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柳州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卷目录

 柳州府部汇考一
  柳州府建置沿革考
  柳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柳州府星野考
  柳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七卷

柳州府部汇考一

柳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
秦桂林郡地。属郁林郡。三国吴,复属桂林郡,置马平郡。梁大同中,兼龙州,治龙江。隋开皇中,废郡,徙州治江北,寻废。以马平县置象州。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属始安郡。唐置昆州,治马平县。寻改南昆州。贞观八年,始改柳州,谓地当柳星云。天宝初,改龙城郡。乾元初,复为柳州。光化后,为楚马氏所据。五代时,属南汉。宋仍为柳州。咸淳初,徙治柳城之龙江。元至元中,改置柳州路。明改柳州府。皇清因之。
马平县
本汉潭中县地。属郁林郡。三国吴,置马平县。隋属象州。大业初,州废,以县属始安郡。唐属昆州。后为柳州治,宋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雒容县
本汉潭中县地。唐贞观中,置雒容县,属柳州。宋嘉祐中,省象县入焉。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罗城县
本桂林之州峒地。宋开宝中,置罗城县。熙宁中,省入融水县。明洪武初,复置县,属融州。十年,州废,改今属。皇清因之,编户十一里。
柳城县
本汉潭中县地。梁置龙城县。隋初,属桂州,后属始安郡。唐初,以县置龙州。贞观间,州废,以县属柳州。宋景德中,改为柳城县,治龙江。元移置龙江东。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怀远县
本牂牁夜郎之境。宋至和中,置三江寨。崇宁间,于寨置怀宁军,寻改平州,及置怀远县。政和初,州县俱废。宣和初,复置州。绍兴中,州废,复置县,属融州。元仍旧。明洪武十年,县废,置三江镇巡检司。十四年,复置县,改今属。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融县
本汉潭中县。南齐改齐熙县,又置齐熙郡。梁兼置东宁州。隋废郡改为融州,又改县曰义熙。大业初,州废,以县属始安郡。唐复置融州,又改县曰融水,为州治。天宝初,改州为融水郡。乾元初,复为融州。宋置清远军节度。元改置融州路。寻改为州。明改为县,以融水县省入。皇清因之。编户七十里。
来宾县
本秦桂林郡。唐乾封间,置严州,领来宾循德归化三县。宋废州,省归化二县入来宾,隶象州。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象州
本秦桂林郡地。汉为郁林郡中溜潭中二县地。陈置象州,治马平。大业中,废州,别置象县,属始安郡。唐复置象州,治阳寿县。天宝初,改为象郡。乾元初,复为象州。元改置象州路。后复为州。明以阳寿县省入,为州,隶柳州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一里。
武宣县
本隋始安郡之桂林县地。唐析置武仙县,属象州。乾封初,省桂林县入焉。宋元仍旧,明改为武宣县。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宾州
本秦桂林郡地。汉置岭方县,属郁林郡。吴改临浦县。梁于县置岭方郡。隋初,废郡,以县属尹州,后属郁林郡。唐初,属南方州。贞观间,析置宾州,治岭方县。天宝初,改安城郡,后改岭方郡。乾元初,复为宾州。宋开宝间,州废,寻复置。元改置宾
州路,后复为州。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迁江县
本唐邕州地。大历间,置思刚州,属邕州都督府。宋天禧中,改为迁江县,隶宾州。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上林县
本岭方县地。唐初置上林县,属邕州。宋改属宾州,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八里。按《明一统志》:上林,本岭方县地。
唐初,析置上林县。及南方州,贞观初,改澄州,仍治上林。宋初,州废,以上林县属融州,寻改属宾州。元明仍旧。

柳州府疆域考

        《府志》柳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桂林府脩仁县界二百三十里。
西至庆远府天河县界二百五十里。
南至南宁府宣化县界四百里。
北至桂林府永宁州界一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
马平县
东距雒容界二十里。
南距来宾界八十里。
西距宜山界一百五十里。
北距柳城界二十里。
雒容县
东去城十里,至大汾塘十里,至桐木塘,十里至永福县界。
西去城十里,至新铺塘。十里至高岭塘。十里至三门,塘过三门,江则马平地界。
南去城十里,至南厢。十里至白浪。十里至桂滩。十里至卢湾。十里至江口。马平地界,俱系舟楫往来,设有塘兵防汛。
北俱层山叠嶂,不通官路。
罗城县
东北距融县界七十里。
东南距柳城界五十里。
西距天河四十里。
西南距宜山八十里。
北至本县,通道镇一百五十里,山路险峻,与贵州黎平府交界,县境山多田少,地瘠民贫。
柳城县
东南抵柳郡界六十里。
北抵融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北抵罗城界一百三十里。
西抵庆远府界一百三十里。
广阔约三百馀里。
怀远县
在府北三百一十馀里。
东界湖广绥宁。
西界贵州黎平。
南界融县。
北界湖广通道。
融县
东至永宁。
南至柳城。
西至罗城。
北至怀远。
东门近河,上通怀远,下通柳城,四面高山峻岭,道路崎岖。民獞杂处,原建立哨官及十三堡目弹压防禦。
来宾县
四面层山地,惟丰草与马平迁江武,宣贵县连界
象州
地界脩仁马平武宣雒容等县。
东南环山
西北临河叠岭层嶂一望童秃
武宣县
东界武靖。
南界贵县。
西界来宾。
北界象州。其上里地方与茅狼新庆接壤,尝渡河掳掠乡村,古虽设有安永镇然巡司驻县,不能弹压,后立崖头堡,以乡兵禦之。
宾州
东至古辣墟永淳县界四十里。
西至巷贤乡上林县界四十里。
西南至思陇驿上林县界六十里。
南至社流山宣化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邹墟迁江县界四十里。
东北至安城乡梁村墟贵县界一百二十里。
迁江县
与宾州上林来宾贵县接壤。地窄民稀,上下二里,悉系狼猺獞三种杂居错处。下里山,坡颇平坦,民亦淳。上里山,多田少层峦,叠嶂丛木茂林,民每依山为势,刁顽难驯。
上林县
东距宾州七十里马鞍山分界。
西距思恩府一百五十里大明山分界。
南距南宁府二百五十里昆崙关分界。
北距迁江县一百二十里新城分界。
东北古设南丹卫思田参将衙门,内有六营,外有八堡。皇清改为三里守备,又有古蓬思吉周安三镇,土舍至罗脉渡高阳站庆远府分界。
形胜附本府〈马平县附郭〉
《图经》:地近桂林,俗号无瘴,且山水清旷。
《寰宇记》:山石奇秀,平地忽崛起数百。韦曲鄠杜,盖无之。
《虞衡志》:镇压诸蛮,安静边境,山有灵岩,洞有真仙,不下桂林。
《象郡志》:岭西以南,连属桂林,外接交邕,控扼番洞,往来要冲。
《象郡志》:象古名郡,跨三邑之封,当牂牁龙江之沿流,封疆不啻千里。
《新井志》:居岭峤之表,接蛮貊之疆。
《元志》:西接建武,北距庆远,钦象横贵,皆拟其境,在越骆,为都会。
翼、轸区分越骆都会,山名驾鹤。又有鹅山。水泛柳江,更传灵寿。
西南二山,路险箐密。东北二面,稍平坦。山多田少,颇称险阻。
雒容县
地本潭中,别名神女,考形稽胜,无足纪载。
罗城县
古称融水,槃瓠遗壤,形与胜无稽焉。
柳城县
地接越骆,獞蛮荒徼,古号龙州,今传鸾潭。
怀远县
夜郎边境,西粤要地。
融县
古号潭州,僻处边荒。
来宾县
蕞尔微区,无所为形胜者。
象州
荆州西南,荒服外地。山谷高深,丛林险隘。
武宣县
负山阻险以成形,仙岩大河以标胜。
宾州
古地岭方,山川环绕。
迁江县
猺獞土壤,山林阻深。
上林县
县治丛山环抱,江流南北潆洄。

柳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
柳州府,古百粤地,天文翼轸荆之分野,鹑尾之次,于辰在巳。
柳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本府〈马平县附郭〉
仙奕山 在天马山麓。有覆石枰,可奕,旁有仙迹。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南。山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始登者得石枰于上,其石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奕,因名。
立鱼山 在龙潭上。玲珑虚透,内多名人题咏。按《县志》:江之南与仙奕山对,深邃奇怪,内有三洞相通,山腰有鱼峰寺。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南。山小而高,形如立鱼。
驾鹤山 旧有驾鹤书院,今燬。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南。旁临大江,耸立如鹤。古州治负此。鹊山 按《县志》:在城北。
鹅山 对江,山半有二水喷出,宛如双鹅。按《通志》:有峨水出焉。又名深峨山。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山巅有石如鹅,唐柳宗元诗: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东台山 按《县志》:在城东,隔江。
天山 按《县志》:水南山后,壁有天山万里四字。独静山 按《县志》:在城东山腰,有厂可居。龙壁山 油榨村对岸。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北一十五里。中有石壁峭立,下临滩。宋陶弼诗:曾看柳侯山水记,信知龙壁好烟霞。
凤凰山 按《县志》:在城西南隅,隔江。
文笔峰 按《县志》:在城西隔江一都地界。屏山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南二里,其形方正,类屏。宋陶弼诗:一峰高起塞天关,堪作皇家外屏山。可惜化工安著远,半遮中国半遮蛮。四姥山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五里。其山四面对峙,故名。
新洞山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南一十里,与鹅山相望。有洞可坐百人,石乳融结,有穴上见天。其山石以杖触之,如钟鼓声。
夹道双山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北一十里。东山曰桃竹,西山曰雀儿。
甑山 按《明一统志》:在龙壁山南。广百寻,高五丈,下上若一绝水,无麓。
铜鼓岭 按《通志》:在府城东。
相台岭 按《通志》:在府城东北。
走马岭 按《通志》:在城西。绵亘二十馀里,又一峰特起,名曰金山。
柳江 一水自古泥出,一水自庆远府出,经柳城县合流,至郡入于海。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南门外,一名浔水。源出怀远县,流经象州,历浔藤至广州界,入于海。唐柳宗元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偏。鹅江 按《县志》:出文笔山下,会大江。
大龙潭 按《县志》:在立鱼岩之南,雷水出焉。旱则祈雨于此。有张忠简公钓台罗象三龙隐洞。小龙潭 潭水清碧,游鳞尾尾。按《县志》:在立鱼岩下,陆鸿渐茶经名为圆泉。
飞瀑 即鹅山二水。按《县志》:在鹅山后,远望宛若双鹅飞。
鹧鸪堆 在县学前。按《县志》:谣云:鹧鸪堆,鹧鸪起,状元归。
放生池 对江有石壁俯出江面,上鑴放生祝圣之池六字。
黄波水 按《通志》:在城西三十里,入柳江。白莲池 按《通志》:在北关外,池有窍九,泉出其中。
罗池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水可溉田,有柳宗元祠,名罗池庙。
鹅水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流入柳江。
甘井 按《通志》:井有柳铭。按《明一统志》:在仙奕山下,随江消长,虽旱不涸。
雒容县
如来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高耸百馀丈,昔有神女出现,故名。颇称胜地焉。
双童山 按《通志》:在县后。
聚讲山 二山为县治风水所关。按《通志》:在上罗乡。
白象岩 在城西南七里许。岩有石白,如象形,王世则常读书于此。按《明一统志》:在县南一百里。上有两字如篆,不可识。有石如象,又有石鼓石钟,击之铿然,昔张鉴王之才王锷尝读书于此。
屏石山 按《通志》:在旧县西北十里。有泉。鸡跕山 按《通志》:在洛斗乡。
平头山 按《通志》:在托定乡。
会仙岩 按《通志》:在县南五里。有潭。
白龙岩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二十里。中有小佛罗汉像,上有龙头形。岁旱,乡人于此祷雨。思微山 按《明一统志》:县治北。顶有泉穴,四时不涸。
隐岩 按《县志》:岩内有小龙潭,潭面挂藤如晒面线。洛崖岩 按《县志》:距县四十里,在融江河边。狗头寨 按《县志》:在北乡村,形似狗头,项下有峒,可容千人。
马鞍寨 按《县志》:在北乡峒村,山形似马鞍。穿龙寨 按《县志》:在东乡北和里。
洛青江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自桂林府,流至县界,入于柳江。
三门江 按《通志》:在洛清乡。
龙鼻江 按《通志》:在旧县西十五里。
罗城县
凤凰山 按《县志》:在城北。山之半有岩,内塑佛像,路径陡峻,称为旷观。山麓多建古寺,石壁峭立如屏,古称为丹凤衔书,四景之一。
直满山 在县东北二里许。山峰矗立,耸出群山之表,县治龙脉,发源于此。
马山 在县南十里。平地耸立,群山围绕,其形如马。新建学宫,方向取此。
砚山 在县西里许。卓立端正,方平如砚。从旁小山如水注后山,环列如笔架,故名。
青陵山 按《县志》:在县。山势绵亘,远通黔楚,仙人多寄迹于此。古称土人入山采笋,迷径。遇一老人坐桃树下,老人摘实啖。啖归,已旬馀。自此身轻神健。复往,不识所在。
黄泥岩 按《县志》:在直满山半。高耸攀援而上,俯瞷不啻百尺。有两层,上塑佛像、岩口宏敞,内深邃,凉气逼人,夏可避暑。值雨,岩口瀑布如珠帘,壁多题咏,四景之一。
中寨岩 按《县志》:在县西南。山玲珑,有岩口,内深不可测。岩高难跻,土人脩石桥,从平地蜿蜒而上,塑三宝十殿阎君罗汉。古有雌雄二钟,击雄则雌应,击雌则雄应,土人惊异,只悬雌钟。岁旱多祷雨于此,祷辄应。中产鸳鸯石。
回龙岩 按《县志》:在县东南。岩径幽邃,土人避乱山中,幸遇岩如桃源,思入而踞。内有蛇盘踞,大如蟒,不识为何物,聚众伤之,弃皮骨于溪中。嗣时平土人复脩圳,需溪水灌田,圳不能成。众曰:前蛇,或龙也。悔甚,乃谋塑佛像于岩,因是名曰回龙圳,乃成功土人利之。
葵山 青云山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西。东黄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有渊秀岩。覆钟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十里。形如钟覆。
冰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北四十里。西门江 按《县志》:在县西。水从西一里发源,邑田资溉。经西七至西九山,潜地而行,至庆远思农里出,合庆远江,若霪雨涨溢,水壅难消,九里之田,多被浸没。冬涸,桥北深处露方石如仓,上镌字曰太平石。
龙潭 按《县志》:在县东门外。潭水清澈可爱,与西门江水地脉相通,秋冬不竭。上有雷王庙,旧地祷雨,响应。古称龙潭晚照,四景之一。
圣水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九十里。出石砚山下。
武阳江 《府志》无。按《县志》:在县北六十里。从四堡发源,经平西高悬二里,邑人脩坝,用水车灌田。又布政里小溪,至寨登会合,滩险路狭,大船
不能行。至沙拱,入融江。
柳城县
乌蛮山 在县左。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南三里,高耸临大江,下有潭,澄湛彻底。其山石黑,故名。勒马山 县南对江。按《明一统志》:在县北五里,其形曲转如勒马状。
青凤山 按《通志》:在县,朝案高百丈馀。
伏虎山 在县后。
龙船山 在县北。
晒网山 在县北。
覆磬山 在县西。
纱帽山 在黄道村。
西山 覆釜山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西。甘棠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
造化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
修仁山 《府志》无。按《县志》:在北乡。
小东山 《府志》无。按《县志》:在北和里。山形最秀。三马山 《府志》无。按《县志》:在思营里。三山并峙如马,又名菩萨山。
穿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治西,高百馀丈,上有一窍通明。
铜磬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西二十里。旧名云盖山。
笔架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东一十里。平地卓立,形如笔架。
文笔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北五里。尖锐而秀,有如卓笔。
轿顶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北二十里。山顶圆如轿盖。
龙江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源出庆远府天河县,与融水合流来,会于柳江。梁大同间,龙见于江中,因置龙州。
鸾州 在县西北河中,渔舟皆泊于此。
龙潭 按《县志》:在北乡。四面皆尖秀,矮石崚嶒环列,形如莲瓣。中潴一潭,深不可测。水由底暗泄约,有半里许,水从巨石吐出,其石如龙头样。龙头江 即龙潭之水,清萦澄碧,灌溉民田,永无旱祲。
马跑水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七十里。按《明一统志》:又名涌珠泉。相传诸葛亮南征过此,马跑其地,泉遂涌出,故名。
古清河 《府志》无。按《县志》:源出里团里泥浪,至古城村,会融水。
洛澰河 《府志》无。按《县志》:源出雒容黄泥,至白沙村会融水。
怀远县
苍帽山 在县北。
珠玉山 在县西。
天马山 在县东南。
武牢山 在县西北。按《县志》:今呼武洛山。猫儿山 在合水。
九曲山 在下石门西。按《通志》:唐朝山,与楚接界。
太白山 唐李白谪夜郎,筑石放咏,在下石门右。〈按夜郎在滇中此恐有讹〉
石门 在四江左右,两山夹峙。按《县志》:崖石峭壁若门。一在马家洲,一在大溶江口,一在竹林漕,一在沙泥。
案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南。
古尼山 《府志》无。按《通志》:峰峦环抱。
大耀山 大桂山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北。平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五里,宋建平州。浔江 按《县志》:义宁城步,二县之水出自老堡东北。
大溶江 按《县志》:古州青水江之水,出自老堡西北。
丹阳洲 即县治。
板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源自扶劳山入。斗江 《府志》无。按《通志》:水源发大地,入浔江。古州江 《府志》无。按《通志》:出黎平,合容江。田寨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三十五里,由田寨入大江。
蕉花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出蕉花村,入大江。
西波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四十三里,自白雉山会合入江。
军听潭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三里。
融县
铜鼓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二十里。旧传诸葛亮尝埋铜鼓,以魇獠蛮,后有得于是山者,故名又武宣县。西一十里,亦有铜鼓山,下有铜鼓
滩,或谓马援铸铜鼓于此,或谓滩声如鼓。真仙岩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五里。仰视高远,青白石错杂,如列仙灵寿,溪贯串中出玲珑清响,如环佩声。中有白玉石,巍然如天尊像。旧名灵岩山,又名老君洞。宋咸平中,改为真仙岩。太宗颁御书百二十轴,藏于内。张孝祥磨崖大书天下第一真仙之岩。
铁船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三十里。遥望其形,彷佛船尾。
宝积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五十里。其山两峰相连,产铁及卢甘石。
石门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北。崖石峻削如门。
云际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十里。出云必雨,有翠玉寒碧二泉。
圣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治北四十里。有舜庙。
天堂岭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有泉不涸。老人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南四里。登者俯视万象,如在云际。又按《明一统志》:旧传尝有老人拄杖悠扬其上,山半有洞,高峻不可登。旁有一穴,人因其势增建屋阁,凭栏一视,如在半天,大江横其前,支流绕其下。
德岩 《府志》无。按《通志》:弹子岩产石,甚圆。玉叶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西北四里。下一石如虎,上一石如龙,谓之龙吟虎啸。
刘公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南四里。绍定间,都守刘继祖命寺僧智性辟之,因名。
采蓝洞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北,石上有朱书采蓝洞三字。
灵寿溪 在县南五里。旧传仙人投丹于中,饮者皆得延年,故名。
古鼎潭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西南。
灵潭 《府志》无。按《通志》:在真仙岩后。
蓝洲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南,水涨不没。都博塘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南十五里。宽百亩。
长塘 《府志》无。按《通志》:在上团。冬不涸。
潭江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又名融水。源出怀远县,下流与背江思回江玉华江丹江灵寿溪水合,历城县,入于柳江。
清潭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东七里。其深叵测,流入灵寿溪,通真仙岩。
来宾县
古丛山 按《县志》:去南三里界。
龙镇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治北一里。贾利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昔有贾人到此,与乌蛮贸易。
石牙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南三十里。平地有石,峭拔如象牙。
金峰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南六十里。下有泉。
居松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南三十五里。顶有一石如盘,可贮水。
思玉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北四十里。相传昔人有得玉于此,后再求不获,故名。双泉岩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北一百里。下有泉,冬温夏凉,士人多于岩中肄业。旧传山中常患无水,忽一日双泉涌出,因名。
白云洞 按《明一统志》:在县北二十里。山水极佳,为邑人游赏之地。
白牛洞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南六十里。中有白石状如牛。
雷江 毛雷捕鱼于此。
蓬莱洲 按《县志》:居河近南五里界。
定清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北。
牂牁水 《府志》无。按《通志》:水经县合大江。白马溪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南。
大江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南,源自迁江都泥江流,合贺水。至此又合雷江,入柳江。唐柳宗元诗: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茅是海边。谓此。
象州
东刚山
凤凰山 按《通志》:在州东。
云雁山
贵人山
白面山 按《明一统志》:在州南七里。石壁屹立,横截大江中,多白石,俗名挂榜山。
狮子山
象山 按《通志》:在州西五里。山下有石刻象真
岩三字。深处有白石如象。按《明一统志》:又时有云气,结为象形,其北为猫儿山。形像肖猫。下临大江。《风土记》云:猫儿山,对鹿儿滩。
龙山
五马山 按《通志》:在州东。
青山
雷山 按《通志》:在州东六十馀里。下有仙女池。按《明一统志》云:《风土记》云,天欲雷雨,则此山先有云雾。
圣塘山 按《通志》:热水出其下。按《明一统志》:在州东百馀里。高峻不可登,相传昔有猺人攀藤而上,见一池清冷,内有鱼鳖,桃李环绕,且多猿猴。
象台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西北三十里。其山平正如台。
居鹿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北四十里。上有鹿池。
金鸡岭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
石门岭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南。
二仙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北。
鹭鹚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十里。有石如鼓,吕景蒙名曰石乐岩。
石牛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州东四十馀里。上常有云雾,天色晴霁,遥见如牛形。
象江 按《通志》:即柳江,绕州城西。
七里江 按《通志》:在州东。出天堂岭,入象州十里江。
热水江
凌田江
牛角江
东泉 源出城东北门济侯祠山下,东方之田赖以灌溉。
温汤泉 源出圣塘山,在热水村。平地涌出,初如滚汤,下流渐冷,即曰热水江。至城北第四涧,入大河,取溉东里之田。
濮泉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州东四十里,松桧森罗,水石清秀,邑人以为游赏之地。
武宣县
高立山 又名独秀山。按《通志》:在县北,系县治主山。
三台山 即笔架山,在学前。
魁山 在学前隔河。
文笔山 恩照山 俱在县南。
马鞍山 在县东。内有深岩,岩门有一石钟悬壁,名钟岩。
挂榜山 按《通志》:在县西隔河。
勒马山 按《通志》:在勒马堡。
石羊山 按《通志》:在西乡大河边。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六十里。峭壁上有石,如羊俯瞰大江,舟过见之。
仙人山 按《通志》:在县西十里。唐贾山人居此。按《明一统志》:上有石,形似仙人。唐柳宗元诗: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仙岩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南四十里。岩高一丈,深十丈。石壁上有仙人影,中有泉滴成乳。双髻山 按《县志》:在东乡上里金龙山左。山下有岩,岩内有二谢石书案,常有云雾绕其巅。金龙山 按《县志》:与双髻山并峙,居右上。有飞来古庙,苍松蓊郁,下有石洞,常有雾遮其巅。大河 发源古泥。按《县志》:上水中条上柳庆古泥。左条入来宾,出自黄河,水黄。右条小河,上桂林。下水由浔州,通南雄等处。
断藤峡水 在勒马红石矶下。按《明一统志》:在县东。源出浔州,中有四滩,滩有巨石,水势回旋,其声如雷,下与程即都泥甘兰诸水合流,入广东界。
灵湖 《府志》无。按《通志》:在左厢,由大河伏流,民间采渔不禁。按《县志》:陌上有古树五株,阅百千年,四季常青,古以为灵气所钟,故名。
白沙塘 《府志》无。载《县志》
广塘 《府志》无。按《县志》:在台村后下畔,即梁黄黄户。田俱儒学管业。
龙塘 《府志》无。按《县志》:在西乡平畚村。
鬨塘 《府志》无。按《县志》:在西乡上赵村。入赵赐户。
大定塘 《府志》无。按《县志》:在西乡大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