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九十七卷目录

 巡狩部汇考五
  宋〈太祖建隆一则 开宝一则 真宗咸平一则 景德二则 大中祥符二则 钦宗靖康一则 高宗建炎三则 绍兴八则〉
  金〈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眷二则 皇统四则 海陵天德一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一则 世宗大定十三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一则 泰和二则 宣宗贞祐一则〉
  元〈定宗一则 世祖中统三则 至元三则 成宗元贞一则 大德一则 武宗至大二则 英宗至治三则 泰定帝泰定三则 文宗至顺二则 顺帝元统一则 至元三则 至正一则〉

礼仪典第二百九十七卷

巡狩部汇考五

宋太祖建隆元年六月,上如潞。
《宋史·太祖本纪》:建隆元年夏六月,上如潞。辛卯,大赦,减死罪,免附潞三十里今年租,录阵殁将校子孙,丁夫给复三年。
开宝九年三月,幸西京。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九年春三月丙子,幸西京。己卯,次巩县,拜安陵。庚辰,赐河南府民今年田租之半,奉陵户复一年。辛巳,至洛阳。庚寅,大雨,分命近臣诣诸祠庙祈晴。辛卯,幸广化寺,开无畏三藏塔。夏四月己亥,雨霁。庚子,有事圆丘,回御五凤楼,大赦,诸官未赠恩者悉覃赏。壬寅,大宴,赐亲王、近臣、列校袭衣、金带、鞍马、器币有差。丙午,驾还。辛亥,上至自洛。
《文献通考》:开宝九年,幸西京,先命重修宫室极其壮丽,所过赐夏、秋田租之半。
真宗咸平二年,诏:幸河北。
《宋史·真宗本纪》:咸平二年十一月乙未,诏:幸河北,所次顿舍给用,毋泛及州县。十二月甲寅,驾发京师,次陈桥。戊午,驻跸澶州。辛酉,宴从臣于行宫。壬戌,赐近臣甲胄、弓剑。幸浮桥,登临河亭,赐澶州父老锦袍、茶帛。甲子,次大名。丁卯,召见大名府父老,劳赐之。按《礼志》:巡幸之制,唐《开元礼》有告至、肆觐、考制度之仪,《开宝通礼》因之。太祖幸西京,所过赐夏、秋田租之半。真宗朝诸陵及举大礼,途中皆服折上巾、窄袍,出京、过京城,服韡袍、具鸾驾。群臣公服系鞋,供奉班及内朝官前导。凡从官并日赴行宫,合班起居,晚朝视事,群臣不赴。中顿侍食,百官就宿顿迎驾讫,先发,或道途隘远,则免迎驾。将进发,近臣、诸军赐装钱。出京,留司马、步诸军夹道左,至新城门外奉辞,留守辞于门内,百官、父老辞于苑前,召留守等赐饮苑中。州县长吏、留司官待于境。所过赐巡警兵、守津梁行邮治道卒时服钱履,父老绫袍、茶帛,涂中赐卫士缗钱。所幸寺、观,赐道、释茶帛,或加紫衣、师号。吏民有以饔饩、酒果、方物献者,计值答之。命官籍所过系囚、逋负者,日引对,多原释。仍采访民间疾苦,赈恤鳏、寡、孤、独。车服、度量、权衡有不如法,则举仪制禁之。有奇材、异德及政事尤异者,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为乡里所称者,其不守廉隅、昧于正理者,并条析以闻。官吏知民间疾苦者,亦许录奏。所过州、府,结䌽为楼,陈音乐百戏。道、释以威仪奉迎者,悉有赐。东京留守遣官表请还京,优诏答之。驾还京,大陈兵卫以入。凡行幸,太祖、太宗不常其数。自咸平中,车驾每出,金吾将军帅士二百人,执檛周绕,谓之禁围,春、夏绯衣,秋、冬紫衣。郊祀、省方并增二百,服锦袄,出京师则加执剑。亲王、中书、枢密、宣徽行围内,馀官围外。大礼备仪卫,则有司先布土为黄道,自宫至祀所,左右设香台、画瓮、青绳阑干。巡省在途则不设。凡巡省,翰林进号传诗付枢密院,每夕摘字,令卫士相应为识。东京旧城城门、西京皇城司并契勘,内外城、宫庙门并勘箭,出入皆然。入藩镇外城、子城门亦勘箭。朝陵定扈从官人数,入柏城者,仆射以上三人,丞、郎以上二人,馀各一人。东封,定仗内导驾官从人数,亲王、中书、枢密、宣徽、三司使四人,学士、尚书丞郎、节度使三人,大两省、大卿监、三司副使、枢密承旨、客省閤门使副、金吾大将军押仗鸣珂、内殿崇班以上二人,馀各一人。命诸司巡察之。自后举大礼,皆循此制。
景德六年,车驾北巡。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六年十一月庚午,车驾北巡。癸酉,驻跸韦城县。甲戌,寒甚,左右进貂帽毳裘,却之曰:臣下皆苦寒,朕安用此。丙子,帝次澶州。渡河,幸北砦,御城北楼,召诸将抚慰。十二月壬午,幸城南临河亭,赐凿凌军绵襦。癸未,幸北砦,又幸李继隆营,命从官将校饮,犒赐诸军有差。诏谕两京以将班师。甲申,契丹使姚东之来献御衣、食物。乙酉,御行营南楼观河,遂宴从官及契丹使。丙戌,遣使抚谕怀、孟、泽、潞、郑、滑等州,放强壮归农。丁亥,遣使安集河北流民,瘗暴骸。戊子,幸北砦劳军,召李继隆、石保吉宴射行宫西亭。壬辰,赦河北诸州死罪以下,民经蹂践者给复二年,死事官吏追录子孙。甲午,车驾发澶州,大寒,赐道傍贫民襦裤。戊戌,至自澶州。
景德四年正月,幸西京。三月,至自西京。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四年春正月己未,车驾发京师。庚申,次中牟县,除逋负,释系囚,赐父老衣币,所过如之。丙寅,次安乐镇。丁卯,帝素服诣诸陵。减西京及诸路系囚罪。二月己巳,幸西京,经汉将军纪信冢、司徒鲁恭庙,赠信太尉、恭太师。命吏部尚书张齐贤祭周六庙。诏从官先茔在洛者赐告祭拜。甲戌,幸上清宫。诏赐酺三日。甲申,御五凤楼观酺,召父老五百人,赐饮楼下。辛卯,车驾发西京。甲午,次郑州,遣使祀中岳及周嵩、懿二陵。三月己亥,至自西京。
《文献通考》:景德四年正月,幸西京,朝诸侯命知杂御史王济等,籍所过父老及系囚、逋负官物人,仍察民间疾苦,每日引逋欠人及禁囚等,对于行在。多蠲免原释。父老赐茶、帛、绫袍,其贡香药名马者,召对抚慰,赐之金帛。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东巡。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夏四月,曹、济州、广济军耆老二千二百人诣阙请临幸。五月壬午,诏缘路行宫旧屋止加涂塈,毋别创。癸未,诏离京至封禅以前不举乐,所经州县勿以声伎来迓。秋九月戊寅,西京诸州民以车驾东巡贡献召对,劳赐之。冬十月庚寅,以巡幸,置考制度使、副,凡巡幸则命之。辛卯,车驾发京师。丙申,次澶州,宴周莹于行宫。辛丑,驻跸郓州。甲辰,诏扈从人毋坏民舍、什器、树木。丁未,法驾入乾符县奉高宫。辛亥,享昊天上帝于圜台。壬子,禅社首。癸丑,御朝觐坛之寿昌殿,受群臣朝贺。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文武并进秩。赐致仕官本品全奉一季,京朝官衣绯绿十五年者改赐服色。令开封府及所过州军考送服勤词学、经明行修举人,其怀材抱器沦于下位,及高年不仕德行可称者,所在以闻。三班使臣经五年者与考课。两浙钱氏、泉州陈氏近亲,蜀孟氏、湖南马氏、荆南高氏、广南河东刘氏子孙未食禄者,听叙用。赐天下酺三日。改乾封县为奉符县。泰山七里内禁樵采。大宴穆清殿。又宴近臣、泰山父老于殿门,赐父老时服、茶帛。甲寅,次太平驿,赐从官辟寒丸、花茸袍。丙辰,次兖州,以州为大都督府。十一月戊午,幸曲阜县,诣文宣王庙,韡袍再拜。幸叔梁纥堂。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遣官祭以太牢,赐其家钱三十万,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孙圣佑为奉礼郎,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追谥齐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令青州立庙;周文公曰文宪王,曲阜县立庙。辛酉,赐诸蕃使袍笏。壬戌,次东都县,幸广相寺。癸亥,次郓州,幸开元寺。丁卯,赐曲阜县孔子庙经史。辛未,幸河渎庙,加封。癸酉,曲宴永清军节度使周莹,赐兵士缗钱。丁丑,帝至自泰山。
《文献通考》:大中祥符元年三月,诏许群臣请封禅,有司言准礼巡狩,有燔柴告,至皇帝亲行事,即不载有司摄事之文。车驾至泰山,合行告,至望,令太尉以酒脯币帛于山下坛告。至奏可。又诏给事中张秉等,管勾所经州县父老诣行在者,送门引对,赐以酒食。州县见禁囚,具所犯以闻。又诏以御史中丞王嗣宗,摄御史大夫,为考制度使。左正言知制诰周起摄中丞为副使。所经州县采访民间不便事,并市物之价,车服、权衡、度量不如法则者,举仪制禁之。有奇才异行,隐沦不仕者,与所属长吏询求论荐。鳏寡茕独,不能自存者,重加赈恤。官吏政迹尤异,民受其惠,及不守廉隅,昧于政理者,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为乡里所称者,并条析以闻。官吏知民间利病者,亦为录奏。有司言:澶州城门卑下,不容大辇,请彻门而出。上虑烦劳,不许。诏由城外而过,他所皆然。又诏扈从人宿顿所,无得坏民舍、什物、树木,违者重寘其罪。为朝觐坛于奉高宫之南,方九丈六尺,高九尺,四出陛,其南两陛设仗卫,宫悬于坛。中书门下、文武百官、皇亲、诸军将校、四方朝贡使、举人、蕃客、父老、僧道皆在列。设袭文宣公位于文官三品之下,邻州长吏悉集,上服衮,御寿昌幄殿,受朝贺,大赦天下。遂幸兖州,赐从官待制以上、宗室将军辟寒丸、紫花茸绵、细窄袍。八月,有司言:祠宇之旁,难行觐礼。望俟于河中府朝觐。经度制置使陈尧叟等言:宝鼎行宫之前,可以设坛。诏如尧叟等言。
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上西巡。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春正月丁酉,发京师。辛丑,陈幄殿于訾村,望拜诸陵。甲辰,至慈涧顿,赐道傍耕民茶荈。二月戊申,赐扈驾诸军缗钱。壬子,出潼关,渡渭河,遣近臣祠西岳。癸丑,次河中府。丁巳,次宝鼎县奉祇宫。戊午,登后圃延庆亭。辛酉,祀后土地祇,还奉祇宫。幸开元寺,作大宁宫。大赦天下,文武官并进秩。四品以上,迨事太祖、太宗潜藩或尝更边任家无食禄者,录其子孙。建宝鼎县为庆成军。建隆佐命及公主将相丘冢,所在致祭。给西京分司官实奉三分之一。令法官慎刑名,有情轻法重者以闻。赐天下酺三日。大宴群臣于穆清殿,赐父老酒食衣币。乙丑,观酺。加号西岳。诏葺夷齐祠。乙巳,次华州,幸云台观。庚午,宴宣泽亭。召见隐士郑隐、李宁,赐茶果、束帛。辛未,次阌乡县,召见道士柴又元,问以无为之要。壬申,宴虢州父老于湖城行宫。三月甲戌,次陕州,召草泽魏野,辞疾不至。乙亥,赐运船卒时服。己卯,次西京。庚辰,罢河北缘边工役。壬午,幸上清宫。甲申,幸崇法院,移幸吕蒙正第,赐服御、金币。丙戌,大宴大明殿。丁亥,诏葺所经历代帝王祠庙。己丑,御五凤楼观酺。壬辰,诏朝陵自西京至巩县不举乐。癸巳,禁扈从人践田稼。甲午,发西京。丙申,谒安陵、永昌诸陵。壬寅,幸列子庙,表潘孝子墓。夏四月甲辰朔,上至自汾阴。
钦宗靖康元年,道君皇帝东巡。
《宋史·钦宗本纪》:靖康元年春正月己巳,道君皇帝东巡,以领枢密院事蔡攸为行宫使,尚书左丞宇文粹中副之。庚午,道君皇帝如亳州。辛巳,道君皇帝幸镇江。三月癸未,遣李纲迎道君皇帝于南京。乙酉,迎道君皇帝于宜春,诏扈从行宫官吏,候还京日优加赏典。夏四月己亥,迎太上皇帝入都门。
《老学庵笔记》:徽宗南幸,至润州,郡官迎驾于西津。及御舟扺岸,上御棕顶轿子,一宦者立轿旁,呼曰:道君传语,众官不须远来。卫士胪传以告,遂退。徽宗南幸,还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乘七宝辇盖。吴敏定仪注云。
高宗建炎元年,车驾巡幸淮甸。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元年秋七月乙巳,手诏:京师未可往,当巡幸东南。丙午,诏定议巡幸南阳。丁未,遣官诣京师迎奉太庙神主赴行在。九月壬辰,以金人犯河阳、汜水军,诏择日巡幸淮甸。丁酉,诏荆襄、关陕、江淮皆备巡幸。乙巳,宗泽表请车驾还阙。己酉,以谍报金人欲犯江、浙,诏暂驻淮甸捍禦,稍定即还京阙。癸丑,诏有敢妄议惑众沮巡幸者,许告而罪之,不告者斩。冬十月丁巳朔,帝登舟幸淮甸。庚午,次泗州,幸普照寺。己卯,次楚州宝应县。按《礼志》:建炎元年七月,诏曰:祖宗都汴,垂二百年。比年以来,图虑弗臧,祸生所忽。肆朕纂承,顾瞻宫室,何以为怀。是用权时之宜,法古巡狩,驻跸近甸,号召军马。朕将亲督六师,以援京城及河北、河东诸路,与之决战。归宅故都,迎还二圣,以称朕夙夜忧勤之意。十月一日,车驾登舟,巡幸淮甸,宰执、侍从、百司、三衙、禁旅五军将佐扈卫以行,驻跸扬州。
建炎三年,幸杭州,复自杭幸江宁,寻幸浙西,复幸浙东。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三年春正月庚辰朔,帝在扬州。二月壬子,内侍邝询报金兵至,帝被甲驰幸镇江府。是日,金兵过杨子桥。癸丑,游骑至瓜洲。王渊请幸杭州。是夕,发镇江,次吕城镇。甲寅,次常州。丙辰,次平江府。己未,次秀州。壬戌,驻跸杭州。夏四月丁卯,帝发杭州。五月戊寅朔,帝次常州。辛巳,次镇江府。乙酉,至江宁府,驻跸神霄宫,改府名建康。六月甲戌,移御行宫。乙亥,诏谕中外:以迫近防秋,请太后率宗室迎奉神主如江表,百司庶府非军旅之事者,并令从行。朕与辅臣宿将备禦寇敌,应接中原。官吏士民家属南去者,有司毋禁。闰八月壬寅,帝发建康,复还浙西,张俊、辛企宗以其军从。甲辰,次镇江府。赐陈东家金。冬十月癸未,帝至杭州,复如浙东。庚寅,渡浙江。壬辰,帝至越州。十一月丁卯,下诏回浙西。己巳,帝发越州。癸酉,帝如明州。十二月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给行在诸军雪寒钱。癸巳,帝次昌国县。庚子,移幸温、台。按《礼志》:建炎三年,幸杭州,自杭州幸江宁府,寻幸浙西,自浙西幸浙东。乃下诏曰:国家遭金人侵逼,无岁无兵。朕纂承以来,深轸念虑,谓父兄在难,而吾民未抚,不欲使之陷于锋镝。故包羞忍耻,为退避之谋,冀其逞志而归,稍得休息。自南京移淮甸,自淮甸移建康而会稽,播迁之远,极于海隅。卑辞厚礼,使介相望。以至愿去尊称,甘心贬屈,请用正朔,比于藩臣,遣使哀祈,无不曲尽。假使金石无情,亦当少动。累年卑屈,卒未见从。生民嗷嗷,何时休宁。今诸路之兵聚于江、浙之间,朕不惮亲行,据其要害。如金人尚容朕为汝兵民之主,则朕于事大之礼,敢有不恭。或必用兵窥我行在,倾我宗社,涂炭生灵,竭取东西金帛、子女,则朕亦何爱一身,不临行阵,以践前言,以保群生。朕已取十一月二十五日移跸,前去浙西,为迎敌计。惟我将士人民,念国家涵养之恩,二圣拘縻之辱,悼杀戮焚残之祸。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奋励而前,以存家国。乃诏御前应奉官司自合扈从外,内太常寺据实用人数扈从,馀接续起发。
《文献通考》:建炎三年十一月,车驾至明州,诏只带亲兵辇官长入祗候,共三千馀人随驾,百官并减一半。其馀候见驻跸处,起发前来。
建炎四年,诏巡浙西。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四年春正月甲辰朔,御舟碇海中。丙午,帝次台州章安镇。己未,金人陷明州。辛酉,发章安镇。甲子,泊温州港口。二月庚寅,帝次温州。三月癸卯朔,吕颐浩请幸浙西。丁未,命发运司说谕两浙富民助米,以备巡幸。辛酉,御舟发温州。夏四月癸未,帝驻越州。甲申,下诏亲征,巡幸浙西。
绍兴元年,诏移跸临安。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在越州。十一月戊戌,诏移跸临安。
《文献通考》:绍兴元年冬十一月,诏以绍兴驻跸日久,漕运艰梗,军兵薪水不便,可移跸临安府。
绍兴二年,车驾至临安,定巡幸仪。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二年春正月丙午,帝至临安府。
《文献通考》:绍兴二年,閤门言:以车驾省方仪,令参酌修立仪注。诏从之。车驾巡幸,请还,及期,出城百里外,奉迎主当物务,并监临官免赴临京,再于五里外起居。次日,入问圣体仪制,车驾临京,诣城外奉迎起居。依閤门仪,内执政及两省御史台司,并尚书、侍郎以上侍从官、节度使,俟迎驾讫,分左右前导入内。一,太常寺检会因革礼,太平兴国五年,太宗北征回,礼院状銮驾还京。是日早,留守文武百官,并出城奉迎,再拜,起居,如常仪,退。中书门下、两省常侍以下、舍人以上、御史中丞,并引驾至升龙门,下马,分班序立。驾至,中书门下横行,馀官不横行,俱再拜,三呼万岁。俟驾过,其不引驾官,先至丹凤门外立班,俟驾至,横行,起居,再拜,随拜三呼万岁。分班,俟驾过,退。次日,中书门下文武百官,内殿起居如常仪。一,今来前项仪令故事,比附参酌。若依仪,起居,前导官前导缘,今来车驾,系乘御舟进发,切恐难以前导,兼员数止有三两员,若依令除主当物务,并监临官不赴外,馀官出城百里外奉迎,其合赴官数目,亦是不多。兼俟迎驾班退,合赴近城五里外,起居,其经由道路窄隘,或至日值雨,虑难以趁赴。及百里外,即非程顿去处。若行创造侍班幕次,显是劳费。欲乞止依仪制,应见任文武臣僚,并寄居待阙京官、小使臣以上,出城五里外,立班奉迎起居,更合取自朝廷指挥。一,今拟定将来奉迎车驾节次,其日,留守率应见任文武臣僚,并寄居待阙京官小使臣以上,并履笏。内将校止窄衣,执杖矛,诣馀杭门五里外,分立定。俟御舟将至,舍人揖躬喝拜,两拜,起。留守奏:圣躬万福。再喝:拜。两拜讫,各祗候御舟过,并退。内留守先入门赴章亭驿,御幄下侧立定,俟车驾降御舟,入御幄坐,管军臣僚并合从驾祗应官,免奏万福,留守自赴幄殿下立定。舍人揖躬,宣名,奏万福。喝祗候留守升幄殿当头,问圣体讫,两拜。如有宣谕,又再拜。讫,诣御座左侧,奏事如仪。俟奏事毕,降阶,退。皇帝升辇,还内。如宣马临时听旨,沿路官局并履笏迎驾,起居应合从驾官,并管军臣僚祗应官等,并从驾还内如仪。
绍兴五年二月丁丑,帝发平江。壬午,帝至临安,进扈从官吏秩一等。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六年,车驾幸平江府。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六年八月乙巳,命权殿前司解潜等帅精兵扈从,主管步军司边顺留兵守临安,知临安府梁汝嘉为巡幸随军都转运使。九月丙寅朔,帝发临安。癸酉,帝次平江。十二月,张浚入见,请幸建康;赵鼎请还临安。甲辰,命吕祉如建康,措置移跸。按《文献通考》:绍兴六年九月,车驾幸平江府。先时诏将来进发三省枢密院百司,以绍兴四年,随从人数,三分为率,差发二分前去应军旅,非泛支降钱谷差除,并随行在所处分外,其馀百司常程事务,并留临安府依旧行遣,听行宫留守司与决。内事有不决者,即申奏行在所。
绍兴七年,驻跸建康。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七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在平江,下诏移跸建康。二月己未,帝发平江。三月癸亥朔,次丹阳,韩世忠入见,命世忠扈从,岳飞次之。甲子,次镇江,杨沂中入见,命沂中总领弹压巡幸事务。己丑,蠲驻跸及经从州县积年逋赋。辛未,帝至建康。十一月癸丑,诏来春复幸浙西。
绍兴八年春二月癸亥,帝发建康。戊寅,帝至临安。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三十一年,帝发临安,次镇江府。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戊申,帝发临安,建王从行。壬子,次平江。戊午,次镇江府。按《礼志》:绍兴三十一年九月,诏:金人背盟失信,今率精兵百万,躬行天讨,用十二月十日车驾进发,应行宫临安府文武百僚城北奉辞。其日,应文武百僚先诣城北幕次,俟车驾御舟将至,御史台、閤门、太常寺分引文武百僚立班定,两拜讫,俟御舟过,班退。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车驾自建康,还临安。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十二年春正月庚午,发镇江府。壬申,至建康府。按《礼志》: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诏:视师江上,北骑遁去,两淮无警,已委重臣统护诸将经昼进讨。今暂还临安,毕恭文祔庙之礼。宜令有司增修建康百官吏舍、诸路营砦,以备往来巡幸,可择日进发。车驾还宫。

太宗天会八年七月丁卯,上如东京。十月乙亥,上至自东京。
《金史·太宗本纪》云云。
天会十年十月,上如兴中府。十二月,上至自兴中府。按《金史·太宗本纪》云云。
熙宗天眷元年二月壬戌,上如爻剌春水。乙丑,幸天开殿。六月戊午,上至自天开殿。
《金史·熙宗本纪》云云。
天眷三年四月丁卯,上如燕京。九月戊申,上至燕京。己酉,亲飨太祖庙。
《金史·熙宗本纪》云云。
皇统二年二月丁卯,上如天开殿。三月辛丑,还自天开殿。
《金史·熙宗本纪》云云。
皇统四年,如东京。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四年二月癸未,上如东京。丙申,次百泊河春水。五月辛亥朔,次薰风殿。九月乙酉,上如东京。壬子,畋于沙河射虎获之。十月乙卯,遣使祭辽主陵辛酉诏薰风殿二十里内及巡幸所过五里内并复一岁。十二月甲午,至东京。
皇统五年,至自东京。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五年二月乙未,次济州春水。三月戊辰,次天开殿。八月戊戌,发天开殿。九月庚申,至自东京。按《程寀传》:寀,熙宗时,历翰林待制,兼右谏议大夫。上疏,其略曰:古者天子皆有巡狩,无非事者。或省察风俗,或审理冤狱,或问民疾苦,宣布德泽,皆巡狩之名也。国家肇兴,诚恐郡国新民,弃本逐末,习旧染之污,奢侈诈伪,或有不明之狱,僭滥之刑,或力役无时,四民失业。今銮舆省方,将宪古行事,臣愿天心洞照,委之长贰,釐正风俗,或置匦匣,以申冤枉,或遣使郡国,问民无告,皆古巡狩之事。昔汉昭帝问疾苦,光武求民瘼,如此则和气通,天下丕平可坐而待也。疏奏,上嘉纳之。
皇统八年二月乙卯,上如天开殿。四月庚戌,至自天开殿。
《金史·熙宗本纪》云云。
海陵天德四年九月,至中京。
《金史·海陵本纪》:天德四年四月壬辰,上自泰州如凉陉。五月乙卯,次临潢府。六月甲子朔,驻绵山。八月丙子,次于铎瓦。九月甲午,次中京。
贞元元年二月庚申,上自中京如燕京。三月辛亥,上至燕京,初备法驾。
《金史·海陵本纪》云云。
贞元二年三月丙戌,幸大兴府。
《金史·海陵本纪》云云。
正隆六年,幸河南府。
《金史·海陵本纪》:正隆六年正月癸丑,命参知政事李通谕宋使徐度等曰:朕昔从梁王军,乐南京风土,常欲巡幸。今营缮将毕功,期以二月末先往河南。帝王巡狩,自古有之。以淮右多隙地,欲校猎其间,从兵不踰万人。况朕祖宗陵庙在此,安能久于彼乎。汝等归告汝主,令有司宣谕朕意,使淮南之民无怀疑惧。庚子,诏自中都至河南府所过州县调从猎骑士二千。二月己未,禁扈从纵猎扰民。庚申,徵诸道水手运战船。癸亥,发中都。丙寅,次安肃州。三月癸巳,次河南府,因出猎,幸汝州温汤,视行宫地。自中都至河南,所过麦皆为空。复禁扈从毋辄离次及游赏饮酒,犯者罪皆死,而莫有从者。四月丁卯,次温汤。诫扈从毋辄过汝水。上。
世宗大定元年,如中都。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元年十一月辛巳,以如中都期日诏群臣。壬午,诏中都都转运使左渊曰:凡宫殿张设毋得增置,毋役一夫以扰百姓,但谨围禁,严出入而已。戊子,辞谒太祖庙及贞懿皇后园陵。己丑,如中都。次小口。使中都留守宗宪先往。壬辰,次梁鱼务。丙申,次义州。十二月乙卯,次三河县。丙辰,次通州。丁巳,至中都。壬戌,诏军士自东京扈从至京师者复三年。
大定四年,行幸安州。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四年正月丁酉,如安州春水。壬寅,至安州。大雪。诏扈从人舍民家者,人日支钱一百与其主。二月丁巳,免安州今年赋役,及保塞县御城边吴二村凡扈从人尝止其家者,亦复一年。辛酉,猎于高阳之北。庚午,还都。
大定六年三月,如西京。九月,至自西京。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六年三月甲寅,上如西京。庚申,次归化州,西京留守唐括德温上谒。戊辰,至西京。庚午,朝谒太祖庙。五月戊申,幸华严寺,观故辽诸帝铜像,诏主僧谨视之。壬子,诏云中大同县及警巡院给复一年。壬戌,诏将幸银山,诸扈从军士赐钱五万贯,有敢损苗稼者,并偿之。六月丙戌,发自两京。庚子,猎于银山。七月辛酉,次三叉口。八月辛未朔,次凉陉。庚辰,猎于望云之南山。九月辛丑朔,至自西京。大定七年九月,幸保州。十月,还都。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七年九月庚寅,次保州。诏修起居注王天祺察访所经过州县官。十月乙未朔,上谓侍臣曰:近闻朕所幸郡邑,曾宴寝堂宇,后皆避之,此甚无谓,可宣谕,令仍旧居止。戊申,还都。
大定八年五月,如凉陉。八月,至自凉陉。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八年五月乙丑,上如凉陉。七月己卯,次三叉口。上谕点检司曰:沿路禾稼甚佳,其扈从人少有蹂践,则当汝罪。八月乙酉,至自凉陉。大定十二年五月,如百花川。六月,如金莲川。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十二年五月癸酉,上如百花川。甲戌,命赈山东东路胡剌温猛安民饥。丁丑,次阻居。久旱而雨。戊寅,观稼。禁扈从蹂践民田。禁百官及承应人不得服纯黄油衣。癸未,谕宰臣曰:朕每次舍,凡秣马之具皆假于民间,多亡失不还其主。此弹压官不职,可择人代之。所过即令询问,但亡失民间什物,并偿其直。乙酉,诏给西北路人户牛。六月甲寅,如金莲川。九月丙子,至自金莲川。
大定十四年五月,如金莲川。九月,还都。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十四年五月甲午,如金莲川。八月丁巳,次糺里舌。日中,白龙见御帐东小港中,须臾,乘云雷而去。九月丁亥,还都。
大定十八年正月,如春水。五月,如金莲川。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十八年正月壬戌,如春水。二月丙寅朔,次管壮。丙子,次华港。己丑,还宫。四月己巳,上谓宰臣曰:朕巡幸所至,必令体访官吏臧否。向玉田知主簿石抹杳乃能吏也,可授本县令。五月丙午,上如金莲川。八月乙巳,至自金莲川。
大定二十年,如春水。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年正月己巳,如春水。丙子,幸石城县行宫。丁丑,以玉田县行宫之地偏林为御林,大淀泺为长春淀。二月丁未,还都。
大定二十二年三月,敕行幸,所须不得取之民间。四月,如金莲川。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二年三月甲申,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虽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违者杖八十,罢职。四月甲子,上如金莲川。九月戊寅,至自金莲川。
大定二十三年正月,如春水。二月,还都。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正月壬午,如春水。诏夹道三十里内被役之民与免今年租税,仍给佣直。二月乙巳,还都。
大定二十四年,东巡。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四年三月甲午,以上将如上京,尚书省奏定皇太子守国诸仪。丙申,尚书省进皇太子守国宝,上召皇太子授之,且谕之曰:上京祖宗兴王之地,欲与诸王一到,或留二三年,以汝守国。譬之农家种田,商人营财,但能不坠父业,即为克家子,况社稷任重,尤宜畏慎。常时观汝甚谨,今日能纾朕忧,乃见中心孝也。皇太子再三辞让,以不谙政务,乞备扈从。上曰:政事无甚难,但用心公正,毋纳谗邪,久之自熟。皇太子流涕,左右皆为之感动。皇太子乃受宝。丁酉,如山陵。己亥,还都。壬寅,如上京。皇太子允恭守国。癸卯,宰执以下奉辞于通州。上谓宰执曰:卿辈皆故老,皇太子守国,宜悉心辅之,以副朕意。又谓枢密使徒单克宁曰:朕巡省之后,脱或有事,卿必亲之。毋忽细微,大难图也。时诸王皆从,以赵王永中留辅太子。四月庚申,次广宁府。丙寅,次东京。丁卯,朝谒孝宁宫。给复东京百里内夏秋税租一年。在城随关年七十者补一官。曲赦百里内犯徒二年以下罪。乙酉,观渔于混同江。五月己丑,至上京,居于光兴宫。庚寅,朝谒于庆元宫。戊戌,宴于皇武殿。上谓宗戚曰:朕思故乡,积有日矣,今既至此,可极欢饮,君臣同之。赐诸王妃、主,宰执百官命妇各有差。宗戚皆沾醉起舞,竟日乃罢。六月辛酉,幸按出虎水临漪亭。壬戌,阅马于绿野淀。七月己未,上谓宰臣曰:天子巡狩当举善罚恶。凡士民之孝弟姻睦者举而用之,其不顾廉耻无行之人则教戒之,不悛者则加惩罚。丙午,猎于勃野淀。八月乙亥,诏免上京今年市税。按《章宗本纪》:大定二十四年,世宗东巡,显宗守国,上奉表诣上京问安,仍请车驾还都,世宗嘉其意,赐敕书答谕。大定二十五年九月,至自上京。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五年二月丁丑,如春水。四月己未,至自春水。壬申,曲赦会宁府仍放免今年租税,百姓年七十以上者补一官。甲戌,上谓群臣曰:上京风物朕自乐之,每奏还都,辄用感怆。祖宗旧邦,不忍舍去,万岁之后,当置朕于太祖之侧,卿等无忘朕言。丁丑,宴宗室、宗妇于皇武殿,大功亲赐官三阶,小功二阶,缌麻一阶,年高属近者加宣武将军。及封宗女,赐银、绢各有差。曰:朕寻常不饮酒,今日甚欲沉醉,此乐亦不易得也。宗室妇女及群臣故老以次起舞,进酒。上曰:吾来数月,未有一人歌本曲者,吾为汝等歌之。命宗室子弟叙坐殿下者皆坐殿上,听上自歌。其词道王业之艰难,及继述之不易,至慨想祖宗,宛然如睹,慷慨悲咽,不能成声,歌毕泣下。右丞相元忠率群臣、宗戚捧觞上寿,皆称万岁。于是,诸夫人更歌本曲,如私家之会。既醉,上复续调,至一鼓乃罢。己卯,发上京。庚辰,宗室戚属奉辞。上曰:朕久思故乡,甚欲留一二岁,京师天下根本,不能久于此也。太平岁久,国无征徭,汝等皆奢纵,往往贫乏,朕甚怜之。当务俭约,无忘祖先艰难。因泣数行下,宗室戚属皆感泣而退。五月壬寅,次天平山好水川。癸卯,遣使临潢、泰州劝农。七月戊申,发好水川。九月辛巳朔,次辖沙河,赐百岁老妪帛。甲申,次辽水,召见百二十岁女直老人,能道太祖开创事,上嘉叹,赐食,并赐帛。己酉,至自上京。
章宗明昌五年,行幸景明宫。
《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五年四月乙卯,幸景明宫。五月庚午,次乌十撒八。六月壬辰,如冰井。己亥,出猎。登胡土白山。酹酒再拜。曹王永升以下进酒。丙午,曲赦西北路,己未,如杳沙秋山。七月戊辰,猎于豁赤火,一发贯双鹿。是日,获鹿二百二十二,赐扈从官有差。辛巳,次鲁温合失不。是日,上亲射,获黄羊四百七十一。乙酉,次冰井。丙戌,以天寿节,宴枢光殿,凡从官及承应人遇覃恩迁秩者,并受宣敕于殿前。八月辛亥,至自景明宫。
明昌六年正月,如春水。九月,如秋山。
《金史·章宗本纪》:明昌六年正月壬辰,如春水。二月庚午,至自春水。九月辛卯,如秋山。十月丙辰,至自秋山。丁巳,以岁幸春水、秋山,五日一进起居表,自今可十日一进。
承安五年,如春水。
《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五年正月丙申,如春水。辛丑,谕点检司:车驾所至,仍令百姓市易。二月辛未,至自春水。
泰和二年,敕金井捺钵毋加修治。又敕巡幸所经州县,毋以黄土覆道。
《金史·章宗本纪》:泰和二年五月壬戌,谕有司曰:金井捺钵不过二三日留,朕之所止,一凉厦足矣。若加修治,徒费人力。其藩篱不急之处,用围幕可也。己巳,敕御史台,京师拜庙及巡幸所过州县,止令洒扫,不许以黄土覆道,违者纠之。
泰和五年,如光春宫春水。
《金史·章宗本纪》:泰和五年正月丁卯,如光春宫春水。乙亥,诏有司:自泰和三年郡县三经行幸、民尝供亿者,赐今年租税之半。丁丑,次霸州。二月己亥,如建春宫。三月庚申,还宫。
宣宗贞祐二年,巡幸南京。
《金史·宣宗本纪》:贞祐二年四月乙卯,尚书省奏巡幸南京,诏从之。上决意南迁,诏告国内。太学生赵昉等上章极论利害,以大计已定,不能中止,皆慰谕而遣之。诣原庙奉辞。戊寅,将发,雨,不果行。以南京留守仆散端等尝请临幸,及行,先诏谕之。壬午,车驾发中都。丙戌,次定兴。禁有司扈从蹂践民田。丁亥,次安肃州,元帅右监军完颜弼以兵迎见。癸巳,次中山府,敕扈从军所践禾稼,计直酬之。六月癸丑,次内丘县。大元乙里只来。戊午,次彰德,曲赦其境内。庚申,次钜桥镇。壬戌,次宜村。黄龙见西北。秋七月,车驾至南京。
元定宗二年丁未秋,西巡。
《元史·定宗本纪》云云。
世祖中统元年,车驾驻昔光之地。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冬十月戊午,车驾驻昔光之地,命给官钱,雇在京橐驼,运米万石,输行在所。十二月乙巳,帝至自和林,驻跸燕京近郊。
中统二年,幸开平。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春二月丙午,车驾幸开平。诏减免民间差发,罢守隘诸军。秦蜀行省借民钱给军,以今年税赋偿之。免平阳、太原军站户重科租税。
中统四年春二月甲子,车驾幸开平。秋八月壬申,车驾至自上都。
《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元年,车驾幸上都。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春二月癸酉,车驾幸上都。诏诸路总管史权等二十三人赴上都大朝会。弛边城军器之禁。九月辛巳,车驾至自上都。
至元四年春二月,车驾幸上都。秋九月,车驾至自上都。
《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巡狩三不剌之地。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皇孙至上都。甲午,即皇帝位。按《成宗本纪》:至元三十一年十月戊寅,车驾还大都。
《续文献通考》:至元三十一年,成宗既即位,巡狩三不剌之地,董文用言:先帝新弃天下,陛下巡游,不以时,无以慰安元元,人君犹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不在勤远略也。宜还京师。上从之。车驾还宫。是年九月,圣诞节,帝驻跸三部落,受百官朝贺。时监察御史崔敬疏言:太祖以上都为清暑之地,车驾行幸,岁以为常,閤有大安,殿有鸿禧、睿思,所以保养圣躬,适起居之宜,存畏敬之心也。今失剌斡耳朵思,乃先皇所以备宴游,非常时临御之所。陛下方以孝治天下,屡降德音,祗行宗庙亲祀之礼,虽动植无知,罔不欢悦,而国家多故,天道变更,臣备员风纪,以言为职,愿大驾还大内,居深宫,严宿卫,与宰臣谋治道。万机之睱,则命经筵进讲,究古今盛衰之由,缉熙圣学,乃宗庙之福也。
成宗元贞元年春二月丁酉,车驾幸上都。秋九月甲戌,帝至自上都。
《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大德三年,车驾幸柳林,遂幸上都。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三年春二月癸丑朔,车驾幸柳林。庚辰,幸上都。秋九月癸未,圣诞节,驻跸古栅,受诸王百官贺。己亥,车驾还大都。
《续文献通考》:成宗时每岁或二月三月车驾幸上都至九月或十月还大都
武宗至大元年春三月戊寅,车驾幸上都。秋九月乙亥,车驾至自上都。
《元史·武宗本纪》云云。
至大四年,车驾还大都。
《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春正月,武宗崩。三月,即皇帝位于大明殿。闰七月甲辰,车驾将还大都,太后以秋稼方盛,勿令鹰坊、驼人、卫士先往,庶免害稼扰民,敕禁止之。
英宗至治元年,幸上都。
《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春三月辛巳,车驾幸上都。秋八月,车驾驻跸兴和,左右以寒甚,请还京师,帝曰:兵以牛马为重,民以稼穑为本。朕迟留,盖欲马得刍牧,民得刈穫,一举两得,何计乎寒。九月丙子,驻跸昂兀岭。丁酉,车驾还大都。
至治二年三月,幸柳林。四月,幸五台。
《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二年春三月丁酉,幸柳林。夏四月戊戌朔,车驾幸上都。五月甲申,车驾幸五台山。六月丁卯朔,车驾至五台山,禁扈从宿卫,毋践民禾。秋七月,车驾次应州。
至治三年,幸上都。
《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三年春三月壬辰朔,车驾幸上都。秋八月癸亥,车驾南还,驻跸南坡。
《续文献通考》:至治时每岁幸上都如仁宗
泰定帝泰定元年夏四月甲子,车驾幸上都。秋八月,车驾至大都。
《元史·泰定帝本纪》云云。
泰定三年,幸上都。
《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三年春二月甲辰,车驾幸上都。秋七月甲辰,车驾发上都,禁车骑践民禾。九月庚申,车驾至大都。
泰定四年春二月壬午,狩于漷州。三月壬戌,车驾幸上都。秋闰九月,车驾至大都。
《元史·泰定帝本纪》云云。
《续文献通考》:泰定时,每岁幸上都,如英宗。
文宗至顺元年五月,车驾发大都。六月,至上都。
《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夏五月戊辰,车驾发大都,次大口。己巳,次龙虎台。六月丙戌,大驾至上都。秋闰七月,大驾将还,敕上都兵马司官二员,率兵士由偏岭至明安巡逻,以防盗贼。丁酉,大驾发上都。八月己未,大驾至京师。
《续文献通考》:至顺元年,枢密院臣言:每岁大驾幸上都,发各卫军士千五百人扈从,又发诸卫护军万五千人以驻山后,蒙古军三千人驻官山,以守关梁。乞如旧数调遣,以俟来年。从之。
至顺三年夏五月庚寅,大驾发大都,时巡于上都。按《元史·文宗本纪》云云。
顺帝元统二年夏四月,车驾时巡上都。秋九月辛卯,车驾还自上都。
《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元元年,时巡上都。
《元史·顺帝本纪》:至元元年夏五月戊子,车驾时巡上都。遣使者谒曲阜孔子庙致祭。秋九月庚辰朔,车驾驻扼胡岭。
至元二年夏四月戊戌,车驾时巡上都。秋九月戊辰,车驾还自上都。
《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元三年四月,车驾巡上都。八月,至自上都。
《元史·顺帝本纪》:至元三年夏四月己卯,车驾时巡上都。秋七月丙午,车驾幸失剌斡耳朵。丁未,车驾幸龙冈,洒马乳以祭。八月,车驾至自上都。
至正元年夏四月,车驾时巡上都。秋八月,车驾至自上都。
《元史·顺帝本纪》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