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隋朝
那连提黎耶舍南北朝末隋初 490 — 589年8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
北竺乌伤国人。
弱冠出家。
备闻正教。
既登具足。
遍访圣踪。
天梯石台之奇。
龙庙宝塔之胜。
并躬顶礼。
无所遗逸。
尝有异尊者。
见舍而谓之曰。
苟能静脩。
当證道果。
游涉徒劳。
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
乃届齐境。
文宣皇帝
天宝七年
也。
时舍齿方强仕。
气貌雄雅。
物议惮之。
诏安置天平寺
号翻经三藏
礼遇隆至。
内出梵本千馀夹。
为建道场。
以示尊崇。
躬拜伏。
顾谓群臣曰。
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译众经五十馀卷。
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
沙门法智
居士万天懿。
度语。
未几诏授舍昭玄统。
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
教亦随替。
避地东南。
不遑宁处。
绵历四载。
有隋御宇。
光复大法。
开皇二年。
七月。
奉玺书。
偕弟子道密等入
大兴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译。
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
沙门法纂僧琛明芬
给事道宝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
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
监护。
舍年迈行厉。
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
梦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抚存羁旅。
得其欢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适满百龄。
开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那连提黎耶舍
隋言尊称。
天竺乌场国人。
正音应云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与佛同氏。
亦姓释迦
刹帝利种。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发意出家。
寻值名师备闻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闻诸宿老叹佛景迹。
或言。
某国有钵。
某国有衣。
顶骨牙齿神变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须知律相。
既满五夏发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龙庙宝塔之方。
广周诸国。
并亲顶礼仅无遗逸。
曾竹园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识人机。
见语舍云。
若能静修应获圣果。
恐汝游涉终无所成。
尔日虽闻情无领悟。
晚来却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
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
自所经见罕俦其类。
试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爱若亲。
后夜五更先礼三宝。
香花伎乐竭诚供养。
日出升殿方览万机。
次到辰时香水浴像。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日景将昳写十行经。
与诸德僧共谈法义。
复与群臣量议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
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远投告。
六人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顶。
见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险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寻鬼道。
渐入其境。
便遭杀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门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错入鬼道。
耶舍觉已。
口诵观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复前行。
又逢山贼。
专念前咒便蒙灵卫。
贼来相突对目不见。
循路东指到芮芮国。
突厥乱西路不通。
反乡意绝。
乃随流转。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远投齐境。
天保七年届于京邺。
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
耶舍时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议惮之。
缘是文宣礼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
敕送于寺。
处以上房。
为建道场供穷珍妙。
别立厨库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
监掌翻译。
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
懿元鲜卑。
姓万俟氏
少出家师婆罗门。
而聪慧有志力。
善梵书语工咒符术。
由是故名预参传焉。
初翻众经五十馀卷。
大兴正法。
弘畅众心。
宣帝重法殊异。
躬礼梵本顾群臣曰。
此乃三宝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
冥救显助立功多矣。
未几授昭玄都。
俄转为统。
所获供禄不专自资。
好起慈惠乐兴福业。
设供饭僧施诸贫乏。
狱囚系畜咸将济之。
市廛闹所多造义井。
亲自漉水津给众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极山美。
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周给。
又往突厥客馆。
劝持六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问起居。
耶舍叹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舆今降。
重法故尔。
内抚其心惭惧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齐。
佛教与国一时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袭三衣。
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五众彫窘投厝无所。
俭饿沟壑者。
减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缘济益。
虽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
说导无倦。
此负留难便历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宝。
开皇之始。
梵经遥应。
爰降玺书。
请来弘译。
二年七月
子道密等。
侍送入
大兴善寺
其年季冬草创翻译。
昭玄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
主上礼问殷繁。
供奉隆渥。
年虽朽迈行转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罗尼。
具依修业。
梦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存抚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诫尔门徒。
佛法难逢宜勤修学。
人身难获慎勿空过。
言讫就枕。
奄尔而化。
时满百岁。
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寿果终。
其言验矣。
登仙冥理犹难测之。
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
顶起肉髻耸若云峰。
目正处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长轮埵成具。
见人荣相未比于斯。
固是传法之硕德也。
法主既倾哀惊道俗。
昭隆之事将渐坠焉。
凡前后所译经论。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
沙门僧深明芬给事道宝等度语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
监护始末。
至五年冬
勘练俱了。
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
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国五十馀。
里十五万。
瑞景灵迹胜寺高僧
驶水深林山神海狩。
无非奉敬。
并预惩降。
事既广周未遑陈叙。
沙门彦琮为之本传。
具流于世。
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
隋言灭喜。
不远五百由旬。
来观盛化。
开皇二年
于大兴善。
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
给事道宝沙门法纂笔受
沙门彦琮制序。
李皇后北齐至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李祖娥。
北齐文宣帝后。
赵郡人
李希宗女。
容德甚美。
初为太原公夫人。
文宣帝天保中立为后。
天保十年,改为可贺敦皇后
武成帝立,逼后淫乱。
生女不举,怒,乃杀后子绍德,并裸后挞之,送寺为尼。
隋时得还赵郡
僧法纯北周至隋 519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9—603 【介绍】: 僧。
扶风始平人俗姓祝
北周时出家,历住长安陟岵、天宫二寺。
废佛时,返俗。
隋初仍为僧,住大兴善寺
文帝请为戒师,遂入禁中,为传戒法。
辞归寺,遂行方等忏法,常诵经习禅,颇有异状。
开皇十五年,复入为皇后受戒。
有著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自周朝入道。
京师陟岵天宫二寺。
备历废教之酷。
祖龙潜。
图启法运
乃先复菩萨僧百二十人。
其一焉。
大兴善寺
鞭策三业。
上闻之。
请为戒师。
然固以德薄辞。
上因幸其所处行礼。
施子。
优渥。
叹曰。
身命无常。
何可保爱。
檀供难消。
吾其行方等忏法乎。
更四十五年。
除食便利。
不出净场。
遂感灯无膏油而光𦦨相续者七昼夜。
或闻场中。
有演说教授声。
就视之则寂然。
俄而易法服。
行市里中。
代佣保执役。
虽琐屑猥贱莫惮。
有䞋锡则惨然曰。
爱贼既来。
狱王潜至。
打缚不久矣。
且以经像。
悉乞于人。
衣则粪扫而已。
其宣导用十地经论。
金刚般若。
金光明。
诸法无行等
二十五卷。
开皇十五年入内宫。
皇后戒法。
所获施利随尽。
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
无疾卒于净住寺。
春秋八十五。
先是闭室静坐。
弟子慧进
见白衣童子。
手捧光明。
侍立右。
问曰。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
频来召我。
我以著乐妨于脩习。
终不许也。
若无佛法处。
我则愿生以化迷类。
久之双鸽集于衣桁。
注目视
都无惧色。
徐谓其徒曰。
汝毋自纵。
毋自欺。
又谓我今忽觉身乘自象。
何也。
其妄业欤。
遗命以身施飞走。
弟子慧昂
率诸檀越。
凿龛于白鹿之原。
外开门穴以置之。
既而筋肉俱尽。
骸骨植立自如。
因复塑饰。
以贻永久焉。
沙门彦琮
撰序赞之辞。
以美其德。
文则昂之辞也。
昂幼育于
姿情闲雅清爽。
有集十卷行世。
释法纯
俗姓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初出家日在于周世。
备闻正教亲奉明师。
意在定林情兼拯溺。
住帝京陟岵天宫二寺。
往来居止通虑为先。
逢于废教退僧潜匿城市。
内持道服外假俗衣。
皇隋之兴厥初度首。
即百二十人之一也。
大兴善
鞭勒形心有逾前稔。
文帝怀素请为戒师。
自辞德薄不敢闻命。
勤注不已。
遂处禁中为传戒法。
四事厚礼。
不胜其供辞还本寺。
叹曰。
危身脆命无常不久。
终日保养何见牢固。
上供难销。
遂行方等忏法。
四十五年常处净场宗经检失。
除食便利馀无阙废。
尝于道场然灯。
遂感灯明续焰经于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
私密异之。
为灭累之嘉相也。
又油瓮所止在佛堂内。
忽然不见。
乃经再宿还来本处。
而油满如故。
每于夜静闻有说法教授之声。
异香寻隙气冲于外。
就而视之一无所见。
识者以为幽祇所集故也。
而谦弱成治趣务造功。
不累形骸用清心海。
至于三秋霖滞民苦者多。
乃屏除法服微行市里。
或代人庸作。
事讫私去。
有与作价反乞贫人。
或见道俗衣服破坏尘垢。
皆密为洗补。
跪而复处。
及巾屦替藉秽污臭处。
皆缝洗鲜全。
其例甚众。
或于静时摙厕担粪。
有密见者告云。
若情事欣泰愿共同作。
或为僧苦役。
破薪运水。
或王路艰岨。
躬事填治。
因而励俗。
相助平坦。
有来䞋锡皆惨然不乐。
口云。
爱贼既来狱王潜至。
打缚不久矣。
故所获财物。
并施大众。
不造经像。
人问其意。
云行道者所乏耳。
因以趣入也。
故王公等施日盈门首。
皆回与僧。
而自著粪扫袈裟。
内以布裙又无腰襻。
以绳收束如中国法。
寺僧服其行也。
或有不敢受者。
以为胜人。
所奉稍异常徒。
自叙云。
余初出家依于山侣。
昼则给供清众。
暮则聚薪自照。
因而诵经得二十五卷。
谓十地经论金刚般若论金光明诸法无行等
并讲习通利。
故其所宣导皆引用斯文焉。
开皇十五年
文帝又请入内。
皇后受戒。
施物出宫。
随散并尽。
故贫窭之士。
闻纯之入内也要必有赐。
并聚集街首待施而还。
仁寿三年遂觉不悆闭室静坐。
而无痛所有。
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于右。
弟子慧进入问。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频来命我。
但以诸天著乐。
竟不许之。
由妨修道故也。
常愿生无佛法处教化众生。
慎勿彰言。
死后任说。
至五月内。
弟子为建大斋。
望崇玄福。
道俗凑集并在前。
有双鸽飞来入房内。
在衣桁上。
注目看
虽人触捉都无有惧。
云。
任之勿捉。
至暮方逝。
及其疾甚。
人有问者。
必诫以法行。
不久得自纵自欺。
又云。
我不觉忽乘白象也。
此乃妄业耳。
何由可任。
因设斋食与诸旧别。
所有衣资杂物施同行者。
任取一事用结良缘。
而神志明悟不觉馀想。
卒于净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也。
葬于白鹿原南。
凿龛处之。
外开门穴以施飞走。
后更往观。
身肉皆尽。
而骸骨不乱。
弟子慧昂
率诸檀越追慕先范。
乃图其仪质。
饰以丹青。
见在净住。
沙门彦琮
褒美厥德为叙赞云。
昂少所慈育。
亲供上行。
为之碑文。
广陈盛事。
兼以立性闲穆。
识悟清爽。
文藻横被闻于京室。
著集十卷颇共传之。
僧昙崇南北朝末隋初 515 — 5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4 【介绍】: 僧。
咸阳人
俗姓孟
七岁入道,博诵法言。
受戒后志愈清厉,学行为同辈所推,号无上士北周武帝以为周国三藏,任陟□(山左)寺主
,住清禅寺。
后钦敬,布施甚多。
临终,以衣资施于三宝,无疾而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咸阳孟氏。
七岁入道。
循听讲肆。
久之依止禅师开公。
而摄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厉。
学僧祇。
十有馀遍。
而讲解之。
致徒三百。
京辅以为宗。
后以言说无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发。
六行偏精。
五门并达矣。
开公以上首称之。
众中同学归敬。
开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训导
声驰陇塞。
化满关河。
趋承下风。
千里相属。
周武帝尤加钦注。
诏曰。
崇禅师精悟独绝。
所领学徒。
淑于德义。
未闻有犯。
可为国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以职事滞淹。
假以他缘。
奏乞于免。
诏从之。
及废教。
徇俗不自异。
诏授金紫光禄
终无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潜德秉周政。
大法且复。
诏先度百二十僧。
预其数。
兴善寺
仍诏充寺主
固辞。
乃募缘创寺。
以酬宿愿。
盖以法运之否。
昔尝许之云。
登极。
卒营九寺。
以足十数焉。
常是时。
唐高祖
方以留守太原
亦割宅为清禅寺。
以致众。
炀帝居晋邸。
斥民七十户水硙碾等。
为寺基业。
开皇初
赐帛一万四千匹。
布五千端。
绵千屯。
绫二百匹。
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钱五千贯。
毡五十领。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图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业
会教门载启。
深契心。
诏匠杜崇如法营治。
赐钱三千馀贯。
为砖瓦费。
又悉敛内宫。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袭。
使鬻之。
以资匮竭。
晋邸在杨越。
自其镇造露盘十一级。
开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毕工致。
而冠之浮图之颠。
见者称叹。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出入禁籞。
无拥通宫籍。
以为常。
因为后。
述净土业。
自称师儿
自称师女
其恩礼之重如此。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无疾卒于所居之房。
寿八十。
上哀恸。
诏所司营给丧事。
塔全身于终南山
释昙崇
姓孟氏
咸阳人
生知正见幼解信奉。
七岁入道。
博诵法言。
勤注无绝。
后循听讲肆雄辩无前。
乃以慧灯欲全本资摄念。
圣果将克必固定想。
因从开禅师而从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厉。
遂学僧祇十有馀遍。
依而讲解。
听徒三百。
京辅律要此而为宗。
后弊于言说更前观。
额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间树下为其居处。
既而光明内发。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犹死。
偏精六行冠达五门。
开公处众称为第一。
遂得同学齐敬。
又号为无上士也
及师亡遗嘱令摄后徒。
于时五众二百馀人依习静。
声驰陇塞化满关河。
寻路追风千里相属。
填门盈室坐诲门人。
或初修不净。
或终学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则。
周武皇帝特所钦承。
乃下敕云。
崇禅师德行无玷精悟独绝。
所预学徒未闻有犯。
当是尊以德义。
故则众绝形清。
可为周国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从而教导。
僧尼有序响名称焉。
每为僧职滞踪。
未许游涉乃假以他缘遂蒙放免。
末遗法沦荡便从流俗。
外顺王威内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禄等衔。
并不依就。
虽沈厄运无癈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还炤。
即预百二十僧。
敕住兴善
寻复别敕令宰寺任。
重勤辞逊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范。
昔以佛法颓毁。
私愿早隆。
谨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乃立九寺以副愿。
皆国家供给终于文世。
唐公素禀行门偏所归信。
遂割宅为寺引众居之。
敕以虚静所归禅徒有誉。
赐额可为清禅。
今之清明门内寺是也。
隋氏晋王钦敬禅林。
降威为寺檀越。
前后送户七十有馀。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业。
传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亲正业。
开皇之初敕送绢一万四千疋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百疋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皇后又下令送钱五十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
福感于今愿。
流于后望。
建浮图一区。
用酬国俸。
闻大悦。
内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业
于时释教初开。
图象全阙。
崇兴此塔深会心。
敕为追匠杜崇
令其缮绩。
料钱三千馀贯计。
塼八十万。
以功业引费。
恐有匮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
以助随喜。
开皇十一年
晋王镇总杨越。
为造露盘并诸庄饰。
十四年内方始成就。
举高一十一级。
竦耀太虚。
京邑称最。
尔后䞋遗相接。
众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调度。
种植树林等事。
并委僧众。
监检助成。
既令重当朝。
往还无壅。
宫閤之禁门籍未安。
须有所论执锡便进。
时处大内为述净业。
文帝礼接自称师儿
献后延德又称师女
及在于本寺则敕令载驰。
问以起居。
无晨不至。
自所获外利尽施伽蓝。
缘身资蓄衣钵而已。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迁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惨下敕葬焉。
所须丧事有司供给。
皂白弟子五千馀人。
送于终南至相寺之右。
为建白塔
勒铭存今。
未终七日
寺内幡竿无故自折。
门外汲井忽尔便枯。
众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遗告曰。
吾有去处今须付嘱。
即以衣资施于三宝。
及至后夜觉有异相。
就而观之方知气绝。
无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闻。
莫不怀恸。
僧法论西梁至隋 528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南郡人俗姓孟
初住荆州天皇寺,博通内外,词理锋挺。
后梁明帝萧岿礼重之。
隋文帝时,召入道场,后住京师日严寺。
文帝仁寿寺法论特蒙接对。
炀帝东宫时,优礼弥厚。
即位后,特赐木皮袈裟,寻随驾至
卒年七十八。
有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旋自引去。
隐青溪之覆舟山
业成实。
尤善属文。
梁明帝雅重之。
屡徵召不赴。
炀帝在蕃邸。
躬礼致之。
追入京辇。
住日严寺。
谒文于仁寿宫。
诏于大宝殿赐净馔。
在座上诗颂德。
嘉叹。
炀帝在春宫。
宠眷弥厚。
大业元年
将移东门。
诏赐千秋树皮袈裟一领。
帛五百段。
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腋皮坐褥法服等。
因随驾至
未几而卒。
年七十八。
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
尝续传名僧。
无所就。
有别集八卷。
行世。
释法论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
词理锋挺。
隐沦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实研洞文采。
谈叙之暇命笔题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礼徵召。
而性在虚闲不流世供。
葛屦蒲服用卒生年。
隋炀在蕃远闻令德。
召入道场晨夕赏对。
王有新文颂集。
皆共询谋。
处俗传扬亟移岁序。
后入京辇住日严寺。
文帝时幸仁寿。
往谒见特蒙接对。
躬事展礼。
美其清悟。
为设净馔于大宝殿。
登即在坐。
上诗叙谈宫观宏丽今古。
高祖重加叹赏。
晋王之处春坊
优礼弥厚。
中使慰沃启疏相寻。
大业元年将移东阙。
下敕赐千秋树皮袈裟十领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后咸供之隆重为类此也。
因随驾至
不久而终。
时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赙赠有加。
仍敕所在。
传送葬于荆楚
爰初莅法。
崇尚文府。
虽外涉玄儒。
而内弘佛教。
所以缀采篇什。
皆叙释风。
当即缵叙名僧。
将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顾惟高德有坠者众矣。
有别集八卷行世。
范氏南北朝末隋初 527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7—618 【介绍】: 高阳人
范孝才女,许善心母。
少寡,博学有高节。
文帝知之,召入宫内侍皇后讲读,封永乐郡君
善心宇文化及杀害,临丧不哭,抚柩曰:“能死国难,我有儿矣。
”因不食十余日,卒。
李皇后西魏至隋初 536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588 【介绍】: 即李娥姿
北周武帝皇后
楚人
西魏恭帝元年,魏将于谨攻破江陵,后家被籍没,至长安宇文泰以赐其子宇文邕(武帝),得亲幸,生宣帝
武帝即位,立为后。
宣帝即位,尊为太后
静帝时尊为太帝太后
隋初出家为尼,改名常悲
隋文帝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杨坚 高祖 文帝 581年—604年
开皇 581年二月—60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四年七月隋炀帝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4 【介绍】: 即杨坚
隋朝创建者。
弘农华阴人,小字那逻延。
杨忠子。
北周时袭父隋国公爵。
女为北周宣帝皇后
丞相,总揽朝政。
旋废静帝而杀之,自立为,建立隋朝
开皇七年后梁,九年灭陈,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兵制,以考试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各项措施于后代影响较大。
仁寿四年病重,为太子杨广所杀。
在位二十四年。
全隋文·卷一
姓杨,讳坚弘农华阴人周大司空隋国公忠子。
西魏恭帝时,辟京兆功曹,以父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
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周初,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
保定初,迁左小宫伯,出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袭父爵隋国公
建德中,加柱国,除定州总管,转亳州总管
宣帝即位,以后父徵拜上柱国大司马
大象初迁大后丞右司武,转大前疑。
及崩,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静帝即位,拜假黄钺左大丞相
寻授大丞相,进相国,总百揆,封隋王,加九锡。
大定元年二月受禅,改元二:开皇仁寿
在位二十四年,谥曰文皇帝庙号高祖
萧琮西梁至隋初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琮 靖帝 585年—587年
广运 586年—587年九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兰陵人字温文
南朝后梁国主
萧岿子。
其姊为炀帝皇后
岿卒,嗣位为后梁国主,年号广运。
隋文帝开皇中,废梁国,征入朝,拜柱国封莒国公
宽宏大度,博学有文艺,兼善弓马。
炀帝即位,以皇后故,甚见亲重,改封梁公
虽羁旅,见北朝豪贵,无所降下,且有童谣曰:“萧萧亦复起。
乃忌之,遂废于家。
全梁文·卷六十八
后主讳琮字温文,岿子。
初封东阳王,寻立为太子
天保二十四年嗣位。
明年改元广运
在位二年,以隋开皇七年国废,拜柱国封莒国公
炀帝初拜内史改封梁公
大业三年,坐贺若粥事废,卒赠左光禄大夫,有集七卷。
僧慧乘隋末唐初 555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0 【介绍】: 隋唐时僧。
徐州彭城人俗姓刘
年十二出家。
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隋炀帝江都建慧日道场,延慧乘住之,号家僧
大业中四方馆仁王行道,敕慧乘为大讲主,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
唐初京师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
其先出汉裔。
祖欣
梁直前将军琅邪太守
父雅。
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负重名。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成实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即师事强。
服膺讲席。
十六白强。
听智嚼法师成实论。
杨都庄严寺
时有陈方继梁统
武帝尤崇尚教门。
屡阅仁王。
盛张斋席。
因获对御论义。
辞辨绝出伦辈。
上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义集。
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法师
旧居开泰。
后入祇洹。
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为二谛出佛果外。
质曰。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曰如鸳鸯不栖圊厕。
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曰鸠翅罗鸟。
不宿枯树。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时在座叹曰。
勍敌也。
其锋难当。
就上前。
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
由是声誉益起。
桂阳王
毛尚书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江都
建慧日道场。
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
谈论若倾注。
惊叹曰。
何物僧如此。
世岂复愈于此者乎。
盖未尝相识。
而创见之也。
归慧日。
益纵材辨。
寺之宿硕。
咸屈伏。
王闻之喜。
赏帛百缣。
隋高祖
将巡岱宗
驻跸伊洛。
诏遣江南关东大德。
登殿竖义。
应诏
答者靡抗。
上嗟异。
隋开皇十七年
出所积。
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
施维扬永福寺
隋大业六年
诏诸郡。
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
阐仁王经
仍诏充大讲主。
连三昼夜不卧。
驾幸张掖从之。
诏为高昌王曲氏。
开金光明。
曲以发布地。
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
京师造七层木塔二。
荐皇考妣也。
因诏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树胜幢。
三十馀所。
兴善寺
迎佛灵骨。
禅定寺
演仁王经十二年
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
以赐郡国。
武德四年
国家初定天下。
诏谓凡乱地。
僧之是非。
难以分别。
于州县。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宽恩。
其馀壹从汰去。
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
固非他处所得比拟。
然而虽有伪郑之变。
犹许二百馀僧。
住同华寺况尝被污。
而上素所钦向。
亦莫之问。
诏住胜光寺。
寺寔秦国功德也。
八年驾幸国学。
行释奠礼。
先是堂列三座。
拟叙三宗。
而儒杰释雄。
李之俊伟。
皆云合雾拥。
以快观听。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
宜崇客礼。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释又次之。
时乘受众所推挹。
已升座。
闻制不觉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视曰。
但敷帝德。
馀无所虑。
乃唱曰。
上天下地。
荣贵所资。
缘业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
合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据。
于是自皇储已下。
皆降席跪听。
则前赞帝德。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
双徵两教。
上加叹美。
顷之制问曰。
道士潘诞奏。
以为悉达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曰体解大道。
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
阿耨菩提。
晋翻无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对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计其世。
则二十许王
论其年则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时佛。
退求敬王时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叙之道。
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无聃。
五帝无聃。
而所谓道者
未尝无也。
关尹请著书。
窦后命兴学。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独指聃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车胤云。
在己为德。
及物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论衡曰。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别号天尊
居大罗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独名大道者也。
贞观三年
于胜光寺。
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
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昼夜六时。
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六。
门人道璋等。
奉遗命。
阇维于南山之谷口。
敛馀烬。
塔于胜光。
沙门法琳制碑文。
身历三朝。
政移六帝。
频婴宠顾。
履接纶音。
外则王公卿士。
内则妃后嫔姬。
皆禀戒香。
共申师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
善呗赞。
职充都讲。
释慧乘
俗姓刘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汉之绪。
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
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闲成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
发心入道。
仍事强为师。
服膺论席备探精理。
十六启强曰。
离家千里。
犹名在家沙门也。
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
强从之。
便下杨都
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
爰始具戒。
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
对御论义词辩绝伦。
数千人中独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
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
旧住开泰后入祇洹。
乃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质云。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彼曰。
如鸳鸯鸟不住圊厕。
应声曰。
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彼曰。
鸠翅罗鸟不栖枯树。
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时㬭公处座叹曰。
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
躬于前赏天柱纳袈裟。
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
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
太尉晋王江都建慧日道场。
遍询硕德。
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
净影慧远
道声扬播。
由来不面。
因过值讲即申言论。
义高词丽声骇听徒。
顾曰。
何处僧唇舌陵人。
复岂逾此。
王闻之弥敬其词辩。
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
并号龙象咸问义门
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
王乃请尽心。
言论不有见尊致结。
既承资蓄纵辩无前。
折关陈款皆倾巢穴。
甚称王望
别赏帛百段。
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
敕遣江南吴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
应旨首登。
命章对论。
巧问勃兴切并纷集。
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
高祖目属称扬。
群英叹异。
开皇十七年
杨州永福寺
建香台一所。
庄饰金玉绝世罕俦。
晋王即位
弥相崇重。
随驾行幸无处不经。
大业六年
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
四方馆仁王行道。
别敕为大讲主。
三日三夜兴诸论道。
皆为折畅靡不冷然。
从驾张掖
蕃王毕至。
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
吐言清奇闻者叹咽。
曲布发于地。
践焉。
至八年在东都。
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
又敕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
兴善寺北天门道南。
树列胜场三十馀所。
高幢华盖接影浮空。
宝树香烟同云雾。
迎延灵骨至于禅定。
佥共请开仁王经
华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赏赞。
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
举高丈六。
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
屡感祯瑞故用传持。
今在洛州净土寺
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
武德四年扫定东夏
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
州别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从俗。
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
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
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时从伪郑词被牵连。
主上素承风问。
偏所顾属。
特蒙慰抚命住胜光。
秦国功德咸归此寺。
武德八年
岁居协洽。
驾幸国学将行释奠。
堂置三坐拟叙三宗。
众复乐推为导首。
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
星布义筵云罗绮席。
天子下诏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当尔之时相顾无色。
虽登坐情虑莫安。
今上时为秦王
躬临位席。
直视面目未曾回。
频降中使十数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德。
一无所虑。
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荣贵所资。
缘业有由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有据。
声告才竟。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
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双徵两教。
玄梯广布义网高张。
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请从弘业
黄巾李仲卿
结舌无报。
博士祭酒等。
束体辕门。
慧日更明法云还布。
当又下诏问曰。
道士潘诞奏。
悉达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阿耨菩提。
晋音翻之无上大道。
若以此验。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报略云。
震旦之与天竺
犹环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兴
佛是周初前出。
计其相去二十许王
论其所经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
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时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汉景已来方兴道学。
穷今讨古道者为谁。
案七藉九流。
经国之典。
宗师周易。
五运相生。
既辟两仪。
阴阳是判。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阴阳在生有验。
此理数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
车胤云。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论衡云。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为若此矣。
卿所言道宁异是乎。
若异斯者不足归信。
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
鬓垂素发手把玉璋。
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详。
史之所不载。
大罗既焉有之说。
玉京本亡是之谈。
言毕下座。
举朝属目。
此时独据词宗。
馀术无为而退。
一席杨扇万代舟航。
可尚可师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庇护念之恩也。
贞观元年
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
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日夜六时行坐三业。
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旧房。
春秋七十有六。
门人道璋先奉遗旨。
南山谷口焚之。
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
沙门法琳为制碑文。
见于别集。
释蒙据道护法为心。
抚物恤穷弥留情曲。
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写送若流有逾宿诵。
此之一术殁后绝踪。
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
频升中殿面对天颜。
神气消散映彻墙仞。
自见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
皆禀涂香申明供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即乘之犹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诚悫偏能呗赞。
清啭婉约有势于时。
每为都讲亦隶伦则。
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阇提斯那
阇提斯那
住中天竺摩竭提国
学兼群藏。
艺术异能通练于世。
以本国忽然大地震裂。
所开之处极深无底。
于其坼侧获一石碑。
文云。
东方震旦国名大隋。
城名大兴。
王名坚意建立三宝起舍利塔
国君臣欣感嘉瑞相庆希有。
乃募道俗五十馀人。
寻斯灵相。
初发祖送并出王府。
路远贼掠。
所遗荡尽惟馀数人。
逃窜达此。
仁寿二年至仁寿宫。
计初地裂获碑之时。
即此土开皇十四年也。
行途九载方达东夏
正逢天子感得舍利诸州起塔。
天祥下降地瑞上腾。
前后灵感将有数百。
阖国称庆佛法再隆。
有司以事奏闻。
帝以事符大夏陈迹东华。
美其远度疑是證圣
引入大宝殿。
躬屈四指顾问群僚。
解朕意不。
佥皆莫委。
因问斯那。
又解意不。
答曰。
檀越意谓贫道为第四果人耶。
实非是也。
帝甚异之。
乃置于别馆。
供给华重膳夫以酒酵和面拟为饼调候时不起因以问那。
答曰。
此不合食。
便用水溲煮之。
与常酵者不异。
上问。
今造灵塔遍于诸州。
曹陕二州特多祥瑞。
谁所致耶。
答曰。
陕州现树地藏菩萨。
曹州光花虚空藏也。
又问。
天花何似。
答曰。
似薄云母。
或飞不委地。
虽委地而光明奇胜。
帝密以好云母及所献天花各一箱。
用示诸人。
无有别者。
恰以问那。
那识天花而退云母。
及献后云崩。
空发乐音。
并感异香。
具以问由。
答曰。
西方净土名阿弥陀。
皇后往生。
故致诸天迎彼生也。
帝奇其识鉴。
赐绵绢二千馀段。
辞而不受。
因强之。
乃用散诸福地。
见感应传。
独孤后南北朝末隋初 553 — 6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602 【介绍】: 或称文献独孤皇后献皇后献后
隋文帝皇后
河南洛阳人
独孤信女。
年十四嫁杨坚
其长女为北周宣帝皇后
宣帝卒,居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及代周称帝,立为后。
性妒忌,后宫莫敢进御。
言及政事,往往意合。
太子勇、立晋王广,皆后之意。
卒谥献
萧皇后西梁至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炀帝后。
南兰陵人
后梁明帝萧岿女。
文帝晋王杨广选妃于梁,得之,策为妃。
炀帝即位,立为皇后
好学,甚宠敬。
失德不敢进言,乃为《述志赋》以自寄。
宇文化及之乱,没入突厥
唐太宗贞观中突厥,以礼迎归于京师
全隋文·卷八
后,南兰陵人后梁明帝之女。
开皇中,策为晋王妃
炀帝即位,立为皇后
江都之变,没于宇文化及
化及败,没于窦建德
寻为突厥处罗可汗所迎。
至唐贞观四年突厥破灭,归于京师
二十年殂,谥曰悯
高昙晟隋末唐初 ? — 61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昙晟 法轮 618年十二月—618年十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9 【介绍】: 隋唐时僧人
怀戎
唐高祖武德元年十二月,因县令设斋,士民大集,与僧五千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邪输皇后改元法轮
遣使招高开道,立为齐王
开道帅五千人归之。
居数月,开道昙晟,并其众。
释知苑初唐 ? — 639
幽州沙门知苑
精练有学识。
隋大业中发心造石字一切经藏以备法灭。
既而于幽州西山凿岩为石室。
即磨四壁而以写经。
又取方石别更磨写。
藏诸室内每一室满。
即以石塞门镕铁锢之。
隋炀帝涿郡
史侍郎萧瑀皇后弟也。
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后。
后施绢千匹。
施绢五百匹。
朝野闻之争共舍施。
得以成功。
常以役匠既多道俗奔凑。
欲于岩前造木佛堂并食堂寐室。
而念木瓦难办。
恐繁经费未能起作。
忽一夜暴雨雷电震山。
明旦既晴。
乃见山下有大木数千万。
为水所漂积于道次。
道俗惊骇不知来处。
于是远近叹服。
乃使匠择取其木。
馀皆分与邑里。
邑里喜愧而助造堂宇。
顷之毕成如其志焉。
所造石经已满七室。
贞观十三年卒。
弟子犹继其功焉。
独孤怀恩隋末唐初 585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5—620 【介绍】: 隋唐时人。
独孤信孙。
李渊元贞皇后侄。
京师,拜为长安,颇严明守职。
及建唐,擢为工部尚书
后代将击敌,数战无功见责,遂怨望叛乱,下狱死。
褚遂良隋末唐初 596 — 6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58,或597—659 【介绍】: 杭州钱塘人,一作阳翟人字登善
褚亮子。
太宗时起居郎谏议大夫,奏章数十上,多被采纳,累官至中书令
贞观二十三年,受遗诏辅政。
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
因反对高宗武则天为后,屡贬爱州刺史,以忧卒。
工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有集及墨迹传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96—658 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褚亮之子。
初授秦州都督府曹参军
太宗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起居郎
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二十二年中书令
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永徽元年(650)进封郡
寻出为同州刺史
三年召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四年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
以谏立武昭仪,贬潭州都督爱州刺史显庆三年(65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宣和书谱》卷三。
遂良博涉文史,工肃楷书
先后预修《晋书》、《尚书正义》、《文思博要》。
喜作正书,甚得右军媚趣。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褚遂良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4首。
遂良字登善
散骑常侍亮子。
初授秦州都督府曹参军
贞观中累拜中书令
长孙无忌同受顾命。
高宗立
河南郡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右仆射
谏立武昭仪皇后
左迁潭州都督
再贬爱州刺史
显庆三年卒。
年六十三。
神龙元年
武后遗诏复其爵位。
李义府初唐 614 — 6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4—666 【介绍】: 瀛州饶阳人,迁居永泰
善属文。
太宗时以对策擢第,授门下省典仪
以文翰见知,历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高宗时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
许敬宗等支持立武后,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官至吏部尚书封河间郡公
貌状温恭,与人言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故时人号为“笑中刀”。
又以阴柔而害物,谓之“李猫”。
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尝奏委吕才等重修《氏族志》,凡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并收天下旧志焚之。
后以罪流巂州,愤而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4—666 原籍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自其祖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北)
太宗贞观八年(634)进士,授门下省典仪
监察御史,迁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高宗立,迁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
以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二年(657)中书令进封河间郡公
龙朔三年(663),稍迁右相
坐赃除名,长流巂州乾封元年(666)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义府貌似温恭,实则阴险奸佞,有“笑中刀”、“人猫”之称。
曾预修《晋书》、《永徽五礼》等,著有《李义府集》4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39卷,本传作3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8首。
唐诗汇评
李义府(614—666)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
贞观八年(634)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寻除监察御史太子舍人
高宗朝,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以赞立武昭仪皇后,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
武后之势,蓄邪黩货,稔恶嫉贤,而貌似温恭,故人谓“笑中有刀”,又谓之为“李猫”。
龙朔三年,除名长流巂州,卒于流所。
有《李义府集》四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八首。
义府
瀛州饶阳人
贞观八年擢第。
门下省典仪
累除舍人
崇贤馆直学士
高宗立
叩阁上表。
请立武昭仪为后。
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赐爵广平县
寻进爵为侯。
中书令
封河间郡公
龙朔三年右相
坐赃除名。
巂州
乾封元年卒。
年五十三。
如意元年
武后以其有翊赞功。
追赠扬州大都督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义府)与太子司议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义府才思精密,所谓猩猩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