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参
诗文库 正文
神农占 远古 · 炎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后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后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桑林祷 其一 商 · 商汤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时,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躬。朕躬有罪,无及万方(《墨子·兼爱》下引汤说。又《吕氏春秋·顺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多末二语。其为祷旱之词,可以互證。而《周语。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韦诏注:「《汤誓》,《商书》伐桀之誓也。」今《汤誓》无此言,则散亡矣。又《论语·尧曰篇》孔安国注:「此伐桀告天之文。」《墨子》引《汤誓》其词若此,则与《墨子》显异,所未详也。)。
定之方中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定之方中》,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一章)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二章)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三章)
按:定之方中三章,章七句。
氓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二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三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四章)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五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六章)
按:氓六章,章十句。
汾沮洳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汾沮洳》,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一章)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二章)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三章)
按:汾沮洳三章,章六句。
黄鸟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慄。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一章)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慄。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二章)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慄。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三章)
按:黄鸟三章,章十二句。
鸤鸠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鸤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一章)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二章)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三章)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四章)
按:鸤鸠四章,章六句。
黄鸟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黄鸟》,刺宣王也。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谷。
言旋言归,复我邦族。(一章)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此邦之人,不可与明。
言旋言归,复我诸兄。(二章)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此邦之人,不可与处。
言旋言归,复我诸父。(三章)
按:黄鸟三章,章七句。
共头盟 西周初 · 燕召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吕氏春秋。诚廉》:「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
献书韩王 战国魏国 · 张仪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史记》作「夫群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史记》作荣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菀,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须以决事(《战国策》二十六,又《史记。张仪传》少未十七字。)。
蚕赋 战国赵国 · 荀卿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有物于此,㒩㒩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登徒子好色赋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文选卷十九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袪,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御览》作溃沙,虽十宿沙,不能得也。《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御览》八百六十五) 其五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齐伐鲁,宋桑羽子谓齐将曰:「子羔为成大夫,而善养天下士(《北堂书钞》三十四)」。
美人赋 西汉 · 司马相如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二
司马相如美丽闲都,游于梁王,梁王说之。邹阳谮之于王曰:「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冶妖丽,不忠,将欲媚辞取说,游王后宫,王不察之乎」!王问相如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闻齐馈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车,譬犹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长西土,鳏处独居。室宇辽廓,其与为娱。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翘翘而西顾,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窃慕大王之高义,命驾东来。途出郑卫,道出桑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上宫闲馆,寂寥云虚(《文选·石阙铭》注引作「寂寥至虚」)。门阁昼昼掩,暧若神居。臣排其户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黼帐高张。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涉质艳光。睹臣迁廷,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国之公子,所从来无乃远乎」?遂设旨酒,进鸣琴。臣遂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独处室兮廓无依,思佳人兮情伤悲。有美人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敢托身兮长自私。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时日西夕,玄阴晦冥。流风惨冽,素雪飘零。闲房寂谧,不闻人声。于是寝具既设,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帐低垂(《文选·别赋》注作「金炉香薰,黼帐周垂」。《舞赋》注亦作「周垂」。)。裍褥重陈,角枕横施。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文选·洛神赋》注作「质」)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古文苑》、《艺文类聚》十八、《初学记》十九。)。
七谏 其三 怨世 西汉 · 东方朔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㠁嵯。
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
蓬艾亲人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柰世之不知芳何?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而不可为。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𡠜母勃屑而日侍。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处湣湣之浊世兮,安所达乎吾志。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骥踌躇于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
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禁妨农诏(建昭五年三月) 西汉 · 汉元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七
方春农桑兴,百姓戮力自尽之时也。故是月劳农劝民,无使后时。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證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使失一时之作,亡终岁之功。公卿其明察申敕之(《汉书·元纪》)。
怨旷思惟歌 西汉 · 王嫱
四言诗 押阳韵
王昭君者。齐国王穰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穰见昭君端正闲丽。未尝窥看门户。以其有异于人。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辉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云云。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爰止,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升云,获幸帷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喂食,心有徊徨。
我独伊何,改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琴操下。《类聚》三十。《乐府诗集》五十九作昭君怨。广《文选》九。《诗纪》二作怨诗。又《书钞》百六引黄、桑、得三韵。《文选》二十八扶风歌注引藏一韵。《御览》四百八十三引黄、常、羌、泱、长、伤六韵。五百七十一引黄、桑、房、藏、颃、常、羌、泱、伤九韵。○逯案。《书钞》引此谓出《汉书》。恐误。又昭君本入匈奴。而歌辞则谓远集西羌。地理不合。后汉外患在羌。作者遂率笔及之也。)。
元后诔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四
新室文母太后崩,天下哀痛,号哭涕泗,思慕功德,咸上柩,诔之铭曰:
惟我有新室文母圣明皇太后,姓出黄帝,西陵昌意。实生高阳,纯德虞帝。孝闻四方,登陟帝位。禅受伊唐,爰初胙土。陈田至王,营相厥宇。度河济旁,沙麓之灵。太阴之精,天生圣姿。豫有祥祯,作合于汉。配元生成,孝顺皇姑。圣敬齐庄(《古文苑》作「承家尚庄」),内则纯备(《古文苑》作「被」)。后烈丕光,肇初配元。天命是将,兆征显见。新都黄龙,汉成既终。胤嗣匪生,哀帝承祚。惟离典经,尚是言异。大命俄颠,厥年夭陨。大终不盈,文母览之。千载不倾,博选大智。新都宰衡,明圣作佐。与图国艰,以度厄运。徵立中山,庶其可济。博采淑女,备其侄娣。觐(一作「亲」)礼高禖,祈庙嗣继。靡格匪天,靡动匪地。穆穆明明,昭事上帝。弘汉祖考,夙夜匪懈。兴灭继绝,博立侯王。亲睦庶族,昭穆序明。帝致友属,靡有遗荒。咸被祚庆,冀以金火。赤仍有央,勉进大圣。上下兼该,群祥众瑞。正我黄来,火德将灭。惟后于斯,天之所坏。人不敢支,哀平夭折。百姓分离,祖宗之愆。终其不全,天命有托。谪在于前,属遭不造。荣(一作「策」)极而迁,皇天眷命。黄虞之孙,历世运移。属在圣新,代于汉刘。受祚于天,汉祖承命。赤传于黄,摄帝受禅。立为真皇,允受(一作「执」)厥中。以安黎众,汉庙黜废,移定安公。皇皇灵祖,惟若孔臧。降兹圭璧,命服有常。为新帝母,鸿德不忘。钦德伊何,奉命是行。菲薄服食,神祗是崇。尊不虚统,惟祗惟庸(一作「惟垣惟墉」)。隆循(一作修)人敬,先民是从。承天祗家,允恭虔恪。丰阜庶卉,旅力不射。恤民于留,不皇诡作。别计十邑,国之是度。还奉于此,以处贫薄。罢苑置县,筑里作宅。以处贫穷,哀此嫠独,起常盈仓,五十万斛。为诸生储,以劝好学。志在黎元,是劳是勤。春巡灞浐,秋臻黄山。夏抚鄠杜,冬恤泾樊。大射飨饮,飞羽之门。绥宥耆幼,不拘妇人。刑女归家,以育贞信。玄冥季冬,搜狩上兰。寅宾出日,东秩旸谷。鸣鸠拂羽,胜降桑木(《古文苑》作「戴胜降桑」失韵)。蚕于茧馆,躬执筐曲。帅导群妾,咸修(《古文苑》作「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遐迩蒙祉,中外禔福。自京逮海,靡不仰德。成类存生,秉天地经。无物不理,无人不宁。尊号文母,与新有成。世奉长寿,靡堕有倾。著德太常,注诸旒旌。呜呼哀哉,以昭鸿名。享国六十,殂落而崩。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呜呼哀哉,万方不胜。德被海表,弥流魂精。去此昭昭,就彼冥冥。忽兮不见,超兮西征。既作下宫,不复故庭。爰缄伊铭,呜呼哀哉(《艺文类聚》十五、《古文苑》。)。
捣素赋 西汉 · 班婕妤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测平分以知岁,酌玉衡之初临。见禽华以麃(一作「丽」)。色,听(一作「忽」)霜鹤之传音。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沈。虽松梧之贞脆,岂荣雕其异心。若乃广储悬月,晖水流清,桂露朝满,凉衿夕轻。燕姜含兰而未吐,赵女抽簧而绝声。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若乃盼睐生姿,动容多制,弱态含羞,妖风靡丽。皎若明魄之升崖,焕若荷华(一作「衣」。)之昭晰。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一作「月」),似桃李之向春。红黛相媚,绮组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肌柔液,音性闲良。于是投香杵,扣玫砧,择鸾声,争凤音,梧因虚而调远,柱由贞而响沈。散繁轻而浮楗(《艺文类聚》作「捷」),节疏亮而清深。含笙总筑,比玉兼金。不埙不篪,匪瑟匪琴。或旅环而纾郁,或相参而不杂。或将往而中还,或已离而复合。翔鸿为之徘徊,落英为之飒沓。调非常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飙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清寡鸾之命群,哀离鹤之归晚。当是时也,钟期改听,伯牙弛琴;桑间绝响,濮上传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闲贞(一作「静」)专之性。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一作「逸」)。准华裁于昔时,疑形异于今日。想娇奢之或至,许椒兰之多术。勋陋制之无韵,虑蛾眉之为愧。怀百忧之盈抱,空千里兮饮泪。侈长袖于妍衭(《艺文类聚》卓「袂」。)缀半月于兰襟,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訄沿」(《艺文类聚》作「计修」)路之遐夐,怨芳菲之易泄(一作「绝」)。书既封而重题,笥已缄而更结。惭行客而无言,还空房而掩咽(《古文苑》,又见《艺文类聚》八十五,有删节。)。
说王音 西汉 · 谷永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六
将军履上将之位,食膏腴之都,任周召之职,拥天下之枢,可谓富贵之极,人臣无二,天下之责四面至矣,将何以居之?宜夙夜孳孳,执伊尹之强德,以守职匡上,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雠,以章至公,立信四方。笃行三者,乃可以长堪重任,久享盛宠。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当参天,今已过期,尚在桑榆之间,质弱而行迟,形小而光微。荧惑角怒明大,逆行守尾。其逆,常也;守尾,变也。意岂将军忘湛渐之义,委曲从顺,所执不强,不广用士,尚有好恶之忌,荡荡之德未纯,方与将相大臣乖离之萌也?何故始袭司马之号,俄而金火并有此变?上天至明,不虚见异,唯将军畏之慎之,深思其故,改求其路,以享天意(《汉书·谷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