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注释
宋 · 李南阳
 押微韵
冯玉几言犹在,夜启金縢事已非永熙挽词)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 《春明退朝录》: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旬假,太宗犹对辅臣。至夕,帝崩。李南阳永熙挽词云云。
其二 北宋 · 柳开
 押真韵
九重城阙新天子,万卷诗书老舍人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六引《古今诗话》)
《诗话总龟》:梁周翰太宗朝为馆职真宗即位,除知制诰柳开赠诗云云。
水调歌头王禹偁黄州竹楼 宋 · 林正大
 押阳韵
听说竹楼好,佳地占黄冈
月波相接,俯临江濑挹山光。
急雨檐喧瀑布,密雪瓴敲碎玉,幽阒兴尤长。
琴调更虚畅,诗韵转清扬。

公退暇,披鹤氅,戴华阳
手披周易,消磨世虑坐焚香。
缥缈烟云竹树,迎送夕阳素月,胜概总难量。
欲办骚人事,瀹茗漱清觞。
附:王禹偁黄州竹楼记:黄冈之地多,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芜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寥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嘿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但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之为瓦,仅支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忆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四年月日记。
得圣语申后省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五四、《西山文集》卷五
證对某今月十四日轮当进读《三朝宝训》,因有奏事劄子,先就经筵展读。
至「念昔者创守之惟艰,思今日继承之匪易」,某奏云:「陛下今日居处之地,即高宗、孝宗居处之地也。
居祖宗之宫室,当思祖宗之艰难,朝夕兢兢,不忘祗惧,庶可保守鸿业」。
玉音云:「祖宗基业,为人子孙自当兢兢保守」。
读至「以一心而受众攻,茍非卓然刚明不惑,未有不浸淫而蠹蚀者」,玉音云:「当察于微芒」。
又读至「理义之与物欲相为消长者也」,某奏云:「理义谓仁义礼智之良心,物欲谓声色货利之属,义理上进得一分则物欲上减得一分,真积力久,纯乎义理,则物欲自然消尽」。
玉音亦谓「知得义理,物欲自不能惑」。
某奏:「圣训极是。
今人未知义理,直将声色货利作性命看,欲得之心,其炽如火,才见得义理分晓,其视声色货利如避烈火,如逃猛兽,何敢更近之乎」?
读至「笃志于学则日与圣贤为徒而有自得之乐」,某奏云:「人主如能垂精问学,则所闻者皆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言,所讲者皆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圣贤虽远,常若与之从容游处,天下之乐,何以过此」!
玉音云:「朕在宫中无他嗜好,只是读书写字」。
读至「持身以敬则凛如神明在上而无非僻之侵」,某奏云:「敬之一字,乃圣贤宅心之至要。
人主能持心以敬,则平居肃然,常若神明在前,非僻之念无自而入。
《诗》所谓『不显亦临』,《中庸》所谓『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皆此理也」。
玉音云:「戒谨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不欺闇室,亦此意否」?
某奏:「正是此理。
闇室屋漏乃常情易忽之地,故圣贤谨之」。
又读至「亲贤人君子之时多,则规儆日闻,谄邪不得而惑」,某既举程颐之说以奏,又云:「君子小人将何分别?
惟日进规儆之言,使人主有歉然不自足之意,即是君子;
日进谄邪之言,使人主哆然有自肆之意,即是小人。
陛下以此观之,则君子小人之实判矣」。
玉音云:「极是」。
读至「陛下前者日侍慈明,两宫之情常欢然而无间,今视膳问安之敬虽无改于昔,而其见则有时矣」,某奏云:「臣所陈四事,第四条尤为切要,不审陛下知臣之意否」?
玉音云:「深晓卿意」。
又云:「朕朝夕太后之侧,本不欲迁过,此以太后圣训再三,勉承圣训」。
读至「恭勤之礼、孝养之诚,当有加于前日」,玉音云:「朕受太后大恩,何敢不尽其孝」?
某又举治平间事,谓今虽未有此,当潜消于未形之先,且云:「臣此段紧切处只在孝思二字而已,愿陛下深留圣心」。
玉音云:「极是」。
读至贴黄「晨兴听事乃颇后于先帝之时」,某奏云:「陛下在宫中起甚蚤,视朝却觉稍晚」。
玉音云:「朕视朝只依先帝时」。
某奏:「比先帝差晚,愿陛下自今视朝以日出为节,庶几延访群臣,可以从容」。
上首肯。
奏毕,玉音云:「卿今日所陈甚切」。
某退至帘下,再拜谢恩讫,进前展读《宝训》睦亲门。
某奏:「太祖之友爱太宗,前古所未有。
其言『晋王龙行虎步,生时有异,必为太平天子』,则异时传授大位之意已见于此。
自尧、舜揖逊之事不见于后世,有天下者未有不私其子。
太祖非无子也,燕、秦二王非不可以托宗庙也,乃不私其子而以与其弟,盖知太宗神武英特,天命所属,必能身致太平故也。
尧、舜之不传子,以丹朱、商均皆不肖之故,太祖此举又有光于尧、舜矣。
其后太宗果能混一区宇,济世治平太祖可谓能为天下得人,太宗可谓不负所托」。
上首肯之。
读至涪陵廷美卒,某奏:「秦王之事,陛下曾知其本末乎」?
玉音云:「秦王似亦无大过」。
某云:「容臣敷奏」。
因具陈其所以然之故。
又读至真宗皇太子一段,某奏:「真宗既正储宫,俟班幄次,自合与亲王异处,而乃极其恳请,愿仍旧贯。
太宗嘉其孝悌,遂从其请。
臣闻有子曰孝弟为仁之本,盖亲亲而后能仁民,未有不亲亲而能仁民者。
真宗惟其天资孝悌,是以即位之后专行仁政。
异时契丹犯边,宰臣寇准欲以王师邀之境上,使只轮不返,真宗恻然曰:『契丹、幽蓟皆吾民,不欲多杀』。
此一举全活南北生灵不知其几千万计,其源则自孝悌中出」。
上变容首肯。
又读至卷末,某奏:「自古帝王盛世,未有不以亲亲为先。
《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皋陶谟》曰:『笃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伊尹作《伊训》以告太甲,亦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周家忠厚,内睦九族则诗人歌之;
周室道衰,弃其九族,骨肉相怨,则诗人刺之。
惟本朝祖宗以来,以亲亲为家法,其于皇枝帝胄恩意甚备。
如此卷所载,皆陛下之所当法。
太宗之于秦王,乃是处人伦之变,而矜怜恻怛、曲尽其至如此,尤陛下所当法」。
某因诵太宗圣训曰:「朕以同气之亲,不忍致于法」。
又曰:「以廷美之恶,岂当如此?
但骨肉之情,有所不忍耳」。
某奏:「观此则知亲亲之恩不可以有罪废」。
上亦首肯。
所得圣语,须至申闻者。
按:是日读至「其源皆自孝悌出」,又读楚王元佐一段,奏云:「楚王太宗长子,真宗之兄,以疾不得立。真宗即位,屡加封拜,待遇之礼,极其优厚。」及奏「周室道衰」下数语。此三节皆为之动,盖圣心明悟如此。又读「理义常为之主,物欲不能夺」,奏云:「一州有一州之主,一县有一县之主,若州县无主则盗贼奸人得以窃据而为我主矣。人心亦然,理义为主则物欲不能入,物欲为主则理义不能入。」上亦嘉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