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三十五卷目录

 《仪礼部总论》三
  《汉贾谊新书》〈容经篇 礼容篇〉
  后汉班固《白虎通德论》〈爵 谥 蓍龟 文质 三纲六纪 宗族 姓名 嫁娶 绋冕 丧服 崩薨〉
  王充《论衡》〈谢短篇〉
  《徐干中论》〈法象〉
  《宋刘敞公是七经小传》〈《士冠礼》 《乡射礼》 《丧服》 《少牢馈食礼》〉
  《朱子全书》〈《仪礼总论》 《士冠》 《士昏》 《聘礼》 《公食大夫礼》 《觐礼》 《丧服经传》 《士丧》〉
  《何异孙十一经问对》〈《仪礼》〉

《经籍典》第二百三十五卷

《仪礼部总论》

《汉·贾谊·新书》《容经》
志有四兴:朝廷之志,渊然清以严;祭祀之志,谕然思以和;军旅之志,怫然愠然精以厉;丧纪之志,漻然然忧以湫。四志形中,四色发外,维如。志色之经也。容有四起:朝廷之容,师师然翼翼然整以敬;祭祀之容,遂遂然粥粥然敬以婉;军旅之容,湢然肃然固以猛;丧纪之容,怮然慑然若不还。容经也。视有四则:朝廷之视,端㳅平衡;祭祀之视,视如有将;军旅之视,固植虎张;丧纪之视,不㳅垂纲。视经也。言有四术:言敬以固,朝廷之言也;文言有序,祭祀之言也;屏风折声,军旅之言也;言若不足,丧纪之言也。言经也。固颐正视,乎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立容也。坐以经立之容,肘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坐容也。行以微磬之容,臂不摇掉,肩不下上,身似不则,从然而任。行容也。趋以微磬之容,飘然翼然,肩状若㳅,足如射箭。趋容也。旋以微磬之容,其始动也,穆如惊倏,其固复也,旄如濯丝。跘施之容也。跪以微磬之容,揄右而下,进左而起,手有抑扬,各尊其纪。跪容也。拜以磬折之容,吉事上左,凶事上右,随前以举,项衡以下,宁速无迟,背项之状,如屋之元。拜容也。拜而未起。伏容也。坐乘以经坐之容,手抚式,视五旅,欲无顾,顾不过毂。小礼动,中礼式,大礼下。坐车之容也。立乘以经立之容,右持绥而左臂诎,存剑之纬,欲无顾,顾不过毂。小礼据,中礼式,大礼下。立车之容也。礼,介者不拜,兵车不式,不顾,不言反,抑式以应,武容也。兵车之容也。若夫立而跛,坐而蹁,体怠懈,志骄傲,䟃视数顾,容色不比,动静不以度,妄咳唾疾言,嗟气不顺,皆禁也。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是以邪放非僻无因入之焉。谚曰:君子重袭,小人无由人;正人十倍,邪僻无由来。古之人其谨于所近乎。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此言左右日以善趋也。古者圣王,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佩玉也,上有葱珩,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约其间,琚瑀以杂之。行以采齐,趋以肆夏,步中规,折中矩。登车则马行而鸾鸣,鸾鸣而和应,声曰和,和则敬。故诗曰:和鸾雍雍,万福攸同。言动以纪度,则万福之所聚也。故曰:明君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貌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承其上,以接其等,以临其下,以畜其民。故为之上者,敬而信之,等者亲而重之,下者畏而爱之,民者肃而乐之。是以上下和协,而士民顺一,故能综摄其国,以藩卫天子,而行义足法。夫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文。富不可为量,多不可为数。故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棣棣,富也;不可选,众也。言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品事之各有容志也。子赣由其家来谒于孔子,孔子正颜举杖,磬折而立,曰:子之大亲母乃不宁乎。放杖而立曰:子之兄弟亦得无恙乎。曳杖倍而行,曰:妻子家中得无病乎。故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颜色声气,各有宜称,所以明尊卑别疏戚也。子路见孔子之背磬折举哀,曰:唯由也见。孔子闻之曰:由也,何以遗亡也。故过犹不及,有馀犹不足也。语曰:况乎明王,执中履衡。言秉中适而据乎宜。故威胜德则淳,德胜威则施。威之与德,交若纠缠。且畏且怀,君道正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礼容》
鲁叔孙婼聘于宋,宋元公与之燕,饮酒乐。昭子右坐,
歌终而语,因相泣也。乐祁曰:过哉君。非哀所也。已而告人曰:今兹君与叔孙其皆死乎。吾闻之: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已失,何以能久。且吾闻之:主民者不可以媮,媮必死。今君与叔孙其语皆媮,死日不远矣。居六月,宋元公薨,间一月,叔孙婼卒。
晋叔向聘于周,发币大夫,及单靖公。靖公享之,俭而敬,宾礼赠贿同是礼而从。享燕无私,送不过郊,语说昊天有成命。既而叔向告人曰:吾闻之曰:一姓不再兴。今周有单子以为臣,周其复兴乎。昔史佚有言曰: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今单子皆有焉。夫宫室不崇,器无雕镂,俭也;身恭除洁,外内肃给,敬也;燕好享会,虽欢不踰等,让也;宾之礼事,称上而差,咨也。若是而加之以无私,重之以不侈,能辟怨矣。居俭动敬德让事咨而能辟怨,以为卿佐,其有不兴乎。夫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谧。谧者,宁也,亿也。命者,制令也。基者,经也,势也。夙,早也。康,安也。后,王。二后,文王、武王。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孙也。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及成王承嗣,仁以临民,故称昊天焉。不敢怠安,蚤兴夜寐,以继文王之业,布文陈纪,经制度,设牺牲,使四海之内,懿然葆德,各遵其道,故曰有成承顺武王之功,奉扬武王之德。九州之民,四荒之国,歌谣文武之烈,累九译而请朝,致贡职以供祀,故曰二后受之。方是时也,天地调和,神民顺亿,鬼不厉祟,民不谤怨,故曰宥谧。成王质仁圣哲,能明其先,能承其亲,不敢惰懈,以安天下,以敬民人。今单子美说其志也,以佐周室,吾故曰周其复兴乎。故周平王既崩以后,周室稍稍衰弱不坠。当单子之佐政也,天子加尊,周室加兴。
晋之三卿郤锜、郤犨、郤至从晋厉公会诸侯于柯陵,周单襄公在会。晋厉公视远步高;郤锜见单子,其语犯;郤犨见,其语吁;郤至见,其语伐;齐国佐见,其语尽。单襄公告鲁成公曰: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鲁侯曰:寡人固晋而彊其君,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也,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殆必有祸矣。君子目以正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容而知其心。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国之大事也,于是观存亡之徵焉。故国将有福,其君步言视听,必皆得适顺善,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矣,故不可不慎也。偏亡者有咎,既亡则国从之。今晋侯无一可焉,吾是以云。夫郤氏,晋之宠人也。是族在晋,有三卿五大夫,贵矣,亦可以戒惧矣。今郤伯之语犯,郤叔讦,郤季伐。犯则陵人,讦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齐国武子亦将有祸。齐,乱国也。立于淫乱之朝,而好尽言以暴人过,怨之本也。惟善人能受尽言。今齐既乱,其能善乎。居二年,晋杀三卿。明年,厉公弑于东门。是岁也,齐人果杀国武子。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视我显德行。故弗顺弗敬,天下必定,志敬而怠,人必乘之。呜呼,戒之哉。
《班固·白虎通德论》《爵》
天子之士独称元士,何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诸侯之士也。《礼经》曰:士见大夫,诸侯之士王者,太子亦称士,何举从下升。以为人无生得贵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时,称为天子,必先试于士《礼·士冠经》,天子之元子,士也。
三王者,何谓也?夏殷周也,故《礼·士冠经》曰: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也。
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王者臣子,独不得褒,其君谓之为帝。何以为诸侯?有会,聚其事,相朝聘之道,或称公而尊,或称伯、子、男而卑。为交接之时,不私其臣,子之义心,俱欲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称其君为公也。帝王异时,无会,同之义,故无为。同也,《礼·大射经》曰:则择获大射者,诸侯之礼也,伯子男皆在也。

《谥》

谥者,何也?谥之,为言引也。引烈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死乃谥之,何言?人行终始,不能若一,故据其终始,从可知也。《士冠经》曰:死而谥之。

《蓍龟》

龟曰:《卜蓍》曰:筮何?卜赴也,爆见兆也。筮者,信也,见其卦也。《礼·士冠经》曰:筮于庙门,外筮画卦,所以必于庙,何托义?归智于先祖至尊,故因先祖而问之也。皮弁素帻,求之于质也。《礼》曰:皮弁素帻,筮于庙门之外。

《文质》

卿大夫贽古以麑鹿,今以羔雁,何?以为古者,质取其内谓鹿,得美草鸣相呼。今文取其外,谓羔跪乳雁,有行列也。《礼相见》经曰:上大夫相见,以羔左顾,右贽执麑,明古以麑鹿,今以羔也。卿大夫贽变,君与士贽不变,何?人君至尊,极美之物以为贽,士贱,仗节死义,一介之道也,故不变。
私相见,亦有贽,何?所以相尊敬、长和睦也。朋友之际,五常之道,有通财之义。赈穷告急之意,中心好之,欲饮食之,故财币者,所以副至意也。《礼·士相见》经曰:上大夫相见,以雁士冬,以雉夏,以脯也。

《三纲六纪》

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昏礼》曰:夫亲,脱妇之缨。

《宗族》

诸侯夺宗明尊者,宜之大夫,不得夺宗,何?曰:诸侯世世传子孙,故夺宗大夫不传子孙,故不宗也。《丧服》经曰:大夫为宗,子不言诸侯,为宗子也

《姓名》

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故《礼·士冠》经曰:宾北面字之。曰:伯某甫。又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嫁娶》

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徵》曰:元纁,故不用雁贽。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纳徵元纁,束帛离皮,元三法天,纁二法地也。阳奇阴偶,明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以为庭实。庭实,偶也。《礼昏》经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雁,纳徵束帛,离皮纳徵。辞曰:吾子有加命,贶室某也,有先人之礼,离皮束帛,使某请纳徵,上某者,婿名也。下次某者,使人名也。女之父曰: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纳采?辞曰:吾子有惠贶,贶室某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对曰:某之子惷愚,又不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天子下至士,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昏礼》经曰:宾升北面,奠雁再拜,拜手稽首,降出妇从房中也。从降自西阶,婿御妇车,授绥遣女于祢庙者,重先人之遗支体也,不敢自专,故告祢也,父母亲命,女何亲?亲之至也。父曰:诫之,敬之,夙夜无违,命女必有端绣衣。若笄之,母施襟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父诫,于阼阶母,诫于西阶,庶母及门内施鞶,祭绅以母之命,命曰:敬恭听尔父母言,夙夜无愆施衿鞶。
始亲,迎于辞曰:吾子命某,以兹初昏,使某将请承命主人。曰:某,故敬具以酒。父命醮子遣之,迎命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堪。不敢忘命。
娶妻,卜之何?卜女之德,知相宜否?《昏礼》经曰:将加诸卜,敢问女为谁氏也。
人君及宗子,父母自定娶者,卑不主尊,贱不主贵,故自定之也。《昏礼》经曰:亲皆没,己聘命之。
妇人所以有师何?学事人之道也。《昏礼》经曰:告于公宫三月,妇人学一时,足以成矣,与君无亲者,各教干宗庙妇之室,国君娶大夫之妾,士之妻,老无子者,而明于妇道,又禄之,使教宗室,五属之女,大夫士皆有宗族,自于宗族之室,学事人也。

《绋冕》

所以有冠者,人怀五常,莫不贵德,示成礼,有修饰首别成人也。《士冠经》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何以知不谓正月也?以《礼·士冠经》曰:夏葛屦,冬皮屦,明非岁之正月也。
委貌者,何谓也?周朝廷理政,事道德之冠名。《士冠》经曰:委貌,周道;章甫,殷道;毋追,夏后氏之道,所以谓之委貌。何周统十一月为正?万物萌小,故为冠饰最小,故曰 委貌。委貌者,委曲有貌也,殷统十二月为正,其饰微大,故曰章甫。章甫者,尚未与极其本相当也。夏者统十三月为正,其饰最大,故曰毋追。毋追者,言其追太也。
爵弁者,周人宗庙之冠也。《士冠》经曰:周弁,殷冔,夏收爵何?以知指谓其色,又乍言爵弁,乍但言弁,周之冠色,所以爵何为周,尚赤所以不纯赤,但如爵头,何以本制,冠者法天,天色元者,不失其质,故周加赤,殷加白,夏之冠色纯。元何以知殷加白也,周加赤,知殷加白也。夏殷士冠不异何?古质也,以《士冠礼》知之。

《丧服》

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明至尊臣,子之义也。《丧服经》曰: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
三年之丧,不以闰月数何?以其言期也,期者复其时也,大功已下月数,故以闰月除礼。《士虞经》曰:言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

《崩薨》

崩薨三日,乃小敛。何夺孝子之恩,以渐也,一日之时,属纩于口上以候绝气。二日之时,尚冀其生,三日之时,魂气不还,终不可奈何,故《礼·士丧经》曰:御者四人,皆坐持礼,属纩以候绝气。

《王充·论衡》《谢短篇》

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屋,得佚《礼》一篇,十六篇中,是何篇是者。高祖诏叔孙通制作《仪品》,十六篇何在。而复定《仪礼》,见在十六篇,秦火之馀也。更秦之时,篇凡有几。

《徐干·中论》《法象》

《法象》立,所以为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慎威仪,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为冕服采章,以旌之,为佩玉鸣璜,以声之,欲其尊也,欲其庄也,焉可懈慢也?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为法象。斯谓之君子矣。君子者,无尺土之封,而万民尊之;无刑罚之威,而万民畏之;无羽籥之乐,而万民乐之;无爵禄之赏,而万民怀之;其所以致之者一也。故孔子曰: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诗》云:敬尔威仪,惟民之,则若夫堕其威仪,恍其瞻视,忽其辞令,而望民之,则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则者,则慢之者至矣,小人皆慢也,而致怨乎人患己之卑,而不知其所以然,哀哉!故《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胡可简也,胡可忽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虽在隐蔽,鬼神不得见其隙也。《诗》云:肃肃兔罝施于中林处,独之谓也,又有颠沛,而不可乱者,则成王。季路其人也,昔者成,王将崩体,被冕服,然后发顾命之辞。季路遭乱,结缨而后死,白刃之难,夫以崩亡之候,白刃之难,犹不忘敬,况于游宴乎。故《诗》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言必济也,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故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德行,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自正者,盖此之谓也。以匹夫之居,犹然,况得意而行于天下者乎?唐尧之帝,允恭克让,而光被四表成汤,不敢怠遑,而奄有九域。文王祗畏而造彼区夏,《易》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言下观而化也,祸败之由也,则有媟慢以为阶,可无慎乎。昔宋闵碎首于棋局,陈灵被祸于戏言,阎邴造逆于相诟,子公生弑于尝鼋,是故君子居身也,谦在敌也,让临下也,庄奉上也。敬四者备,而怨咎不作,福禄从之。《诗》云:靖恭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汝,故君子之交,人也。欢而不媟,和而不同,好而不佞,诈学而不虚行,易亲而难媚,多怨而寡非,故无绝交,无畔朋。《书》曰:慎始而敬终,以不困,夫礼也。者人之急也,可终身蹈,而不可须臾离也。须臾离,则慆慢之行臻焉;须臾忘,则慆慢之心生焉;况无礼而可以终始乎。夫礼也者,敬之经也。敬也者,礼之情也。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道不偏废,相须而行,是故能尽敬以从礼者,谓之成人。过则生乱,乱则灾及其身。昔晋惠公以慢端而无嗣。文公以肃命而兴国郤。犨以傲享徵亡。冀缺以敬,妻受服子,圉以大明昭乱薳罢,以既醉保禄。良霄以鹑,奔丧家子,展以草虫,昌族君子,感凶德之,如彼见吉,德之如此,故立必磬折,坐必抱鼓,周旋中规,折旋中矩,视不离乎,结襘之间,言不越乎,表著之位,声气可范,精神可爱,俯仰可宗,揖让可贵,述作有方,动静有常,帅体不荒,故为万夫之望也。

《宋·刘敞公是七经小传》《士冠礼》

《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醴,谓三加。毕以醴酒饮冠者,于客位者也。不醴而醮,谓庶子矣,醴重醮轻。曾子问: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赐诸侯服,有冠醮,无冠醴,醴为重也。又昏《礼》适妇醴之,庶妇醮之,丈夫之冠,犹妇人之嫁,则醮用酒者,必庶子也。下文曰:庶子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是矣。又曰:孤子醴于阼,知凡嫡子,皆醴也。郑注云:若不醴,谓国有旧俗可行,圣人用焉。又注:醮于客位,云夏殷礼也,皆非也。夏殷有天下,千馀岁冠,礼行之久矣。设以醮为礼者,溥天之下皆醮也,周公何以改之?然则醮于客位,当曰醴,于客位嫡子,冠于阼醴,于客位以变,为敬也。庶子冠与醮相因,不于阼,亦不于客位,居房外南面,略庶子也。醮礼繁,醴礼简,以简为贵也。醮三举,醴一辞,以少为贵也。醮用酒,醴用醴,以质为贵也。醮有折俎,醴脯醢,而已不尚味也。醮在房外,醴在房中,以变为敬也。此皆圣人分别,嫡庶异其仪也。

《乡射礼》

《乡射礼》曰:乡侯上个五寻中十尺上个者,最上幅也。中者,最中幅也。又曰: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此说,中幅所以用十尺者,取之侯道者也。又曰: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此说躬与舌各一幅也。又曰:下舌半上舌,此说上下皆躬舌也。侯中一幅,上二幅,下二幅,幅各阔二尺,则与侯中方矣,梓人职。所谓广与,崇方者也。先量侯道乃制侯中,既制侯中乃定躬舌,既定躬舌乃因侯中之广,而求其崇,必方其足。凡五十弓之侯,其中十尺,其布五幅,躬舌,各一幅也。七十弓之侯,其中丈四尺,其布七幅,躬各二幅,舌各一幅也。九十弓之侯,其中丈八尺,其布九幅,躬与舌各二幅也。其崇则中十尺,崇亦十尺矣。中丈四尺,崇亦丈四尺矣。中丈八尺,崇亦丈八尺矣。谓之中者,正以其居中也,中者,对上之言也,有上有中,则有下矣。九十弓之侯,布九幅以五为中,七十弓之侯,布七幅以四为中,五十弓之侯,布五幅以三为中矣。《大射仪》曰:大侯之崇,见鹄于参,参见鹄于干,干不及地武,此高下之节也。大侯崇丈八尺,栖鹄于其中,从远视之,令出于参之右舌下也,所以必出于舌下者,舌能蔽之,故以见为节也。千侯之鹄,则去地武,武三尺也,世言步武。步六尺,则武三尺,武者迹之也。两迹之间,则三尺武,以是名之。干侯之鹄,用此为高,亦几中矣。其设之次,大侯在东,参次之千,次之使密,不至相掩疏足以射其势,参差相入,是谓狸步。郑云:中犹身也,身之外复有躬舌,躬舌身三者,异者,则五十弓之侯,其崇丈八尺。七十弓之侯,其崇二丈二尺。九十弓之侯,其崇二丈六尺。既难卷舒矣,至其设之,又令参侯去地,一丈五寸,少半寸计,其上纲则三丈二尺五寸,少半寸也。大侯去地二丈二尺五寸,少半寸计。其上纲则四丈八尺五寸,少半寸也。此之难信,不俟言矣。郑意以谓不若是,则大侯之鹄,不见于参,参不见于干。然虽如郑说求之,大侯之鹄,终不能见于参,参亦终不能见于千也。胡不尝试以勾股求之,人去千五十步,干去参二十步,干高一丈九尺二寸,令人目高七尺,从干望参,计参侯之鹄,去地二丈四尺五分寸之四,乃能见之。今郑所说,参侯之鹄,去地一丈九尺二寸高,则高矣。欲使鹄裁见,不足二寸。如使鹄尽见,不足四尺八寸五分寸之四,从参视大侯,亦然。然则非也,且郑意谓三侯重张,当使后侯高前侯耳。是与《经》不合,《经》令获者,执旌各负,其侯执旌者,欲使射者视之审也。如大侯在参之背,参在干之背,其去地皆数十尺,虽执旌安得而负之,而射者亦安得而睹之哉?又《经》云:狸步张三侯者,非谓射者之志谓张之者之法也,而郑以谓射当如狸之拟物,何预于张侯乎?且郑不独误于此。《经》曰:士旅酌,若命复射,则不献庶子。司射命射,惟欲卿大夫皆降,再拜稽首,公答拜。一发中,三侯皆获。是言值一中,侯辄释获耳,而郑以谓矢扬触,而有参中者,是又失之也,亦惑矣哉!

《丧服》

《丧服》:无服之殇,以日易月。以日易月者,假令长子也,其本服三年,以日易月,则殇之二十五日,馀子也,其本服期,以日易月,则殇之十三日。

《少牢馈食礼》

《少牢馈食》曰日用丁巳,又曰来日丁亥,此皆取于丁者也。所以取于丁者,以先庚三日,后甲三日,所谓内事用柔日也。凡祭祀,卜日不卜辰,故郊卜辛,社卜甲,宗庙卜丁也。若卜辰,则此旬之辰,后旬或有不备矣。康成注:丁巳乃云来月之巳。注:丁亥乃云苟有亥焉,可也,皆失礼意。

《朱子全书》《仪礼总论》

今仪礼多是士礼,天子诸侯丧祭之礼皆不存,其中不过有些小朝聘燕飨之礼。自汉以来,凡天子之礼,皆是将士礼来增加为之。河间献王所得礼五十六篇,却有天子、诸侯之礼,故班固谓愈于推士礼以为天子、诸侯之礼者。班固作汉书时,此礼犹在,不知何代何年失了。可惜。
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十七篇同。郑康成注此十七篇,多举古文作某,则是他当时亦见此壁中之书。不知如何只解此十七篇,而三十九篇不解,竟无传焉。仪礼是经,礼记是解仪礼。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有冠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以至燕、射之类,莫不皆然。只是仪礼有士相见礼,礼记却无士相见义。后来刘原父补成一篇。
陈振叔亦尽得。其说仪礼云:此乃是仪,更须有礼书。仪礼只载行礼之威仪,所谓威仪三千是也。礼书如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之类,是说大经处。这是礼,须自有个文字。〈以上语类四条〉知看《仪礼》有绪,甚善此书,虽难读,然却多是重复伦类。若通,则其先后彼此展转,参照足以互相发明,久之自通贯也。〈答陈才卿〉
《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陆氏释文,亦甚疏略。近世永嘉张淳忠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然亦不能无舛谬。若其经首冠以郑氏目录,而其开卷第一板《士冠礼》篇中第三行,即云:主人元冠朝服,则是于天子诸侯之士,朝服皮弁素积。此诸侯二字,按贾疏所载,本在天子字上,而为绝句,自释文所引,误倒其文,而此本,因之遂无文理。盖日视朝之服天子皮弁而诸侯朝服,君臣同之,故郑氏之意,以为此主人元冠朝服,则是诸侯之士。若天子之士,则当服皮弁素积,与此不同耳。又《少牢馈食礼》日用丁己,乃戊己之己,故注云:取其令名,自丁宁自变改。而下条之注又云:不得丁亥,则己亥亦可用。其理甚明,而诸本或写己为辰巳之巳,释文遂以祀音,张氏亦不能觉其误也。其尤甚者,则如《乡射》篇:横而奉之,奉或误写作拳,而释文遂以权音,张亦不能正,而曲从之。推此而言,则其他舛谬,计必尚多,姑记此三条,以告观者。〈记永嘉仪礼误字 以上文集二条〉

《士冠》

吉朝服用布,祭则用丝。诗丝衣:绎宾尸也。皮弁素积,皮弁,以白鹿皮为之;素积,白布为裙。
问:士冠礼有所谓始加、再加、三加,如何。曰:所谓三加弥尊,只是三次加:初是缁布冠,以粗布为之;次皮弁,次爵弁,诸家皆作画爵,看来只是皮弁模样,皆以白皮为之。缁布冠古来有之,初是布冠,齐则缁之。次皮弁者,只是朝服;爵弁,士之祭服。周礼,爵弁居五冕之下。又问:致美乎黻冕,注言:皆祭服也。黻冕恐不全是祭服否。曰:祭服谓之黻冕,朝服谓之鞸,如诗鞸琫有珌,内则端韠绅,皆是。问:士冠礼一加、再加,言吉月、令月;至三加,言以岁之正,不知同时否。曰:只是一时节行。加缁布冠,少顷又更加皮弁,少顷又更加爵弁,然后成礼。如温公冠礼亦仿此:初裹巾,次帽,次幞头。陈仲蔚问冠仪。曰:凡妇人见男子,每先一拜;男拜,则又答拜;再拜亦然。若子冠,则见母亦如之,重成人也。寻常则不如此。但古人无受拜礼,虽兄亦答拜,君亦然。但诸侯见君,则两拜还一拜。〈以上语类三条〉

《士昏》

问:士冠礼筮于庙门,其礼甚详。而昏礼止云:将加诸卜。占曰吉。既无筮,而卜礼略,何也。曰:恐卜筮通言之。又问:礼家之意,莫是冠礼既详其筮,则于昏礼不必更详,且从省文之义。曰:亦恐如此。
问:昏礼用雁,婿执雁,或谓取其不再偶,或谓取其顺阴阳往来之义。曰:士昏礼谓之摄盛,盖以士而服大夫之服,〈爵并。〉乘大夫之车,〈墨车。〉则当执大夫之贽。前说恐傅会。又曰:重其礼而盛其服。〈以上语类二条〉

《聘礼》

问聘礼所言君行一,臣行二之义。曰:君行步阔而迟,臣行步狭而疾,故君行一步,而臣行两步,盖不敢同君之行而践其迹也。国语齐君晏子行,子贡怪之,问孔子君臣交际之礼一段,说得甚分晓。〈语类〉

《公食大夫礼》

公食大夫礼,乃是专飨大夫。为主人者时出劝宾,宾辞而独飨。〈语类〉

《觐礼》

天子常服皮弁。惟诸侯来朝见于庙中,服冕服,用郁鬯之酒灌神。
觐,是正君臣之礼,较严。天子当依而立,不下堂而见诸侯。朝,是讲宾主之仪,天子当宁而立,在路寝门之外,相与揖逊而入。〈以上语类二条〉

《丧服经传》

尧卿问绖带之制。曰:首绖大一扼,只是拇指与第二指一围。腰绖较小,绞带又小于腰绖。总,如今之髻巾。括发,是束发为髻。安卿问:郑氏仪礼注及疏,以男子括发与免,及妇人髽,皆云如著幓头然。所谓幓头,何也。曰:幓头只如今之掠头编子,自项而前交于额上,却绕髻也。免,或读如字,谓去冠。又问妇人首绖之制。曰:亦只是大麻索作一环耳。
沈存中说,丧服中,曾祖齐衰服,曾以上皆谓之曾祖,恐是如此。如此,则皆合有齐衰三月服。看来高祖死,岂有不为服之理。须合行齐衰三月也。伊川顷言祖父母丧,须是不赴举,后来不曾行。法令虽无明文,看来为士者为祖父母期服内,不当赴举。
问:某人不肯丁所生母忧。曰:礼为所生父母齐衰杖期,律文许申心丧。若所生父再娶,亦当从律,某人是也。又问:若所生父与所继父俱再娶,当持六丧乎。曰:固是。又问先儒争濮议事。曰:此只是理会称亲。当时盖有引戾园事,欲称皇考者。又问:称皇考是否。曰:不是。然近世儒者亦有多言合称皇考者。仪礼期丧条内,注说:国君有疾,不能为祖父母、曾祖父母服,则世子斩。又曰:君丧皆斩。说已分明。天子无期丧。凡有服,则必斩三年。
因言,孙为人君,为祖承重。顷在朝,检此条不见。后归家检仪礼疏,说得甚详,正与今日之事一般。乃知书非多看不办。
无大功尊。父母本是期,加成三年。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本是大功,加成期。其曾祖父母小功,及从祖、伯父母、叔父母小功者,乃正服之不加者耳。
礼,妻之父曰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古礼甥字用处极多,如婿之谓甥,姑之子亦曰甥。或问:侄字,本非兄弟之子所当称。曰:然。伊川尝言之。胡文定家子弟称犹子,礼兄弟之子,犹子也,亦不成称呼。尝见文定家将伊川语录凡家书说侄处,皆作犹子,私尝怪之。后见他本作侄字,乃知犹子字文定所改,以伊川尝非之故也。殊不知伊川虽非之,然未有一字替他,亦且只得从俗。若改为犹子,岂不骇俗。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
始封之君不臣其兄弟,封君之子不臣其诸父,不忘其旧也。
丧服,五服皆用麻。朋友麻,是加麻于吊服之上。麻,谓绖也。
问:改葬缌,郑元以为终缌之月数而除服,王肃以为葬毕便除,如何。曰:如今不可考。礼宜从厚,当如郑氏。问:王肃以为既虞而除之。若是改葬,神已在庙久矣,何得虞乎。曰:便是如此,而今都不可考。看来也须当反哭于庙。问:郑氏以为只是有三年服者,改葬服缌三月;非三年服者,吊服加麻,葬毕除之否。曰:然。子思曰:礼,父母改葬,缌而除。则非父母不服缌也。〈以上语类十条〉问:大夫之妾章?曰:此段自郑注时,已疑传文之误,今考女子适人者,为父及兄弟之为父后者,已见于齐衰期。章,为众兄弟。又见于此大功,章唯伯叔父母姑姊妹之服,无文而独见于此则当从郑注之说,无疑矣。〈答余正甫 文集〉

《士丧》

问:南首?曰:按士丧礼饭章郑注云尸南首至迁柩于祖乃注云:此时柩北首及祖。又注云:迁柩乡外,则是古人尸柩皆南首,惟朝祖之时为北首耳。非温公创为此说也,若君临之,则升自阼阶西,乡抚尸当心是尸之南首,亦不为君南面吊而设也。又《史记》背殡棺之说,按索隐谓主人不在殡东,将背其殡棺立西阶上北面哭,是背也。天子乃于阶上,南面而吊也。《正义》又云:殡宫在西阶也,天子吊,主人背殡棺于西阶南立,北面哭,天子于阼阶北立南面吊也。按此二说,则是说北面者子北面耳,非尸北面也。〈答余正甫〉又问:南首。曰:必谓尸当北首,亦无正经可考,只丧大记。大敛陈衣,君北领,大夫士西领,仪礼士南领,以此推之,恐国君以上当北首耳。然不敢,必以为然,若无他證,论而阙之可也。〈答余正甫 以上文集二条〉

《何异孙十一经问对》《仪礼》

问:《仪礼》一书,谁人作?对曰:未知谁作,或曰周公作,然《周礼·大宗伯》掌邦礼,孔子有学礼之言,《礼记》有读礼之文,当是时固有简牍可传矣,决非秦汉閒笔也。其制度必出于圣人,若断以为周公之作,则非所敢知。问:此书出于何载?对曰:河间献王云得先秦古书曰《礼》、曰《礼记》《艺文志》云:古经者,出于鲁淹中。
问:《仪礼》何以得名?对曰:秦焚书,礼之见于汉者,犹有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记百三十一篇。汉之君臣不好不尚,至宣成世大小戴刘向所录止十七篇,其十七篇中,有仪,有礼,遂合而名之。
问:今之《仪礼》十七篇,其刘向所录乎?抑高堂生所传乎?对曰:高堂生所传,特士礼耳。今《仪礼》有冠、昏、丧祭相见、虞、特牲、馈食七篇,所谓士礼也。他皆诸侯卿大夫礼,必非高堂所传者,唐陆德明贾公彦定为今之仪礼,参以淹中所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制与,后仓所明,刘向别录,则其书不纯古矣。
问:既有《周礼》,又有《礼记》,而又有《仪礼》者,何?对曰:朱文公修三礼,刘子云: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是解《仪礼》之义,且如《仪礼》《冠礼》《礼记》则有《冠义》《仪礼》《昏礼》《礼记》则有《昏义》,以至燕射聘,莫不皆然。
问:仪礼》不言军礼者何?《对曰:《周礼·大宗伯》掌五礼军礼,其别有五。而《仪礼》不载者,谓军礼,乃征伐动众之事,其礼已载于司马法矣。
问:礼始于冠昏者何?对曰:冠者,所以重成人之道,昏所以正夫妇之伦。
问:相见亦有仪者,何?对曰:以有言辞之文,故制为相见之仪,便敬慎不失也。
问:乡饮亦制礼者,何?对曰:圣王之化,自一乡而达之一国,自一国而达之天下,乡饮而制礼者,圣王所以崇敬让之化,明尊卑之义,序爵齿之容,息争讼之风者也。
问:乡射亦制礼者,何?对曰:先王崇三射之制,立五善之目,以此选士;以建侯;以饰礼乐;以观容志而大政寓焉。明乎其节,而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无暴乱之端,而有揖让之风,故曰:射者,所以观德也。问:所谓大射之礼者,何?对曰:所以明君臣之分也。天子诸侯之礼也,然射中得为诸侯,不中则不得为诸侯,此等言语,虽信?恐只是以射审是非,非以此定去取也。
问:聘礼者,何?对曰:所以重往来之,交际也。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非礼也。是故有遣聘,有报聘。问:燕礼者,何?对曰:人不能无欢愉之心,故君子以饮食燕乐,制为之礼者,以为乐胜,则流智之实知,斯二者,乐之实乐,斯二者,礼之实节文,斯二者。
问:祭礼者,何?对曰:《仪礼》中止大夫士礼,如邦国人君者,仅存一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祭思敬又曰:祭从宜,或问今世俗祭礼,如何?曰:慢矣。 葬礼如何?曰:僭矣。
问:馈食,亦有礼者,何?对曰:一献侑之微,一笾豆之数,莫不有礼,文行其间。
问:丧夕者,何?对曰:〈阙〉
问:虞者,何?对曰:〈阙〉
周昏礼有六者,何 ?对曰:窈窕淑女,君子求之,是故纳采焉。娶妻不娶同姓,是故问名焉。人谋鬼谋,,欲无不臧,尔室尔家,欲无不宜纳吉也,无辞不相识,无币不相见,纳徵也。士如归妻,迨水未泮,请期也,往迎尔相御轮,三周亲迎也。
问:乡饮礼,亦有六者,何?对曰:请宾介,陈器,馔献,宾介献,馔旅,酬燕,其大节有六。
问:拜至,拜洗,拜送,拜既者,何?对曰:礼以敬为主,非敬不足以行礼也。
问:请安请坐,爵乐无算者,何?对曰:礼之用,和为贵,此所以亲睦乡闾,而罚爵之礼,不行。
问:降盥降洗者,何?对曰:礼有洁而为贵,曰 洗、曰帨、曰受,且降以清尚洁也。
问:辞盥辞洗者何,?对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非辞让,不足以恭敬。
问:父坐子立者,何?对曰:教人以孝也。
问:老者坐于上,少者坐于下者,何?对曰:教人以弟也。问:饮食必祭者,何?对曰:不忘本也。
问:酬爵不举者,何?对曰:不尽人之惠也。
问:序宾以贤者,何?:对曰贵德也。
问:序坐以齿者,何?曰:贵长也。
问序:𠊨以爵者,何?对曰:贵贵也。问:工歌必献者,何?对曰:不忘功也。
问:燕及沃洗者,何?对曰:不忘则也。
问:歌《关雎》《葛覃》《卷耳》者,何?对曰:教人以齐家之道也。问:歌《鹿鸣》《四牡》《皇华》者,何?对曰:教人以事君之道也。问:升歌三终者,何?对曰:谓歌《鹿鸣》《四牡》《皇华》也。问:笙入三终者,何?对曰:谓笙南陔白华华黍也。问:閒歌者,何?对曰:歌《鱼丽》,则笙由庚,歌《嘉鱼》,则笙崇丘,歌《南山有台》,则笙由仪也。《文公诗传》曰:閒代也,言一歌一吹也。
问:合乐三终者,何?对曰:歌《关雎》,则笙鹊巢合之;歌《葛覃》,则笙采蘩合之;歌《卷耳》,则笙采蘋合之,故升歌之。《诗》三閒歌之,《诗》六合乐之,《诗》亦六也。
问:乡饮,歌《风》而不及《颂》,歌《小雅》而不及《大雅》者,何?对曰:乡饮者,一乡之事,所谓用之乡人焉者,安有所谓盛德而歌《颂》。虽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然政役亦止行于一乡,而未足以行之于一国,故止歌《小雅》。问:五礼何,所始乎?对曰:孔颖达云伏羲造琴制,为嘉,礼之始;神农播种饮食,为吉礼之始;黄帝有战,有葬,有官,为军宾凶礼之始。
问:礼至周而后备乎?对曰:夏商而行简略,至周自有许多降杀,上世亲亲长长,至周,则有贵,贵尊贤。丧祭之礼有绝有降,又有不绝不降,凡此皆天下之大经。周公搜剔出来,立为定制,后世更不可易。
问:汉叔孙通所制朝仪,若何?对曰:绵蕝之仪,至于群臣震,恐无敢喧哗失礼者,比之三代,燕暇雍容气象,则无复存矣。此盖秦人尊君卑臣之法。
问:叔孙制礼。两生非之者何?对曰:月馀绵蕝,何以复古,必待百年,曷禦击柱。叔孙固非两生,亦未为得。问:汉初古礼尚存。何故不传?对曰:河閒献王,所传古礼五十六篇。汉末郑元,尚及见,今注疏中,时有引援。唐开元犹在,后来无人说著,此书遂亡。
问:开元贞观,礼如何?对曰:周公制礼,立于一时,而万世不易,自非圣人,《仪礼》则未有久而不变,故贞观之礼,不可行于显庆,而显庆之礼,不可行于开元。问:唐宋沿革如何?对曰:开宝礼,全袭开元,但略政和。五礼新仪,开元有刺史吊吏民之礼,略如古者国君吊民,开宝删去。
问:宋朝立礼科之意,如何?对曰:开宝立通礼科,令其熟读此书,试时挑问,后来又作为通礼一书,如问笾起于何时,逐一说了,又反覆议论一段。
问:政和五礼,新仪如何?对曰:南渡后,州郡犹存印本,后来散失,如《春秋》释奠祈报社稷及礼,风雨雷师坛壝器服制度与,夫冠昏丧祭,民閒无以遵守。
问:二程横渠,司马公三家言礼,如何 ?对曰:二程横渠,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可行者伊川礼,则祭礼可用,昏礼则当用温公,最为适古今之宜。
问:文公家礼如何?对曰:冠礼多遵用古礼,昏礼依用温公,丧礼本于《仪礼》,祭礼至晚年犹未定,今士庶多,不能行,后来祭礼,闻已刊于邵武,至今未见此书。家礼所载,冠昏丧,若克遵用,《仪礼》在,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