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元朝
王昛元 1236 — 130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王昛 忠烈景孝大王、忠烈王 1274年—1308年
简介
王昛(1236年—1308年)高丽王朝第25任君主(1274年—1298年、1298年—1308年在位)。
字正初名谌(中国史书作愖),1276年改名䞐1293年改名昛
他是高丽元宗王禃之子,母为顺敬太后金氏。
李孟元 1255 — 13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5—1321 【介绍】: 潞州上党人,徙汉中字道复号秋谷
七岁能文,博学强记,通贯经史。
世祖时累荐不就。
成宗大德初,侍仁宗于宫中,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
武宗之立有策画功。
仁宗嗣立,拜中书平章政事,力以国事为己任。
以宋儒及许衡从祀孔庙,行科举取士之制。
英宗即位,为铁木迭儿诬谤,降授侍讲学士
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益,知无不言,士无贵贱,贤者进拔。
为文有奇气。
卒谥文忠
有《秋谷集》。
字道复上党人,徙居汉中
至元中京师裕宗召见东宫,不及用。
成宗立,荐为太子师傅。
大德初,武宗抚军北方,仁宗留宫中,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
又从仁宗昭献元圣皇后降居怀州四年诚节如一。
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谋逆,力劝仁宗太后还都,收首谋及同恶者,奉御玺北迎武宗,及事定逃去,不知所之。
武宗即位仁宗皇太子
追叙其功,特授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事
仁宗立,真拜中书平章政事,赐爵秦国公
皇庆元年,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延祐元年改封韩国公
七年仁宗崩,英宗初立,为丞相铁木迭儿所诬,尽前后封拜制命,降授集贤侍讲学士
至治元年卒,年六十七。
复元官,赠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进封魏国公谥文忠
韩公才气跌宕,落笔纵横,诗尤清壮丽逸。
仁宗尝亲授国公印章,召绘工惟肖其形,赐号秋谷,命集贤大学士王颙大书之,手刻为扁而署其上,又侧注曰:大德三年四月吉日,为山人李道复制。
因自号所著曰《秋谷集》。
元初因仍吏治,士气奄奄仅属。
韩公侍仁宗潜邸,日夕启沃,谓儒可与守成。
迨延祐当国,即议行贡举,其后如泰白野、余忠宣、李浔阳诸公,立节疆场,垂名竹帛,皆出自左右两榜。
元朝尊贤养士之报,于今为烈,揆厥由来,皆韩公主行科举之力也。
葛拱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字宗极
少负才能。
孝亲睦族,纳交名士。
成宗大德中,以皇太后宿卫士,授十一路总管府治中,改将仕郎歙县,有能名。
常山县
僧了性元 ? — 13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 【介绍】: 僧,号大林俗姓武
少好学,刚毅,负气节。
武宗时五台山普宁寺,为第一代师。
释讳了性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
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悉造其门领其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
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
不能俛仰媚悦于人。
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拟若王公。
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
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
谓之摄受。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谄则佞。
吾自为道。
于彼何求。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
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
登具戒。
历诸讲席。
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
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
柏林潭。
关辅怀南阳慈。
诸公皆以贤首之学。
著称一时。
悉造门领旨。
及归。
复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
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土。
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
创寺台山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
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藏仓毁沮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
因尊宠西僧
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
拟若王公。
天下名德诸师。
莫不为之致礼。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闻君子。
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謟则佞。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了性
号大林
姓武氏
少好学聪睿之
殆天授之礼耆德安公。
为师而落发焉。
既登具。
历诸讲庠。
探颐经论。
遇真觉圆师。
启悟初心。
而周游南北几万里。
穷览幽胜。
所至必咨访其人。
询至道之要。
其所师而学者。
柏林潭公。
关辅怀公
南阳兹公。
皆以义学著称。
及归复见真觉于垄坻。
愈见墙仞之高。
堂室之奥。
乃曰。
佛法司南
其在兹乎。
真觉殁。
北游燕蓟
晦迹魏阙之下。
悠然如处江海之上。
与世若相忘焉。
然以怀璧之美。
被褐而莫掩。
名既喧于众口。
声遂闻于九重。
万宁初落。
诏师居之。
至大中
大后创寺台山
普宁
以兹擅天下之胜。
住持之寄。
非海内硕望。
莫能胜之。
故以命师。
师居十有馀年而殁。
师为人刚毅。
颇负气节。
不能俯仰随世。
虽居官寺。
未尝一至城府。
造权贵之门。
或谓师少和气。
师曰。
予以一介苾刍
天子不以人之微。
处之大寺
惟竭诚匪懈。
图以报国而已。
夫何求哉。
必有臧仓毁鬲之言。
盖亦营营青蝇。
止于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纳履而去之。
何往而不得于道乎。
时国家尊宠西僧
其徒甚盛。
出入骑从。
拟迹王公。
其人赤毳峨冠。
岸然而自居。
诸名德辈。
莫不为之致礼。
或磬折而前。
抠衣接足。
丐其按顶。
谓之摄受。
师独长揖而已。
或谓师傲。
师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
何可苟屈其节。
而巽于床。
自取卑辱乎。
且吾于道。
何求于彼。
彼以其势自大而倨。
吾苟为之屈。
非谄则佞也焉。
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
识者壮师之气。
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
可谓识大体而得乎礼矣。
殁时至治元年九月
塔舍利于竹林之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悉造其门,领厥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
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
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
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
”识者高之。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
曲枢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曲出
元哈剌鲁氏。
为徽仁裕圣皇太后(真金太子阔阔真)宫臣
仁宗幼时,曲枢入则佐视食饮,则抱负游衍,鞠躬尽力。
武宗时,任平章政事,行大司农封应国公
仁宗即位,加太保,领崇祥院、司天台事。
昔儿吉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
幼从成吉思汗回回河西诸国,俱有战功。
又从拖雷西征。
世祖尤爱之,军旅田猎,常在左右。
其妻为皇子乳母,皇太后待以家人之礼。
释宝严元 1272 — 1322
释宝严
字士威
幻堂其号也。
成纪康氏季子。
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
后参真觉得传贤首宗旨而嗣其道为人淳朴无伪。
方寸之地湛如止水。
值真觉三坐道场。
与弟皆从而佐之。
真觉入灭乃继其席。
无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
而与大林性公表里大弘清凉之教。
至治二年七月入寂。
世寿五十一。
建塔于封谷之口。
宝严
字士威
幼堂其号也。
成纪康氏子。
少以迈往之气不乐俗。
与其弟金。
薙染从师。
求出世之道。
每逢名德启讲。
必往参听。
尝谓。
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君子所忧。
虽通其说。
而不通其宗。
是学而不思也。
岂称达者哉。
况文字之学。
守株象迹。
惑于多岐。
焉能涉同归之海□圆顿之奥乎。
听其说固辩矣。
观其所得则未也。
于是。
既问而学之。
以博其趣。
而益致其思焉。
是其所以造诣。
盖得之系表。
故其讲说。
深有宗通理味。
后嗣真觉国师
传贤首宗教。
以师承既高。
见解益明。
其方寸之地。
湛如止水。
莹如明镜。
虽以天资之高。
而听器之美。
抑亦师友玉琢兰薰。
而致及真觉。
以诏居大白马。
师与金从焉。
又从至台山
真觉殁。
诏以师继其位。
后以太后诏。
居大普安寺
至治二年七月圆寂
年五十有一。
葬东封谷。
金亦有高行。
前居佑国。
后迁普安
皆补师处也。
事师犹父。
始终无间然。
难矣。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宝严字士威幻堂其号也。
成纪康氏子。
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后参真觉得传贤首宗旨,而嗣法焉。
为人淳朴无伪,方寸之地湛如止水。
值真觉三坐道场,与弟皆从而佐之。
真觉入灭,乃继其席。
无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而与大林性公表裹,大宏清凉之教。
至治二年七月入寂,世寿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弘吉剌皇后元 ? — 13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0 【介绍】: 元人,名卜答失里
文宗后。
雕阿不剌女。
文宗即位,立为后。
帝卒,后立宁宗,尊为皇太后,受朝贺。
宁宗卒,后迎立顺帝,尊为太皇太后,仍称制临朝。
至元末,去尊号,安置东安州
克烈唆鲁禾帖尼南宋 1192 — 1252
简介
克烈·唆鲁禾帖尼(1192年—1252年),大蒙古国皇太后,克烈氏,是拖雷的正妻,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的生母。
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都做过元朝(大蒙古国)的帝王旭烈兀在西亚开创了伊儿汗国,阿里不哥在1260年蒙古本土被部分宗王贵族推举即位,并和忽必烈争位达四年之久。
由于她的这四个杰出的儿子都做过帝王,因此她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四帝之母”。
僧元长元 1284 — 1357年6月14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萧山人俗姓董
世宗儒。
年十九,出家于杭州灵芝寺。
嗣中峰。
隐居伏龙。
临终说偈,投笔而逝,谥佛慧园鉴禅师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无明号千岩萧山董氏子。
天龙山东庵,复渡江至义乌伏龙山,依大树结茅而止焉。
元长
字无明
一号千岩
萧山董氏子。
七岁经书过目成诵。
出入蹈炬循彟。
有若成人。
年既
从授经师
学法华经。
指义而问。
师弗能答。
受具戒于灵芝寺
会行丞相府
饭僧。
师随众入。
中峰本公在座。
见师即呼。
问曰。
汝日用何如。
对曰。
唯念佛尔。
公曰。
佛今何在。
师方儗议。
公厉声喝之。
师遂作礼求指示。
公以无字授之。
遂缚禅于灵隐山中。
后又随顺世缘。
将十载矣。
一旦喟然叹曰。
生平志气。
充塞乾坤。
乃今作瓮中醯鸡耶。
即复入灵隐山危坐。
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
闻雀声有省。
亟见本公
公复斥之。
师愤然来归夜将寂。
忽鼠翻食猫之器。
堕地有声。
大悟如蝉蜕。
污浊之中。
浮游玄间。
上天下地。
一时清朗。
被衣待旦。
复往质于公。
公问曰。
赶州何故云无。
对曰。
鼠餐猫饭。
公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公曰。
破后云何。
对曰。
筑碎方甓。
公乃微笑。
祝令护持。
时节若至。
其理自彰
师既受付嘱。
乃隐天龙之东庵
耽悦禅味。
不与外缘。
有二𧉮。
日来环绕座下。
师为说皈戒。
𧉮矫首低昂。
作拜势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
笑隐方主中竺。
力荐起之。
丞相脱欢
亦遣使迫师出世。
皆不听。
无何诸山。
争相劝请师度。
不为时所容。
杖锡踰涛江而东。
乌伤伏龙山
誓曰。
山若有水。
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师遂依大树以居。
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久之。
乡民翕然宗之。
邑大姓二楼君。
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
重楼杰阁。
端门广术。
辉映林谷。
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
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
莫不奔赴膜拜。
咨决心学。
至有求道之切。
断臂师前。
以见志者。
朝廷三遣重臣。
降名香以宠嘉之。
江淮雄藩。
若宣让王。
则下令加护其教。
镇南
则亲书寺额。
僧伽黎衣。
及师号。
帝师亦再降旨。
俾势家无有所侵陵。
锡大禅师之号。
资政院。
又为启于东朝
命朝臣制师号。
并金襕法衣。
以赐焉。
师疏眉秀目。
丰颐美髯。
才思英发。
顷刻千偈。
包含无量妙义。
得其片言。
皆珍惜宝护惟谨。
论者谓。
师践履真实。
谈辨迅利。
或无愧于智觉云。
至正丁酉
师年七十有四。
示微疾。
会众书偈云。
平生饶舌。
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遂投笔而逝。
弟子辈。
用陶器函盖。
奉全身瘗于青松庵。
宋文宪铭之。
其序曰。
初往伏龙山见师。
师吐言如奔雷。
方尚气颇欲屈之。
相与诘难数千言。
不契而退。
越二年。
又往见焉。
师问曰。
闻君阅尽一大藏教。
有诸。
曰。
然。
曰耳阅乎。
抑目观也。
曰。
亦目观尔。
曰。
使目之能观者。
君谓谁耶。
扬眉向之。
于是相视一笑。
自是厥后。
知师之道。
超出有无。
实非凡情之可窥测。
因缔为方外交。
三十年
其激扬义谛。
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
墨尚湿也。
虽缠于世相。
不能有所證入。
而相知最深。
铭。
为而孰宜。
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千岩禅师
讳元长
萧山董氏子也。
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
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
其接物利人。
灼类于
当元季时。
其著我田衣者。
无不藉赖。
朝廷褒重。
而高其声价。
公居伏龙。
惟力田博饭而已。
王三锡徽号。
公终身不署焉。
于是。
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
公性英敏。
初弃家。
问戒于灵芝律主。
中峰本和尚
寓杭城云居兰若。
会赴丞相府斋。
公得拜见于斋筵。
曰。
上人是何法讳。
对曰。
元长
曰。
日逐何所用心。
公乃再拜请益。
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
公即庐北高峰顶。
琢磨己躬。
屡走见
惟叱之无他语。
灵隐雪庭傅禅师
记室
以款公。
公来往云居灵隐
荏苒法缘。
十载不发。
乃私叹曰。
饥虎望几上之肉。
宁自甘耶。
遂禁足峰顶。
闻雀声有省。
急走质
公呈所以。
又被叱。
愤归据关枯坐。
简点所省处。
竟不可得。
徘徊中夜。
或行或立。
忽鼠翻猫器。
堕地有声。
乃彻见本公相为处。
即弃庐归本。
云。
赵州何故言无。
对曰。
鼠食猫饭。
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曰。
破后如何。
对曰。
筑碎方甓。
曰。
善哉。
此事非细。
承当者须是其人。
于是。
公服勤一十三载。
别隐天龙东庵
垢衣粝食无剩语。
人或鄙之。
石溪空禅师
大建松云阁。
绘三教圣贤影相。
并藏其书。
以资三教学者流览。
徵文于当世铭之。
无敢命笔者。
空素知公。
乃邀游松云。
叙其所以。
公弗少辞逊。
文成四百五十言。
自书其壁。
是时松云阁閒士多属名家子弟。
读之大惊服。
于是。
冠盖博学者。
争游东庵
有传其文至中天竺。
笑隐禅师曰。
中峰有子如此。
临济宗风何虑哉。
即言于行省丞相
以名刹起之。
而公已去东庵矣。
其松云文曰。
见到说到行到。
犹是到到。
未是不到到。
虽是不到到。
未是不到不到。
何也。
世尊四十九年。
噇了现成閒饭。
簸者两片皮。
说是说非。
说长说短。
说出许多閒言语满世间。
狼狼藉藉。
末后知非。
无著惭惶处。
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我于二中间。
未曾说一字。
败也败也。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亦言也。
既非常名。
言之何用。
死也死也。
孔子
乱之所由生。
言语以为阶。
乃欲无言。
谓天何言。
露也露也。
你看他者三个汉。
如向一片净洁地上。
攃屎攃尿了。
有底将灰土盖却。
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
有底将水洗却。
任你如何。
只是臭气还在。
引得许多蝇蚋蚤䖟蝼蚁蚤虱之类。
竞来咂啖。
各成窠窟。
头出头没。
脱离无由。
秦坑之。
永平火之。
三武灭之。
愈炽愈盛。
云门杀之。
德山骂之。
临济喝之。
弥高弥大。
树绕藤缠。
至今无个合杀。
石溪本空禅师
奋巨灵劈太华之手。
用芥子纳须弥之机。
建一阁。
扁曰松云。
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
及取三教之书。
悉藏松云之中。
无彼此之分。
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
或谓辨魔拣异。
宗门眼目。
秤斤定两。
向上钳锤。
岂可雷同。
事须甄别。
曰会么。
瓶盘钗钏一金。
毒药醍醐一味。
其人不觉手舞足蹈。
而歌曰。
松云万朵兮。
溪山盘盘。
风一曲兮。
溪月团团。
冰崖笋出。
炎天雪寒。
眼睛只在眉毛上。
分付渠侬仔细看。
乌伤伏龙山
古有圣寿寺
废久。
公乃登伏龙。
喜其涌泉如乳。
奇峰争秀。
就故址棘丛中。
而卓锡焉。
次日。
乡民集者数百人。
俱言。
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
及见公。
与所梦无异。
遂共开荒。
为搆草庐。
久之崇成大厦。
禅者接踵而问道。
三十载如一日。
尝示禅者曰。
当台明镜。
鉴在何人。
露刃吹毛。
逢他敌者。
从上的的相承以来。
无有不因者。
心肝五脏也同。
眉毛鼻孔也同。
眼睛舌头也同。
三百六十骨节也同。
八万四千毫窍也同。
一处同处处同。
只有些子不同。
诸人还简点得出么。
阿呵呵。
纵饶沧海变。
终不与君通。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甚众。
镇南王亦慕之。
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
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济禅师
东朝又赐金襕。
并加师号。
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
其隆典虽经叠下。
于题咏扁额中。
并无其制号也。
晚年钵鐼自涤。
衣衾自补。
侍僧屡窃为之。
公屡不悦。
至正丁酉六月
示微疾。
更衣集众。
书偈曰。
平生饶舌。
今日败缺。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掷笔而逝。
世年七十四。
坐五十六
宋公濂。
久参伏龙。
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
却名易忘名难。
贞节易忘节难。
盖名节亦虚器也。
长公入山。
惟恐不深。
重开伏龙。
一住三十载。
王公褒赠叠至。
公恬若不知。
至其生平说法。
劳劳玉齿。
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
莫之能禦。
呜呼。
克嗣天目。
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
微公其谁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
姓董氏萧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岁生子,鞠育为艰。
姒妇谢氏,养为己子。
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
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聪颖,欲乞为徒。
”谢氏弗许。
未几,遘疾甚革。
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
”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
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
”授经师异之。
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
曰:“胡不闻第九法乎?
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
”会行丞相府饭僧,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
曰:“惟念佛尔。
曰:“佛今何在?
”长方拟议,厉声叱之。
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
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
下笔成章,见者叹服。
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
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
”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具陈悟因。
复斥之,愤然而归。
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
问曰:“赵州何故云无?
”曰:“鼠餐猫饭。
曰:“未也。
”曰:“饭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曰:“筑碎方甓。
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
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
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
时见二蛇,环绕座下。
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
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
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
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
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
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
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鲁、燕、赵、、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
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
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
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
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济大禅师”。
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
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
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
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
权汉功元 ? — 1349
简介
权汉功(권한공),朝鲜人高丽王朝官员。
本贯安东权氏。
权汉功忠烈王在位期间等第直史馆
忠烈王忠宣王父子都在元朝的时候,王惟绍等人离间王父子,权汉功忠宣王的从臣,出仕忠宣王府邸,与崔诚之主选法。
忠烈王薨,忠宣王归国后,赐冠带,常常出入宫禁,时不时召见,拜密直副使骤升佥议评理。
当时忠宣王经常滞留元朝不归国,从臣们都想要回国。
汉功诚之同掌铨注,贪其贿赂,无意东还。
思温、金深弹劾于徽政院,将权汉功逮捕下狱。
忠宣王怒,将此事告诉皇太后
于是权汉功被释放,李思温、金深遭到流放。
忠肃王即位后,表彰权汉功崔诚之、朴景亮跟随父亲忠宣王之功。
忠宣王奉御南游江浙,权汉功李齐贤跟随。
权汉功崔诚之、李光逢等人跟随忠宣王在大都之时大肆收受贿赂,滥封亲戚故旧为官,使得忠肃王非常不满。
1323年,上王忠宣王被流放吐蕃后,权汉功李光逢、金廷美(金怡)、蔡洪哲、裴廷芝等人被逮捕。
权汉功欲自厕所逃跑,但仍被逮捕,同李光逢、蔡洪哲一起籍没家产流放远岛,金廷美则被释放。
权汉功李光逢、蔡洪哲三人没有进入海岛,而是在州界聚众扰民。
不久后,元朝派人赦免了三人。
权汉功怨恨忠肃王,于是投靠了沈王王皓
权汉功纠集沈王的党羽,在慈云寺聚集百官,要求在废黜忠肃王、改立王皓的请愿书上签字。
当时忽降大雨冰雹,监察执义尹宣佐便说此是猪狗不如的事,聚集签字,百官纷纷效仿,于是失败了。
权汉功多年跟随忠宣王,为忠宣王所重用,忠宣王在流放吐蕃的时候还向权汉功寄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忠惠王继位后,得知权汉功二室康氏有姿色,派护军朴伊刺赤纳之宫中。
伊刺赤先将其强奸,忠惠王得知后大怒,皆扑杀之。
忠惠王被逮捕送到了元朝,群臣聚集在旻天寺,商议上书其鸣冤。
权汉功说:「昔殷太甲不明于德,伊尹放诸桐三年,然后悛心改行,复于君位。
又有一国,介于要冲之地,杀其朝觐诸侯及天子之使,于是天子遣人诛之。
又有一国之臣使于他国,及其还,天子之使斩其君首而去,其臣诣尸所陈祭而哭,亦令斩之。
今王无道,天子诛之,何得而救乎?
」后来权汉功官至都佥议政丞醴泉府院君
奉元朝之命,为太子左赞善
忠定王元年卒,谥文坦
著有文集《一斋逸稿》。
权汉功有二子:权仲达权仲和。
其中权仲和在朝鲜太宗在位期间担任过领议政之职。
高丽史》将权汉功列为奸臣。
逯鲁曾元 ? — 1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2 【介绍】: 修武人字善止
性刚介,通经术。
文宗天应三年进士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辟御史台掾,掌机密
监察御史,劾太尉右丞等八人,皆黜之,朝廷肃然。
累迁淮南宣慰使,领征讨事,镇压淮东义军,卒于军。
维基
逯鲁曾(?
—1352年),字善止元朝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人。
逯鲁曾性情刚正,通晓经史。
泰定四年(1327年)进士
授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担任御史台掾,掌机密
升任太常博士
元武宗之庙,没有以皇后配享,集群臣廷议之。
逯鲁曾武宗皇后真哥无子,没有立其庙主。
右丞相伯颜主张元明宗之母亦乞列氏配享。
徽政院传太后旨,以元文宗之母唐兀氏可以配享。
伯颜逯鲁曾:“先朝以真哥皇后无子,不立庙主,今立明宗之母还是文宗之母?
”他回答:“真哥皇后武宗朝,已受玉册,为武宗皇后,明宗文宗母后,都是妾室。
现在以无子的原因,不立庙主,以妾为正宫,是作为大臣废黜先君的皇后,作为儿子追封先父的妾室,于礼不合。
之前燕王慕容垂即位,追废他的母后,而立其生母为后,以配享先王慕容皝,为万世所笑,岂能复蹈其辙?
集贤大学士陈颢,讨厌逯鲁曾,说:“唐太宗册封曹王明之母为皇后,也是二后,难道不可以吗?
”(其实唐太宗并没有册封曹王之母为皇后
逯鲁曾说:“尧之母为帝喾庶妃,尧立为帝,没听说册封她为后而配享帝喾
皇上为大元天子,不学尧、舜,而学唐太宗吗?
”于是以真哥皇后配享。
后来逯鲁曾升任监察御史,弹劾伯颜余党太尉答失海牙、阿吉剌、右丞巩卜班、刑部尚书兀突蛮、监察御史吉当普、哈剌完者、院使月鲁不花郎中吕思诚等八人,元顺帝将他们全部罢黜,朝廷肃然。
历任刑部员外郎宗正府郎中辽阳行省左右司郎中、佥北道肃政廉访司事、礼部郎中
至正十二年(1352年)逯鲁曾资善大夫淮南宣慰使,领征讨事,率领海盐丁五千人跟随脱脱镇压徐州淮东地区农民起义军,在军中去世。
释惠勤元末明初 1320 — 1376
惠勤 懒翁 谥禅觉道号普济尊者 初名元惠
宁海府人。
俗姓牙氏
具膳官令瑞之子。
母郑氏。
灵山郡人。
郑梦见金色隼。
飞来啄其头。
忽坠卵。
五彩烂然入怀中。
因而有娠。
延祐庚申生。
癸卯入九月山
内侍仲孙请还。
乙巳三月
诣阙乞退。
始得宿愿。
龙门元寂诸山。
丙午入金刚山。
丁未秋住清平寺。
其冬宝岩
以指空袈裟手书授师曰。
治命也。
己酉再入台山
庚戌春
司徒达睿。
奉指空灵骨。
来厝于桧岩。
师礼师骨。
因赴召。
结夏广明寺。
秋初还桧岩。
九月功夫选也。
师所居室曰江月轩。
丙辰五月
然而游。
年五十七。
法腊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
秋九月十日
召师入
十六日就师所寓广明寺。
大会两宗五教诸山衲子
试其所自得。
号曰功夫选
上亲幸视为。
师拈香毕。
升法座。
乃言曰。
破却古今之窠臼。
扫尽凡圣之踪由。
割断衲子命根。
抖擞众生疑网。
操纵在握。
变通在机。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其揆一也。
在会诸德。
请以实答。
于是以次入对。
曲躬流汗。
皆曰未会。
或理通而碍于事。
或狂甚而夫于言。
一句便退。
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禅师后至。
师历问三句三关。
会罢还桧岩。
偶念指空三山两水之记。
欲移锡桧岩。
会以召赴是寺法会。
得请居焉。
师曰。
先师指空。
盖尝指画重营。
而燬于兵。
敢不继其志。
乃谋于众。
增广殿宇。
工既告毕。
丙辰四月
大设落成之会。
台许以为。
桧岩密迩京邑
士女往还。
昼夜络绎。
或至废业禁之。
便于是有旨。
移住营源寺。
逼迫上道。
师适疾作。
舆出三门
至池边。
自导舆者。
从涅槃门出。
大众咸疑。
失声号哭。
师唇曰。
贤力努力。
无以余故中辍也。
吾行当止于骊兴耳。
汉江
谓护送官卓詹曰。
吾疾剧。
乞舟行溯流。
七日方至骊兴。
又谓卓曰。
欲少留。
俟病间即行。
卓勉从之。
寓神勒寺。
五月十五日
卓又督行急。
师曰。
是不难。
吾当逝矣。
是日辰时
然而逝。
郡人望见五色云盖山顶。
既火之洗骨。
无云而雨者。
方数百步。
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
祷之分为五百五十八。
四众得之灰中。
以自秘者。
莫知其数。
神光照耀。
三日乃已。
释达如。
梦见龙盘绕台下。
其状如马。
及以丧舟还桧岩。
雨水涨。
皆骊龙之助云。
八月十五日
树浮屠于寺之北崖。
顶骨舍利。
厝于神勒寺。
示其所终也。
覆以石钟。
戒其无敢讹也。
事开于朝。
年甫冠。
邻友亡。
问诸父老曰。
死何之。
皆曰所不知也。
中心痛悼。
走入功德山。
了然师祝发。
师曰。
汝为何事出家。
对以超三界利群生。
且请开示。
曰汝之来。
此是何物耶。
曰此能言能听者能来尔。
但未知进之术。
曰吾亦如汝犹未之知。
可往求之有馀师。
至正甲申至桧岩。
昼夜独坐。
忽得开悟。
寻师中国之志决矣。
戊子三月燕都
参指空。
答问契合。
十年庚寅正月
空集众下语。
无能对者。
师出众吐数语。
三拜而出。
空西天百八代祖也。
是春南游江浙。
秋八月平山
山问。
曾见何人。
曰西天指空。
日用千釰。
山云。
且置指空千釰。
将汝一釰来。
师以坐具提山。
山倒在禅□□□贼煞我。
师曰。
吾釰也能杀人能活人。
乃扶起。
山以雪岩所传及庵衣拂子表信。
辛卯春
抵宝陀洛迦山
拜观音。
壬辰伏龙山
参千岩。
适集江湖千馀人选入室。
岩问所自。
师既答。
岩云。
父母未生前。
从甚处来。
师曰。
今朝四月初二日
岩许之。
是岁北还。
再参指空。
空授以法衣拂子梵书。
于是游涉燕代山川。
萧然一闲道人也。
名闻于内。
乙未秋
奉圣旨住大都广济寺
丙申十月望
设开堂法会。
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儿
赐金烂袈裟币帛。
皇太子
以金烂袈裟象牙拂子来锡。
师受袈裟问众曰。
湛然空寂。
本无一物。
粲兮烂兮。
从何而出。
众无对。
徐曰。
九重宫金口中。
乃披。
拈香祝圣升座。
横按拄杖。
下数语便下。
戊戌春
辞指空。
得授记东还。
且行且止。
随机说法。
庚子台山居焉。
辛丑冬
上遣内詹事方节。
迎入
请说心要。
赐满绣袈裟水精拂子。
公主献玛琉拂子。
太后亲施布施。
请住神光寺。
固辞。
上曰。
于法吾亦退矣。
不得已即行。
十一月
红贼蹂躏京畿
举国南徙。
僧徒震惧请避贼。
师曰。
唯命是保。
贼何能为。
数日请益急。
是夕梦一神人。
面有黑志。
俱衣冠作礼曰。
众散贼必灭寺。
愿固师志。
明日至土地神。
座视其貌。
则梦所见也。
贼果不至。
平生未尝习世俗文字。
有请题咏。
操茟立书。
若不经意。
理趣深远。
晚好黑戏山水。
逼道栦。
呜呼。
道既通。
多能也宜哉(并李穑禅觉塔铭)。
懒翁
母梦见金色隼。
飞来啄头。
忽坠卵。
五彩烂然。
入怀中。
因有娠(生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