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孝经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三卷目录

 孝经部汇考五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孝经部汇考六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孝经〉
  焦竑经籍志〈孝经〉
 孝经部总论
  春秋说题辞〈孝经〉
  孝经钩命决〈论孝〉
  孝经左契〈论孝〉
  孝经右契〈曾子撰 神明〉
  荀子〈大略篇〉
  汉陆贾新语〈慎微篇〉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
  后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号 社稷 礼乐 谏诤 圣人 三教 三纲六纪 五经〉
  郑元孝经注〈序略〉
  王符潜夫论〈断讼篇 正列篇〉
  应劭风俗通〈社神 稷神〉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文章篇〉
  隋王通中说〈王道篇 周公篇〉
  唐长孙无忌奏议〈昊天上帝及五帝异同议 配天议〉
  张齐贤奏议〈明堂告朔议〉
  蒋钦绪驳议〈祭祀〉
  孔元义驳议〈郊丘明堂等严配议〉
  沈伯仪驳议〈明堂严配议〉
  元万顷驳议〈明堂大飨议〉
  苗晋卿文集〈文辞雅丽策〉
  宋王应麟玉海〈宋三朝艺文志〉
  群书备考〈孝经〉
 孝经部艺文一
  曾参赞          唐苏颋
  科斗书后记         韩愈
  孝经台赋          张昔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    宋司马光
  孝经说          范祖禹
  进尚书孝经解劄子     文彦博
  孝经图劄子         前人
  郑居士手写古文孝经跋   真德秀
  代皇子谢赐御书孝经十六句表
               王应麟
  敬陈表章孝经八要疏   明吕维祺
 孝经部艺文二〈诗〉
  孝经诗二首        晋傅咸
  读孝经          唐方愚

经籍典第三百三卷

孝经部汇考五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古文孝经》一卷
《崇文总目》汉侍中孔安国注:班固《艺文志》《孝经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本出屋壁中,前世与郑康成注并行,今孔注不存,而隶古文与章数存焉。

《郑康成注孝经》一卷
《崇文总目》先儒多疑其书,唯晋《孙昶集解》,以此注为优,请与孔注并行,诏可今太学所立。陆德明释文与此相应,五代兵兴中原,久逸其书。咸平中,日本僧以此书来献议,藏秘府。
陈氏曰:世传秦火之后,河间人颜芝得孝经,藏之,以献河间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云康成作注,而《郑志》目录不载,故先儒并疑之。古文有《孔安国传》,不行于世,刘炫为作稽,疑一篇序,所谓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者也,及唐开元中诏议。孔郑二家,刘知几以为,宜行孔废郑,诸儒非之,卒行郑学。按《三朝志》,五代以来,孔郑注皆亡。周显德中新,《罗献别序》《孝经》即郑注者,而《崇文总目》以为咸平中,日本僧奝然所献,未详孰是。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复然,袁枢机仲得之,刻于京口学宫,而孔传不可复见。

《唐明皇孝经注》一卷
《崇文总目》取王肃、刘劭、虞翻、韦昭、刘炫、陆澄六家之说,参仿孔郑旧义,今行于太学。
晁氏曰:何休称?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信斯言也,则《孝经》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则非孔子所著,明矣。详其文书,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柳宗元谓:《论语》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参不然。盖曾氏之徒,乐正子春子思,相与为之,耳余于《孝经》亦云。
陈氏曰: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学御八分,书末有祭酒李齐古所上表,及答诏,且具宰相等名衔,实天宝四载号,为石台《孝经》。乾道中,蔡洸知镇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学宫,云《欧阳公集古录》,无之,岂偶未之见耶?家有此刻,为四大轴,以为书阁之镇,按《唐志》《孝经》制旨。

《元行冲孝经疏》 卷
《崇目总目》明皇既作注,故行冲奉诏作疏,

《孝经正义》三卷。
《崇文总目》皇朝翰林侍讲学士邢炳等撰,初世传行,冲疏外馀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远。咸平中,诏炳及杜镐等,集诸儒之说,而增损焉。

司马君实《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自序先儒皆以为,孔氏避秦禁而藏书,愚切疑其不然。何则秦世科斗之书废绝已久,又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书之令?距汉兴才七年耳!孔氏子孙岂容悉无知者?必待恭王,然后乃出。盖始藏之时去圣未远,其书最真与。夫他国之人转相传授历世疏远者,诚不侔矣。且《孝经》《尚书》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书》之真,而疑《孝经》之伪,是何异?信脍之可,啖而疑炙之,不可食也。
晁氏曰:古文盖孔惠所藏者,与颜芝十八章,大校相似,而析出三章,又有闺门一章不同者,四百馀字。刘向校书,以十八章为定,故世不大传,独有孔安国注今亡然。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司马公为之指解、并音。中兴《艺文志》自唐明皇时,议者排毁古文,以闺门一章为鄙俗,而古文遂废。国朝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
陈氏曰:按《唐志·孝经二十七家今温公序》言,秘阁所藏,止有郑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古文有经无传,以隶体写之,而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王介甫孝经解》一卷
晁氏曰:经云: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而孟子猥曰:父子之间,不责善夫!岂然哉!今介甫因谓:当不义,则诤之,非责善也。噫!不为不义即善矣阿!其所好,以巧慧侮圣人之言,至此君子疾夫!

《范淳夫古文孝经说》一卷
晁氏曰:《元祐中侍经》筵时所上

《晦庵孝经刊误》一卷
中兴《艺文志》刊误谓:今文六章,古文七章,以前为经后为传。经之首,统论孝之终始,乃敷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而其末曰,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其首尾相应,文势联贯,实皆一时之言,而后人妄分为六七。又增子曰:及诗书之文,以杂乎其间,今乃合为一章,而删去子曰者二,引书者一,引诗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复经文之旧。又指传文之失,删去先王见教以下凡六十七字,以顺则逆以下凡九十字馀,从古文。
跋尾云: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察其论,固已及此。又窃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书之言,可发此书之旨者,别为外传〈如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之类,即附始于事亲之传〉,顾未敢耳。语录:《孝经》疑非圣人之言,且如先王有至德要道,此是说得好处,然下面都不曾说得切要处,著但说得孝之效如此,如《论语》中,说孝皆亲切有味,都不如此《士庶人章》说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亲切。陈氏曰:抱遗经于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辩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

《张无垢孝经解》一卷
中兴《艺文志》:九成依今文为解,其谓人各有入道处,曾子则由孝而入,亦名言也。

《黄勉斋孝经本旨》一卷
中兴《艺文志》:干继熹之志,辑六经,论孟之言孝者,为一书,釐为二十四篇,名为《孝经本旨》

《冯椅古孝经辑注》 卷
中兴《艺文志》《椅祖朱氏刊经文》所引诗书之妄,而传,则尽删其所托曾孔答问,与其增益之辞,为《古孝经辑注并引蔡氏注》
《杨慈湖古文孝经解》中兴《艺文志》解中,如德性无生,何从有死?之语,盖近于禅。

《袁广微孝经说》三卷
陈氏曰:广微为鄱,宪日为诸,生说孝经,旁及诸子。诸生录之为此编凡三卷

孝经部汇考六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孝经》

古文孝经序赞 卷
洪兴祖著

孝经注 卷
胡子实著

孝经解 卷
何初著方逢时亦著

孝经传赞 卷
胡一桂著

孝经义疏 卷 画孝经图一卷
俱李孝光著,孝光乐清人,少博学,笃志,隐居,教授。至正中,徵授秘书监,以文章负名。

孝经衍孝编 卷
陈少愚著,少愚青阳人,少好学,博通群书。

孝经章句 卷
吴澄著都昌冯椅亦著

孝经图解 卷
林起宗著

孝经注 卷
许衡著

孝经集注 卷
光泽李应龙著

志孝六篇 卷
晋江钱褒著

孝说 卷
袁甫著

孝经旁训 卷
华亭沈易著

孝经新说 卷
浦阳宋濂著

《焦竑·经籍志》《孝经》

古文孝经一卷〈注〉孔安国传
古文孝经述义五卷〈注〉刘炫
古文孝经指解一卷〈注〉司马光
古文孝经说一卷〈注〉范祖禹
古文孝经解一卷〈注〉杨简
古孝经集注三卷〈注〉冯椅
右古文

郑元孝经注一卷
王肃孝经注一卷
刘劭孝经注一卷
韦昭孝经注一卷
孙熙孝经注一卷
苏林孝经注一卷
谢万孝经注一卷
虞盘佐孝经注二卷
殷仲文孝经注一卷
殷叔道孝经注一卷
慧琳孝经注一卷
元宗孝经注一卷
袁克己孝经注一卷
尹知章孝经注一卷
王元感孝经注一卷
赵克孝孝经传一卷
吕惠卿孝经传一卷
张九成孝经解四卷
袁广微孝经说三卷
吴澄孝经章句一卷
许衡孝经直说一卷
姜氏孝经说一卷
王文献孝经详解一卷
林椿龄孝经全解一卷
沈处厚孝经解一卷
项安世孝经说一卷
袁甫孝经说三卷
徐整孝经嘿注一卷
袁敬仲集议孝经一卷
黄干孝经本指一卷
酸斋孝经直解一卷成斋孝经说一卷
孝经集注三卷〈注〉余本
右传注

孝经义疏十八卷〈注〉梁武帝
孝经义疏一卷〈注〉赵景韶
孝经义疏三卷〈注〉皇侃
孝经讲疏六卷〈注〉徐孝克
孝经义一卷〈注〉梁太史叔明
孝经敬爱义一卷〈注〉萧子显
孝经私记二卷〈注〉周弘正
宋大明讲义疏二卷〈注〉何约之
孝经发题四卷〈注〉太史叔明
孝经新义十卷〈注〉任希古
孝经疏三卷〈注〉元行冲
孝经讲义一卷〈注〉张元老
孝经疏五卷〈注〉贾公彦
孝经指要一卷〈注〉李嗣真
孝经正义三卷〈注〉宋邢炳
孝经简疏一卷〈注〉张崇文
孝经解义二卷〈注〉家滋
孝经义一卷〈注〉赵善湘
孝经通义三卷〈注〉张师尹
孝经疏一卷〈注〉苏彬
孝经讲疏一卷〈注〉任奉古
孝经义一卷〈注〉王安石
右疏义

孝经刊误一卷〈注〉朱熹
孝经刊误一卷〈注〉晏璧
孝经同异三卷〈注〉王行
右考正

孝经外传一卷〈注〉汪直方
孝经外传一卷〈注〉杨起元
演孝经十二卷〈注〉张正儒
广孝经十卷〈注〉徐浩
国语孝经一卷〈注〉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命以裔言译孝经教国人
右广义

孝经释文一卷〈注〉陆德明
右音

孝经勾命决六卷〈注〉宋均注
孝经援神契七卷〈注〉宋均注
孝经内事一卷
孝经纬五卷〈注〉宋均注
孝经元命包一卷
孝经古秘援神二卷
孝经左右握二卷
孝经左右契图二卷
孝经雌雄图三卷
孝经分野图一卷
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一卷
口授图一卷
应瑞图一卷
右纬

孔子为曾子言孝,道门人录之,谓之《孝经》。遭秦燔书,为河间颜芝所藏,汉除挟书律,芝子贞始出之。长孙氏江翁后苍翼,奉张禹所说,皆十八章后,复出古文二十二章。刘向比量二本,除其烦惑,仍以十八章为定。五代兵燹,二本旧注多轶,周显德中新,罗献别序《孝经》。至邢炳,乃合元行冲,所疏为正义,以行顾圣言,简严易直,而天人之道,备非一家所能究也,故并著之,而以纬书,缀于篇末。

孝经部总论《春秋说题辞》《孝经》

孝经者,所以明君父之尊,人道之素,天地开辟,皆在孝。

《孝经钩命决》《论孝》

国多孝,则风雨时,
孝旨如醴泉。
作乐制礼,孝以事天,则景星见也。
流深者,其水不测;孝至者,其敬无穷。
正朝夕者,视北辰;正情性者,视孝子。
不时谓之,败岁不孝,谓之戮民。

《孝经左契》《论孝》

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天,龙负图地,龟出书天,孽消灭,景云出游。庶人孝,则泽林茂,浮珍舒,怪草秀,水出神鱼。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凤凰巢。
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人序孝弟忠信,以自彰,务一德也。
孝子之瀰身也,犹春气之澹澹也。

《孝经右契》《曾子撰》

曾子撰斯,问曰:孝文手驳不同,何子曰吾作《孝经》,以素王,无爵禄之赏,斧钺之诛,与先王以托权自至德要道,以题行首,仲尼以立情性言?子曰:以开号,列曾子,示撰辅诗书,以合谋。

《神明》

内深藏,不足为神;外博观,不足为明。惟孝者,为能法天之神,丽日之明。

《荀子》《大略篇》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汉·陆贾·新语》《慎微篇》

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周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
孔子曰: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言德行而其下顺之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

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绪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去声〉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王曰:善哉。天经既闻得之矣,愿闻地之义。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为,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莫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五音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王曰:善哉。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声言应对者,所以说耳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则目说矣;言理应对逊,则耳说矣;好仁厚而恶浅薄,就善人而远僻鄙,则心说矣。故曰:行意可乐,容止可观。此之谓也。
《班固·白虎通德论》《号》
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故《孝经》曰:君子之教,以孝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社稷》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孝经》曰: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稷者得阴阳中和之气,而用尤多,故为长也。

《礼乐》

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文之喜怒乐?以象天礼,以法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故《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谏诤》

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孝经》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天子置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以顺。左辅主修政刺不法,右弼主纠周言失倾前疑主纠度定德经后,承主匡正常考变。夫四弼兴道,率主行仁。夫阳变于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诤,列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仗群辟也。
诸侯臣对天子,亦为隐乎。然本诸侯之臣,今来者,为聘问天子无恙,非为告君之恶来也。故《孝经》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治能相亲也。

《圣人》

何以言文王武王周公皆圣人?《诗》曰:文王受命,非圣不能受命。《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汤武与文王比方。《孝经》曰:则周公其人也。下言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三教》

三教一体,而分不可单行。故王者行之有先后,何以言三教并施,不可单行也?以忠敬文无可去者也。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为人教也。地道谦卑,天之所生,地敬养之,以敬为地教也。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故《孝经》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

《三纲六纪》

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五经》

已作《春秋》后,作《孝经》。何欲专制正于《孝经》也?夫孝者,自天子,下至庶人,上下通《孝经》者,夫制作礼乐仁之本,圣人道德已备。

《郑元·孝经注》《序略》

《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百行之首,经者至易之称。

《王符·潜夫论》《断讼篇》

《孝经》曰: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今欲变巧伪,以崇善化息辞讼,以闲官事者,莫若表显有行,痛诛无状,道文武之法,明诡诈之信。

《正列篇》

《孝经》云: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由此观之,德义无违神,乃享鬼神,受享福,祚乃隆。故《诗》云: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板板。既醉既饱,福禄来反。此言人德义茂,美神歆享醉饱,乃反报之以福也。

《应劭·风俗通》《社神》

《孝经》

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稷神》

《孝经》

说: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谨按《春秋左氏传》,有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植百谷、蔬果,故立以为稷正也,周弃亦以为稷正也。周弃亦以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礼缘生以事死,故社稷人祀之也。则祭稷谷不得稷米,稷反自食也。而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司马子鱼谏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祭以为人也,民人神之主也,用人其谁享之。《诗》云:吉日庚午,既伯既祷,岂复杀马?以祭马乎!《孝经》之说,于斯悖矣,米之神为稷,故以癸未日,祠稷于西南,水胜火为金相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

《文章篇》

比世往往见有和人诗者,题云敬同,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不可轻言也。

《隋·王通·中说》《王道篇》

薛收问至德要道子,曰:至德其道之本乎?要道其德之行乎?

《周公篇》

杨元感问孝子,曰:始于事亲,终于立身。

《唐·长孙无忌奏议》《昊天上帝及五帝异同议》

《孝经》云:郊祀后稷,别无圆丘之文。王肃等皆以为郊即圆丘,圆丘即郊,犹王城京师异名同实,符合经典,其义甚明。而今从《郑说》,分为两祭,圆丘之外,别有南郊,违弃正经,理深未允。
《孝经》云:严父莫大于配天下。《文》即云: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是明堂所祠,正在配天,而以为但祭星官文违明义。

《配天议》

臣等谨寻方册,历考前规,宗祀明堂必配上帝,谨按《孝经》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伏寻诏意,义在于斯。今所司行令,殊为失旨,又寻汉魏晋宋历代礼仪,并无父子同配明堂之义,惟《祭法》云: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郑元注曰: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禘谓祭昊天于圆丘,郊谓祭上帝于南郊,祖宗谓祭五帝五神于明堂也。寻郑元注乃以祖宗合为一,祭又以文武共在明堂,连衽配祀良为谬矣。故王肃驳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毁之名非。谓配食于明堂者也,审如郑义,则《孝经》当言祖祀于明堂,不得言宗祀也,凡宗者尊也,周人既祖其庙,又尊其祀,孰谓祖于明堂者乎?郑引《孝经》以解祭法,而不晓周公本意,殊非仲尼之意者也!

《张齐贤奏议》《明堂告朔议》

《孝经》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又云:明王以孝理天下,岂有王者设教,使诸侯尊祖告朔,而天子不告也?非所谓以明事神训人事君之义。

《蒋钦绪驳议》《祭祀》

凡言祭祀享三者,祭之互名,本无定议,何以言之?按《孝经》云: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此即宗庙亦言祭祀也。经典此文,不可胜数,据此则钦明所执天,曰祀地,曰祭庙,曰享未得,为定明矣。

《孔元义驳议》《郊丘明堂等严配议》

谨按《孝经》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既言莫大于配天,明配尊大之天,昊天是也。物之大者,莫大于天,推父比天与之相配,行孝之大,莫过于此,以明尊之极也。
《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文王言祖而云宗者,亦是通武王之义。

《沈伯仪驳议》《明堂严配议》

《孝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不严父武王以配天,则武王虽在明堂,理未齐于配祭,既称宗祀,义独主于尊,严虽同两祭,终为一主。故《孝经纬》曰:后稷为天地,主文王为五帝,宗必若一神两主,则五祭十祀,荐献频繁,礼亏于数。此则神无二主之道,礼宗一配之义。

《元万顷驳议》《明堂大飨议》

谨按《明堂大飨》,惟《祀五方帝祭法》云:祖文王而宗武王。郑元注云: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故《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据此诸文,明堂正礼,惟祀五帝配以祖宗及五帝五官神等,自外馀神,并不合预。

《苗晋卿文集》《文辞雅丽策》

《孝经》曰:王者,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理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理。所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而保大定,功勋业盖时也。
《王应麟·玉海》《宋三朝艺文志》
《古文孝经》世不传,历晋至唐,所行唯郑氏者,世以为郑元,唐开元中史官,刘子元證其非,郑元者十有二,诸儒非子元之说。天宝中,元宗自注元行冲造疏授学官,凡今儒者传习焉。五代以来,孔郑二注皆亡,周显德末新罗献别序,《孝经》即郑注者。咸平中,撰正义颁行焉。

《群书备考》《孝经》

《孝经》倡于河间颜芝
《孝经》者,孔子为曾参示孝道也。遭奏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习之。

而注之者凡百家
今所存惟郑氏、明皇及古文三家。

孔安国尚古文而刘炫宗之
《古文孝经》《古文尚书》同出经文,大较相似,只多闺门一章,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隋王邵,于京师,访得孔传,刘炫因序其得丧,讲明之议者,以《闺门章》为鄙俗,多相排毁。宋司马光始取古文,为之指解。

郑元主今文而陆澄讥之
今文即颜芝所出者,郑氏注与元所注及馀书不同,故先儒多疑之。五代兵兴,其书久逸。宋咸平中,日本僧以此书来献,即郑注者,又云新罗所献。

至晦庵刊误一出而始有所准的矣
谓今文六章,古文七章,以前为经,后为传,文势联贯,实皆一时之言,而后人妄分为六七,又增子曰及《诗》《书》之文,以杂乎其间。今乃合为一章,而删去子曰者,二引书者,一引诗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复经文之旧,又指传文之失,删去先王见教以下凡六十七字,以顺则逆以下凡九十字馀,从古文。

孝经部艺文一《曾参赞》唐·苏颋

百行之极,三才以教圣人,叙经曾氏知孝,全予手足,动斯容貌,事君事亲,是则是效。

《科斗书后记》韩愈

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天下之欲铭述其先人功行,取信来世者,咸归韩氏。于时李监阳冰独能篆书,而同姓叔父择木善八分,不问可知其人不如是者,不称三服〈疑〉。故三家传子弟往来,贞元中,愈事董丞相幕府于汴州,识开封令,服之者,阳冰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汉卫宏官》书两部,合一卷。愈宝蓄之,而不暇学后,来京师为四门博士识归公,归好古书,能通之。愈曰:古书得其据,依盖可讲?因进其所有书属。归氏元和来,愈亟不获,让嗣为铭文,荐道功德,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因从归公乞观二部书得之。留月馀,张籍令进士贺拔,恕写以留愈,盖得十四五而归其书归氏。〈十一年六月四日右庶子韩愈记〉

《孝经台赋》张昔

孝为行先教,实理本。故元宗探宣尼之旨,窥圣理之阃,爰索隐以钩深,或词约而意远然。后勒睿旨于他山之石,树崇台为儒林之苑,天文焕发知孝道之克,宣微旨高悬,示仁风之已返,上崇君德,下达人情,王猷玉润,帝典金清,谊虽刑于子,道理实畅乎家声,施之于人,风俗可移,于孝理悬之,于教日月方,比于贞明。不然,何以卓尔孤标?介然守正,金字累累,以条贯银钩,历历而交映,故向之者,修睦就之者,起敬。斯乃示生民之大端,仰高山之景行至哉!圣化本本元元。酌其旨而薄俗,可厚毗于政,而理道可敦。故德以顺民为大,而治以肃教为尊,非无《诗》《书》殆务,陈其行本,非无贵贱,必愿宗其化源,且高而不危者,尚乎台磨而不磷者,莫如石揭贞质于庠序,殊秘府之竹帛,谅乃侔天地而始终,岂特垂载祀于千百?静而绎思文。固在兹一人有作比屋允,釐览君君臣臣之间,则心乎爱矣,于尊尊卑卑之道,则学而知之矧乎,雕琢成章,区分式序,方隅而不失其正篇次,而各得其所,三千子之鼓箧邈矣,具瞻十八章之箴规,触之备举,乃知孝理馨香,有时而彰,不坏不朽,化被无疆,所以播鸿休于玉叶,表嗣子于明王,故曰:孝者,天之经也。宜乎配地久而天长!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宋·司马光

圣人之德,莫加于孝,犹江河之有源,草木之有本,源远则流大,本固则叶繁,秘图所藏《古文孝经》,先秦旧书,传注遗逸,孤学堙微,不绝如线,妄以所闻为指解,一卷云云。

《孝经说》范祖禹

《孝经》

道之根本,学之基址,其言近其旨,远其守约,其施博自微至显,自小至大,自身体发肤爱之至于严父配天,自亲生之膝下,至于天下和平自事父母,至于天地明察,通神明光,四海充其道者,舜文王周公是也。

《进尚书孝经解劄子》文彦博

臣伏以皇帝陛下,间日,御迩英阁令讲官,讲《尚书》又阁之南壁,张《孝经图》,出入观览,有以见陛下,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至德要道孝治天下。臣今辄于《尚书》诸篇中,节录十篇,及《孝经》诸章中,节录六章,进上,以备禁中清閒之暇研究意味,或时令讲官节录疏义,进入上资圣德稽古求治之意。

《孝经图劄子》前人

臣以官忝师保得侍迩英伏睹阁中有,仁祖命学士蔡襄所书《孝经图》张于南壁,以便观览,有以见仁祖孝德在躬,推广以及天下恭,以皇帝陛下天资圣德,行在《孝经》,尝闻令讲官备录经义,进于禁中,臣伏望陛下,日省而时思之。

《郑居士手写古文孝经跋》真德秀

自唐元宗御注《孝经》出世,不复知有《古文》先正,司马公作为指解,太史范公复为之说,于是学者始得见此经旧文,然诵而习之者盖鲜,况能服而行之者乎!居士郑公居其父丧时,手抄此经,遵守惟谨,可谓笃志力行之士,方其落笔时,用纸盖不暇精择此,岂有意于传哉?距今八十有五年蠹蚀之馀,墨色如新,使人捧玩起,敬为善之,不可掩类若此。呜呼!昔人于其先一器一物,犹谨而藏之,况此编居士之心志在焉。主簿君孝且贤,宝之以传。于后,使郑氏子孙世为笃孝之门,岂不休哉?〈主簿名尧佐云〉

《代皇子谢赐御书孝经十六句表》王应麟


臣某言伏蒙圣慈,赐臣御书《孝经》十六句者,睿谟垂裕,夙承父训之严,神画流恩,备举圣经之要,因心立教,拭目知荣,臣某惶惧惶惧,顿首顿首,惟夫子之发微言,为曾参而陈孝道,首述君亲之事,谨始及终,复虞富贵之移,戒危与溢,身行口言之无失天经地义。之兼该事,可法德可尊表里,俱正居致敬养,致乐造次,弗违神明,四海以交孚,进退一忱,而匪懈有览,显亲扬名之旨,绎其精微,披至德要,道之编撮,其枢要创熙朝资善之学,肇祥符丙辰之春,诏儒臣而续是经,锡宸章而刊诸石,荐观洪藻宏贲前,猷臣德愧温文性惭,岐嶷出,有师入,有保蚤;齿虞庠亲,则父尊,则君恪,趋周寝曩者,分封之涣,号诲之全,孝以移忠,旨趋会于五经,未窥圣缊德,教加于百姓,徒仰皇明,载睹河雒图书之光,如亲洙泗问答之语,兹盖恭遇学稽古典,笔寓天常祚嗣,万年受祉,而施于子冠冕,百行得手而应于心,约漆简千有馀,言探骊珠六十四字,淳化秘丘之刻祖武,可绳绍兴御书之朌人文增焕臣敢不聿严,琰写式广家藏明发诵六章之《诗》,远迈唐宫之赐,札夙夜事一人之训,凛如建邸之陈图。臣无任感天荷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臣某惶惧惶惧,顿首顿首,谨言。

《敬陈表章孝经八要疏》明·吕维祺

奏为敬陈表章《孝经》八要,以课实责效事首在皇上躬行大孝,故其一要曰:进讲经筵以树模范,盖天子之孝,与臣下异。而皇上之大孝,又与三代而下之帝王异,何者?臣下以一身一家为孝,皇上以兴起天下之孝,为孝也。三代而下,以试士为表,章皇上大孝以树模范,奏孝治为表章矣。先臣丘浚有言:人君肇修,人纪爱敬,既立则国家天下无不感化。我皇上尝谕臣下,曰:朕不敢与天地祖宗并此。不敢之心大孝也。充此心以敬天仁民,锡类不匮,当深居燕閒时,披阅《孝经》,详玩意义,仍命儒臣进讲,而奏孝治之化,道岂远乎哉!太祖高皇帝曰: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垂万世。成祖文皇帝曰:人君之孝与庶人不同。此诚皇上之所当法者。然世儒之言曰:今天下贪欺成习,兵食告匮,贼寇交讧,何汲汲于此?臣以为凡此者,正由教化之未明,人心之未正,反经之未实,故也矧一代之人心、风俗、声教、德化皆系于人主之精神好。尚盖上之精神,天下之所绳,从而鹄望也。如东汉之节义,唐之诗赋,宋之理学,风教所树,人心景从,况皇上精神所注,首以《孝经》立之绳,鹄而天下有不翕然丕变者,臣不敢信也。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诚行《孝经》于今日之天下,使天下之服习《孝经》者,皆愿为忠臣孝子,皆欲实为朝廷任事,岂复忧贪欺、忧兵食、忧寇贼!何者?得其本故也。得其本而凡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者,其道皆可该也,其次则教储睦族皆孝,治之最大者,是以敢次第言之。二要曰:东宫讲习以端储教。三要曰:颁谕宗戚以敦亲睦,何以明其然也?臣闻太子天下之本,储教致治之源,我皇上加意豫教命太子出阁讲学,所以端轨树范,养正作圣,无不肫摰。臣以为尤必先教以孝,盖孝德之本,教所由生,使太子当蒙养时,即知问安视膳,温凊定省,而预启迪之以舜之大孝,文之止孝,武之达孝,如《孝经》一书,更当朝夕温习,谕令儒臣开导讲解以为,异日孝治天下之本,昔我太祖高皇帝曰:为太子者,当知敦化九族,隆亲亲之恩。我成祖文皇帝曰:皇太子当进学之时,欲使知要庶,几将来太平之望。我仨宗昭皇帝谕杨士奇等,曰:东宫开讲习,当以大经大法进说,非我皇上之所当法者乎!臣又闻《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若是乎,大孝之先,笃亲也。昔我太祖高皇帝谕秦右相郑九成等,曰:朕封建诸子选用傅相,凡与王言,当广学问,陈忠孝,使其聪明,无蔽上下相亲。我成祖文皇帝赐蜀王书,曰:敦书循理,好学不倦,勉自爱重,用副所怀。又曰:国家笃于亲亲,宗室谨于礼法,共保富贵令闻长世。此又非我皇上之所当法者乎!我皇上笃念宗亲备极优渥,而顷又允阁臣杨嗣昌之奏申谕谆切,加以敕奖诫谕,可谓仁之至,义之尽。臣以为当颁《孝经》于各王府宗亲俾,各服习体认,以成皇上亲睦之仁,至于戚臣一体,颁谕宗学一体,试题仍乞谕令选学教授,必以敦孝行通《孝经》为本,庶几恩愈笃于本支义,共固于维城矣。又其次则揆文奋武,宜弘薪槱之运,而敦菁莪之化也。故四要曰:颁行试题以验习学,臣闻孝为百行之原,《孝经》通六经之会,皇上加意此经业,命诵读试题矣,然该部原疏但云:将《孝经》小学间出论题耳!合无责令两雍省直师儒学官凡遇举贡生儒考试,照《经》《书》出题,作制义如解卷,无《孝经》制义以不职论。昔太祖高皇帝谓:教化之道,学校为本,宜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成祖文皇帝谓:学校风化所系在上人作兴之耳!则皇上仰法二祖,教化天下以孝忠者,道必本乎此也!五要曰:乡会出题以隆大典,臣闻汉唐以来,率用《孝经》取士,如汉置《孝经》博士,唐以《论语》《孝经》《孟子》为一经,宋尚书省加试《论语》《孝经》,其来已久。自王安石斥《孝经》贡举,遂不以取士矣。今制乡会试,初场题例以四书,三篇经,四篇合,无敕令习本经者,皆通《孝经》遇乡会试,令出《孝经》题一道。列于四书后,本经前,减本经一篇,即自十三年为始成祖文皇帝,曰:《孝经》者,圣贤之格言大训。宣宗章皇帝曰:设科求贤,愿得忠孝之人,以资国用朕之心。亦如此,则皇上颁行《孝经》。成成祖宣宗之言,此正继志述事之大孝也。六要曰:颁谕武士以明大义。臣闻宋儒程颢看详武学,欲添习《孝经》曰:欲令武勇士知义理。故东汉时,有令虎贲士习《孝经》者,有命期门羽林通《孝经》章句者,而我成祖文皇帝曰:申明武学严其课读,毋为文具。孝宗敬皇帝曰:公侯驸马伯子孙命读书习礼,将来朝廷庶得世臣之用。伏乞皇上谕颁《孝经》于天下武学,其考试必间出《孝经》题目,其武场乡会试亦一体出题,至公侯指挥世袭等官子孙承袭,必间抽《孝经》一二段,命背诵讲解,通者,方许承袭。庶干城腹心之士,犹有敦《诗》《书》《礼》《乐》之风,然辟举不真,风俗不醇,虽欲复古孝治,犹未也。故七要曰:辟举真孝以励士俗。尝闻汉辟举孝廉犹为近古,我祖宗朝尤加意行之。太祖高皇帝曰:为国得宝,不如得贤。又曰:但严举错之,法则冒滥自。革宣宗章皇帝曰:务选经明行修之人,不得滥举,皇上既命复辟举矣。然必深明辟举之首重乎!孝使天下知上意之所重,然后可挽浇俗,而于变耳,合无敕命抚按,遵奉新颁圣谕,每年终汇奏各举通习《孝经》孝友廉让者,无论绅衿隐逸多不过三人,有奔营滥举者,连坐其提学,考较巡,按出巡,听酌举真孝径,自奖劝优赏,如黄香扇枕温席,而举授荣亲王元规著《孝经》义,而诏举高第,皆其遗事也。终八要曰:谕俗讲解以正民风。臣闻化民成俗,以孝为先。太祖高皇帝曰:风俗本乎教化,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成祖文皇帝曰:近俗简乎事亲,此盖教化不明之过。合无敕令天下府州县官于讲乡约时,先宣圣祖六谕,间亦讲说《孝经》,务令通俗易晓,以化乡愚。凡塾师教习处,皆颁《孝经》一部,命诵习讲解,其士民杖笞小过,果能背诵讲解明白者,亦惟宽宥。如司马光讲《庶人章》,以诲父老真德秀,作《庶人章》解以化泉民。又如王渐诵《孝经》义,而乡里惭谢,常景骏以《孝经》化贵乡,而母子感悟,皆其成效也。总之表章八要,以朝廷为万国之倡俾天下皆讲明正学,实敦孝道。如此而期月之间,纪纲粗布行之三年,有不成教化,变风俗,裕兵民,再久之而有不复,祖宗淳熙之化舞干两阶几,致刑措真才辈出,辅德翼治者乎!帝德巍焕不识不知,而顺则王道荡平,无偏无党,而式度斯文未丧,至孝通神。唯在我皇上独断而实行之也。

孝经部艺文二〈诗〉《孝经诗二首》晋·傅咸

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敢恶人;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其民。
以孝事君,不离令名,进思尽忠,不义则争。匡救其恶,灾害不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读孝经》唐·方愚

星彩满天朝北极,源流是处赴东溟。为臣为子须忠孝,莫负宣尼一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