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保宁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九十七卷目录

 保宁府部汇考一
  保宁府建置沿革考
  保宁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保宁府星野考
  保宁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五百九十七卷

保宁府部汇考一

保宁府建置沿革考

      《总志》本府
《禹贡》:梁州之域,周封巴以子爵。秦灭巴置巴郡,汉置江州县,东汉末刘璋改巴西郡,晋徙治阆中,梁为北巴郡兼置南梁州,西魏改隆州,又改盘龙郡,隋大业初,改州为巴西郡。唐复为隆州,后改阆州天,宝初改阆中郡,后复为阆州。后唐置保宁军,宋初改安德军,元升保宁府,寻改为保宁路,后复为府,明仍为保宁府领二州八县。皇清因之。
阆中县
秦旧县,汉属巴西郡,隋改阆内,唐复为阆中,宋、元、明俱因之编户一十里为保宁府附郭。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苍溪县
秦宕渠地,汉置汉昌县,晋置苍溪县,宋并入汉昌,隋改汉昌为苍溪,唐、宋、元、明俱因之编户六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南部县
汉巴郡充国地,晋属巴西郡,梁置南部县,西魏于县置新安郡,隋属巴西郡,唐属阆州,宋因之,元省新井新政西水三县入焉,明因之编户九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广元县
秦为葭萌县,蜀汉改汉寿县,晋改晋寿县,魏改兴安县,梁改黎州,西魏复为益州,隋改绵谷州,唐复为利州,又改益昌郡,宋置宁武军,后置利州路,元为广元路明,改路为州,以绵谷县省入,复改为县,编户三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昭化县
汉葭萌地属广汉,刘宋置益昌县,隋属义成郡,唐属利州,宋改昭化县,明因之编户二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巴州
秦宕渠县,汉属巴郡,后魏置巴州,梁改梁广县,后周改化城,隋改州为清化郡,唐为巴州,宋、元俱因之,明改州为县,以化城省入,正德中仍升县为州,编户十四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通江县
汉巴郡宕渠地,后魏置诺水县,宋属巴州,元省入曾口县,后复置,明改今县,编户六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南江县
唐立南江县,置集州。宋废,属巴州。元并入巴州,明复设,仍属巴州,编户四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剑州
汉梓潼地,梁置安州,西魏改始州,唐改剑州。宋置普安军,后升隆庆府。元复改剑州,属广元路。明因之,编户三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梓潼县
蜀汉置梓潼郡,西魏潼州郡,隋废郡移于旧治,唐属剑州,明因之,编户二里,隶保宁府。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保宁府疆域考

  《总志》府州县《志》合载保宁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夔州府达州界,七百三十里;
西至龙安府界,七百里;
南至顺庆府蓬州界,一百七十里;
北至陕西汉中府宁羌州界,五百九十里。自府至省城六百二十里至。
京师一万三百里。
东西广一千四百十里,南北袤八百里。
阆中县
东至姚家庵,交仪陇县大泥山界,六十里;又至广教寺交巴州盖寺界,六十里;又至土方山,交仪陇县焦石岭界,三十五里。
西至左毕铺,交南部县思义铺界,二十里;又至方斗山岭,交阆苍南三县界,一十里;又至岳家山,交苍溪县重石子界,一十里
南至梁家坡,交南部南登观界,五十里;又至罗锅槽,交南部县鹿鹤溪界,五十里;又至彭城坝,交南部县银井铺界,三十里。
北至土地铺,交苍溪县界,三十里;又至刘家坝,交苍溪县高家坝界,一十里;又至云台山阆苍同界,三十里。
东南至银井铺,交南部县流林桥界,五十里;又至彭马坎,交南部县老鸦寨界,四十里;又至禹迹寺,交南部县大佛寺界,四十里;又至磁瓶坝,交南部县满浮坝界,四十里。
东北至灵山,交苍溪县清泉寺界,三十里;又至废奉谷县,交苍溪县狐狸山界,六十里;又至西山卧龙台,交苍溪县双山子界,三十里。
西南至小猴垭,交南部县大砚坝界,六十里;又至金子院,交南部县金宝场界,五十里;又至阆中垭,交南部县南店垭界四十里;又至三教堂,交南部县赛云观界三十里。
西北至苍溪县洗脚溪界。
自县治至省城六百二十里,至
京师一万三百里。
苍溪县
东至阆中界,
西至昭化界,
南至南部界,
北至南江界,
东南接阆中界,
东北接巴州界,
西南接剑州界,
西北接广元界,
自县治南至本府四十五里,至省城八百里。
南部县
东至营山界,九十里;
西至剑州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西充界,九十里;
北至阆中界,二十里;
东南至蓬州界,一百里;
东北至仪陇界,九十里;
西南至盐亭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苍溪县界,六十里;
自县治北至本府七十里,至省城六百里。
广元县
东至水磨堡,交南江县七眼洞界,二百里;西至三堆坝,交昭化县周家溪界,六十里;南至永宁铺,交苍溪县施占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九井对溪子,交陕西汉中府宁羌州阳平关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木门老相堡,交巴州鸡鸣垭界,一百五
十里;
东北至盘关,交陕西汉中府宁羌州闵家坡界,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造角铺,交昭化县五佛崖界,二十里;西北至东山堡桐梧院,交龙安府平武县简池沟界,九十里。
自县治南至本府二百五十里,至省城一千七十里,东北至
京师九千九百五十里。
东西广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八十里。
昭化县
东至广元县,二十里;
西至剑州界六十里,又至苍溪县,一百四十里;南至梅岭,四十里。
东北自县门,交宁羌州界,一百二十里;
自县治南至本府四百里。
巴州
东至陕西西乡县,五百五十里,又至望星关,交西乡县盐场坝界,四百里,又至三宝溪,交太平县嵩坪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保宁府,一百五十里,又至盖寺交阆中县广教寺界,八十里,又至苍溪县二百四十里;南至渠县,二百五十里,又至佛楼寺,交渠县皂角垭界,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太平县,四百五十里,又至东乡县,四百二十里,又至达州,三百五十里,又至马渡关,交东乡浪洋寺界,二百二十里,又至金华台,交东乡县,二百二十里,又至蒙溪河,交达州天井坝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通江县,一百里,又至凤凰铺,交通江县白杨铺界,六十里,又至右垭坝,交南江县安家坝界,二十里;
西南至营山县,二百五十里,又至仪陇县,一百一十里,又至凤岭关,交营山县唐家嘴界,一百五十里,又至深渡桥,交仪陇县永家铺界,七十里;
西北至广元县,四百四十里,又至南江县一百四十里,又至木门鸡鸣油树垭,交广元县通坪老相铺界,七十里,又至龙伏铺,交南江县两河铺界,六十里,又至硐子愿交苍溪县大茅坪界,八十五里。
自州治西至本府三百五十里。
通江县
东至巴州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巴州界,四十八里;
南至巴州界,五十里;
东北至陕西南郑县,三百五十里;
自县治西南至本府,五百五十里。
南江县
东至通江县界,七十里;
西至广元县界,三十里;
南至巴州界,九十里;
北至南郑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苍溪县界,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宁羌州界,一百九十里。
剑州
东至苍溪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梓潼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南部县界,二百里;
北至龙州宣抚司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昭化县界,一百一十里。
自州治南至本府,陆路三百二十里;西至省城,陆路九百八十里;东北至
京师,陆路四千五百里。
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
梓潼县
东至剑州界,二十五里;
西至成都府绵州界,三十里;
南至潼川州盐亭县界,三十里;
北至龙安府平武县界,一百二十里;
自县治北至本府二百五十里。
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形胜附本府〈阆中县附郭〉
《史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唐柳宗元剑阁铭:井络坤垠,界山为门。
宋冯忠恕《正厅记》:郡在梁洋梓益之冲。
《宁武志》:前界关表,后㨿剑北。宋陈恢《题名记》:益昌于蜀,最为都会。
《绵谷驿记》:控蜀之吭,四集之国。
刘仪凤《剑阁记》:梁山之险,蜀所恃以为外户。
《阆中志》:群山硗确,梁益之冲。嘉陵潆绕于西南,蟠龙控扼于东北。险塞之区也。
宋董丕《思政堂记》:阆中在剑南巴,峡群山硗确中。
苍溪县
境环江山,为全川冲要之地。
南部县
保宁上邑,四围重岭,断岸望若环堵,为重夔之上游。
广元县
广元为蜀北门,古今必争之地。前界关表,后㨿剑北,扼山川之险,据上流之势,虽控制一隅,而要害实关于天下,诚一大都会也。
昭化县
左带嘉陵,前朝白卫。
北障秦陇之险,西凭剑阁之雄,长江天堑,西蜀咽喉,金城汤池,川北锁钥。
巴州
水成巴字。
通江县
江山之胜。
北通兴元,控巴梁之冲要;东下夔渝,扼全蜀之咽喉。诺江为之襟带,宕水因以汇流。绝巘层崖皆干云而捧日,幽林远箐每落胆而寒心。
南江县
包错万川。
重岩复岭,北通南郑,巴北险隘之区。
剑州
蜀道之险,两川咽喉。
梓潼县
东北界连龙剑,群峰苍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绵,曲嶂逶迤乎绿野。蜀道之险尽此,亦弹丸之胜概也。

保宁府星野考

        《总志》府总
井鬼之次入参七度

保宁府山川考

  《总志》府州县《志》合载本府〈阆中县附郭〉
锦屏山 在治南三里。两峰对峙,万汇争妍。一名阆中山,一名宝鞍山。宋陆游诗: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新到锦屏上,却对城郭如丹青。
蟠龙山 在治东三里。望如龙蟠之状,后魏以此山名郡。唐贞观中,候气者言:西南千里,外有王气。太宗令人入蜀,次阆中,果见此山气葱蔚,后开破山脉,水流如血。今号锯山,咸亨初,尝徙阆中县于此。
凤凰山 在治后。其后因建府,藩山峰遂为所平。
伞盖山 去治北五里,有卓锡泉,为一府之镇,山中高而四下若伞然。
玉台山 在治北七里,杜甫诗:阆州城东玉台碧。
灵山 在治东一十里。唐天宝中,赐名仙穴。其山一峰峭拔,介嘉陵宋江之间。杜诗:阆州城东灵山白。
文城山 在治东三十里,峰峦耸列,林木葱茜中,一峰拔出,名元都坛,相传:汉张道陵授徒符箓之所。
天目山 在治东一百五十里,葛洪修炼之所。山有二洞:一曰天目,一曰天溪。唐杜光庭诗:盘空蹑翠到山巅,竹殿云楼势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旧碑文灭不知年。九州物象分檐外,万里烟霞在目前。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
赐绯山 在治东四十里。
青崖山 在治东南十里。按《明一统志》:宋淳熙间,有僧凿佛像于青石间,一名千佛崖。
重锦山 在治东一百三十里,两峰相对,秀丽如锦。
玉立山 在城南四十里。其势屹立,旧有玉真观。
印斗山 在锦屏山西,其形如斗。
天柱山 在阆中苍溪之界,即云台也。
琳琅山 在城东六十里。有九井,其泉流溅石,若振佩然。
钟山 在治南十五里,居群山之中。钟声一击,四境皆闻。
眉山 在治南十里,其形如眉。
书院山 在治东嘉陵江之南岸。昔有紫薇亭,今废。下有洞,相传宋陈母教子,尧叟兄弟读书于此。
大获山 在治内。
汀山 在治东北五十里。马头山 按《明一统志》:在城东南六十里,以形似名。
北崖 在治北五里。相传为高僧宣什所凿,一名颐神岩。畔有云锦园,太守苏公所筑,今废。东崖 在城东五里。
漱玉崖 在南崖侧,宋毋丘氏所居。
南崖 在锦屏山后,一名台星崖。下有瑞莲池,旁有漱玉崖。宋陈尧叟兄弟肄业之所。
灵城崖 在治东六十里,按《明一统志》:比他岩最深邃,岩上有滴乳,为水珠,石上有双竹痕,长尺许,仰观枝节俨然。
汀崖 在治东北一百里。月崖 宋谯光读书处。
嘉陵江 即南津河。源出陕西凤县嘉陵谷,经广元、昭化、剑州、保宁、重庆,入大江,阆水巴、水汉水者,皆江之异名。杜甫诗: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攲侧过,水鸟衔鱼来去飞。阆州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宋江 源出陕西汉中府旧廉水县,经苍溪东流入嘉陵江。
西河 源发剑州五子山,由南部金宝场入阆中金宝寺界,下流至梁家坡,仍入南部南登观界。
海棠溪 因县多海棠故名。
北溪 源发自剑州青虚寺,经南部县清涟寺,至阆苍南三交界左半,铺地均名为玉水河,复北流至苍溪柏林子,入阆中沙溪子界,又自南转东,下流十里至锦屏侧龙爪滩,向北合嘉陵江。
卓锡泉 唐僧宣什居伞盖山,其徒患无水,宣什以杖扣崖,泉即涌出。
龙爪滩 在嘉陵江。宋雍熙中,忽生此滩,二陈相继为状元。元丰中,又生一滩,马涓为状元。南池 按《明一统志》:在治南,汉高祖庙东。自汉以来,堰大斗小斗之水,灌田里,人赖之。唐时堰坏,遂成陆田,至今遗址可见。杜诗: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
苍溪县
小锦屏山 与锦屏山相似,故名。
金鼎山 在治东十里,状如覆鼎。
大获山 在治南三十里,宋江环绕其下。宋淳祐中,阆中徙治于此。
云台山 在治东南三十五里,高四百丈,峭拔插天,一名天柱,即汉张道陵升仙处。宋建永宁观,有洞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曰:浴丹、玉鱼。岩曰:松根蟠桃,又有九转亭,丹灶尚存。山多棕柏,有一绝大者,中空,可坐数人,旁有亭名魁柏。紫阳山,在治东三十五里,一峰屹峙,高入青霄。
方山 在治东八十五里,远望如几案,古方州城也。
离堆山 考广舆记,蜀中三离堆,苍溪其一也。唐司徒颜真卿磨崖记谓此山临嘉陵江,直上数百尺,不与众山相联,因名离堆,又名白鹤山,在汉为宕渠塞,或云文翁建书院聚徒讲学坪,有武侯祠,后沦为寺。
紫练山 奇峰插天,红紫争妍,远望如练。张桓侯战张合,屯兵于此,有庙在焉,坪开大路。武当山 其形如屏,塞大江之流。上有拱城楼,先贤谓:日见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
永岭山 委婉秀丽,县之来龙本此。
笔塔山 其形如梳,塞大江之流,天启六年建塔。
老池山 突兀耸翠。昔唐元宗过剑关,父老登望,隐隐见仪于烟雾之表,侯旻刻剑阁凤山四字于岩以识之。
三星山 三峰圜秀,中高而左右略低,远视则并列,近之止见中峰,盖合后山而成三也。
避尘山 峻岭悬岩上有道院,李梁诗云:丹丘千仞上,元圃九霄开。脚底生烟雾,人从天上来。石笋山 平冈列石笋五座,每笋高五六丈不止。又否否寨一所,高与笋等,彼此竦。立土人曰:古有据斯寨者,寇莫与争。有毁斯笋者神,号数夜,石笋连峰为一景。
集凤山 一名普宝孤峰,特立雄长一方。连珠山 柳池坝崖九十九峰。
双剑山 在境内。
天马山 在治东。
九龙山 皆境内,群山中之最秀者。
马鞍山 按《明一统志》:在治东一百五十里,以形似名。
书岩 按《明一统志》:在云台东,乃葛稚川读书之所,有稚川像在焉。
曲肘川 去治一里,源出玉女山,经县东流入嘉陵江。
嘉陵江 发流陕西,由广元入川,过昭化,至高桥入本县界六十里至县前,又四十里至石羊寺,入阆中界。
宋江 一名东河。由广元至白沙坝入本县界,周回曲折二百馀里,至青田滩入阆中界。玉水河 俗名西河。
老池潭 以沙为岸,产鱼可以佐食,或曰隔岸山巅之阁影落潭中,故曰老池见阁。
见龙潭 潭长且深,神龙居之,旁立龙王庙,相传有教读于庙者,以朱红点书,夜忽光芒满室,视之,则朱红匣内一大朱旋转,遂闭匣霄遁,而龙亦弗灵。今善水者曰:潭中有石,玲珑细腻,皆龙所为。
天池 在大获山。有池周围丈许,水常不竭。焕章池 在文昌祠前。
翠景池 永清池 俱在城内西隅。
彩凝池 在西郊。
映碧池 在侯家岭。
吐烟池 在大安观前。
溥泉 在土地关。
冽泉 在烟峰楼。
石泉 在杜里坝。
涌泉 在董家湾。
凉泉 在城北。
南部县
南山 一名跨鳌山,在县学前,按《明一统志》:即县之主山。蜿蜒郁苍,环绕县治。宋端平以来,厄于兵,县无定治。宝祐中,始移县治于此。
隆灵山 在治南二十里,面嘉陵、背西江,绝顶有七曲祠。
禹迹山 在治东三十里。禹治水经此,故名。山有寺,因崖斲石,佛像层楼覆之,泉出其趾,清冷可爱,山顶平衍,有小石泉。
龙楼山 在治西南五十里,峰顶峭拔,众山拱揖,洴溪环绕其下。
离堆山 在治东南五十里。蜀有三离堆,此其一也,即古新政县地。唐颜真卿磨崖记谓此山突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形胜缩矗上峥嵘,而下洄洑不与众山相连属,是谓离堆。东面有石堂,故京兆尹鲜于仲通所,凿堂盘石上,有九曲流杯池,其二在嘉定雅州。
兰登山 在治西八十里三,面峻绝,俯临西江。汉严君平尝隐此山,有君平洞,洞有君平像,有观曰崇福。
思依山 在治西北一百四十里。有东西二观:东观有峻仙洞、捣药台、浴丹井、炼丹炉,西观有平仙洞、捣药臼、卓剑穴、围棋局、罗汉冲霄,张道陵依此山修道,故名。
小盘龙山 在治南二十里,山势回旋,似阆中之盘龙而小,故名。
龙灵山 在治南,每祷雨有验。
仙凤山 在治南五十里,相传昔为七曲行祠之日,地上生痕,有仙凤二字。
火峰山 在治东北二里。
感应山 在治南五里,天旱祷雨辄应,故名。老君山 在治西十里,上有老君庙。
宝瓶山 在治东三十里,上有川主祠,天旱有祷必应。
东合山 文昌帝君所止。
锦屏山 山列如屏,为南郡十二景之一。伊东山 真武飞身所居。
高观山 有七曲文昌祠。
停云崖 在治北二里,有灵云洞,唐蒲景珣家于此。一日,吕洞宾访之。不遇,以瓜皮写诗于石
壁上,其字痕常湿,随擦随见。洪武中,失去,止存一龛。宋李焘诗:路转层冈二里馀,武陵游者亦萧疏。昔年炼药仙人室,今日餐霞道士居。洞外蟠桃开锦绣,岩前丹溜漱琼琚。猗欤灵气为时雨,可惜《图经》缺未书。
灵云洞 在治东北。外邃中广,冬暖夏凉,入三丈许,踏之有声,叩之亦然。
嘉陵江 由阆州经县之北郭,绕东潆洄,其势亦如巴字。
西水河 去县三十里,出龙州。经蓬州,会大江。状元溪 在治西半里。昔马涓登第,归省时适水涨,邑人造桥迎之,故名。
醴泉 在治西,有泉香甘如醴。
思乡泉 去治一十里,世传三陈母冯氏在茫。思乡成疾,取此泉饮愈,因名。
流杯池 在治北二十五里,旧盐茶运司之侧。
广元县
乌龙山 一名乌奴山,在县西二里。嘉陵江岸峭壁如削,昔有李乌奴于此修寺,因名。
潭毒山 在治北九十里。
石燕山 在治西北八十里,山极峻高,梯格乃能登之,獠人恃此为阻。
引山 在城内东北隅,利州卫治后山,使记引侯爵,山出舞衣。
白马山 在治西十里,《寰宇记》:张平子仕汉为侍中,少时学业于此。
二郎山 在治南十里,山高路陡,行人惮之。刀环山 在治南十里,赤铜水出焉。
九陇山 在治西二十里,山环九十里,峰如剑戟之排列。昔汉高祖驻跸于此,有汉王寨。槁本山 在治东北六十里,山高气寒,不产五谷,止种荞麦,八月飞霜,春多积雪,时虽盛暑,亦若深秋。
七盘岭 一名五盘岭,在治北一百七十里。杜甫诗:七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𩰚,巨猾何时除。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
大漫天岭、小漫天岭 二岭相连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唐罗隐诗:西去谁云蜀道难。漫天危险已多端。
朝天岭 在治北六十里,路径险绝。《方舆记》:旧路在朝天峡栈阁后,开此路人甚便之。
千佛崖 在治北十里,即古龙门阁。先是悬崖,架木作栈而行,后凿石为千佛,遂成通衢。朝天峡 一名明月峡,在治北五十里。类要云三峡,谓巫峡明月峡也。
潜水 源出广元木寨山,下流五里,入神宣驿龙洞,至朝天驿,北有穴出入嘉陵,江书所谓潜沱,既导者即此。
嘉陵江 在治西离城百步,源出陕西汉中府凤县,经徽州略阳县宁羌州阳平关,北流入境,下流至昭化、剑州、保宁、重庆入大江。
黄洋水 在治东一百二十里,灌溉稻田。清江 源出本县,前通平镇,历旧恩阳县,至巴州与巴江合。
东河 去治东二百里,在百关发源盐井河,历苍溪,至保宁流入嘉陵江,出鱼最佳,古名宋江。南河 在治南离城二百步,源出子金堡汇,流入嘉陵江。
稻坝河 在治东二十里,灌溉稻田。
九井滩 在治北一百八十里,《志》云:琳琅九井以琳琅山出源九处,溅石若琳琅也。
回龙沟 在治西十里,灌溉稻田。
宝峰井 在治东。
昭化县
长宁山 在治西南九十里。
九曲山 在治西九十里,山势盘回九曲。龙门山 在治西一百四十里,一名葱岭,石穴高数十丈,如门。
云头山 古名白卫岭,由孔道新开窄路步入,其上四围,峭壁与剑阁相对。明皇幸蜀,登临于上,与高力士口诵李峤诗,因泣下,高力士亦泣,令土人刻石为记。内多出药,常有异人居此,紫气出没其间,云头仙景为一景。
牛头山 在县治,迤西接连剑阁,上可避乱,有川主、真武二祠,奇峰插天,四围险阻,县脉来龙本此。昔有隐语云:月落牛头口,日出牛头首。世人若识牛头意,公侯宰相不离手。
雪坪山 在治北三十里。积雪甚深,有僧名为
雪坪长老静修百岁,登座说法而逝。相传公输般鳞次木屑为寺门,形若松皮然。
凤岭山 在治南。岭接二郎关,相传有凤止于此,因名。陆侯诗有举目穷凤岭,回首接嘉陵。《总志》又名凤岭。
五峰山 连峰插天,圆秀如竖掌,俗名五颗堆。对峙白卫岭,接剑阁。
仙人山 在治。虎跳东北,张三丰修炼于此,常与百户张爵从人相戏于野鸭溪边,以线穿石爵往求焉,不知所之。
开凤山 去治二十里,两峰相对如双凤。走马岭 在治北二十里,峰岭坦平,昔汉王阅洞,驰驱过此,又名汉王山。
白水江 源出陕西阶州乱山中,至昭化县北,合嘉陵江。唐温庭筠诗: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沧江接翠微。
嘉陵江 发源秦陇,由略阳至广元,达昭化东南西三转盘旋曲折。
清水江 源出清川县,至安昌,合白水入嘉陵江。
老龙江 源出富水洞,由百草坝至余家坝,二坝皆赖此水灌田。
射箭河 源出龙潭,由版石铺居民赖以灌田。葛溪河 多出一寸九节石菖蒲,在治北十五里。
井溪 四围皆山,其形如井,东北葱岭插入前,有石龙二道堵水,名曰五龙聚会。生一空树,约有数围,高十馀丈,自根至梢俱空外,则枝叶茂盛。有一泉春夏凉秋冬温,饮而甘之,故奇凉井溪为一景。
海棠溪 在治西北二十里。水深十馀丈,溪边有海棠花,溪水沈清,夜月照于水中,连天一色。昔张元贞游此,有海棠风落小花钿之句,故海棠月池为一景。
萝园溪 在白水乡之地,有水可灌田。
梭溪 在安昌乡之西,多产竹柏,隐者尝居于此。
泥溪 在朝阳铺山下,内有鱼。
匦溪 近大河。
尘古井 在三堆坝东南。
凉水泉 在桔柏渡大路傍,其水冬温夏凉,行人饮之甚便。
自涌泉 在版石铺,水自土中涌出,甚凉。夜月池 月照于池水中,月与池相似。
黑龙池 在梅岭关西边,有大潭,水清雅可爱。冰浍池 在县城中学街内。
萃莲池 在县城中南街。
洗马池 在长宁山顶上。
巴州
东龛山 在治东四里,有古硐数层,甚深,多刻佛像,有石鑴名贤题咏。
王望山 在治北,唐明皇至此望宫阙,又名王蒙山。
平梁城山 在治西二十五里。四围石壁如城,宋末尝徙巴州治于此。
登科山 在治西五十里。按《明一统志》:昔有人读书于此而登科者,因名。
小巴山 在治东北二百九十里,唐人诗:最恨巴山里,清猿恼梦思。
金榜山 在学南,高百丈,上有奇石,名印斗,又名书案,山腰光射文庙,辄有科第。
玉山 在治南六十里,多玉但深险难取,其东有昆山。
西龛山 在治西三里,有古墨岩,流觞曲水。南龛山 在治南一里,有丹梯书院遗址,题刻甚多。
北龛山 在治北八里,巉岩壁立,石刻佛像。雪峰山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
米仓山 按《明一统志》:在治北五里。
云峰 在治东三十五里。
十二峰 按《明一统志》:在治北四百里,马盘湾巉岩耸秀,大小十二峰最为奇观。
龙洞 在王望山之崖,世传太守景篪祷雨有验,作灵井洞记。
西游洞 去州北一百八十里,嵌嵚奇怪。巴江 源出南江县大巴山,至州东南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流三十里,合清水江,至合州与嘉陵江合,又名字江。唐李远诗:巴江学字流。
清江 源出广元县前通坪镇,历旧恩阳县至巴州与巴江合。
白马井 在治西北一里。
观音井 在治南龛山。一穴清冽可饮,一穴浑浊止可浣濯。
虎井 在儒学前,凡井中有声如雷即发科。君子泉 在治北一百六十里。宋黄彝则铭曰:有冽者泉达于南东,浩然天中,其流不穷,于暑而寒,于寒而温,岂有矫耶。不变者存。
义泉 在治西。
二潮泉 在治北三十五里。
鲤鱼池 在治南二十里。
流杯池 在治西三里。相传仙人饮酒置杯于池,其杯自流,古迹尚存。
通江县
秋锦山 在治南,隔江望之如锦。
歌籁山 在治东。上有石鼓,击闻数里,连击即雨。
得汉山 在治东一百二十里。其上石壁如城,可容数百人。
大巴山 在治北五百里。与小巴山相连,秦人通江路,率由此山。
大龙山 县之镇山也,绵亘盘伏如龙。
壁山 在治西。隔江望之,峭绝如壁,古壁州名。铁船山 在大巴山南。石岭嵌空长,夏雪不消,天欲雨,则山上必有飞泉四射,土人以占阴晴。相传山腰有池,曾浮一铁船。
金子山 在治西十里。明末一武弁屯营山下,俄闻石裂之声,往视之,中有石狮,日光射映,鬣尾间俱作金碧色,今尚存。
老君山 相传为老君炼丹处。
包台山 在治东。高插云表,上有石洞,洞顶有穴,似中霤然,照彻洞中,相传梓潼帝君炼丹处,洞门生修竹,风起拂洞中。
金童山 去治西百里。在万山中,四围环抱,有平地数百亩,此山亭立如玉笋,江水绕之,真奇观也,上有真武祠,山腰有石印绶。
六峰山 山上有六峰,故名。
宕水 自大巴山洞中涌出。
香水 一治东,一治南,香冽袭人。
诺水 在治西半里。大石齿齿,水分两岐,潺潺之声,如彼此相诺。
绿水 色如凝碧,上有绿水庙。
白水 在仙人洞前涌出,作硫黄气。
玉鞭池 在治西二十里。昔有虎仙李氏代父戍边,御虎以归,投鞭于地,因成池,曾生并蒂莲。按《明一统志》:昔居人得玉鞭于内,故名。
三角池 相传荷叶山有池三角,澄清异常,岁旱往祷之,辄作雨雹。明万历间,樵人迷路,夜闻笑语声,及晓惟见大竹,可一围,乃截尺许以归,行不数武,回视之,遂失所在。
龙滩 在治东二十里。龙出为马,跃石上,有迹。
南江县
公山 一名白鹿山,在县南一里。张道陵七世孙为集州刺史,于此山升仙。
天榜山 在县学前十里,其形如榜。
凤喙山 一名莺嘴山,在县后。
孤云山 在治内。
两角山 在治五里。二山相连,王子韶诗: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上有唐碑,云萧何追韩信处。米仓山 在治北八十里。宋南渡时,为兴元出兵之路。
大巴山 在治北一百里。小巴之南为古巴国,大巴之险过于连云栈,其下通汉中。
仙女山 在治北四十里。山有仙女洞,洞前有石五块。明万历间,见五女列坐刺绣,至今坐迹尚存。
仙人山 在治北一百里。孤峰如简,有仙人诗云:仙人山顶磨明月,洞口溪间涨晓云。更有一般堪羡处,四边惟听舞猴音。
诰岭 在治东。
十二峰 在治北一百里,一名小巫山。
明水 在治北八十里。水中出石砚、石屏,有生成山水草木形状。
南江 出米仓山,由县前下,与巴江合。
龙门潭 在治北三十里。吕纯阳有诗云:龙门峡底滩声急,日近山巅手可攀。插列翠屏峰十二,为君化作小巫山。
黑龙潭 去县五十里。一山屹立,林木葱蔚。宋时利州久旱,郡守酌潭水祷之,即雨。按《一统志》:在广元。
菖蒲涧 在治西二里。下有龙潭,旁有石崖,题名刻石甚多。
剑州
卧龙山 在治东二里。山形蟠绕如卧龙。汉阳山 在治北二里。峰峦高出,上插云霄。普翠山 在治西。
鹤鸣山 在治东一里,后人磨崖刻。唐元结中,兴颂于上。
大剑山 在治北二十五里。一名梁山。《山海经》:高梁之上,西接岷峨,东引荆衡。刘仪凤《剑阁记》:梁山之险,蜀所恃以为外户。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之辟,如剑之直。故又名剑门山。
小剑山 与大剑山相属。秦欲伐蜀而道不通,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其后言能粪金,欲以遗蜀,蜀王负力而贪,乃令五丁开道引秦,因灭蜀。大剑虽号天险,径路颇彝;小剑凿石架阁,险不容越。
五子山 在治西北五十里。五峰奇秀,如拱立然。
天榜山 在城南,与儒学对峙。
石剑山 在治南百里。有石如龙,左右有眼,盘曲相通,吹之有声。
孤玉山 在治北二十里。魏将军邓艾庙在其下。
七盘山 在旧武连县北,武侯坡在其西。跨鹤山 在治西南一百五十里。古普成县治东,一名驾鹤,一名驾空。紫霄观在其腹,崖多宋人题刻及怀素草书。
云起山 在治南九十里。久晴,云起则雨。停船山 在治南八十里。俗传上古洪水怀山时,有船停于此。
清虚山 在治东南一百一十里。宋隐士王省居此,赐号清虚山人,上有清虚寺。
金仙山 在治南一百八十里,上有金仙寺。读书岩 在治东卧龙山之南麓,宋人读书处。龙岩 在治剑门山洞口,斜入甚邃,岩有悬泉,随穴下注。居民遇旱,取水祷雨辄应。有宋人隶书龙岩二字于额。
龙洞 即骈池洞,在州南三里。洞横入,深不可测,旱则州人挹其湫,祷雨辄应。
滴翠崖 在紫云山麓。宋人王非熊隶书滴翠二字。
九龙洞 在治内。
秀崖 在州城西,有泉清洁可爱。
龙崖 在治北七十里。洞穴可坐百人,蜿蜒若龙蟠之状。治西亦有龙矾,可坐百人。
小潼水 源出剑州武廉废县北七十里,经梓潼县流入嘉陵江。
扬帆水 在剑州阴平废县西四十里。与潼水合流奔注,望之如扬帆云。
石臼江 源自涪江,经剑州东入嘉陵江,其旁石多如臼。
涪江 源出西羌,从渔溪寨南经江流至剑州,南入绵州界。
嘉陵江 在治东七十里。源出陕西凤县,经广元昭化南流入州境,复经苍溪阆中南部下流至重庆,入于岷江。
黄沙江 在治北一百五十里。发源青川,所流入州北境黄沙坝折而东,经虎口、大仓、石羊至昭化境入嘉陵江。
西河 在治西南百馀里。发源五子山,甚微;南流至会口,始渐大;经冰溪金仙流入南部县境,以达嘉陵江。
大剑溪 发源大剑山,自剑门关流出,至志公寺北,折为鱼子溪至大仓岭,入于黄沙江。小剑溪 发源小剑山,东过凉水沟瀑布崖,至两溪口与大剑水合流。
闻溪 发源五子把寨二山,南流经城东至江口,注于嘉陵江。
浴丹池 剑州普安废县,唐杜光庭浴丹之所。池中有鱼,赤鬣色如金。飞跃其中,人或探取,必触风雷之变。
龙泉涧 在安乐泉旁,泉流石上,有沤月潭、烂柯坪诸境。知州乔钵大刻龙泉二字于石。祷龙窟 在五子山前,祷雨辄应。有风穴,戒不可动,动则大风作。
梓潼县
凤凰山 在治东。峰峦起伏,状如凤凰。
长卿山 在治西南,旧名神山。唐明皇幸蜀,见山有司马相如读书之穴,因名长卿山。
五妇山 在治北一十二里。秦惠王遗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之,五丁蹋地大呼,五女皆化石故名。
七曲山 在治北一十五里。山腹有路,盘转七曲。
兜鍪山 在治东南二十里。群峰列峙,如兜鍪之状。
葛山 在治北二十里。汉诸葛亮屯营处。雁门山 在治南三十里。东西两峰雁从中过。马阁山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峻峭崚嶒,极为艰险。魏邓艾伐蜀,悬车束马,由此出江,故名。九曲水 在治北三十里。源出龙州洞子口,至七曲麓九转入潼江。
潼江 在治西四里。出营溪,经县西南入涪江。小潼水 源出剑州武廉废县北七十里,经梓潼县入嘉陵江。
马跑泉 在县东二十五里。
灵泉 在治东百一十里。唐僖宗幸蜀,赐名。陆游诗:滴沥珠玑翠壁间,遭时曾得奉龙颜。香泉 北一百里。
闻泉 在东园。相传李太白曾经宿于此,题云:远闻碧泉处,水声湫湫,栖鸟寒声不胜愁,细雨犹如千丈线,摇系心头。
剑泉 在治北一十里。蜀五丁遗剑于此,化为泉,有碑。杜若晦诗:五丁弹铗气如虹,斫破苍崖万仞峰。宝匣信难留异物,寒泉终见表遗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