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宋史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九十二卷目录

 宋史部汇考二
  宋〈高宗建炎三则 绍兴十八则 孝宗隆兴二则 乾道八则 淳熙九则 光宗绍熙二则 宁宗庆元三则 嘉泰三则 开禧二则 嘉定七则 理宗宝庆三则 端平一则 嘉熙一则 淳祐三则 宝祐二则 景定二则 度宗咸淳三则 德祐一则〉
  元〈世祖至元二则 成宗大德一则 顺帝至正三则〉
  明〈英宗正德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宋史部汇考三
  元脱脱宋史〈明朱英序〉
 宋史部汇考四
  宋史艺文志〈正史〉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正史考〉
  焦竑经籍志〈正史〉

经籍典第三百九十二卷

宋史部汇考二

二高宗建炎元年诏史馆采录太祖太宗事为纪要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建炎元年六月癸亥,李纲奏:自古创业,中兴之主如汉高光、唐太宗皆有英明之资,宽诚之德,仁厚而有容,果断而不惑,故能戡定祸难,身致太平。因请以所编《三君行事纪要录》以进上。可之诏史馆并太祖太宗事,采录其要。建炎二年十二月,初命修国史。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二年十二月丙寅,初命修国史。
建炎 年,诏耿延禧著《中兴记》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龙图阁直学士耿延禧,承诏著《建炎中兴记》一卷。
绍兴元年七月,诏秘书省通修日历。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元年七月甲辰,诏秘书省长贰通修日历。 按《职官志》:绍兴元年,初修皇帝日历。绍兴二年,汪藻乞修日历制可。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汪藻传》:绍兴二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言:古者国必有史,故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踰二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以。郡人颜经投匦愬其敷籴军食,遂贬秩。
绍兴三年,诏重修《神宗实录》。是年,上《政和会要》。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初,绍兴三年,诏置国史院,重修《神宗》《哲宗实录》,以从官充修撰,以左仆射吕颐浩提举国史,右仆射朱胜非监修国史。按《玉海》:绍兴三年四月,静江守臣许中上《政和重修会要》一百十卷。
绍兴四年五月,重修神宗哲宗《正史》《实录》。六月,置史馆校勘官。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四年五月,以范冲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重修神宗哲宗《正史》《实录》。六月壬寅,置史馆校勘官。 按《职官志》:日历所。绍兴四年,诏以史馆为名。 按《范冲传》:绍兴中,隆祐皇后诞日,置酒宫中,从容语及前朝事,后曰:吾老矣,有所怀为官家言之。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聪明母仪,古今未见其比。曩因奸臣诬谤,有玷圣德,建炎初虽下诏辩明,而史录未经删定,无以传信后世,而慰在天之灵也。上悚然,亟召重修神、哲两朝《实录》,召冲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冲父祖禹,天祐中尝修《神宗实录》,尽书王安石之过,以明神宗之圣。其后安石婿蔡卞恶之,祖禹坐谪死岭表。至是复以命冲,上谓之曰: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坏,故以属卿。因论熙宁创置,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弛张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又极言王安石变法度之非,蔡京误国之罪。上嘉纳之。冲之修《神宗实录》也,为《考异》一书,明示去取,旧文以墨书,删去者以黄书,新修者以朱书。及修《哲宗实录》,别为一书,名《辩诬录》。 按《常同传》:绍兴四年,除起居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先是,同尝上疏论神、哲二史曰:章惇、蔡京、蔡卞之徒积恶造谤,痛加诬诋,是非颠倒,循致乱危。在绍圣时,则章惇取王安石《日录》私书改修《神宗实录》;在崇宁后,则蔡京尽焚毁《时政记》《日历》,以私意修定《哲宗实录》。其间所载,悉出一时奸人之论,不可信于后世。恭惟宣仁保祐之德,岂容异辞,而蔡确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厚诬圣后,收恩私门。陛下即位之初,尝下诏明宣仁安社稷大功,令国史院摭实刊修,又复悠悠。望精择史官,先修《哲宗实录》,候书成,取《神宗朱墨史》考證修定,庶毁誉是非皆得其实。上深嘉纳。至是,命同修撰,且谕之曰:是除以卿家世传闻多得事实故也。一日奏事,上愀然曰:向昭慈尝言,宣仁有保祐大功,哲宗自能言之,止为宫中有不得志于宣仁者,因生诬谤。欲辩白其事,须重修《实录》,具以保立劳效,昭示来世,此朕选卿意也。同乞以所得圣语宣付史馆,仍记于《实录》卷末。
绍兴五年九月,赵鼎上《重修神宗实录》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五年九月乙酉,赵鼎上《重修神宗实录》。 按《赵鼎传》:五年,上还临安,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胜非言:《神宗史》增多王安石《日录》《哲宗史》经京、卞之手,议论多不正,命官删修,诚足以彰二帝盛美。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绍兴六年复诏汪藻修撰日历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汪藻传》:绍兴六年,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閒复卒前业。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
绍兴七年六月,复命考订《神宗实录》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七年六月丙申,以《重修神宗实录》去取未当,命史馆复加考订。
绍兴八年六月,赵鼎上、勾涛等《重修哲宗实录》。是年,汪藻上所修日历。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八年六月癸亥,赵鼎上《重修哲宗实录》。 按《勾涛传》:八年,除史馆修撰。《哲宗实录》,帝谕之曰:昭慈圣献皇后病革,朕流涕问所欲言,后怆然谓朕曰: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见其任贤使能,约己便民,忧勤宗社,疏远外家,古今母后无与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恶相济,造谤史以损圣德,谁不切齿。在天之灵亦或介介。其以笔属正臣,亟从删削,以信来世。朕痛念遗训,未尝一日辄忘,今以命卿。涛奏:数十年,宰相不学无术,邪正贸乱,所以奸臣子孙得逞其私智,几乱裕陵成书。非赖陛下圣明,则任申必先有过岭之谪,臣亦恐复蹈媒糵之祸。帝慰勉之。六月,《实录》成,进一秩,就馆赐宴。 按《汪藻传》:绍兴八年,上所修日历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藻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秩有差。藻升显谟阁学士,遣赐茶药。绍兴九年二月壬申,命修《徽宗实录》,续修《元丰会要》。是年王铚上《元祐八年补录》《七朝国史》。诏重修《宰辅拜罢录》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九年二月壬申,命修《徽宗实录》。十二月戊辰,命续修《元丰会要》。 按《职官志》:绍兴九年,修《徽宗实录》,诏以实录院为名,仍以宰臣提举,以从官充修撰、同修撰,馀官充检讨,无定员。明年,以未修正史,诏罢史馆官吏并归实录院。 又云:是年,诏秘书省雠校《国朝会要》,逐日添给茶汤钱。 按《勾涛传》:复修《徽宗实录》,以中书舍人吕本中为荐,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玉海》:绍兴九年正月丙申,王铚上《元祐八年补录》《七朝国史》。迁一秩铚,以建隆至元符信史屡更书,多重复,乃以《七朝国史》。自纪、志、传外益以宰执、宗室、世表、公卿、百官、年表,然所修不克成。十一月六日丙戌,诏以《宰辅拜罢录》详略失中本末差舛,令史馆重修。史馆言:凡牴牾者,宜悉改正从之。书未成。
绍兴十年,罢史馆,日历归秘书省,置监修国史官。按《宋史·高宗纪》:绍兴十年二月丁卯,罢史馆,以日历归秘书省,置监修国史官。 按《职官志》:绍兴十年,日历所诏依旧制并归秘书省国史案,以著作郎、佐修纂,旧史馆官罢归元官。寻复诏以国史日历所为名,并续修《神宗》《哲宗宝训》
绍兴十一年,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一年七月戊戌,秦桧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 按《秦桧传》:十一年六月,拜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徽宗实录》成,迁少保,加封冀国公。
绍兴十三年,《建炎以来日历》成。诏修两朝忠义录。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三年二月辛巳,秘书少监秦熹修《建炎以来日历》成。
《玉海》:绍兴十三年六月十四日,诏史馆编修《靖康建炎忠义录》
绍兴十四年,禁野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秦桧传》:十四年,桧乞禁野史。又命子熹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五百九十卷。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日历、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熹笔,无复有公是非矣。
绍兴二十一年,命重修《宰辅拜罢录》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史馆重修《宰辅拜罢录》,书未成。二十一年九月庚子,秘书少监林机建言,又命国史、日历所重修,亦不克成。
绍兴二十六年,命史馆重修日历。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二十六年六月辛卯,以秦桧既死,命史馆重修日历。
绍兴二十八年二月癸巳,命重修《徽宗实录》。八月戊子,修三朝正史。戊戌,上《徽宗实录》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二十八年二月癸巳,命史馆重修徽宗大观以前实录。八月戊子朔,置国史院,修神、哲、徽三朝正史。戊戌,汤思退等上《徽宗实录》。 按《职官志》:绍兴二十八年,实录书成,诏修《三朝正史》,复置国史院,以宰臣监修,侍从官兼同修,馀官充编修。
《文苑汪藻传》: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右仆射汤

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诏赠端明殿学士。
绍兴三十年,进《哲宗徽宗宝训》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庚辰,提举《国史》,进《哲宗徽宗宝训》
绍兴三十一年,提举《三朝国史》,陈康伯进帝纪三十卷。是年命续编《会要》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三十一年,提举《三朝国史》。陈康伯奏乞进呈帝纪三十卷。又云正月庚寅上曰:《会要》乃祖宗故事之统辖,不可缺,宜自元丰后续为之旧书,分门冇法不必改。壬寅,命馆职自元丰元年以后编次。
孝宗隆兴元年,起居郎胡铨论史官失职。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隆兴元年,以编类圣政所并归国史院,命起居郎胡铨同修国史。按《胡铨传》:隆兴元年,迁秘书少监,擢起居郎,论史官失职者四:一谓记注不必进呈,庶人主有不观史之美;二谓唐制二史立螭头之下,今在殿东南隅君,言未尝得闻;三谓二史立后殿,而前殿不立,乞于前后殿皆分日侍立;四谓史官欲其直前,而閤门以未尝预牒,以今日无班次为辞。乞自今直前言事,不必预牒閤门,及以有无班次为拘。诏从之。
隆兴二年,以钱端礼监修国史。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隆兴二年,参政钱端礼权监修国史。
乾道元年,以虞允文权提举国史。陈俊卿除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进读《宝训》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乾道元年,参政虞允文权提举国史。 按《陈俊卿传》: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国史。钱端礼起戚里为参政,窥相位甚急。端礼遣客密告俊卿,己即相,当引共政。深拒不听。翌日,进读《宝训》,适及外戚,因言:本朝家法,外戚不预政,有深意,陛下宜谨守。上首肯,端礼憾之。
乾道二年,诏以《钦宗日历》,送国史院修纂实录。是年以三朝国史奉安于显谟阁
《宋史·孝宗本纪》:乾道二年十二月辛巳,诏免进呈《钦宗日历》,送国史院修纂实录。 按《职官志》:乾道二年,置实录院,修《钦宗实录》,其修撰、检讨官以国史院官兼领。
《玉海》:乾道二年闰九月二十九日己巳,上以《三朝国史·帝纪》《太上皇帝圣政》同进呈,奉安于显谟阁。乾道四年夏四月,蒋芾等上钦宗《帝纪》《实录》。是年,诏陈俊卿兼提举编修《国朝会要》。洪迈请修《四朝国史》,诏以蒋芾提举增编修官。
《宋史·孝宗本纪》:乾道四年夏四月甲寅,蒋芾等上钦宗《帝纪》《实录》。 按《职官志》:乾道四年,实录告成,诏修《钦宗正史》。以右仆射蒋芾提举《四朝国史》,诏增置编修官二员,续又增置三员。 又云:乾道四年,诏尚书右仆射陈俊卿兼提举编修《国朝会要》,每遇提举官开院过局,就本省道山堂聚呈文字,提举诸司官、承受官、主管诸司官,并令国史日历所官兼。
《玉海》:乾道四年三月二十四日,诏进呈《钦宗实录》《本纪》已毕,就修纂《四朝正史》从洪迈之请也。乾道五年,诏删定《会要》,以《续修会要》为名。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陈俊卿提举编修《国朝会要》。乾道五年,令本省再加删定,以续修《国朝会要》为名。
《玉海》:乾道五年四月戊子,秘书少监汪大猷言:蔡攸所修自元丰至政和吉礼妄有删改,欲再删定,以《续会要》为名。从之。
乾道六年,陈俊卿、虞允文等上四朝《会要》、太上皇玉牒。
《宋史·孝宗本纪》:乾道六年五月己未,陈俊卿、虞允文等上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会要》、太上皇玉牒。按《玉海》:乾道六年五月己未,宰臣虞允文上《续会要》,断自神宗之初,讫于靖康之末,凡六十年。总二百卷,分二十一类,六百六十六门。
乾道七年,命三省旬录宣谕圣语及时政记同进。按《宋史·孝宗本纪》:乾道七年春正月壬寅,命三省旬录宣谕圣语及时政记同进。
乾道九年,梁克家上会要,陈骙请以《中兴会要》为名。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乾道九年,秘书少监陈骙言:编类建炎以后会要成书,以《中兴会要》为名。从之。
《玉海》:乾道九年七月,自建炎初元续修成书二百卷。八月丙申,右相梁克家等上之,进呈于垂拱殿。九月,秘书少监陈骙请名曰《中兴会要》
乾道十三年,洪迈请通修《九朝正史》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乾道十三年八月十九日,洪迈又请通修《九朝正史》,上许之。复言制作之事已经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贬皆有据依,乞命史官无或删改。书未就,而迈去国。
淳熙三年,以李焘权同修国史、进四系录。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淳熙三年,特命李焘以秘书监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按《玉海》:淳熙三年,权礼部侍郎李焘进《四系录》,记女真、契丹起灭。自绍圣迄宣和靖康,凡二十卷。上曰:朕可一日忘此哉。
淳熙四年,龚茂良上《仁宗玉牒》《徽宗实录》《皇帝玉牒》。是年,罢实录院,专置史院。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四年三月己酉,龚茂良等上《仁宗玉牒》《徽宗实录》《皇帝玉牒》。 按《职官志》:淳熙四年,罢实录院,专置史院。 按《儒林·吕祖谦传》:谦以修撰李焘荐,重修《徽宗实录》。书成,进秩。迁著作郎。淳熙五年李焘言四朝正史乞责以近限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五年四月,礼部侍郎同修史李焘言:今修《四朝正史》,开院已十七年,乞降睿旨责以近限,庶几大典早获备具。诏限一年。
淳熙六年甲戌,进《会要》一百五十卷。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六年七月甲戌,进《会要》一百五十卷。
淳熙七年十二月庚寅,赵雄等上四朝《国史志》。是年命张从祖类辑《会要》《四朝国史志》《实录》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七年十二月庚寅,赵雄等上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志》
《玉海》:淳熙七年十月九日,秘书少监赵汝愚言:《国朝会要》《续会要》《中兴会要》《今上会要》分为四书,去取不同,详略各异,请合而为一,俾辞简事备,势顺文贯。从之命。著作少监张从祖类辑《会要》,自国初至孝庙为一书,凡二百二十三册,五百八十八卷。十二月十二日,国史院上《四朝正史志》一百八十卷。
淳熙十二年,洪迈请以史传体分类载述。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十二年七月,同修史洪迈奏:神宗至于钦宗,传叙相授阅六十五年,除纪、志已进,外当立传者千三百人。其间妃嫔、亲王、公主、宗室几当其半。乞效前代诸史体例分类载述,不必人为一传。
淳熙十三年,王淮上《两朝玉牒》《四朝史传》《皇帝会要》。是年,王称上《东都事略》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十三年十一月甲子,王淮上仁宗、英宗玉牒、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列传》《皇帝会要》
《玉海》:淳熙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知龙州王称上《东都事略》,百十三卷。
淳熙十四年,以王称上《东都事略》除直秘阁。龚端颐著元祐建中《列传谱述》授上州文学。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十四年春三月,除王称直秘阁其所上《东都事略》书,特掇取《五朝史传》《四朝实录附传》而微以野史附益之。 又云元祐党籍、建中中书邪等名在两籍者三百九人,和州布衣龚端颐访求阙遗,成《列传谱述》一百卷。书于编者三百五人不可得,而详者四人而已。淳熙十四年三月十八日,修国史洪迈请甄录,从之。授端颐上州文学。
淳熙十五年,修《高宗实录》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淳熙十五年,《四朝国史》成书,诏罢史院,复开实录院修《高宗实录》
光宗绍熙元年八月己亥,帝率群臣上《寿皇圣帝玉牒》《日历》于重华宫。
《宋史·光宗本纪》:绍熙元年八月己亥,帝率群臣上《寿皇圣帝玉牒》《日历》于重华宫。 按《楼钥传》:会庆节上寿,扈从班集,乘舆不出。已而玉牒、圣政、会要书成,将进重华,又屡更日。钥言:臣累岁随班,见陛下上寿重华宫,欢动宸极。嘉王日趋朝谒,恪勤不懈,窃料寿皇望陛下之来,亦犹此也。又奏:圣政之书,全载寿皇一朝之事。玉牒、会要足成淳熙末年之书,幸速定其日,无复再展,以全圣孝。于是上感悟,进书成礼。绍熙三年十二月,帝率群臣上《寿皇玉牒》《圣政》《会要》干重华宫。
《宋史·光宗本纪》:绍熙三年十二月癸卯,帝率群臣上《寿皇圣帝玉牒》《圣政》《会要》于重华宫。
《玉海》:绍熙三年十二月四日,进《孝宗圣政》。先二日,亲制序,仍书赐宰臣留正。 又云是年十二月壬寅进《会要》八十册,计三百六十八卷。事虽备载,而首尾前后纷错。
宁宗庆元元年,修《孝宗实录》。是年,上《高宗实录》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庆元元年,开实录院纂修《孝宗实录》。 按《杨大全传》:庆元元年,修《高宗实录》,充检讨官,韩𠈁胄用事。会御史虚位,有力荐大全者,属大全一往见。大全笑谢,决不往,明日遂丐外。时《实录》将上矣,上必推恩,大全不少待。于是除知金州。
庆元三年,京镗等上《神宗玉牒》《高宗实录》
《宋史·宁宗本纪》:庆元三年二月己酉,京镗等上《神宗玉牒》《高宗实录》
庆元六年,率群臣奉上《圣安寿仁太上皇玉牒》《圣政》《日历》《会要》于寿康宫。
《宋史·宁宗本纪》:庆元六年二月己卯,率群臣奉上《圣安寿仁太上皇玉牒》《圣政》《日历》《会要》于寿康宫。按《玉海》:庆元六年二月戊寅,上《太上会要》一百卷。京镗上自淳熙己酉二月,迄绍熙甲寅七月。总二十三类,三百六十四门。礼乐兵财之大原,儒术刑法之要指,取贤敛才之品式,设官分职之制度,九州之别合,四夷之叛服概见于斯。 又云庆元六年二月二十二日进《光宗圣政》。翌日制序,书赐参政臣深甫,并刻石秘府。 又云庆元六年闰三月二十五日秘丞邵文炳言:《孝宗会要》三书统纪未壹,愿汇次为全书制。曰:可。
嘉泰元年二月,修《光宗实录》。七月上孝宗会要
《宋史·宁宗本纪》:嘉泰元年二月癸巳,修《光宗实录》
《职官志》:嘉泰元年,开实录院修纂《光宗实录》

《玉海》:嘉泰元年七月十一日,《孝宗会要》书成,上之。凡二百卷。盖比而同之者六百九十有二条,删而正之者二千八百有七条。润色初绪凡三千八百十八条,别门析类傅合者九,蔓烦者四,增多四十有六。事详文省,纪纲制度粲然有章。序曰:孝宗宪章前烈乂我受民,骤帝驰王跨越周汉,品式备具,规模宏远,诒
谋垂范将亿万年。天叙有典,以正罔缺。熙朝简册,炜煜相望,继今立政立事其一,以孝宗为准。
嘉泰二年春正月,上《高宗实录》。二月,修《高宗正史》《宝训》。九月,修《皇帝会要》
《宋史·宁宗本纪》:嘉泰二年春正月丁卯,陈自强等上《高宗实录》。二月丁亥,修《高宗正史》《宝训》。九月甲寅,修《皇帝会要》。 按《职官志》:嘉泰二年,复开国史院,点检文字一人,书库官八人,楷书四人。
嘉泰三年三月,上《徽宗玉牒》、孝宗、光宗《实录》。五月,搜访旧闻,修三朝正史。八月,进宁宗会要。
《宋史·宁宗本纪》:嘉泰三年三月乙卯,陈自强等上《徽宗玉牒》、孝宗、光宗《实录》。五月癸未,命有司搜访旧闻,修三朝正史,以书来上者赏之。
《玉海》:嘉泰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进今上会要一百十五卷
开禧元年,上《钦宗玉牒》、及《吴皇后圣德事迹》
《宋史·宁宗本纪》:开禧元年闰月戊寅,韩𠈁胄等上《钦宗玉牒》《宪圣慈烈皇后圣德事迹》
开禧三年,章颖上《四将传》,诏付史馆。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开禧三年正月十四日,章颖上《四将传》〈刘、岳、李、魏〉。计七册。诏付史馆。
嘉定五年,彭钦上《圣德记》,诏付史馆。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定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吏侍彭龟年之子钦纂龟年劝讲所得圣语及事实本末,名《圣德记》。上之,诏付史馆。
嘉定六年四月,修庆元六年以来宽恤诏令。九月,上《三祖下七世仙源类谱》《高宗宝训》《皇帝玉牒》《会要》。按《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六年四月戊辰,修庆元六年以来宽恤诏令。九月甲午,史弥远等上《三祖下七世仙源类谱》《高宗宝训》《皇帝玉牒》《会要》。 按《史弥远传》:弥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雪赵汝愚之冤,乞褒赠赐谥,釐正诬史。
《玉海》:嘉定六年闰九月二十七日,进《今上会要》一百卷。
嘉定七年,诏以《会要》。二年一具草,缴进。是年,刘允济上罗从彦《遵尧录》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定七年五月十六日,诏以《会要》。二年一具草,缴进。 又云《圣宋遵尧录》八卷,罗从彦撰,采祖宗故实可垂法后世者纂录。《辩释》,嘉定七年,南剑守臣刘允济上之。
嘉定十一年,修《孝宗宝训》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十一年七月乙酉,修《孝宗宝训》
嘉定十三年,史弥远等上《玉牒》《三祖下七世宗藩庆系录》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十三年五月戊戌,史弥远等上《玉牒》《三祖下第七世宗藩庆系录》
嘉定十四年五月,史弥远等上《孝宗宝训》《皇帝会要》。七月,修《光宗宝训》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十四年五月壬辰,史弥远等上《孝宗宝训》《皇帝会要》。七月丁未,修《光宗宝训》。按《玉海》:嘉定十四年五月壬辰,进《改正会要》一百十五卷及《续修》一百一十卷。
嘉定十五年五月,修《孝宗经武要略》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十五年五月巳己,修《孝宗经武要略》
理宗宝庆三年,宣绘权监修国史、日历,提举编修《敕令》。以史弥远提举编修《玉牒》《会要》《实录》《敕令》
《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宰辅表》:宝庆三年正月乙亥,宣绘特转正奉大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权,监修国史、日历。同提举编修《敕令》。三月丙寅,史弥远少师右丞相兼枢密使提举编修《玉牒》,提举编修《国朝会要》,提举《国史实录》,院提举编修《敕令》。宝庆四年八月,作玉牒殿,奉安累朝玉牒。
《宋史·理宗本纪》:宝庆四年八月甲戌,作玉牒殿,奉安累朝玉牒。
宝庆六年九月,经筵官请以御制四十八条宣付史馆。
《宋史·理宗本纪》:宝庆六年九月辛酉,经筵官请以御制敬天、法祖、事亲、齐家四十八条及缉熙殿榜、《记》宣付史馆。
端平三年,《十三朝会要》成书。
《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儒林·李心传》:传迁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诏无入议幕,许辟官置局,踵修《十三朝会要》。端平三年成书。召赴阙,为工部侍郎。 按《高斯得传》:李心传以著作佐郎领史事,即成都修《国朝会要》,辟为检阅文字。 按《牟子才传》:诏李心传即成都修《四朝会要》,辟兼检校文字。
嘉熙二年三月,以李心传修四朝国史实录。
《宋史·理宗本纪》:嘉熙二年三月壬子,以李心传为秘书少监、史馆修撰,修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国史实录。 按《李心传》:传闭户著书。因崔与之、许奕、魏了翁二十二人之荐,敦遣至阙下。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甫成其三,因言者罢。按《高定子传》:定子拜翰林学士,兼国史、实录院修撰。乞召李心传卒成四朝志、传。 按《杨简传》:门人钱时,不为世儒之学,太史李心传奏召史馆检阅。 按《高斯得传》:李心传方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阅,秩同秘阁校勘,盖创员也。斯得分修光、宁二帝《纪》。寻迁史馆校勘。 按《牟子才传》:心传修《中兴四朝国史》,请子才自助,擢史馆检阅。
淳祐二年春正月,史嵩之等进《玉牒》《四朝国史要略》《日历》《会要实录》
《宋史·理宗本纪》:淳祐二年春正月戊戌,右丞相史嵩之等进《玉牒》《中兴四朝国史》《孝宗经武要略》《宁宗玉牒》《日历》《会要实录》。 按《史嵩之传》:淳祐二年,进高、孝、光、宁帝《纪》《孝宗经武要略》《宁宗实录》《日历》《会要》《玉牒》,进金紫光禄大夫,加食邑。 按《高斯得传》:淳祐二年,四朝《帝纪》书成,上之。嵩之妄加毁誉,改斯得所草《宁宗纪》末卷,斯得与史官杜范、王遂辩之。范报书亦有奸人剿入邪说之语,然书已登进矣。心传藏斯得所草,题其末曰前史官高某撰而已。
《玉海》:淳祐二年上宁宗会要 又云是年二月进四朝史帝纪
淳祐五年二月,范钟等上《玉牒》《日历》《经武要略》《实录》
《宋史·理宗本纪》:淳祐五年二月丁丑,范钟等上《玉牒》《日历》及孝宗、光宗《御集》《经武要略》《宁宗实录》。淳祐十一年二月,郑清之等上《玉牒》《日历》《会要》等书。八月,诏以楼昉《中兴小传》等书,付史馆誊写国。按《宋史·理宗本纪》:淳祐十一年二月乙未,右丞相郑清之等上《玉牒》《日历》《会要》《光宗宁宗宝训》《宁宗经武要略》。八月庚戌,诏以故直龙图阁楼昉所著《中兴小传》百篇、《宋十朝纲鉴》《撮要》二书,付史馆誊写,昉追赠龙图阁待制。
《玉海》:淳祐十一年,命史官分校《四朝史志传》。编修官王撝撰《舆服志》四卷。
宝祐二年,谢方叔等上《玉牒》《日历》《会要》《中兴四朝志传》等书。
《宋史·理宗本纪》:宝祐二年八月癸巳,谢方叔等上《玉牒》《日历》《会要》《七朝经武要略》《中兴四朝志传》,诏方叔、徐清叟、董槐等各进一秩。
《玉海》:宝祐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癸巳,进《四朝史志传》
宝祐五年四月,程元凤等上《玉牒》《日历》等及《四朝志传》
《宋史·理宗本纪》:宝祐五年四月己丑,程元凤等上《玉牒》《日历》等及《中兴四朝志传》。 按《程元凤传》:宝祐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高、孝、光、宁四朝国史未就,奏转任尤煜领其事,纂修成之。〈按玉海闰四月四日修润四朝志传上之〉
景定二年二月,贾似道等上《玉牒》《日历》《会要》、及三宗《实录》等书。十二月,宰臣奏:太子近奉圣训,请宣付史馆。
《宋史·理宗本纪》:景定二年二月戊寅,贾似道等上《玉牒》《日历》《会要》《经武要略》及孝宗、光宗、宁宗《实录》,诏似道、皮龙荣、朱熠、沈炎各进二秩。十二月辛卯,宰臣奏:太子语臣等言:近奉圣训,夫妇之道,王化之基,男女正位,天地大义。平日所讲修身齐家之道,当真履实践,勿徒为口耳之学。请宣付史馆,永为世程法。从之。
景定四年六月,进《玉牒》《日历》《会要》《徽宗长编》《宁宗实录》等书。
《宋史·理宗本纪》:景定四年六月庚午,宰臣进《玉牒》《日历》《会要》《经武要略》《徽宗长编》《宁宗实录》,诏贾似道以下官两转。
度宗咸淳四年八月,奉安《宁宗理宗实录》等书。十二月,《理宗实录》接续起修。
《宋史·度宗本纪》:咸淳四年秋八月壬寅,奉安《宁宗实录》《理宗实录》《御集》《日历》《会要》《玉牒》《经武要略》《咸淳日历》《玉牒》。冬十二月癸巳,史馆以《理宗实录》接续起修。
《儒林·黄震传》:擢史馆校阅,与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
咸淳十年冬十月丁未,董声应进《诸史纂约》《兵鉴》《刑鉴》
《宋史·度宗本纪》不载。 按《瀛国公本纪》:度宗咸淳十年冬十月丁未,饶州布衣董声应进《诸史纂约》《兵鉴》《刑鉴》,诏声应充史馆编校文字。
德祐元年冬十月癸卯,玉牒殿灾。以陆应月为史馆编校正字。
《宋史·度宗本纪》不载。 按《瀛国公本纪》:德祐元年冬十月癸卯,玉牒殿灾。戊午,徵绍兴府处士陆应月为史馆编校正字。

世祖至元十三年二月,收宋史及诸传记,归之国史院。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三年二月丁未,诏秘书省图书,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册,凡典故文字,并户口版籍,尽仰收拾。 按《董文炳传》: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李槃奉诏招宋士至临安,文炳谓之曰:国可灭,史不没。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馀年,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乃得宋史及诸注记五十馀册,归之国史院。 按:阿鲁图进《宋史表》,钦惟世祖皇帝收图书于胜国。辑黻冔于神京,拔宋臣而列政,涂载《宋史》而归秘府。
至元  年,敕词臣撰次《宋史》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脱脱进《辽史表》《宋旧史》,埒诸载记予夺各徇其主传闻,况失其真,我世祖皇帝一视同仁,尝敕词臣撰次二史。
成宗大德 年,袁桷请购求宋史遗书。
《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袁桷传》:大德初,闫复、程文海、王构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升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
顺帝至正三年,诏脱脱等修宋史。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三年四月,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失、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元、侍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 按《脱脱传》:脱脱,字大用。至正元年,为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三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命脱脱为都总裁官。 按《铁木儿塔识传》:时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为总裁官,多所协赞云。 按《太平传》:至正二年,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 按《张起岩传》:诏修辽、金、宋三史,复命入翰林为承旨,充总裁官,积阶至荣禄大夫。起岩熟于金源典故,宋儒道学源委,尤多究心,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淳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
《欧阳元传》:拜翰林学士。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

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元不以口舌争,俟其呈槁,援笔撺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元属笔,帝以元历仕累朝,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及入奏,上称快者再三。 按《吕思诚传》:总裁辽、金、宋三史,升侍御史。 按《揭傒斯传》:至正三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丞相问:修史以何为本。曰: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与;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也。且与僚属官言:欲求作史之法,须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虽小善必录,小恶必记。不然,何以云惩劝。由是毅然以笔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才贤否,一律以是非之公。至于物论之不齐,必反覆辩论,以求归于至当而后止。四年,《辽史》成,有旨奖谕,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朝夕不敢休。 按《巙巙传》:言国家当及斯时修辽、金、宋三史,岁久恐阙逸。后置局纂修,由巙巙发其端。按《泰不华传》:至正元年,召入史馆,与修辽、金、宋三史,书成,授秘书郎。 按《余阙传》: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为翰林,修撰。 按《廉惠山海牙传》:预修辽、金、宋三史,迁崇文太监。 按《李好文传》:改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三史,除治书侍御史,仍与史事。 按《汪泽民传》:至正三年,朝廷修辽、金、宋三史,泽民赴阙,除国子监司业,与修史。书成,迁集贤直学士。 按《张翥传》: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 按《贾鲁传》:会诏修辽、金、宋三史,召鲁为《宋史》局官。书成,选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
至正四年,诏以阿鲁图为宋史总裁。
《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阿鲁图传》:至正四年,诏修辽、金、宋三史,阿鲁图为总裁。
至正五年十月,阿鲁图等进宋史。
《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阿鲁图传》:至正五年,三史成。十月,阿鲁图等既以其书进,帝御宣文阁,阿鲁图复与平章政事帖木儿塔识、太平上奏:太祖取金,世祖平宋,混一区宇,典章图籍皆归秘府。今陛下以三国事迹令儒士纂修,而臣阿鲁图总裁。臣素不读汉人文书,未解其义。今者进呈,万几之暇,乞以备乙览。帝曰:此事卿诚未解,史书所系甚重,非儒士泛作文字也。彼一国人君行善则国兴,朕为君者宜取以为法;彼一朝行恶则国废,朕当取以为戒。然岂止儆劝人君,其间亦有为宰相事,善则卿等宜仿效,恶则宜监戒。朕与卿等皆当取前代善恶为勉。朕或思有未至,卿等其言之。阿鲁图顿首舞蹈而出。

英宗正统八年诏周叙重修宋史
《明外史·周叙传》:正统八年,擢南京翰林侍讲学士叙以宋、辽、金、三《史》,体例多未当,疏请重修。诏许。自撰,力疾诠次,不少暇。
万历二年,朱赓讲宋史。
《明外史·朱赓传》: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囿。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为悚然。进左庶子,兼侍读学士。

宋史部汇考三

元脱脱宋史

四百九十六卷按《明朱英序》:自古详于纪事而远于垂教者,盖莫如史。唐虞三代之书不可尚矣。《春秋》而后,代有作者虽笔削在人褒贬义例不能无所论议,然皆纪事当时,
垂教后世。人得而录之,国学售之书肆,莫不考见古昔以为师法裨益于人旧矣。惟《宋史》一书虽已成于元儒之手,当时藏之书府,迨今百馀年,尚在秘阁。世或有得而录之者,珍藏过于拱璧,不轻假人,而凡志学之士愿见而不可得者,殆饥渴之于饮食也。虽幸陈子经《通鉴续编》之作人或见之,然亦杯酌之间耳,能饱人所欲而快人之心哉?昔予在闽藩,尝假僚友之谊得录于漳浦陈布政所藏抄本于家。惜奔走东西,未遑一展。比来两广,边务暇日欲取而正之,以图梓行。适参政刘昌尝与御史江沂谋,始缮刻成十之一,属江巳代去。刘亦内艰,回得佥事。赵宝来任其责,不远千里购漳浦旧本,内多残缺讹谬,乃命教谕李元、训导廖简、蒐磨订正,使鲁鱼豕亥不谬其间。因拣义官彭章、邹凤以典缮写工直之费,时得按察使严查来任,忻然乐于赞画相与市材募楷书者日录。甫成又遭回禄之厄,故所录者多为煨烬。幸漳浦本独存若有神明护之者。时赵因公过浙,闻之再购得名家所藏善本以寄严。得而喜,躬事督责,期于必成。令再更互参,考谬者正之,缺者补之。书垂成,而工费不继。严又升湖广布政去,得左布政使彭韶、按察使闵圭快,然为经画计以助其成。盖经始于成化辛卯十月,刻成于庚子四月。佥谓是书关系甚大,劳费不赀,几废而复兴者,十年中厄回禄所以幸存于煨烬,获全于绣梓者,盖亦昭昭祐善之私有在,非偶然也。宜序诸首,简庶后来有考焉。惟三代而后,言治者莫如汉唐,继唐而善治者,尤莫如宋。宋德隆盛治教休明,其间明良遭际,所以同心同德,辅成三百馀年之盛。超汉唐而踵三代者,率多后世师法其他。道学渊源振起斯文之山斗,忠节慷慨耿光千古之日星,尤可仰而可学者,具载此书。今诸藩臬皆生长文献,有志圣贤事业者,相与博采区画绣梓以传之,将使四方学者人得而读之,观感兴起,景仰前修懋隆德业以辅翊我皇明亿万斯年之鸿业丕绪,于无穷者端在是矣。其与人为善,裨益将来者岂小也哉。书凡四百九十六卷,本纪四十七,志一百六十二,表三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五。视《续编》亦既详略相仍巨细毕举,学者所宜参考云。成化十六年庚子春三月朔旦,奉敕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桂阳朱英谨序。

宋史部汇考四

《宋史艺文志》《正史》

王旦《国史》一百二十卷。
吕夷简《三朝国史》一百五十五卷。
邓洵武《神宗正史》一百二十卷。
王圭《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
王孝迪《哲宗正史》二百一十卷。
李焘、洪迈《宋四朝国史》三百五十卷。
《宋名臣录》八卷,《宋勋德传》一卷,《宋两朝名臣传》三十卷,《咸平诸臣录》一卷,《熙宁诸臣传》四卷,《两朝诸臣传》三十卷,〈注〉并不知作者。
张唐英《宋名臣传》五卷。
葛炳奎《国朝名臣叙传》二十卷。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三朝国史》,一百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国史》,纪十卷,志六十卷,列传八十卷。吕夷简等撰。初,景德中,诏王旦先、文元、杨亿等九人撰太祖、太宗两朝史。至天圣五年,诏夷简、宋绶、刘筠、陈尧佐、王举正、李淑、黄鉴、谢绛、冯元加入真宗朝史。王曾监修曾罢夷简代。八年书成,计七百馀传。比之《二朝实录》,增者大半,事覈文赡,褒贬得宜,百世之所考信云。

《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
晁氏曰:仁宗、英宗两朝国史也,王圭等撰。元丰五年六月,奏御监修王圭、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赵彦若、曾肇赐银绢有差。苏颂、黄履、林希、蔡卞、刘奉世以它职罢去。吴尤、宋敏求前死皆有锡赉。纪五卷,志四十五卷,比之《实录》事迹颇多,但非寇准、而是丁谓托之神宗诏旨。

《四朝国史》,二百五十卷。
陈氏曰:绍兴二十八年,置修国史院,修《三朝正史》。三十一年提举陈康伯奏纪成,乞选日进呈。至乾道二年闰九月,始与《太上圣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焘言:修《四朝正史》,开院已十七年,乞责以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吕奏志成,十二月进呈。至十三年,修史洪迈奏:昨得旨限一年内修成列传,今已成书。十二月,与《会要》同进。盖首尾三十年,所历史官不知其几矣。
《中兴艺文志》:绍兴末始修神、哲、徽《三朝正史》,越三年纪成。乾道初进,时洪迈已出,李焘未入,馆史官迁易无常莫知谁笔。后又进《钦宗本纪》。诏通为《四朝国史》,乃修诸志。未进,而焘去国。淳熙初,志成。焘之力为多召,修列传垂成而焘卒。上命洪迈专典之。初,迈以孙觌熟宣靖事乃奏令撰蔡京、王黼、童贯、蔡攸、梁师成、谭稹、朱勔种、师道、何栗、刘延庆、聂昌、谭世绩等列传,觌颇徇爱憎,迈多采之。迈又奏:四朝诸臣有虽显贵而无事迹可书者,用迁、固史刘舍、薛泽、许昌例,不为立传。踰年书成。为列传八百七十。迈又尝欲合九朝三史为一书,而不及成。《容斋洪氏随笔》曰:本朝国史,凡三书:太祖、太宗、真宗曰《三朝》,仁宗、英宗曰《两朝》,神宗、哲宗、徽宗、钦宗曰《四朝》,各自记事,至于诸志若天文、地理、五行之类,不免烦复。元丰中,《三朝》已就,《两朝》且成,神宗专以付曾巩使合之。巩奏言:五朝旧史皆累世公卿道德文学朝廷宗工所共准裁,既已勒成大典,岂宜辄议损益?诏不许,始谋纂成。会以忧去,不克成其后。神、哲各自为一史,绍兴初以其是非褒贬皆失实,废而不用。淳熙乙巳,迈承乏修史。丙午之冬成书进御,遂请合九朝为一,寿皇即以见属。尝奏云:臣所为区区有请者,盖以二百年间典章文物之盛分见三书,仓卒讨究,不相贯属。及累代臣僚
名声相继,当如前史以子系父之体类聚归一。若夫制作之事则已经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贬皆有所据依,不容妄加笔削。乞以此奏,下之史院,俾后来史官知所以编缵之意,无或辄将成书擅行删改。上曰:如有未稳处,改削无害。迈既奉诏,开院亦修成三十馀卷矣。而有永思攒宫之役,才归即去国尤袤,以高宗皇帝《实录》为辞请,权罢史院,于是遂已。祥符中,王旦亦曾修撰《两朝史》,今不传。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正史考》

宋史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世家二百五十五卷。
至正二年,中书右丞相脱脱等同史臣纂修。

《焦竑经籍志》《正史》

淳化太祖纪十卷〈注〉张洎
景德修太祖太宗两朝史百二十卷〈注〉胡旦
三朝国史一百五十卷〈注〉吕夷简
仁宗英宗两朝史 卷
元丰两朝正史一百二十卷〈注〉王圭
淳熙四朝正史一百八十卷
淳熙东都事略一百十三卷〈注〉王称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注〉脱脱
宋史新编二百卷〈注〉柯维骐
宋史略四卷〈注〉梁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