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二十五卷目录

 凤翔府部汇考三
  凤翔府田赋考
  凤翔府风俗考
  凤翔府祠庙考〈寺观附〉

职方典第五百二十五卷

凤翔府部汇考三

凤翔府田赋考

        《通志》府总
凤翔府属原额民地,七万七千七百三十八顷九十二亩八分三毫一丝六忽。
共额徵本折粮,一十九万二千七百一十五石九斗一升七合八抄八撮,内本色粮,三百六十四石九斗一升九合,折色粮,一十九万二千三百五十石九斗九升八合八抄八撮。
共额徵银,二十五万七百四十五两三钱七分一釐七毫四丝三忽六微七纤五尘三渺。除荒外实熟地,四万四百五十顷六十一亩二分九釐九毫一忽。
该徵本折粮,一十三万五百九十石四斗一升八合九勺七撮八圭五粟内。
本色驿仓粮,八十三石九斗四升六勺九抄三撮五圭五粟一粒。
本色官学仓粮,二十四石三斗七升八合六勺二抄七撮八圭二粟八粒,该折徵银十九两五钱一釐九毫七丝七忽一微。
折色粮,十三万四百八十二石九升五勺八抄六撮四圭七粟一粒,该折徵银十七万二千三十五两四钱八分五釐七毫五丝五忽八微三纤六尘八渺。
原额均徭银,一万七千四百六十两五分二釐九毫七丝四忽六微,除荒外。
实徵银,九千四十二两八钱一分一釐八毫四丝六忽五微一纤九尘九渺。
外遇闰,地丁内加银,三千四百二十二两九钱五分七釐七毫三忽,除荒外。
实徵银,二千一百四两一钱一分五釐一毫三丝六忽一微三纤三尘。废韩藩王田,坐落凤翔府,属陇州。原额各等,共地,十二顷二十亩六分九釐九毫。
各徵不等,该徵粮,四十五石五斗六升八勺六抄五撮八圭,内除荒外。
实熟地,六顷四亩二分六釐九毫。奉文照民畔起科粮,二十四石六斗二合一勺四抄五撮八圭。
每石折徵银,一两七钱二分八釐一毫九丝九忽九微。
共折色银,四十二两五钱一分七釐四毫二丝八忽。
废郑潘王田坐落凤翔府属,原额各等共地,一百七十顷八亩一分六釐二毫。
该徵本折租粮麦稻谷,一千二百八十九石六斗三升三合四勺一抄八撮九圭一粟九粒,内本色粮,一千二百七十九石六斗三升三合四勺一抄八撮九圭一粟九粒。
折色粮,十石,折徵银二两四钱。
地亩折色银,十五两五钱五釐三毫四丝地租一两五钱,内除荒外。
实熟地,九十六顷八十六亩一分七釐二毫,该徵本色粮九百四十二石五斗七升六合三勺八抄一撮五圭七粟四粒。
实徵粮折并折色及地租三项,共银一十八两九钱五分五釐三毫四丝。
外新增本色粮,三十九石八斗八升六合六抄,外新增折色银,四两四钱九分五釐二毫六丝。接收西安五卫原额屯地,二千七百一十五顷二分六釐六毫七丝。
额徵本色粮,一万八百三十石九斗七升七合五勺八抄八撮。
折色粮,五千六百八十八石一斗二升九合一勺七抄四撮。
折布银,一千一百九十四两五钱七釐一毫二丝六忽五微四纤。
丁条马草银,一千二百二十八两四钱六分三釐六毫七忽七微五纤,内除荒外。
实徵熟地,一千七百八十八顷七亩九分五釐八毫七丝。
应徵本色粮,七千一百八十一石二升七合六抄八撮。
折色粮,三千七百三十七石九升五合一抄四撮。
折布银,七百八十四两七钱八分九釐九毫五丝二忽九微五纤。
丁条马草银,八百一十两一钱七分二釐三丝五忽七微五纤。
接收凤翔所原额,官军屯地,一千七百八十顷六十八亩六分二釐一毫。
额徵本色粮,一万二百五十二石七斗七升三合八勺除荒外。
实徵熟地,一千五百六十三顷三十四亩六分一釐一毫。
应徵本色粮,九千一百一十七石六斗一升二合五勺六抄内。
摘徵折色粮,三百四十二石二斗二升四合二勺五抄八撮,每石折徵银一两。
共折银,三百四十二两二钱二分四釐二毫五丝八忽。
实徵本色粮,八千七百七十五石三斗八升八合三勺二撮。
《凤翔县志》〈以下州县丁银成数并载田赋内〉实熟八等地,一万四千九百二十四顷七十三亩三分二釐六毫二丝八忽。
实该本色粮,三万一千九百四十九石八斗四升九合四勺八抄四撮九圭三粟一颗四粒。实徵折色银,四万一千六百三十二两七钱五分六釐一毫七丝八忽八微六纤五尘六渺。实徵丁银,七千四十四两三钱三分三釐三毫六丝二忽三纤九尘。
实徵均徭银,一千二十两九分四釐六毫五丝九忽三微。
额外课程银,一十二两三钱七分二釐。
停免银,九十四两五钱五分八毫七丝。
匠价银,八十四两一钱五分。
以上地丁均徭,额内额外共实徵银,四万九千八百八十八两二钱五分七釐七丝二微八纤五尘六渺,内起运兵饷并额协经杂裁扣、裁站及举监贡盘缠坊价等项,共银,四万一千三百七十四两六分五釐三毫八丝八忽九微四纤二尘二渺。
存留,并受协,及饩粮驿站,经费杂支孤贫口粮、布花等项,共银,八千五百一十四两一钱九分一釐六毫八丝一忽三微四纤三尘四渺。额外退滩地,七顷一十九亩五分零。
租粮豌豆,二十八石九斗六升八合四勺。屯粮接收凤翔所实徵并退回,共地,一千二百七十五顷一十三亩九分二釐八毫。
该徵本色粮,七千四百九石六斗九合一勺二抄内。
摘徵折色粮,二百五十九石九斗五升七合二勺五抄八撮每石折徵银一两。
共徵折色银,二百五十九两九钱五分七釐二毫五丝八忽,止该。
实徵本色粮,七千一百四十九石六斗五升一合八勺六抄二撮。
实在屯丁,该徵银,二百八十四两九钱七分六釐三毫七忽二纤八尘。
原额更名并清丈溢额,共地,三十顷七亩二分八釐三毫,每亩起科,本折不等。
共徵本色租粮,小麦、稻谷,二百八十七石四斗九升五合八勺一抄八撮九圭一粟九粒。折色银,一十五两五钱五釐三毫四丝,内除荒地四顷,一十二亩七分四釐三毫,该除租粮三十三石七斗六升二合一勺九抄九撮三圭四粟。
实熟地,二十五顷九十四亩五分四釐,内稻地二十五亩四分一釐,每亩徵稻谷二斗四升八,合本色租麦地,二十二顷八十八亩四分四釐。每亩徵本色租麦不等。
共徵租麦,二百四十七石四斗二升五合六勺一抄九撮五圭七粟九粒。
折色地,二顷八十亩六分九釐每亩徵银五分五釐二毫四丝八纤。
共徵银,十五两五钱五釐三毫四丝。
外督粮道,册报新增租麦,十石八斗三升八合二勺五抄。
外督粮道,册报新增折色银,四两四钱九分五釐二毫六丝。
原额更名校丁,共徵银二两四分。
以上地丁,实徵本色,更名粮,二百六十四石五斗七升一合八勺六抄九撮五圭七粟九粒。共折色丁徭银,二十二两四分六毫。
附盐课
原额盐引,一千六百零五,引共徵课银,六百四十两六钱四分,又纸价银,四两八钱一分五釐。康熙三十二三两年岁饥,民逃,奉文减半,减盐课银,三百二十两三钱二分减纸价银二两四钱七分五釐。
《岐山县志》顺治十四年各等地,六千八百九十六顷六亩六分一釐零。
各地徵夏秋粮,二万七千七百六十一石六斗二升四合二勺,每石徵银,一两三钱六分一釐五毫八丝。内除有主无主荒地,一千七百一十六顷二十四亩八分一釐零。
顺治十年至十二年,止开垦过荒地,九十七顷九十二亩,实荒地一千六百一十八顷三十二亩八分一釐零。
该除免荒粮,三千五百七十八石六斗七勺。内十四年清查各侵荒井,二十九里,首报开垦地,共一百八顷五亩七分八釐零。外实在熟地,五千二百七十七顷七十三亩七分九釐九毫。该粮,二万四千一百八十三石二升三合五勺零。
该银,三万二千九百二十七两二钱二釐七毫九丝零。
均徭除荒新垦,共银一千六百八十二两五分一釐四毫零。
人丁银,四千二百三两四钱三分七釐三毫四丝。
以上共银,三万八千一十二两六钱九分一釐七毫八丝零。内起运,民运禄粮,布价九釐,赡盐火食节,裁药味牲口,军器、毛袄、裁减、伞扇等项,解布政司,共银二万六千三百六十二两九钱七分四釐五毫零。
顺治十四年,奉裁官俸,廪粮等项,并改协平属、白水等驿站,银充饷,共四千四百三十九两二钱九分三釐二毫零。
存留杂支官俸、祭祀、人役、工食、驿站、排夫等项,共银八千一十两四钱二分三釐九毫零。
《宝鸡县志》原额五等,共地八千四百九十一顷七十亩四分二釐,各科不等。
共额徵粮,三万七千二百三十二石六斗二升九合九勺六抄,内该本色驿仓粮,七十五石九斗。
该折色粮,三万七千一百五十六石七斗二升九合九勺六抄。
共额徵银,四万九千五百八十七两二钱三分七釐八毫一丝八忽六微二尘二渺。内于顺治七年豁免,无主荒地,一千五百八十七顷四亩九分八釐,应免粮七千一石七斗三升六合七勺。
节年开垦,并清丈出地,一百七十七顷三十亩二分三釐,该粮二百七十四石七斗六升七合七勺三抄五撮。
顺治五年圈给东兵,共地六百七十六顷八十九亩二分一釐,该粮四千二百五十一石三斗八升五合。内于顺治十二年退还,九十顷五十四亩四分六釐该粮五百六十八石六斗八升六合二勺。
实荒圈地,一千九百九十六顷九亩四分九釐一毫。
该本色粮,二十一石二斗二升三勺二抄三撮七圭七粟九粒。
折色粮,一万三百八十八石三斗四升七合四勺五抄一撮二圭二粟一粒。
该银,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两六钱七分九釐六毫八丝四忽九微八尘一渺。
实熟地,共六千四百九十五顷六十亩九分二釐九毫。
该驿仓本色粮,五十四石六斗七升九合六勺七抄六撮二圭二粟一粒。
折色粮,二万六千七百六十八石三斗八升二合五勺八撮七圭七粟九粒。
实徵银,三万五千七百二十三两五钱五分八釐一毫三丝三忽六微九纤四尘一渺。
原额均徭银,三千一百七十二两七分五釐二毫六丝六忽。内除荒圈银,八百八十六两八钱四分九釐四毫五丝七忽,实徵银二千三百八
十五两二钱二分五釐八毫九忽。
起运户部,山丹永丰仓,夏税小麦,四千四百八十石,内折价粮三千四百八十石每石价银九钱,脚价银三分。
折布粮,一千石,每石折银五钱,共银三千七百三十六两四钱,内除荒圈银,一千四十四两六钱二分九釐六丝三忽八微八纤,实徵银二千六百九十一两七钱七分九毫三丝六忽一微二纤。
高台富积仓小麦,七十二石,每石价银九钱,脚价三分,共银六百六十九两六钱。内除荒圈银,一百八十七两二钱七釐九毫六忽三微二纤。实徵银,四百八十二两三钱九分二釐九丝三忽六微八纤。
临洮府广储仓小麦五十石,每石价银七钱,共银三千五百两。内除荒圈银,九百七十八两五钱三分五釐九毫五丝,实徵银二千五百二十一两四钱六分四釐五丝。
积积滩堡仓小麦,一百四十石一斗九升五合。每石价银,七钱,共银九十八两一钱三分六釐五毫。内除荒圈银,二十七两四钱三分七釐六毫八丝九忽七微一纤一尘二渺,实徵银七十两六钱九分八釐八毫一丝二微八纤八尘八渺。
甘肃仓小麦,九十石,每石价银,三钱五分共银三十一两五钱,内除荒圈银八两八钱六釐八毫二丝三忽五微五纤,实徵银二十二两六钱九分三釐一毫七丝六忽四微五纤。
广储仓秋粮米粟,九千五百石,每石折价银一两,脚价银三分,共银九千七百八十五两,内除荒圈银,二千七百三十五两七钱六釐七毫三丝四忽五微,实徵银七千四十九两二钱九分三釐二毫六丝五忽五微。
洮州仓粟米,三千九百四十七石八斗二升五合,内二千一百七石八斗二升五合,每石价银八钱又一千八百四十石,每五斗折小布一疋,每疋折银二钱五分,共银二千六百六两二钱六分。内除荒圈银七百二十八两六钱六分二釐六毫一忽四微四纤二尘。实徵银一千八百七十七两五钱九分七釐三毫九丝八忽五微五纤八尘。
临洮仓粟米,一千石每石价银八钱共银八百两,内除荒圈银,二百二十三两六钱六分五釐三毫六丝,实徵银五百七十六两三钱二分四釐六毫四丝。
高台富积仓稻米,一百石每石价银一两五钱共银一百五十两,内除荒圈银,四十一两九钱三分七釐二毫五丝五忽,实徵银一百八两六分二釐七毫四丝五忽。
庄浪仓粟米,三百一十石。每石价银一两,脚价银三分,共银三百一十九两三钱。内除荒圈银,八十九两九分四毫三丝六忽八微一纤,实徵银二百三十两二钱九釐五毫六丝三忽一微九纤。
条城堡仓马草,一万束七斤一十四两,每束价银三分,共银三百两一分五釐七毫五丝。内除荒圈银,八十三两八钱七分九釐四毫五丝三忽七微二纤五尘五渺。实徵银二百一十六两一钱三分六釐二毫九丝六忽二微七纤四尘五渺。
兴武营仓马草,一万二千七百九十束四斤三两七钱四分,每束价银四分,共银五百一十一两六钱一分一釐二毫九丝。内除荒圈银一百四十三两三分七釐三毫六丝三忽一微一纤八尘七渺,实徵银三百六十八两五钱七分三釐九毫二丝六忽八微八纤一尘三渺。
镇戎城新丰仓马草,五千束二斤一十三两,每束价银三分,共银一百五十两五釐六毫二丝五忽,内除荒圈银四十一两九钱三分四釐六毫七忽八微六纤四尘。实徵银一百八两七分一釐一丝七忽一微三纤六尘。
明韩府禄粮麦,二千二百六十石,每石折银七钱,又粮一石八斗六升七合三勺八抄三撮。折银一两四钱七分六釐七毫六丝二忽二微五纤五尘四渺,共银一千五百八十三两四钱七分六釐七毫七丝二忽二微五纤五尘,内除荒圈银,四百四十四两八钱九分九釐八毫八丝九忽六微二纤八尘六渺,实徵银一千一百三十八两五钱七分六釐八毫八丝二忽六微二纤六尘四渺。
韩府加禄银,三百二两二钱二分四毫九丝三
忽五微八尘一渺,内除荒圈银八十四两九钱一分三釐三毫一丝二忽七微一渺,实徵银二百一十七两三钱七釐一毫八丝八微八尘。韩府粮,三千八百一十三石五斗七升,内稻米六百二十七石一斗二升九合三勺,每石价银一两五钱,粟米三千一百八十六石四斗四升七勺又粮八石七斗,俱每石价银八钱,共银三千四百九十六两八钱六釐五毫一丝,内除荒圈银九百八十二两四钱七分五釐七毫一丝二忽二微六纤一尘六渺,实徵银二千五百一十四两三钱三分七毫九丝七忽七微三纤八尘四渺。
瑞府赡田银,一千三十四两一钱二分三釐六毫三忽,内除荒圈银,二百九十两五钱五分一釐五毫二丝三忽九微二纤二尘八渺。实徵银七百四十三两五钱七分二釐七丝九忽七纤七尘二渺。
协济汉中府各驿站抵禄银,四百一十九两六钱,内除荒圈银,一百一十七两八钱九分三毫七丝八忽一微六纤,实徵银三百一两七钱九釐六毫二丝一忽八微四纤。
民校等项抵禄银,三百八十八两五钱。内除荒圈银,一百九两一钱五分三釐八毫八丝一忽五微九纤三渺,实徵银二百七十九两三钱四分六釐一毫一丝八忽四微九尘七渺。
本府富聚库粮,一千八百四十六石七斗四升六合,内大麦,八百一十五石七斗五升三合八勺,每二石折小麦一石,止算小麦,四百七石八斗七升六合九勺并,原徵小麦一千二石九斗三升三合豌豆二十八石五升三合八勺,共粮一千四百三十八石八斗六升三合七勺,又东河桥驿原共小麦,六十三石二斗六升二合五勺俱每石二斗,折大布一疋,每疋折银三钱,共银三百七十五两五钱三分一釐五毫五丝。内除荒圈银,一百四两九钱九分二釐一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纤二尘七渺,实徵银二百七十两五钱三分四釐九毫四忽六微一纤七尘三渺。本府富聚库粟米、黑豆,三千二百一十石六升六合三勺二抄。每石折大布一疋,每疋折银三钱,共银九百六十三两一分九釐八毫九丝六忽,内除荒圈银,二百六十九两二钱四分三釐三毫八丝五忽一微五纤二尘三渺,实徵银六百九十三两七钱七分六釐五毫一丝八微四纤七尘七渺。
兰州广积库棉布,四千六百七十二疋九尺九寸六分,每疋折银三钱,共银一千四百一两七钱,棉花四百七十二斤一十二两,每斤价银七分六丝六忽九微,共银三十三两八钱,共银一千四百三十四两七钱八分,内除荒圈银四百一两三钱七分二釐六丝五忽四微六纤五渺。实徵银一千三十三两四钱七釐九毫三丝四忽五微三纤九尘五渺。
赡盐火食节裁九釐,充饷裁汰冗员,旧编冗,费并礼工二部等项,共银九千五百三十九两六钱七分八釐五毫二丝八忽八微三纤八尘七渺。内除荒圈银,二千七百五十九两二钱五分四釐一毫九丝九忽七尘。实徵银六千七百八十两四钱二分四釐三毫二丝九忽八微三纤一尘七渺。
原额存留,除冗员旧编冗费拨入兵饷外,今止该银,一万六千七百八十四两二钱八分一毫八丝六忽。内除荒圈银,四千八百三十二两八钱三分一釐一毫四丝六忽四微九纤九尘八渺,实徵银一万一千九百五十一两四钱四分九釐三丝九忽二微五渺。
站支共银,一万九百二十二两三钱六分二釐四毫,内除荒圈银,三千六十一两九钱五分七釐七毫八忽四微实徵,银七千八百六十两三钱四釐六毫九丝一忽六微。
遇闰外加银,五百两三钱五分三釐五毫三丝五忽,内除荒圈银一百五十一两九钱四分七釐一毫二忽,实徵银三百四十八两四钱六釐四毫三丝三忽,内应解充兵饷,银四十三两九钱九分一釐一毫二丝五忽。
存留自支银,三百四两四钱一分五釐三毫八忽。
小磨钞,二十八两二钱一分一毫三丝。
《扶风县志》顺治七年豁免无主荒地,二千六百七十四顷四十七亩三分五釐。
应免粮,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二石三斗六升七
合六勺。
除该银,一万六千九百七十四两一钱七分八釐一毫七丝三忽七微八纤。
又前开垦过地,一十二顷五亩六分六釐又兴屯垦过地,一百五十五顷七十五亩三分又丈量首出,五十三顷二十二亩二分三釐。
三项共粮,一千一百五石一斗五升九合五勺。该银一千四百二两八钱三分一釐六毫一丝六忽四微五纤五尘,除荒地,二千四百五十三顷四十四亩一分六釐,外实在熟地,四千九百八十五顷五十九亩三分九釐八毫八丝六忽。该徵粮二万四千九百二十七石九斗六升九合九勺四抄三撮。
该徵银,三万一千六百四十二两二钱四分六釐八毫五丝一微四纤二尘三渺。
徵丁银,五千一百三十一两六钱五分一釐二毫二丝四忽二微。
原额均徭银,五百八十四两五钱一分七毫,内除荒一百九十六两九钱五分七釐九毫二丝一忽六微五纤五尘。
实徵银,三百八十七两五钱五分二釐七毫七丝八忽三微四纤五尘,外新垦银,四两一钱八分五釐九毫。
共该实徵银,三百九十一两七钱三分八釐六毫七丝八忽三微四纤五尘。
以上地亩并人丁徭役三项,共徵银,三万七千一百六十五两六钱三分二釐七毫五丝二忽六微八纤七尘三渺。
起运原额,除荒外,实徵银,二万五千七十八两九钱六分二釐三丝一忽零。自每年裁扣,存留项内,及解协站,抵充兵饷,为数益多,今解民运禄粮布价九釐,赡盐火食盐,钞民校等项,抵禄节裁礼部,药味牲口、工部、军器、毛袄、裁减裁扣、伞扇、修宅、家伙、桌围、新裁、官俸等项,共银二万六千五十五两二钱二分七釐七毫七丝零。又旧编冗费裁剩解部,并协站免搭铜钱,共银四千九百四十八两四钱三分六毫七丝零。两项通共,三万一千三两六钱五分八釐四毫四丝零,解布政司。
存留原额,除荒外实徵银,一万六百八十三两七钱三分一釐七毫零,自历年裁扣及协站股项,解抵兵饷所存无几。
应支官俸祭祀、人役、工食、驿站、排夫等项,共银,六千一百六十一两九钱七分四釐三毫零,内银七该银,四千三百一十三两三钱八分二釐三毫零钱三,该钱一百八十四万八千五百九十二文,准银一千八百四十八两五钱九分二釐。
额外解司充饷课程银,十九两五钱九分三釐三毫一丝八忽。
遇闰加银,一两六钱三分二釐七毫七丝六忽五微。
地税银八两。
匠价银一百一两九钱七分。
停免优免银,二十五两五钱一釐一毫六丝七忽三微。
又十四年开垦并清丈出续垦地,一十三顷六十亩五分五釐该粮六十八石二升七合五勺。应徵银八十六两三钱五分五毫四忽。
又均徭银,一两零六分九釐零六丝一忽。两项共银,八十七两四钱一分九釐五毫六丝五忽,内解民禄等银,六十六两六钱七分八釐一毫。
旧编冗费站夫银,十九两一钱三分二釐六丝五忽。
存留杂项银,一两六钱九釐四毫奉文解部附盐课。
旧额新增共银,二千三百一十五两零,
又纸价银一十七两四钱,解河东盐运司。顺治十七年计销五千八百一十三引。
《郿县志》原额稻旱地,共三千三百二十五顷二十二亩八分九釐零。
徵粮,一万三千五百二十九石九斗九升四合八勺。
徵银,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六两七钱一分七釐零,内报荒芜地九百四十二顷一十亩一分二釐。
顺治十一年兴屯道厅,招徕垦辟报地,二百八十顷五十二亩。
十四年又清查漏报地,二十八顷一十二亩七
分九釐零。
实在稻旱地,共二千六百九十一顷七十七亩五分七釐。
粮,一万九百七十八石五升零。
徵银,一万四千九百八十五两六钱七分四釐零。
丁银,一千六百三两五钱二分零。
地丁均徭共徵银,一万六千五百八十九两一钱九分零。
起运民禄,布价九釐,赡盐火食、站支充饷、民校抵禄节裁、毛袄、药味、牲口、军器、年例、裁减、扣裁、伞扇等项,该银,一万二千五百六十二两二钱三分零,原追徵解司,自汉中军输米、豆徵、本色一半,顺治八年起驮运米豆九百石,有奇交纳汉中。
存留站,支隆城静宁神林平凉等驿,旧该各驿到县,支领,今转兑解司所馀俸,薪廪饩工食号,马草料仅存,二千有奇。
附盐课杂税。
原额,六百两十三年增秋冬引二百一十六张。十四年,课额通增,七百二十两三钱,纸价银六两七钱五分三釐。
该引二千二百五十一张。
又课程银十二两八钱零。
地税银四十两。
牲畜税银八十四两零。
当税五两。
《麟游县志》原额,一万五千四百九顷二十五亩二分五釐三毫。
本折粮,一万六千二百二十二石五斗二升一合九勺八抄五撮,明末荒芜殆尽,前除荒外。顺治十三年,免过漏报荒地,八百二十顷四亩一分二釐六毫,应免本折粮一千二十四石二斗四升四合三勺一抄五撮。
实在地,六百九十六顷四十亩八分七釐七毫该徵。
本折粮,八百五十八石七斗九升五合一勺七抄。
实徵官学仓本折粮,五石九斗六升四合九勺五撮。
应徵银,四两七钱七分一釐九毫二丝四忽。实徵折色粮,八百五十二石八斗三升二勺六抄五撮。
实徵银,一千四十五两八钱八分四毫九丝七忽。
实徵丁银,二百一十七两二钱三分四釐八毫九丝七忽。
实徵均徭银,三十一两二钱九分五釐八毫五丝五忽。
地丁二项,共实徵银,一千二百九十九两一钱八分三釐一毫七丝三忽。
起运户部,民运禄粮九釐,赡盐火食节,裁盐钞,民校抵禄,毛袄,共除荒,实徵银,八百七十两四钱一分一毫四丝七忽九微五纤七渺。
礼部药味,除荒,实徵银,五钱八分一釐一毫。今奉文照额全解,牲口并盘缠,除荒,实徵银四两三钱五分七釐七毫。
工部年例料价,并盘缠,除荒实徵银,七两七钱五分三釐九毫。
以上起运各部院,除荒,实徵银,八百八十三两六钱三分八釐八毫四丝七忽九微五纤七渺。存留共银,六千三百九十九两五钱一分三釐二毫四丝,内除顺治九年四月会议裁扣各役,工食银,二百二十五两二钱实该,存留银六千一百七十四两三钱一分三釐二毫四丝。荒银,五千五百二十一两七钱四分三釐五毫。漏报荒银,二百八十八两七钱三分二釐一毫。实徵银,三百六十三两八钱三分七釐六毫四丝。
遇闰加银,一百六十六两六钱七分六釐二毫九丝八忽。
荒银,一百五十一两八钱一分七釐五毫。漏报荒银,三两五钱三分三釐二毫。
实徵银,一十一两三钱二分五釐五毫九丝八忽。
旧编冗费裁剩解部银,五百一十六两一钱四分二釐一毫二丝九忽四纤九尘三渺。
荒银,四百七十两一钱四分五釐九毫七丝九忽。
漏报荒银,一十两六钱四分五釐二毫六丝五
忽。
实徵银,三十五两三钱五分八毫八丝五忽四纤九尘三渺。
附盐课并纸鞘价银。
原派银,三百八十九两七分六釐,兵荒后人多逃亡,空赔额课。
顺治十三年,礼科疏奏,引目宜均地方,消乏者,以本省额,设盐引均匀,派销。今派盐引六十八张,又新增引一十六张,盐课,二十一两七钱六分,又新加盐课银,五两一钱二分,纸鞘价银二钱八分六釐九毫六丝。
额外课程银二十两二钱四分一丝。
遇闰加银,一两六钱八分六釐六毫六丝七忽五微。
税契银四两。
《汧阳县志》旧额田,六千三百八十顷六十四亩九分九釐五毫,明季至癸未年,除荒五千七百四十一顷一十四亩九分一釐五毫。
今存熟田,六百三十九顷五十亩八釐。
赋,一万一千八百四十一石八斗五升一合四勺,内除荒仅存,一千六百六十九石。
附盐课
额引,一千二百道,额课并纸鞘,价银三百八十九两七分六釐。
《陇州志》原额六等共,地一万四千七十六顷七十三亩五分三釐五毫二丝。
粮,一万四千七百三十五石八斗五合四勺。徵银,一万九千六百六十一两二钱一分八毫八丝二忽五微五纤二渺,内除荒免地一万一千一十五顷七十四亩三分一釐六毫二丝,粮一万一千九十六石二斗六升一合二勺五抄五撮六圭六粟二粒七糠。
徵银,一万四千八百五两八钱五分六釐六毫三丝八忽八微八纤六尘一渺一漠。止实熟并节年招垦,共地,三千六十顷九十九亩二分一釐九毫。
粮,三千六百三十八石八斗二升四合一勺四抄四撮三圭三粟七粒九颗三糠。
徵银,四千八百五十五两三钱五分四釐二毫四丝三忽六微六纤四尘八漠。停免粮徵银,一百二十一两六钱八分八釐四毫九丝四忽。
二项共徵银,四千九百七十七两四分二釐七毫三丝七忽六微六纤四尘八漠。
遇闰加银,七十五两一钱五分八釐一毫九丝四忽三微九纤二尘九渺七漠。
原额均徭银,五千一百九十六两四钱四分八釐八毫八丝六忽六微,内除豁免银,四千七十九两九钱一分二釐三毫三丝二忽五纤九尘。实徵银,一千二百五十四两一钱九分五釐九毫六丝一忽一微八纤八渺一漠。遇闰加银,一十九两四钱一分四釐九毫五丝四忽六微五纤。
旧韩藩郑藩地编入里甲,韩地为东,更名徵折色银,郑地为西,更名徵本色粮。
东更名原额地,一十二顷二十亩六分九釐九毫,粮四十五石五斗六升八勺六抄五撮八圭。内除荒地五顷九十五亩九分三釐粮二十石二斗六升一合七勺二抄。
止实熟地,六顷二十四亩七分六釐九毫。粮二十五石二斗九升九合一勺四抄五撮八圭。
徵折色银,四十三两七钱二分三釐六毫二丝八忽二微一尘。
西更名原额地,三十八顷九十八亩五分六釐九毫,粮三百石四斗六升七合七勺六抄五撮。内除荒地一十二顷一十亩九分二釐六毫九丝,粮一百二十七石三斗二合八勺二抄三撮四圭五粟七粒,止,实熟地一十六顷八十七亩六分四釐二毫一丝。
实徵本色粮,一百七十三石一斗六升四合九勺四抄一撮五圭四粟三粒。
军屯凤翔千总所粮,归并入州原额地,五十二顷二十九亩二分二釐,粮二百六十七石七斗二升五合五勺,内除荒地,四十一顷一十九亩一分二釐粮二百五石三斗四升五勺,实熟地十一顷一十亩一分。
实徵粮六十二石三斗八升五合。
长宁驿百户所粮归并入州原额地,一百八十
顷六十一亩七分三釐三毫粮七十七石一斗一升九合内。
除荒地,一百七十四顷六十一亩七分三釐三毫,粮五十九石六斗六升三合七勺七抄。实熟地,十四顷,粮十七石四斗五升五合二勺三抄。
历年新垦地,一顷二十三亩六分,粮一石五斗八升六合八勺二抄九撮九圭。
共实熟地,十五顷二十三亩六分。
粮十九石四升二合五抄九撮九圭。
庙粮吴山原额地,二百五十四顷七十八亩五分,粮九十五石七斗三升四合。
历年额外,新垦地,五十四顷二十二亩新增粮二十石三斗五升。
共实熟地,三百九顷五分。
粮,一百一十六石八升四合,收贮吴山庙官仓,为修祀之用。
附盐课杂课。
原额盐课纸鞘,共银五百八十五两八钱七釐七毫五丝。
顺治十四年奉文裁去盐课,纸鞘银,三百五十两四分七釐。
实徵盐课银,二百三十四两,纸鞘银一两七钱六分七釐。
课程银,十两七钱二釐五丝,遇闰加银八钱九分一釐八毫三丝七忽五微。
匠价银,二十五两二钱四分五釐,遇闰加银二两一钱三釐七毫五丝。
牙帖银十八两。
税契银,二两八钱八分遇闰加银四钱九分五釐。
牲畜税银,二十五两二钱九分三釐,遇闰加银一两七钱五分五釐。
药味解本色,羌活二十斤;今解折价银,一两。关山商税银,二百九十七两三钱三分遇闰加银十八两三钱三分。

凤翔府风俗考

        《府志》府总
《汉书》: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豳诗言:农桑之本,甚备号称陆海。
孟康曰:秦晋西南维之地,为阴与月,貊旃裘引弓之民同,故好用兵。
诗传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之习,以善道之则易以兴起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禦侮,力农而成富强之风也。
贾谊疏:勇于公战怯于私𩰚。
《旧志》习俗忠厚物,产富饶。近代民犹朴质,尚勤俭,士绅敦礼教绝浮靡,去古犹未远也。
《通志》勤稼穑务本业,士习儒雅习俗忠厚人,尚气力喜射猎,多出名将。
婚嫁多论财甚,且滋伪其已议定,首则媒妇通名姑,往看妇,送首饰之类,谓之小看,次则行聘。女家治酒筵,诸亲携拜,礼往会亲嗣,遇时节为妇送果品之类,谓之追节。将娶,则预令媒妇往通姑,又亲往报期,然后行纳币之礼,娶前一日,婿家又择亲族一妇人,携仪物往女家,谓之上头。及期亲迎方行奠雁,用红丝系铜雁一对,置彩桌上,婿乘马张盖鼓乐前导,至女家亲迎归,而合卺,是日两姓亲族俱会新妇,即出拜翁姑。翊日,婿往妇家,谓之谢亲,妇家大张筵乐,以待三日。婿家请妇家,客新婿,新妇先后出拜两姓亲族,各与拜礼,谓之做三日。过则五日十日,妇家请婿谓之转五住十。
丧服初没即入殓。孝子以白布缠头,生草报讣于官长、亲友,即日挂纸幡,开吊,或用金鼓,亦有不用者,吊期止三日,或行家奠,或作佛事临葬,先刻墓志,拓墨刻,孝子踵门送官长、亲友、报葬,期葬前三日,官长亲友致祭,丧家仍行家奠,或用僧道送葬,用鼓乐请尊长点主祀,后土即日备席谢客,次日孝子沿门谢吊奠,其不即葬者,间迟三五年,或十馀年,甚且有数十年,停柩不葬者,此则斯土之恶习也。
初春迎春日 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造小春牛以为嬉戏,岐山县民间以绳贯豆,争挂牛角,用禳儿疹鞭牛时,拾剥土,以禳牛瘟。元日 五鼓起放爆竹燃香烛,拜先祖父母、兄长。出门拜亲友邻里,绅衿谒官师,或有走拜寺庙者,嗣后互相请节酒。
元宵 张灯放花爆,鸣震金鼓,往来街市,谓之闹元宵。是日家家请婿并女,谓之吃十五,且送
灯送油,谓之添油,俗用荞面烝饼,点灯按十二月以卜,雨泽遍散,照虚耗,而俗谓,禳火灾,及照毒蝎,明日男妇竞相出外,谓之走百病。岐山县,五日缚纸娘扫帚,取前四日所集扫土,晨送大门外,谓之送五穷。
二十日 烙饼献天谓之补天,晦夜断灯,禁语谓之避鼠嫁。
二月二日 煮食元宵灯,盏谓之咬蝎子。岐山县早布灰,室墙四围,谓之圈龙,架木为鞦韆戏。
三月三日 里有赛会游人,丛杂云是祖师生日。岐山县,取葳蕤枝插壁户,图蝎书,符以禁螫十五日,六坊轮祭孤魂,相传黄巢作乱,多杀伤祭则年丰。
清明 祭扫坟茔,贫富皆同,又议婚者与女家送时物。
四月八日 俗谓城西灵山是释迦经行处,远近男妇咸往祈拜,自初一日至此登山者,不绝于道,邻郡邻省亦有至者。
五月五日 亲友互相馈遗,插艾于户,食角黍,饮火酒,妇人簪榴花,戴彩胜,小儿佩避兵符,系长命缕,以雄黄遍涂耳鼻。
六月六日 晒衣物贫富皆然,民间亦有上坟烧纸泼汤者。
七月七日 亦有供牛女乞巧者,不尽然也。十五日荐祖考献时食时果。
八月十五日 亲戚有瓜饼之馈至夕玩月。九月九日 饮酒食糕赏菊,亦有相馈遗者。十月一日 祀祖先献时,食剪五色纸为衣,式和纸钱焚于祖考前,谓之送寒衣,是月秋成报答土功,祭献山神迎赛,经月不绝。
冬至 卑幼拜尊长,如元旦之仪。亦有不行者。腊月八日 贫富概食粥,更以粥喂牲口,及涂果树云牲口肥壮,结实殷繁,二十四日祀灶,贵贱皆同,除夕守岁,贴门神春联,换桃符,先数日亲友互相馈遗不绝。

凤翔府祠庙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本府〈凤翔县附郭〉
社稷坛 在府西北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南一里,明正德年知府王江重修。
郡厉坛 在府西北一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北隅,明成化八年知府侯赞修提学副使伍福记。
旗纛庙 在千户所,后明洪武四年千户王成建。
八蜡庙 在府治。
东岳庙 在府东郭元至正二十六年建,明成化六年弘治三年重修。
护国显祐庙 在府东郭内三里。
太白山神庙 在府东门外太白巷,宋建,元重修。
三官庙 在府治西街。
二郎庙 在府城东八里。
关帝庙 有二,一在府城内东街,一在府西郊。三公庙 在府东郭,内祀周公,太公、召公,及孔明,横渠名宦、乡贤祠,俱在内,春秋致祭。
邓艾祠 在府城北十里。
凤女祠 在府治即萧史弄玉引凤事。
默斋祠 在府治东,秦穆公冢,后明成化十九年巡抚阮勤为张杰建,知州长平郭定记。文昌祠 在试院左文昌阁三间,东西庑各三间,献殿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大门内奎星楼,大门外仪舞楼,又五魁楼在祠前,小南门城楼上。
马王山神庙 在府北门外。
湫神庙 在府城北十馀里,即古郊禖庙残碑犹存。
张横渠祠 在东街。
苏公祠 在东湖。
学道汪乔年祠 在府东门外,太白祠内,祷雨有应,至今春秋祀之。
县城隍庙 在府城东。
白衣庙 在南街。
风伯庙 在府东北十五里。
九天圣母庙 与祖师庙近。
祖师庙 在西街。
关圣庙 在北街又一在城东,一在莎草滩东南七里。
马神庙 在县治西,又一在东街。
火神庙 在府城东。
显佑四郎庙 在东郭内。
禹王庙 在府东十五里铺。
二郎庙 在府城南。
三官庙 在府西门外。
章华庙 与三义庙近。
三义庙 在府城西三里。
岐山县
社稷坛 在县城西北隅二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城南二里。
厉坛 在县城北二里。
城隍庙 在县西北正街,唐武德四年建。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王毂重修。
太公庙 在周公庙左,顺治十一年总督孟乔芳捐俸修。
召公庙 在周公庙右,《一统志》谓二庙,俱宋时建,明嘉靖十七年知府王江重修,始与周公合祀名三公庙。
后稷祠 在姜嫄祠后,春秋祀以少牢。
文昌祠 在县治东北正街。
真武庙 有二,一在东郭街北,一在周公庙东,山上内有白石真武像,刻画极工。土人相传自山中雨水涌出,顺治十年巡按高尔位捐俸创建。
关帝庙 有六,一在县治大街,一在县东郭门外,一在县东北三十里益店镇街北,一在县西郭,一在广惠桥北,一在兴福里水北村。
府君庙 在县治北大街祀唐崔珏。
龙王庙 在西郭街北,《旧志》云久废,改为养济院。
马神庙 在岐周驿后。
三义庙 有五,一在怀仁,一在通济,二在益店,一在仁岐。
三官阁 在西新街北向。
东岳庙 在东郭街南。
三圣祠 在东街祀后稷文昌药王。
火星庙 在县城内新街。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刘汉重修。
三官庙 在县城内东新街。
太白庙 在县东十三里。
仓颉庙 旧在县城南河之南,明景泰间知县张绪宗重修,因河崩。嘉靖年改建,河北岁时奉祀东二里,有冢。
夏禹王庙 在县东北。
周太王庙 在县东北五十里岐阳旧地。金重庆元年敷武校尉杨德滋重修,后庙圮误为赧王,明正统年行人郭仲南过岐访周遗址,得石碣,乃知为太王庙,知县王泽重修。
王季文王庙 有二,一在县东北四十里岐阳镇西,明正统十四年重修。一在太王庙侧,明嘉靖三十九年申准春秋致祭,万历八年关西道张应福重修。
姜嫄庙 在周公庙后。
郊禖庙 在姜嫄庙东。
泰伯庙 在县西北十里寇村。
周公庙 有三,一在县西郭街北,内有三公像。一在凤凰山后三十里,有泉。一在县西北十五里凤凰山之麓,唐武德时建,宋元祐元年重修。府学教授王严撰赋并序。
诸葛武侯庙 在县南五丈原上,元廉访司副使郭思恭记,明嘉靖年知县韩廷芳申准,春秋致祭,有守庙人役一名。
宝鸡县
社稷坛 在西郊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
厉坛 在县治西北。
八蜡庙 在县西郊南,明万历十三年建。城隍庙 在县西。
太白庙 在县东十五里,明正统间祷雨有应而修。
龙王庙 在南门外街尽处。
高祖庙 在县西北陵原上。
水草庙 在西郊外一里半,今废。
关帝庙 一在城内治东,一在治西硖石桥,一在紫草源何家村,一在益门镇。
神农庙 在东门外街北。
玉皇庙 在县东南六十里,昔知县刘纲夫妇登仙处。
东岳庙 在县东,明弘治年重修。
太公庙 在县东南六十里磻溪侧。
陈宝祠 在县东二十里,秦文公获若石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声若雄雉,祠以牢,名曰陈宝。
扶风县
社稷坛 在小西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小南门外。
厉坛 在小东门外。
城隍庙 在东街相近东城,明洪武三年建。关帝庙 在儒学西原杨公祠旧址,知县王国训建。
青龙庙 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峻水环柏林森秀。
白龙庙 在县东北三十里,旧有湫泉,今移深涧。
石槽庙 在石槽涧山阴,祷雨辄应。
马神庙 在县东街。
索仙姑庙 在青龙庙后。
八蜡祠 旧在大南门外,官菜园内,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黄铉改建西郭外。
东岳庙 在县东一里。
三官庙 在县东八里。
火星庙 在凤泉东南五里。
太白庙 在县南三十里。
二郎庙 在县北一里。
姜嫄庙 在县东南四十里,邰城镇内。
三义庙 在县北二里。
三马祠 一在县东南二十里绛帐林,祀融,一在县东四十里,伏波村祀援,一在县东北三十里茂陵村,祀超。
隋高祖文帝祠 在县东四十五里,春秋致祭。文昌祠 在飞凤山伏波祠后,今移置远爱亭旧址。
文昌阁 新建城东南隅敌台上,顺治十二年知县金文举修,春秋祀于此。
召公祠 在召公镇久废。
三班祠 在飞凤山,明万历年建。皇清顺治三年寇燬,十七年守道万全知府项始震等重修。
韩文公祠 在崇正镇久废。
横渠祠 在贤山寺内,横渠读书寺内祠,即其精舍。
双烈祠 祀烈女张存儿桂花,在儒学左,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黄铉建,崇祯七年知县王国训移置医学内,八年寇燬,碑存。
郿县
社稷坛 在县治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治南。
邑厉坛 在县城内。
八蜡祠 在西门外,明万历二十二年建。城隍庙 在儒学右,明洪武四年建。
武侯庙 旧在五丈原因属岐山,后建城西。九祖庙 在城南净光寺之西,明万历后建。太白庙 在清湫镇庙前,有三湫池,明末已涸。皇清顺治十三年复涌泉,盈溢澄清,有文光五色浮起池面,旋烂旋歇,道人性慧募建玉皇阁于后。太白神庙 旧在邑南近,全倾圮,康熙四年知县梅遇捐俸重修。
东岳庙 在县治东,元至正二年,建明成化十五年重修。
关帝庙 在县治东。
张横渠祠 在县东五十里横渠镇,张故居也。双烈祠 在儒学左,祀,烈女张存儿桂花。
麟游县
社稷坛 在县治西北隅兴国寺下。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
厉坛 旧在县治北街前,令郭汝贤改建西门外,知县崔如岳复改北门外。
城隍庙 在十字街西。
八蜡庙 在东门外南向,今圮。
孚泽大王庙 在县北三里,有灵湫祭,祷响应。崔府君庙 在县治北童山上,内附东岳行祠,元至正年建,春秋致祭,祈雨有应。
织女祠 在县东董永墓侧。
甄公祠 在西门外。
虎公祠 在东街。
火星庙 在城东一里。
太伯庙 在县西三十里。
介子推庙 在县西八十里。
五龙祠 在县西北二里。
汧阳县
社稷坛 在城西北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东门外。
城隍庙 在县西北隅俱迁县,后新建。
鲧亭庙 在县东北三十里,元至正间修。
东岳庙 在县治西南隅。
关帝庙 在儒学西。
三贤祠 在东门外三义庙左,今改建儒学东。吴岳行祠 在留坊里,明景泰元年重修。三官殿 在县治东北隅。
孙真人殿 在城内府馆西。
石鱼娘娘庙 在县西三十里,草壁峪西为人戕伐,庙毁,娘娘不知其里,世传言乃女子,奋烈捐生,有遗骨在乱石滩,旧庙祈雨,有验。或曰张姓为张女祠,俱莫可考,止存遗像,移草壁镇。禹王庙 在县东二十里。
唐段太尉祠 在县南十里,祀段秀实。
陇州
社稷坛 在州西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南一里。
厉坛 在州北半里。
城隍庙 在州治东,陈仓人张龙者,有功于陇。民用德之,明洪武初录其功,无嗣可荫,因以封城隍神。
八蜡庙 在州西郭内。
关圣庙 在州治西。
马王庙 在州治南街。
火神庙 在南门左。
东岳庙 在州西二里,元末燬,惟存石记,明洪武十四年知州王执中创立。
神女祠 在州西十五里,有镇曰神泉,昔之汧源县西北隅,有祠在焉。神为汉司空张鲁女,与海龙大姑七里殿,三姑兄弟也。血食于兹,岁时祈祷,灵应。如响神宇之西十步许,泉窦澄泓,欲验祈祷,投楮其中,精诚,其没如石,否则浮游终月不下。
西镇吴山庙 在州南七十里,自唐宋及金元各有修建,明洪武十二年敕修,遣官颁赐金香盒一座,朱明一斤一两,有司祭服二副,永乐二年敕修,正统五年灾知州张干重建,后列圣登极,皆遣重官致祭。皇清顺治八年遣礼部尚书王铎致祭,康熙二年遣左副都御史杨时荐致祭。
上畤下畤 在吴山之阳,秦灵公作祀黄帝。秦王庙 在小陇山。相传秦穆公西征至此,回车,后因立庙。
灵异侯祠 在州内有碑云,唐大历二年,故郡垒艰于得水,苟氏献地因迁其城于此,故立祠祀之。有祷,屡应。宋封灵义侯赐额,曰安祐。唐段太尉祠 在州西北四十里,冢前名秀实以笏击朱泚,唐德宗赠太尉,后立祠祀。
寺观附本府〈凤翔县附郭〉
大金佛寺 在府治东,元大德年敕修世祖铸金佛像。
宝莲寺 在府治北街,唐李茂贞建,明嘉靖年重修。
普门寺 在府东一里,金大定年修,有唐王维吴道子画壁,宋苏轼诗。
宝昌寺 在府东三里,一名塔寺,元泰定年建。开元寺 在府治内,唐开元年建,有苏轼文及诗。
通灵寺 在府中有通判曹士奇诗。
普觉寺 在东街。
保平寺 在北街。
八角寺 在北街。
宝昌寺 与竹林寺近。
竹林寺 与观音寺近。
观音寺 在南郭内。
大像寺 在府东北十五里虎跑泉,上古碑甚多,而字迹模糊。
凉楼寺 在府城南七里八旗屯。
石佛寺 在府东南七里。
宝塔寺 在府东南七里野坞村,有神泉祈祷屡应。
水池寺 在西门外。
孝恩寺 在城西十五里。
白莲寺 在府西南七里,唐开元时因白莲生其地而建寺。
青莲寺 去白莲寺里许,因白莲而立名。洛浦寺 在城西二十五里,面山对水,树木丛茂,诸名流有读书其中者。
灵山净慧寺 在府西南三十里。
柏林寺 在城北二十里,面山对水,树木环绕,蔚然深秀。
西玉寺 在西北三里。
大成观 在东街。
天圣观 与长春观近。
长春观 与玉华观近。
玉华观 在东郭内。
文昌宫 在府东一里。
准提庵 在儒林巷。
老君庵 在老君坡,一在西南十五里之太尉村。
十方院 一在东郭内,一在城西三里。
三皇殿 在南街。
药王殿 与阎王殿近。
阎王殿 在东街。
祖师殿 在北街,又一在城南。
佛殿 在城南。
清源宫 在东郭内,亦曰二郎庙。
北镇宫 在东郭内。
南镇宫 在府东南。
景福宫 在府治东,宋元祐间建。
启圣宫 在府东北十五里,老子入关,西行示圣迹处,唐天宝年间修。
岐山县
龙泉寺 在县东六十里青乐里,元至正三年建,内有九眼泉。
净光寺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元至元年建,今名白水隈。
文达寺 在青乐里。
白云寺 距县治二十五里,元至顺六年建。西山寺 在县南四十里高店里,明洪武十六年建。
盘龙寺 在县南六十里落星村,元至元十二年建。
普照寺 在县东五十里青化镇。
凤泉寺 在县东五十里岐阳镇。
卧龙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明正统二年建。云庵寺 在县东北六十里青化里,元至元二十六年建。
兴福寺 在县南八里,元延祐二年建。
郭村寺 在县西北七里闰德里,宋时建。云迹寺 在通津里。
庄头寺 在洛阳里。
安王屯寺 在通济里。
灵泉寺 在珍珠泉下。
画图寺 在广惠里。
故邵寺 在县东十三里,一名伏岩寺,元至正元年建。
无忧寺 与大慈寺近。
大慈寺 在县南十里兴福里。
圣音寺 在马碛里。
太平寺 在县治北正街有浮图百丈,名太平塔,宋元祐年间创建,各官习仪于此,僧会司居焉。
宝相寺 在县西南三里,元至元四年建。弥陀寺 在县东北六里,元至元十八年建。观音寺 在龙尾坡西,俗名长老寺。
白水寺 在县东南三十馀里,元皇庆元年间建。
耆阇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唐乾宁年建。青峰寺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青峰山上。圣寿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社成村,唐建。密严寺 在县南四十里,元至大年建。
合龙寺 在马碛里。
化坡寺 在安化里。
报恩寺 与楼底寺近。
楼底寺 在石楼里。
石佛寺 在县南一百里南山上。
宝峰寺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元至正年建。映阳观 在映阳洞前,元延祐年建。
清和观 在县东北隅,元至大年建。
长春观 在县东十二里,元至元年建。
丹阳观 即令狐庵,在县南三十里,元至元年建。
栖云观 在县南二十五里,宋熙宁年建。长清观 在县东二十里,元至大四年建。古楼观 在县南十五里,元延祐三年建。长生观  纯阳观 俱在县东北六十里,元大德十一年建。
洞贞观 在县南四十里。
永乐观 在珍珠泉上。
重兴观 在县南三十里三刀岭下。
丹霞观 在县东六十里近法门寺。
资福观 在县西南十里,一名通元观,今名符。
太师庵,元至元十六年建。
老君庵 有二,俱在通济里,有南北之名。观音院 在县东三十里,元泰定四年建。永宁院 在县南十里,元至大三年建。
普济院 在县东北六十里,元泰定四年建。凤脉院 在县西五里堰河村。
玉峰院 在县东南二十里罗局镇。
胜严院 在县西南五里,明天顺元年重修。
宝鸡县
八角寺 在县东一里,有泉,其形八角,故名。庆寿寺 在县西北五里,元大德年僧云岩修。燃灯寺 在县东二十里,元至大年建。
七星观 在县西四十里,有七星现彩,故名。明素观 在县西南四十里,正阳真人修炼处。通仙观 在县南十五里,大散仙人成道处。启灵观 在县东南六十里,长春真人避暑之所。
金台观 在县东北一里,张三丰修道之所。混元洞 在县东七十里,长春真人炼魔处。成道宫 在县东南六十里,金大定年建,丘处机修道之处。
扶风县
法门寺 在县北二十里,古塔四层,唐宪宗迎佛骨于此,明正德年僧澄段修。
龙光寺 在县治东,唐开元年建。
法禧寺 在县东南五十里,唐时敕建。
贤山寺 在县东南二十里,宋淳祐年建。兴龙寺 在小南门外,唐贞观时建。
天和寺 在飞凤山,金大定三年建。
良玉寺 在县东十五里。
黄甫寺 在县西十五里,已圮。
福严寺 在县东南三十里,金大定年建。云寂寺 在县西南二十里,元至正十一年重建。
凤泉寺 在县北明月山之西,金时建,中有泉,凤饮于此,因名。山面太白,烟云浓郁,乔木阴翳,盖神皋福地也。
龙泉寺 在凤泉寺之西,有泉眼九,水色清美,古木森郁,颇极幽胜。长命寺 在县东三十里,唐时建,相传有彭祖足迹在石上,今为寇燬。
晁留寺 在县北四十里,唐时建,碑尚存。齐阳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唐建,碑存。
高望寺 在县西南十五里,金时重修,殿宇规制与今迥异,川原缭绕,每值晴霁时起岚光。大佛寺 在城东北。
八戒寺 在西郭外。
景福宫 在北门外,创建未详,宫有仙人张三丰画壁,顺治甲午地震圮。
白衣庵 在西郭外,明天启年建。
修真观 在县东北一里。
丹霞观 在美阳城内,明正德年修。
史度庵 在县东四十里,相传张三丰尝寓此。鲁马庵 在县北四十里,庵侧有汉司徒鲁恭遗址。
郿县
大历寺 在县西北十里,元泰定年建。
净光寺 在县南一里,宋元祐年建。
蟠龙寺 在县西南三十里,宋苏轼宿此有诗。建法寺 在县治东,唐大历年建。
天庆观 在县东二里,元至大年建。
云溪观 在县东南五十里,元至大年建。崇寿院 在县东五十里,宋苏轼有诗。
还丹院 在县南二十五里,纯阳真人炼丹处。青峰万寿禅院 二所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上院楚禅师修,下院晋天福二年修。
麟游县
红泉寺 在邑北三十馀里,古松一株,约十馀围,平台圆盖,径与山齐,屯云蔽日,筛风逗雨,千馀岁神物也。
圣寿院 在县北八十里,元时黄冠居也。今改为丈八寺,因内有铁佛高丈八故名。
吴双寺 在吴双山。
慈禅寺 在县东三里。崖下石龛中有唐永宁四年镌刻石佛像,极工致。
兴国寺 在县治西北隅。
阁头寺 在县北五十里,唐太和年建。
石臼寺 在县南十五里,元至正年建。
画阁寺 在县西二十里,元大德年建。
仙游观 在县治东北,昔有一道人进此观,后忽不见人,始知其仙故名。
汧阳县
永宁寺 在县西北隅城隍庙西新建。
雪白寺 在雪白里,明成化元年修。
启觉寺 在县西南三十里蹊涧。纡曲入更深邃,万山丛绕,颇远,俗尘相传为佛入中国所居地,寺有泉从两树合抱中流出,日夜不竭,祈雨颇有验。
毗卢寺 在旧县北一里,明弘治年建。
龙泉寺 在县东十五里龙泉山上。
朝元观 在县北十五里,元至元年建。
惠济院 在涧沟河之西,唐时建。
玉清宫 在县东三里,金大定年建。
玉虚宫 在黄堵村,元至元年建。
陇州
兴国寺 在州治西北隅。
开元寺 在州北二里,内有木塔七级,唐建。龙眼寺 在州东十五里,山脊有二泉如龙眼,故名,唐鄂国公建。
白马寺 在州南,关唐开元年建,明景泰正德年间,两次重修。
觉皇寺 在神泉镇,唐开元年建。
铁佛寺 在香泉,宋咸平年建,元祐间重修。清凉寺 在州西北四十里青崖山之巅,僧照慧重修。
槐平寺 在州东北七十里槐平山右。
万峰寺 在州东南六十里官村镇上。
蝉山寺 在州西南六十里蝉耳山左。
方山寺 在州东南七十里方山绝顶。
大佛寺 在咸宜关道上。
慈恩寺 在州南八里东兴沟。
中山寺 在州西北五十里尖山崖之半峰。玉皇阁 在州西北六十里龙门洞下。
混元宫 在州西北六十里景福山顶。
寒居洞 在州头镇北山下。
上清观 在州西北五十里火烧寨。
长春观 在州治东,传为贺仙姑成仙处,刘太乾重修。
全道庵 在州东三十里,元宪宗时建。
凝阳万寿宫 在州东二里,元至元年建,明正德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