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清朝
林维丞晚清 1822 — 1895
全台诗
林维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维丞薇臣号亦图福建闽县人
出身书香门第,性嗜学,穷诸经及宋儒诸书。
尝自言:「不读五经,便觉心胸窒碍」。
咸丰九年(1859)渡台,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记室,故寄籍淡水,补弟子员。
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筹刊刻《潜园琴馀草》,未竟成书
光绪初年在「潜园号召筹组诗社
光绪五年(1879)编辑《沧海拾遗》。
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吟社」,为竹堑诗坛中坚。
光绪廿一年(1895)割台议成,林氏进退维谷,是年冬间忧愤而卒。
  林氏祖考两代俱有诗集行世,林氏亦工诗,壶溪道人评:「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间有香艳绮靡之态,要以温柔为旨归,亦是不失为讽讽风雅之音矣。
赖子清评:「香奁极佳。
」蜕萒老人评:「作诗颇持格律,而以朴实出之。
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订《潜园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辗转托付王松,惜未见行世。
壶溪道人曾抄录并择优于《台湾日日新报》披露,计六十九首。
蔡启运《台海击?银集》收录林氏诗作十五首。
其他佚诗则散见《大屯山房谭荟》、《台湾诗醇》、《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新报》及《台湾日日新报》〖参考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z。〗。
杨永智撰)
全台诗
林星垣(1822~1895)字薇臣,或维丞号亦图福建闽县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先生出身闽县望族,其先室紫岩以至其考,俱以诗文著称。
性嗜学,好诸经及宋儒书。
咸丰九年(1859年),渡海来台,掌林占梅记室,与林氏交情甚笃,曾为之代筹《潜园琴馀草》出版事宜。
先生性爽朗,乐与人交,竹堑文人莫不知其为人,北郭园郑如兰亦与之甚善。
光绪初年先生甚至在潜园中号召诗歌同好共组诗社,显见先生清代竹堑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力不容忽视。
光绪十二年(1886年)蔡启运等人倡组「吟社」,亦加入其中,与众文人摘艳薰香,击钵同乐,作品见存于《台海击钵吟集》中。
乙未割台议成,进退维谷,竟忧时而卒。
维丞工于诗作,因来台主林占梅家,故将所著题为《潜园寓草》,但诗稿因故未能刊印,日据时期《台湾日日新报》曾择优刊载,时人以为最擅香奁之作〖参见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页95。〗。
(黄美娥撰)
林占梅晚清 1821 — 1868
全台诗
林占梅(1821~1868),幼名清江,字雪村号鹤山,又作鹤珊别号巢松道人
淡水厅竹堑(今新竹市)人。
祖父绍贤(1761~1829)经办台湾盐务,为竹堑巨富;父祥瑞(1797~1862)早卒。
年十四,尝随岳父黄骧云北上京师任职。
占梅急公好义,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捐防鸡笼英军之犯,获贡生加道衔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捐防八里坌,获知府即选;道光二十四年(1844),募勇扼守大甲溪,绝嘉、彰各邑漳泉械斗蔓延,赏戴花翎;咸丰三年(1853),林恭事变,协办全台团练,捐津米三千石,准简用浙江道;咸丰四年(1854)克复艇匪黄位之乱,加盐运使衔同治元年(1860),毁家纾难,协助朝廷平戴潮春事件有功,加布政使衔
晚年因林、郑二家讼事,郁病而卒。
占梅擅丝竹、书画、骑射诸艺。
道光二十九年(1849),构筑潜园,雅集诗骚。
文酒之盛,冠于北台。
著有《潜园唱和集》二卷、《潜园琴馀草》八卷,其中《潜园唱和集》已佚。
林占梅《潜园琴馀草》约有诗一千九百馀首,写作年代自道光二十七年(1847)同治六年(1867)
多咏骨肉亲友、园居、游历、时事、兴怀之作。
五言古、近体,善摹难状之景,达难显之情。
作品风格多样,平易晓畅法白居易,感时忧国似陆放翁,伤感兴怀如吴梅村
台澎道徐宗干评其诗「和静清远、古澹恬逸」、「诗味多琴味」。
兹据台湾分馆藏《潜园琴馀草》 为底本,并参照下列对校本编校:李清河藏《潜园琴馀草》(以下简称李本) 、李清河藏《潜园诗抄》(以下简称李抄本) 、连雅堂台湾诗荟》(以下简称荟本) 、台湾文献丛刊《潜园琴馀草简编》 (以下简称台银本)、《新竹文献会通讯》(以下简称文献本) 、陈培桂《淡水厅》、林维丞《沧海拾遗》、蔡振丰苑里志》、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王松《台阳诗话续编》、林钦赐《瀛洲诗集》、赖子清台湾诗醇》、曾笑云《东宁击钵吟后集》、彭国栋《广台湾诗乘》、蜕萒老人《大屯山房谭荟》。
潜园琴馀草·序及题词
诗,乐章也。
诗言志,律和声;唯知音者,始可与言诗。
桓谭「新论」云:『八音以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自虙牺削桐、重华被袗以后,襄陵之作、训佃之操、思贤之曲尚矣。
汉、魏而下,以诗名者多以琴名;辋川「春江送别」、谪仙「清夜闻钟」、乐天「池西秋思」、六一居士「受宫声」、东坡「闻窗外歌」,其尤著也』。
中散「琴序」云:『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间尝持此以衡近代诗人,今读鹤山「琴馀草」而得之。
家青山之论琴况也,曰「和静清远,古澹恬逸」。
琴心也,即诗心也。
鹤山善琴,手挥目送,别有会心;故诗味多琴味。
山中访隐、海上移情、理性返真、忘形合虚,殆有得于味外味者,丝桐云乎哉?
章句云乎哉?
仆解组退居,雨窗閒坐,手兹编而三复之,如聆「梅花弄」、「桃源吟」,不觉翛然意远。
缀数言于简端,鹤山可许为知音否?
咸丰四年夏五月江左徐宗干识。
「山虚水深,万籁萧萧;四无人踪,惟石嶕峣」:此古琴铭也;鹤珊之诗近之。
鹤珊精于琴,诗学香山剑南,得其神似;五言、古近体,尤善摹难状之景、达难显之情:所谓「秀语夺山绿」也。
大抵其少作多舒愉恬雅之音,间有天性语缠绵悱恻,如弹履霜;是可以觇其所养而得其性情之所近。
比年海上骚动,鹤珊同牧守竭力堵禦,一方赖以安固
近复奉命筹办海运,倡率捐输。
其平日之蕴抱,至是而一露焉。
出其绪馀,发为诗歌以抒写胸臆;不觉苍凉感慨,忧从中来。
鹤珊之诗境将一变,又乌测其所至耶!
绍芳因公东渡,获与朝夕从事鹤珊独心折予,皇然引愧而已。
他日者,绍芳和琴成声,得与鹤珊相酬答;出其近作,正襟危坐,以蔷薇露盥手读之,鹤珊当为予鼓一再行,奚翅如刺船海上之移我情也。
小石愚弟黄绍芳拜序。
空桑之柱耶,琼之姿耶?
绕梁之嗣响也,夺锦之馀思耶?
相赏有石间意,移情在花月夜时。
海上禽鸟乱啼号,冥漠林木何处高?
结想只在云以上,骏马走堤兴倍。
忽闻石上泉流声,一字一珠著手生;十指翻云风习习,留得琴韵到诗情。
诗情何俊逸,琴韵何悠扬!
相对两不厌,郁郁石生香。
咸丰甲寅夏六月润堂洪毓琛题。
写景则无奇不搜,深入剑南之室;言情则有感斯托,能摹浣花之神。
刚健婀娜,悱恻芬芳;真得味外味,不厌百回读。
咸丰甲寅夏至后五日,古粤愚弟黄鹤龄拜手。
余年四十,即弃诸生而客于台。
虽举业尽废,然诗歌、文史,结习未忘;恨可与谈者,少耳!
林雪村都转,淡水巨室也;乡闾以孝称。
且笃于世谊交情,慷慨任侠,有东汉八厨风。
又闻其抱雅尚而多才思,彝鼎琴尊,珍怪纷罗;于书画、丝竹、骑射诸艺亦色色精绝
清秘阁再见倪云林复生也,心钦迟之。
一日,诣其斋,流连茶话;偶及风骚,雪村色飞眉舞,若即欲疾趋青莲、浣花之室者。
从此喜与余作玉屑谈,遂延余为老马。
然余犹有虑焉!
虑其绮年失学,驰骋京华;况家务丛杂,日不暇给,未有俭于腹而丰于才者、亦未有不劳其神而逸其趣者!
而熟知无虑也?
盖其天禀超绝,加以数年来弹琴习静,淡若书生,披览勤、䌷绎切、商榷多,故其诗日进。
嗟乎!
今之伧父,于载籍及前贤名篇概未省识而以诗自负,塞满牛腰;是打油钉铰皆可以吟诗矣,牛童马走皆可以谈诗矣。
诗若是易也,何俟雪村乎!
雪村之诗,于中晚、宋人为近,于游览、写怀为长。
其构思下字,如五丁开山,别通蹊径;如李临淮军容,壁垒一新、旌旗变色;又如少翁奇术,钩营致魄,使李夫人活现帐中。
其杰句繁富,虽老马识途稍效导引,要其心血固多人数斗矣。
或调雪村颇滥交,几如坡公乌台之累。
雪村恒言:知我者惟黄公雨生徐公树人及馀数人而已;是滥而不滥也。
或又谓雪村多坎坷;迩者时乱年荒、骨肉丧亡,又付会计于纪纲任其侵盗,致诗日富、家日穷,悲愤时发于篇什。
然而昔人论诗,有「若非新变,不能代雄」之说;如雪村之「新变代雄」何疑!
夫雄于讴吟,即可雄于振作;使以治诗之道治家,屏斥奸邪如去浮烟浪墨,则一鸣惊人,贤者固不可测。
家将恢复,或不至如云林之终穷;诗愈精进,或可直入青莲、浣花之室。
此吾所以望雪村也夫!
此吾所以序雪村也夫!
咸丰八年小春下浣,镇平曾骧拜撰。
予自罢官旋里,轮指十有馀年矣;杜门不与外事,日以诗自遣。
意兴所至,发为咏歌。
举凡近代能诗之士,闻有佳著,未尝不求而展玩之,嗜之成癖;虽更有可好之物,不与易也。
客冬黄翼孝廉从东瀛旋,言其姊夫林雪村都转天才峻特、经济恢涵,而性嗜歌吟,著有「琴馀诗草」甚富,尚未梓行。
予闻之,不禁跃然起曰:『是殆与予有同嗜者矣』!
因嘱借观。
其即景之作,逸警鍊、品格杰句,美不胜收,在白乐天、陆剑南之间。
其杂感、自述诸作,至性至情,真从肺腑流出,空所依倚,自成一家:一片惓惓爱国之诚,不能自已;所谓「处江湖之远,不忘其君」者欤!
至其篇法老,浑成一气,旋转能达显之情;于少陵为神似。
雪村少负不羁之才,继以南游吴苑、北登燕台,山川之助,胸次益旷。
归里后频遭大故,其抑塞无聊之气无所舒发,恒托之诗;「穷而后工」,信不诬也。
夫士苟所遇恬适而好为愁惨之词,唐之戴叔伦、明之郑善夫无病而呻,识者讥之;若雪村遭际迍艰、时事忧愤,其发为变徵之音,乌得以叔伦善夫律之耶!
读毕而归之,爰书所见以写倾仰,非敢云序也。
咸丰九年立冬后一日雪椒杨庆琛书于绛雪山房。
罗威未识昭谏而嗜其集,永叔未识子野而爱其词。
予从姻亲林半痴耳雪村先生名,悉其能琴、善书,尤精诗学。
尝赠以楹帖云:「雅量高涵,交情慷慨;天真脱洒,韵事风流」。
尚未知其诗足以推倒豪杰也。
及半痴袖其集草示予,受而读之,知其有感于怀,辄托之诗,一扫风云月露之习故云。
生平所历甘苦以及忧时愤事,絜领持纲,有条不紊;较诸雕饰一字一句之间以求合于古作者之林,其格律之高下为何如也!
生席前人荫,少年时,意气自豪,不屑屑于名缰利锁;长而历游辇下,所以益壮。
夫以履丰席厚之身,而贤母独能忍慈割爱,使之习舟楫之劳、阅风霜之苦,卒克和平心性、历练才华,大变少小之习气;贤母苦衷于是乎慰,生诗学亦于是乎进。
观杂感、写情诸作,其不忘母氏之劬勤,非学有心得,弗能道也。
而又感念于妻孥之溘逝、友朋之翻覆、世难之凋伤,前后十数年间不胜聚散离合之异,故其抑塞无所告语,恒藉诗以遣之;此生诗所以发乎性情,非雕虫小技比也。
至七古如「生行」、「哭黄香铁」诸篇,置之吴梅村集中,几不可辨;其工力犹为深造。
他日或一遇其人,当为永叔之倒屣,岂苦罗威之偷「江东集」哉!
咸丰十年孟冬,愚弟廖鸿荃拜撰。
何必争追唐与宋,能言情性即诗人。
十年泉石常怀国,千首词章半忆亲;残月晓风皆寄托,春花亦精神。
卿云未出欣先睹,定有山香火因。
东瀛梅鹤继西湖,好向孤山认故吾;海国几人扶大雅,蛮乡从此获骊珠。
虚心下问君师,盲目随声我滥竽。
传到洛阳应纸贵,骚坛处处识林逋
山阴剑南后裔翰芬
三百篇之作,大都忠臣、孝子、思妇、劳人之所寄托;微言大义,胥于是乎在。
唐、宋而降,取士皆不废诗;我朝诗学昌明,人才辈出,固未可以词章之末而忽之也。
虽然,诗亦岂易言哉!
无论靡蔓之音等于郑、卫者,不堪被诸咏歌;即如风云月露,雕琢虽工而非出自性灵,要亦卑卑无足道矣。
雪村先生,风雅士也。
素稔其善音乐、善书画,而尤长于诗;著有「潜园琴馀草」,尝以未获一读为憾。
既而中、倭搆衅,让台议成;与生之哲嗣达夫司马,同避居鹭门山中。
有李公湘蘅者,达夫之执友、汉之乡缙绅也;袖兹编示予而读之,于写物、言怀间得伦理性情之正
其词笔之清新、丰神之逸,殆合开府参军为一手。
友人咸怂恿寿以公诸世;达夫曰:『此素志也』。
夫以是诗之梗概,有籋云诸前辈叙而论之矣,予何言耶!
然有不能已于言者:以达夫蒐理遗书勤勤恳恳、不忍令前人美泯没而无称者,于以见孝思之不匮焉。
至煮酒论交,雅量高致;忧时愤事,感慨悲歌:具有乃父风。
达夫者,盖亦人杰矣哉!
爰不揣谫陋而为之序。
光绪二十三年仲冬冬至前一日桂岭黄维汉谨识。
吴士端清 1691 — 17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1—1773 【介绍】: 江苏长洲人字季方号矩亭
少有文名,康熙间武英殿行走,预修《韵府拾遗》、《子史精华》,书成,授顺天玉田知县
乾隆间,官至四川布政使
张景祁晚清 1827 — 18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7—?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蘩甫号韵梅又号新蘅主人
同治十三年进士,官福建连江台湾淡水知县
工诗词。
历经甲午战后割台等世变,多感伤之音。
有《蘩圃集》、《研雅堂诗》、《新蘅词》。
张景祁字蘩甫钱塘人
同治甲戌进士,官连江知县
有《研雅堂诗》。
全台诗
张景祁(1827~1891)原名祖钺字蘩甫韵梅号新蘅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薛时雨门下士。
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官福建连江知县
晚岁由福建台湾,宦游淡水基隆等地。
张氏工诗词,历经世变,多感伤之音。
著有《蘩圃集》、《研雅堂诗文集》及《新蘅词》,并传于世。
诗词作品反映甲申(1884)北台战事(中法战争)和甲午(1894)之战。
在台诗作,见诸赖子清台湾诗醇》、吴幅员《台湾诗钞》、彭国栋《广台湾诗乘》、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陈汉光〈张景祁甲申北台战事及其他〉等。
维基
张景祁(1827年—?
),原名左钺,一作祖钺字孝威,后自字蘩甫,或作蘩圃一字韵梅,一作蕴梅别号新蘅主人浙江钱塘县人
同治三年(1864年)拔贡,同治十三年1674年)甲戌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选福建武平县知县,坐事落职。
台湾布政使邵友濂与其有旧,邀其前赴淡水县任职。
光绪十年(1884年)至次年,两度担任淡水县知县,政绩卓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割台与日本张景祁携家内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福建连江县
民国建立后,与林寿图郑孝胥等结社唱和。
工诗词,有《研雅堂集》、《新蘅词》九卷、《秦淮八咏》等行世。
黄敬清 ? — 1888
全台诗
黄敬(?
~1888),字景寅淡水关渡人,人称关渡先生
年幼丧父,母亲督学苦读,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溪举人卢春选来淡设教,乃师事之,学业大进。
咸丰四年(1854)取中岁贡生,后获授福建福清县学教谕,因母年迈未就,于是设帐关渡,以敦行为本,及门多秀士。
尤擅易经,相关著述甚多,撰有《易经义类存编》、《易经总论》、《古今占法》等,惜今未见;门人杨克彰亦擅易学,因此得使淡北成为北台易学中心之一。
  黄敬能诗,但因年代久远,湮没无几,昭和十九年(1940)幸经陈镦厚、李恒刚蒐罗抄录,得诗百馀首,辑为《观潮斋诗集》,今抄本仍存于台湾分馆。
战后,陈镦厚再将抄本稍作整理,并更动作品顺序,于1971年发表在《台北文献》直字第十七、十八期上,唯其中部分文字与抄本有异,并出现错误。
黄氏诗作,其内容多写自然景物之美,谢雪渔谓其诗风或轻清流利,或典赡风华;而陈镦厚更将之与郑用锡李望洋陈维英、曹敬齐名,并称为台湾北部文学界五大宿儒〖参见陈镦厚〈观潮斋诗集序〉。
〗,视之为当时北台文坛之能手。
以下所录诸作乃据陈镦厚、李恒刚辑《观潮斋诗集》,及近人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
(黄美娥撰)
勒方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新建人初名人璧字悟九号少仲
道光二十四年举人
历任贵州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光绪七年以病免。
工书法,善填词。
有《榑洲词》、《太素斋词钞》。
太素斋词·序
词虽小道,而律甚细,昔周草窗西湖十景词,杨守斋谓辞美而律未协,相与订正,月馀而后定。
然则作词易,协律难也。
余同年生勒少仲河帅,起家比部,扬历中外,臶至封疆,政事文学,兼而有之。
生平于诗文不苟作,独喜为词,方其少壮时,风流自赏,歌衫舞袖间,长令短调,促节曼声,每篇成,辄为同人所叹赏。
又强于记识,宋元名家之词,背讽如流者,不下千馀首,而于万氏红友词律》一书,致力尤深,故其所作婉媚深窈,使人读之意移,而揆之于律,无一不合。
昔人谓史梅溪词有瑰奇警迈清新閒婉之长,而无詑荡污淫之失,少仲之词,庶几近之矣。
中年以后,并词亦不轻作,当同治庚午辛未间,竹樵方伯恩锡方开词坛于吴下,杜筱舫观察文澜从而和之,爰有重刻《词律》之举,并取吾徐诚庵大令本立所辑《词律拾遗》附益之。
一时唱妍酬丽,逸兴遄飞,虽以余章句陋儒,亦频有缘情之作。
少仲以斲轮老手,尔自娱,不出一字,殆有少年绮语之悔乎。
然其将去姑苏也,命人录所作《太素斋词》若干首以赠余,盖享帚自珍之意,又未尝不在此也。
少仲既归道山,遂有刻其词以行世者,而刻之不精,读者憾焉。
仲泉同年谋重刻之,余乃出少仲所录赠者,校雠一过,并补入原刻所无有者数篇,虽不多,然其辞美而律又谐,虽紫霞翁见之,不能更易一字,是固词家之正轨也。
余既喜少仲之词克传于世,而又叹仲泉之拳拳于故友也,因书数语,以识岁月。
余衰病颓唐,自竹樵、筱舫诸君长逝,倚声一道,久辍不作,今读此编,不胜人琴之感矣。
光绪十年岁次甲申仲夏,德清荫甫俞樾
叶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徽桐城人字书山
乾隆元年,由国子生荐举博学鸿词
四年,成进士
编修官左庶子,以事降补编修
少时不喜为科举文,长于说经。
有《春秋究遗》、《诗经拾遗》。
人物简介
叶酉字书山号花南安徽桐城人
博学鸿词乾隆己未进士,官春坊左庶子,著《日下诗章》。
范家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会稽人字左南号蘅洲
乾隆十九年进士
柳州知府
学源毛奇龄
有《三家诗拾遗》、《环渌轩诗草》、《诗沈》等。
许如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徽全椒人字芳谷
乾隆三十年举人,历任江西浮梁、新建等县知县,改官福建,未任卒。
性敏好学,于历算始习西法,后谒戴震、董化星等人学之,遂兼通中西。
有《乾象拾遗》、《春晖楼集》。
钱大昕清 1728 — 18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8—1804 【介绍】: 江苏嘉定人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竹汀居士
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历官少詹事广东学政
五十岁即回籍,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
精研经史、金石、文字、音韵、天算、舆地诸学,考史之功,号为清代第一。
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元史艺文志》、《元史氏族表》、《恒言录》、《疑年录》、《潜研堂集》等。
钱大昕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人
乾隆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少詹事
有《潜研堂集》。
词学图录
钱大昕(1728-1804) 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竹汀晚号潜研老人
史学家、汉学家,诗人。
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
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因献赋获赐举人,官内阁中书
十九年,中进士
复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三十四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
参与编修热河》,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
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人。
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
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
四十年,居丧归里,引疾不仕。
以治经法治史,自《史记》、《汉书》,迄《金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
又善书。
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三史拾遗》、《诸史拾遗》、《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
吴骞清 1733 — 18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3—1813 【介绍】: 浙江海宁人字槎客号兔林
贡生
所居楼名拜经楼,藏书极富,并广收古器遗物。
陈鳣黄丕烈交游,相与切磋。
有《愚谷文存》、《拜经楼》,又辑有《拜经楼丛书》。
词学图录
吴骞(1733-1813) 字槎客又字葵里号兔床兔床山人
宁新仓人。
贡生
幼多病,遂弃举业。
工诗画,喜藏书,不惜重金购买,或借读手抄校勘,曾得宋版乾道咸淳淳祐三朝《临安志》近百卷,乃刻一印:"临安志百卷人家" ,自题其藏书室为"百宋一廛"。
积有名刻善本45000余卷,筑拜经楼以庋藏。
常与同里陈鳣吴县黄丕烈往来。
有《愚谷文存》及《续编》、《谱补亡后订》、《许氏谱钞》、《孙氏尔雅正义拾遗》、《国山碑考》、《小桐溪吴氏家乘》、《阳羡名陶录》并《续录》、《溪客语》、《拜经楼》、《拜经楼文集》、《拜经楼文集》、《论印绝句》、《万花渔唱》以及《桐溪客话》、《四朝经籍志补》等。
孙诒让晚清 1848 — 19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8—1908 【介绍】: 浙江瑞安人字仲容号籀庼
同治六年举人
五应会试不中。
刑部主事,旋归不复出。
精研古学垂四十年,融通旧说,校注古籍。
所著《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
墨子閒诂》亦为注墨的权威之作。
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最先之作。
另有《古籀拾遗》、《名原》、《永嘉郡记》《籀膏述林》等。
孙诒让字仲容瑞安人
同治丁卯举人,官刑部主事
马颀明末清初 1609 — 16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杞县人字颀公
顺治三年进士,官推官
善画山水、花卉,有八大山人风骨。
维基
马颀(1609年5月22日—1655年)字人表号蓼龛河南开封府杞县人
马颀个性英敏,幼年失去父亲,由母亲亲自教育,文章诗画皆精,刚成年就入读县学,每次科考都名列前茅,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先在工部观政,后获授淮安推官,以宽大审理案件,让吏民驯服;淮安有三城,兵民杂处,他能调和两者,商人欣然复业,五年(1648年)担任江南乡同考官,被嫉妒者中伤,六年(1649年)拾遗,其后降调为大名经历,他大为怨愤,数个月后去世,人们都感到可惜。
林朝英清 1739 — 1816
全台诗
林朝英(1739~1816)小名耀华,或作夜华字伯彦别署一峰亭又号梅峰鲸湖英
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祖父林登榜自康熙卅二年(1693)携家带眷渡台,创立「元美」号,经营布匹、砂糖的海运生意,事业蒸蒸日上。
林朝英幼年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年长喜读书,作文别出新裁,惜考运不佳。
乾隆四十三年(1778)林朝英台南三界坛兴筑宅第,名曰「蓬台书室」,悬挂「一峰亭」木匾,才华洋溢的他在这里尽情地创作,蕉石白鹭、风荷影的潇洒泼墨,擅长运用竹叶体行楷、鹅群体草书,将豪放奇秀的笔意镕铸于绘画之中,大胆粗犷的飞白用笔,恰与明代徐渭的狂逸线条一脉相承。
舞文弄墨的同时,他也挥刀运斧,拿起竹头木瘿入手,不仅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而且经过他刀下整治的招幌广告、对联匾额,让街坊乡亲爱不释手,成为传家宝贝。
林朝英也将《秋兴法帖》、《鹅群法帖》、《真草篆隶》、《草书》、《鹅群书》、《四时花鸟》、《》等字帖画稿,审慎校对,再雕刻在木板上,仔细拓印,分享同好。
林朝英为人重义疏财,乐善好施,做了很多体恤穷困、解危救溺的事迹。
嘉庆九年(1804)有鉴于台南孔庙老旧破败,乃慷慨解囊赞助重修,历经三年完工,地方政府联名提报奖励,结果获得皇帝颁赠「重道崇文」石坊,加以表扬。
晚年他还因为力谏天理教首林清,晓以大义放弃造反,一派忠心蒙获召见。
然而,历经四次考试不第,早已视富贵如浮云,他以年老眼病的藉口婉谢不赴,留在台南继续造福乡里,直到嘉庆廿一年(1816)寿终正寝,年七十八岁,受谥封「谦尊」,留给后世「海外才子」的典范。
  林朝英殁后其子林瀛刊《一峰亭林朝英行略》,惜未录诗。
民国五十五年(1966)卢嘉兴发表〈台湾唯一的艺术家林朝英〉、民国六十二年(1973)再发表〈台湾艺术家林朝英〉,民国六十五年(1976)何政广辑《台南府城书画展览专集》。
民国七十三年(1984)陈奇禄主持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曾经策画精刊《明清时代台湾书画》,收录林氏存世知见书画作品,以下选摘前列诸文并参考蜕萒老人《大屯山房谭荟》及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辑录林氏诗作计三首。
杨永智撰)
冯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诸暨人字绍泰号森斋
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官玉环厅训导
性端严,为文则纵恣奇诡。
于乡邦文献搜讨尤勤,矻矻穷年,著作等身。
有《周官述论》、《书疑》、《史绎》、《道学世系》、《允都名教录》、《金汀拾遗》、《森斋杂俎》、《绿野山庄诗文稿》。
杨廷理清 1747 — 1816
杨廷理字清和号半缘又号更生柳州人
乾隆丁酉拔贡,历官福建台澎兵备道,罢,复起建宁知府
有《知还书屋诗钞》。
全台诗
杨廷理(1747~1816)字清和一字半缘号双梧晚号更生
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列传〉、刘汉忠〈杨廷理的「劳生节略」及「东游草」〉,《台湾文献》第四十七卷第一期,台北1966年、何培夫〈杨廷理治绩及其风范〉,《台湾文献》三十四卷第三期,1983年杨永智《明清台南刻书研究》,东海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2001年。〗。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次年朝考一等一名。
初任福建侯官知县
分别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庆十二年(1807)嘉庆十四年(1809),三度来台,前后十六年,即使日后宦海浮沉,其心思始终不离台湾,可说是清代治台官员中,最熟悉台湾事务者。
先后曾担任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福建台湾府知府、护理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提督学政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噶玛通判等多种职务。
第一次来台时,适值林爽文、庄大田起事,廷理以招募义勇,守城有功而累升道台,后因侯官任内亏空褫职,谪戌伊犁八年。
第二次、三次来台,除击溃海盗朱濆,平定淡水的漳、粤、泉分类械斗外,其力主开发噶玛,关系台湾开发颇钜。
其经历之广可谓历来游宦之罕见者,此所以许乔林许之曰:「祈连万里,台澎三至,游岑嘉州未到之境,创蓝鹿洲建之勋哉!
」(许乔林《知还屋诗钞》序)  廷理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初升任台湾知府,随即主持岁试,并委由海东书院掌教曾中立编辑优等文章,亲自校订,以为课艺,计有《台阳试牍》初集、二集、三集,并重刻《柳河东先生集》,著作有《东瀛纪事》一卷、《议开台湾后噶玛节略》一卷及《叙刊年谱》。
生前自刊诗集九种,包括《西来草》、《东归草》、《南还草》、《北上草》、《再来草》、《双梧轩诗草》、《东游草》,另有未刊本《候虫吟》,于林爽文之役中佚去。
道光十六年(1836)杨廷理第五子杨立亮请许乔林据各集重加汇辑刊刻,稍删其涉应酬者订为《知还书屋诗钞》十卷,内含《西来草》三卷、《西来剩草》一卷、《东归草》一卷、《南还草》一卷、《北上草》一卷、《东游草》一卷、《拾遗草》一卷及附录杨廷理自撰年谱《劳生节略》一卷,其中《拾遗草》三十首是他从书箧中拾得《候虫吟》的片稿。
台湾省文献会所印《知还书屋诗钞》除包含上述《诗钞》十卷、《劳生节略》一卷外,尚有附录《再来草》一卷、《东瀛纪事》一卷、《议开台湾后山噶玛节略》一卷、补遗诗(包括《噶玛兰厅》、艺文总集《峤西诗钞》、《三管英灵集》、《柳州文艺集》中偶关杨廷理之诗作,凡未见于《知还书屋诗钞》者一并录入)、补遗文。
  今此处所用版本即以文献会出版《知还书屋诗钞》为主。
诗钞中或有增字、缺字者,于注中标示出;又诗钞中点校者对该诗作之按语,亦一并附上。
诗钞每卷皆清楚地载明时间,且诗注甚详,或引前人之诗、佛典、道书等,或记个人生活琐事,种种丰富的生活经验,皆在其诗注中毫无隐瞒;而卷名以「西来」、「东归」、「南还」、「北上」、「东游」为题,更表明了他的官辙无定,四方奔驰的浮宦生涯。
廷理在台之诗作主要见于《东游草》中,时间为嘉庆十一年十八年(1806~1813),其前自序云:「予以诗纪事,据事直书」,又云取司空图诗品》之语,作品以「实」、「率」为期,因此《东游草》可说是记录杨廷理开发噶玛心路历程的重要作品。
(余美玲撰)
丁取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南长沙人字果臣号云梧
精数学,刻算书二十一种,集为《白芙堂丛书》。
光绪初年卒,年逾七十。
有《数学拾遗》、《布演草》、《演草补》。
赖国华晚清 1851 — 1895
全台诗
赖国华(1851~1895)字璋号琢其嘉义县人
同治八年(1869)秀才
不慕名利,终身设帐教徒。
善书、奕。
著有《琢其诗文集》各一卷,今不传。
其孙赖柏舟将之辑为《赖国华先生遗稿》,收入《淡香园吟草》。
此外,赖惠川等编《诗词合钞》,亦收录部份赖氏作品,题曰《琢其吟草遗稿》。
兹以《淡香园吟草。
赖国华先生遗稿》为底本,参照《诗词合钞。
琢其吟草遗稿》、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所录赖氏之作编校。
吕汝玉清末民国初 1851 — 1925
全台诗
吕汝玉(1851~1925)名文衡,官章赓虞号缦卿璞山舜邻,以字行。
神冈三角仔吕炳南长子。
光绪七年(1881)提督学政梦元举为博士弟子员,入庠邑为生员。
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
师事吴子光
与其弟吕汝修吕汝诚合称「海东三凤」。
光绪十五年(1889)与士绅吴鸾旂等人倡建「宏文书院」。
乙未割台后,先明义表诚,明治廿九年(1896)协助日方镇抚台湾反抗势力有功,于明治卅年(1897)四月授绅章,卅一年获特叙勋六等。
卅八年(1905)任台中厅参事,大正元年(1912)初辞职。
优游閒居,以诗书自娱 。
著有《璞山诗卷》(光绪年间印行,今不可见)、《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
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
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
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
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
兹以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为底本,参照馆森鸿、尾崎秀真《鸟松阁唱和集》、鹰取田一郎《寿星集》、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编校。
刘台拱清 1751 — 1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1—1805 【介绍】: 江苏宝应人字端临
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官丹徒县训导
其学自天文、律吕至声音、文字,靡不该贯。
大抵立身处世,以宋儒义理为准则;博究经籍,则专宗汉人训诂。
曾取《仪礼》十七篇,除丧服外,各绘为图。
有《论语骈枝经传小记》、《国语补校》、《汉学拾遗》及《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