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君子小人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二百九十三卷目录

 君子小人部总论
  易经〈泰卦 否卦 剥卦 遁卦 解卦 革卦 系辞上〉
  书经〈虞书大禹谟 周书旅獒〉
  诗经〈小雅节南山〉
  礼记〈檀弓 礼运 乐记 表记 缁衣〉
  晏子〈问下〉
  孔子家语〈好生 颜回 子路初见〉
  荀子〈劝学篇 修身篇 不苟篇 荣辱篇 儒效篇 王制篇 天论篇 子道篇〉
  韩诗外传〈论君子小人〉
  扬雄法言〈君子篇〉
  王符潜夫论〈论荣〉
  荀悦申鉴〈政体 杂言〉
  徐干中论〈修本篇 贵言篇 艺纪篇 覈辩篇〉
  王通中说〈天地篇 礼乐篇 魏相篇 立命篇〉
  渔樵问对〈论君子小人〉
  何垣西畴常言〈论君子小人〉
  朱子全书〈与杨子直〉
  性理大全〈君子小人之辨〉

学行典第二百九十三卷

君子小人部总论

《易经》《泰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
〈程传〉小谓阴,大谓阳。往往之于外也,来来居于内也。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君子来处于内,小人往处于外。是君子得位,小人在下,天下之泰也。泰之道,吉而且亨也。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程传〉小往大来,阴往而阳来也。则是天地阴阳之气。相交而万物得,遂其通泰也。在人则上下之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大全〉朱子曰:易之阴阳以天地自然之气。论之则不可相无,以君子小人之象,言之则圣人之意。未尝不欲天下之尽,为君子而旡小人也。论阴阳各有一半。圣人于泰否,只为阳说道理。看来圣人出来做,须有一个道理,使得天下皆为君子。世间人多言君子小人常相半,不可太去治他,急迫之却为害。不然。如舜汤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自是小人皆不敢为非,被君子夹持得,皆革面做好人了。

《否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大全〉刘氏曰:否之时虽不利君子之贞,君子之贞不可无也。守此不变时之否,道之亨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大全〉建安丘氏曰:内阴外阳以天道言,内柔外刚以地道言,内小人外君子以世道言。隆山李氏曰:夫阴阳二气对行乎天地间,或者谓阳一而阴二。故君子少小人多,治世少乱世多。然自有天地以来,阴阳二气分于四序。无一岁不得其平者,而君子小人治乱之运,则或不齐,岂幽阴之气独盛于人间。而天运不尔耶。是不然,天人有相胜之理,治乱有可易之运。特在人所以制之者,如何耳。否之世虽,则小人道长君子道消,而所以消小人长君子,亦必有道矣。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程传〉天地不相交通故为否,否塞之时,君子道消当观否塞之象,而以俭损其德,避免祸难不可荣居禄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时,君子居显荣之地,祸患必及其身,故宜晦处穷约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程传〉六二其质则阴柔其居,则中正以阴柔。小人而言则方否于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顺乎。上以求济其否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当否则以道自处,岂肯枉己屈道承顺于上。唯自守其否而已身之否,乃其道之亨也。

《剥卦》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大全〉朱子曰:上九一阳在上,如硕大之果,人不及食,而独留;如君子在上,而小人皆载于下,则是君子之得舆也。然小人虽载君子,而乃欲自下而剥之,则是自剥其庐耳。盖唯君子乃能覆盖小人,小人必赖君子以保其身。今小人欲剥君子,则君子亡,而小人亦无所容其身,如自剥其庐也。且看自古小人欲害君子,到害得尽后,国破家亡,其小人曾有存活得者否。

《遁卦》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程传〉君子观其象以避远乎,小人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则自然远矣。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程传〉四与初为正,应是所好,爱者也。君子虽有所好,爱义苟当遁则去而不疑,所谓克己复礼,以道制欲是以,吉也。小人则不能以义处昵于所好,牵于所私。至于陷辱其身而不能已,故在小人则否也。否不善也。四乾体能刚断者,圣人以其处阴而有系,故设小人之戒,恐其失于正也。

《解卦》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程传〉六五居尊位,为解之主人。君之解也。以君子通言之,君子所亲比者,必君子也。所解去者必小人也。故君子维有解则吉也,小人去则君子进矣。吉孰大焉,有孚者世云见验也。可验之于小人,小人之党去则是君子能有解也。小人去则君子进,正道行天下不足治也。〈大全〉建安丘氏曰:险难小人之为也,小人情状最为不一,狐以言其蛊惑,隼以言其鸷害,拇以言其附丽,负且乘以言其僭窃也。圣人于诸爻,所以斥六三者,已极其形容矣。至此复明以小人斥之,斥之以小人者,所以显其罪而去之也。然生天下之难者,莫甚于小人而人君,能解天下之难者莫大于君子,唯六五之君得君子以为解难之助,此小人之所以心服而退听也。

《革卦》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程传〉革之终革道之成也。君子谓善人良善则已,从革而变其著见若豹之彬蔚也。小人昏愚难迁者,虽未能心化,亦革其面而从上之教令也。龙虎大人之象,故大人云虎,君子云豹也。人性本善,皆可变化,然有下愚。虽圣人不能移者,以尧舜为君,以圣继圣,百有馀年。天下被化可谓深且久矣,而有苗有象其来格烝乂盖亦革面而已,小人既革其外,革道可以为成也。苟更从而深,治之则为已,甚已甚非道也。故至革之终而又征则凶也。当贞固以自守革至于极而不守以贞,则所革随复变矣。天下之事始则患乎。难革已,革则患乎,不能守也。故革之终戒,以居贞则吉也。

《系辞上》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大全〉柴氏中行曰:六三以不正小人据非其位,故有此象人据非其义,之所当有则启谋利者攘夺之心,作易者明义利之分,故于六三之小人,居有德之位,知其必有盗乘其后而夺之,天下之大盗未有不乘隙而动也。

《书经》《虞书·大禹谟》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蔡传〉用舍颠倒,民怨天怒,故我以尔众士奉帝之辞,罚苗之罪。

《周书·旅獒》

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大全〉孙氏曰:君子者,天下之所归心也。待之不以礼则君子去矣。何以尽人之心。小人以力辅我者也,使之不以礼则人怠矣。何以尽彼之力。

《诗经》《小雅·节南山》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大全〉庆源辅氏曰:小人而滥居要职,躐处高位,其智识既不能以照察,几微其才力,又不能以综理事务,则其势必至于分,委姻娅之人以任政,而小人因得以并进,召祸致灾无所不至。不至于危殆,其国家,则不已者。此小人之常态也。若能平其心,视所任之人,有不当者则已之琐;琐姻娅悉皆屏去,
而无使污缙绅,而盗名器焉。则何至于危殆其国家也哉。

《礼记》《檀弓》

子张病,召申详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
〈大全〉长乐陈氏曰:君子小人曰终曰死之别,盖言人生斯世当尽人道。君子之人,人道既尽则其死也。为能终其事,故以终称之。若小人则无可尽之道,只是形气消尽,故称之曰死。终以道言死以形言子张言庶几者,盖以生平持身,唯恐有不尽之道,今至将没幸其得以尽道,而终亦犹曾子知免之意。

《礼运》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大全〉长乐陈氏曰:檗之于酒厚则醇,薄则醨;醇则久,醨则坏。礼之于人厚则君子,薄则小人。君子则安,小人则危。善为酒者,戒其为醨而务其为醇。善为人者,戒其为小人而务其为君子也。

《乐记》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陈注〉君子之乐道,犹小人之乐欲。君子以道制欲,故坦荡荡。小人徇欲忘道,故长戚戚。


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
〈陈注〉情见于乐之初,而见其义之立化成于乐之终,而知其德之尊。君子听之而好善,感发其良心也。小人听之而知过,荡涤其邪秽也。

《表记》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大全〉蓝田吕氏曰:君子之接人也,以信而不以苟。说人故如水淡而可久,此交之所以全而无后怨。故曰淡以成小人之接人也。苟说而不以信故如醴之甘而不可久。此交之所以难保,故曰甘以坏。


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大全〉马氏曰:君子不以色亲人者,以其有相爱之情出于中。愉色婉容见于外,盖真积于内,然后诚动于外。故君子不以色亲人而虑其情之不信也。匿怨而友其人者,君子所耻也。

《缁衣》

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大全〉严陵方氏曰:君子非特其身正,而已于正人又能好而与之,小人非特身不正,而已于正人又且毒而害之,此君子小人好恶之辨也。

《晏子》《问下》

叔向问晏子曰: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曰: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叔向问晏子曰: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曰:君子之大义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义也。

《孔子家语》《好生》

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而不尽其辞,虽有风雨,吾不能入其门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从已。

《颜回》

颜回问君子。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回曰:敢问其次。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
颜回问小人。孔子曰: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颜回问于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

《子路初见》

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荀子》《劝学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修身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也,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吾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怨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訾訾,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不苟篇》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惟其当之为贵。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精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蹠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得,惟其当之为贵。诗曰:物其有矣,维其时矣。此之谓也。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矣。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恶,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之能以义屈伸变应也。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耶。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为名,犹曰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矣。君子挈其辨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者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默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而政事之本也,惟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是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公生明,偏生闇,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掩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曰:盗名不如盗货。田仲史䲡不如盗也。

《荣辱篇》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似贤人也。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熟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馀,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曰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儒效篇》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惟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此之谓也。

《王制篇》

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即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天论篇》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而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曰: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心意脩,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悬者,在此耳。

《子道篇》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韩诗外传》《论君子小人》

君子大心即敬天而道,小心即畏义而节;知即明达而类,愚即端悫而法;喜即和而治,忧即静而违;达即宁而容,穷即纳而详。小人大心即慢而暴,小心即淫而倾;知即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喜则轻易而快,忧则挫而慑;达则骄而偏,穷则弃而累;其肢体之序,与禽兽同节,出则为宗族患,入则为乡里忧。诗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扬雄·法言》《君子篇》

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检押,旁开圣则,撰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般之挥斤,羿之激矢,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称也。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或问:航不桨,冲不荠,有诸。曰:有之。或曰:大器固不周于小乎。曰:斯械也,君子不械。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非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知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荀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荀卿,欤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牛元骍白,晬而角,其升诸庙乎。是以君子全德。或问君子似玉。曰: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或问:仲尼之术,周而不泰,大而不小,用之犹牛鼠也。曰: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它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纪纲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淮南,鲜取焉尔。必也,儒乎。乍出乍入,淮南也;文丽用寡,长卿也;多爱不忍,子长也。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或曰:甚矣。传书之不果也。曰:不果则不果矣,人以巫鼓。或问:圣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诸。曰:吁。是何言欤。丹青初则炳,久则渝。渝乎哉。或曰:圣人之道若天,天则有常矣,奚圣人之多变也。曰:圣人固多变。子游、子夏得其书矣,未得其所以书也;宰我、子贡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颜渊、闵子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圣人之书、言、行,天也。天其少变乎。或曰:圣人自恣欤。何言之多端也。曰:子未睹禹之行水欤。一东一北,行之无碍也。君子之行,独无碍乎。如何直往也。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好,而忘人之好。或曰:子于天下则谁与。曰:与夫进者乎。或曰:贪夫位也,慕夫禄也,何其与。曰:此贪也,非进也。夫进也者,进于道,慕于德,殷之以仁义,进而进,退而退,日孳孳而不知倦者也。或曰:进退则闻命矣,请问退进。曰: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或曰:若此,则何小于必退也。曰:必进易俪也,必退易俪也。进以礼,退以义,难俪也。或曰:人有齐死生,同贫富,等贵贱,何如。曰:作此者其有惧乎。信死生齐,贫富同,贵贱等,则吾以圣人为嚣嚣。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与之。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或问:龙、龟、鸿、鹄不亦寿乎。曰:寿。曰:人可寿乎。曰:物以其性,人以其仁。或问:人言仙者,有诸乎。曰:吁。吾闻伏羲、神农殁,黄帝、尧、舜殂落而死。文王,毕;孔子,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仙亦无益子之汇矣。或曰:圣人不师仙,厥术异也。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实死也。或曰:世无仙,则焉得斯语。曰:语乎者,非嚣嚣也欤。惟嚣嚣能使无为有。或问仙之实。曰:无以为也。有与无,非问也。问也者,忠孝之问也。忠臣孝子,徨乎不徨。或问:寿可益乎。曰:德。曰:回、牛之行德矣,曷寿之不益也。曰:德,故尔。如回之残,牛之贼也,焉德尔。曰:残、贼或寿。曰:彼妄也,君子不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

《王符·潜夫论》《论荣》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困阨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而井臼处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可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为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之淑贞也。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瞍顽恶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祐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二处为愚鄙也。论出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辱而义荣,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宅,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象产于八蛮,而功施齐秦,德立诸夏,令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海由斯观之,凡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哉。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中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盖无羁縻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郡河西,唯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士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

《荀悦·申鉴》《政体》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扑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若夫中人之伦,则刑礼兼焉。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是谓章化,小人之情。缓则骄,骄则恣,恣则急,急则怨,怨则畔。危则谋乱,安则思欲,非威强无以惩之。

《杂言》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太平之世,事闲而民乐遍焉。
君子嘉仁而不责惠,尊礼而不责意,贵德而不责怨,其责也先已。而行也先人,淫惠、曲意、私怨,此三者,实枉贞道,乱大德,然成败得失,莫匪由之。救病不给,其竟奚暇于道德哉。此之谓末俗。故君子有常交,曰义也。有常誓,曰信也。交而后亲,誓而后故狭矣。太上不异古今,其次不异海内。同天下之志者,其盛德乎。大人之志,不可见也。浩然而同于道,众人之志,不可掩也。察然而流于俗,同于道,故不与俗浮沈。

《徐干·中论》《修本篇》

君子之理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理也,先近其末,故功废而雠多。
小人朝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反行,一日之善,而求终身之誉。誉不至则曰:善无益矣。遂疑圣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旧术顺其常好,是以身辱名贱,而不免为人役也。孔子曰:小人何以寿为一日之不能善矣。久恶恶之甚也。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君子自强其所重以取福,小人自安其所轻以取祸。

《贵言篇》

孔子曰:惟君子然后能贵其言,贵其色。小人能乎哉。

《艺纪篇》

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愆而圣贤之器就矣。易曰:富有之谓大业,其斯之谓欤,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

《覈辩篇》

孔子曰:小人毁訾以为辩,绞急以为智,不逊以为勇。斯乃圣人所恶而小人以为美,岂不哀哉。

《王通·中说》《天地篇》

李靖问:任智如何。子曰:仁以为己任,小人任智而背仁为贼,君子任智而背仁为乱。
子曰: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礼乐篇》

子曰: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慢。轻誉苟毁好憎,尚怒小人哉。

《魏相篇》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良以是夫。子曰: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夫如此故免。

《立命篇》

子曰: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服人之身力加之也。君子以义,小人以力,难矣夫。

《渔樵问对》《论君子小人》

渔者问樵者曰:小人可绝乎。曰:不可。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无阴则阳不成,无小人则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间也。阳六分则阴四分,阴六分则阳四分,阴阳相半则各五分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时有盛衰也。治世则君子六分,君子六分则小人四分,小人固不胜君子矣。乱世则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谓各安其分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谓各失其分也。此则由世治,世乱使之然也。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故世治则笃实之士多,世乱则缘饰之士众笃。实鲜不成事,缘饰鲜不败事成多,国兴败多国亡。家亦由是而兴亡也。夫兴家兴国之人,与亡国亡家之人,相去一何远哉。樵者问渔者曰:人所谓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渔者曰: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曰不正则安得谓之才,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谓之才。圣人所以惜乎才之难者,谓其能成天下之事,而归之正者,寡也。若不能归之以正才,则才已难乎。语其仁也。譬犹药之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平药则常日而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能驱重疾而无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谓良药也,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如是,则小人亦有时而用之。时平治定用之则否。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
樵者谓渔者曰:国家之兴亡与夫才之邪正。则固得闻命矣。然则何不择其人而用之。渔者曰:择臣者,君也。择君者,臣也。贤愚各从其类而为奈何。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必有桀纣之臣。尧舜之臣生乎桀纣之世,犹桀纣之臣生乎尧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虽欲为祸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响岂待驱率而然耶。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上好利则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日盛则昌日,削则亡盛之与削昌之与亡,岂其远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尝无小人,乱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众,治世常少而乱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曰观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犹生耘之而求其尽也。亦末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来矣。君子见善则喜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喜之。善恶各从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家与国一也。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乱世则好利。其理一也。

《何垣·西畴常言》《论君子小人》

学成行尊优入圣贤之域者,上达也。农工商贾各随其业以成其志者,下达也。夫子论上达下,达盖以学者对小民而并言也。若夫为恶为不义之小人,彼则有败乱耳恶能达。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馀。
君子有偶为小人所困抑,若自反无愧怍,于我何损。又安知其不为进,德之助欤。
富贵利达是人之所欲也。然而出处去就之异趣。君子小人之攸分,盖君子必审夫理之是非,而小人惟计夫事之利害。审是非则虞人,虽贱非招不往计利害则苟可获禽,虽诡遇为之。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奉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媚上而忽下。小人无常心,故君子恶之。
君子小人互相指为朋党辨之不早,则君子常被诬,而小人常得志也。先儒有言曰:君子至公,引类小人。徇私立党,善夫。为国者知所以扶植善类,而不为恶党所倾其庶几矣。

《朱子全书》《与杨子直》

世间喻于义者则为君子,喻于利者即是小人。而近年一种议论乃欲周旋于二者之间。回互委曲费尽心机,卒既不得为君子,而其为小人亦不索性,可谓误用其心矣。

《性理大全》《君子小人之辨》

程子曰:何以谓之君子,何以谓之小人。君子则所见者大且远,小人则所见者小且近。君子之志所虑者,岂止其一身直虑及天下千万世。小人之虑一朝之忿,曾不遑恤其身。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君子小人之气常相停,但六分君子则治,六分小人则乱。七分君子则大治,七分小人则大乱。如是则尧舜之世不能无小人,盖尧舜之世只是以礼乐法度,驱而之善尽其道而已。然言比屋可封者,以其有教虽欲为恶,不能成其恶。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败物故凶。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客气者是大贤。问君子之与小人处也,必有侵陵困辱之患,则如之何。曰:于是而能反己,兢谨以远其祸则德益进矣。诗不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五峰胡氏曰:君子畏天命顺天时,故不行惊众骇俗之事,而常中小人不知天命以利,而动肆情妄作故行惊众骇俗之事。必其无忌惮而然也。知人之道验之以事而观其辞气,从人反躬者,鲜不为君子。任己盖非者,鲜不为小人。
朱子曰:知人之难尧舜以为病,而孔子亦有听。言观行之戒,然以予观之,此特为小人设耳。若皆君子则何难知之有哉。盖天地之间有自然之理,凡阳必刚,刚必明,明则易知。凡阴必柔,柔必暗,暗则难测。故圣人作易遂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其所以通幽明之故,类万物之情者。虽百世不能易也。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凡其光明正大疏畅洞达,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为威而雨露之为泽,如龙虎之为猛而麟凤之为祥。磊磊落落无纤芥可疑者,必君子也。而其依阿淟涊回互隐伏,纠结如蛇蚓,琐细如虮虱,如鬼域狐蛊,如盗贼诅咒,闪倏狡狯,不可方物者,必小人也。君子小人之极既定于内,则其形于外者。虽言谈举止之微无不发,见而况于事业文章之际尤所谓粲然者,彼小人者。虽曰难知而亦岂得而逃哉。
勉斋黄氏曰:古之君子非仁不存,非礼不立,非义不行,所贵者良贵所乐者。真乐人之知不知,世之用不用,于我何与焉。贫富贵贱,生死祸福日交乎。前不暇顾也后之。君子心之所固有事之所当行,何者为礼,何者为义。何者为智。懵然莫觉也。功名而己耳,利禄而已耳。以区区之私意小智,汲汲然求售于人。虑人之不己用也,委曲迁就以求顺于人幸而得志,侈然以为莫己若也。小不如意则戚戚然,几不能以终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