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仁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五十六卷目录

 仁部总论二
  性理大全〈仁〉
  王阳明集〈答王虎谷 与黄宗贤 答黄勉之〉
  庸斋日记〈论仁〉
 仁部艺文一
  仁说           宋苏轼
  依仁斋铭          朱熹
  居仁斋铭          前人
 仁部艺文二〈诗〉
  引古逸诗         汉徐干
  励志诗          晋张华
  汤解祝网        北周庾信
  仁者           宋邵雍
  勉李愿中         罗从彦
  仁术            朱熹
  送林熙之          前人
 仁部纪事
 仁部杂录

学行典第五十六卷

仁部总论二

《性理大全》《仁》

程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又曰:非仁则无以见天地。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我也。如其皆我,何所不尽。不能有诸己,则其与天地万物岂特相去千万而已哉。 自古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须是道与他分别出五常,若只是兼体,却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头也。其他四端,手足也。至如《易》虽言元者善之长,然亦须通四德以言之。 仁者必爱指爱为仁则不可不仁者,无所知觉指知觉为仁则不可。 观物于静中,皆有春意,切脉最可体仁。 观鸡雏亦可观仁。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 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 人之一肢病不知痛痒,谓之不仁,人之不仁亦犹是也。盖不知仁道之在己也。知仁道之在己而由之,乃仁也。视听言动一于礼,谓之仁。 仁则一,不仁则二。 大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去不仁,则仁存。 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閒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自外乎。故能近取譬者,仲尼所以示子贡以为仁之方也。医书有以手足风顽谓之四体不仁,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足在我而疾痛不与知焉,非不仁而何世之忍心,无恩者其自弃亦若是而已。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是也,仁者,人此者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行仁义岂有直乎。必有事焉而勿正,则直矣。夫能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则与物同矣,故曰敬义立而德不孤。是以仁者无对放之东海而准,放之西海而准,放之南海而准,放之北海而准。医家言四体不仁,最能体仁之名也。
张子曰:虚者仁之原礼,义者仁之用。 虚则生仁,仁在理以成之。 敦厚虚静仁之本,敬和接欲仁之用。龟山杨氏曰:论语言仁处皆仁之方也若正所谓仁,则未之尝言也。故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要道得亲切唯,孟子言仁人心也最为亲切。
上蔡谢氏曰: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今人身体麻痹不知痛痒,谓之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见矣。 问:一日静坐,见一切事平等,皆在我和气中,此是仁否。曰:此只是静中工夫,只是心虚气平也。须是应事时有此气象方好。 仁者天之理非杜撰也,故哭死而哀,非为生也;经德不回,非干禄也;言语必信,非正行也,天理当然而已矣。当然而为之,是为天之所为也。圣门学者,大要以克己为本,克己复礼,无私心焉则天矣。和靖尹氏曰:鲍某尝问伊川仁者爱人,便是仁乎。伊川云:爱人,仁之事耳。焞时侍坐,归因取《论语》中说仁事,致思久之,忽有所得。遂见伊川,请益曰:某以仁惟公可尽之。伊川沈思久之,云:思而至此,学者所难及也,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耳。人能至公便是仁。 谢收尝问学于伊川,伊川云:学之大无如仁,汝谓仁是如何。谢久之无入,处一日,再问:爱人是仁否。伊川云:爱人乃仁之端,非仁也。谢收去,焞因曰:某谓仁者公而已。伊川云:何谓也。焞曰:能好人能恶人。伊川云:善涵养不易,见得到此。
延平李氏答朱元晦书曰:仁字难说,《论语》一部只是说与门弟子求仁之方,知所以用心,庶几私欲,沈天理见,则知仁矣。如颜子仲弓之问圣人,所以答之之语皆其切要用力处也。孟子曰:仁人心也,心体通有无,贯幽明,无不包括,与人指示于发用处求之也。又曰:仁者,人也,人之一体便是天理,无所不备具。若合而言之,人与仁之名亡,则浑是道理也。来谕以谓仁,是心之正理能发能用底一个端绪,如胎育包涵,其中生气无不纯备,而流动发生,自然之机。又无顷刻停息,愤盈发泄,触处贯通,体用相循,初无閒断。此说推扩得甚好。但又云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乎禽兽者,以是而已。若犬之性,牛之性,则不得而与焉。若如此说,恐有碍,盖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则一,虽禽兽、草木,生理亦无顷刻停息閒断者。但人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异也。若谓流动发生,自然之机。与夫无顷刻停息閒断,即禽兽之体亦自如此。若以为此理唯人独得之,即恐推测体认处未精于他处,便有差也。又云:须体认到此,纯一不杂处方见浑然与物同体。气象一段语却无病。又云从此推出,分殊合宜处便是义。以下数句莫不由此而仁一以贯之,盖五常百行无往而非仁也。此说大概是,然细推之,却似不曾体认得伊川所谓理一分殊。龟山云: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之意。盖全在知字上用著力也。《谢上蔡语录》云:不仁便是死汉不识痛痒了,仁字只是有知觉了。了之体段若于此不下工夫,令透彻,即何缘见得本源毫发之分殊哉。若于此不了了,即体用不能兼举矣。此正是本源体用,兼举处人道之立,正在于此仁之一字。正如四德之元,而仁义二字。正如立天道之阴阳,立地道之刚柔,皆包摄在此二字尔。大抵学者多为私欲所昏,故用力不精,不见其效。若欲于此进步,须把断诸路头,静坐默识,使之泥滓渐渐消去方可。不然,亦只是说也,更熟思之。
南轩张氏曰:仁者天下之正理,此言仁乃天下之正理也。天下之正理而体之于人,所谓仁也。若一毫之偏,则失其正理而为不仁矣。
勉斋黄氏曰:仁包四者,包字须看得出尝记。朱先生云:未发则有仁、义、礼、智之性,而仁则包四德;已发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而恻隐则贯四端。贯字如一个物串在四个物里面过。包字如四个物都合在一个物里面。
北溪陈氏曰:仁道甚广大,精微可以用处,只为爱而发,见之端为恻隐。又曰:仁是此心生理,全处常生生不息,故其端绪方从心中萌动发出来,自是恻然有隐,由恻隐而充及到那物上,遂成爱,故仁乃是爱之根,而恻隐则根之萌芽,而爱则又萌芽之长茂已成者也。观此,则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自可见得脉络相关处矣。 孔门教人求仁为大,只专言仁,以仁包万善,能仁则万善在其中矣。至孟子乃兼仁义对言之,犹四时之阴阳也。 自孔门后人都不识仁,汉人只把做恩爱说,是又大泥了爱。又就上起楼起阁,将仁看得全粗了,故韩子遂以博爱为仁,至程子始分别得明白,谓仁是性,爱是情。然自程子此言一出,门人又将爱全掉了一向求高远去,不知仁是爱之性,爱是仁之情。爱虽不可以正名仁,而仁亦岂能离得爱。上蔡遂专以知觉言仁。夫仁者固能知觉,谓知觉为仁则不可,若转一步看,只知觉纯是理便是仁也。龟山又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体,夫仁者固能与万物为一,谓与万物为一为仁则不可,此乃是仁之量。若能转来看,只于与物为一之前彻,表里纯是,天理流行无閒便是仁也。吕氏克己铭,又欲克去有己须,与物合为一体方为仁。认得仁都旷荡在外了,于我都无统摄,必己与物对时方下得克己工夫。若平居独处,不与物对时,工夫便无可下手处,可谓疏阔之甚。据其实己,如何得与物合一。洞然八方,如何得皆在我闼之内。此不过只是想像,个仁中大底气象如此耳。仁实何在焉。殊失向来孔颜传授心法本旨,其他门人又浅,皆无有说得亲切者。 仁有以理言者,有以心言者,有以事言者。以理言则只是此心全体天理之公,如文公所谓心之德爱之理,此是以理言者也,心之德乃专言其体也,爱之理乃偏言其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亦以理言者也。以心言则知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纯无一毫人欲之私閒之也。如夫子称回心三月不违仁,程子谓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及雍也不知其仁等类,皆是以心言者也。以事言则只是当理而无私心之谓,如夷齐求仁而得仁,殷有三仁,及子文之忠,文子之清,皆未知焉。得仁等类是也。若以用工言则只是去人欲,复天理,以全其本心之德而已矣。如夫子当时答群弟子问,仁虽各随其才质,病痛之不同,而其指意所归,大概不越乎此。
问:明道谓学者能识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讲求经义,皆栽培之意。若仁之在人心一耳,不学之人独无仁乎。潜室陈氏曰:识得仁体,谓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既体认得分明,无私意夹杂,又须读书,涵泳义理以灌溉滋养之。 问:周子曰爱曰仁,程子曰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程子学周子者也。何故议论迥,别曰:善言性者,必有验于情。故孟子以恻隐为仁之端,周子以爱言仁,皆是借情以明性。若便以爱为仁,则是指情为性,语死不圆矣,韩子博爱之仁是也。 问:仁者有知觉,知觉何可以尽仁哉。仁者特有之耳。窃以为才言知觉,已入智中来。曰:程门虽有以觉言仁,然不专主此说,其他话头甚多。上蔡专主此说,所以晦翁绝口不言,只说爱之理,心之德。此一转语,亦含知觉在中可更思求。 问:仁者,偏言之只一事,兼言之则包四端。四端皆心之德,头面迥异。仁既是爱之理,则义、礼、智亦当谓之理,四者皆当用工夫。然孔门大率多去仁上著力,何耶。曰:所谓爱之理,是偏言之将四端分作四去看,截然界限不可相侵。心之德是兼言之将四端只作二字看,仁为善之长,犹家之嫡长子包贯得诸子,故独以理言,以心德言,须见移在诸位上用,不同方是诣理。 问:晦翁说仁为爱之理,心之德,如何。曰:爱是情理,是性,心统性情者也。单说爱字与心字,犹是就情上看,必曰爱之理,心之德,方和性在里面,是爱之所以为爱,而心之所以为心者也。是之谓仁,前辈谓心为谷种,能生处,即是他所以为谷种处,故桃杏之核皆曰仁。孔门不曾正说仁之体,段只说求仁、为仁之方,孟子方说怵惕恻隐处,以状仁之体,段又说仁人心也,须认得仁为人心,方见仁著落。所以不仁之人全无人心,既无人心,问他恁么羞恶、恭敬、是非。仁包四端,即此可见心如谷种,所以生处,是性生许多枝叶处。便是情心亦是有形影底物事,情亦是有形影底物事,独性无形影。 问:程子云把捉不定皆是不仁者。曰:仁是人心也,心走作不在腔子里,则人形虽具,而所以为形者死矣,故谓之不仁。
西山真氏曰:仁之一字,从古无训,且如义训,宜礼注理,又训履智训知,皆可以一字名其义,惟仁不可以一字训。孟子曰仁者,人也,亦只是言仁者乃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亦不是以人训仁。盖缘仁之道大,包五常,贯万善,所以不可以一言尽之。自汉以后,儒者只将爱字说仁,殊不知仁固主乎爱,然爱不足以尽仁。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者,此心恻然有隐,即所谓爱也,然只是仁之发端而已。韩文公言博爱之谓仁,程先生非之,以为仁自是性爱,自是情。以爱为仁,是以情为性也。至哉言乎。朱文公先生始以爱之理,心之德六字形容之。所谓爱之理者,言仁非止乎爱,乃爱之理也。盖以体言之,则仁之道大,无所不包。发而为用,则主乎爱仁者,爱之体也。爱者仁之用也。爱者如见赤子入井而恻然欲有以救之,以至矜怜悯惜,慈祥恩惠,爱之谓也。性中既有仁发出来便是爱。如根上发出苗,以苗为出于根则可,以苗便为根则不可;以爱出于仁则可,以爱便是仁则不可。故文公以爱之理三字言之方说得尽。又曰心之德何也。盖心者,此身之主,而其理则得于天。仁、义、礼、智皆此心之德,而仁又为五常之本。如元、亨、利、贞皆乾之德,而元独为四德之长,天之元即人之仁也。元为天之全德,故仁亦为人心之全德。然仁之所以为心之德者,正以主乎爱故也。仁所以能爱者,盖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之以为心,是以主乎爱也。爱之理,心之德六字之义,乃先儒所未发而朱文公始发之,其有功于学者至矣,岂不可深味之乎。 自非圣人未有不由恕而至仁者,故孟氏亦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恕必强言,盖明用力之难,学者当以强矫自励云尔。夫恕之所以难者,何也。道心惟微物欲易锢,私见一立人己异,观天理之公,于是遏绝而不行矣。有志于仁者,当知穹壤之閒,与吾并生莫非同体,体同则性同,性同则情同。公其心平,其施必均,齐而无偏,咎必方正而无倾邪,帅是以往将无一物不获者,此所谓絜矩之道也。然《大学》既言絜矩,而继以义利者,岂异指哉。利则惟己是营,义则与人同欲。世之君子,平居论说,孰不以平物我公好恶为当然,而私意横生莫能自克者,以利焉尔。利也者,其本心之螟虫,正途之榛莽,与大学丁宁于绝简。孟子恳激于首章,圣贤深切,为人未有先乎此者。然则士之求仁,当自絜矩始而推其端,又自明义利之分始。 凡天下至微之物皆有个心,发生皆从此出。缘是禀受之初,皆得天地发生之心以为心,故其心无不能发生者。一物有一心,自心中发出生意,又成无限物,且如莲实之中有所谓幺荷者,便俨然如一根之荷,他物亦莫不如是。故上蔡先生论仁以桃仁、杏仁比之,谓其中有生意,才种便生故也。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全具天地之理,故其为心又最灵于物,故其所蕴生意才发出则近而亲,亲推而仁民,又推而爱物,无所不可,以至于覆冒四海,惠利百世,亦自此而推之尔。此人心之大,所以与天地同量也。然一为利禄所汨,则私意横生,遂流而为残忍、为刻薄,则生意消亡,顽如铁石,便与禽兽相去不远,岂不可畏也哉。今为学须要常存此心,平居省察,觉得胸中盎然有慈祥恻怛之意,无忮忍刻害之私,此即所谓本心,即所谓仁也。便当存之养之,使之不失,则万善皆从此而生。 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其心本无不仁,只因有私欲,便有违仁之时,能克去私欲,则心常仁矣。心者,指知觉而言也;仁者,指心所具之理而言也。盖圆外窍中者,是心之体;虚灵知觉者,是心之灵;仁、义、礼、智、信是心之理。知觉属气,凡能识痛痒、识利害、识义理者皆是也。若仁、义、礼、智、信,则纯是义理,人能克去私欲,则所知觉者皆义理;不能克去私欲,则所知觉者物我,利害之私而已。纯是理即是不违仁,杂以私欲便是违仁。 手足不仁者非曰手足自不仁也,盖手足本吾一体缘,风痹之人,血气不贯于手足,便与不属己相似。人与物亦本吾一体缘,顽忍之人,此心不贯于人物,亦与不属己相似。风痹之人不仁于手足,顽忍之人不仁于民物,皆以其不属己故也。殊不知天地吾之父母,与人虽有彼我之异,与物亦有贵贱之殊。要本同一体,只缘私意一生,天理泯绝,便以人己为二致,亦如手足本是吾身之物,只缘风邪所中,血气隔塞,遂以手足为外物。手足、民物之比也,风邪私意之比也,人无私意之害,则民物之休戚自然相关,一见赤子入井,则此心为之怵惕。无风邪之病,则手足之痒痾亦自然相关,虽小小疾苦,此心亦为之痛楚。当如此玩味,方晓程子痿痹不仁之意。
鲁斋许氏曰:仁为四德之长,元者善之长,前人训元为广大,直是有理,心胸不广大,安能爱敬。安能教思,容保民无疆。 仁与元俱包四德,而俱列并称,所谓合之不浑,离之不散。仁者,性之至而爱之理也;爱者,情之发而仁之用也;公者,人之所以为仁之道也;元者,天之所以为仁之至也。仁者,人心之所固有而私,或蔽之以陷于不仁,故仁者必克己,克己则公,公则仁,仁则爱,未至于仁则爱不可以充体,若夫知觉则知之用,而仁者之所兼也。元者四德之长,故兼亨、利、贞,仁者五常之长,故兼义、礼、智、信,此仁者所以必有知觉,不可便以知觉名仁也。
临川吴氏曰:天之为天也,元而已人之为人也,仁而已,四序一元也,五常一仁也。人之有仁如木之有本,木有本,干枝所由生也;人有仁,万善所由出也。人而贼其仁,犹木戕其本也。木无本,则其枝瘁而干枯;人不仁,则其心死,而身虽生也奚取。 仁者寿,非圣人之言乎。天地生物之心曰仁,惟天地之寿最久,圣人之仁如天地,亦惟上古圣人之寿最久。人所禀受有万不齐,岂能人人如圣人之仁哉。夫人全德固未易全,然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而非仁者得三百三千之一,亦可谓仁,则亦可以得寿矣。予尝执此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洪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洪也、重厚也、简默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褊狭、轻薄、浅躁者之所能及也。 夫东、西、南、北,地之四方也,而东为先。元、亨、利、贞,天之四德也,而元为长。地之东,天之元,时之春,人之仁也。《易》曰:体仁足以长人。仁者,何人之心也。苟能体此,则有我之私纤芥不留,及物之春洞彻无间,真足为人之长矣。不然,失其本心,没于下流而不能自拔也。又奚长之云。

《王阳明集》《答王虎谷》

仁,人心也。心体本自弘毅,不弘者蔽之也,不毅者累之也,故烛理明则私欲自不能蔽累,私欲不能蔽累则自无不弘毅矣。弘非有所扩而大之也,毅非有所作而强之也,盖本分之内不加毫末焉。曾子弘毅之说为学者言,故曰不可以不弘毅,此曾子穷理之本真,见仁体而后有是言。学者徒知不可不弘毅,不知穷理而惟扩而大之,以为弘作而强之,以为毅是亦出于一时意气之私,其去仁道尚远也。此实公私义利之辨,因执事之诲而并以请正。

《与黄宗贤》

所喻皆近思切问,足知为功之密也,甚慰。夫加诸我者,我所不欲也无加诸人,我所欲也,出乎其心之所欲,皆自然而然,非有所强勿施于人,则勉而后能,此仁恕之别也。然恕求仁之方正,吾侪之所有事也。子路之勇而夫子未许其仁者,好勇而无所取裁,所勇未必皆出天理之公也。事君不避其难,仁者不过如是,然而不知食辄之禄为非义,则勇非其所宜勇,不得为仁矣。然勇为仁之资正,吾侪之所尚欠也,鄙见如此,明者以为何如。

《答黄勉之》

来书云:韩昌黎博爱之谓仁一句,看来大段不错,不知宋儒何故非之。以为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以爱为仁。愚意则曰性即未发之情,情即已发之性,仁即未发之爱,爱即已发之仁,如何。唤爱作仁,不得言爱,则仁在其中矣。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周子曰爱曰仁,昌黎此言与孟周之旨无甚差别,不可以其文人而忽之也,云云。

博爱之说本与孟、周之旨无大相远。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字何尝不可谓之仁欤。昔儒看古人言语,亦多有因人重轻之病,正是此等处耳。然爱之本体固可谓之仁,但亦有爱得是与不是者,须爱得是方是爱之本体,方可谓之仁。若只知博爱而不论是不是,亦便有差处。吾尝谓博字不若公字为善,大抵训释字义亦只是得其大概,若其精微奥蕴,在人思而自得,非言语所能喻。后人多有泥文著相,专在字眼上穿求,却是心从法华转也。
《徐三重·庸斋日记》《论仁》
人有本心便是仁体,试看巧言令色出于本心否。既用意作巧言令色,还是这本等实心否。人须是存得本等实心,方是道理根脚,此等翻弄做作,安有真种子收敛在内而为心之德乎。 仁在人心,便是天地万物一体之理。然圣人只说吾心爱人处为仁,不曾说爱必遍及而后得为仁,盖爱人之心,吾得自尽,爱必遍物,势恐难周。然事亦须有实,后人又有谓只此一念便了当弘济之事,如说归仁所谓八荒同闼者,圣人亦无此等轻易空旷话头。 人于宇宙内有何事不属仁。如《西铭》一篇,事亦可见,此须弘以任之,不然则有所亏欠。吾有生以后,无一息可违仁。大圣人犹以荒殆为戒,此须毅以勉之,不然则未免閒断大要。万物一体之心,自强不息之志,此学者体仁事。人若要视听言动皆合礼,须是将此心常自操存省察,若有忽忘,便恐失错,这兢兢防检举动之心便是此中有主之心。此心既无,一息不在腔子里,守定做规矩,那私欲亦自无著脚处。但以欲易,乘心易汨,欲与理不两存,故须吃紧做克己工夫。己尽克这本等事理,便不被他失错了。故人心上只是把礼与非礼紧紧较勘,禁非礼之心便是循理之心,四勿只是一个腔子内做主。此颜子所以服膺而弗失,正是用力为仁之事。 以爱为仁则徇其用而或昧其体,因爱求仁则识其端而理亦可明。 孔门之学,求仁为先,然只教人下手做工夫,存得本心便是仁体,若学者自得而默识之,实体之,则进德修业便只是这根窠。孟子则说出是人心所本有而同然者,若自能从本心中察识而扩充之,以及于民物则仁心仁政,总只是这本体呈露大用显行,无别事端也。孟子盖为战国时人,主人臣,以功利为事,暴政虐民,流毒天下,故欲倡明仁字以救援之。其言大抵多在用一边,乃世道生民之虑然也,大要孔门论学,只在本体上说工夫,盖体立则用自流行,孟子虽说用处而反求察识者,便是这本体,此等皆有实心、实事,非谈空说虚之妄也。 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恻隐,譬如一富家原有实蓄,故遇著用处,猝急便办。倘其中空虚也,须思索措处,从人假借不能猝应矣。可知天理原自在,我只为私情妄见昏蔽,便不得用袪其蔽,则本等天理随处便自能流行,所谓扩充工夫,正不欲令私妄隔绝之耳。 居天下之广居,居恶在仁是也,旷安宅而弗居,居字最有味,宜深体玩。强入其内者,不得为居,暂入其处也,不得为居,惟是我自在我舍,又安处而不迁,此之谓居仁如何。居也只是操存心,存这本体,别无所蔽所累,不为私意閒隔,不为物欲侵扰,岂非广居安宅。 人道规矩信不越尧、舜,尧、舜之事,只是一仁以仁,修道体道,尽伦唐、虞治天下之事,只此仁字成就到极至地位耳。 视民如伤便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仁部艺文一《仁说》宋·苏轼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常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疾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四肢百体,一不如法,差于此者,在毫釐之内,而失于彼者,在寻丈之外矣。故曰孟子之所谓仁者如射,则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也。君子之于仁,尽力而求之,有不获焉,退而求之,身莫若自克,自克而反于礼,一日足矣,何也。凡害于仁者尽也,害于仁者尽,而仁不可胜用,故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不如礼,在我者甚微,而民有不得其死者矣。非礼之害,甚于杀不辜,不仁之祸,无大于此故也。

《依仁斋铭》朱熹

举之莫能胜,行之莫能至,虽欲依之,安得而依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虽欲违之,安得而违之。

《居仁斋铭》前人

胜己之私,复天理兮。宅此广居,纯不已兮。

仁部艺文二〈诗〉《引古逸诗》汉·徐干

相彼元鸟,止于陵阪。仁道在近,求之无远。

《励志诗》晋·张华

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

《汤解祝网》北周·庾信

连珠两起,合玉双沈。谷为祥树,桑成乐林。三方落网,一面驱禽。德矣圣政,仁乎用心。

《仁者》宋·邵雍

仁者难逢思有常,平居切勿恃何妨。争先路径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爽口物多须作病,快心事过必为伤。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勉李愿中》罗从彦

不闻鸡犬闹桑麻,仁宅安居是我家。耕种情田勤礼义,眼前风物任繁华。

《仁术》朱熹

在昔贤君子,存心每欲仁。求端从有术,及物岂无因。恻隐来何自,虚明觉处真。扩充从此念,福泽遍斯民。入井仓皇际,牵牛觳觫辰。向来看楚越,今日备吾身。

《送林熙之》前人

仁体难明君所疑,欲求直截转支离。圣言妙蕴无穷意,涵泳从容只自知。

仁部纪事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通鉴》:西伯行于野,见枯骨,命吏瘗之。吏曰:此无主矣。西伯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吾即其主。以棺衾而葬之。天下闻之,曰:西伯之泽及枯骨,况于人乎。
《韩子》:文王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新序》: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韩诗外传》:孔子见客,客去。颜渊曰:客、仁也。孔子曰:狠兮其心,颡兮其口,仁则吾不知也,言之所聚也。颜渊蹙然变色。曰: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莹。夫形、体也,色、心也,闵闵乎其薄也。苟有温良在中,则眉睫与之矣;疵瑕在中,则眉睫不能匿之。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孔子鼓瑟,曾子子贡侧门而听,曲终,曾子曰:嗟乎。夫子瑟声殆有贪狼之志,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趋利之甚。子贡以曾子之言告。子曰:嗟乎。夫参、天下贤人也,其习知音矣。乡者,丘鼓瑟,有鼠出游,狸见于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厌目曲脊,求而不得,丘以瑟浮其音,参以为贪狼邪僻,不亦宜乎。
《家语》:孔子之楚,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孔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文仲有不仁者三,回曰:可得闻乎。孔子曰:下展禽,置六关,妾织蒲,三不仁。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周问礼,见老子。辞去,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论衡》:或问孔子曰:寺何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客曰:贤于夫子,而为夫子服役,何也。孔子曰:吾能仁且忍。
《家语》:郑有乡校之士,非论执政,鬷明欲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否者,吾则改之。若之何其毁也。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立威以防怨,防怨犹防水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之,不如吾闻而药之。孔子闻是言也,曰:吾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说苑》: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乱,子羔走郭门,刖者守门,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亲刖子之足,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临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新序·义勇篇》:齐崔杼弑庄公也,有陈不占者,闻君难,将赴之,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闻战斗之声,恐惧而死。人曰:不占可谓仁者之勇也。
《杂事篇》:魏文侯与士大夫坐,问曰:寡人何如君也。群臣皆曰:君仁君也。次至翟黄曰:君非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君伐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长子。臣以此知君之非仁君。文侯大怒,而逐翟黄,黄起而出。次至任座,文侯问:寡人何如君也。任座对曰:君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臣闻之,其君仁者,其臣直。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文侯曰:善。复召翟黄,入为上卿。
《韩诗外传》: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者曰:此何马也。曰:故公家畜也,罢而不为用,故出放也。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去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
《左传》: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舅犯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
《韩子》:成驩谓齐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邪。对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人,而后可近也;不仁则不可与谋,忍人则不可近也。王曰:然则寡人安所太仁。太不忍人。对曰:王太仁于薛公,而太不忍于诸田。太仁薛公,则大臣无重;太不忍诸田,则父兄犯法。
《史记·袁盎传》:盎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春秋繁露》:胶西王命令相曰:大夫蠡、大夫种、大夫庸、大夫睪、大夫车成、越王与此五大夫谋伐吴,遂灭之,雪会稽之耻,卒为霸主,范蠡去之,种死之。寡人此以二大夫者为皆贤。孔子曰:殷有三仁。今有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其于君何如。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伏地再拜,对曰:仲舒知褊而学浅,不足以决之,虽然,主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以对,礼也。臣仲舒闻:昔者,鲁君问于柳下惠曰:我欲攻齐,如何。柳下惠对曰:不可。退而有忧色,曰:吾闻之也:谋伐国者,不问于仁人也,此何为至于我。但见问而尚羞之,而况乃与诈伪以伐吴乎。其不宜明矣。以此观之,越本无一仁,而安得三仁。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春秋之义,贵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子言羞称五霸,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五霸者比于他诸侯为贤者,比于圣贤,何贤之有。譬犹珷玞比于美玉也。臣仲舒伏地再拜以闻。
《晋书·袁宏传》:宏出为东阳郡,祖道于冶亭。谢安取一扇而授之。宏答曰: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王祥传》:祥子烈、芬并幼知名,为祥所爱。二子亦同时亡。将死,烈欲还葬旧土,芬欲留葬京邑。祥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南齐书·虞愿传》:愿为晋平太守。郡旧出髯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还,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
《张岱传》:岱,为司徒左西曹。母年八十,籍注未满,便去官还养,有司以岱违制,将欲纠举。宋孝武曰:观过可以知仁,不须案也。
《北史·张元传》: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萧撝传》:撝,为上州刺史。尝至元日,狱中囚系,悉放归家,听三日然后赴狱。主者争之,撝曰:昔王长、虞延,见称前史。吾虽寡德,窃怀景行。以之获罪,弥所甘心。诸囚荷恩,并依限而至。
《李灵传》:灵曾孙元忠以母多患,专心医药,遂善方技,性仁恕,无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在乡多有出贷求利,元忠焚契免责,乡人甚敬之。
《贺兰祥传》:祥,除都督、荆州刺史。时盛夏亢阳,祥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发掘古冢,暴露骸骨,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为政耶。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境内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隋书·乞伏慧传》:慧曾见人以簺捕鱼者,出绢买而放之,其仁心如此。百姓美之,号其处曰西河公簺。《文中子·王道篇》:杨素谓子曰:天子求善禦边者,素闻惟贤知贤,敢问夫子。子曰:羊祜、陆逊,仁人也,可使。素曰:已死矣,何可复使。子曰:今公能为羊、陆之事则可,如不能,广求何益。
裴晞问曰:卫玠称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何如。子曰:宽矣。曰:仁乎。子曰:不知也。阮嗣宗与人谈,则及元,远未尝臧否人物,何如。子曰:慎矣。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唐书·张元素传》:贞观四年,诏治洛阳宫。元素上书言:五不可。诏罢役,魏徵叹曰: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徐有功传》:有功,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讫代不辱一人。咸称有功仁恕过汉于、张。《甄济传》: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馀年,远近服其仁,环山不敢畋渔。
《罗珦传》:珦子让,为御史中丞。有仁惠名。或以婢遗让者,问所从,答曰:女兄九人皆为官所卖,留者独老母耳。让惨然,为燹券,召母归之。
《韦丹传》:丹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罗豫章·遵尧录》:太祖尝择官使江南,颇难其人,一日谓卢。多逊曰:李穆,士大夫之仁善者,词学之外他无所预。多逊曰:穆履行端直,临事不以死生易节,所谓仁而有勇者也。帝曰:若如尔言,使江南无以易穆者。遂遣之。
《杨龟山集》:真宗朝有百姓争财,以状投匦。其语有比上德为桀、纣者,比奏御,真宗令宫人录所诉之事付有司根治,而匿其状曰:百姓意在争财,其实无他,若并其状付有司,非惟所诉之事不得其直,必须先案其指斥乘舆之罪,百姓无知亦可怜也,祖宗之慈仁如此。
《宋史·曹彬传》:彬,进克润州。金陵受围。城垂克,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
《嵇颖传》:颖,父适,尝为石首主簿。民有父子坐重系,府檄适按之,抵其父于法,而子获免;父死,假人言曰:主簿,仁人也,行且生贤子,后必昌。明年颖生。天圣中,进士及第。
《遵尧录》:仁宗爱民恤物,出于圣性,其于断狱,必求以生。尝谓辅臣曰:朕未尝詈人以死,况滥刑罚乎。《闻见前录》:仁宗至和閒不豫,昏不知人者三日。既愈,自言梦行荆棘中,周章失路,有神人被金甲自天而下,谓帝曰:天以陛下有仁心,锡一纪之寿。
本朝惟咸平,景德閒为盛时,兵革不用,家给人足。以洛中言之,民以车载酒食,声乐游于通衢,谓之棚车。鼓吹至宝元。康定閒,元昊叛天下,稍多事,无复有此风矣。元昊既称臣,帝绝口不言兵,仁宗之兵,应兵也,不得已而用之,事平不用,此所以为仁欤。《宋史·程颐传》:颐,擢崇政殿说书。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岳飞传》:贼曹成据道、贺二州。飞奉诏招成,成不从。飞破其众,成奔连州。飞谓张宪等曰:成党散去,追而杀之,则胁从者可悯,纵之则复聚为盗。今遣若等诛其酋而抚其众,慎勿妄杀,累主上保民之仁。
《陈淳传》:淳,无书不读,无物不格,日积月累,义理贯通,洞见条绪。其言仁曰:仁只是天理生生之全体,无表里、动静、隐显、精粗之閒,惟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乃可以当其名。若一处有病痛,一事有欠阙,一念有閒断,则私意行而生理息,即顽痹不仁矣。
《元史·魏敬益传》:敬益有田仅十六顷,一日语其子曰:自吾买四庄村田十顷,环其村之民皆不能自给,吾深悯焉。今将以田归其人,汝谨守馀田,可无馁也。乃呼四庄村民谕之曰:吾买若等业,使若等贫不聊生,有亲无以养,吾之不仁甚矣,请以田归若等。众闻,皆愕眙不敢受,强与之,乃受而言诸有司。有司以闻于中书,请加旌表。丞相贺太平叹曰:世乃有斯人哉。《菽园杂记》:魏文靖公为南礼部侍郎时,尝积求文银百馀两置书室中,失去。逻者询知为一小吏所盗,发其藏,已费用,一纸裹馀尚在也。当送法司治罪,公怜其贫,且将得冠带,曰:若置之法,非惟坏此吏,其妻子恐将失所,遂释之。
《东谷赘言》:我朝设养济院,以养民之鳏寡而无告者也,惠民药局以济疾病之穷者也,漏泽园以葬无主之死者也,课守令,积谷而为殿,最以赈凶岁之饥者也,京师有泰厉,王国有国厉,又有郡厉,有邑厉,以祀鬼之无所归者也,呜呼仁哉。

仁部杂录

关尹子《三极篇》:圣人知我,无我,故同之以仁。
《四符篇》:仁则阳而明,可以轻魂。
《文子》:积惠重厚,使万物忻忻乐其性者,仁也。
《尸子》:文王四乳,是谓至仁。
《荀子·法行篇》: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吕氏春秋·爱类篇》:五曰: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黄石公《素书》: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新语》:骨肉以仁亲,曾闵以仁成大孝,守国者以仁坚固,君以仁治乡,党以仁恂恂,阳气以仁生,鹿鸣以仁求其群,乾坤以仁和,合书以仁叙九族,礼以仁尽节。仁者,道之纪。
《韩诗外传》: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从乎天地之閒。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
《淮南子·本经训》:逮至衰世,人众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于是忿争生,是以贵仁。
《新序》:仁人者,国之宝也。国有仁人,则群臣不争。《说苑》:积恩为爱,积爱为仁,积仁为灵,灵台之所以为灵者,积仁也。神灵者,天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是故文王始接民以仁,而天下莫不仁焉。
《申鉴·俗嫌篇》:或问仁者寿,何谓也。曰: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曰:颜冉何。曰:命也,麦不终夏,花不济春,如和气何。
《杂言》:或曰:爱民如子,仁之至乎。曰:未也。曰:爱民如身,仁之至乎。曰:未也,汤祷桑林,邾迁于绎,景祠于旱,可谓爱民矣。曰:何重民而轻身也。曰: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
《外史·山篇》:猛虎在山,勇者制之;猛臣在国,仁者制之。今国之猛虎逸矣,而仁者不制,岂无仁者与不知仁者,有无声之威,有无刑之兵乎。
《田猎篇》:蒐于春宣阳气也,苗于夏捍嘉萌也,狝于秋顺休令也,狩于冬导阴滞也。四时之田猎皆所以广仁也。
《宠幸篇》:有名曰仁,状若庆云,容若幽兰,蔼若阳春,使之辅诸侯,则百姓怀之而颂音作。
曹植《仁孝论》:禽兽悉知爱其母,知其孝也。唯白虎通骐驎称仁兽者,以其明盛衰知治乱也。孝者施近,仁者及远。
《抱朴子》:仁者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辔策。
《唐书·孙思邈传》: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
郑晓《古言论语》:中圣人答为仁之问,惟克己复礼,章是求仁直截工夫其告仲弓,子贡、樊迟诸子皆随机应答,接引语,所谓因材而笃也。克己复礼无他,只非礼勿视,听言动是,已此工夫最易最难,非是去了非礼别有一礼己礼一也。礼在己中,己在礼中,己去则礼完矣。视听言动,无非礼即喜怒哀乐之中节,即所谓动容周旋中礼。约礼即复礼,诸家注约礼处更详之。
《西畴常言》:士有宽馀,义当轸念穷乏,然孰能遍爱之哉。骨肉则论服属戚疏,交朋则计情义厚薄以次,及之如力所不逮,亦勿彊也。
崔铣《庸书》:程伯淳,得仁之公者也。程正叔,得仁之正者也,张子厚,得仁之勇者也,司马君实,得仁之质者也。
《空同子》:桃杏仁以核内含生生,故曰壳。孟子曰:仁人心也。又曰:仁者,人也。以生生言之也。
《沆瀣子》:覆醢,仁人之为也,分羹,不仁人之为也。啜羹仁与不仁之閒也,仁与不仁之閒也者,不以家难辞国难,不以慈道易忠道也。
《正学编·元贯篇》:元者,天之生意也;春者,物之生意也;仁者,人之生意也。是故生意之在于物,充则达,偏则萎,绝则枯。人之于仁,亦犹是也。
《䂬溪诗话》:杜云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人谓有仁,爱民物,意临川咏促织云,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机丝。愚谓世之严督,征赋不恤疲瘵之有无者,虽魁然,其形实微虫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