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安徽省滁州市涂山” 相关资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九十三卷目录

 荆山部汇考
  图〈缺〉
  考
 荆山部艺文〈诗〉
  荆山           明徐贲
 荆山部纪事
 涂山部汇考
  图〈缺〉
  考
 涂山部艺文一
  涂山铭〈并序〉     唐柳宗元
  游荆涂二山记       明宋濂
 涂山部艺文二〈诗〉
  涂山          宋梅尧臣
  登涂山           杨瞻
  前题           张鹤鸣
 涂山部纪事
 涂山部外编
 八公山部汇考
  图
  考
 八公山部艺文一
  八公山赋         梁吴均
  诋仙赋〈并序〉      宋宋祁
  八公山赋        明王永颐
 八公山部艺文二〈诗〉
  八公操          汉刘安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     齐谢朓
  登寿阳八公山       梁吴均
  八公山         宋王安石
 八公山部纪事
 八公山部杂录
 八公山部外编
 胊山部汇考
  图
  考
 胊山部艺文〈诗〉
  和蔡景繁题海州石室    宋苏轼
 胊山部纪事
 胊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九十三卷

荆山部汇考

卞和采玉之荆山

荆山,在江南凤阳府怀远县城西南一里,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一十七里,即卞和采玉得璞处。


《广舆记》:凤阳府荆山,在怀远县,即卞和采玉处,旁有抱璞岩。
《潜确类书·区宇部》《名胜志》云:荆山在芜湖东南麓,有大石高七尺,下有穴,拆为龟纹。相传,古昔有龟自穴而出,相对石上,又有仙鹤足迹。《九域志》云:即卞和得璞之荆山。欧阳元有一蓑晴絮收菰菜,满径天花采玉肪之句。
《凤阳府志·山川考》:荆山,在怀远县城西南一里,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一十七里。上有启王庙,山顶西北有玉坑,卞和得玉处也。其中白石,晶莹异常,他石色青黑。山上旧有三仙避雨石,前有三人影迹,上有玉佛二字,后亦有二人迹,今裂作三块。山下有仙人卧迹,俗名仙人床。东有卞和洞,即抱璞岩。中可容数十人,石上凿有青螺石帐四大字。内有泣玉论,明御史李循义笔。上有瀑布,下流水激石如碎琼。山下有圆石,上镌二十字,云: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略剖与君知,万载留踪迹。
龟山,在怀远县西,即荆山北支。
横山,即荆山西支。
碧溪涧,在县南一里。从荆山下迂回城中,入于淮。胡曾诗碧溪寒水至今流,即此。
凤凰池,在荆山上。
白龟泉,在荆山下,色白而甘,有白龟流出。

荆山部艺文〈诗〉

荆山           明徐贲


荆山揭高崖,涂山耸横堮。长淮出两间,中断见斧凿。洪流受束缚,浪起石斗角。谁能为此功,在昔大禹作。至今遗庙存,香火乃寂寞。我来问邑人,往事竟缅邈。于时春正深,草木尚荒落。登临欲开豁,睹兹反不乐。更伤卞和泣,三献空抱璞。

荆山部纪事

《凤阳府志》:梁武帝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求堰水,以灌寿阳。帝遂发徐扬丁夫及战士,合一十万,筑之。令太子左卫率康绚督工。十四年,荆山堰成。
宋萧洵,荆山隐士,与姚显宗、戴经、李飞、徐梦赑、尧仁寿等,以儒行自晦,不慕仕进。
明何钦,字大敬,先世濮人,元季迁居荆山,世业医。王文庄公鸿儒奉使凤阳,疾作,闻钦名,于荆山延之,一剂而愈。

涂山部汇考

禹会诸侯之涂山

涂山,在今江南凤阳府怀远县东南八里,与荆山对峙。相传:禹娶涂山及会诸侯,皆于此山。西南有禹虚及禹会村。


《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当涂。〈注〉侯国,莽曰:山聚。《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虚。
《后汉书·郡国志》:九江郡当涂有马丘聚,徐凤反于此。〈注〉《帝王世纪》曰:禹会诸侯于涂山。《皇览》曰:楚大夫子思冢,在县东山乡,西去县四十里,子思造芍陂。平阿,故属沛,有涂山。〈注〉《应劭》云:山在当涂。《左传》:穆有涂山之会。
《水经·淮水注》《郡国志》曰:平阿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春秋左传》:哀公十年,大夫对孟孙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曰:涂山在寿春东北。非也。余按《国语》曰:吴伐楚,隳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聘且问之客,执骨而问之: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之,其骨专车,此为大也。盖丘明亲承圣旨,录为实證矣。又按刘向《说苑·辨物》:王肃之叙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所出,先人书家,语并出此事,故涂山有会稽之名焉。考校群书,及方土〈一作士〉之目,疑非此矣。盖周穆之所会矣。
《太康地记》:涂山,古当涂国,夏禹所娶也。山西南又有禹村,盖禹会诸侯于涂山,在《禹贡》扬州之域。今九江当涂县有禹娶之地,邑界有当涂故域存焉。即汉为县,后废。
《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淮南涂山,在寿春县东北,濠州钟离县西九十五里,禹会诸侯于此,周穆王亦会于此。柳宗元有铭。〈注〉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按《方舆胜览》:淮西路濠州涂山,在钟离县城西九十五里。《左传》昭公四年,禹有涂山之会。杜预注:在寿春东北,今有禹会村,绍兴亦有涂山,未知孰是。苏子瞻濠州涂山诗:川锁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犹存。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左传》称:鲧化为黄熊,苏子由诗: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
《广舆记》:凤阳府涂山,在怀远县,禹娶涂山,即此山。西南有禹会村,盖禹会诸侯之地。
《凤阳府志·山川考》:涂山,在怀远县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周围四十六里。《水经》云:荆山左,涂山右,二山对峙,相为一脉。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溢为害,凿山为二以通之。今两崖间凿痕犹存。《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即此。今山巅有禹庙。庙东数武有朝阳石,上镌传心十六字;庙西下陡峻处有泉澄莹,四时不竭,遇旱祷雨泉边辄应。故镌其石曰:灵泉。山半有聚仙台、卧仙石。山之东有虎儿窝。淮西岸有防风冢,西麓有崇伯观,以祀伯鲧者。山前有禹会村。
小涂山,在涂山西麓,为儒学朝冈。上有文笔峰。圣泉,在涂山西。阻绝之处,有泉,香甘清洌。泉上旧有亭,今废。

涂山部艺文一

涂山铭〈并序〉     唐柳宗元

惟夏后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劳万邦,和宁四极。威怀之道,仪型后王。当乎洪荒方割,灾被下土,自壶口而导百川,大功建焉。虞帝耄期,顺承天历,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万国既同,宣省风教,自涂山而会诸侯,大政立焉。功莫崇乎禦大灾,乃赐元圭,以承帝命。位莫尊乎执大象,乃辑五瑞,以建皇极。政莫先乎齐大统,乃朝玉帛,以混经制。
是所以承唐虞之后,垂子孙之丕业,立商周之前,树帝王之洪范者也。呜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赏功。故尧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汤武大功而祚延于世,有夏德配于二圣,而唐虞让功焉。功冠于三代,而商周让德焉。宜乎立极垂统,贻于后裔。当位作圣著为世准,则涂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济,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于此。追惟大号既发,华盖既狩,方岳列位,奔走来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宁。羽旄四合,衣裳咸会,虔恭就列,俯偻听命。然后示之以礼乐,和气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谟训,宜在长久。厥后启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拒太康,而帝业不守。皇祖之训不由,人亡政坠,卒就陵替。向使继代守文之君,又能绍其功德,修其政统,卑宫室,恶衣服,拜昌言,平均赋入,制定朝会,则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兹山之会,安得独光于前欤。是以周穆遐追遗法,复会于是山,声垂天下,亦昭前轨,用此道也。故余为之铭,庶后代朝诸侯制天下者,仰则于此。其辞曰:

惟禹体道,功厚德茂。会诸侯卫,统一宪度。省方宣教,化制殊类。咸会坛位,承奉仪矩。礼具乐备,德容既孚。乃举明刑,以弼圣谟。则戮防风,遗骨专车。克威克明,畴敢以渝。宣昭黎献,耆定寰区。传祚后昆,丕承帝图。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即山刊碑,贻后作则。

游荆涂二山记       明宋濂

濂既游琅琊山,起行至池河驿,邮卒递内使监公牒,至及开缄,中藏濠梁古迹一卷。宸翰亲题其外,令濂搜访,与青宫言之。濂因启曰:临濠古迹,惟荆、涂二山最著。按《图经》:涂山在昔钟离县西九十五里,荆山亦在县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联属,而淮水绕荆山之背。神禹凿开,使水流二山间,其疏凿之踪故在。人思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宫曰:至中都,当共往游焉。余将渡淮,狩于王庄。先生宜溯流而上,届今怀远县治以俟。濂奉教行,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发舟,庚午日曛始泊县西门,而青宫已驻跸于门东五里矣。辛未,濂上谒青宫,青宫甚喜,下令以壬申游二山。濂至期,约怀远文学掾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棹舟至涂山,足曳杖入山。山旁废址,旧皆民庐。前度石梁,复斗折而北,累石为墉,多艺椒之园。行可三里馀,视大磐石,青绿间错,颓然欹足,坐谛视之。乾藓交封之,耳闻有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玩,不假土力。人取悬檐间,呼为石莲花。复行四里所岩石荦,确插起道。左危倾,欲飞坠,复二里所,微径入灌莽,抵岩罅贮泉,一泓味甚甘。覆以生茨曰圣水亭,取水以禜雨多验复一里。馀至山巅,禹庙在焉。庙已毁,惟颓垣破础存。游目四顾,长淮西来涡。河北汇而寿春、临濠、宿州之境,皆在冥茫昏杳中。缅想南北战争屯戍处,为感慨者久之。山之下聚落甚盛,《庙史》云:名禹会村乃禹会诸侯之地,庐舍之比。如栉移踵入庙,庙前杏树一章,大可蔽牛。二柏参差,左右树,东寘小瓮。杏柯之水时津津滴其中。《庙史》云:当晨雾四集,水愈多。其来如泉可代井。汲石碣二一大,书有夏皇祖之庙六字。下方刻,宋庆元初州守刘仲光自造祷雨。记一亦记祷雨。事皇甫,斌绍熙庚戌,来为郡。命钟离尉丁大荣作石,未剥泐文尚可读,复从庙西循石坡而下,巨石危立如人形。遥望之,一妪俨然也。相传为启母石庙。史云:居人每刲羊豕祭之至,有以粉黛饰其貌者,闻之不觉失笑。山坳旧有僧房,今废久俟。鹤驾不来,忽使者至云扈,从士马多无桥,可以渡河,青宫不复至矣。言未既,但见旌旗如锦绣摇曳,上荆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鲧庙。见所题碑神号鄙俚,弃而不睨,出读祖无择,所赋歌。京口孙临为书碑,盖无择。谪守寿春,过此而作也。复北经县治,折而东行。约三里,所至荆山。梁魏交斗时,就山筑堰,以灌寿春。其遗迹犹班班可见。复行三十里,步崖广,如屋侧身而入石平,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自西上复一里,所过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故名。复六十步至产玉坂,奇石骈列,元质而白缘,粲如雪。西有玉池,榛荆迷路不可寻。景彰欲导至青峰庵,足倦遂止。时青宫已猎远郊,濂因登舟先还中都。云:惟二山见诸载记者。其说多乖,舛以涂山言之。《春秋左氏传》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杜预注》云:在寿春县东北;说者云:今濠州是也。《国语》《史记》则又云:禹会诸侯于会稽,故会稽亦有涂山。《吴越春秋》亦以涂山在会稽,又兼载涂山之歌。应劭云:涂山在永兴北。说者云:今会稽萧山县是也。是二说已不能归于一致矣。至于《苏鹗演义》,又云: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四当涂然。其处皆有禹迹,或者遂谓禹之治水。固尝遍历宇内而会诸侯,实在会稽之涂山。柳子厚涂山铭,苏子瞻子由涂山诗,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濂之存疑未决者,一也。以荆山言之,荆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绎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传至成王,始盛。又七传,至昭王,始迁都郢。昭王有言曰:自我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河,非所获罪,则楚之封疆可知。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荆山,一名景山,荆故楚号也。有之诚宜,世则谓在濠州。濠州,古钟离子国,与寿春密迩。楚自昭王之后,又历十一传,至考烈王,始迁都寿春。韩非子所载卞和献玉事,乃在厉武文三王之际。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当三王时,钟离何尝属楚,而强谓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谓抱玉而泣,在共王之时,《杂记》又谓在怀王及其子平王之时,平王乃昭王之父,下距怀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至颠倒错乱如是耶。濂之存疑未决者,二也。大抵山川遗迹,非本诸经史者,多不可信。葛洪丹井与郭景纯之墓,在在有之。纵以高世之智,将何自而辨其真伪耶。必欲可信涂山,当稽之左氏,以寿春为正。荆山当證诸史传,以江陵为正。有谓涂山氏乃古国名,禹曾娶其女者,别是一说,与此殊不相涉也。濂耄矣,诸书遗忘,欲尽所记忆者,未必无舛讹。辄缘纪游,因挂漏书之,以发同游者一笑。同游者,盖太子正字桂彦良、晋府长史朱伯贤、楚府长史朱伯清、吴府伴读王致远及景彰云。后一月某日记。

涂山部艺文二〈诗〉

涂山          宋梅尧臣


古传神禹迹,今向旧山阿。莫问辛壬娶,从来甲子多。夜淮低激射,朝岭上嵯峨。荒庙立泥骨,岩头风雨过。
登涂山          明杨瞻
云绕涂山晓色浓,千年老树肖盘龙。涧流石母生苔绿,玉产仙丛映日红。岩畔寒鸦巢古木,山间落叶舞回风。万方洪水归沧海,永赖当年疏凿功。

《前题》张鹤鸣

旧国当涂欲问谁,山头寂寞禹王祠。千寻石壁灵泉出,百尺霜围老树奇。紫气南瞻歌猛士,清淮东注锁支祈。玉书金简知何在,河洛能兴万古思。

涂山部纪事

《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庬。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注〉《会稽志》:涂山,在山阴县西北四十五里。《苏鹗演义》: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巴南旧江州,三濠州,四当涂县。按《左氏》:昭公四年,传穆王有涂山之会,哀公七年,传禹合诸侯于涂山杜预解并云在寿春东北盖指今濠州也。柳宗元《涂山铭序》曰:周穆遐追遗法,复会于是山,然则禹与穆王皆当会诸侯于涂山矣。然非必皆寿春也。若禹之所娶,则未详何地。《水经注》:江州县。水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常据《庚仲雍并》言:禹娶于此,《越绝》等书乃云:禹娶于会稽涂山。应劭曰:在永兴北。永兴今萧山县也。又与《郡志》所载不同。盖会稽实禹会诸侯计功之地,非所娶之国。下文兼载白狐九尾之歌,尤为可疑。

涂山部外编

《凤阳府志》:邋遢张,不知何许人。常寓涂山禹庙,出入顷刻间,辄言千百里外事。

八公山部汇考

汉淮南王刘安与客同登之八公山

八公山,在今江南凤阳府寿州城西北五里,山上有八角井及淮南王祠。相传:汉时,淮南王刘安与其客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同登此山学仙云。
八公山图八公山图

考考

《水经·肥水注》:八公山,无树木,唯重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服,纤丽咸羽扇,裙帔巾壶枕物,一如常居。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隐室,石井,即崔琰所谓余下寿春,登北岭淮南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吴与王春傅生等,寻安同诣元洲,还为著记,号曰:《八公记》。按《汉书》:安反伏诛,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神仙传》
《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淮南八公山,一名淝陵山,在寿州寿春县北四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苻坚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宋景文公览郡图得,八公山,作《诋仙赋》
《方舆胜览》:淮西路和州八公山,在郡城北来山之左。世说有八仙人,围棋会饮于此,故名。张祁谓仙风对八公,盖一郡之胜概。
浙西路镇江府八公山,在巢县城西,非苻坚时所望草木为晋兵之山。
《三才图会·八公山图考》:八公山,在凤阳府寿州东五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晋谢元禦苻坚,陈淝水,坚望见八公山草木,皆为旌旗状,秦师遂败。庐州巢县亦有八公山,谓淮南王修炼之地,然巢县者,非是。盖庐州至晋方名淮南,而凤阳汉初即谓之淮南也。按《凤阳府志·山川考》:八公山,在寿州西北五里,汉淮南王安与其宾客八公俱登此山学仙,故名。八公者,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也。八角井在八公山。

八公山部艺文一

八公山赋         梁吴均


峻极之山,蓄圣表仙。南参差而望越,北迤逦而怀燕。尔其盘桓基固,含阳藏雾。绝壁崄巇,层岩回互。桂皎月而常团,云望空而自布。袖以华阆,带以灊淮。文星乱石,藻日流阶。若夫神基巨镇,而卓荦荆河,箕风毕雨,育岭生峨。高岑直兮蔽景,修坂出兮架天。以迎云而就日,若从汉而回山。露泫叶而原净,花照矶而岫鲜。促嶂万寻,平崖亿绝。上被紫而生烟,傍带花而来雪。维英王兮好仙,会八公兮小山。驾飞龙兮翩翩,高驰翔兮翀天。

诋仙赋〈并序〉      宋宋祁

予既守寿春,览郡图,得八公山。故老争言:上有车辙马迹,是淮南王上宾之遗,耕者往往得金,云丹砂所化,可以疗病。因取班固书、葛洪仙传,合二传而质之。嗟乎。人之好奇而不责实也,尚矣。而洪又非愚无知者,犹凭浮證伪,况鄙人委巷语耶。因作《诋仙赋》曰:

悯兹俗之鲜知兮,徇悠悠之妄陈。常牵奇以合怪兮,欲矜己以自神。操百世之实亡兮,唱千龄之伪存。彼淮南之有将兮,固殊剌而殒身。缘内篇之丕诞兮,眩南公之多闻。谓八人者语王兮,历倒景而上宾。饵玉比之神药兮,托此讴乎霄晨。王负骄以弗虔兮,又见谲于列真。虽长年之弥亿兮,屏帑偃而念愆。念斯事之吾欺兮,聊反复乎遗言。号圣仙之灵禀兮,宜常监德而辅仁。不足察王倨贵兮,遽内引于天门。已乃悟其非是兮,胡为赏罚之纷纭。宁仙者之回惑兮,无以异乎常人。国为墟而嗣绝兮,载遗恶而不沉。故盛传其遗金兮,證堤石之馀痕。武安阴语而前死兮,更生伪铸以赎论。彼逞诈以罔时兮,宜自警于斯文。

八公山赋        明王永颐

繄八公之胜峙兮,俨崒以舂容。压后土以踞虎兮,轶青霄而腾龙。閟神明之嘉址兮,实造化之所钟。岩岫纷其罗列兮,若孙拱而子恭。控吴楚之形胜兮,矫齐秦以长雄。挽淝河之萦带兮,瞰泗水之流东。惟登临以销忧兮,极瞻眺乎穹窿。明赩赩以旁射兮,神扬扬而上冲。眇八极之非遐兮,缅九重之可通。簸万籁之清越兮,远群嚣之噞喁。酣笙钟于澒洞兮,贺彩虹于朗融。履崭岩而扪萝兮,忘攀陟之为慵。揽景光之万状兮,撑青空之芙蓉。方鸾翔以凤翥兮,忽奔马而惊鸿。猿猱窜而争啸兮,晴涛撼乎长松。鸟啾鸣而不息兮,佳木郁其茏葱。遂班荆以少憩兮,引壶觞而对客。般啸咏之悠扬兮,风云怪其动色。抚廉颇之茔兆兮,访春申之台迹。吊仁赡之忠魂兮,望召南之故宅。昔苻坚之南征兮,欲卷江以为席。拥熊罴之虓阚兮,竟临流以相逼。是人事之不周兮,抑天时之有逆。何兹山之显灵兮,化草木为戈戟。匪风鹤之徒怪兮,乃耳目之为慝。哂苻氏之披猖兮,成晋元之茂绩。余怀古而感慨兮,发再三乎太息。羌哀乐之纷集兮,气交横于胸臆。仍谓客使更酌兮,杯盘烂其狼籍。烟霏霏以翠横兮,景翳翳以将夕。既毕览而下山兮,犹返观乎苍壁。爰作赋以自谅兮,继前修于无斁。

八公山部艺文二〈诗〉

八公操          汉刘安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予,生毛羽兮。超腾青云,蹈梁父兮。观见瑶光,过北斗兮。驰乘风云,使玉女兮。含精吐气,嚼芝草兮。悠悠将将,天相保兮。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     齐谢朓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兹岭复巑岏,分区奠淮服。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长蛇固能剪,奔鲸自此曝。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倏。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

登寿阳八公山       梁吴均

远涧自倾曲,石溆复戋戋。含珠岸恒翠,怀玉浪多圆。疏峰时吐月,密树下开天。瑶绳尽元秘,金检上奇篇。是有琴高者,陵波去水仙。

八公山         宋王安石

淮山但有八公名,鸿宝烧金竟不成。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

八公山部纪事

《晋书·苻坚载记》:坚至寿春,晋都督谢石率兵水陆继进。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初,朝廷闻坚入寇。会稽王道子以威仪,鼓吹求助于钟山之神,奉以相国之号,及坚之见草木状人,若有力焉。

八公山部杂录

《梦溪笔谈》: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然止于一印,重者不过半两而已,鲜有大者。余尝于寿春渔人处得一饼,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两馀,面有二十馀,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纹理分明。传者以为泥之所化,手痕正如握泥之迹。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趾袅蹄,麟趾中空,四旁皆有文,刻极工巧,袅蹄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乾柿,土人谓之柿子金。《赵飞燕外传》:帝窥赵昭仪浴,多裒金饼,以赐侍儿私婢,殆此类也。一枚重四两馀,乃古之一斤也。色有紫艳,非他金可比。以刀切之,柔甚于铅。虽大块,亦可刀切。其中皆虚软,以石磨之,则霏霏成屑。小说麟趾袅蹄,乃娄敬所为药金,方家谓之娄金。和药最良。《汉书注》亦云异于他金。予在汉东一岁,凡数家得之,有一窖数十饼者,予亦买得一饼。

八公山部外编

《水经注》:刘安是汉高祖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鍊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馀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

胊山部汇考

秦始皇立石之胊山

胊山,在今江南淮安府海州城南二里,俗呼为马耳山,又名青龙山。明改为锦屏山。其山东北岭有石室,人又呼为石棚山。
胊山图胊山图

考考

《舆地记》:胊山在海州,上有二峰如削。始皇立石其上,为秦东门。
《三才图会·胊山图考》:胊山,在淮安府海州城南四里,上有双峰如削,俗呼马耳峰。傍有龙潭,水极清洌。秦始皇东巡至胊山界,即此。
《淮安府志·山川考》:胊山去海州城南二里,俗呼为马耳山。秦始皇立石其上,以为秦东门。明知州翁承选因山之二案如削,似龙之两角,且上有五龙潭,北有青龙涧,改名青龙山。前州守孙明忠见此山横列,以为锦屏山。
《海州志·山川考》:锦屏山去城二里,二峰如削,似龙之二角,旧名胊山,俗名马耳山,非也。明知州翁承选改名青龙山,上有五龙潭,下有青龙涧,支流于白璧山之左,至龙口,其声鼞鞳远闻。万姓汲之,赖以资生。此山列于州治之前,花草秀发似锦屏,然郡守孙明忠因改为锦屏山。
石棚山,即青龙山,东北岭有巨石覆岩,天然成室,可容十数人。八景中,所谓石室春风者,是也。棚岭甚峻,了无花木。宋石曼卿判海州,政事之暇,读书于此,乃以泥裹桃核为弹,掷其上,数年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因名万花岩。宋人蔡景繁有《石室诗》,苏东坡和之词,俱佳。丽旁有栖凤崖、叠翠崖。游人不绝如缕,诚一郡奇观也。
张果洞,在马耳山,即青龙山之阳。有石,南北约长二丈许,东西阔一丈许。
五龙潭,在胊山之岭。旧传宋郡守蒋绩祈雨,有感,申请于朝,锡以侯爵。后州守庞公祈雨屡应,民受其赐。于己亥春,捐俸,建庙立碑。
玉泉庵,在青龙山。有石洞,洞上有石刻书。延祐七年建。
圆林寺,在青龙山下,旧废,明正统三年建。
紫林庵,在青龙山南,唐时建。

胊山部艺文〈诗〉

和蔡景繁题海州石室    宋苏轼


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山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当时醉卧动千日,至今石缝馀糟醑。仙人一去五千年,花老石室谁作主。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我今取酒酬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迩来心赏复何人,持节中郎醉无伍。独临断崖抚出日,红波碧巘相吞吐。径寻我语觅馀声,拄杖彭铿叩铜鼓。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悽楚。江风海雨入牙颊,似听石室胡琴语。我今老病不出门,海山岩洞知何许。门外桃花自开落,床头酒瓮生尘土。前年开阁放柳枝,今年洗心参佛祖。梦中旧事一时笑,坐觉俯仰成今古。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

胊山部纪事

《海州志》:汉永兴五年春二月,胊山崩。
梁武帝大同三年六月,胊山陨雪。
马仙琕,梁天监中守胊山,与士卒同甘苦。衣不过布帛,居无帏幕,饮食与厮下同。常潜入敌境,伺知壁垒村落,故战攻多捷,士卒乐为之用。
隋元瞹,东海令,于县境西南,接苍梧山,东北至巨平山,筑两堰,外捍海潮,内贮山水,民获灌溉之利。宋石曼卿,名延年。神宗时判海州,廉能有为,吏民悦服。公馀读书于石棚山下,工诗词,有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一联,为伊洛所称。
孙洙,神宗时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洙奏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胊山,即刻大雨,蝗赴海死。
明嘉靖三十二年,州城南马耳山多妖狼,窃食乳畜,甚或入市咥民幼子。知州钟岳祷神,率兵驱逐,民乃宁。

胊山部外编

《海州志》:僧进公,不知何代人。筑庵居胊山麓,行市敝衣垢面,人多异之。抵暮,则随五犬,陟山巅。倾囊饼果,沿路食之。值岁旱,僧曰:我致雨。人请之,果获甘霖。犬不复见。山巅有潭,时谓犬即潭之五龙也。僧复住庐山,岁旱。郡人往请之,请为说法致神物,异鱼出水中。及夜,闻庵外驰逐飞走之声,出视之,阴雨袭人。有一男子,一妇人,衣白衣。礼僧求名,僧乃以善泽名其男子,以善濡名其妇人,作礼而退。翌日,大雨。人谓求名者,即潭之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