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四十三卷目录

 宫殿部汇考五
  宋二〈高宗建炎二则 绍兴十则 孝宗乾道二则 淳熙六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庆元二则 理宗绍定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总一则〉
  金〈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眷一则 皇统二则 海陵天德一则 贞元二则 正隆二则 世宗大定六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一则 泰和二则 总一则〉
  元〈世祖至元十则 武宗至大二则 仁宗皇庆一则 延祐一则 英宗至治二则 泰定帝泰定二则 顺帝至正二则 总一则〉

考工典第四十三卷

宫殿部汇考五

宋二

高宗建炎元年,以潜邸为升旸宫,以太后宫为隆祐宫。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建炎元年六月辛酉,名潜邸为升旸宫。八月庚午,诏以元祐太后宫为隆祐宫,于是更称隆祐太后。
建炎三年,以临安州治为行宫。
《宋史·高宗本纪》:三年二月庚戌,始听士民从便避兵。命刘正彦部兵卫皇子、六宫如杭州。壬戌,驻跸杭州。 按《地理志》:行在所。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自建康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宫。宫室制度皆从简省,不尚华饰。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随事易名,实一殿。重华、慈福、寿慈、寿康四宫,重寿、宁福二殿,随时异额,实德寿一宫。延和、崇政、复古、选德四殿,本射殿也。
绍兴元年,刱行宫。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玉海》:绍兴元年十一月八日命内臣杨公弼与徐康国刱行宫务简约去华饰裁为百楹
绍兴二年,行宫南门成。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玉海》:绍兴二年正月十四日,自越还临安。九月二十九日,南门成,名曰行宫之门。
绍兴五年,修建康行宫,名书院为资善堂。
《宋史·高宗本纪》:五年春正月戊午,趣修建康行宫。夏五月辛巳,名行宫新作书院为资善堂。
《玉海》:建炎三年四月丁卯,改江宁为建康府。五月八日,驾至建康,驻跸神霄宫。绍兴三年正月,命守臣赵鼎营建康行宫,十一日鼎以图来上命孟庾经画。五年五月戊午,命帅漕臣缮治行宫,修城壁,省部百司仓库具图来上,务从简约。 又按《玉海》:五年五月八日辛巳,诏择日除防,禦使为节度使,封国公,出就资善堂,听读辅臣,奏事赵鼎。曰:昨日得旨,臣退而与孟庾,沈与求商量,皆仰赞陛下为宗庙社稷大虑,谨令有司卜本月二十六日,吉上,曰可与。求曰:此盛德之事也。上曰:朕年二十九未有子,然国朝自有仁宗,故事艺祖刱业,其勤至矣。朕取子行下,子鞠于宫中,复加除拜庶,几仰慰在天之灵。初张浚未出使也。上尝以语鼎浚庾与,求曰:此子天姿特异,在宫中俨如成人,朕自教之读书。极强记鼎先得旨于行宫,门内造书院一区,欲令就学,有司以图来上,凡建屋十六间,从约也。至是书院成上,曰只以书院便为资善堂,俟除授讫命儒臣为直讲翊善,悉如故事。
绍兴九年,建慈宁殿。
《宋史·高宗本纪》:九年正月癸巳,建皇太后宫。九月甲午,名皇太后殿曰慈宁。 按《地理志》:慈宁殿。
绍兴九年,以太后有归期建。

《玉海》:九年,后有归耗命有司,豫作慈宁殿于禁中,遥上册宝。十月二十一日,诏皇太后,宫殿名慈宁。三十日,毕功宰臣等言德之大者,必尽万物之报,以称其礼孝之至者,必得四表之心,以宁其亲,天祚文武之隆,世基任姒之德,仰模太紫前考异宫,宜昭揭于鸿名,以荅扬于流泽臣窃以东朝置卫远存长乐之鸿名,中禁承颜近著宝慈之茂,实皆以体,皇居于宸。极据宝势于坤灵,广一人钦爱之风,极万世尊崇之。奉载新令,典允属圣时伏,惟皇帝达孝通于神明,要道形于,德教绍复大业,对越祖宗在天之灵。抑畏小心躬蹈,帝王高世之行,人与能而乐戴,天复命以中兴,上推履武之祥,丕启生商之庆,方且致天下之养,用寅奉于母仪,成路寝之威示,日严于子道,臣等率龥众志恳款一词,爰藉合于前章,极崇施于显,号叶情文而并举焕典册,以增华辇,道中通朝、夕燕两宫之奉,佩环入觐时节,奉万年之觞,示垂裕于无疆,益储体于有美,伏请建皇太后宫殿,以慈宁为名。绍兴十二年冬十一月庚子,作崇政、垂拱二殿。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玉海》: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庚子,命内侍王晋锡作崇政、垂拱二殿,时言者请复,朔日视朝之礼,而行宫止一殿故改作焉。崇政以故射殿为之朔望,则权置帐门以为文德紫宸殿。按射则以为选德策士,则以为集英,垂拱以故内诸司地为之。在皇城东北。 崇政、垂拱二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淳熙再修葺,亦循其旧。每殿为屋五间十二架,修六丈,广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间,修一丈五尺,广亦如之。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其中为殿门三间六架,修三丈,广四丈六尺。殿后拥舍七间,孝宗因以为延和殿,盖卑宫室之意。寝殿仍旧谓之福宁,苑中亭殿名称可见者,仅有复古殿,损斋、观堂、芙蓉、阁翠、寒堂、清华阁,罗木堂,隐岫、澄碧、倚桂、隐秀、碧琳堂之类。
绍兴十五年,创钦先孝思殿。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钦先孝思殿。
绍兴十五年建,在崇政殿东。

《玉海》:内中神御殿东都有之,绍兴十五年秋,始创于崇政殿之东,凡朔望节序,生辰酌献行香用家人礼。
绍兴二十六年,作纯福殿。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玉海》:绍兴二十六年六月丁亥,作皇帝本命殿于万寿观,依在京以纯福为名。
绍兴二十八年,增筑皇城,重修朝射、垂拱三殿。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玉海》:绍兴二十八年六月八日,增筑皇城东南之外城,九月二十二日,名新南门,曰嘉会。 又按《玉海》:绍兴二十八年九月甲子,重修朝射垂拱三殿成。绍兴三十二年,名新宫曰德寿宫,始建东宫。
《宋史·高宗本纪》:三十二年夏六月戊辰,名新宫曰德寿宫。 按《舆服志》:皇太子宫曰东宫。其未出閤,但听读于资善堂,堂在宫门内。已受册,则居东宫,宫在丽正门内。绍兴三十二年始置,孝宗居之;庄文太子立,复居之。光宗为太子,孝宗谓辅臣曰:今后东宫不须刱建,朕宫中宫殿,多所不御,可移修之。自是皆不别建。
《玉海》:先是以秦桧旧第为新宫,三十二年六月戊辰,名曰德寿。丙子,太上皇内禅即日驾之德寿宫。
〈注〉在大内之北,望仙桥东。

绍兴 年,建损斋。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损斋。
绍兴末建,贮经史书,为燕坐之所。
孝宗乾道元年,诏执政诣,选德殿奏事。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玉海》:孝宗皇帝辟便殿,于禁垣之东,名曰选德。规模宏壮,数延,文武讲论治道,询求民隐至于中。外奏报若军国几务,皆于此省,决暇则䌷绎经传,或亲御弧矢,虽大寒暑不废,因命周必大为之记略。 乾道元年五月三日,诏执政,每日暮召入东华门,诣选德殿,奏事上欲从容论治故也。
乾道九年,重修后殿门。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玉海》云云。
淳熙二年,始刱射堂。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淳熙二年,始刱射堂一,为游艺之所,圃中有荣观玉渊清赏等堂、凤山楼,皆宴息之地也。幕殿,即《周官》大、小次也。东都时,郊坛大次谓之青城,祀前一日宿斋诣焉。其制,中有二殿,外有六门:前曰泰禋,后曰拱极,东曰祥曦,西曰景曜,东偏曰承和,西偏曰迎禧。大殿曰端诚,便殿曰熙成。
淳熙六年,作翠寒堂。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翠寒堂。
孝宗作。

《玉海》:六年,上作翠寒堂于禁中,以日本松为之,不施丹雘,尝召宰辅赵雄、王淮奏事堂下,古松数十,清风徐来,上曰:林声其清,远胜丝竹。 苑中有伟观堂、碧射堂。
淳熙八年,改建延和殿。
《宋史·孝宗本纪》:八年九月丙辰,更后殿幄次为延和殿。 按《舆服志》:淳熙初,孝宗始作射殿,谓之选德殿。八年秋,又改后殿拥舍为别殿,取旧名,谓之延和殿,便坐视事则御之。他如紫宸、文德、集英、大庆、讲武,惟随时所御,则易其名。紫宸殿,遇朔受朝则御焉;文德殿,降赦则御焉;集英殿,临轩策士则御焉;大庆殿,行册礼则御焉;讲武殿,阅武则御焉。其实垂拱、崇政二殿,权更其号而已。二殿虽曰大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淳熙再修,止循其旧。每殿为屋五间,十二架,脩六丈,广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间,脩一丈五尺,广亦如之。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其中为殿门,三间六架,脩三丈,广四丈六尺。殿后拥舍七间,即为延和,其制尤卑,陛阶一级,小如常人所居而已。奉太上则有德寿宫、重华宫、寿康宫,奉圣母则有慈宁宫、慈福宫、寿慈宫。德寿宫在大内北望仙桥,故又谓之北内,绍兴三十二年所造,宫成,诏以德寿宫为名,高宗为上皇御之。重华即德寿宫也,孝宗逊位御之。寿康宫即宁福殿也。初,丞相赵汝愚议以秘书省为泰宁宫,已而不果行,以慈懿皇后外第为之。上皇不欲迁,因以旧宁福殿为寿康宫,光宗逊位御之。大内苑中,亭殿亦无增,其名称可见者,仅有复古殿、损斋、观堂、芙蓉阁、翠寒堂、清华阁、椤木堂、隐岫、澄碧、倚桂、隐秀、碧琳堂之类,此南内也。北内苑中,则有大池,引西湖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象飞来峰。有楼曰聚远,禁籞周回。东则香远、清深、月台、梅坡、松菊三径、清妍、清新、芙蓉冈,南则载忻、欣欣、射厅、临赋、灿锦、至乐、半丈红、清旷、泻碧,西则冷泉、文杏馆、静乐、浣溪,北则绛华、旱船、俯翠、春桃、盘松。
淳熙十四年,立议事堂。
《宋史·孝宗本纪》:十四年冬十一月戊午,诏皇太子参决庶务于议事堂。
《玉海》:十四年十一月己亥,诏皇太子参决庶务,先是学士洪迈人对言,天禧资善之诏可举行也。至是诏右相,周必大讨论资善堂典礼必大奏。天禧时,仁宗尚幼,始见辅臣,恐不可用西晋,有宣猷堂今作议事堂可也。
淳熙十五年,上慈福宫名,建焕章阁。
《宋史·孝宗本纪》:十五年秋九月甲寅,上皇太后宫名慈福。十一月庚子,建焕章阁,藏高宗御集。
《玉海》:淳熙十五年八月五日,拟进皇太后,宫名曰慈福。
淳熙十六年,诏改德寿宫为重华宫。
《宋史·孝宗本纪》:十六年春正月己未,更德寿宫为重华宫。
《玉海》:十六年正月己未,诏德寿宫,改为重华宫。二月壬戌,内禅移御。
光宗绍熙五年,宁宗即位,改重华宫为慈福宫,建寿成皇后殿,更建泰安宫福宁殿。
《宋史·光宗本纪》:五年,宁宗即位。六月,诏改重华宫为慈福宫,建寿成皇后殿。七月,诏建泰安宫,以奉太上皇、太上皇后。戊寅,诏:秋暑,太上皇未须移御,即以寝殿为泰安宫。冬十月己丑,更泰安宫为寿康宫,建福宁殿。
宁宗庆元二年,建华文阁。
《宋史·宁宗本纪》:二年五月,建华文阁,以藏孝宗御集。
庆元五年,创玉堂殿。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玉海》:庆元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诏学士院,创玉堂殿止,以玉堂为名。
理宗绍定六年,缉熙殿成。
《宋史·理宗本纪》:六年秋九月辛酉,经筵官请以御制敬天、法祖、事亲、齐家四十八条及缉熙殿榜、《记》宣付史馆。
《玉海》:绍定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御制敬天,命法祖宗事亲齐家,而下凡四十八条,诏讲读说书官撰箴辞。明年六月甲午,缉熙殿成,御书缉熙二字榜之,亲为记文,以所制箴辞,亲洒宸翰列殿上备览观。
度宗咸淳元年夏六月乙酉,名理宗御制阁曰显文,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官。
《宋史·度宗本纪》云云。
宋中兴,建行宫于杭州,治宫殿,视汴京,尤朴。
《宋史·舆服志》:宫室。汴宋之制,侈而不可以训。中兴,服御惟务简省,宫殿尤朴。皇帝之居曰殿,总曰大内,又曰南内,本杭州治也。绍兴初,创为之。休兵后,始作崇政、垂拱二殿。久之,又作天章等六阁。寝殿曰福宁殿。
《南宋·故都宫殿考》


丽正〈南〉       和宁〈北〉        东华〈东〉西华〈西〉       苑东           苑西北宫          南宫           南水门东水门         会通           上阁宣德          隔门           斜门关门          玉华阁          含和贻谟〈二门系天章阁〉
殿

垂拱〈常朝四参〉    文德〈六参宣布〉     大庆〈明堂朝贺〉紫宸〈生寿〉      集英〈策士〉
以上谓之正朝亦有随事更名者
后殿

延和〈宿斋避殿〉    崇政〈即祥曦〉      福宁〈寝殿〉复古〈高宗建〉     选德〈孝宗建御屏有监司郡守姓名〉缉熙〈理宗建〉     熙明〈即脩政度宗建〉   明华清燕          膺福           庆瑞〈即顺庆理宗改〉射殿          需云〈大燕〉       符宝〈贮恭膺天命之宝〉嘉明〈度宗以绎己堂改〉 明堂〈即文德合祭改〉   坤宁〈皇后〉秾华〈皇后〉      慈明〈杨太后累朝母后皆旋更名〉慈元〈谢太后〉     仁明〈全太后〉      进食〈即勤政〉钦先〈神御〉      孝思〈神御〉       清华


翠寒〈高宗以日本罗木建古松数十株〉
澄碧观堂        芳春           凌寒钟美〈牡丹〉      灿锦〈海棠〉       燕喜静华          清赏           稽古〈御书院〉清远          清彻           澄碧〈水堂〉蕊渊          环秀〈山堂〉       文囿〈御书院〉书林〈御书院〉     华馆           衍秀披香          德勤           云锦〈荷堂〉清霁          萼绿华〈梅堂度宗易名琼姿〉碧琳凝光          澄辉         绣香呈秀          会景〈青花石柱香楠袱额玛瑙石砌〉正始〈后殿谢后改寿宁殿〉怡然〈惠顺位〉      信美〈婉客位〉


损斋〈高宗建〉     彝斋           谨习斋燕申斋


博雅〈书楼〉      观德           万景清暑          清美           明远倚香


龙图〈太祖太宗〉    天章〈真宗并祀祖宗神御〉 宝文〈仁宗〉秾香          暗香           晚节香〈菊〉岩香〈桂〉       云岫〈山亭〉       映波含晖          达观           秀野凌寒〈梅竹〉      涵虚           平津真赏          方远           垂纶〈近池〉鱼乐〈池上〉      喷雪〈放水〉       流芳芳屿〈山子〉      玉质           此君〈竹〉聚芳          廷芳           兰亭激湍          崇峻           惠和浮醴          泛羽〈并流杯亭〉     凌穹〈山顶〉迎熏          会英           正己〈射亭〉丹晖          凝光           雪径〈梅〉参月          共乐           迎祥莹妆          植杖〈村庄〉       可乐文杏          壶中天
别是一家春〈度宗初创或谓此非佳谶也未几果验〉显谟〈神宗〉      徽猷〈哲宗〉       敷文〈徽宗〉焕章〈高宗〉      华文〈孝宗〉       宝谟〈光宗〉宝章〈宁宗〉      显文〈理宗〉       云章〈度宗御书〉清华          凌虚           清漏倚桂          来凤           观音芙蓉          万春〈太后殿〉


钦天〈奉天〉      宴春           秋芳天开图画        舒啸           跄台


晚清



清华          睿思           怡真容膝          受釐           绿绮


云涛


清泳          清趣           清晖清颢          清回           清隐清寒          清激〈放水〉       清玩清兴          静香           静华春妍          春华           春阳春信〈梅〉       融春           寻春映春          馀春           留春皆春          寒碧           寒香香琼          香玉〈梅〉        香界碧岑          滟碧〈鱼池〉       琼英琼秀          明秀           深秀〈假山〉衍秀          濯秀           锦烟锦浪〈桃花〉      绣锦           万锦丽锦          丛锦           照妆〈海棠〉浣绮          缀金〈橙橘〉       缀琼〈梨花〉


小桃源         杏坞           梅冈瑶圃          村庄           桐木园


寂然          怡真


玛瑙          洗马


万岁     清平     春波
玉虹


穗泉
御舟

兰桡     荃桡     旱船
教场

南教场    北教场
禁中及德寿宫,皆有大龙池。万岁山,拟西湖冷泉飞来,峰若亭榭之盛,御舟之华,则非外间可拟。春时竞渡及买卖诸色小舟,并如西湖驾幸,宣唤锡赉钜万大意不欲数跸劳民,故以此为奉,亲之娱耳。
御园

聚景园 清波门外,孝宗致养之地,堂扁皆孝宗御书。淳熙中,屡经临幸,嘉泰间,宁宗奉成肃太后临幸,其后并皆危庑不脩,高疏寮诗云:翠华不向苑中来,可是年年惜露台,水际春风寒漠漠,官梅却作野梅开。
会芳殿    瀛春台    揽远堂
芳华堂    花光亭〈八角〉瑶津
翠光     桂景     滟碧凉观     琼芳     彩霞
寒碧     柳浪桥    学士桥
玉津园 喜会门外,绍兴间,北使燕射于此。淳熙中,孝宗两幸,绍熙中光宗临幸。
富景园 崇新门外,孝宗奉太后临幸不一,俗呼东花园。
屏山园 钱湖门外,以对南屏山,故名。理宗朝改名翠芳园,馀见西湖门。
玉壶园 钱塘门外,本刘鄜王园有明秀堂。
集芳园 葛岭元系张婉仪园后归,太后殿内有古梅老松甚多,理宗赐贾平章。旧有清胜堂,望江亭,雪香亭等。
琼华园    小隐园
延祥园 西依孤山为林和靖故居,花寒水洁,气象幽古,三朝临幸。
瀛屿 在孤山之椒,旧名凉堂。匹壁萧照画山水。理宗易今名,今为太一宫黄庭殿。
挹翠堂〈旧名黑漆堂,理宗御书。〉
清新〈旧六椽堂〉 香月〈倚里湖,旧名水堂,理宗御书。〉香远〈旧秀莲亭〉 白莲堂      六一泉堂桧亭       梅亭       上船亭东西车马门    西村水阁     御舟港林逋墓      陈朝桧〈有御书诗〉金沙井玛瑙坡
六一泉 高疏寮诗云:水明一色抱神州,雨压轻尘不敢浮,山北山南人唤酒,春前春后客凭楼。射熊馆暗花扶扆,卜鹄池深柳拂舟,白发邦人能道旧,君王曾奉上皇游。
聚远楼 高宗雅爱湖山之胜,恐数跸烦民,乃于宫内凿大池引水注之,以象西湖冷泉,叠石为山,作飞来峰,因取坡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人间。名之。周益公进端午帖子,云聚远楼高,面面风冷泉,亭下水溶溶,人间炎热何。由到真是瑶,台第一重孝。宗御制冷泉堂,诗以进高宗,和韵真盛事也。
香远堂〈荷〉       清深堂〈竹〉      松菊三径〈菊芙蓉竹〉梅坡           月榭          清妍〈荼蘼〉清新〈桂〉        芙蓉冈〈已上并东地分〉 射厅载忻堂〈御宴之所〉    临赋〈荷池〉      粲锦〈金林檎〉至乐〈池上〉       清旷〈桂〉       半绽红〈郁李〉泻碧〈金鱼池已上并南地分〉冷泉堂〈古梅〉     文杏馆


德寿宫〈孝宗奉亲之所〉
重华宫〈孝宗内禅所居〉
慈福宫〈宫圣寿成二太后所居〉
慈寿宫〈即慈福宫改〉
东宫

资善堂    凤山楼    荣观堂
玉渊堂    清赏堂    新益堂
绎己堂    射圃
《宋行宫考》:宋行宫在杭州凤凰山下,即唐以来州治也。按《咸淳临安志》:建炎三年二月,高宗诏以杭州为行宫,时执政奏屋宇隘陋,高宗以百官六军未得其所,不御正寝。绍兴元年十一月,诏守臣徐康国措置,且命不得华饰。二年,南门成,名曰行宫之门。三年,以百官遇雨泥行非便,诏梁汝嘉创廊庑于南门之内。十八年,名南门曰丽正,北门曰和宁东,华门、西华门。二十八年始增筑禁城,而其宫殿之制,六参官起居,与百官听宣布,则曰文德殿,谓之正衙。其四参官起居,则曰垂拱殿,谓之常朝。曰紫宸殿,则上寿御焉。曰大庆殿,则朝贺御焉。此四殿者,皆即文德殿随事而揭名,未暇专建也。后殿有四,曰崇政,一名祥曦,曰福宁,曰复古,曰延和。福宁则寝息之所,复古则燕閒之所,而延和在垂拱之后,遇圣节冬至,正旦寒食斋戒,或避正殿则御焉。曰选德殿,则孝宗建以为射殿。曰缉熙殿,则理宗辟以为讲殿。曰熙明殿,则度宗改东宫之益堂为之寘经籍。其中以肄习焉,而讲筵延阁,则在禁中,高宗之将倦勤也。即秦桧旧地筑新居,其内禅焉,则退居之,名曰德寿。孝宗之内禅也。改名曰重华而居焉,不更作也。至于东宫初无定制,盖宋诸帝多由外邸入继正统,不遑筑宫。如孝宗之资善堂,度宗之益堂,皆在宫中。遂以为就学之地,至于臣僚之署,独学士院在和宁门内,盖仿唐北门之制也。郊社圜丘,则在嘉会门外,龙华寺西。太社太稷则在观桥东北,其地北有灵池,九宫,贵神坛,则在东青门外一里许。藉田、先农、高禖等坛,皆在嘉会门外南四里。理宗以南渡,后依海建,都宜以海神为大祀。又立海神坛于东青门外,太平桥之东。宗庙太庙,则在端石山之左,即凤凰山左翅也。景灵宫,则在新庄桥之西,盖太庙乃宗祀之常,而景灵宫,则汉原庙之制也。又有钦先孝思殿,以奉神,御则仍东都之旧置,在内中。阁则自真宗御龙图阁召近臣,观太宗御书,及古今名画,其名昉见神宗,召辅臣于天章阁,朝拜于太祖太宗御容,则不独藏画也。南渡后,遂令脩内司复建诸阁,太宗阁曰龙图,真宗阁曰天章,仁宗阁曰宝文,神宗阁曰显谟,哲宗阁曰徽猷,徽宗阁曰敷文,不忘先也。而高宗阁则曰焕章,孝宗阁则曰宝谟,宁宗阁则曰宝章,诸阁皆在禁中。阁置学士,直阁苑囿凡五处,曰聚景园,曰玉津园,曰富景园,曰翠芳园,曰玉壶园。聚景在清波门外,玉津在嘉会门外,富景在崇新门外,翠芳在钱湖门外,玉壶在钱塘门外。集芳在葛岭,其后理宗以赐其相,贾似道为第宅云。南渡后,宫室不过如此,若夫苑囿之设,亦不过奉其亲宴,游非荒嬉也。德祐二年宋亡,元有司封鐍以幼主北行,明年为至,元十四年,民间失火,飞烬及其宫室焚燬殆尽。后十年,西僧杨琏真伽言于朝,即其基造佛寺五。曰兴元,曰报国,曰白塔,曰般若,曰小仙。林塔一曰尊胜,而坛庙亦皆彝,为民居僧舍。元末之乱,张氏毁塔造城,五寺亦就废,今姑识之。
《辍耕录》:陈随应《南渡行宫记》云:杭州治旧钱王宫也,绍兴因以为行宫,皇城九里,入和宁门,左进奏院,玉堂右中堂外,库至北宫门,循廊左序,巨珰幕,次列如鱼贯祥曦殿。朵殿接脩廊为后殿,对以御酒库,御药院。慈元殿外库内,侍省内东门,司大内,都巡检司,御厨天章等阁廊,回路转众班排列,又转内藏库,对军器库,又转便门。垂拱殿,五间十二架,修六丈,广八丈四尺,檐屋三间,脩广各丈五。朵殿四,两廊各二十间,殿门三间,内龙墀折槛殿,后拥舍七间,为延和殿。右便门通后殿,殿左一殿,随时易名明堂。郊祀曰端诚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对奉使,曰崇德武举及军班授官,曰讲武。东宫在丽正门内,南宫门外,本宫会议所之侧,入门垂杨夹道,间芙蓉环朱阑二里,至外宫门节堂后,为财帛生料二库,环以官属直舍,转外窑子入内宫,门廊右为赞导,春坊直舍,左讲堂七楹,扁新益外,为讲官直舍,正殿向明左圣堂右祠堂,后凝华殿。瞻箓堂环以竹,左寝室,右齐安,位内人直舍,百二十楹,左彝斋太子赐号也。接绣香堂便门通绎己。堂重檐复屋,昔杨太后垂帘于此,曰慈明殿。前射圃竟百步,环修廊右,博雅楼十二间,左转数十步,雕阑花甃万卉中,出秋千对阳春亭清霁亭前,芙蓉后木樨玉质亭梅绕之,由绎己堂,过锦胭廊,百八十楹,直通御前廊外,即后苑梅花千树。曰梅冈亭,曰冰花亭。枕小西湖,曰水月境界,曰澄碧牡丹,曰伊洛传芳,芍药,曰冠芳山茶,曰鹤丹桂,曰天阙清香堂,曰本支百世,祐圣祠曰庆和,泗州,曰慈济,钟吕,曰得真。橘曰洞庭、佳味、茅亭。曰昭俭、木香,曰架雪竹。曰静赏松亭,曰天陵偃,盖以日本国松木为。翠寒堂不施丹艧,白如象齿,环以古松,碧琳堂近之一山崔嵬作观堂,为上焚香祝天之所,吴知古掌焚修,每三茅观钟鸣,观堂之钟应之,则驾兴山背。芙蓉阁风帆沙鸟履舄下,山下一溪萦带,通小西湖亭,曰清涟。石夹列献瑰逞秀三山五湖,洞穴深杳豁然,平朗翚飞翼拱凌虚楼,对瑞庆殿,损斋缉熙,崇正殿之东,为钦先、孝思、复古、紫宸等殿,木围即福宁殿。射殿,曰选德坤宁殿,贵妃昭仪、婕妤等位宫人直舍蚁聚焉。又东过阁子库,睿思殿仪鸾修,内入作翰林诸司,是谓东华门。

太宗天会三年,建乾元殿于上京。
《金史·太宗本纪》:三年春三月辛巳,建乾元殿。 按《地理志》:上京路。其宫室有乾元殿,天会三年建。天会十三年,建天开殿于爻剌,庆元宫于上京。按《金史·熙宗本纪》:十三年冬十一月己丑,建天开殿于爻剌。 按《地理志》:其行宫有天开殿,爻剌春水之地也。有混同江行宫。 上京路。庆元宫,天会十三年建,殿曰辰居,门曰景晖,天眷元年安太祖以下御容,为原庙。
熙宗天眷元年,增建上京宫殿。
《金史·熙宗本纪》:元年夏四月丁卯,命少府监卢彦伦营建宫室,止从俭素。 按《地理志》:上京路。朝殿,天眷元年建,殿曰敷德,门曰延光,寝殿曰宵衣,书殿曰稽古。又有明德宫、明德殿,熙宗尝享太宗御容于此,太后所居也。 天眷元年以春亭名天元殿,安太祖、太宗、徽宗及诸后御容。春亭者,太宗所常御之所也。
上京宫室有乾元殿,天眷元年更名皇极殿。
皇统元年,建元和等殿。
《金史·熙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皇统元年有元和殿。有常武殿,有广武殿。为击毬、习射之所。
皇统二年,复建上京诸宫殿。
《金史·熙宗本纪》:二年春三月庚午,五云楼、重明等殿成。五月辛酉,宴群臣于五云楼。 按《地理志》:凉殿,皇统二年构,门曰延福,楼曰五云,殿曰重明。东庑南殿曰东华,次曰广仁。西庑南殿曰西清,次曰明义。重明后,东殿曰龙寿,西殿曰奎文。时令殿及其门曰奉元。有泰和殿,有武德殿,有薰风殿。
海陵天德三年,营建燕城宫室。
《金史·海陵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天德三年,始图上燕城宫室制度,三月,命张浩等增广燕城。浩等取真定府潭园材木,营建宫室及凉位十六。
《春明梦馀录》《金宫城史》载:海陵炀王遣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左右丞蔡松年调诸路夫匠筑燕京宫室,皇城周九里三十步,自天津桥之北,曰宣阳门。中门绘龙,两偏绘凤,用金钉钉之。中门惟车驾出入,乃开西偏,分双只日开一门,过门有两楼,曰文曰武。文之转东,曰来宁馆。武之转西,曰会同馆。正北曰千步廊,东西对焉,廊之半各有偏门。向东曰太庙,向西曰尚书省。至通天门,后改名曰应天楼,高八丈,朱门,五饰,以金封,东西相去一里馀,又各设一门,左曰左掖,右曰右掖。内城之正东曰宣华,正西曰玉华,北曰拱辰,及殿凡九,重殿凡三十有六,楼阁倍之。正中曰皇帝正殿,后曰皇后正位。位之东曰内省,西曰十六位,乃妃嫔居之,西出玉华门,曰同乐、园若、瑶池、蓬瀛、柳庄、杏村皆在焉。都城宣阳门,即内城之南门也。上有重楼,制度宏大,三门并立,中门常不开,惟车驾出入,通天门即内城之正南门也。四角皆垛楼,瓦皆琉璃,金钉朱户五门列焉。惟大礼祫享,则由之宣华,乃城内之正东,玉华正西门也。左掖东偏门,右城西偏门,偏门各有武夫守卫。拱辰即内城正北门也,又曰后朝门。制度守卫,与玉华宣华等,金碧翚飞,规模宏丽矣。
贞元元年,瑶池等殿成。
《金史·海陵本纪》:元年冬十一月,瑶池殿成。 按《地理志》:鱼藻池、瑶池殿位,贞元元年建。有神龙殿,又有观会亭。又有安仁殿、隆德殿、临芳殿。
贞元三年,建大房山行宫。
《金史·海陵本纪》:三年春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十月丁酉,大房山行宫成,名曰磐宁。
正隆二年,命毁上京宫殿。
《金史·海陵本纪》:二年冬十月壬寅,命会宁府毁旧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而耕种之。按《地理志》:上京路兴圣宫,德宗所居也,天德元年名之。兴德宫,后更名永祚宫,睿宗所居也,光兴宫,世宗所居也。正隆二年命吏部郎中萧彦良尽毁宫殿、宗庙、大族邸第及储庆寺,夷其址,耕垦之。 京城北离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皇统元年有宣和门。正隆二年有宣华门,又有撒合门。
正隆三年,营建南京宫室。
《金史·海陵本纪》:三年冬十一月,诏左丞相张浩、参知政事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
世宗大定五年,更通天门为应天门。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应天门旧名通天门,大定五年更。
大定七年,改福寿殿曰寿安宫。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云云。
大定十九年,建大宁宫。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后更为宁寿,又更为寿安。大定二十一年,始复修上京宫殿。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上京路。大定二十一年复修宫殿。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有皇武殿,击毬校射之所也。有云锦亭,有临漪亭,为笼鹰之所,在按虎水侧。
大定二十八年,重修上京御容殿。
《金史·世宗本纪》:二十八年冬十一月,有司奏重修上京御容殿,上谓宰臣曰:宫殿制度,苟务华饰,必不坚固。今仁政殿辽时所建,全无华饰,但见他处岁岁修完,此殿如旧,以此见虚华无实者,不能经久也。今土木之工,灭裂尤甚,下则吏与工匠相结为奸,侵剋工物,上则户工部官支钱度材,惟务苟办,至有工役才毕,随即攲漏者,奸弊苟且,劳民费财,莫甚于此。自今体究,重抵以罪。
大定二十九年,更仁寿宫名。
《金史·章宗本纪》: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即皇帝位,名皇太后宫曰仁寿。二月,更仁寿宫名隆庆。
章宗明昌二年,更寿安宫为万宁宫。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寿安宫,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
明昌五年,改建东宫及承华殿。
《金史·章宗本纪》:五年春正月,尚书省奏:礼官言孝懿皇后祥除已久,宜易隆庆宫为东宫,慈训殿为承华殿。从之。 按《地理志》:明昌五年复以隆庆宫为东宫,慈训殿为承华殿,承华殿者,为皇子所居之东宫也。
承安二年夏六月,诏罢瑶光殿工作。
《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泰和二年,更泰和殿为庆宁殿。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庆宁殿。又有崇庆殿。
泰和三年,改行宫殿名。
《金史·章宗本纪》:三年冬十二月戊午,敕行宫名曰光春,其朝殿曰兰皋,寝殿曰辉宁。
金建燕京、汴京宫室。
《金史·地理志》:燕京应天门十一楹,左右有楼,门内有左、右翔龙门,及日华、月华门,前殿曰泰安,左、右掖门,内殿东廊曰敷德门。大安殿之东北为东宫,正北列三门,中曰粹英,为寿康宫,母后所居也,西曰会通门,门北曰承明门,又北曰昭庆门。东曰集禧门,尚书省在其外,其东西门左、右嘉会门也,门有二楼,大安殿后门之后也。其北曰宣明门,则常朝后殿门也。北曰仁政门,傍为朵殿,朵殿上为两高楼,曰东、西上阁门,内有仁政殿,常朝之所也。 宫城之前廊,东西各二百馀间,分为三节,节为一门。将至宫城,东西转各有廊百许间,驰道两傍植柳,廊脊覆碧瓦,宫阙殿门则纯用碧瓦。 汴京丹凤门北曰舟桥,桥少北曰文武楼,遵御路而北横街也,正北曰承天门,其门五,双阙前引,东曰登闻检院,西曰登闻鼓院。检院东曰左掖门,门南曰待漏院。鼓院西曰右掖门,门南曰都堂。直承天门北曰大庆门,门东曰日精门,又东曰左升平门。大庆门西曰月华门,又西曰右升平门。正殿曰大庆殿,殿前有龙墀,南又有丹墀,东庑曰嘉福楼,西庑曰嘉瑞楼。大庆后曰德仪殿。殿东曰左升龙门,西曰右升龙门。正门曰隆德,内有隆德殿,有萧墙,有丹墀。隆德殿左曰东上阁门,右曰西上阁门,皆南向。鼓楼在东,钟楼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门、仁安殿,东则内侍局,又东曰近侍局,又东则严祗门,宫中则称曰撒合门,少南曰东楼,则授除楼也。西曰西楼。仁安之次曰纯和殿,正寝也。纯和西曰雪香亭,亭北则后妃位也,有楼,楼西曰琼香亭,亭西曰凉位,有楼,楼北少西曰玉清殿。纯和之次曰福宁殿,殿后曰苑门,内曰仁智殿,有二太湖石,左曰敷锡神运万岁峰,右曰玉京独秀太平岩,殿曰山庄,其西南曰翠微阁。苑门东曰仙韶院,院北曰翠峰,峰之洞曰大涤涌翠,东连长生殿,又东曰涌金殿,又东曰蓬莱殿。长生西曰浮玉殿,又西曰瀛洲殿。长生殿南曰阅武殿,又南曰内藏库。严祗门东曰尚食局,又东曰宣徽院,院北曰御药院,又北右藏库,东则左藏库。宣徽院东曰点检司,司北曰秘书监,又北曰学士院,又北曰谏院,又北曰武器署。点检司南曰仪銮局,又南曰尚辇局。宣徽院南曰拱卫司,又南曰尚衣局。其南为繁禧门,又南曰安泰门,门与左升龙门相直。东寿圣宫,两宫太后位也,本明俊殿,试进土之所。宫北曰徽音院,又北曰燕寿殿,殿垣后少西曰振肃卫司,东曰中卫尉司。仪銮局东曰小东华门,更漏在焉。中卫尉司东曰祗肃门,少东南曰将军司。徽音、寿圣东曰太后苑,苑殿曰庆春,与燕寿并。小东华与正东华门对。东华门内正北尚厩司,其西北曰临武殿。在掖门北,尚食局南曰宫苑司。其西北尚酝局、汤药局。侍仪司少西曰符宝局、器物局,又西则撒合门也。
《宋·范成大·揽辔录》:乾道六年闰五月戊子成大,被命以资政殿大学士,崇信军节度使,为奉使大金国信使副,六月甲子出国门,八月戊午,度淮金遣尚书兵部郎中田彦皋行侍,御史完颜德温为接伴使副,甲子至南京,丁卯过东御园,即宜春苑也。颓垣荒草而已,二里至东京,金改为南京,入新宋门,即朝阳门。也金改曰弘仁门。弥望悉荒墟入旧宋门,即丽景门也。金改为宾曜门。入都亭驿歇泊旧京,自城破后,创痍不复,炀王亮徙居燕山,始以为南都,独崇饰宫阙,比旧加壮丽,民间荒残,自若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旧城内市肆皆苟完而已。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毁。庚午出驿,循东御廊百七十馀间,有面西棂星门大街,直东出旧景灵东宫也。过棂星门侧望端门,旧宣德楼也。金改为承天门。五门如画两傍,左右升龙门,东至西角楼,转东逾匙头街御廊,对皇城俱东出廊可二百许,间过左掖门,至皇城东角楼廊,亦如画出樊楼街转土市,马行街出旧封门,即安远门也,金改为元武门。门西金水河,旧交城曲江之处,河中卧石,礧磈皆艮岳所溃,过药市桥街蕃衍宅龙德宫,撷芳、撷景二园,楼观俱存。撷芳中喜春堂犹岿然,所谓入滴水阁者,使属官吏望者,皆陨涕不自禁。金以为上林胜宫,过清辉桥,出新封丘门,旧景阳门也,金改为柔远馆。丙戌止,燕山城外燕宾馆燕毕与馆伴使副并马行柳堤缘城,过新石桥中,以杈子隔绝道左边过桥入丰宜门,即外城门也。过石玉桥,石色如玉,桥上分三道,皆以阑楯隔之,雕刻极工,中为御路,亦阑以杈子,两傍有小亭,中有碑曰:龙津桥。入宣阳门,金书额两头有小四角亭,即登门路也。楼下分三门,中门为御路,常阖皆画龙,两傍门通行,皆画凤。入门北望其阙,由西御廊首转西至会同馆,戊子早入,见上马出馆,复循西御廊,至横道至东御廊,首转北循檐行几二百间,廊分三节,每节一门,路东出第一门,通街第二门,通毬场第三门,通太庙。庙中有楼,将至宫城廊,即东转。又百许间,其西亦有三门,但不知所通何处,望之皆民居,东西廊中驰道甚阔,两傍有沟,沟上植柳,两廊屋脊皆覆以青琉璃瓦,宫阙门户,即纯用之。驰道之北即端门,十一间。曰应天之门,旧尝名通天,亦开两挟,有楼如左右升龙之制。东西两角楼,每楼次第攒三檐,与挟楼皆极工巧,端门之内有左右翔龙门,日华、月华门。前殿曰大安殿,使人入左掖门,直北循大安殿,东廊后壁行入敷德门,自侧门入。又东北行,直东有殿,宇门曰东宫。墙内亭观甚多,直北面南列三门,中曰集英门,云是故寿康殿,母后所居。西曰会通门,自会通东小门。北入承明门,又北则昭庆门,东则集禧门,尚书省在门外。又西则有右嘉会门,四门正相对。入右嘉会门,门有楼,与左嘉会门相对,即大安殿。后门之后至幕次有顷,入宣明门,即常朝后殿门也。门内庭中列卫士二百许,人贴金双凤,幞头团花,红锦衫,散手立,入仁政门,盖隔门也。至仁政殿下,大花毡可半,庭中团双凤两傍各有朵殿,朵殿之上两高楼,曰东西上阁门,两傍悉有帘幕,中有甲士,东西御廊循檐各列,甲士东立者,红茸,甲金缠杆枪,黄旂画青龙。西立者,碧茸甲金缠杆枪,白旂画黄龙,直至殿下,皆然。惟立于门下者,皂袍持弓矢,殿两阶列仪物幢节之属,如道士醮坛威仪之类,使人由殿下东行,上东阶却转南,由露台北行入殿金主。幞头红袍玉带,坐七宝榻,背有龙水大屏风,四壁㡩幕皆红绣,龙栱斗皆有绣衣两楹间,各有焚香大金狮蛮地铺礼佛毯满一殿两傍玉带金鱼,有金带金鱼者,各十四五人,相对列立遥望。前后大殿屋崛起处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也。
《禁扁》:金以幽州为中都,汴为南京。宫之扁,曰启庆、曰衍庆、曰圣寿、曰翠微、曰庆宁、曰景明、曰坤宁、曰光春、曰万宁、曰磐宁、曰寿康、曰仁寿、曰隆庆、曰寿安、曰长春、曰建春、曰兴德、曰庆元、曰光兴、曰孝宁、曰寿圣、曰集庆、曰坤仪、曰会圣;苑之扁,曰琼林;园之扁,曰庆乐、曰熙春、曰同乐、曰东明、曰东翠;院之扁,曰蓬莱、曰宣徽;殿之扁,曰长乐、曰长生、曰浮生、曰仁安、曰仁智、曰仁政、曰保安、曰保成、曰洪政、曰大安、曰大庆、曰崇庆、曰广寒、曰广德、曰广仁、曰琼光、曰隆德、曰瀛洲、曰重光、曰厚德、曰天兴、曰枢光、曰光德、曰光兴、曰集英、曰明俊、曰熙春、曰集贤、曰明扬、曰庆春、曰泰和、曰纯和、曰庆和、曰太和、曰德和、曰元和、曰鱼藻、曰德昌、曰福宁、曰燕寿、曰德寿、曰福寿、曰端仪、曰德仪、曰徽音、曰常武、曰扬武、曰阅武、曰临武、曰圣武、曰皇武、曰文明、曰芳明、曰承明、曰文昭、曰乾元、曰承华、曰临芳、曰贞元、曰宣华、曰慈训、曰绛霄、曰蓬莱、曰睿思、曰翠霄、曰宁福、曰紫宸、曰奉慈、曰涌金、曰仪宸、曰孝慈、曰玉清、曰神龙、曰丕承、曰景祥、曰清晖、曰辰居;亭之扁,曰雪香、曰琼香、曰临漪;楼之扁,曰嘉福、曰嘉瑞、曰丹凤、曰瑞云、曰瑞光;阁之扁,曰芳华、曰景福、曰燕昌、曰光昭、曰清徽、曰翠微、曰蓬莱、曰琼华;馆之扁,曰会同、曰归仁、曰同文、曰思华、曰粲文、曰来宁、曰来同、曰怀德、曰肃仪;司之扁,曰侍仪屿、曰瀛屿岛、曰琼花池、曰龙游、曰浮碧;门之扁,曰宣和、曰启夏、曰丰宜、曰丹凤、曰大庆、曰承天、曰日精、曰月华、曰左右升平、曰左右升龙、曰隆德、曰严祗、曰繁禧、曰安泰、曰祗肃、曰安贞、曰南薰、曰大兴、曰大安、曰南顺、曰顺阳、曰四会、曰仁安、曰德和、曰德昌、曰文明、曰光兴、曰启庆、曰明昌、曰徽音、曰光翼、曰宣扬、曰光牒、曰宣华、曰玉华、曰应天、曰嘉会、曰宣曜、曰阳春、曰施仁、曰灏华、曰丽泽、曰彰义、曰景风、曰端礼、曰通元、曰会城、曰崇智;观之扁,曰西凉、曰黄兴。

世祖至元三年,修筑宫城。
《元史·世祖本纪》:三年冬十二月丁亥,诏安肃公张柔、行工部尚书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修筑宫城。至元四年秋九月,作玉殿于广寒殿中。
《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七年,筑昭应宫。
《元史·世祖本纪》:七年春二月甲戌,筑昭应宫于高梁河。
至元八年,筑宫城。
《元史·世祖本纪》:八年春二月丁酉,发中都、真定、顺天、河间、平滦民二万八千馀人筑宫城。
《辍耕录》: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城,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美,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大内南临丽正门,正衙曰大明殿,曰延春阁,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尺。砖甃。至元八年八月十七日申时动土,明年三月十五日即工分六门,正南曰崇天。十二间五门,东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五尺,左右垛楼二垛,楼登门两斜庑,十门。阙上两观,皆三垛楼,连垛楼东西庑,各五间,西垛楼之西,有涂金铜幡竿附宫,城南面有宿卫直庐。凡诸宫门皆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饰檐脊。崇天之左曰星拱,三间一门,东西五十五尺,深四十五尺,高五十尺。崇天之右曰云从,制度如星拱。东曰东华,七间三门,东西一百十尺,深四十五尺,高八十尺。西曰西华,制度如东华。北曰厚载,五间一门,东西八十七尺,深高如西华,角楼四据,宫城之四隅皆三垛楼,琉璃瓦饰檐脊。直崇天门有白玉石桥,三虹上分三道,中为御道,镌百花蟠龙星拱。南有御膳亭,亭东有拱辰堂,盖百官会集之所。东南角楼东差北有生料库,库东为柴场夹垣,东北隅有羊圈,西南角楼南红门外留守司在焉。西华南有仪鸾局,西有鹰房。厚载北为御苑,外周垣红门十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此两垣之内也。大明门在崇天门内,大明殿之正门也。七间三门,东西一百二十尺,深四十四尺。重檐日精门在大明门左,月华门在大明门右,皆三间一门。大明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也,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柱廊七间,深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高七十尺,青石花础白玉石圆,文石甃地上,藉重茵丹楹金饰龙绕其上,四面朱琐窗藻井间金绘饰,燕石重陛朱阑,涂金铜飞雕冒,中设七宝,云龙御榻,白盖金缕褥,并设后位,诸王百寮怯薛官侍宴,坐床重列左右,前置灯漏贮水运机小偶人,当时刻捧牌而出,木质银裹漆瓮一金云龙蜿绕之,高一丈七尺,贮酒可五十馀,石雕象酒卓,一长八尺,阔七尺二寸,玉瓮一玉,编磬一巨,笙一玉,笙玉箜篌咸备于前,前悬绣缘珠帘至冬月大殿,则黄猫皮壁幛黑貂褥香阁,则银鼠皮壁幛黑貂煖帐。凡诸宫殿乘舆所临御者,皆丹楹朱琐,窗间金藻绘,设御榻裀褥,咸备屋之檐脊,皆饰琉璃瓦。文思殿在大明寝殿东,三间。前后轩东西三十五尺,深七十二尺。紫檀殿在大明寝殿西,制度如文思,皆以紫檀香木为之,缕花龙涎香间白玉饰壁,草色髹绿,其皮为地衣。宝云殿在寝殿后,五间。东西五十六尺,深六十三尺,高三十尺。凤仪门在东庑中,三间一门,东西一百尺,深六十尺,高如其深门,之外有庖人之室,稍南有酒人之室。麟瑞门在西庑中,制度如凤仪门,之外有内藏库二十所,所为七间钟楼,又名文楼,在凤仪南,鼓楼又名武楼。在麟瑞南皆五间,高七十五尺。嘉庆门在后庑宝云殿东,景福门在后庑宝云殿西,皆三间一门。周庑一百二十,间高三十五尺,四隅角楼,四间重檐。凡诸宫周庑并用丹楹、彤壁、藻绘、琉璃瓦饰檐脊。延春门在宝云殿后,延春阁之正门也。五间三门,东西七十七尺,重檐。懿范门在延春左嘉,则门在延春右,皆三间一门。延春阁九间,东西一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一百尺三,檐重屋柱廊七间,广四十五尺,深一百四十尺,高五十尺,寝殿七间。东西夹四间,后香阁一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七十五尺,高如其深重檐,文石甃。地藉花毳裀檐帷咸备,白玉石重陛朱阑铜冒楯涂金雕翔其上。阁上御榻二柱,廊中设小山屏,床皆楠木为之,而饰以金。寝殿楠木御榻东夹紫檀,御榻壁,皆张素画飞龙舞凤,西夹事佛像香阁。楠木寝床金缕褥黑貂壁幛。慈福殿又曰东煖殿,在寝殿东,三间。前后轩东西三十五尺,深七十二尺。明仁殿又曰西煖殿,在寝殿西,制度如慈福。景耀门在左庑中,三间一门,高三十尺。清灏门在右庑中,制度如景耀。钟楼在景耀南,鼓楼在清灏南,各高七十五尺,周庑一百,七十二间,四隅角楼四间。王德殿在清灏外,七间。东西一百尺,深四十九尺,高四十尺,饰以白玉,甃以文石,中设佛像。东香殿在玉德殿东,西香殿在玉德殿西,宸庆殿在玉德殿后,九间。东西一百三十尺,深四十尺,高如其深,中设御榻、帘帷、裀褥、咸备,前列朱阑,左右辟二红门,后山字门三间。东更衣殿在宸庆殿东,五间,高三十尺。西更衣殿在宸庆殿西,制度如东殿,隆福殿在大内之西,兴圣之前,南红门三,东西红门宫各一,缭以砖垣。南红门一,东红门一,后红门一。光天门,光天殿正门也。五间三门,高三十二尺,重檐。崇华门在光天门左,膺福门在光天门右,各三间一门。光天殿七间,东西九十八尺,深五十五尺,高七十尺。柱廊七间,深九十八尺,高五十尺,寝殿五间,两夹四间,东西一百三十尺,高五十八尺五寸,重檐,藻井琐窗文石甃,地藉、花毳、裀县、珠帘,重陛朱阑,涂金雕冒楯。正殿缕金云龙樟木,御榻从臣坐。重列前两傍寝殿,亦设御榻裀褥咸备。青阳门在左庑中,明晖门在右庑中,各三间一门。翥凤楼在青阳南,三间,高四十五尺。骖龙楼在明晖南,制度如翥凤,后有牧人宿卫之室。寿昌殿又曰东煖殿,在寝殿东,三间。前后轩重檐。嘉禧殿又曰西煖殿,在寝殿西,制度如寿昌。中位佛像,傍设御榻。针线殿在寝殿后,周庑一百七十二间,四隅角楼四间,侍女直庐五所。在针线殿后,又有侍女室七十二间,在直庐后及左右浴室一区,在宫垣东北隅。文德殿在明晖外,又曰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前后轩一间,盝顶殿五间,在光天殿西北,角楼西后有盝顶小殿。香殿在宫垣西北隅,三间,前轩一间,前寝殿三间,柱廊三间,后寝殿三间,东西夹各二间,文宸库在宫垣西南隅,酒房在宫垣东南隅,内庖在酒房之北,兴圣宫在大内之西北万,寿山之正西,周以砖垣。南辟红门三,东西红门各一,北红门一,南红门外两傍附垣,有宿卫直庐。凡四十间,东西门外各三间,南门前夹垣内有省院台,百司官侍。直板屋北门外有窨花室五间,东夹垣外有宦人之室十七间,凌室六间,酒房六间,南北西门外棋置卫士。直宿之舍二十一所,所为一间,外夹垣东红门三,直仪天殿吊桥,西红门一,达徽政院门内差北有盝顶房二各三间。又北有屋二所,各三间,差南有库一所,及屋三间,北红门外有临街门一所,三间,此夹垣之北门也,兴圣门兴圣殿之北门也。五间、三门、重檐,东西七十四尺。明华门在兴圣门左,肃章门在兴圣门右,各三间一门。兴圣殿七间,东西一百尺,深九十七尺,柱廊六间,深九十四尺。寝殿五间,两夹各三间。后香阁三间,深七十七尺。正殿四面朱县琐窗文石甃,地藉以毳裀,中设扆屏榻,张白盖帘帷,皆锦绣为之。诸王百寮宿卫官侍宴坐。床重列左右,其柱廊、寝殿亦皆设御榻裀褥,咸备白玉石。重陛朱阑涂金冒楯,覆以白磁瓦碧琉璃饰其檐脊。弘庆门在东庑中宣则门在西庑中,各三间一门。凝晖楼在弘庆南,五间,东西六十七尺。延颢楼在宣则南,制度如凝晖。嘉德殿在寝殿东,三间,前后轩各三间重檐。宝慈殿在寝殿西,制度同嘉德。山字门在兴圣宫后,延华阁之正门也。正一间,两夹各一间,重檐一门,脊置金宝瓶。又独脚门二,周阁以红版垣。延华阁五间,方七十九尺二寸,重阿十字。脊白琉璃瓦覆青琉璃瓦饰其檐脊,立金宝瓶单,陛御榻从臣坐床。咸具东西殿在延华阁西,左右各五间,前轩一间,圆亭在延华阁后,芳碧亭在延华阁后,圆亭东。三间,重檐十字,脊覆以青琉璃瓦,饰以绿琉璃瓦,脊置金宝瓶。徽青亭在圆亭西,制度同芳碧。亭浴室在延华阁东南隅,东殿后。傍有盝顶、井亭二间,又有盝顶房三间。畏吾儿殿在延华阁右,六间,傍有窨花半屋八间。木香亭在畏吾儿殿后东。盝顶殿在延华阁东版垣外,正殿五间,前轩三间,东西六十五尺,深三十九尺。柱廊二间,深二十六尺,寝殿三间,东西四十八尺,前宛转置花朱阑八十五扇,殿之傍有盝顶房三间,庖室二间,面阳盝顶房三间,妃嫔库房一间,缝纫女库房三间,红门一。盝顶之制三椽,其顶若笥之平,故名。西盝顶殿在延华阁西,版垣之外,制度同东殿。东殿之傍有庖室三间,好事房二各三间,独脚门二,红门一,妃嫔院四,二在东盝顶殿后,二在西盝顶殿后。各正室三间,东西夹四间,前轩三间,后有三椽半屋二间,侍女室八十三间,半在东妃嫔院左西向,半在西妃嫔院右东向。室后各有三椽半屋二十五间,东盝顶殿红门外有屋三间,盝顶轩一间,后有盝顶房一间,庖室一区,在凝晖楼后。正屋五间,前轩一间,后披屋三间。又有盝顶房一间,盝顶井亭一间,周以土垣。前辟红门酒房在宫垣东南隅,庖室南正屋五间,前盝顶轩三间,南北房各三间,西北隅盝顶房三间,红门一,土垣四。周之学士院在阁后,四盝顶殿门外之西偏。三间生料库在学士院南,又南为鞍辔库,又南为军器库,又南为庖人、牧人、宿卫之室。藏珍库在宫垣西南隅,制度并如酒室,惟多盝顶半屋三间,庖室三间。万寿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修缮之,至元八年赐今名。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后,转机运㪺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有石刻蟠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由东西流入于太液池。山前有白玉石桥,长二百馀尺,直仪天殿后,桥之北有玲珑石拥,木门五,门皆为石色,内有隙,地对立日月。石西有石棋枰又有石坐,床左右皆有登山之径,萦纡万石中,洞府出入宛转相迷,至一殿一亭,各擅一景之妙。山之东有石桥,长七十六尺,阔四十一尺半,为石渠,以载金水而流于山后,以汲于山顶也。又东为灵圃奇兽珍禽在焉。广寒殿在山顶,七间。东西一百二十尺,深六十二尺,高五十尺,重阿、藻井、文石甃地,四面琐窗板密,其里遍缀金红云,而蟠龙矫蹇于丹楹之上。中有小玉殿,内设金嵌玉龙,御榻左右列从臣坐。前架黑玉酒瓮一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其大可贮酒三十馀石。又有玉假山一峰,玉响铁一县。殿之后有小石笋二,内出石龙,首以噀所,引金水,西北有厕堂一间。仁智殿在山之半,三间,高三十尺。金露亭在广寒殿东,其制圆九柱,高二十四尺,尖顶上置琉璃。珠亭后有铜幡竿。玉虹亭在广寒殿西,制度同金露。方壶亭在荷叶殿后,高三十尺,重屋八面,重屋无梯,自金露亭前复道登焉,又曰线珠亭。瀛洲亭在温石浴室后,制度同方壶。玉虹亭前仍有发重屋复道,亦曰线珠亭。荷叶殿在方壶前,仁智西北,三间,高三十尺,方顶中置琉璃珠。温石浴室在瀛洲前,仁智西北,三间,高二十三尺,方顶中置涂金宝瓶园亭,又曰胭粉亭,在荷叶稍西,盖后妃添妆之所也,八面。介福殿在仁智东差北,三间,东西四十一尺,高二十五尺。延和殿在仁智西北,制度如介福。马湩室在介福前,三间,牧人之室。在延和前,三间,庖室在焉。湩前东浴室、更衣殿在山东,平地三间,两夹太液池,在大内西,周回若干里,植芙蓉。仪天殿在池中,圆坻上当,万寿山十一楹,高三十五尺,围七十尺,重檐圆,盖顶圆台址甃以文石,藉以花茵中,设御榻周辟琐。窗东西门各一间,西北厕堂一间,台西向列甃砖龛,以居宿卫之士。东为木桥,长一百二十尺,阔二十二尺,通大内之夹垣。西为木吊桥,长四百七十尺,阔如东桥,中阙之立柱架梁于二舟,以当其空,至车驾行幸上都,留守官则移舟断桥,以禁往来。是桥通兴圣宫前之夹垣后,有白玉石桥,乃万寿山之道也。犀山台在仪天殿前水中,上植木芍药。御苑在隆福宫西,先后妃多居焉。香殿在石假山上,三间,两夹二间,柱廊三间,龟头屋三间,丹楹琐窗间金藻绘玉石础琉璃瓦。殿后有石台山,后辟红门,门外有侍女之室二所,皆南向并列,又后直红门并立,红门三,三门之外有太子斡耳朵。荷叶殿二,在香殿左右,各三间。圆殿在山前,圆顶上置涂金宝珠重檐,后有流杯池,池东西流水,圆亭二。圆殿有庑,以连之歇。山殿在圆殿前,五间,柱廊二各三间,东西亭二,在歇山后,左右十字脊,东西水心亭,在歇山殿池中,直东西亭之南,九柱重檐。亭之后各有侍女房三所,所为三间。东房西向,西房东向。前辟红门三,门内立石以屏内外,外筑四垣,以周之池,引金水注焉。棕毛殿在假山东偏,三间,后盝顶殿三间,前启红门立垣以区分之。仪鸾局在三红门外西南隅,正屋三间,东西屋三间,前开一门。
至元十年冬十月,初建正殿、寝殿、香阁、周庑两翼室。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一年,宫阙成,初建东宫。
《元史·世祖本纪》:十一年春正月己卯朔,宫阙告成,帝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夏四月癸丑,初建东宫。
至元十七年夏五月,作行宫于察罕脑儿。
《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二年秋七月,造温石浴室及更衣殿。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春三月,发侍卫兵营紫檀殿。
《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三十一年,改隆福宫。
《元史·成宗本纪》:三十一年夏四月,即皇帝位。五月,改皇太后所居旧太子府为隆福宫。
武宗至大元年春三月,建兴圣宫。
《元史·武宗本纪》云云。
至大二年,立兴圣宫及皇城角楼。
《元史·武宗本纪》:二年夏四月辛酉,立兴圣宫。壬午,诏中都创皇城角楼。中书省臣言:今农事正殷,蝗蝝遍野,百姓艰食,乞依前旨罢其役。帝曰:皇城若无角楼,何以壮观。先毕其功,馀者缓之。五月丁亥,以通政院使憨剌合儿知枢密院事,董建兴圣宫,令大都留守养安等督其工。
仁宗皇庆元年夏五月丁未,缙山县行宫建凉殿。
《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祐五年春二月,建鹿顶殿于文德殿后。
《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英宗至治元年夏四月,造象驾金脊殿。
《元史·英宗本纪》云云。
至治二年夏闰五月,作紫檀殿。
《元史·英宗本纪》云云。
泰定帝泰定元年,作楠木等殿。
《元史·泰定帝本纪》:元年秋七月,作楠木殿。八月,作中宫金脊殿。冬十二月,新作棕殿成。
泰定二年春闰正月,作棕毛殿。秋八月,修上都香殿。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云云。
顺帝至正七年春三月,修光天殿。
《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十三年春正月,重建穆清阁。
《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十四年,修葺宸德殿。
《元史·顺帝本纪》:十四年夏五月,皇太子徙居宸德殿,命有司修葺之。
元建大都宫殿。
《元氏掖庭记》:元建内殿,制度精巧,题头刻螭,形以檀香为之螭。头向外,口中衔珠下垂,珠皆五色,用䌽金丝贯串负柱,融滚霞纱为猊,怒目张牙,有欲动之状。瓦滑琉璃与天一色,朱砂涂壁,务穷一时之丽。殿上设水精帘阶琢龟文绕,以曲槛,槛与阶白玉石为之。又有紫檀殿,以紫檀香木为之,光天、玉德、七宝、瑶光、通云、凝翠、广寒等殿,不能一一数也。大内有德寿宫、兴圣宫、翠华宫、择胜宫。连天楼,红鸾殿入霄殿,五华殿又有迎凉之所,曰清林阁。旁上二亭,东曰松声,西曰竹风。又有温室,曰春熙堂,曰九引台者,七夕乞巧之所也。曰刺绣亭,缉衮堂者,冬至候日之所也。九龙墀延香亭,春时宫女传杯于此。拱璧亭又名夜光亭,探芳径旁为逍遥市。又有集贤台,集宝台眺远阁,留连馆,万年宫并在禁苑。
《禁扁》:大都宫之扁,曰庆福、曰兴〈以下阙〉。殿之扁,正曰大明、西曰紫檀、东曰文思、北曰宝云,四殿大内前位也。延春阁,东曰慈福、西曰明仁,二殿大内后位也。清颢门,西曰玉德、后曰宸庆,二殿大内后位也。兴圣宫,正曰兴圣、西曰宝慈、东曰嘉德。隆福宫,正曰光天、东曰寿昌、西曰嘉禧、西位曰文德、东位曰睿安。万岁山下曰仁智、山上曰广寒。方壶亭,南曰荷叶仁智、东北曰介福、西北曰延和。太液池南圆殿曰仪天。延春阁后曰咸宁。堂之扁,曰芳润、曰拱宸。亭之扁,曰碧芳、曰徽青。延华阁,曰芳碧广寒、西南曰玉虹、又西南曰瀛洲广寒、东南曰金露、又东南曰方壶。楼之扁,兴圣东厢曰凝晖、西厢曰延颢、东曰骖龙、西曰翥凤。阁之扁,大内后宫正殿曰延春、兴圣殿后曰徽仪、其北曰延华宣则、北门曰奎章。门之扁,城之正南曰丽正、左曰文明、右曰顺承、正东曰崇仁、东之南曰齐化、东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曰肃清、北之西曰健德、北之东曰安贞宫城、正南曰崇天、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有东华、西有西华、北曰厚载。大内前宫正门曰大明、左曰日精、右曰月华、西有麟瑞、东有凤仪、宝云、东北向曰嘉庆、西北向曰景福。大内后宫延春在宝云之后,左曰懿范,南对嘉庆、右曰嘉则,南对景福、东曰景曜、西曰清颢。兴圣宫正门曰兴圣、左曰明华、右曰肃章。宣则在延颢之北,弘庆在凝晖之北。隆福宫正门曰光天、左曰崇华、右曰膺福。青阳在翥凤之北,明晖在骖龙之北。山曰万寿岩、曰翠岩壑、曰云龙峰、曰丛玉。在奎章阁,前曰仁寿。在万岁山下,石曰瑞云、曰丹霞。洞天曰银汉,飞星池曰太液。按《萧洵故宫遗录》:南丽正门内曰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建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阑马墙门内数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白石龙,擎戴水中,甚壮。绕桥尽高柳郁郁万株,远与内城西宫海子相望。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门分为五,总建阙楼。其上翼为回廊,低连两观,观傍出为十字,角楼高下三级,两傍各去午门百馀步,有掖门,皆崇高。阁内城广可六七里,方布四隅,隅上皆建十字,角楼其左有门,为东华,右为西华。由午门内可数十步,为大明门,仍旁建掖门,绕为长庑,中抱丹墀之半,左右有文武楼,楼与庑相连。正中为大明殿,殿基高可十尺。前为殿陛,纳为三级,绕以龙凤白石阑,阑下每楯压以鳌头,虚出阑外,四绕于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饰以起花,金龙云楹。下皆白石,龙云花顶,高可四尺。楹上分间,仰为鹿顶,斗拱攒顶中,盘黄金双龙。四面皆绿金,红琐窗间贴金铺中,设山字玲珑,金红屏台,台上置金龙。床两旁有二毛皮伏虎机动,如生殿右,连为主廊十二楹,四周金红琐。窗连建后宫,广可三十步,深入半之,不显楹架,四壁高旷,通用绢素,冒之画以龙凤。中设金屏障,障后即寝宫,深止十尺,俗呼为拿头殿。龙床品列为三,亦颇浑朴殿,前宫东西仍相向,为寝宫。中仍金红小平床上仰,皆为实研龙骨,方槅缀以彩云金龙凤通壁,皆冒绢素,画以金碧山水。壁间每有小双扇,内贮裳衣,前皆金红推窗。间贴金花,夹以玉板,明花油纸,外笼黄油绢幕。至冬则代以油皮,内寝屏障重覆帷幄,而裹以银鼠,席地皆遍细簟上,加红黄厚毡重覆茸单,至寝处床座每用裀褥,必重数叠,然后上盖纳失,失再加金花,贴薰,异香始邀临幸宫,后连抱长庑,以通前门。前绕金红阑槛画,列花卉以处妃嫔。而每院间必建三楹,东西向为床。壁间亦用绢素冒之画以丹青,庑后横亘。长道中为延春宫,丹墀皆植青松,即万年枝也。门庑殿制大略如前,甃地皆用浚州花板石甃之,磨以核桃光彩,若镜中置玉台。床前设金酒海,四列金红小连床其上,为延春阁。梯级由东隅而升,长短凡三折,而后登虽至幽暗阑楯,皆涂黄金龙云冒以丹青绢素,上仰亦皆拱为攒顶中盘,金龙四周皆绕金珠琐窗窗外绕,护金红阑干凭,望至为雄杰。宫后仍为主廊,后宫寝宫大略如前,廊东有文思小殿,西有紫檀小殿,后东有玉德殿,殿楹栱皆贴白玉、龙云、花片。中设白玉、金花、山字,屏台上置玉床。又东为宣文殿,旁有秘密堂,西有盝顶小殿,前后散为便门,高下分引而入。彩阑翠阁间植花卉松桧,与别殿异,飞甍凡数座,又后为清宁宫,宫制大略亦如前。宫后引抱长庑远连延春宫,其中皆以处嬖幸也。外护金红阑,各植花卉异石。又后重绕长庑前虚御道,再护雕阑,又以处嫔嫱也。又后为厚载门,上建高阁,环以飞桥舞台于前,回阑引翼,每幸阁上天魔歌舞于台,繁吹导之,自飞桥而升,市人闻之,如在霄汉。台东百步有观星台,台旁有雪柳万株,甚雅。台西为内浴室,有小殿在前,由浴室西出,内城临海子,海广可五六里,驾飞桥于海中。西度半起瀛洲,圆殿环为石城,圈门散作洲岛,拱门,以便龙舟往来。由瀛洲殿后北,引长桥,上万岁山,高可数十丈,皆奇石,因形势为岩岳,前拱石门三座。面直瀛洲,东临太液池,西北皆俯瞰海子,由三门分道,东西而升,下有故殿,基金主围棋,石台盘山,半有方壶。殿四通左右之路,幽芳翠草纷纷,与松桧茂树荫映,上下隐然仙岛。少西为吕公洞,尤为幽邃。洞上数十步为金露殿,由东而上为玉虹殿,殿前有石岩如屋,每设宴必温酒其中,更衣玉虹金露交驰,而绕层阑登广寒殿。殿皆线金朱琐窗缀以金铺,内外有一十二楹,皆绕刻龙云,涂以黄金。左、右、后三面,则用香木凿为祥云,数千万片,拥结于顶,仍盘金龙殿。有间玉金花玲珑屏台,床四列金红连椅,前置螺甸酒,桌高架金酒海窗,外出为露台,绕以白石花阑,旁有铁竿数丈。上置金葫芦,三引铁鍊以系之,乃金章宗所立,以镇其下龙潭。凭阑四望空阔,前瞻瀛洲桥,与三宫台殿,金碧流辉。后顾西山云气,与城阙翠华高下,而海波迤回天宇,低沈欲不谓之清虚之府不可也。山左数十步,万柳中有浴室,前有小殿,由殿后左右而入为。室凡九皆,极明透,交为窟穴,至迷所出,路中穴有盘龙,左底卬首而吐吞一丸于上,注以温泉。九室交涌香雾,从龙口中出,奇巧莫辨,自瀛洲西渡飞桥,上回阑巡红墙,而西则为明仁宫。沿海子导金水河,步邃河南行为西前苑,苑前有新殿,半临邃河,河流引自瀛洲西邃地,而绕延华阁,阁后达于兴圣宫,复邃地西折和嘶,后老宫而出,抱前苑复东下于海,约远三四里。龙舟大者,长可十丈,绕设红䌽阑前,起龙头机发五窍,皆通馀船三五,亦自奇巧引挽游幸,或隐或出,已觉忘身,况论其他哉。新殿后有水晶二圆殿,起于水中,通用玻璃饰日光回彩,宛若水宫。中建长桥,远引修衢而入。嘉禧殿桥旁对立二石,高可二丈,阔止尺馀。金䌽光芒,利锋如斲,度桥步万花入懿德殿,立廊寝宫,亦如前制,乃建都之初基也。由殿后出掖门,皆丛林中起小山,高五十丈,分东西延缘而升,皆叠怪石。间植异木,杂以幽芳,自顶绕注飞泉岩下穴为深洞,有飞龙喷雨其中。前有盘龙相向,举首而吐流泉,泉声夹道交走,泠然清爽,彷佛仙岛。山上复为层台,回阑邃阁高出空中,隐隐遥接广寒殿。山后仍为寝宫,连长庑,庑后两绕邃河,东流金水亘长街走,东北又绕红墙可二十步许,为光天门。仍辟左右掖门,而绕长庑,中为光天殿,殿后主廊如前。但廊后高起为隆福宫,四壁冒以绢素,上下画飞龙舞凤,极为明旷。左右后三向皆为寝宫,大略亦如前制。宫东有沉香殿,西有宝殿,长庑四,抱与别殿重阑,曲折掩映,尚多莫名。又后为兴圣宫,丹墀皆万年枝。殿制北大明差小殿,东西分道为阁门,出绕白石,龙凤阑楯兰楯上,每柱皆饰翡翠,而寘黄金鹏鸟狮座。中建小直殿,引金水绕其下,甃以白石。东西翼为仙桥,四起雕窗。中抱彩楼,皆为凤翅飞檐,鹿顶层出极为奇巧。楼下东西起日月宫,金碧点缀,欲象扶桑沧海之势,壁间来往多便门出入,有莫能穷楼。后有礼天台,高跨宫上,碧瓦飞甍,皆非常制。盼望上下无不流辉,不觉夺目,亦不知蓬瀛仙岛,又果何似也。又少东有流杯亭,中有白石,床如玉临流小座,散列数多,刻石为水兽潜跃,其旁涂以黄金,又皆制水鸟浮杯,机动流转,而行劝罚必尽欢洽,宛然尚在目中。绕河沿流金门翠屏,回阑小阁多为鹿顶凤翅,重檐往往于此临幸,又不能悉数而穷其名,总引长庑以绕之。又少东出便门,步邃河上入明仁殿,主廊后宫亦如前制。宫后为延华阁,规制高爽,与延春阁相望,四向皆临花苑,苑东为端本堂,上通冒素纻丝。又东有棕毛殿,皆用棕毛以代陶瓦。少西出掖门,为慈仁殿,又后苑中有金殿,殿楹窗扉皆裹以黄金,四外尽植牡丹百馀,本高可五尺。又西有翠殿,又有花亭毡阁环以绿墙兽闼绿障,魫窗左右分布,异卉幽芳参差映带,而玉床宝座,时时如浥流,香如见扇影如闻歌声,出户外而若度云霄,又何异人间天上也。金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空有桃子,如丹珠,味甜酸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苑,后重绕长庑。庑后出内墙,东连海子,以接厚载门,绕长庑中,皆宫娥所处之室。后宫约千馀人,掌以阍寺,给以日饭,又何盛也。庚申以荒淫久废朝政,洪武元年,为诸将叛背捐弃宗庙社稷,而逃走依,西北盖立彼蒙古之国,逾年不为所容思庇翁,吉剌氏鲁王所封之国,以求生,即应昌府也,府有西江焉。庚申心知不可为已,因泣数行下未几,以痢疾崩子爱猷识理达腊立五日,我师奄至,爱猷识理达腊,仅以身免二后,爱猷识理达腊妻子,及三宫妃嫔,扈卫诸将军将,帅从官悉俘,以还元氏,遂灭。至是始验当初,指望说生涯死在西江月下之谶云耳。
《虎溪萧氏故宫遗录》一卷,绛云楼书目有之,王氏《格古要论》补采入,更名大都,宫殿考且又删削十之二三,非复萧氏之旧,兹从馀姚黄氏所购山阴,祁氏藏本备录之惜,止载宫门以内,而大都宫城之制未详,遗迹遂不可考览古者,未免有馀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