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四十四卷目录

 大渡河部汇考
  大渡河建置沿革考
  大渡河疆域考〈形胜附〉
  大渡河星野考
  大渡河山川考
  大渡河城池考
  大渡河关梁考
  大渡河公署考
  大渡河学校考
  大渡河赋役考
  大渡河风俗考
  大渡河祠庙考〈寺观附〉
  大渡河兵制考
  大渡河物产考
  大渡河古迹考〈陵墓附〉
  大渡河峒蛮考
 大渡河部纪事
 大渡河部杂录

职方典第六百四十四卷

大渡河部汇考

大渡河建置沿革考

      《总志》《禹贡》:梁州之西境,古西南彝莋都地,汉定西南彝,以莋都为沉黎郡,寻罢郡,置东西两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汉民。并隶蜀郡。东汉西部尉领蜀郡属国,晋李雄据蜀以汉嘉、蜀二郡地,分置沉黎、汉源二郡,后复。为晋有废汉源、沉黎,而置南阴平、晋原、宁蜀、始宁四郡。宋齐并为沉黎郡,后周兼置黎州及沉黎县,寻废。隋复置县及登州,大业初废州以县,属临邛郡,后省。唐复置南登州,寻废,后割雅巂二州地,置黎州,后废。开元初复置,天宝初改洪源郡,寻改汉源,乾元初复为黎州,治汉源县,五代时前后蜀继有其地,宋属成都路,元属土蕃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八年,省汉源县改黎州长官司,十一年,以马芍德征讨有功,袭授安抚司,并置大渡守禦千户所。万历二十一年,马祥无子,妻瞿氏署掌印务,瞿氏抚瞿益枝为子,祥侄马应龙与,瞿氏争印,搆衅交兵,事闻以马应龙子马新受降,袭土千户职事,附御大渡河所,隶四川都司,属川南道。

皇清因之,以马禄归袭职土千户,属布政使司,设黎
州大渡河守禦千总一。

大渡河疆域考

《总志》东至冲天山八十里。
西至杂道长官司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越巂卫界九十里。
北至荣经县界二十里。
自所治至省城一千二百里,至
京师一万一千四百四十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形胜附

《元和志》:州城三面,并临绝涧。
唐通望碑记:处越、巂、邛、蜀之中。
宋王已盘陀寨记:蜀之西门。
樊柔直侯宝堂记:南邻六诏,西接吐蕃。
关沬若,徼牂牁。
《题名记》:太祖以玉斧画大渡河,外弃羁縻州焉。
东接冲天山,不通路径,北接荣经县,西连冷沈,南通建滇,鸡冠岭拱列于前,圣钟山高拥于后。泸河绕其东西,羊肠带其左右,为蜀川之门户,扼六诏之咽喉。

大渡河星野考

《总志》天文井、鬼分野。

大渡河山川考

        《总志》
邛崃山 在治北五里,邛人自蜀入度此山,故名。一名邛莋山,盖邛人莋人界也。其道至险,有长岭弄栋八渡之难,杨母阁路之峻。
登高山 在治西五里,峰峦高耸,俯瞰城中,通衢、官舍、民居一一可数,上有小阜曰望州坡。圣钟山 在治东北五里,昔有人闻山中有钟声,及见五色光现,掘地果得巨钟。
白崖山 在治西北一十里,一名风穴山,其傍有风穴,间有气出腾空,为白云。须臾风起,其声如雷,按《明一统志》:在司城西北二十里。
宝盖山 在治东南二十里,山形如盖,俗名凉伞山,溪中尝有光彩。
盘陀山 在治东三十里,按《明一统志》:在司城南三十里。
大田山 在治西南三十里,下有水田,按《明一统志》:下有大井水田。
笋筤山 在治西北五十馀里,曰前筤,又行数十里曰后筤,山多笋,故名。樵苏者以为衣食之源,号曰钱筤。按《明一统志》:又多林木。
试剑山 在治南八十里,堑然高耸,山列三峰,中峰又析为三,状如剑削,故名。按《明一统志》:中峰又析为二。
冲天山 在治东八十里,山极高峻,势若参天。牛心山 在治西八十里,上有土阜,形如牛心。避瘴山 在治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岚瘴气夏秋最多,土人移居此处避之。
和尚山 在治东一百里,其峰矗立,盘纡十馀曲,方至其上晴日常有五彩光现,千熊万状,极为奇观。
狮子山 在治东北一百里,以形似名,乃陶道人得道之地。
通望山 自大渡河南,与众山相连,入巂州。朝阳山 在治北一百里,隋唐于其下置朝阳县城,址尚存。
飞水山 在治东北二百五十里,与荣经接界,险恶,不通人迹。
画崖山 在治西北一十五里,山势险峻,山外即生蕃界。
飞越山 在治西北,两面与羌戎接界,为沉黎西境之要害,唐于此置飞越县。
大凤山 未详所在。
鸡冠山 未详所在。
大小关山 山势陡峻,一人扼险,万人难登。灵应洞 邛崃山有巨蛇蛰其中,蜿蜒锦文,又号为灵应将军洞。
仙人洞 在白崖山北,状如车轮,欲入者必匍匐方能过,其中空阔,行数十步,泉声琮琤,石髓溜结,幽致万状。
风洞 在西南山十里,岁时祭祀,缺祀则风甚。乾湿洞 在避瘴山侧有二洞,一空阔高燥,一有水出其中,有趺坐龟蛇之类,皆崖石自生,不假人为,凡瘴动时,飞鸢皆集,此山瘴已乃出,土人欲知恶瘴,以鸢为候,然鸢出必在立冬前后,古谓飞鸟得气之先,于鸢亦可见也。按《明一统志》:有床坐灶突之类。龙洞 在文武堡之下,离城六十里,岁时祭祀,缺祀则瘴甚。
弹琴谷 在治西北一十里,水出溪口,声如弹琴。
盘龙谷 在汉源镇东北。
大渡河 源出土蕃,经于城南九十里,东注嘉定入于岷江。
流沙河 未详所在。
两涧水 在治东西各有涧,至登高山下合为一汉源之田,仰之灌溉。
梵音水 在治南一十五里,俗传唐三藏至此持梵音而泉涌出,故名。色如米沈,味甘。宋政和间,太守宇文侯过而饮之,曰佳泉也。易名灿玉泉。按《明一统志》:泉南数十步有二石,一号袈裟石,五色相间。一号晒经石,皆三藏遗迹。
汉水 源出飞越山,流经城南一十里,东入岷
江,一名流沙河,按《明一统志》:流经城南三十里。罗目溪 在治东南废县北。
璃溪 在治西南四百里,接蛮羌界。
渥洼池 在蛮部内产马,其前后之田皆膏腴。昔首领亦号鬼主,有印篆文曰武犍水军,莫究所自。
龙池 在治东十里,池前有龙祠,内有枯楠三株,如龙形,触之则风雨暴至。
海棠池 在治北五里,环池皆海棠,郡守宾僚游晏之地。
白云泉 在治西北五里,按《明一统志》:在司城东北五里。
马跑泉 在和尚山,俗传肉齿和尚乘白马至山下,马渴跑地,泉为之出。

大渡河城池考

        《总志》
大渡河城池 土城。唐韦皋筑,明洪武间总兵官安庆侯令成都右卫千户朱徵用石砌门,四,东西二壕,深二丈四尺。

大渡河关梁考

        《总志》
黑崖关 在治西二十里,明洪武十六年置。青溪关 在大渡河外,唐韦皋凿之以通郡,蛮号曰南道,为重镇。
天汉桥 在旧所治南九十里,宋绍兴间建。叱驭桥 在治西,宋太守李石有记。
跨虹桥 按《所志》:明万历中建。

大渡河公署考

        《总志》
黎雅大渡河土千户所 今改千总厅。
大渡河守禦千户所 在治西北,经兵火,废。大渡河巡检司 在治南九十里。
建昌道分司 废。
分巡道分司 废。
玉渊公馆 在旧黎雅州城内,宋开禧间建。

大渡河学校考

        《所志》
大渡河土千户所儒学 宋绍兴二十年建,今废无学,碑记尚存,诸生散寄于荣经雅州二庠。海棠池书院 唐韦皋为四川节度使,驻师黎城以禦南诏,建海棠池书院,今书院已废,池迹尚存。
玉渊泉书院 宋薛绂为汉源县令,建玉渊泉书院。

大渡河赋役考

《所志》本所设居极边,石厚土薄,俱是瘠卤下田,不及有司州县之一乡,明止徵草字粮色银二百七十两,以给过往夫马之费,并春秋祭祀及祭风龙二洞之需,本地支销不入正赋。

皇清定鼎,土地垦辟,自康熙二年清丈,增至五百八
十七两零,每年解赴藩司,已入正赋。

大渡河风俗考

《总志》《郡志》:地处极边,俗混彝汉。
宋余授朱缨堂记:蛮商越驿毡裘,椎髻交错于阛阓中。
《寰宇记》:每汉人与番人博易,不用见钱,汉以细绢、茶、布,番以红椒、盐、马。
《宋史》:黎州诸蛮,其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
地瘠民贫,石厚土薄,三冬无雨,四季多风,其人朴实,颇慕文学,彝獠相杂,不尚浮华,刀耕火种,背驼营生,布帛贵而耐雪霜,气候舛而苦岚瘴。

大渡河祠庙考

        《总志》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治南。
社稷坛 在治西。
厉坛 在治北。
旗纛庙 在治后,千户朱祯建。
城隍庙 在治东,明崇祯己巳重建。
文昌祠 在治西,宋绍圣间建。
武侯祠 在治北二里,榜曰天威庙,又作二室,塑唐韦皋及李德裕像,按《明一统志》:在司城北三里,宋绍兴中郡守邵溥因旧鼎新。
王尊祠 在邛崃山下。
灵应祠 在古沈黎城,北祀汉越巂太守任贵,按《明一统志》:宋薛绂记任侯杀王莽,郡守枚根自领太守,岑彭伐蜀,遣使迎降,及刘尚系益州,恐任分其功,乃诬害之,任以冤死,史臣不为力辨,使其附汉之志未明,为可哀也。
赵云祠 在安靖坝左。
显应祠 土人传文昌帝君修炼于此。
姜维庙 在治西安山上。
武威庙 在治西,祀汉将马忠。
飞越庙 在治西二百里,旧属杂道长官司。

寺观附

崇宁寺 在旧司治北,按《明一统志》:在司城北四里。
永兴寺 在旧司治东,明永乐元年建,按《明一统志》:古龙兴故址。

大渡河兵制考

《总志》黎州大渡所守禦千总一员。

大渡河物产考

        《总志》
牛黄    麝香    升麻
筇竹杖   天南星   红椒
松明

大渡河古迹考

        《总志》
沉黎城 在汉原镇附近十馀里,汉武帝置郡,后周黎州,唐登州,皆置于此,或云在古巂州之城。
旧黎州城 在圣钟山下古城,又在河外。武侯城 在旧黎州城外三里,武侯所筑,壕堑故垒存焉。又有武侯战场,在安靖新寨。
三交城 在飞越山下,唐时筑,旧名三碉,后讹为三交。
琉璃城 在大渡河南,唐太和中节度使李德裕筑。
阳山城 在大渡镇西,唐初置阳山县,属登州,后属黎州。
铜山城 在旧所治东一百八十里。
定蕃城 在旧所治东南二百二十里,二城俱唐贞元间韦皋筑。
仗义城 在治南一十里,唐李德裕筑以制西番,其在境内者,又有廓清、肃宁、大定、番仓等城。按《明一统志》:唐太和五年筑。
要冲城 在治南一百里,临大渡河,唐韦皋筑,俗呼沙米寨。
王建城 在治北十五里,地名木瓜关,蜀王建时筑。
汉源废县 在治南三十里,隋置,唐徙治于州郭,县改为镇。
通望废县 在治东南九十里,本阳山县,唐初置登州,天宝初改为通望县,属黎州,宋省入汉源县。
飞越废县 在汉源西北一百里,唐置,属雅州,开元属黎州,宋省。
大渡废县 在治北一百里,唐置,属雅州,后废为镇。入飞越县。
三藏黎 旧黎州治,世传唐三藏游西域,经行植黎,杖于此,云他日州治在此,后果迁如其言,其后黎成株高五丈,围八尺,宋天圣间,州治火人取其枝以接他枝。
夜叉穴 《博物志》:蜀南沉黎山有物似猴,长七尺,能人行,名曰玃。路见妇人则盗之入穴,西番部落最爱之。《寰宇记》云:在庆历乡山崃有一石洞壁,间有夜叉像,土人祠之,号穿岩将军。按《明一统志》:是西番部落最畏之。
九折阪 在大相公岭王尊叱驭处,又云在邛崃山,回曲九折,王阳回车、王尊叱驭处。
风穴 在白崖山,山有巨穴,四围津润如汗,间有气腾如曰云,里人因以占风窒穴,则风少瘴多,开则风多瘴少。
大相公岭 在治北三十里,武侯南征孟获经此,故名。宋时观察使行部至此口,占诗曰:穷冬按部极陲西,鸟道盘空积雪迷。为国忧民宁惮远,万重山里到沉黎。
梦黎城 在松坪彝地,采樵者偶见,城郭隐隐尚存,著意寻之,不见。
七擒桥 孔明擒孟获于此,后人建桥,故名。今桥已废,古迹尚存。
静镇堂 在旧黎州东隅,后改曰君子堂,左右有藏春、留香二亭及思仙台。
三山堂 堂东与试剑山三峰相值,按《明一统志》:在静镇堂东。
澄心堂 在旧司厅东。
摇香亭 舆地纪胜在兵马司前,有酴醾、芙蓉之胜。
唤鱼亭 在旧州圃,东有湖,湖方广千丈,芙蓉万盖,锦鳞千尾,架桥其中,揭亭桥上曰唤鱼。

陵墓附

三王墓 在旧汉源县东,唐史载邛黎之间,有三蛮王,使伺南诏,刘志辽为恭化郡,王郝、全信为和义郡,王杨、清远为遂宁郡,王卒葬于此。

大渡河峒蛮考

太祖开宝六年夏四月丙午,黎州保塞蛮来归。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按《蛮夷传》:保塞蛮,开宝间,其蛮七十馀人由大渡河来归,时时来货其善马。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诏免唐秬、陈伯强官,以弭边衅。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蛮夷传》:绍兴二十七年,川、秦都大司言:汉地民张太二姑率众劫杀市马蛮客崖遇等,恐启边衅,已加慰谕,并偿其直矣。诏免知州唐秬及通判陈伯强官,抵首贼法。
孝宗乾道九年,吐蕃两次入寇,俱平之。
《宋史·孝宗本纪》:乾道九年二月乙亥,青羌奴儿结寇安静砦,黎州推官黎商老战死。秋七月壬寅,青羌奴儿结降。辛亥,吐蕃弥羌畜列陷安静砦,引兵深入,黎州守臣诱邛部川蛮击却之。按《蛮夷传》:弥羌部落。乾道九年,吐蕃青羌以知黎州宇文绍直不雠其马价,愤怨为乱。诏师宪抚安之,绍直置免。青羌首领奴儿结等市马黎州,大肆虏掠,权州事王昉多给金帛,亟遣还。宣抚使虞允文言昉贪功,恐他部效尤,渐启边衅。诏降昉两官。十月,黎州吐蕃复寇边,攻虎掌砦。诏四川宣抚司檄成都府调兵二千人戍黎州以禦之。
孝宗淳熙二年,青羌奴儿结乞盟,旋复入寇,制置使范成大筑堡禦之。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蛮夷传》:淳熙二年,奴儿结还所虏生口三十九人。黎州与之盟,复听其互市,给赏归之。制置使范成大言:所虏未尽归我,岂可复与通好。诏谪宇文绍直,编管千里外。成大增黎州五砦,籍强壮五千人为战兵;吐蕃入寇之径凡十有八,皆筑堡戍之。奴儿结率众二千寇安静砦。成大调飞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必遁,戒勿追。已而果然。青羌奴儿结为边害者十馀年,其后制置使留正以计禽杀之,尽歼其党。
孝宗淳熙七年夏四月,黎州五部落蛮入寇。六月,官军败绩,遣都大提举茶马吴总往平之。冬十月,五部进马乞降,诏却其马。
《宋史·孝宗本纪》:夏四月甲辰,黎州五部落犯盘佗砦,兵马都监高晃以绵、潼大军三千人与战,败走,蛮人深入,大掠而去。夏六月壬辰,五部落再犯黎州,制置司铃辖成光延战败,官军死
者甚众,提点刑狱、权州事折知常弃城遁。甲午,制置司益兵,遣都大提举茶马吴总往平之。秋八月癸未,禁黎州官吏市蕃商物。甲辰,五部落犯黎州寨,与州左军统领王去恶拒却之,折知常重赂蛮,使之纳款。冬十月乙未,黎州五部落进马乞降,诏却献马,许其互市。按《蛮夷传》:部落蛮,有刘、杨、郝三姓。淳熙七年十月,黎州五部落蛮贡马三百匹求内附,诏许通互市,却其所献马。
淳熙十二年春正月,四川制置使留正遣人诱青羌奴儿,结杀之。二月,置黎州防边义男。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按《蛮夷传》:淳熙十二年,赵汝愚代为制置使,或谓杀降不祥,必启边患,汝愚不为动,但分守险要,严备以待之。十三年,黎州蛮三开入寇,代制置使赵汝愚破之。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蛮夷传》:淳熙十二年,赵汝愚代为制置使。明年,奴儿结弟三开果入寇,边备完固,三开不能攻,走归。汝愚悬重赏以间群蛮,三开不能孤立,遂以忧死。时虚恨蛮族最强,破小路蛮,并其地,与黎州接壤,请通互市。汝愚以黎州三面被边,若更通虚恨蛮,恐重贻他日之忧,不若拒之为便。帝以其知大体,从之。寻汝愚以定青羌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宁宗嘉定九年十二月己卯,黎州蛮蓄卜寇边。按《宋史·宁宗本纪》云云。按《蛮夷传》:嘉定元年十二月,弥羌蓄卜由恶水渡河,寇黎州,破碉子砦。初,蓄卜弟闷巴至三冲为人所杀,又徙白水村渡于安静砦,羌人患之。蓄卜遂与青羌诣邛部州,欲假道女儿城以入寇。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母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都,靳不与,蓄卜遂得假道渡河,攻茆坪砦,掠三松、蚕砂、横山、三增、白羊诸村。郡遣西兵将党寿禦之,失利,复遣统领王光世往。羌人由茆坪以革船渡河,光世惮之,留屯三冲不敢进。羌人焚掠既尽,渡河而归。
宁宗嘉定二年,黎州蛮犯边,官军讨之未下。按《宋史·宁宗本纪》:嘉定二年二月庚午,黎州蛮寇边。八月己卯,黎州蛮复寇边。十二月甲子,四川制置大使司调官军讨黎州蛮,败绩。按《蛮夷传》:二年二月,复寇黎州良溪砦,官军败绩。三年十二月辛巳,黎州蛮请降。
《宋史·宁宗本纪》云云。按《蛮夷传》不载。
七年,黎州蛮蓄卜始降。
《宋史·宁宗本纪》云云。按《蛮夷传》:八年二月,蓄卜降。蓄卜连年入寇,皆青羌曳失索助之,守臣袁相遣安静砦总辖杜轸招降之。他如浮浪蛮、白蛮、乌蒙蛮、阿宗蛮,则其地各有所服属云。〈按此作八年,与《本纪》不同。〉
度宗咸淳三年,权黎州张午招谕大青羌主归义,乞用两林西蕃瑜林,仍赐予加优,从之。按《宋史·度宗本纪》云云。按《蛮夷传》:不载。

大渡河部纪事

《总志》:唐文宗太和三年,大容蛮蒙嵯巅悉众掩邛、戎、巂三州,陷之,入成都,止西郛十日,慰赉居人,市不扰肆将还,乃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人惧自杀者,不胜计。嵯巅身自殿至大渡河,谓华人曰:此吾国境,尔去国当哭,众号痛赴水死者十三。
懿宗咸通五年,南诏回掠巂州,以摇西南,西川节度使萧邺率属蛮鬼主,邀南诏大渡河败之。
十年,坦绰酋龙自将,督众五万,侵巂州,攻青溪关屯,将杜再荣走诸屯,皆退保蛮,攻黎州,诡服汉衣,济江袭犍为破之。
十一年,坦绰酋龙攻杜再荣,窦滂自勒兵战,酋龙遣使者十辈请和,滂信之,语未半,蛮桴争岸噪而进,滂将自杀,武宁将苗全绪止之,殊死战,蛮稍却,滂乃遁全绪殿而行,黎州陷。
十四年,坦绰酋龙复寇,蜀縆舟大渡河以济,为刺史黄景复击却之。蛮众循河而南,桴上流兵夹攻濒水诸屯,景复败走,还黎州,蛮蹑追,为景复所败。会蛮踵来还,攻大渡河,偃兵息鼓,请曰:坦绰欲上书天子,白冤事。戍兵信之不战,桥成而济,黎州陷。
西川自唐刘辟搆逆后,久无干戈,人不习战,每岁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蛮旗才举,望风而溃,咸通中长驱直抵府城,居人有扃户而拒之,蛮亦不敢扣门也。尝有一蛮迷路,入广都县,村墅里人相率数百辈,叫噪而逐之,蛮一回顾却走,如堵墙崩焉。自昼及暝,终不能擒,致其怯懦如此。又王蜀先主时,云南寇蜀,蜀军勇锐欲吞之,俘擒啖食不以为敌,与向前之兵百倍其勇也。
咸通中,南蛮围西川,朝廷命高骈自天平军移镇成都,戎车未届,乃先以帛书军号其上,仍画一符于邮亭递之。以壮军声。蛮酋惩交趾之败,望驿而遁。先是,府无罗郭南寇,才临遂成煨烬,士民无久安之计,渤海窥之画地势,图版筑焉。虑畚锸将施亭堠,有警乃命僧景仙,奉使入南诏,宣言躬自巡边,自下手筑城日举烽,直至大渡河凡九十三日,楼橹矗然,旌旆竟不行而骠信詟慄,不暇兵以诈胜,斯之谓也。
僖宗十四年,立酋龙攻黎州,景复败走之。
僖宗乾符元年,酋龙劫略巂雅间,破黎州入邛崃,关掠成都,成都闭三日,蛮乃去。诏徙天平军,高骈领西川节度使,骈至不淹月,阅精骑五千逐蛮,至大渡河,夺铠马、执酋长五十斩之,收邛崃关,复取黎州,南诏遁,还骈召景复,责大渡河之败,斩以徇。
唐南蛮侵轶西川,自咸通已后,剑南苦之,牛丛尚书作镇,为蛮寇凭陵无以抗拒,高公自东平移镇成都,蛮酋传蜀城掌武先选,骁锐救急,人背神符一道,蛮觇知之,望风而遁。尔后僖宗幸蜀,深疑作梗,乃许降公主蛮王,以连姻,大国喜幸逾常,因命宰相赵隆眉、杨奇鲲、段义宗来朝,行在且迎公主,高太尉自淮海飞章,云南蛮心膂,唯此数人请旨而鸠之。迄僖宗还京,南方无虞,用高公之策也。杨奇鲲辈皆有词藻,途中诗云:风里浪峰吹又白,雨中岚色洗还青,江鸥聚处窗前见,林狖啼时枕上听。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暂留停。甚清美也。
唐李师望乃诸宗属也,自负才术,欲以方面为己任,因旅游邛蜀,备知南蛮之勇怯,遂上书希割西川数州于临邛郡,建定边军节度,诏旨允之。乃自凤翔少尹擢领此任,于时西川大将嫉其分裂,巡属乃阴通南诏,于是蛮军为近界乡豪所导,侵轶蜀川,元戎窦滂不能遏截师望,亦寻受贬黜。
宋孝宗淳熙七年十一月癸亥,黎州戍军伍进等作乱,折知常遁去,王去恶诱进等,诛之。
宁宗嘉定九年夏六月乙未,黎州山崩。
十三年三月丁巳,黎州土丁叛,遣兵讨之。秋七月丙辰,四川宣抚司招黎人土丁降之。

大渡河部杂录

黎州安抚司内小厅东,有梨树一株,高九丈,围九尺。州人取其枝以接果,岂黎以梨名耶。州人呼为三藏梨,相传为唐僧西游植藜杖于此,曰:他日州治在此云。按古藜杖之藜,即苜蓿养之,历霜雪,经一二岁,其本修直,生鬼面,可杖,取其轻而坚,非梨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