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十三卷目录

 洹水部汇考
  考
 洹水部艺文〈诗〉
  过洹水将入里有怀长安故人
              明张慎言
 洹水部纪事
 洞涡水部汇考
  考
 滱水部汇考
  考
 滱水部纪事

山川典第二百十三卷

洹水部汇考

苏秦会诸侯之洹水

洹水,发源于今山西潞安府上党县之故洹氏县。始出而伏,至河南彰德府西四十里之龙山,伏而又出。东流径林县,合苇泉水、黄水、淅水,又东径府城北,是为安阳河。合虎涧水、花水、珍珠泉水,又东过安阳县之永和镇,与卫水合流,又东径直隶大名府魏县西南,又南流径内黄县东北,达于白沟河,又东流,合卫滏淇三水,至山东之馆陶县界,入于漳河。


《山海经·北山经》:神囷之山,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注〉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魏郡长乐入清水。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内郡林虑〈注〉徐广曰:洹水所出,苏秦合诸侯盟处。班叔皮游居赋亦曰:漱余马乎洹泉。
《水经》: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注〉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
东过隆虑县北〈注〉县北有隆虑山,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县因山以取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应劭曰:殇帝曰隆,故改从林也。县有黄水,出于神囷之山、黄华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县,水东南注壑直泻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翘洪,盖亦天台赤城流也。〈史游《急就章》曰:春草鸡翘凫翁濯。颜师古注云:鸡翘,鸡尾之曲垂也。又《汉·舆服志》云:鸾旗者编羽旄列系幢旁世谓之鸡翘〉其水东流至谷口,潜入地下东北一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水重源再发也。东流苇泉水,注之出林虑川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般门,东下流入苇泉水,苇泉水又东南流注黄水,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也。
又东北出山,径邺县南〈注〉洹水出山,连径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庵迁于此,遂曰殷。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径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北径东明观下。昔慕容隽梦石虎齧其臂,寤而思之,购求其尸,而莫知之。后宫嬖妾言,虎葬东明观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不腐。隽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杨约数其罪而鞭之。此盖虎始葬处也。又北径建春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两石柱螭短〈宋本作矩恐当作距〉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平城东侧,西屈〈宋本作阙〉北对射堂渌水,平潭碧林,浦侧可游意矣。其水际之西,径魏武元武故苑,苑旧有元武池以肄舟楫,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其水西流注于漳南水,东北径女亭城北又东北径高陵城南,东合坰沟又东径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注白沟河,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径高陵城东,又北径斥丘县、故城西县。南角有斥丘〈旧本作赤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春秋经书》:昭公二十八年始之〈当作公如〉晋次于乾侯也。汉高帝六年封唐广为侯国,〈按史记斥丘侯唐厉〉王莽之利丘矣。又屈径其北城东北,流注于白沟。洹水自邺东,径安阳县故城北。徐广《晋纪》曰:石遵自孚城北入,斩张豹于安阳是也。《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洹水东流者也。洹水又东至长乐县左侧,则沟出焉。洹水又东径长乐县故城南。按《晋书·地理志》曰:魏郡有长乐县也。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注〉洹水径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世谓之洹水也。许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洹水出晋鲁之间。昔声伯梦涉洹水,或与其琼瑰而食之,泣而又与琼瑰盈其怀矣。从而歌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后言之暮而卒即是水也。
《隋书·地理志》:魏郡林虑〈注〉有洹水。按《地理通释·七国形势考》:洹水,《正义》云:出相州林虑县西北林虑山中〈注〉《地理志》注云:隆虑山在县北,洹水在相州北四里。
项羽与章邯盟洹水南,殷虚上。《舆地广记》云:相州临漳县,本邺县,后周分东北界,置洹水县。〈省入广平府成安〉《山海经》云:神囷之山,黄水出焉,东流注于洹。《隋图经》俗谓:安阳河即声伯梦涉之所。〈注〉《正义》《国都城记》云:邺县城西南四十里有洹水。
《金史·地理志》:彰德府安阳〈注〉有洹水。
沁州铜鞮〈注〉有洹水。
京兆府栎阳〈注〉有洹水。
《续文献通考》:河南彰德府安阳河,一名洹水,源自故洹水县东,至林、安阳二县,屡伏屡见,东经永和镇入卫河。
《河南通志》:彰德府,府城西四十里有龙山,山之东南,有村,曰:善应。洹水洑流出焉。
安阳河,一名洹水。源出洹山,至林虑县其水屡伏屡见,流经安阳县永和镇,合卫水。六国合从,盟于洹水即此。
淅水一,名三阳河,源出陵川县淅水村,流经林县南,与洹水合。
水冶渠,在安阳县西四十里,后魏引水鼓炉,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监造。泉东北流入洹。
鸬鹚陂,在临漳县东北二十里,洹水涨入陂,有蒲苇鱼鳖鸬鹚,故名。
《彰德府志》:洹水,一名安阳河,在府北四里,深者三丈,浅者不能没胫。其源出上党故洹氏县,经林虑,洑而瀑于善应高平,自城西南绕城,而东经永和曲店伏恩村入卫河。
虎涧,在安阳县西三十里野马冈下,因避石虎讳,改名彪涧。有小泉,名黄花水,东南流七里入于洹。珍珠泉,周二十步,在安阳县西四十里。《旧经》曰:后魏时,引水鼓炉,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监造,深一尺,广一步半。泉东北流十里入于洹。
黄水,在林县北五里,《水经》曰:源出黄花谷北崖下鸡翅洪,东流至谷口,洑入地下,东北十里复出,北流与洹水合。
苇泉,在林县西北十五里,源出川泽东南,流与洹水合。
《畿辅通志》:大名府御河,即白沟水。隋炀帝引洹水为游览之所,故名。今不见,或曰亦并于卫。然土人犹曰御河云。
洹水,经魏县西南,下流达于白沟,今无踪迹,疑并卫河云。
白沟,在内黄县东北,《水经注》云:洹水径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
《济南府志》:卫河,即汉之屯氏河。隋大业中,疏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其源自河南卫辉府辉县,合滏、洹、淇三水,东流至馆陶县界,与漳河合。

洹水部艺文〈诗〉

过洹水将入里有怀长安故人

明张慎言


洹水才过丹水流,客愁争似水悠悠。汀洲绿映征袍浅,桃李香迎鸟语柔。耽静计将书卒岁,怀人岂但日三秋。归来乡里都如故,晚计方思马少游。

洹水部纪事

《竹书纪年》:商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
《战国策》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兵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
苏秦说赵王曰: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令天下之将相,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
《汉书·项羽传》:秦将章邯使使见羽,欲约。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羽乃与盟洹水南殷墟上。
《彰德府志》:汉魏桓成帝时,隐居于洹水之滨,清高自尚。
《三国魏志·武帝本纪》:建安九年二月,袁尚复攻谭,留苏由、审配守邺。公进军到洹水,由降。
《梁书高祖·武帝本纪》:宣德皇后临朝,策高祖曰:群竖猖狂,志在借一豕突淮,涘武骑如云。公爰命英勇,因机骋锐,气冠版泉,势踰洹水。
《魏书·后废帝本纪》:中兴二年闰三月,尔朱天光、兆、度律、仲远等,屯于洹水之南。
《北齐书·高祖神武帝本纪》:永熙元年闰三月,尔朱天光自长安,兆自并州,度律自洛阳,仲远自东郡,同会邺,众号二十万,夹洹水而军。
《唐书·李晟传》: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世以武力仕。广德初,击党项有功,授特进试太常卿。建中二年,魏博田悦反晟为神策先锋,与河东马燧、昭义李抱真,合兵攻之,斩杨朝光。晟乘冰度洺水,破悦。又战洹水,悦大败。遂进攻魏加检校左散骑常侍。
《德宗本纪》:建中三年闰正月庚戌,马燧及田悦战于洹水,败之。
《马燧传》: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迁河东节度使。初田悦新有魏博围邢州,遂遣兵破其支军射杀贼将成炫之。悦使大将杨朝光以兵万人据双冈,筑东西二栅以禦燧。燧乃推火车焚朝光栅,自晨及晡急击大破之。斩朝光,擒其将卢子昌。获首五千,执八百人居五日,进军临洺。悦悉军战燧,自以锐士当之,凡百馀返士皆决死。悦大败悦,裒散兵二万壁洹水淄青,军其左恒冀,军其右。燧进屯邺,请益兵诏河阳李芃以兵会,次于漳。悦遣将王光进,以兵守漳之长桥,筑月垒扼军路。燧于下流以铁锁维车,数百绝河,载土囊遏水而后渡。悦知燧食乏深壁不战。燧令士赍十日粮进营仓口,与悦夹洹而军,造三桥逾洹。日挑战,悦不出,阴伏万人将以掩燧。燧令诸军夜半食,先鸡鸣,时鸣鼓角,而潜师并洹趋魏州。令曰闻贼至,止为阵留,百骑持火待军,毕发匿其旁。须悦众渡即焚桥。燧行十馀里,悦率李纳等兵踰桥,乘风纵火噪而前。燧乃令士无动,命除榛莽广百步为场,募勇士五千人,阵而待比悦至火止气少衰。燧纵兵击之,悦败走桥,桥已焚,众赴水死者不可计。《河南通志》: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为相州刺史。于州西开万金高平二渠,引洹水东流以溉田,民获其利焉。
《北梦琐言》:晋王之入魏博,刘鄩先屯洹水,寂若无人,因令觇之,云:城上有旗帜来往。晋王曰:刘鄩一步一计,未可轻进。更令审探,果缚刍为人,插旗于上,以驴负之,循堞而行。故旗帜婴城不息,问城中羸老者曰:军去已二日矣。
《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乾宁三年五月战于洹水,擒克用子落落,送于魏,杀之。
《唐庄宗本纪》:乾宁三年正月,克用自将击魏,战于洹水,亡其子落落。六月,破魏成安、洹水、临漳等十馀邑。存勖即王位。天祐十二年七月,刘鄩军于洹水,王率百骑觇其营,遇鄩伏兵,围之数重,决围而出。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夏四月戊申,以彰德洺磁路,引漳滏洹水灌田,致御河,浅涩,盐运不通,塞分渠以复水势。

洞涡水部汇考

《水经》之洞涡水
洞涡水,一名冷泉,源出今山西太原府乐平县西四十里之陡泉山。西北流至平定州,合浮化水,西流至寿阳县界,合黑水,西南流经榆次县,合源涡水,又合大小涂水,西流至徐沟县之永康镇,又至太原县之北格等村,入于汾河。


《水经》:洞涡水,出沾县北山〈注〉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涡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合源舍同归一川〈宋本作合三源无舍字〉东流南屈受阳县故城东。按《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水西南入洞涡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于洞涡,又西与原过水合径。〈旧本作近〉北便水流也,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层毖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涡水也。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注〉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虒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头揩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径武观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径武馆之故郛,问厥堕之远近。洞涡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涡津。泽而涂水注之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径萝磬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径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涡泽也。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注〉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渊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涡,即是水也。
《金史·地理志》:太原府寿阳〈注〉有洞涡水。
《续文献通考》:山西太原府洞涡水,源出乐平县西四十里陡泉岭,至平定州,西至寿阳,经榆次,合涂水,又至徐沟县入汾,又平定州西南八十里,为浮化水,亦入洞涡。
《山西通志》:太原府乐平县西四十里,有陡泉山,洞涡水出焉。山之西沿洞涡水西北,抵平定州广杨村故城界。
洞涡水,在县西出陡泉山至平定州,合浮化水西流至寿阳县界,合黑水经榆次,合涂水,又西至徐沟,入汾。《水经注》曰:出沾县北山。
平定州浮化水,出州西浮化山,合洞涡水,入寿阳县界。
寿阳县洞涡水,在县南五十里,俗呼冷泉。旁有龙潭,其水腾沸,势如煎锅。
黑水河,在县西七十里,源出黑水村之西山,三源合一,东流至县西,复曲折南流,五十里,至冷泉,入洞涡水。
寿水,在县南二里。其源有二:一出要罗村南,一出颉纥村北;合流至冷泉,入洞涡水。
榆次县洞涡水,在县南三里。
木瓜水,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辽州,旧平城木瓜岭,合八缚水,西流入洞涡水。
牛坑水,在县东南三十里,牛坑村悬泉谷,西流入于洞涡。
大涂水,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八缚岭西,北流入洞涡水。
源涡水,在县南八里源涡村。其泉涌出,隆寒不冻。旁草甲经冬常荣,故又谓温泉。上有龙祠。唐贞观二年,县令孙湛引以溉田。南流半里许,会洞涡入汾。《水经注》为原过水云。洞涡水又西,与原过水合,水西阜上有原过祠水,取名焉。
寒泉,在县东十里井谷村,西注洞涡。
万春渠,在县西南三里元,至正二十二年,民刘时敏开,从白家厓,引洞涡水,西流灌田。徐沟县洞涡水,在县西,经良隆、辽西、刘村、同戈等村漫流。
秃尾渠、常平渠、沙河渠,以上三渠,俱引洞涡水灌本县东北民田。今河移渠壅。
太原县洞涡水,在县之北格等村,合于汾。五代时,汴人攻太原,营于洞涡,即此。
《太原府志》:洞涡水,源出乐平县,经榆次县永康镇,流入太原县北格等村,入于汾。至万历三十三年,徙于骆家营,由徐沟县入汾。

滱水部汇考

《周礼》并州之呕夷
滱水,本名呕夷,又名唐河,又名马邑。河源出今山西大同府浑源州之翠屏山,合温泉水,入灵丘、广昌二县界,出倒马关,东入直隶真定府定州,过城北,合唐河,东至曲阳县城北,合恒水,又东至唐县城南,又东北过保定府城南,合清苑、河鸡、距泉诸水,又东南至蠡县,过高阳县,遂潴为淀,漫衍于雄县、霸州,复合流至安州,入白洋淀,下流过河间府,至天津,达于海。


《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呕夷。《订义》郑康成曰:呕夷,祁夷,馀出平舒。《汉志》:代郡平舒县有祁夷水,唐蔚州兴唐县,本代郡地呕夷,一名滱水。出县西北高氏山。东北流至兴唐县,又东流至瀛州之博野,东流入于河。黄氏曰:呕夷,在蔚州灵丘县,即滱水也。《水经注》曰:温夷之水,出县西北高氏山,东至瀛州高阳县,入易、涞水,即巨马河,出蔚州飞狐县涞山东,至灞州南,入于滹池,同入海。
《山海经·北山经》: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注〉过博陵县南,又东北入于易水。
《汉书·地理志》:常山郡上曲阳〈注〉《禹贡》:恒水所出,东入滱。
涿郡中水,〈注〉应劭曰:在易、滱二水之间,故曰中水。代郡灵丘〈注〉滱河东至文安,入大河。
中山国北新成〈注〉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滱。按《水经》: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注〉即温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温夷当作呕夷〉《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经〈宋本作注〉于河者也。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其水又南径候塘,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径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敧,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目之。东流注于滱水,又东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又东径灵丘县故城南,水中自源南注滱水。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昹〈旧本作昊〉上请别属也。《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赵敬侯二年败《史记》作九年败作伐〉齐于灵丘,则名。不因灵王事,如汉注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径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鄣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革。〈沿革字未详盖言习射之事〉每出所游艺焉,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径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后魏书》:北海王,名详,献文皇帝之子也。吴本改为祥,今正之〉御所届石柱北,而南流者也。
南过广昌县南,〈宋本作东南过广昌县南,一作又南 注〉滱水东径嘉牙川,川有一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虽川三合,径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是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崄之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鄣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径,鲜不徘徊忘返矣。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注〉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则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滱水又屈而东合两岭溪水,水出恒山北阜,东北流历两岭间。北岭虽层陵云举,犹不若南峦峭秀。自水南步远峰,石磴逶迤,沿途九曲,历睇诸山,咸为劣矣。抑亦羊肠,邛来之类者也。〈按《华阳国志》曰:邛崃山,本名邛笮,其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齐宋通和路出其间,其水东北流注于滱水,又东左合悬水。水出山原岫盘谷,轻湍浚下,分石飞悬水一匹有馀,直灌山际,白波奋流,自成潭渚。其水东南流,扬湍注于滱。滱水又东流历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于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上所拯也。滱水于是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水也。
又东过唐县南,〈注〉滱水又东径左人城南。应劭曰:中人城西北四十里,亦或谓之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宋本无如字〉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水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以城中有山之目,因复谓之为广唐城也。故《中山记》以为中人城,又以为鼓聚殊为乖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人山也,中山郡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西二十里,有故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始城,本无中山之传。璠或以为中人所未详也。《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一十馀里,二十里则减。但苦其不东观矣,异说咸为爽矣。今此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源所导。西径桹山,〈孙云当作狼〉北,郎唐音读近,实兼唐水之称,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又东左会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中阜下,亦谓之唐水也。然于城非西在〈疑作北〉又名之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并所未详,盖传疑耳。滱水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水,东北流径伏亭。《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一一关势带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滱水又东径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虞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滱水又东径京丘北,世谓之京南对汉顷王陵。滱水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滱水又东径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者是矣。滱水又东径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故城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滱水又东径唐县故城,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径其东城。西又有一水导源,卢奴县之西北。是城西平城之地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也。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水胜游多萃其上,信为嬉处也。其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自上历下通禅,唐川之兼称焉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郡国志》:唐县有中人亭,注引《博物记》云:唐关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在县西四十里〉唐水在西北,入滱,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骃《十三州志》曰:山治卢奴唐县故域。〈当作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骃所说:此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今知。〈疑作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香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而如东,崭绝孤峙,唐牙桀立。〈唐牙当作虎牙〉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之说为失。又即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疑脱一远字〉山河之状全乖。古證传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东北,流径豆山下,合苏水乱流,转注东入滱,是岂唐水乎。所未详也。又于是城之南如东一十馀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故县目曰:望都县在唐南昌。〈当作高昌南〉皇甫谧曰: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帝王世纪》曰:尧母庆都所居。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也。唐亦中山城也,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馀曰:今之诸侯,孰先亡乎。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所以异禽兽也。今中山淫昏康乐,逞欲无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也。汉高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为侯国,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改曰定州,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周之衰也。国有赤狄之难,齐桓霸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筑城以固之。《地理志》曰:卢水出北平,疑为疏阔。阚骃、应劭之徒,咸亦谓是矣。余按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馀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黑水口。〈当作曰〉卢不流曰奴。《后汉书纪注》引此注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城北藉水以取名矣。池水东北际水,有汉王故宫处,台殿观榭皆上国之制,简王尊贵,壮丽有加,始筑两宫,开四门穿城北。〈一作北城〉累石窦通涿唐,水流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岁久颓毁,遗基尚存。今悉加上{{Annotation|疑作土)为刹利灵图。池之四周民居骈比,填遍秽陋而泉源不绝,暨赵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郎将,始筑小城兴起北榭,立宫造殿。后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筑隔城兴复宫观,今府榭犹传故制。昔耿昭伯〈耿弇字〉归世祖于此处也。滱水之右,卢水注之上,承城内卢水池,自漠及燕涿。滱水径石窦,石窦既毁池道,亦绝水。潜流出城。潭积徵〈一作徽〉涨。渭〈渭字误宋本作涓以其潜流故涓涓然细也〉水东北注于滱,滱水又东径汉哀王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孙康王之子也。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在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涓,东入长星水,乱流,东径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相列焉。其水东径上曲阳县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县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又东南流,胡泉水注之。受胡泉径上曲阳县南,又东径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径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冢,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东北合滱水,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又东径安喜县南,〈注〉县故安崄也。其地临崄,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应为侯国。王莽更名宁崄。汉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西,山高岸崄,故曰:安崄邑。丰民安改曰:安喜。秦氏建元中,唐水汎长,〈宋本作涨〉高岸崩颓,城角之下有大积木交横如梁柱焉。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余考记稽,疑盖城池当初,山水渀荡,漂沦巨筏,阜积于斯,沙息壤加以城池,〈谢云宋本作加以成地〉板筑既兴物固能久耳。滱水又东径乡城,北有旧卢奴之乡也。《中山记》曰:卢奴有三乡斯。其一焉,后隶安喜城,郭南有汉朝时孝子王立碑。
又东过安国县北,〈注〉滱水历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南,流径解渎亭南。汉顺帝阳嘉元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又东南径任丘城南,又东南径安郭亭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传富为侯国。其水又东南流入于平池,〈宋本作滹沱〉滱水又东北流径解渎亭北,而东北注之矣。
又东过博陵县南,〈注〉滱水东北径蠡吾县故城南。《地理风俗志》曰:县故饶阳之下乡者也。自河间分属博陵。汉安帝永初七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更为侯国也。又径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贞为侯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晋太始年,复为郡,今谓是城为野城。滱水又东北径侯世县故南城,〈谢云疑作故城南〉又东北径陵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水出望都县东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更名曰:顺调矣。又东南潜入地下。博水又东南于渎重源,涌发东南,径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书记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者也。〈古本作败燕师于勺燕,而《竹书》但云:败燕师于勺。吴琯改作勺梁是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罗地地。〈罗地地字有脱误,未详〉不远,上势相邻,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博水又东南径榖梁亭南,又东径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末本作渚水潴张〉方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童丱角弱年女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艾,〈当作芰〉长歌阳春,爱深渌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自下疑脱相和二字〉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国志》曰:蒲阴县有阳城者也。今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其水又伏流,循渎届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博水,又东径自堤亭南,又东径广望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忠为侯国。又东合崛沟,沟上承清梁陂,又北径清源城东,即将梁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朝平为侯国。其水东北入博水,博水又东北左则濡水注之。水出蒲阴县西昌安郭南。《中山记》曰:郭东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诸子传记,无闻此处。世代又〈宋本又作云〉远异说之来,于是乎在矣。其水自源,东径其县故城南,枉渚回湍率多曲复,亦谓之为曲逆水也。张晏曰:湍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县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曲逆是也。汉高帝击韩王信,自代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宇甚多,曰:壮哉,吾行天下,唯雒阳舆是耳。诏以封陈平为曲逆侯。王莽更名顺平。濡水又东与苏水合,水出县西南近山东,北流径尧始亭南,又东径其县入湍。湍水又东得蒲水口。水出西北蒲阳山西南,流积水成渊。东西一百步,南北百馀步,深而不测。其水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谓之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详也。又南径安阳亭东。《晋书·地道记》曰:蒲阴县有安阳关,盖安阳关都尉治世,俗名斯川。为安阳圹蒲水,又东南历圹,径安阳关下,名关睪为唐头坂。出关北流,又东流径夏屋故城,实中崄绝。《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东侧因河仍墉,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其水又东南流,径蒲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阴。汉章帝章和二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阴焉。水右合鱼水,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善巨焉。水发其下,〈鱼山以下疑有讹误〉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东流注于蒲水,又东入濡。故《地理志》曰:蒲水、苏水并从县东入濡水,又东北径乐城南。又东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称矣。春秋昭公七年,齐与燕会于濡水。杜预曰:濡水出高昜县东北至河间郑县。〈宋本作鄚县〉入易水是濡水,与虖池滱易互举,通称矣。《地理志》曰:博水东至高阳,入河,博水又东北徐水注之。水西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馀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下望层山,盛若蚁蛭,实兼孤山之称,亦峻崠也。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径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径南岩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径东岩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岩,岩鄣深高,壁立霞跱,〈宋本作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径五回之崄,途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踰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徐水屈东北径郎山,又屈径其山南,岑山岑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杪,极地崄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内有郎山,碑事具文。〈一作事具于文〉徐水又径郎山君子中触锋将军广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刘曜光初七年,前颍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徐水又径北平县,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代子〈以代子语有讹脱,盖是二州争境事闻于朝耳〉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㫰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矣。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疑作垂〉崖倾涧泄注七丈有馀,渀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白激,涛襄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径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其水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破之顺水北,乘胜追,北为其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进保范阳。顺水盖徐州之别名也。徐水又东径蒲城北,又东径清苑城,又东南与沈水出蒲西,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北平县有沈水,东入河。即是水也。东径其城,又东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河,今不能也。徐水又东左合会曹水出西北,水朔宁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径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径北新城县故城南河南,又径北新城故城北,此王莽之朔宁县也。曹水又东入于徐水,水又东南径一故城北,俗谓之祭过城,所未详也。徐水又东流入博水。《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入于博。〈古本作河〉又东入滱。《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孙云:今曹河、徐河、唐河诸水,并合易水,经雄县达直沽,入于海〉又东北入于易。〈注〉滱水又东北径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他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滱水又东北径阿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陆也。建武二年,更封岸将军任光为侯国。〈岸宋本作左〉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按《唐书·地理志》:莫州文安郡任丘〈注〉有通利渠。开元四年,令鱼思贤开以泄陂淀,自县南五里至城西北入滱。
《金史地理志》:中山府安喜〈注〉有滱水。
〈注〉有滱水。
《续文献通考》:山西大同府浑源川,浑源州西南又东北有崞川,又恒山南七十里为滱水。
《明一统志》:河间府滱水,在任丘县治,西通利渠,水注于此下流,合易水。
真定府倒马关水,在行唐县东二十五里,源发灵丘县山谷间,流经定州,北合滱水。
《山西通志》:滱水,在大同府浑源州南七里,源出翠屏山,东南合温泉水入灵丘界。注唐河。《山海经》云:高氏之山,滱水出焉。《水经》谓:温彝之水,盖古今异名也。入灵丘界,出倒马关,注唐河,至河间,为玉镜河、玉带河。
《云中郡志》:滱水在浑源州南七十里,西南入温泉水。温泉出宣谷,其水温热,若汤浴之,能愈百疾。呕夷河,源出州东南五十里枪峰岭,至今峰口沟、堂山之水,自西北来,合流,东南经灵丘、广昌、倒马关、定州界。注魏河,入海。又名唐河,又名马邑河。
《畿辅通志》: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南过广昌县南,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又东过唐县南,亦谓之唐水。
《真定府志》:滱水,在定州北八里,源发恒山,东北流至州境,会唐水,南入于衡。
唐水,在定州北十里,源自本州南宋村白龙泉,东流而下,合滱水,以有清浊之分,故今亦名为清水河。黑虎泉在定州城西北二十里,周回一亩许,清澈可爱,流入滱水。
漱玉泉,在曲阳县北五十里,平地涌出,溢而南下,逶迤而东,与滱水合,即龙泉镇河也。
《保定府志》:滱水,在唐县南,亦谓之唐水。
清苑河,发源满城一亩泉东,合鸡距泉流,径郡城南,东入滱水,过安州雄县,达于海。
鸡距泉,在郡城西三十里,状如鸡距,故名。与一亩泉合流,径郡南东入滱水。
《河间府志》:滱水东流,一支自蠡县流入保定;一支流入河间府,至河间府者,又分数支,绕城而北,相合,东流五十馀里,至市庄忽分为二。一自市庄西北十五里,流经任丘县,又东北流二十里至武溘淀;一自市庄东,北流过东庄桥至武溘淀,二水又合至猫儿湾,与桑乾河合,自河间至丁字沽,五百馀里,任丘至丁字沽四百馀里,俱漕运,可通舟楫。今滱河涸。按《蠡县志》:滱水,出灵丘高氏山南,又东过博陵县南。蠡有陵阳亭,盖古滱水所径云。即今高阳之马家河也。《府志》:自饶阳县铁灯竿口溢出,流经蠡县至高阳延福村,潴为淀复,合流北至安州入白洋淀。
《安州志》:滱水自清苑界入境,即今之依城是也。《桑钦水经》曰: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南过广昌县南,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又东过唐县南,又东径安喜县南,又东过安国县北,又东过博陵县南,又东北入于易。又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按易水自容城,西北来径新安长流河,滱水注之,故曰:入郦道元。注曰:滱水东北径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他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又曰:易水径浑渥城南,东合滱水。又曰: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夫葛城在安州,乃战国时乡名,金元时县名也。依城在安州,乃汉时县名也。浑渥城,即新安地燕长城。尾堤在新安界,是滱水遥安州而徐曹一亩泉之水会流至新安,合易水,故曰注。郑渔仲《通志书》曰:易水出北新城,至文安入滱。又班固云:滱水东至文安,入文河过郡五行九百四十里。按文安今隶霸州乃滱易下流,不得言入也。《通鉴释义》遂谓:易水东径霸州,文安入滱,则亦承讹踵谬之说耳。《一统志》乃以依城河为易水河。《旧志》因之。其所谓滱水依城河者,实存而名亡,良可慨也。

滱水部纪事

《唐书·贾敦颐传》:敦颐,曹州冤句人,为瀛州刺史。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浸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壅,水不能暴,百姓利之。
《元史·五行志》:泰定帝泰定二年三月,咸平府清、滱二河合流,失故道,隳堤堰。
《河间府志》:明世宗嘉靖十八年,知府郜相通滱水入护城河,植柳其上,足为壮观。今滱河淤。
《济南府志》:王簠,蒲台举人,母疾,尝粪乡里,以孝称。任任丘知县,吏畏民怀滱水泛溢,即创修东庄桥,筑治叠道,民至今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