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题目
论治乱之要疏元丰六年闰六月1083年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三三六、《东都事略》卷六八、《宋名臣奏议》卷一五、《宋史全文续资治通炮》卷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五、《右编》卷六、《续资治通炮》卷七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闻自古致天下治与乱者,大纲不出谀佞、谠直之人二端而已。
谀佞者进,人主不闻有过,惟恶是为,所以致乱也;
谠直者进,则人主日有开益,惟善是从,所以致治也。
此乃人主致治乱之大略焉。
臣自离朝廷,退居林下,时亦仰知朝政所为。
大率谀佞者竞进,谠直者多处于外。
虽有在朝者,盖恐触忤癚佞,亦皆结舌不敢有所开陈。
又闻近日中外或有事绪上挠圣怀,而忠义之士,但仰屋窃叹,不见有闻于上,致陛下不得知而更张之,此实非朝廷之福也。
惟愿陛下开忠正之路,杜群枉之门,讲求善政,变祸为福,俾天下受赐,坐致太平,此老臣有望于陛下。
其间事目甚多,亦不敢妄有条列,但举其大要,惟圣君留神而择焉。
不尔,即恐浸渍渐深,祸乱将至,则于时益烦宵旰之忧而亦无所济矣。
老臣犬马区区之志,略陈其端,伏望圣慈无少忽而深思之、力行之,乃天下之幸,宗社之福也。
臣窃观大凡臣僚上封论事,其间甚有事沽激取虚名者,亦有希利禄求实欲者。
臣今年整八十,可谓老矣,近日尤觉衰鑓,举动须人扶策,家居坐卧,日与死迫,癋已致政十有馀年,固非事沽激希利禄之时也。
惟是忧国爱君之心愈深愈切,所以不量僭越,特有此奏闻。
惟陛下少加省察,思而行之。
遗奏元丰六年闰六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三三六、《宋史》卷三一三《富弼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八、《宋史新编》卷九八、《续资治通炮》卷七七
闻义不避难,忠不忘君,凡曰士夫,皆宜志此。
癋臣历事三圣,位为上公,自当矢心本朝,同国休戚,不敢以进退之间,为忧责不加,便自同于众人,循嘿茍安而已。
今虽老病疲惫,待尽朝夕,家事世虑,不复萦心,惟是忧国爱君,愈深愈切。
盖是虑有所及,耳有所闻,恐惧忧思,劳废寝食。
又念今日上自辅臣,下及庶士,畏祸图利,习成弊风,忠词谠论,无复上达,致陛下聪明蔽塞。
天下祸患已成,尚不知惊惧改悔,创艾补救,日甚一日,殆将无及。
忠义之流,痛心寒骨。
当此之时,而臣犹忍惜奄奄馀龄,图子孙深计,坐视宁处,辜负天地,不为陛下尽诚意而陈之,则谁为陛下语者?
傥使误社稷大计,致生灵于涂炭,则臣岂惟生则愧心,死则含恨而已哉!
直亦天地之所不容,万世之罪人也。
惟愿陛下察臣老病将死,尚何顾求,特以不忍上负圣世,所以倾沥血诚,哀怜愚衷,俯垂听纳,则天下幸甚。
伏思朝廷纲纪,天下利害,岂复一一可道,陛下圣明,固当无所不烛。
而癋老臣前日论之亦已详矣,不复以闻,惟取方今祸乱之几而天下所共忧惧、事之切者论之。
伏惟陛下天姿睿明,实迈前圣,自当齐德二帝,致治于三代之隆。
但以即位之初,邪臣纳说,图治之际,听任失宜,谓能拒绝众人,不使异论得行,然后圣化可运,事功可成。
此盖癚人自谋利于茍悦,而柄任之臣欲专权自肆以成己志,遂误陛下,放斥忠直,进用邪佞。
忠词杜绝,谄誉日闻,上心所欲,风从响应,无复争辨救止,寖成大患。
窃思去岁朝廷纳边臣妄议,大举戈甲,以讨西戎
事出仓卒,人情汹惧,忧在不测,卒致师徒溃败,两路骚然。
非赖圣明遽止再举之师,则祸难之至,可胜道哉!
此岂非朝廷大事,安危所系者乎?
当举事之初,执政大臣洎台谏、侍从之官,茍能犯颜极谏,期于不为,则圣心自回,祸难自息矣。
臣不知是小大之臣,有为陛下力争其不可者乎?
如闻庙堂之上,方且赓歌迭唱,夸示威略,以谀顺圣意,则事之及此,又何疑焉?
臣谓西师之失,独陛下必以国家大计为忧,他人谁肯预焉?
西师乃一事也,不幸又有甚于此者,亦将如是矣。
一日事出意外,可复救耶?
乃是陛下涂塞耳目,否隔上下,以取欺玩。
古之所以速危亡之祸者,亦不出乎此耳。
陛下岂以老臣昏愚无知,论之为过甚乎?
然事理明甚,道涂之人皆知之,陛下可不念之而寒心乎?
以陛下之圣,若洗心降意,放逐邪佞,招延公正,使天下昭昭知朝廷翻然改图,无讳陈罪纳谏之意,则忠谋谠论,必凑达天听。
陛下极诚心而用之,则万事之正,由此出矣。
臣以谓今日天下之忧,其本出于诚意之不通而谏路之绝也。
臣特为陛下极陈所怀,因先及其致患之由,觊以上广圣心而俯察老臣之论也。
今将列其事体之大而当今之急者耳,愿陛下不以臣之愚而遽弃之,特加省览,则不胜大幸。
臣谓朝廷之事,莫大于用人。
夫辅弼之任,论议之职,皆当极天下之选。
彼夫贪宠患失、柔从顺媚者,岂可使之?
事一出于上,则下莫任其责,小人因得以行其癚矣。
故事成则下得窃其利,事不成则君独当其咎,岂上下同心、君臣一德之谓乎?
此乃朝廷之大体也,愿陛下察臣之论。
臣谓天下之大,非智力可周,惟诚意可通也。
茍上有至诚恻怛之心,则山海遐僻,莫不感动,癋朝廷之上乎?
今上下情意否塞不通,为臣者莫得尽其心,百姓愁怨失其所者,无由上达。
而政令之施行,书诏所晓谕,不闻飗欣信服之意,臣恐非朝廷所以示天下也。
愿陛下推本忠厚之教,以至诚通达上下,则圣德日隆,不语而信于四方矣。
此亦朝廷之大体,愿陛下察臣之忠。
臣谓中外贵贱之士,所宜用之各有常分。
宫闱之臣,若委之专总兵柄、统制方面,皆非所宜。
在外则挟权怙宠,肠铄上下,人心不服,易以败事。
入侍左右,宠禄既过,则骄恣易生。
势位相及者,猜夺互至,立党生祸。
此其情也,不可不戒。
臣闻为国者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
或闻兴利之臣,近岁尤甚,亏损国体,为上敛怨,民间小利,皆尽争夺。
至若为场以停民货,造舍而蔽旧屋,榷河舟之载,擅路粪之利,急于敛取,道路嗟怨,此非上所以与民之意。
又闻今日百姓贫敝最甚者,以钱聚于公府而输之不已也,故谷米贵价而民有饿殍。
必恐岁月蜪深,民力愈困,事至于极,则纹纹之民不能保其无患也。
此众情所忧,愿陛下与民共财以通天下之利,无使斯民致于穷极也。
臣观今日近忧,最在西事。
不惟夏人以前日之怨,必思报复,兼其缘边旧地,未敢安居。
癋国家兴置城寨在其境内,既未闻恩诏洗荡,还其旧封,则异日冲犯边城,深未可保。
又辽人虽重信好,未敢轻绝,然怀齿寒之忧,又窥举动之失,岂不乘此间隙,阴相党助,为我深害乎?
臣盻居屏处,不能审知事实,然道路传闻,昨来西师入界,及永乐覆没,官兵、民夫及其赍送之人冻饿而死亡者,无虑数十万。
臣亦恐帅臣监司、州县之吏,未必能以实数闻于朝廷,使陛下恻然哀悯而急图之也。
今闻边兵寡弱,村落萧条,士无鲑志,难复为用。
久戍未解,粮饷不时,东兵在行者,或归或留,不无怅望,但虑再有征发,其心易摇。
而百姓畏恐穷困,前日继有调发,已不从命,度此事势,可不深虑哉?
是岂讳过取败,不思救祸之时乎?
前日国家罄竭公私之力,以事诛讨,曾不伤西人之一二也。
彼其得我叛卒,取我兵械,取我金帛粮食不可赀数。
彼将以其所获,贻遗邻国,借兵求援,以为边患。
是反足以增强捍也,臣未知朝廷所以待之之策。
万一贼犯边境,官兵既不足用,民兵又不可发,则将何以禦之?
关陕之忧,岂有涯缦?
关陜震荡,则关东摇动,州郡例无兵备,人情易为惊扰,则所当虑者又亦深矣。
此事之无有,所恃者天幸而已。
今以薄忠义、寡廉癴之士,率无固志、积愁怨之民,当艰危之会而求患难之不成,难矣!
万一不幸有此,臣未知陛下所恃者孰共此忧,而在廷之臣,孰能济此患也!
惟陛下深思而预图之,则庶几其有及。
不然,则虽有智者,难善其后。
此必他人之所不敢独陈,老臣又复负陛下而不论,则误陛下必矣。
臣所以焦心疾首,傍徨旦暮,不敢顾诛戮之罪者也。
愿陛下廓天地之量,为生民深计,顾边疆小丑,何足校得失胜负毫末哉?
伏望速回天意,明下圣诏,谕以前日举兵之因,许其改心效顺,归其侵土,复其爵号,择忠信仁厚之将,使镇抚边部,严敕备守,以固疆埸,申信敌国,使明知圣主休兵息民之意,则祸患可息矣。
臣闻陜西州郡,连岁薄稔,大兵之后,公私虚耗,粒食诪贵,兵无见粮,逃溃之卒与阻饥之民渐成群党。
今年秋种,分数不多,民间旧食,既已空竭,夏麦总使丰熟,为日尚遥,民心(原本缺。)朝夕不及。
今流散之民,累累道路,莫可胜数,不止陜西空虚,一有边警,惧难枝梧。
癋其甚者,老弱穷困,不能远去,则转死沟壑。
丁壮流亡者,但亦妄意所之,无有定所。
惟恐来春谷籴益贵,万一夏麦失望,则去留之民,皆无生理,其为忧患,固将不浅。
臣亦未闻朝廷有所处置,亦意内外臣僚怀安畏缩,不以事实达于天听,遂使朝廷恬不为意也。
臣谓前日西师之举,秦晋之民,肝脑涂地,毒亦甚矣。
乡村保聚,哭声相闻。
亦知朝廷曾降诏敕,更不调发民夫,旋又再谋兴举,复行差雇。
方闻泾原罢师,赞延又自兴筑。
是以人心危疑,莫肯保信,此尤非今日之便。
穷困之民,日望安息,朝廷所当厚加存瘤,瞮以德泽。
而旷日累月,未有一语及之,使其怨气充塞,谓朝廷无保之之意。
上下相蒙,莫肯为陛下陈其不可,老臣所以忧叹之深也。
伏望陛下悼前谋之失,下哀痛之诏,以慰安民心。
留乡里者,择循良之吏,俾宣道圣意,蠲除逋负,广谋赈贷,求惠养之实,无以空文重失民望。
其流亡在外者,亦委所在存瘤,计其丁口,书其乡里,或资以常平,俟二麦将成,谕令还业。
此亦足以宽关中,为兵民之食也。
庶几亿万之民,复遂生活。
此在陛下仁圣,不难施行,老臣之心,拳拳所望。
臣闻陜西之民,昨经出塞死亡之馀,再团保甲,数少过半。
继又修治教场,将聚之教习,州县奉行,急于星火。
非惟人情遑骇,难将驱之战鲑,亦以贫穷至甚,无食可供,因致大段流散,以至补以馀丁,亦多亡佚。
计今存者,人数不多,但恐卒难为用,徒使惊扰,亡失良农,非计之得。
若不权行寝罢,以招来旋定之,则恐出关之民,莫敢复业。
穷民无归,或生他变,此乃今日事机之速者也。
臣所陈急于济事,若夫要道,则在陛下圣心之所存,与所用之人君子小人之辨耳。
愿陛下俯察老臣之心,审观天下之势,未知圣意以今日之事为无足虑耶,亦以为当深思而救之耶?
所信用者皆君子耶,有小人
此岂逃圣炮之明,但无以顺从为悦,则忠邪判矣。
伏望陛下详览臣奏,特留圣念,则天下幸甚。
提举端明宠示三月三十日中书怀包含广博义味精深词高韵险宜其寡和辄次元韵1083年 北宋 · 文彦博
五言排律 押盐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春光垂欲尽,夏景渐增添。
郁郁松篁茂,萧萧风雨兼。
花心随絮落,屐齿被苔粘。
巧啭莺迁木,惊飞燕入帘。
虾须穿曲沼,虎爪度前檐。
坐久香销炷,吟多笔费尖。
云容方霭霭,日色未炎炎。
舞鹤倾丹顶,游龟散绿髯。
命宾常务率,出令更须严。
诗咏当阶药,书寻傍架签
兰芬衣可袭,露润草俱沾。
贵近辞金马,编脩赐玉蟾。
高欢(四库本作怀)惟自适,独乐未尝厌。
赤白曾咨丙,丹青每诮阎。
冲和缘养浩,寂寞为安恬。
身处贫无愧,心贪道不廉。
成文推大手,济用鄙轻缣。
视履循清节,祈恩陋杂占。
闻韶欣凤舞,在藻爱鱼潜。
鲈鲙思鱼艇,貂冠望酒帘。
圣时非吏隐,贤业系民瞻。
抚事惟公论,摛辞乃自谦。
保躬诚易退,康世义难淹。
颣句惭无取,酬言幸不嫌。
西京漕河事元丰六年四月1083年4月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八、《文潞公文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本府勘会自会通桥下至白马寺洛河水路,滩碛浅涩,难行纲运,遂奏乞开淘古漕河旧道,稍令深阔,抵至白马寺,却合洛河,回避二十馀里滩碛,所贵通行纲船,不致滞碍。
今蒙朝旨依奏施行。
看详中诸内更带下白波辇运司奏,乞开浚漕河偃师县界,合洛河通济舟船。
虽与本府所奏事状大抵皆同,只是称至偃师县界漕口合流,必添展地里稍远,须至更差官觑步所碾添开浚故道地步、长短及地形高下,是与不是有古来河道,确实计定功料申上。
富相公薨乞与免纳马价钱元丰六年十一月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一、《文潞公文集》卷三二
臣勘会武宁军节度使、行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国公富某,于今年闰六月二十二日因患身薨。
所有前后未纳马价钱,见蒙省符催理,今来住罢请受,无可鮨纳。
谨具劄子奏闻,伏望圣慈下有司,依例特赐除放。
谨奏。
乞功德院宝胜禅院每年特拨放童行一人奏元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一○(第三册第二二七三页)
仁宗皇帝赐臣御书,以卷轴甚大,私家难以宝藏,遂送功德院宝胜禅院安置,因建阁奉安,愈为精严。
每年乞特赐拨放童行一名。
谢到任表元丰六年 北宋 · 祖无择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四、《龙学文集》卷一○、康熙《西江志》卷一四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一四、道光《宜春县志》卷三一
无择言:昨奉敕命,差臣知光州,已于今月二十六日到任,交割管干讫者。
受命以还,视事伊始,戴恩怀惧,抚己震惊。
无择中谢
伏念臣世系单微,天姿谫薄,偶缘尺寸之技,误尘甲乙之科,遂自下陈,寖阶近侍。
岁月滋久,功效蔑闻,夙夜勤劳,过咎深积。
果人之是速,在吏议以何逃!
流窜累年,飘泊散地。
俯临晚节,仰被洪私,复叨守土之荣,实出逢辰之幸。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尧仁卫覆,舜智无为,悯臣少被于搜扬,察臣老流于荒裔,远从谪籍,复置列藩。
臣敢不扪心省过,刻骨去非?
誓殚犬马之疲劳,免挤沟壑之玷辱,庶逃后悔,尚盖前愆。
臣无任瞻天仰圣之至。
崇圣寺碑铭(并序 元丰六年 北宋 · 韩绛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
臣窃观自古帝王之受天命、享福祐,盖有纯有驳,皆象其德之厚云尔。
若唐室之兴,太宗乃以雄材大略,谋翼厥考,奄有天下,可谓近代之英主也。
然自始起义师,遭时多故,四方皆夷狄,寇攘蜂起,出没艰难,劳勚备尝之矣。
尔后明辟不世出,外虞内变,投隙而作,遂及季世,陵夷莫振,孽臣角立,乃踵五代之乱。
繇其德之薄,而享福亦驳,斯迹验之较著者也。
洪惟艺祖神宗,遐袭黄皇之流光,并膺昊天之眷祐,锡以勇智,俾拯生民涂炭之中。
于是艺祖诞承周禅,曾无血刃之惨,而海内累世扰攘之祸,一旦帖然安堵,罔不顺服。
是皆神宗同气一志,阴相皇泽,充塞上下,神人以和。
艺祖顾命神宗,绍宅万邦,缵商之旧,百禄是荷。
斯则天纵明德之厚,而永享威福之纯,不亦宜哉!
巍巍乎冠映于前,照示于后,罔有穷极者矣。
建隆之初,上慨然叹曰:「天全付予以率土之广,昔之擅有一隅,毒痛吾人者,朕敢不龚行天之罚」?
于是王师所向,如取赤子置诸褓,藉之安,其易若此。
自是复荆楚之地,收湖湘之域,西平两蜀,南破岭表,交州内附,伪唐败降,契丹乞和,吴王来朝。
刘继元负固并汾之境,偷生朝暮,车驾遂往亲征焉。
契丹来援继元,使裨将败之石岭关,斩首数千级。
上命以所获首级铠甲示并城,彼众气唵。
又引汾水灌其城,雉堞有摧者,水天流注,彼莫之禦,舟师焚其南门。
会时暑,师病而还。
神宗践祚,太平兴国初,闽首来朝,献其郡县,吴越王亦踵,归纳疆土,唯继元尚倔彊于巢穴耳。
四年正月,命潘美充北路都招讨,洎诸将攻并城。
崔彦进督于东,李汉琼冲乎南,曹翰瞰其西,刘遇捣诸北,米信统骑士,田重进董步卒禦焉。
二月,上幸镇州,既而捷奏未至。
四月,遂观兵于太原
上躬按诸部,且趋进讨,乃使袒裼挥刃前导以行。
雪锷满空,妙绝无此,贼众望之殿瞻。
诸急攻,昼夜不息,控弦数十万,矢集其垒如猬毛然。
士气奋厉,争欲先登,机石梯隧,咸皆竭力。
五月朔,其城危甚,上虑城破,屠其旄倪,勒兵稍却。
自草诏继元曰:「朕悯百姓无乐战之心,示生全之路。
但速归降,必保富贵,一城生聚,获全安焉。
两途尔宜自择」。
癸未夜漏始下,继元遣使上表纳欸,束身请罪。
夜漏未尽,上幸太原北城台,张乐宴从官以受降
继元率伪官属,白衣纱帽,俯伏待罪,诏并释之。
即赐继元袭衣、玉带、鞍勒、马、金、银、绵、䌽等甚厚,伪官各赐衣带器币有差。
继元至,亲抚劳之,继元叩头谢更生之恩。
已而,从官诣行宫称贺,大赦河东等内,贷囚给复。
得州十、县四十一、户三万五千有畸。
百姓既免伪国诛求之苦,而沐浴上行之化,鼓舞驩呼,腾沸道路。
继元以宫妓百馀人来献,上命分赐立功将校
复降诏毁太原旧城,归平晋县,以榆次县并州,迁其士民于新邑
遣使如京师告宗庙。
国家自肇伐诸伪邦,以至此举,其降王而下悉多原其凶慝,又从而爵禄之。
之仁义,皆此道也。
上尝语宰臣曰:「河东盗据三十馀载,世宗太祖亲攻不下。
朕决意除腹心之患,亦为二帝刷耻」。
上将至晋,语诸将曰:「我当以端午日置酒高会于太原城中」。
至癸未继元降,乃五月五日也。
丁酉诏:「并门底定,銮辂凯旋,宜崇众善之因,以纪一戎之业。
行在所创为佛庙,赐号平晋寺」。
御制《平晋记》并赋及五七言诗各一篇,睿藻浚发,皆得隽永之意,并刻石于寺。
祥符二年,改赐寺额为崇圣焉。
熙宁初,汾水溢,寺宇有淤毁者,其后守臣图上其状,而请新之。
皇帝追惟祖宗圣武之烈,于兹遂一天下,光昭上帝,全付统御之,普在此地也,其寺则锡福于彼之道场尔。
亟诏于府,属兴役事。
元丰己未岁七月,工徒云集,即其旧基外筑防以围之,预护水患,首尾千尺,举跬高丈有五尺。
中建殿堂,轮焉奂焉;
周庑还洽,如翼如翚。
御制碑殿据其端,钟楼峙于东厢,经阁聂于西序。
至癸亥岁七月告成,无虑三百六十馀楹。
皆金碧丹雘,彩错照烂,足以仰奉皇帝孝公继志之景略,显扬一代成功之迹于无穷矣。
左右馀地列净防十区,安处徒众。
其后壖垣,又为馆舍数十楹待使客。
惟经营就绪,则匠禅其巧,而奔走僝功,有师献其力。
计工仅十万,而糜镪一千三百六十八万馀。
守臣奏功之毕,愿得金石刻记其本末,诏于方来。
皇帝可其请,以命臣绛,拜手稽首陨越于下,谨献铭曰:
天有显道,阴骘下民。
作之君师,率俾之仁。
畴戾于是,搆忿人神。
唐季辟王,政失不纲。
取侮万国,敢或狂猖。
一有唱者,群慝堂堂。
颠反莫植,威势潜移。
庙社以覆,县县倾隳。
五代祸缠,几六十年。
赤子罹毒,讫无所天。
盗据壤地,十姓僒跧。
帝悯其然,明命有属。
诞生元圣,黄帝裔族。
艺祖神宗,并受天禄。
同气一德,畀人盛福。
或运之筹,或推其毂。
及周之禅,内外晏晏。
大计休成,神宗攸赞。
运祚之隆,前古之冠。
艺祖曰嗟,帝既眷予,授予权位,使靖亘区。
念昔之敝,兵分内虚。
悉罢藩镇,乱根乃除。
孰敢不听,必剪必锄。
首灭荆楚,次殄湘湖
平荡荆蜀,粤刘禽伏。
金陵既夷,系为臣仆。
蠢尔伪汉,负固阳曲
戎辂亲征,摧拉凭凌。
时则部众,病暑弗胜。
因诏班师,缓彼羁缨。
神宗践祚,威灵继震。
曰闽曰吴,纳土来觐。
帝顾,罄以驯顺。
惟予所慨,独在孤晋。
艺祖诿我,俾我武。
亟诏群师,要之必取。
亦既累月,捷书未睹。
省方之行,因幸并土。
言观其师,爰赫斯怒。
躬御戎衣,亲抚诸将。
号令雷霆,士卒跳荡。
梯冲云飞,矢石飙飏。
万众一心,彼曷能抗。
城欲坏焉,上仁轸怆。
虑尔生聚,肝脑涂地。
麾毕稍却,彼强何俟。
训敕继元,安危孰计。
临难能悔,全国必宥。
匪惟宥之,畀尔富寿
继元奉诏,是夕请罪。
束身来归,赦收大憝。
锡福斯宠,下逮贱猥。
天子曰都!
统一寰海。
干戈既戢,是谓大凯。
悍顽馀沴,化为大和。
发政施令,莫匪可歌。
大平景铄,如山如海。
鸾舆将旋,载瞻御垒。
惟予驻跸,武成于此。
勿废兹土,示朕攸履。
俾建佛庙,介是多祉。
于赫威神,睿藻云记。
俾永厥垂,用戒不轨。
巍巍灵宇,宜不败摧。
水溢而毁,晋民所怀。
畏之赖之,儗于轩台
守臣言状,帝命亟来。
属役于府,颁费于公。
徒出农隙,巨防隆隆。
华构中峙,奂焉楚宫。
净防旁列,清流所容。
亦既告戒,彼守奏功。
皇帝曰咨,显我先烈。
传言万代,俾植珉碣。
爰诏下臣,虔书盛节。
臣绛拜手,承旨陨越。
顾匪能文,黾勉肆笔。
奉若圣孝,无华惟质。
讵丽炳明,如揭白日。
按:嘉靖《太原县志》卷五,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措置籴便事奏元丰六年八月 北宋 · 蹇周辅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八
司农寺市易、淤田、水利等司自来所计置粮谷,并散在缘边及近里州县,其间七分白米。
然各去定、瀛州远,难运入新仓。
今缘边州军阙米,转运司见收籴。
乞以此米兑籴于逐司,令还价钱,却令措置籴便司依旧籴九分白米。
乞立河北盐税法奏元丰六年九月 北宋 · 蹇周辅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二、《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七六○页
河北盐税太轻,宜倍增税钱,乞下所属参较立法。
乞差官相度御河奏元丰六年九月 北宋 · 蹇周辅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九
累奏乞不闭御河徐曲口以通漕运,及令商旅舟船至缘边。
蒙差河北东路提举官杨景芬,兼转运司委官相继案视,得量留口地,节限水势,其事理甚明。
蒙差都水监丞陈祐甫一面施行,而祐甫计惜工料,不即开拨徐曲口,于转运、措置两司所系利害甚大。
乞选差深晓河事、非都水监所属官一员,重相度行视。
契丹宜静镇奏元丰六年六月 北宋 · 吕公著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五
中国与契丹通好久,边境晏然无事,塞上屯军亦素有节制,惟宜静以镇之。
请专以旧弓箭手从事元丰六年六月 北宋 · 吕公著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五
古人之治兵农,有疆以周索者,有疆以戎索者。
今遣边人习战法于境上尤非,且非管子寄令之意也。
请一切罢去,专以旧弓箭手法从事
乞敕措置籴便司广籴白米奏元丰六年八月 北宋 · 吕公著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八
河朔秋稔,异于常岁。
定州所修衍积、宝盈二仓已成,乞申敕措置籴便司,比在市量增直,参用见钱文钞广籴。
然据新仓见籴白米须九分以上,太求精凿,则民难入中。
及访问若不留一二分谷,则易损坏。
况本仓已籴米,复用人功揽拌。
今若止籴八分细米,经年退去谷󰬠,已是九分以上。
缓急支用,不须舂变。
不惟省官钱,籴数多,兼可经久。
再行市丝民将受害奏元丰六年八月 北宋 · 吕公著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八
日前所市者,皆先期给缗钱,故民力犹可办。
今已涉深夏,民间渐就机织,已备输纳。
若仓卒再行收市,人将受其害。
河南志序元丰六年二月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七、《司马公文集》卷六五、《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四一、雍正《河南通志》卷七八、乾隆《河南府志》卷首、《司马温公年谱》卷七
《周官》有职方、土训诵训之职,掌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利害。
后世学者为书以述地理,亦其遗法也。
唐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为《两京记》,近故龙图阁直学士宋君敏求字次道,演之为《河南》、《长安志》。
凡其废兴、迁徙,及宫室、城郭、坊市、第舍、县镇、乡里、山川、津梁、亭驿、庙寺、陵墓之名数,与古先之遗迹、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无不备载。
考诸韦记,其详不啻十馀倍。
开编粲然,如指诸掌,其博物之书也。
次道性嗜学,先正宣献公蓄书三万卷次道毁齿至于白首,从事其间,未尝一日舍置。
故其见闻博洽,当时罕伦。
又闲习国家故事,公私有疑,咸往质焉。
又喜著书,如《唐书》、《仁宗实录》、《国史会要》、《集注史记》之类,与众共之或专修而未成者皆不计外,其手自纂述已成者,凡四百五十卷。
盖昔人所著,未有若此其多也。
次道既没,太尉潞公留守西京,其子庆曾等奉《河南志》以请于公,曰:「先人昔尝佐此府,叙其事尤详,惜其传于世者甚鲜,愿因公刻印以广之。
岂徒先人蒙不朽之赐于泉壤,抑亦使四方之人未尝至者,得之如游处已熟;
后世闻今日洛都之盛者,得之如身逢目睹也。
幸公留意」。
公从之,且命光为之序。
光于次道,友人也,乌敢以固陋而辞?
时元丰六年二月戊辰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司马光序。
致知在格物论元丰六年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九、《司马公文集》卷七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九○、《宋元学案补遗》卷八、《司马温公年谱》卷七
人之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
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
皆物诱之也,物迫之也。
亦知之为圣也,而所为与之反者,不能胜其欲心故也。
盗蹠亦知之为贤也,而所为与之反者,不能胜其利心故也。
不轨之民,非不知穿窬探囊之可羞也,而冒行之,驱于饥寒故也。
失节之臣,亦非不知反君事雠之可愧也,而忍处之,逼于刑祸故也。
况于学者,岂不知仁义之美,廉耻之尚哉?
斗升之秩、锱铢之利诱于前,则趋之如流水,岂能安展禽之黜,颜子之贫也?
动色之怒、毫末之害迫于后,则畏之如烈火,岂能守伯夷之饿,徇比干之死乎?
如此,则何暇仁义之思,廉耻之顾哉?
不惟不思与不顾也,抑亦莫之知也。
譬如逐兽者不见泰山弹雀者不觉露之沾衣也。
所以然者,物蔽之也。
故水诚清矣,泥沙汩之则俛而不见其影;
烛诚明矣,举掌翳之,则咫尺不辨人眉目。
况富贵之汩其智,贫贱之翳其心哉?
惟好学君子为不然。
己之道诚善也、是也,虽茹之以藜藿如梁肉,临之以鼎镬如茵席。
恶也、非也,虽位之以公相如涂泥,赂之以万金如粪壤。
如此则视天下之事,善恶是非,如数一二,如辨黑白,如日之出,无所不照,如风之入,无所不通,洞然四达,安有不知者哉?
所以然者,物莫之蔽故也。
于是依仁以为宅,遵义以为路,诚意以行之,正心以处之,修身以帅之,则天下国家何为而不治哉!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
格,犹捍也,禦也。
能捍禦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无益元丰六年二月十七日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二、《司马公文集》卷七四、迂书
迂叟曰:言而无益,不若勿言。
为而无益,不若勿为。
余久知之,病未能行也。
学要元丰六年五月二日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二、《司马公文集》卷七四、迂书
迂叟曰: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安以学为?
治心元丰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二、《司马公文集》卷七四、迂书
迂叟曰:小人治迹,君子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