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三卷目录

 黄芩部汇考
  黄芩图
  本草纲目〈黄芩〉
  直省志书〈招远县 忻州〉
 黄芩部杂录
 黄连部汇考
  黄连图
  本草纲目〈黄连〉
  胡黄连图
  本草纲目〈胡黄连〉
 黄连部艺文一
  黄连赞           宋王微
  黄连赞           梁江淹
  与乔希圣论黄连书      宋秦观
 黄连部艺文二〈诗〉
  黄连            明吴宽
  黄山黄连          僧智舷
 黄连部纪事
 黄连部外编

草木典第一百五十三卷

黄芩部汇考

释名

黄芩《本经》    腐肠《本经》
空肠《别录》    内虚《别录》
经芩《别录》    黄文《别录》
妒妇《纲目》    印头《纲目》
苦督邮《药谱》

黄芩图


《本草纲目》黄芩释名
陶弘景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
李时珍曰: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集解

《别录》曰: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乾。
陶弘景曰: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惟深色坚实者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苏恭曰:今出宜州、鄜州、泾州者佳,兖州大实亦好,名豚尾芩。苏颂曰:今川蜀、河东、陜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馀,茎干粗如著,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乾。《吴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与今所说有小异也。
根气味

苦平,无毒。
《别录》曰:大寒。
吴普曰:神农、桐君、雷公:苦无毒,李当之小温。
李杲曰:可升可降,阴也。
王好古曰:气寒、味微苦而甘,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血分。
张元素曰:气凉味苦甘,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中阴也,入手少阳。《阳明经》酒炒则上行。
徐之才曰: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耆白敛赤小豆、疗鼠瘘。李时珍曰: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朮安胎。
主治

《本经》曰: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曰: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甄权曰: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
大明曰:下气主天行热疾,丁疮排脓,治乳痈发背。张元素曰: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上部积血、补膀胱寒水、安胎养阴退阳。
李时珍曰: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欬肺、痿喉腥、诸失血。
发明

李杲曰:黄芩之中枯而飘者,泻肺火、利气、消痰、除风热、清肌表之热,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补膀胱寒水、滋其化源,高下之分,与枳实、枳壳同例。张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泻肺热一也,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去诸热三也,利胸中气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经诸湿六也,夏月须用七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八也,安胎九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久不能止者,与芍药甘草同用之,凡诸疮痛不可忍者,宜芩连苦寒之药,详上下分身,稍及引经药用之。
朱震亨曰: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朮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补脾也。
罗天益曰:肺主气热伤气,故身体麻木、又五臭入肺为腥,故黄芩之苦寒,能泻火补气而利肺、治喉中腥臭。
苏颂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之。
李时珍曰: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證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證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盖黄芩气寒味苦,色黄带绿,苦入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少阳之證,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呕或渴或否或小便不利,虽曰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成无己注《伤寒论》但云:柴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芍药黄芩之苦以坚敛肠胃之气,殊昧其治火之妙。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阳證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似与《别录》治少腹绞痛、利小肠之文不合,成氏言:黄芩寒中苦,能坚肾,故去之,盖亦不然,至此当以意逆之,辨以脉證可也,若因饮寒受寒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者,是里无热證,则黄芩不可用也,若热厥、腹痛、肺热而小便不利者,黄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观书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昔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病小,便閟服芩连药而愈,此皆热厥之痛也。学者其可拘乎。予年二十时,因感冒欬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馀,益剧,皆以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中肯綮如鼓,应枹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子主治

《别录》曰:肠澼脓血。
附方

三黄丸,孙思邈《千金方》云: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泻五脏火。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三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三物随时合捣下筛,蜜丸乌豆大,米饮,每服五丸,日三,不知增至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马,人用有验,禁食猪肉〈图经本草〉
三补丸,治上焦积热、泻五脏火,黄芩、黄连、黄檗等分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二三十丸〈丹溪纂要〉。肺中有火,清金丸,用片芩炒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肤热如疗方,见发明下。
小儿惊啼,黄芩、人参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水饮下〈普济方〉
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少阳头痛亦治太阳头痛,不拘偏正,小清空膏,用片黄芩酒浸透晒乾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东垣兰室秘藏〉。眉眶作痛、风热有痰,黄芩酒浸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下〈洁古家珍〉
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中心黑朽者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和滓温服〈圣惠方〉。吐衄下血,黄芩三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温服一钱,亦治妇人漏下血〈庞安时卒病方〉
血淋热痛,黄芩一两,水煎热服〈千金方〉
经水不断,芩心丸,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当住,每月却行或过多不止,用条芩心二两,米醋浸七日炙乾,又浸如此七次,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日二次〈瑞竹堂方〉
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霹雳酒下,以秤锤烧赤,淬酒中也。许学士云:崩中多用止血及补血药,此方乃治阳乘于阴,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者也〈本事方〉
安胎清热,条芩、白朮等分,炒为末,米饮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加神曲,凡妊娠调理,以四物去地黄,加白朮,黄芩为末,常服甚良〈丹溪纂要〉。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麦门冬等分,水煎温服,无时〈杨氏家藏方〉
灸疮血出,一人灸火至五壮,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绝,以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即止〈李楼怪證奇方〉。老小火丹,黄芩末,水调涂之〈梅师方〉

《直省志书》招远县

物产黄芩,南中多收买之。

忻州

大岭山,产黄芩。

黄芩部杂录

《物类相感志》:磨黄芩写字在纸上,以水沈去纸,则字画脱在水面上。

黄连部汇考

释名

黄连《本经》    王连《本经》
支连《药性论》   滴胆芝《药谱》

黄连图


《本草纲目》黄连释名
李时珍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集解

《别录》曰: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月、八月采根。
陶弘景曰: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挼去毛,令如连珠。韩保升曰:苗似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凌冬不凋,花黄色。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苏颂曰: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擎有声者为胜,施黔者次之,东阳、歙州、处州者又次之,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江左者,根黄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
苏恭曰: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澧州者更胜。
李时珍曰: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以澧州者为胜,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
根修治

雷敩曰:凡使以布拭去肉毛,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上焙乾用。
李时珍曰: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乾漆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气味

苦寒、无毒。
《别录》曰:微寒。
吴普曰:神农、岐伯、黄帝、雷公苦无毒,李当之小寒。徐之才曰: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元参、白鲜皮、芫花、白僵蚕,畏款冬、牛膝,胜乌头,解巴豆毒。甄权曰:忌猪肉、恶冷水。
雷敩曰:服此药至十两,不得食猪肉,若服至三年,一生不得食也。
李时珍曰:《道书》言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而方家有猪肚黄连丸,猪脏黄连丸,岂只忌肉而不忌脏腑乎。
主治

《本经》曰: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别录》曰: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大明曰: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天行热疾、止盗汗并疮疥,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杀虫。
陈藏器曰:羸瘦气急。
张元素曰:治郁热在中、烦躁恶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满。
王好古曰: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李时珍曰: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及巴豆轻粉毒。
发明

张元素曰:黄连性寒、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阴经,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张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成无己曰: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虚,热蛔得廿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檗之苦以安蛔也。
王好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
朱震亨曰: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下痢胃口热禁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檗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寇宗奭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不必尽剂,虚而冷者,慎勿轻用。
李杲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眼暴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
苏颂曰: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今医家洗眼以黄连、当归、芍药等分,用雪水或甜水煎汤,热洗之,冷即再温,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用之无不神效,盖眼目之病皆是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韩𢘅曰: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不但泻心火,而与芩檗诸苦药列称者,比也,比目疾人,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之,生用为君,佐以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交于顷刻,入五苓滑石,大治梦遗,以黄土姜汁酒蜜四炒为君,以使君子为臣,白芍药酒煮为佐,广木香为使,治小儿五疳,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黄倍之,水丸治五痢,此皆得制方之法也。李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乾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陶弘景曰:俗方多用黄连治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唐慎微曰:刘宋王微《黄连赞》云黄连味苦,左右相因,断凉涤暑,阐命轻身,缙云昔御,飞跸上旻,不行而至,吾闻其人。又梁江淹《黄连颂》云黄连上草,丹砂之次,禦孽辟妖,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驯马匝地,鸿飞以仪,顺道则利。
李时珍曰:《本经》《别录》并无黄连久服长生之说,惟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长生。《神仙传》载封君达,黑穴公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窃,谓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素问载岐伯言,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馀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又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也。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秦公此书盖因王公之说而推详之也。我明荆端王素多火病,医令服金花丸,乃芩连卮檗四味饵至数年,其火愈炽,遂至内障丧明,观此则寒苦之药,不但使人不能长生,久则气增偏胜,速夭之由矣。当以素问之言,为法陶氏遗书之说,皆谬谈也。杨士瀛云黄连能去心窍恶血。
附方

心经实热,泻心汤,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和剂局方〉
卒热心痛,黄连八钱,㕮咀,水煎,热服。〈外台秘要〉肝火为痛,黄连姜汁,炒为末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左金丸,用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同炒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伏暑发热、作渴、呕恶及赤白痢、消渴、肠风、酒毒、泄泻诸病,并宜酒煮黄龙丸主之,川黄连一斤,切以好酒二升半煮乾,焙研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日三服。〈和剂局方〉
阳毒发狂奔走不定,宣黄连、寒水石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浓煎,甘草汤下。〈易简方〉
骨节积热,渐渐黄瘦,黄连四分切,以童子小便五大合浸,经宿,微煎三四沸,去滓,分作二服。〈广利方〉小儿疳热流注,遍身疮蚀,或潮热肚胀,作渴,猪肚黄连丸,用猪肚一个,洗净,宣黄连五两切碎,水和纳入肚中缝定,放在五升粳米上蒸烂,石臼捣千杵,或少入饭同杵,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仍服调血清心之药佐之,盖小儿之病,不出于疳,则出于热,常须识此。〈直指方〉
三消骨蒸,黄连末以冬瓜自然汁浸一夜,晒乾,又浸,如此七次,为末,以冬瓜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大麦汤下,寻常渴只一服见效。〈易简方〉
消渴,尿多肘,后方用黄连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宝鉴》用黄连半斤,酒一升浸,重汤内煮一伏时,取晒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崔氏治消渴,小便滑数如油,黄连五两,栝楼根五

两,为末,生地黄汁丸,梧子大,每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忌冷水猪肉。 《总录》用黄连末入猪肚内,蒸烂捣丸,梧子大,饭饮下。湿热水病,黄连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丸至四五丸,饮下,日三四服。〈范汪方〉
破伤风病,黄连五钱,酒二盏,煎七分,入黄蜡三钱,溶化,热服之。〈高文虎蓼花洲闲录〉
小便白淫,因心肾气不足,思想无穷所致,黄连、白茯苓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补骨脂汤下,日三服。〈普济方〉
热毒血痢,宣黄连一两,水二升煮,取半升,露一宿。空腹热服,少卧将息,一二日即止。〈千金方〉
赤痢久下,累治不瘥,黄连一两,鸡子白和为饼,炙紫为末,以浆水三升,慢火煎成膏,每服半合,温米饮下,一方只以鸡子白和丸服。〈胜金方〉
热毒赤痢,黄连二两,切瓦焙令焦,当归一两焙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陈米饮下,佛智和尚在闽以此济人。〈本事方〉
赤白久痢,并无寒热,只日久不止,用黄连四十九个,盐梅七个入新瓶内烧烟尽热研,每服二钱,盐米汤下。〈杨子建护命方〉
赤白暴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用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次热服。〈经验方〉
冷热诸痢,胡洽九盏汤,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久下悉主之,黄连长三寸,三十枚,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大四枚,重一两,大附子一枚,乾姜一两半,胶一两半,细切,以水五合著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取下,坐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纳诸药入水内,再煎沸辄取下,沸止又上,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顿服即止。〈图经本草〉
下痢腹痛,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日夜数十行,脐腹绞痛,以黄连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当止绞痛也。〈肘后方〉
治痢香连丸,李绛《兵部手集》治赤白诸痢,里急后重腹痛,用宣黄连、青木香等分,捣筛,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饮下,日再服,其效如神,冬冷者以煨蒜捣,和丸之不拘,大人婴孺皆效。 易简方,黄连、茱萸炒过四两,木香面煨一两,粟米饭丸。 钱仲阳香连丸,治小儿冷热痢,加煨熟诃子肉。 又治小儿泻痢,加煨熟肉豆蔻。 又治小儿气虚泻痢、腹痛,加白附子尖。 刘河间治久痢,加龙骨。 朱丹溪治禁口痢,加石莲肉。 王氏治痢渴,加乌梅肉,以阿胶化,和为丸。
五疳八痢,四治黄连丸,用连珠黄连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酒浸炒,一分用自然姜汁炒,一分用吴茱萸汤浸炒,一分用益智仁同炒,去益智研末,白芍药酒煮切,焙四两,使君子仁焙四两,广木香二两为末,蒸饼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食前下日三服,忌猪肉冷水。〈韩氏医通〉
伤寒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斤,乌梅二十枚,去核,炙燥为末,蜡一棋子大,蜜一升合煎和丸,梧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三服。 又方黄连二两,熟艾如鸭子大一团,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立止。〈并肘后方〉
气痢后重里急,或下泄,杜壬方,姜连散,用宣连一两,乾姜半两,各为末,收每用连一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或米饮下,神妙。 济生方秘传,香连丸,用黄连四两,木香二两,生姜四两,以姜铺砂锅底,次铺连,上铺香,新汲水三碗,煮焙研,醋调,仓米糊为丸,如常日服五次。
小儿下痢赤白多时,体弱不堪,以宣连用水浓煎和蜜,日服五六次。〈子母秘录〉
诸痢脾泄,脏毒下血,雅州黄连半斤,去毛切,装肥猪大肠内,扎定入砂锅中,以水酒煮烂,取连焙研末,捣肠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汤下,极效。〈直指方〉湿痢肠风,百一选方,变通丸治赤白下痢,日夜无度及肠风下血,用川黄连去毛,吴茱萸汤泡过,各二两同炒香,拣出,各为末,以粟米饭和丸,梧子大,各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姜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汤下,此乃浙西河山纯老方,救人甚效。 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二味加白芍药同炒,研蒸饼和丸服。聚金丸,治肠胃积热,或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脉弦数,黄连四两,分作四分,一分生用,一分切炒,一分炮切,一分水浸晒研末,条黄芩一两,防风一两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泔浸枳壳水,食前送下,冬月加酒蒸大黄一两。〈杨氏家藏方〉
脏毒下血,黄连为末,独头蒜煨研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陈米饮下四十丸。〈济生方〉
酒痔下血,黄连酒浸,煮熟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一方用自然姜汁浸焙炒。〈医学集成〉鸡冠痔疾,黄连末傅之,加赤小豆末尤良。〈斗门方〉痔病秘结,用此宽肠,黄连枳壳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医方大成〉
痢痔脱肛,冷水调黄连末涂之,良。〈经验良方〉脾积食泄,川黄连二两为末,大蒜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活人心统〉
水泄脾泄,神圣香黄散,宣连一两,生姜四两,同以文火炒至姜脆,各自拣出为末,水泄用姜末,脾泄用连末,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甚者不过二服亦治痢疾。〈博济方〉
吐血不止,黄连一两捣散,每服一盏,水七分入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大人小儿皆治。〈简要济众方〉眼目诸病,胜金黄连丸,用宣连,不限多少,搥碎以新汲水一大碗浸六十日,绵滤取汁入原碗内,重汤上熬之,不住搅之,候乾即穿地坑子,可深一尺,以瓦铺底,将熟艾四两坐在瓦上,以火然之,以药碗覆上,四畔泥封,开孔出烟尽,取刮下丸,小豆大,每甜竹叶汤下十丸。 刘禹锡传信方,羊肝丸治男女肝经不足,风热上攻,头目昏暗,羞明及障瞖青盲,用黄连末一两,羊子肝一具,去膜擂烂和丸,梧子大,每食后暖浆水吞十四丸,连作五剂瘥。昔崔承元活一死囚,囚后病死,一旦崔病内障,逾年半夜独坐,闻阶除悉窣之声,问之,答曰:是昔蒙活之囚,今故报恩,遂告以此方而没,崔服之,不数月,眼复明,因传于世。
暴赤眼痛,宣黄连剉以鸡子清浸,置地下一夜,次早滤过,鸡羽蘸滴目内。 又方,苦竹两头留节,一头开小孔入黄连片在内,油纸封浸井中一夜,次早服竹节内水,加片脑少许,外洗之。 选奇方,用黄连、乾姜、杏仁等分为末,绵包浸汤,闭目乘热淋洗之。 海上方,用黄连、冬青叶煎汤洗之。
小儿赤眼,水调黄连末贴足心,甚妙。〈全幼心鉴〉烂弦风眼,黄连十文,槐花轻粉少许为末,男儿乳汁和之,饭上蒸过,帛裹熨眼上三四次,即效,屡试有验。〈仁存方〉
目卒痒痛,乳汁浸黄连,频点眦中,抱朴子云,治目中百病。〈外台秘要〉
泪出不止,黄连浸浓汁渍,拭之。〈肘后方〉
牙痛恶热,黄连末掺之,立止。〈李楼奇方〉
口舌生疮,肘后方,用黄连煎酒,时含呷之。 赴筵散,用黄连、乾姜等分为末,掺之。
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为末,每蜜汤服五分,走马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简便方〉
小儿鼻𧏾,鼻下两道赤色有疳,以米泔洗净,用黄连末傅之,日三四次。〈张杰子母秘录〉
小儿月蚀生于耳后,黄连末傅之。〈同上〉
小儿食土,取好黄土煎黄连汁搜之,晒乾与食。〈姚和众童子秘诀〉
预解胎毒,小儿初生,以黄连煎汤浴之,不生疮及丹毒。 又方未出声时以黄连煎汁灌一匙,令终身不出斑,已出声者灌之,斑虽发亦轻,此祖方也。〈王海藏汤液本草〉
腹中鬼哭,黄连煎浓汁,常常呷之。〈熊氏补遗〉
因惊胎动出血,取黄连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妊娠子烦,口乾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酒蒸黄连丸亦妙。〈妇人良方〉
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王氏简易方〉
中巴豆毒,下利不止,黄连乾姜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胡黄连释名

胡黄连《纲目》   割狐露泽《纲目》

胡黄连图


《本草纲目》胡黄连释名
李时珍曰: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割狐露泽胡语也。
集解

苏恭曰:胡黄连出波斯国,生海畔,陆地苗若夏枯草,根头似鸟嘴,折之,内似鸲鹆眼者良。八月上旬采之。苏颂曰: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乾则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收采,折之,尘出如烟者,乃为真也。
根气味

苦平无毒。
苏恭曰:大寒,恶菊花、元参,白鲜皮解巴豆毒,忌猪肉,令人漏精。
主治

苏恭曰:补肝胆明目,治骨蒸劳热,三消五心烦热,妇人胎蒸虚惊,冷热泄痢,五痔厚肠胃,益颜色,浸人乳汁点目甚良。
开宝曰:治久痢成疳,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伤寒欬嗽,温疟理腰肾,去阴汗。
朱震亨曰:去果子积。
附方

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为末,用猪胆汁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吞之,卧时再服,甚效。〈苏颂图经本草〉
小儿潮热,往来盗汗,用南番胡黄连、柴胡等分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至五丸,安器中以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和滓服。〈孙兆秘宝方〉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不可,用大黄、黄芩,伤胃之药,恐生别證,以胡黄连五钱,灵脂一两,为末,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米饮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鉴〉肥热疳疾,胡黄连丸,用胡黄连、黄连各半两,朱砂二钱半,为末,入猪胆内扎定,以杖子钓悬于砂锅内,浆水煮一炊,久取出,研烂入芦荟、麝香各一分,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饮下。〈钱乙小儿方诀〉五心烦热,胡黄连末,米饮服一钱。〈易简方〉
小儿疳泻,冷热不调,胡黄连半两,绵姜一两,炮为末,每服半钱,甘草节汤下。〈卫生总微论〉
小儿自汗盗,汗潮热往来,胡黄连、柴胡等分为末,蜜丸,芡子大,每用一二丸,水化开,入酒少许。重汤煮一二十沸,温服。〈保幼大全〉
小儿黄疸,胡黄连、川黄连各一两,为末,用黄瓜一个,去瓤留盖入药,在内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捣丸,绿豆大,每量大小,温水下。〈总微论〉
吐血衄血,胡黄连、生地黄等分为末,猪胆汁丸,梧子大,卧时茅花汤下五十丸。〈普济方〉
血痢不止,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分为末,蜡茶清下。〈普济方〉
热痢腹痛,胡黄连末饭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三十丸。〈鲜于枢钩元〉
婴儿赤目,茶调胡黄连末涂手足心,即愈。〈济急仙方〉痈疽疮肿已溃、未溃皆可用之,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以茶或鸡子清调涂。〈简易方〉
痔疮疼肿不可忍者,胡黄连末,鹅胆汁调擦之。〈孙氏集效方〉
怪病血馀方,见木部茯苓下。

黄连部艺文一《黄连赞》宋·王微

黄连味苦,左右相因,断凉涤暑,阐命轻身,缙云昔御,飞跸上旻,不行而至,吾闻其人。

《黄连赞》梁·江淹

黄连上草,丹砂之次,禦孽辟妖,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驯凤匝地,鸿飞以仪,顺道则利。

《与乔希圣论黄连书》宋·秦观

某比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数十两,犹不已,不知果然否。审如所闻,殆不可也。某顷年血气未定,颇好方术之说,读医经数年,尝记释者云,服黄连苦参,久而反热,甚以为不然,后乃信之。盖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故酸先归肝,苦先归心,甘先归脾,辛先归肺,咸先归肾,入肝则为温,入心则为热,入肺则为清,入肾则为寒,入脾则为至阴,而血气兼之,皆谓增其气不已,则脏气有所偏胜,有所偏胜则必有所偏绝,黄连苦参性虽大寒,然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则心火之气胜,火胜则热,乃其理也。眼疾之生,本于肝之热,肝与心为子母,夫心为子,肝为母,心火也。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尝患一水不胜二火,今病本于肝而久饵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所谓以火救火,命之曰益多,其不可亦明矣。夫药所以疗疾,其过也。适所以为疾,闻比初作时十已损,其七八正宜,节药慎护饮食,以俟其自平,非如决疣溃痈,可以忽然一朝去也。辄具以进,惟留意而听之无忽。

黄连部艺文二〈诗〉《黄连》明·吴宽

花细山桂然,阶下不堪嗅。野人斸其根,根长节应九。苦节不可贞,服食可资寿。其功利于病,有客嫌苦口。戒予勿种兹,味苦知难受。岂不见甘草,百药无不有。

《黄山黄连》僧智舷

黄山有黄连,甘美类蘋果。不是性味移,头陀能忘苦。

黄连部纪事

《范子计》:然黄连出蜀都,黄肥坚者善。
《名山记》:扶容石草多黄连。
《宋史·地理志》:施州贡黄连。
《东坡杂记》:丙子寒食日宝积,长老昙颖言惠州澄海十五指挥使姚欢守把阜民监,熙宁中,赵熙明知州巡检姓申者,与知监俞懿有隙,吏士与监卒忿争,遂告监卒反,熙明为闭衙门,出甲付巡检往讨之,欢执杖立监门,白巡检以身任监卒不反,乞不交锋,巡检无以夺,为敛兵而止。是日,微欢惠州几殆,欢今年八十馀,以南安军功迁雄略指挥使,老于广州,须发不白,自言六十岁,患癣疥,周匝顶踵,或教服黄连,遂愈。久服故发不白,其法以黄连去头,酒浸一宿,焙乾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日午临卧酒吞二十丸。《异林弘治》:乙卯,长沙大旱,黄连上生王瓜。
《峨眉县志》:物产黄连,产于山岩,人所罕到之处,采者必以藤系腰,悬于岩上,自为升降。以采觅之,然亦不能多得。
《延安府志》:洛川县黄连河县南七十里,古出黄连,地迹犹存。
《丹阳县志》:黄连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相传有黄连树生其上,其大十围,故名。

黄连部外编

《汉武帝内传》:封君达陇西,人初服黄连五十馀年,入鸟鼠山服水银百馀年,还乡里如二十年,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
《神仙传》:黑穴公服黄连得仙。
《永嘉记》:松阳县草有黄连,覆地土,人取者必祷祠,若失神意,则化为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