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武当山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目录

 武当山部汇考一
  图
  考

山川典第一百五十五卷

武当山部汇考一

《后汉书》之武当山,《水经注》之太和山
武当山,在今湖广襄阳府均州城南二百里。一名太和。一名太岳。一名仙室。一名嵾上。一名参岭。高二十馀里,周回八百馀里。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五台,五井,三泉,三潭,三天门,三洞天,一福地,真神仙奥区也。
武当山图武当山图

考考

《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武当,有和城聚。〈注〉《荆州记》曰:县有女思山,南二百里有武当山。
《南雍州记》:武当山,山高巃峻若博山。香炉岧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兽所逐。
《荆州记》:武当山,在县南二百里。一名仙室,一名太和。斯山乃嵩高之参伍,五岳之流辈。
《水经·沔水注》: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又曰仙室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曾水发源山麓。
《武当山记》:武当山,周回四五百里。中有一峰,名曰参。岭高二十馀里,望之秀绝,垂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一月之间,不见四五轻霄,盖于上白云带其前。旦必西行,夕而东返。尝谓之曰朝山。盖以众山朝揖之主也。
《舆地纪》:太和山,在均州。初名太岳,又名仙室,又名篸上山,真武奉元君之言。游览至此,更名太和。后人谓,非元武不足以当,又更名武当山。上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其峰最高者,曰天柱,曰紫霄。按《方舆胜览》:京西路均州武当山,在武当县南二百里。山有石室,相传尹喜所栖之山。山在南阳界,而去洛阳甚近。《图经》《道书》载:真武开皇三年三月生,生而神灵,誓除妖孽,救护群品舍俗,入道居武当山。四十三年,功成飞升。遂镇北方,人召而至语以其故。妖氛顿息,因曰:尔后,每遇庚申甲子,及三七日,当下人间,断灭不祥,五龙观即其隐处。
天柱山,在武当山,上有三石门。
金锁岭,在武当山前,有流水。相传国师锁狝猴于此,水涸,乃放去。
龙池在武当山顶,祈祷无不应者。
《三才图会·武当山图考》:武当山,在襄阳府均州,从界山驿西行四十里至遇真宫。宫前开朗,夷旷不甚峻,始宫名会仙馆,仙人张三丰居焉。故今东廊下,有铜像东方丈,有遗像各一。与世所传像稍异。观东二里,曰修真观。又东曰鸦鹄岭。上有太山庙,出仙关。其上有黑虎潭。潭上有二石,崚嶒中广,如屋可坐。其下洞深莫测,常有云气。西北行四十里至紫霄宫。宫负展旗峰下,峰迤逦竦矗,千仞壁削,宛然皂纛形。其左右有泉池四,并清澈可汲。栏甃砻琢甚工。前左曰日池,右曰月池,前右曰大善泉,后右曰上善泉。从殿后右转,陟山椒,有岩曰太子岩。岩名以帝故。盖帝为净乐王子也。上有三大字,甚深,可辨。其左曰蓬莱第一峰,亦横刻岩上。有泉一泓,风吹,馀沥四散。其溅如沫如珠,可挹。出道士院,左折北上,曰练丹岩。右折西上,曰七星岩。又上为三清岩。险绝不可到,杉桧桐梓,阴翳甚郁。仰逼三公山。頫瞰禹迹池,拥大小宝珠二峰。后负欻宫,前古松数百株,皆参天。倚云距此北十五里。有观曰复真观。一名太子坡。殿下有池,曰圣母滴泪池。相传帝为太子时,弃家居此。其母追泣,故云。直北十里,曰龙泉观。在九溪渡天津桥上。自此南折深入,有岩曰玉虚岩。其路回阻,窈窕沿流,以入望之,若穷行而愈出。其上峰薄穹耸削,可画。其旁万山攒簇,掩映,松萝蒙密,绝不肖人境。北数百步,曰威烈观。祀唐太守姚简。贞观中,尝为武当节度。感遇神人,弃官隐此。后时时著灵显,乃敕封威烈王。西北四五里,至南岩宫。其傍多重崦,曲阜㟏岈之壑,嵌空之洞。从此自南天门循山左行,过小天门,缘崖峻折,经大岩下陟殿中基,在峻高处,擘崖之半为之。又即其最上一乘为圆光殿。从殿后折而西行,过元君殿,坐南薰亭。亭据崖杪,万景毕瞩。亭外有石枰一,具纵广十八道。相传为洞宾故物。从元君殿东折上独阳、紫霄二岩。独阳有砖室一,紫霄有石室一,紫霄岩前有石龙头横,尺馀。纵出栏外五六尺许,下临深壑数百仞,甚峻。西北五里有岩,曰滴水岩。中广如厦。下凿石为池,承泉注于外。又里许,曰仙侣岩。相传帝道成,群仙旅集,宾迓于此。下为五花泉,相传神仙陶幼安得道于此。直西有飞升台,台下有谢天地岩,至险。昔宋有人居此,往来如飞。有问讯者,但云谢天地,竟无他语。后仙去。人以是名之。出南天门,缘南崖可百馀步,经北崖崖两旁,深峭直下。中横一道如堵,行者皆逡巡,踧踖反足。折西北行,过榔梅祠,经朝天宫,自是弥益高峻。又前过摘星桥上一天门,约可三里,至二天门。又里许,至三天门。三天门,磴数千丈。从高直下,如弦。行者攀石栏,缘縆仰视胁息者数四。然后得望一二,其旁负土而争出者,为巘累石。而欲堕者,为崿种。种异态,顾盼不暇,缭而曲,往而复,折而萦,如穷而终,计五六里,乃可至绝顶。飘然凌云,御气神游太虚,不知此身尚在人世间也。顶之上曰天柱峰。一名参岭。高出平地万丈。居七十二峰中。帝昔于此,冲举绝顶,东西九丈,南北才二丈四。维皆石脊,如金银色,有怪松数株。盘桓纠曲,如龙蛇状。其高才仞许,甚奇。顶中平置金殿,乃文皇制以奉神其中。及外,并纯铜为之。外涂黄金,制极工巧。宛若浑成其梁楹。钩合处,无半罅。若不假辏合者。殿外为台,台外为栏,栏外为城。台下置石梯悬崖间,高出木末,俯飞鸟之背而行其上,曳踵跼趾,目不敢旁游。举武大石相搏,辟四天门。以像天阙,居然上界,东西北三门皆绝。壁不可行,祇以备制。相传殿上五鼓,东望见日出,当不诬。右下为太和宫,其旁错置道院。盖宫之制,随地形。故不能相属。自故道右折,度朝圣门,绕天柱峰,后为尹喜岩。绝壁不可跻,殿前四维诸峰,不可尽名。其对峙而起,逼几案者,名蜡烛峰。顶北为显定峰。一名副顶峰。翠巘薄天,人迹稀。及北为狮子峰,为皇后峰,峰之下岩曰皇后岩。又北有峰七。其一曰贪狼峰。次二曰巨门峰。次三曰禄存峰。次四曰文曲峰。次五曰廉真峰。次六曰武曲峰。次七曰破军峰。次又总曰北斗岩。再北为中笏峰。宛如朝士执圭,鞠躬以趋。东北为万丈峰。正西曰大莲峰,小莲峰。相望并秀亭,亭然如芙蕖初发,隐映清波。其中,有大笔、小笔二峰。对峙莲峰之门,状如卓笔。又西曰大明峰。曰千丈峰。群山之下,超然独出,再西曰白云岩。傍一石穴如星。曰星牖。南为仙人峰,隐士峰。下为隐士岩。时有神仙出没。或解衣披发,或奇形异状,或坐磐石,或濯涧滨。恍惚之间,即失所在。东南有峰五。一曰中鼻峰。二曰聚云峰。三曰手扒峰。四曰竹筱峰。五曰牙峰。当均房往来之间,石棱峭削,行者不能以步。其南为灶门峰。岚烟瘴雾,昕旦如炊。又南为玉笋峰,迸地而出,宛然新篁未箨也。以其类人,又呼曰石人山。此外,又有曰拄笏峰。曰大夷峰。拄笏如搢,笏大,夷坦如掌,其中,猛兽不可通其绝。下曰万虎涧。涧滨,石穴噫气,震响林樾。其外诸峰,或如天丁拱立,或如百官侍卫,或倚如剑,或列如墙,或立如鹘,或卓如笔。炫目怵心,虽更数十仆,不能数。从南岩以望五龙诸殿,如在絇履下。去岩而北,过滴水,仙侣二祠。下青羊涧三十馀里,山行多虎,行者皆摐金执戟自卫。涧陷大麓下,如行檐底,道傍怪石侵径,万木交互成幄。殆昔人所谓,别为一天者,非耶。踰涧,西复缘山行,阴磴苔藓,甚滑。可二三里,东向逆折而入其门,北向门内,为道九曲,其八折有龙井。五左三右二水极寒澈,其栏槛皆极精良。右廊之阴,有日月二池。二池相距才数尺。日池色绿,月池色缁。绝不类名字。金鱼可数百头,出游甚适。正殿之左,为玉像殿,像皆肖帝形,高数寸。凡苍玉,菜玉,碧玉,各一。亦精致,并元人遗物。下折而左,出大门外,并山西行下小谷,涧水出焉。所谓磨针涧也。涧上有老姥祠。折而右行,过碑亭南数百步,平耸如台,陈希夷诵经处也。今号诵经台。又直下为凌虚岩。唐孙思邈,宋陈希夷,尝居焉。复从故道折而西上百馀步。为自然庵,庵前右作小池,而桥其上。金鱼十数头,闻人咳嗽声,从桥下群起向客。其顶为灵虚岩,险不可上,宫南二十里,曰紫盖峰。北有岩,曰卧龙峰,桃源峰,皆幽胜。东二百步,曰云母岩。曰杨仙岩。昔有杨先生者仙去,故名。发五龙,趋玉虚宫。宫负展旗峰北,盖遇真故址。西南五里,曰回龙观。其山峦蜿蜒,若回顾。然西十五里,曰关王庙。宫南二十里有观,曰八仙观。相传八仙尝过之遇真,东南行三十里,至迎恩宫。宫在石板滩,当郧襄孔道。又十里,至均州,净乐宫在焉。传称元帝生于净乐之国。故宫之胜,半于城中。其规模宏敞,虽谢玉虚,而佳丽过之。至幡幄之垂,悉缀以玉,皆内降及藩国物也。宫左,有紫云亭。出大东门望江东岸,巨石屹屹,山麓昂耸如马首,平如几,高数十尺。其上有亭,曰沧浪亭。可濯,可咏,可壶,可弈,景绝,似严濑钓台。亭中下,率江岸。左行百馀步,上有观音阁。阁后有小石洞,洞广步有半,甚森爽。出阁道,拿舟顺流行六七里,抵龙山。山广,亘江口上有禹王庙一,玉皇阁一,卧龙亭一。下有三义庙一,皆附宫,可游观者。
《湖广通志·山川考》:武当山,在襄阳府均州城南一百二十里。一名太和。一名大岳。元帝修真之处。按《襄阳府志·山川考》:大岳太和山,在均州南二百里。先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大岳。元帝升真之处。谓非元武不足以当之,故又名武当。嵩高之储副,五岳之流辈,周回八百馀里。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五台,五井,三泉,三潭,四石,三天门,三洞天,一福地。风穴雷洞,药圃丹炉,霄馆龙宫,庆云彩雾,幽兰青蕙,石乳天花,胜迹不可胜纪。明永乐间,钦改今名。
石阶山,在太和山,一名华岳地肺。
女思山,在太和山。汉来歙曾孙女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母,思慕而死,遂葬此山焉。
外朝山,在太和山后。
天柱峰,居七十二峰之上,高凌霄汉,俯视众山,皆卑小。
紫霄峰,在太和山下。
蜡烛峰,以形似故名。
太子坡,在紫霄宫后,元帝为太子时修真于此。白云峰,陈希夷修真于此。
逍遥峰,在清微宫南。
五龙峰,中有灵湫,大旱不竭。
紫气峰,在五龙宫西南。五老峰,在紫霄宫南。
叠字峰,在五龙宫西南。
磨针涧,在太和山北,真武修炼未成,亟欲出山。至此涧,忽遇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磨此何为。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卒得道。故名。按《太和山志·形胜考》: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六百里。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嵩高之储副,五岳之流辈。唐虞柴望遍祀之地。七十二福地,之一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周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元武不足以当之,因名曰武当。自佑圣真君上升之后,宫观巍峨,神仙隐显。历代封崇,不可枚举。至元二十三年,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承应御前充武当山都提点。奏奉护持圣旨,累降御香愿祈福,黑虎巡廊,乌鸦唱晓,实尘外之境也。金顶天柱峰,一名嵾岭。高万丈,居七十二峰之中。上应三天,当翼轸之次。俯眺均州、邓州、襄阳房州,千里之地。晨夕见日月之升降,常有彩云密覆其巅。峰顶东西长七尺,南北阔九尺。四围皆石脊,如金银之色。地产异草,细叶延蔓,四时弗凋,其味颇辛。砌石为殿,安奉元帝圣容。怪松数株,盘桓如龙蛇之状。高不满丈许。以其上邻霄汉,当罡风,浩气之所,灵乌瑞雀飞翔左右。下视群峰,有如丘垤朝顶。到此,骨凛毛寒。倘或厉声指顾。烈风雷雨,立至南峭壁下,有池如井。名曰天池。北下,石门三所,呼之曰三天门。皆插空万仞。昔元帝冲举于此。元时,有铜殿一,明永乐朝以规制。弗称乃撤,置于小莲峰,改冶铜殿,饰以黄金范,元帝金像于内殿。左右益以飞栈,为更衣二小室。殿外为台,台外为槛,槛外为紫金城,城辟东、西、南、北天门。以象天阙,俨然上界五城十二楼也。
显定峰,在金顶之北,一名副顶。上应显定,极风天翠。巘倚空,人迹不及,祥云瑞气,弥覆其间。耆旧相传,此处即天真校录之处,但隐显变化耳。
万丈峰,在金顶之东北,万仞耸云,时闻鹤唳猿啼,人莫能至。
狮子峰,在金顶之北,第一天门之上,苍峦突出,踞镇云端,俨然狮子之形。下即尹喜所栖之地,非策景排空之士,曷能居焉。
皇岩峰,在金顶之北,上应太安皇岩,天金璧障空,瑞光交映,夕阳回景,辉射九霄。雨霁之间,飞虹绚䌽,可仰而不可及。下有一岩,名曰皇后岩。绝壁凌空,若体未洞真焉,能寝息。昔圣母善胜太后,寻真憩息于此。故有是名。
小笔峰,在金顶之东,孤岑卓立如毫。端抑天造地设,何其巧耶。
紫霄峰,在金顶东北,石作金星银星之色。竹木交翠,巨虬异蛇,盘穴其间,为无人迹,故灵物得以攸居。雷石峰,在金顶西北,山南路经于此。上有石土,地踞虎而坐。地多山蛭,往来苦之,叠石架空,献瑰纳奇,跧伏拱立,如虎如神,杂以烟云林木,可敬可玩。
贪狼峰,
巨门峰,
禄存峰,
文曲峰,
廉贞峰,
武曲峰,
破军峰,七峰在大顶之北,若北斗拱极之象。昂霄耸汉,左参右互,云开雾幕,绰约璇枢。传云,天真校善之所。其中南有长春岩,谓向明。高敞常如阳春。西有朱砂岩,石为日华所烁,其色如之。北有北斗岩,上极太虚。皆非中下士修炼之地。夏秋之际,雷电威奋其间,夜漏清寂,惟闻鸟猿啸月之声。
中笏峰,在金顶之北,石如圭瓒,鞠躬朝顶,类进趋之势。
千丈峰,在金顶之西,群山之下,超然独出。其石即神仙房陵。宋仲所居,仲有缥仙,李世所希有,因名曰仙李园。今无之矣。
大莲峰,
小莲峰,二峰在金顶之西,相望并秀,棱层崔嵬亭亭然,如隐清波,春夏之间,明媚尤绝。
大笔峰,
中笔峰,二峰相峙于莲峰之间,千仞石笋,倒倚枯松,毛颖中书,乌能比拟。按二峰,即今之蜡烛峰。下临蜡烛涧,故复改今名。
落帽峰,在中笔峰之北,巨灵镇立。险绝难攀,昔神仙戴孟于此飞升,落帽于上。下有石桥,古有文记,今亦无之矣。
白云峰,在金顶之西,紫盖皇岩,东西互拱,下有一岩,名曰白云。虚寂轩豁,傍一石穴,如星。名曰星牖。俯视万虎涧,松风哮吼,涧云交飞,与道合真,方可栖息。陈希夷辟谷,三迁于此,次从五龙徙之华岳。
紫盖峰,在金顶之西,五龙宫之南二十里。横立太空。若牙纛森列,清晓紫气,腾覆夜间。频见仙灯往来。传云,有神丹瘗此。屡有觅之者,不得。昔有隐者刘道人,结庵于下,久之。一夕,有童子捧诏,召之移。时车从毕至,其徒王先生告其师曰:天诏下临,当清晨阳光发见之时,今暮夜阴晦而诏至。无乃魔灵见试耶。潜归法请密篆雷符,焚之。霹雳一声,悉无所见。平旦,视之,但有血迹,逐步行约二三里,石穴之中,有一巨兽。为所击,倘非雷法分部正邪,几至伤生。
松萝峰,在紫盖峰之西,下有山坳。亦以此名。昔元帝修真之时,常以松萝为服,此峰最盛。北有一岩,名曰卧龙岩。
桃源峰,在紫盖峰之北,地势阔远。其西曰桃源洞。即道人帨形藏剑之总茔。古有道域,安众以奉岁祀。东即诵经台。昔陈希夷遁迹,再迁诵易于此。台址岿然叠字峰,在五龙顶南,三山叠字,上窥空谾石,磴攀缘松竹扶疏,其西峭壁之中,有一石穴,名曰雷岩。深可二丈,自上贯绳而下,石皆作火燄之状。有坐形,足迹存,神风凛凛,心胆震慄。传云,雷师欻火律令。邓天君炼丹之处,风雷多从此起。
金鼎峰,在叠字峰西,山形类鼎。时喷云烟,其下一岩,名曰藏云。皆非寻常栖隐之地,甫近龙顶,阴风逼人。伏龙峰,在龙顶峰西,山势屈伏。瞻望四表,龙湫密迩,人迹少到。
五龙峰,一名五龙顶。上应龙变梵度天,五峰分列。中有灵池,大旱不竭。石庙一区,名曰真源之殿。即五气龙君神寓之所。东有一岩,以奉五气龙君。历代祈祷,应如响答,常建殿宇,即为风雷所移。石栈崎岖延蔓而上。白蛇、异蝮、草木混处。其东即灵应峰五龙宫也。灵应峰,在五龙宫后,松杉接翠,上凌星斗。昔仙人房长须手植是木,亲遇元帝。其西即宫门。蔬果园,芡池莲沼,分置上下。
隐仙峰,在龙顶之北。其下即隐仙岩。前曰竹关。即宫中之第二门,山神堂在路之左。
阳鹤峰,在龙顶之西北。连峰叠嶂,修竹,茂林,寿杉数株。昔有瑞鹤巢宿于上,庵宇亦以此名。中有药圃莲池,隐者居之岭畔。即上山正路,姚灵官祠即威烈王也。
健人峰,在金顶之东北,三公山之右。上控云霄,仰冲牛斗,堂堂如天丁拱立之状,下一岩名曰道者岩。太师峰,
太傅峰,
太保峰,三峰在金顶之东,又曰三公山。在紫霄宫之前,如玉笋分班。黄鹤猿猱飞攀,莫进。巫峡华顶似难并肩,极天下峻秀,无以加此。下有一岩,名曰三公岩。山高云深,阳光难驻,绝粒之士始可栖此。
始老峰,
真老峰,
皇老峰,
铉老峰,
元老峰,五峰在金顶东南,一名五老峰。五峰列居,宛然笔架。昔元帝上升五老奉诏,启途驻辇于此。地神踊现,下即升真岩,白云涧。其水环崖飞湍,由九渡涧而出。
仙人峰,
隐士峰,又二峰在金顶之南,大岭高山,仅能企仰。下即隐士岩,本山神仙出没,人多见之,或檞衣披发,或奇形异相,手足爪甲,各长五六寸。或坐盘石,或濯涧滨,真气逼人,莫可近及,恍惚之间,俱失所在。
大名峰,在金顶之西,数峰矗矗,正处阳明,竹木泉石森天荫日,山深路僻,畬原沃壤,学道者多卜居之,中有一庵,名曰王母宫。大松数株,罗列四畔。耆旧相传,昔圣母善胜太后,寻访元帝于此,后因名焉。
中鼻峰,
聚云峰,
手扒峰,
竹筱峰,
牙峰,又五峰,在金顶之东南,一岭南飞,五峰分布。崇冈峻壑,迢遥数里,中有山径,名曰主簿坳。当均房往来之道,山蛭为害,莫能驻足。
聚云峰,下有一岩,名曰集云。蛇虎所居,非修炼之所也。
灶门峰,在金顶东南,云岭横铺,怪石巩竖,岚烟瘴雾,清晨如炊。
九卿峰,在金顶之南,峰峦秀丽,葱茜奇特,松篁花卉,分置内外。传曰,天真校福之所。下有一岩,亦以是名。昔有道,流游宿岩畔,夜闻金钟玉磬之声。下有深潭,人莫能至。
伏魔峰,在金顶之南,接来龙之脉。山势威雄,林木挺特,下即大小鬼谷涧。喧豗喷雪,裂石通流,常见灵龟巨蛇,游走上下。传云,元帝收魔,诘问闻奏俟命之地。玉笋峰,在金顶之南,人呼曰石人山。以其峰峦之类人也。其北名鸡冠岭。群峰裂地,而上有新篁未箨之象。南涧之外,即房州界,有山径可通。下即碧峰岩,地僻土肥,亦堪修养。
拄笏峰,
大夷峰,又二峰在金顶西,南望天柱嵩副之巘。冈岭平夷,其横如带。一峰回仰,浑如搢笏。一峰坦然,如掌托天,皆猛兽所栖之域。
把针峰,在金顶之西,岑小而高。颖秀可敬。传云:元帝顿悟之后,元君飞铁杵于此。
丹灶峰,在金顶之西,其山类偃月之体。昏晓之交,间有青烟紫雾。人谓丹灶凝烟。足迹不可及。天马峰,在金顶之西百里。一名马嘶山。一名西望峰。即武当来山之正脉。按《图记》:山自乾兑发源,历关陇金房之地。盘亘万里,而至于斯。当均房官道,中有龙井。深不可测,泉清而美,商旅莫不饮爨于此,西涧发源于西。下一岩,名曰天马岩。行旅多宿于内,俗呼岩屋者是也。
鸡鸣峰,
鸡笼峰,又二峰在金顶峰之西,天马峰之北。当均房官道,俗呼山曰大鸡鸣,小鸡鸣。右即金鸡涧。会西涧之水,羊肠湾曲。夏秋水泛,澎湃湍急。怀山襄陵,商旅经月不可渡。谚曰:上得马嘶山,四十九渡不曾乾。是此水也。传曰,昔有丹凤集于山巅,鸣及上下,人莫之识。指之曰:天鸡移栖次峰,因名曰笼。
眉棱峰,在五龙顶之西。房陵登山之路。高低昂藏,萦迂盘曲三十馀里,而至五龙宫。两涧列乎左右。群山耸其高低,黑虎啸风,顽嚚凶狠之人,虽欲进登,悉皆逐出。
复朝峰,即外朝山也。当均房官道七十峰峦,俱拱天柱。独此一山,飘然外居。谓,去有可复之理。因名焉。其北平田,敞豁桑麻蔽野。鸡犬相闻。自山而南,崎岖百里,直至房邑。东有龙湫,民常祷之。
香炉峰,在金顶之东北,仙关之南。巉岩磊落,浮岚晻霭,千态万状。下即紫霄涧。循涧即登山道路。
九渡峰,一名仙关。在金顶之东,紫霄宫之正路。峭峰屹巀,上摩青苍,石径湾环,白云来去,游人到此,万虑豁然。
展旗峰,在金顶之东,紫霄宫之后山也。一柱擎天,千仞如削。东铺翠嶂如帜。飞空宛然皂纛之形。烟霭岚横,人间紫府,中有玉清,太清,太子三岩。
金锁峰,在展旗峰之北,地形类阁。上倚苍穹,下临青涧。石如刀剑,藤若网罗,凛凛有不可近之势。牛漕涧即其西也。传云,元帝收摄妖魔,戮其渠魁,奇形异状如狝如猴。悉锁于下。誓曰:俟此山下涧水枯竭,方才放尔,今石壁即其门也。
青羊峰,在金锁峰之北,高耸突兀,林木蔚畅。传云,太上驾青羊,常游于此。其下即清泉,名曰青羊涧。七里峰,在隐仙岩之北,竹关之下。一径七里百步,九折越山度岭,即钻天。五里下即五龙接待庵。土花盈砌,山桂飘香,驻鹤迎宾,烹茶炊粟,一如仙家故事。系马峰,在接待庵西北,当登山正路。一峰特起,即天马台。传云,昔元帝现真容,乘白天马,立于其上。下有殿,曰黑虎大神之祠。
会仙峰,在登山大道之间,仙树铺地,橡木映天。昔宋端平中,主山曹观妙迎三茅真君于此。遇而不识事,见本传,今列于此,曰会仙都土地。
茅阜峰,即山上之一岭,福地之初门,上有守山土地。灵官之祠,灵显异众。人有茹荤,亵侮登山者。微则,蛇虎斥逐,否则,摄于树下,如束缚之状。由此观之,神物护山。如是居者,登者,其灵应。又当何如哉。
紫气峰,在五龙西南,天仙吕纯阳憩此,有诗歌。蓬莱第一峰,在紫霄宫后,太子岩左。
大宝珠峰,
小宝珠峰二,峰在紫霄,赐剑台之前。左右相距数武。山断而复圆起,如小儿擎拳之状。
逍遥峰,在清微宫南。
金童峰,
玉女峰,二峰在金顶之前,左右对峙。如金童玉女拱立之像。
紫霄岩,一名独阳岩。在金顶之北,更衣台之东。欻火岩之西。仙侣岩之南。当阳虚寂,上倚云霄,下临虎涧。高明豁敞,石精玉莹。皆自然作鸾凤之形。万壑松风,千岩浩气,元帝炼丹之地。神仙游息之墟。品列殿宇。安奉佑圣铜像,至元甲申,住岩张守清大兴修造。叠石为路,积水为池,以太和紫霄名之。岩上,分列殿庭。晨钟夕灯,山鸣谷震。真象外之境,有泉名曰:甘露水。如珠灿甘美,清丽幽人。达士多居此,即三十六岩之第一。循岭西上百馀步,一石突出于虚壁万仞之上,名曰试心石。心弗虔,到此股慄。又十馀步,即元帝更衣台,易松萝之衣服,所赐冠帔之处。其台下,悬空石室,为谢天地修炼之岩。至元乙亥,洞云道人鲁大宥以道著远。开复香火,行缘受供,与五龙紫霄二宫等隐仙岩。一名尹仙,一名北岩,在竹关之上。高耸云烟。俯视汉水,石如玉璧,呈瑰纳奇。古神仙尹喜,尹轨所居。历代神仙,多炼大丹于此。丹室炉灶,存焉。近代田蓑衣隐此證道。岩右大木,下石棋盘。局横铺于上,左右列石为坐。传云,尹喜枰棋之所,夜籁澄寂,常闻步虚玉磬之声。
仙侣岩,在金顶之北,面朝天门山畬。平坦,一泉自岩而出,有鸣金漱玉之韵。神仙多栖之。游人至此,无一点尘坌气,其泉名百花。昔陶幼安得道于此。
卧龙岩,在松萝峰,面向东北,豁达高洁。霜天月夜,鹤唳猿啼,清幽无比。云霭雾霾,隐然南阳气象。
尹喜岩,一名仙岩。展旗峰在北,翠峦耸笔,玉涧调琴。昔文始先生隐此。下有一涧,名曰牛漕。盖太上隐化访喜,青牛卧此,因以名焉。
玉虚岩,一名俞公岩。在仙关之东,九渡涧之上。石壁半空,岩高千仞,涧声雷震。万壑风烟。昔有隐者俞惠哲,诵经于此。一老人常往听之,忽一日,语曰:我东溟之子谪居。于是,限满,得还所居。愿奉仁者。一夕,雷雨为整其石。近代人往避,兵火焚石,落不可居。
五龙岩,在五龙峰东。
玉清岩,
太清岩,原名修道岩,昔黄太清得道于此,因名之。太子岩,三岩俱在展旗峰下。
皇后岩,在皇后峰下。
白云岩,在白云峰下。
道者岩,在健人峰下。三公岩,在三公峰下。
朱砂岩,在七星峰下。
天马岩,在天马峰下。
藏云岩,在金鼎峰下。
隐士岩,在隐士峰下。
云母岩,
杨仙岩,二岩俱在五龙宫东二百步。二岩对立,桃花夹径,云龛月席,面对群峦,松竹交青,四时如一。昔隐士华阳先生服朮于此。年百馀岁,人往访之,飞步而走。或问之曰:何故却人如此。应曰:腥坌之气,触我之神。不容坐尔,后不知所在。
沈仙岩,在飞升台之西,桃源洞之对,石室偃仰,泉溜清幽,昔有沈仙成道于此,因名。
滴水岩,在仙侣岩之南,岩如大厦,裂石出泉,因名。长春岩,在七星峰下。
集云岩,在聚云峰下。
谢天地岩,昔有仙人居此,绝粒不食,步履如飞。不言姓名,人有启问:但曰谢天地。后仙去,不知所在,因以名岩。
北斗岩,在七星峰下。
欻火岩,一名雷洞,在紫霄岩之北,石如火燄,树如龙爪。中有一灵池,水能疗疾,叩祷服之,无不应验。有私饮此水者,则神火烧身,雷火大作,内有欻火真形,见者悚慄。其正雷洞,邓天君修炼处。在叠字峰,人迹所不可及。
黑龙岩,在仙关九渡峰南,龙潭之上。
白龙岩,在飞升台下,龙潭之南,二岩俱近龙室,不可居止。
黑虎岩,在黑虎涧上,大林巨石之中,黑虎所栖之地。升真岩,在五老峰下。
碧峰岩,在玉笋峰下。
仙龟岩,在金鼎峰下,石如神龟,含烟喷雾,岩居其中。雷岩,在叠字峰下,乃邓天君修行处。
风岩,在金顶之下,万虎涧滨石穴,噫气震响林壑,人莫能近。
九卿岩,在九卿峰下。
崇福岩,在南岩宫南天门外。
凌虚岩,在五龙宫西南二里许。唐孙思邈,宋陈希夷,俱修炼于此,路侧有希夷诵经台。
太上岩,即太上观。去玉虚南二十五里。东西有二泉,岩上刻众神像。
青岩,在金顶北,淄河南。山势壁削,可以避兵。
独阳岩,在南岩宫,由元君殿折而下,直东有二室。石室曰紫霄岩。砖室曰独阳岩。
灵应岩,即总真集五龙岩。《旧志》:有灵应岩,在五龙顶上。盖岩内奉五气神君,历代祈祷应如响答。故又名焉。
浩然岩,在五龙之南,襄阳孟浩然常隐于此,今尚有石刻遗像焉。
悟真岩,在蜡烛涧北,白云岩东。山势壁削,人迹不到。妙华岩,即清微宫也。仙人张守清,张三丰修炼之所。自永乐十年,建为宫。迤西为妙华岩。
罗状元岩,在太上岩对面,明罗洪先隐居修炼于此。北岩,总真集隐仙岩。一名北岩。考《旧志·南岩宫图记》有由榔梅祠,右行南岩百馀步,度北岩。即紫霄、独阳二岩之巅也。
云雾岩,在南岩崇福岩之左,穹窿如屋。仰视石上。有痕似巨人迹。传云,元帝修炼于此,岩将崩,以足抵之故石有遗迹。云上有石刊云雾胜迹并诗。
西岩,地里无考。
大青羊涧,一名青羊河。自大顶之北,会诸涧而出淄河。蛟室龙宫,分列上下。春夏,水泛喷雪轰雷。夕现霓虹,朝腾烟霭。石鱼金鲤,神兽幽禽,神仙洞天之所。万虎涧,在大顶之北。风雷震怒,如万虎之咆哮。会于青羊涧。
牛漕涧,自尹喜岩飞湍,西入青羊涧。
桃源涧,自紫盖峰发源,由龙潭东入青羊涧。
黑虎涧,
磨针涧,二涧起自龙顶,会于白龙潭。
小青羊涧
阳鹤涧,二涧自阳鹤峰,穿林麓,东入于青羊涧。金锁涧,
飞云涧,
瀑布涧,名曰水帘三涧。起于金锁,青羊二峰之左右。西入于青羊涧。
会仙涧,在五龙顶之北,诸峰之水会而北,出蒿口,会于蒿谷涧。
蒿谷涧,自梅溪之东,诸山之水,西入于青羊涧,会于淄河。
武当涧,在大顶之东,皇岩诸峰之水,北入于紫霄涧。紫霄涧,三公山之水转自紫霄宫南,迤北会诸涧,入九渡涧中。
黑虎涧,香炉诸峰之水,会前二涧,自龙潭飞流,东入九渡涧。
白云涧,自五老峰出,接九渡涧。
九渡涧,会诸涧而出梅溪涧。
梅溪涧,出梅溪左而为淄河。
西涧,自马嘶山龙井,发源而北,总山西诸涧。
金鸡涧,自大小鸡鸣峰之水,会于西涧。
雷涧,自叠字峰雷洞之水,由南会于五龙涧。
五龙涧,自伏龙诸峰之水,由雷涧出西涧,自蒿口会青羊,梅溪二涧。合为淄河东北入于汉。
鬼谷涧,自大顶之南,发源会山南诸峰之水,东会双溪涧。
双溪涧,自大顶东南诸峰之水,交会鬼谷涧,由浪河西北入于汉。
蜡烛涧,在金顶之南,自天柱峰下发源会于九渡涧,雷洞即欻火岩,邓天君修真处。
桃源洞,在五龙诸仙瘗剑之所。
白龙洞,在灶门峰东,洞中时有白气如龙,即大雨如注。
碧天洞,在天柱峰下。
太元洞,在柱笏峰下。
黄龙洞,在紫盖峰下。
老君洞,在八仙观下。
灵洞,在玉虚宫望仙台,下一名水帘洞。
黑龙潭,在仙关之上,紫霄涧水之中,二石参天,下阔如屋。潭深不可测,大旱祷之,立应。庙在其上。
白龙潭,二所一在磨针涧下,瀑布千丈,岩内有庙。祈祷屡应,一在飞升台下,潭黑而深,云气上升,立澍霖雨,人罕有至者。
甘露泉,在紫霄岩。
参斗泉,在金顶之下,雷石峰南,石岩下一泉,前有二井。《图经》云:千人汲之不减,不汲不增。上应参星,故也。百花泉,在仙侣岩,昔陶幼安得道于此。
真乙泉在紫霄宫右
一泓泉,在关王庙前。
益人泉,在回龙观上。
东灵石泉
南灵石泉,二泉在太上岩,岩高峻无水,宣德三年,于此纂修《太和志》。岩东陇石穴下,泉忽出,已而岩西,路傍石根下,亦复出泉。于是凿砌成池,清洌可食。甘泉,在南岩宫内,亦名一泓泉。
天池,在金顶,进封广润龙王。
龙池,五气龙君所寓。日池,月池,在五龙宫天宝坛南。庑后二池相并。月池时草延蔓,日池周围约二十馀丈,大旱不乾。久雨不溢,其水五色。时时变更。西南皆连山之石,每遇霜降,清晓之际,间有白气如云上升。移时方散,至此者,毛骨凛然。端平之前,山门全盛。管辖曹侍德建宝藏于池南。鸠工梦神仙语之曰:此处上应三天,下即洞府,群仙神龙居焉。若法轮运转,神灵弗安。将若何觉而语诸同僚。梦悉,符合。于是,设藏殿而不连池滨,尝榜之曰:洞天在近,过往低声。中统庚申,宣慰孙嗣举众内附。时当七月,兵土诣池洗剑,神龙拥脊而现鳞鬣。天地昏暗,雷雨大震,近年朝山之士引至,犬马误饮之者,立毙。其显应之迹,若是。
鍊丹池,自然庵,庵池相侔在五龙西五十步。历井扪参而上,介乎二山之间。松杉盘屈,如龙如虬。虽三伏蕴隆,略无暑气。东檐下,即鍊丹池也。水中巨石,下一穴,有龙居焉。人常见之,虎豹禽兽常饮于此。按《图经》记:马明生故址。陈希夷次居之此处,感五气神君,授以睡法,得尽其妙。明生所鍊太阳神丹,炉灰尚存。非铁非石,希夷声誉远著,倦于迎待。遂迁诵经台,以避之。
盐池,即元帝伏魔处。
饮马池,在关王庙西。
天乙池,
太乙池,
沧水库池,三池俱在南岩宫内。
禹迹池,在紫霄禹迹桥南。
上善池,在紫霄东方丈。
天池,
地池,二池在五龙日月池后。一方,一圆。圆曰天池。方曰地池。天池水蓝色,不可食。惟地池水甘美,今道众汲饮。
龙井,在天马峰。
五龙井,在五龙宫大殿前之四陲。中一井在拜殿内,即历代投简之所。今以石掩之,泉甘而美,色清而莹。饮之,可以蠲疾。本山诸宫观、庵岩,居者为瘿所厄。到宫住之,其瘿自消。道侣汲水,和药能疗诸疾。信龙井之灵如是。甘露井,在南岩宫前。
神泉井,在玉虚神厨后。
舜井,在会真庵东,冲虚庵西。
磨针石,在五龙宫北一里许。有涧曰磨针涧。其源自五龙顶而下,飞泉怪石,乔木芳草,有石横于涧滨。若磨砻痕迹。古今相传云:元帝鍊真之时,久未契元,念欲出山,因步涧下。见一神女,以铁杵磨之,即紫元君神化也。因问曰:磨欲何为。应之曰:家住山中,失姑绣针,磨以偿之。谓曰:铁杵成针,不亦难乎。答曰:工至自成。元帝大悟,厥后愈勤修进,克證天真。
试剑石,在金顶二天门之内,一石中分,剑迹昭然。传云,元帝试剑处。
仙棋石,即尹喜枰棋处,在紫霄隐仙岩。
试心石,在紫霄岩。
凤凰石,在太和玉笋峰侧。
金星石,
银星石,二石出金顶上,石中若有金银光彩。或云碎为末,心神不宁,服之即愈。
飞升台,在五龙宫东南百步。松杉扶疏,烟霞交映。古殿屹立,万壑千岩,一目可观。登临之人,万虑洒然。按《图经·碑刻》:元帝奉诏,于此五龙掖之上升。地皆变金玉之色,今举山皆金星石,于此为最。
更衣台,在紫霄峰下,乃元帝飞升,更松萝衣,服天衣处。
诵经台,在桃源峰东,陈希夷诵易处。
望仙台,在五龙宫东北百步。福地门东,一台巍然。数松森立,有亭高敞,仰眺嶂峦。元符初,刘睿记其事。天马台,在系马峰。乃元帝现真容,乘马立处。
朝圣台,在飞升台西。
礼斗台,在南岩宫紫霄岩下。
琼台,在金顶东南,其峰壁立,亚于天柱。相传,元帝受册于此。
赐剑台,在紫霄宫前,相传,上帝赐元帝剑于此。紫云亭,在静乐宫东,以元帝降生于此,紫云弥覆,故名。
沧浪亭,在州城东门外,汉江东。《旧志》云:古孺子歌处。凭虚亭,在沧浪亭之上。
卧云亭,在龙山玉皇阁左。
益人泉亭,在回龙观上。
一泓泉亭,在关王庙前。
神泉亭,在玉虚宫神厨后。
万松亭,在紫霄宫福地内。
太子亭,在紫霄宫太子岩前。
禹迹亭,在紫霄宫禹迹池上。
渊默亭,在九渡岩下。
临清亭,在大宝珠峰下。
迎恩桥,在迎恩宫北圈门外。
寻真桥,在石板滩西南。
绞口桥,在石板滩南一里许。
中桥,在石板滩北五里许。
冲和西桥,
冲和中桥,
冲和东桥,
春和桥,四桥俱在蛐蟮峪。元和西桥,
元和中桥,
元和东桥,
集仙桥,四桥俱在元和观前。
仙都桥,在玉虚宫北天门内。
会仙桥,在遇真宫前。
游仙桥,在玉虚宫左。
仙源桥,在玉虚宫西天门内。
西天门桥,在玉虚宫西,上有华阳高亭,下有莲花池。西山桥,在玉虚宫西天门外。
北山桥,在玉虚宫北天门外。
东山桥,在玉虚宫东天门外。
登仙桥,在玉虚宫东天门外。
东莱桥,在东山桥东。
丰和桥,在蒿口石碑东。
蒿口桥,在五龙行宫前。
普福桥,在仁威观前。
隐仙桥,在仁威观上。
聚仙桥,在黑虎涧。
磨针涧桥,在老姥殿前。
禹迹桥,在紫霄宫前。
通会桥,在紫霄宫北威烈观南。
天津桥,在九渡涧。
黑虎桥,在紫霄宫北黑虎庙南。
复真桥,在太子坡北。
太乙桥,在南岩宫北天门外。
步云桥,在飞升台。梯云桥,在榔梅祠上。
摘星桥,一名会仙桥。在一天门上,当两山缺处,上瞰天柱诸峰,下临绝谷,仰见人行,如在天上。
白云桥,在云岩南。
斜桥,在朝天宫下二里许。
星牖,在白云峰。
虎溪,即万虎涧。
风穴,在万虎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