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目录

 薄荷部汇考
  薄荷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薄荷考〉
  本草纲目〈薄荷〉
 薄荷部艺文
  题画薄荷扇〈二首〉    宋陆游
 薄荷部纪事
 薄荷部杂录
 蘩蒌部汇考
  蘩蒌图
  尔雅〈释草〉
  本草纲目〈蘩蒌〉
 茵蔯部汇考
  茵蔯图
  本草纲目〈茵蔯蒿〉
 茵蔯部选句
 萹蓄部汇考
  萹蓄图
  诗经〈卫风淇奥〉
  尔雅〈释草〉
  毛诗陆疏广要〈菉竹猗猗〉
  徐光启农政全书〈萹蓄考〉
  本草纲目〈萹蓄〉
 萹蓄部杂录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四卷

薄荷部汇考

《释名》
薄荷〈本经〉      菝〈本经〉茇葀〈甘泉赋〉     茇〈字林〉冰喉尉〈药谱〉     蕃荷菜〈千金方〉
吴菝〈食疗本草〉   南薄荷〈衍义〉石薄荷〈衍义〉     新罗薄荷〈衍义〉
金钱薄荷〈纲目〉    鸡苏〈农政全书〉

薄荷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薄荷考》

一名鸡苏,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茎方,叶似荏子叶,小颇细长,又似香菜叶,而大,开细碎黪白花,其根经冬不死,至春发苗,味辛苦,性温无毒,一云性平,东平龙脑冈者尤佳,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閒,彼人多作茶饮,俗呼为新罗薄荷,又有南薄荷,其叶微小。
《救饥》
采苗叶煠熟,水浸去辣味,油盐调食。与薤作齑食相宜,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并宜,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猫食之即醉,物相感耳。
《本草纲目》《薄荷释名》
李时珍曰:薄荷,俗称也。陈士良《食性本草》作菝,扬雄《甘泉赋》作茇葀,吕忱《字林》作茇苦,则薄荷之为讹称可知矣。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故陈士良谓之吴菝,以别胡菝也。寇宗奭曰:世称此为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所以别之。
汪机曰:小儿方多用金钱薄荷,谓其叶小,颇圆,如钱也。书作金银,误矣。
集解

苏颂曰:薄荷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暴乾,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治风寒,为要药,故人家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閒,彼人多以作茶饮之。俗呼新罗薄荷,近汴洛僧寺或植一二木部,天宝单方所谓连钱草者是也。又有石薄荷,生江南山石閒,叶微小,至冬紫色,不闻有别功用。
苏恭曰:薄荷,人家种之,亦堪生食,一种蔓生者,功用相似。
李时珍曰: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物类相感志云,凡收薄荷,须隔夜,以粪水浇之,雨后乃可刈收,则性凉,不尔则不凉也,野生者茎叶气味都相似。
茎叶气味

辛温无毒。
孙思邈曰:苦辛平。
张元素曰:辛凉。
雷敩曰:茎性燥。甄权曰:同薤作齑食相宜,新病瘥人勿食之,令人虚汗不止,瘦弱人久食之,动消渴病。
茎叶主治

《唐本草》曰: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解劳乏,亦堪生食。孙思邈曰:作菜久食,却胃气,辟邪毒,除劳气,令人口气香洁,煎汤洗漆疮。
甄权曰:通利关节,发毒汗,去愤气,破血止痢。
陈士良曰:疗阴阳毒,伤寒,头痛,四季宜食。
陈日华曰:治中风,失音,吐痰。
苏颂曰: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为要药。孟诜曰: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李杲曰:清头目,除风热。
李时珍曰: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𤻤疮疥风瘙瘾𤺋,捣汁含漱,去舌胎语涩,挼叶塞鼻,止衄血,涂蜂螫蛇伤。
发明

张元素曰:薄荷辛凉,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故能去高巅及皮肤风热。
陈士良曰:薄荷能引诸药入营卫,故能发散风寒。寇宗奭曰:小儿惊狂壮热,须此引药,又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猫食薄荷则醉,物相感耳。王好古曰:薄荷手足厥阴气分药也,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馀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李时珍曰:薄荷入手太阴足厥阴,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𤻤疮疥,为要药。戴原礼氏治猫咬,取其汁涂之,有效,盖取其相制也。陆农师曰,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桑葚鸠之酒也。𦬣草鱼之酒也。昝殷食医心镜云,薄荷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食,并宜,盖菜之,有益者也。
附方

清上化痰,利咽隔,治风热,以薄荷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简便单方〉
风气瘙痒,用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方〉
舌胎语蹇,薄荷自然汁,和白蜜姜汁擦之。〈医学集成〉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乾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明目经验方〉
瘰𤻤结核,或破未破,以新薄荷二斤取汁,皂荚一挺,水浸去皮,捣取汁,同于银石器内熬膏,入连翘末半两,连白青皮,陈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同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下。〈济生方〉
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乾者水煮绵裹塞鼻。〈许学士本事方〉
血痢不止,薄荷叶煎汤,常服。〈普济方〉
水入耳中,薄荷汁滴入,立效。〈外台秘要〉
蜂虿螫伤,薄荷叶挼贴之。
火毒生疮,火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频涂,立愈。〈张果医说〉
薄荷部艺文〈诗〉《题画薄荷扇》宋·陆游
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自怜不及狸奴黠,烂醉篱边不用钱。


一枝香草出幽丛,双蝶纷飞戏晚风。莫恨村居相识晚,知名元向楚辞中。

薄荷部纪事

《贵耳集》:杨伯洪知黄州,忽一日早饭,觉有薄荷气,食之而疑,素养白鸡黑犬,就其内饲之,鸡与犬俱毙,有孙来前以匙数粒食之,晚亦毙。杨始惊,急服解毒药,呕血数升,遂将庖者鞫之,乃云:童德兴授其药。庖则荆湖制司,人后改为饭局童,谕之药不验,当以薄荷可发。朝廷知之,差中使赍金器宣赐兼抚问伯洪,引庖者对中使,自白本末,中使亦惊,复奏童德,兴赴召,虑事觉,先饮药而卒。

薄荷部杂录

《发蒙记猫》:以薄荷为酒,谓饮之即醉也。
《续博物志》:猫食薄荷则醉。
《物类相感志》:薄荷去鱼腥。

蘩蒌部汇考

《释名》
〈尔雅〉       〈尔雅〉鸡肠草〈尔雅注〉    蘩〈尔雅疏〉鹅肠草〈纲目〉     滋草〈纲目〉
辽缕〈纲目〉

蘩蒌图


《尔雅》《释草》

〈音敖〉〈音〈音缕〉
〈注〉今蘩也,或曰鸡肠草。〈疏〉蔜一名,一名蘩,一名鸡肠草。《本草》云蘩味辛。《陶注》此菜人以作羹。《唐本注》云此即鸡肠草也,多生下湿坑渠之侧,人家园庭亦有,此草是也。
《本草纲目》《蘩释名》
李时珍曰:此草茎蔓甚繁,中有一缕,故名,俗呼鹅儿肠菜,象形也。易于滋长,故曰滋草。《古乐府》云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滋乃草名,即此也。
集解

《别录》曰:繁缕五月五日日中采,乾用。
苏恭曰:此即是鸡肠也,多生湿地坑渠之侧,流俗通谓鸡肠,雅士总名繁缕。
孟诜曰:繁缕即藤也,又恐白软草似之。
韩保升曰:叶青花白,采苗入药。
苏颂曰:即鸡肠也,南中多有之,生于田野间,近水下湿地,亦或有之,叶似荇菜而小,夏秋间生小白黄花,其茎梗作蔓,断之有丝缕,又细而中空,似鸡肠,因得此名。《本草》繁缕鸡肠作两条,苏恭以为一物,谨按郭璞注尔雅云,缕一名鸡肠草,实一物也,今南北所生或肥瘠不同,故人疑为二物,而葛洪《肘后方》治卒淋云,用鸡肠及繁缕,如此又似是一物,其用大概主血,故人宜食之。
李时珍曰:繁缕即鹅肠,非鸡肠也。下湿地极多,正月生苗,叶大如指头,细茎引蔓断之,中空有一缕如丝,作蔬甘脆,三月以后渐老,开细瓣白花,结小实,大如稗粒,中有细子,如葶苈子。吴瑞《本草》谓黄花者为繁缕,白花者为鸡肠,亦不然,二物盖相似。但鹅肠味甘,茎空有缕花,白色鸡肠味微苦,咀之涎滑,茎中无缕,色微紫,花亦紫色,以此为别。
气味

酸平无毒。
甄权曰:苦。
李时珍曰:甘微咸。
孟诜曰:温。
孙思邈曰:黄帝云合䱉鲊食,发消渴,令人多忘。
主治

《别录》曰:积年恶疮痔不愈。
陈藏器曰:破血下,乳汁产妇宜食之,产后腹有块痛,以酒炒绞汁,温服,又暴乾为末,醋糊和丸,空腹服五十丸,取下恶血。
发明

陶弘景曰:此菜五月五日采,暴乾,烧作屑,疗杂疮有效,亦杂百草,服之,不止此一种也。
孟诜曰:治恶疮有神效之功,捣汁涂之,作菜食益人,须五月五日者乃验。
李时珍曰:能去恶血,不可久食,恐血尽也。
附方

食治乌髭,繁缕为齑,久久食之,能乌髭发。〈圣惠方〉小便卒淋,繁缕草满两手,水煮,常常饮之。〈范汪东阳方〉产妇有块作痛,繁缕方见上。丈夫阴疮茎及头溃烂,痛不可忍,久不瘥者,以五月五日繁缕烧焦五分,入新出蚯蚓屎二分,入少水和研,作饼贴之,乾即易,禁酒面五辛及热食等物,甚效。〈扁鹊方〉

茵蔯部汇考

释名

因尘〈广雅〉      茵蔯蒿〈本经〉
石茵蔯〈大明〉     山茵蔯〈图经〉
龙脑薄荷〈俗名〉

茵蔯图


《本草纲目》《茵蔯蒿释名》
陈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
李时珍曰:按张揖《广雅》及吴普《本草》并作,因尘不知何义。
集解

《别录》曰:茵蔯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乾。
陶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
韩保升曰:叶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蔯出和州及南山岭上,一名石茵蔯。苏颂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乾,今谓之山茵蔯,江宁府一种茵蔯,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白蒿,一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为茵蔯,入药,今南方医人用山茵蔯,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蔯,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甘苦,乾则色黑,江南所用者,茎叶都似家茵蔯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葇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若误作解脾药服,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蔯蒿,无山茵蔯,注云叶似蓬蒿而紧细,今汴京北地所用山茵蔯是也。大抵世方用山茵蔯疗体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汴京所用山茵蔯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蔯疗伤寒,脑痛绝胜比见,诸医议论谓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蔯蒿,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蔯也。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更当考论尔。
雷敩曰: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阴乾,去根,细剉,勿令犯火。
李时珍曰:茵蔯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蔯所以别家茵蔯也。洪舜《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蔯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蔯苗,和粉面作茵蔯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土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蔯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岐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䕡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
茎叶气味

苦平微寒,无毒。
吴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
甄权曰:辛苦,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蔯苦凉,无毒,伏硇砂。张元素曰:苦甘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
主治

《本经》曰: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目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
《别录》曰: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陈藏器曰: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大明》曰:石茵蔯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瘕,并闪损乏绝。
发明

陶弘景曰:《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蔯乃云,此恐是误耳。
寇宗奭曰: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身,面悉黄者,用之极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面身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治不对,而食不减,予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蔯,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为散,每用三钱,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此药以山茵蔯为本,故书之。
王好古曰:张仲景茵蔯,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祇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蔯附子汤,大抵以茵蔯为君主,而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附方

茵蔯羹除大热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蔯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食医心镜〉
遍身风痒,生疮疥,用茵蔯煮浓汁洗之,立瘥。〈千金方〉𤻤疡风病,茵蔯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行功纂要〉
风疾挛急,茵蔯蒿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和匀如常法酿酒服之。〈圣济总录〉
痫黄如金,好眠吐涎,茵蔯蒿,白鲜皮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三十六黄方〉
遍身黄疸,茵蔯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于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蔯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秘方也。眼热赤肿,山茵蔯,车前子等分煎汤,调茶调散服,数服。〈直指方〉

茵蔯部选句

宋苏轼诗:堆盘红缕细茵蔯,巧与椒花两斗新。明王世贞诗:坐来薜荔时添润,斋罢茵蔯尚送香。

萹蓄部汇考

释名

〈尔雅〉       萹蓄〈尔雅〉
𦺇〈韩诗〉       萹竹〈诗传〉扁筑〈说文〉      扁辨〈纲目〉
扁蔓〈纲目〉      粉节草〈纲目〉
道生草〈纲目〉

萹蓄图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又〉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又〉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传〉绿王刍也,竹萹竹也。〈注〉韩诗竹作𦺇𦺇萹筑也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父杀虫。《草木疏》云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也。〈正义〉释草曰竹萹,蓄李巡曰一物二名,郭璞曰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此作竹萹,竹字异音同,故孙炎某氏皆引此诗,明其同也。陆玑云绿竹,一草名,其茎叶似竹,青绿色,高数尺,今淇隩傍生,此人谓此为绿竹,此说亦非也。诗有终朝采绿,则绿与竹别,草故传。依《尔雅》以为王刍,与萹竹异也。

《尔雅》《释草》

竹萹蓄。
〈注〉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疏〉李巡曰一物二名也。孙炎某氏引诗卫风云,菉竹猗猗。
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案陶隐居本草注云,处处有,布地而生,节间白华,叶细绿,人谓之萹竹,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是也。

《毛诗·陆疏广要》

《卫风淇奥》菉竹猗猗。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也。菉竹一草名,其茎叶似竹,青绿色,高数尺,今淇澳傍生,此人谓此为绿竹,淇澳二水名。
菉尔雅云,菉王刍。郭云,菉蓐也。今呼䲭脚。莎某氏云鹿蓐也。郑云荩草,亦名菉蓐,本草唐注云荩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生平泽溪涧之侧。荆襄人鬻以染黄色,极鲜,好洗疮有效。尔雅所谓王刍,尔雅翼云,《说文》曰菉,王刍也。引诗曰:菉竹猗猗,则绿与菉同,本草名荩草,俗亦呼淡竹叶,所谓终朝采绿,不盈一匊者,上林赋称香草,云掩以绿蕙,被以江蓠,张揖亦以绿为王刍。卫风引以为首,盖必嘉草也,而《离骚》云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以三者皆恶草,与卫风相反,诗骚所取,各有义耳。
竹尔雅云竹萹蓄,郭注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李巡曰一物二名也。孙炎某氏引诗,卫风云,菉竹猗猗。案陶隐居本草注云,处处有,布地而生,节间白华,叶细绿,人谓之萹竹,鬻汁与小儿饮,疗蛔虫。郑注即萹竹也。韩诗绿𦺇猗猗,𦺇萹筑也。陆德明曰:𦺇萹竹也。石经同萹竹,亦作扁竹,蜀本草云叶如竹,茎有节,细如钗股,生下湿地。《图经》云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閒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尔雅翼云,《九章》曰揽大薄之,芳𦶜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之上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解萹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王逸曰言已解折萹蓄,杂以香菜,合而佩之修饰,弥盛也。然萹蓄杂菜皆非芳草,逸义非是,盖言解去萹蓄,与杂菜而佩,芳𦶜宿莽为交佩尔。然则竹又恶物,与卫风相反耶。又云萹蓄既似竹,则宜谓之竹尔,按玑所说,则又合绿与竹为一草,未知其审,然古今说者,皆言淇水旁自生竹箭,故古。人言伐竹,淇卫又曰淇卫之箭,如此多矣。盖淇水宜竹箭,自古已然。然说文引诗作菉竹,韩诗作绿𦺇菉,既非色而𦺇,又非竹,不可合为绿色之竹箭,故析而解之,云菉王刍𦺇萹筑也。然则淇澳自出竹箭,不妨兼有菉竹二草耶。绿竹朱传云,绿色也。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竹谱云淇园卫地殷纣,竹箭园也。淮南子曰乌号之弓贯淇卫之箭。毛诗云绿竹猗猗是也。又云植物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或茂沙水,或挺岩陆,又云竹之别类,六十有一。又云竹六十年一易根,辄结实而枯死,其实落地复生,六年遂成。疃埤雅云竹物之有筋节者也。故苍史制字筋节,皆从竹。尔雅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今竹性亦喜,东南引生,故古之种法云,斸取东南,引根于园西北种之,久之自当满园。语曰西家种竹,东家治地,言其滋引而生来也。易曰方以类聚,竹引东南,则以卦推之巽为竹矣。震东方也。故震为苍筤竹而已,苍筤幼竹也。传曰淇卫箘簬又曰淇卫之箭,又曰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伐淇园之竹,以为矢盖淇之产竹土地,所宜故风人以此美武公之德也。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竹之初生,其色绿,长则绿转而青矣。卒章又曰如箦言,盛也。则又明其为竹矣。《说文》竹冬生草也,圆质虚中,深根劲节,其种大小不一,字从倒草竹草也。而冬不死,故从倒草。按绿,一作菉王刍也竹,一作𦺇萹蓄也,毛韩说皆同,而竹谱未传,皆以为即汉书淇园之竹。郦道元云淇川无竹,惟王刍萹草,不异毛兴刘执中云,淇水之旁,至今多美竹,岂淇园之竹,在后魏无复遗种,而至宋更滋茂乎。然据两汉书,淇奥有竹。据《水经注》有王刍萹草。毛韩朱三家各自可通,陆玑又以绿竹为一草名,古今并无,从其说者,今木贼草医方通用,木工以治器,但无华叶,寸寸有节,与陆说有叶者稍殊,未知即一物,否也。尔雅释簜莽等在草中,然实非草类,王元美所云,竹于草木,如鱼于鸟兽是也。其类至多。《山海经》帝俊竹共谷,竹钩端竹寻竹,礼斗威仪竹。《吴越春秋》晋竹述异记斑竹,孤竹,孝竹,吕览嶰谷竹。《南都赋》籦笼䈽篾,筱簳箛箠。《吴都赋》筼筜林箊桂,箭射筒,柚梧,篻簩。竹谱单名者,篁棘单苦甘,弓筋筇䈏𥲊𥴡,盖狗芦篃之属,双名者,苏麻般肠,百叶鸡胫彗筱之属,广志有云母䙰𥯨,汉利之属。《酉阳杂俎》有筨𥳔之属,笋谱至八十五种,竹笋及诸方志有疏节,人面绵猫,丛涩碧玉电斑之属,难以具载,然多出交广荒
外,非诗人所尽见也。竹田曰篁竹,胎曰笋竹,肤曰笢竹,皮曰筠竹,里曰笨竹,枚曰个竹,约曰节剖竹,未去节曰,竹死曰䈙,竹有雌雄,雄者多笋,五月十三日谓之竹醉,日栽竹,多茂盛,其性恶寒,好温,故曰九河鲜育五岭实繁,然处处有之,不似萹蓄,但盛于淇川也。上文皆冯嗣宗,辨證可谓详明博雅矣。但遍搜陆疏刻本并未载,木贼惟冯本多,其草涩砺,可以洗搅笏及盘枕,利于刀错,俗呼为木贼,数语因多木贼草一辨,然木贼产秦陇间,不闻产于淇卫,未知昔人,何以云然。

《徐光启·农政全书》《萹蓄考》

亦名萹竹,生东莱山谷,今在处有之,布地生道旁,苗似石竹,叶微阔,嫩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淡桃红色,结小细子,根如蒿根,苗叶味苦,性平,一云味甘无毒。
救饥

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萹蓄释名》
李时珍曰:《许慎说文》作扁筑,与竹同音,节閒有粉,多生道旁,故方士呼为粉节草,道生草。
集解

《别录》曰:萹蓄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乾。
陶弘景曰:处处有之,布地而生花,节閒白,叶细绿,人呼为扁竹。
苏颂曰: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閒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五月采苗,阴乾。蜀《图经》云,二月日乾。郭璞注尔雅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杀虫是也。或云尔雅王刍,即此也。
李时珍曰:其叶似落帚叶而不尖,弱茎,引蔓促节,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结细子,炉火家烧灰炼霜,用一种水扁筑,名𦺇,音督出说文。
气味

苦平无毒。
甄权曰:甘涩。
主治

《本经》曰: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别录》曰:疗女子阴蚀。
甄权曰:煮汁饮,小儿疗蛔虫有验。
李时珍曰:治霍乱,黄疸,利小便,小儿鬾病。
附方

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之。〈生生编〉
热黄疸疾,扁竹捣汁,顿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药性论〉
霍乱吐利,扁竹入豉汁中,下五味煮羹食。〈食医心镜〉丹石冲眼,服丹石人,毒发冲眼,肿痛,扁竹根一握,洗捣汁服之。〈食疗本草〉
蛔咬心痛,食疗治小儿蛔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取扁竹十斤,剉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饧,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虫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饭食。《海上歌》云,心头急痛,不能当我,有仙人海上方,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时刻便安康。
虫食下部,虫状如蜗牛,食下部作痒,取扁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岁儿空腹,服三五合。〈杨氏产乳〉
痔发肿痛,扁竹捣汁服一升,一二服未瘥,再服,亦取汁和面作馎饦煮食,日三次。〈药性论〉恶疮痂痒作痛,扁竹捣封,痂落即瘥。〈肘后方〉

萹蓄部杂录

资暇录诗《卫淇澳篇》云,绿竹漪漪。按陆玑《草木疏》称,郭璞云,绿竹,王刍也。今呼为䲭,脚莎一云即鹿蓐草,又云萹竹似小藜,赤茎。节韩诗作𦺇亦云,𦺇萹竹则明知非笋竹矣。今为辞赋皆引漪漪,入竹事,大误也。当时谢庄《竹赞》云,瞻彼中唐,绿竹漪漪,便袭其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