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
巴州
建置沿革
- 禹贡梁州之域鹑首分野古巴国之地秦汉属巴郡宕渠县后汉分宕渠北界置汉昌县今州理是也刘先主分蜀巴西郡晋因之至李特擅蜀此地遂为獠所有宋武帝置归化水北二郡归化即今州理是也齐因之魏于汉昌县理置大谷郡又于郡北置巴州隋改为清化郡唐改为巴州又为清化郡复为巴州皇朝平蜀地归版图今领县五治化城
郡名
清化 字江 三巴 中巴
- 按华阳国志载汉末刘璋为益州牧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胊□至固陵巴道分矣此居其中为丨丨
风俗
地僻民淳
- 张忞修州学记
地大俗阜
- 州学振文堂记
安于简俭
- 清化志风俗云云
乐于歌舞
- 同上以歌舞遨游为乐
形胜
名因古巴国
- 寰宇记因古巴国以名
- 山海经昔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昭是为巴人郭璞注云巴之始祖尚书云髳微盖今巴蜀之地
并壁集二州
- 振文堂记惟兹巴土实云云之地今难江县即故集州通江县即故壁州也
包错万山
- 洪迈丹梯书院记云今之巴非昔之巴也然云云一水环萦实曰字江因川形而成州名
水成巴字
- 舆地广记巴峡丨屈曲丨丨丨或云江分三流中有小流横贯成巴字故以为名
控扼南郑
- 绍兴张忠献奏疏巴州云云要路乃命知州兼管内安抚
掎角利阆
- 王子明作高士瑰画像记巴蜀扼梁洋吾蜀孔道形势绝剑关之险飞磴踰栈道之危云云连衡绵剑遮蔽东西川最为襟喉要地
- 李石与太守郭郊书三巴吾蜀要地
土产
桃笙
- 桞宗元诗云丨丨葵扇安可常子瞻云偶阅方言簟宋魏谓之笙乃悟丨丨以桃竹为簟桃竹出巴渝间杜子美有桃竹杖引又见潼川府
竹根酒注
- 叚氏蜀记巴州以竹根为酒注为时所珍
米膏饼
- 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既成以米膏出之欲煮饼先炙令色变涛末瓮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畺芼之
山川
化城山
- 在城南相去三里
昆山
- 在城东四十里出璞石
玉山
- 在化城南六十里多玉石然深险不可取
王望山
- 在江之北岸自郡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许岩径极险占一郡之胜相传云王真人得道此山真人名蒙故名王蒙山旧志云唐元宗控白𩦺至此山望见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名丨丨
米仓山
- 系年录
绍兴三年 云巴之北境即丨丨丨下视兴元出兵之孔道
孤云山
- 与两角山相连在难江县北九十里又见兴元府
- 王子韶诗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有石刻云汉相国邀韩信至此大唐集州刺史杨师谋记
登科山
- 在恩阳县东北一里乡人谢周卿谢耕王绍谢震读书于此
壁山
- 在通江县西下枕诺水与县治相对
歌籁山
- 在通江县东上有石鼓击之声闻数里连击即雨
方山
- 在通江北十五里突出众山其状如斗
十二峰
- 在难江县四十里马盘湾巉岩耸秀大小丨丨丨最为奇观有客题诗曰插立翠屏峰十二为君唤作小巫山
雪峰
- 去鲁口县十里众山特出一峰
大巴岭
- 在城北
小巴岭
- 此山之南即古巴国
巴江
- 一名字江见前注
几水
- 在旧奇章县水屈曲如几字
清水
- 清化县界东流入化城县
明水
- 在难江县北五十馀里水间出砚屏林木山川之形隐于石间
井泉
虎井
- 在州学前凡有声如雷则其年必有人登科
楼亭
击瓯楼
- 唐张祎诗驻旌元帅遗风在击缶高人逸兴酣水转巴文清溜急山连蒙岫翠光涵
流觞亭
- 在西龛寺唐乾元间严郑公武所创其水屈曲可以流觞杨士谔有诗
馆驿
冰清驿
- 姚彦游诗见说巴南一小州孤城寂寞字江头
名宦
王浚
- 为巴郡太守兵士苦役生男多不育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所全活者数千人及后伐吴所活者皆堪为兵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活汝汝必死之见东坡与朱鄂州书
苏味道
- 降集州刺史
严武
- 至德初坐房琯事贬巴州刺史
薛逄
- 为巴州刺史人咏之曰日出而耕日入而归吏不到门夜不掩扉有孩有童愿以名垂何以字之薛孙薛儿
杨士谔
- 出吉甫之门后贬巴州刺史有流杯十四咏士谔能诗有直声
人物
洛下闳
- 巴郡人武帝
太初元年 诏壶遂司马迁等议造汉历方士唐都丨丨丨与焉
甘宁
- 仕吴为大将通江人今有甘谷即其所居也
张飞
- 有塳在刺史大厅东
皇朝李森
- 鲁口人登第为中执法尝劾王黼出知复州
惠演
- 居思成溪早与范蜀公同往太学范贵惠方释褐范赠以诗云相逄三十年前话记得途中并马衔顾我倦游成白首喜君新命得青衫
题咏
何路出巴山
- 杜甫寄严大夫诗不眠持汉节云云
地僻炎瘴昏
- 杜甫寄巴州严使君诗云云山稠隘石泉
看看妙为政
- 杜甫送鲜于万州迁巴川诗云云他日有殊恩
巴水急如箭
- 唐李白巴女词云云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南国浮云水上多
- 杜甫寄马巴州诗云扁 舟系岸河边久云云
东巴集壁西梁洋
- 杜甫云云问谁腰镰胡与羌
卧向巴山落月时
- 严武答杜甫诗云云两乡千里势相思江头赤叶枫愁落篱外黄花菊对谁
巴童声节渝儿舞
- 韩翊送杨巴州诗白云县北千山口青岁欲开残雪后前驱锦带鱼皮鞮侧佩金璋虎头绶南郑侯家醉落晖东关陌上著鞭归愁看野马随官骑笑取春人带客旗使君下车忧疾苦豪吏销声出公府万里歌钟相庆时云云
四六
- 出纶词掖 维三巴之旧域 后连延于秦陇来牧字江 控全蜀之左隅 前迤逦于荆吴耀东壁之图书光于列宿 三刀梦应乃当水流成字之邦控西陵之门户专在三巴 五裤高兴已遍民俗喜歌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