其发时,舣舟以俟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