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序
前辈寿诗(并叙)癸亥 清 · 何绍基
 押东韵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五
忆余十六岁时,当嘉庆十九年甲戌,先公官少司成,十八行省癸酉科选拔生肄业成均者,彬彬然执贽门下,余得尽识其才俊,为余有交游之始。时江右二徐,文名藉甚,则吾前辈与哲兄颖墀也。计偕至都,即从先公问业。嗣皆以廷试高等,分职星曹,联璧嘉誉,溢于辇下。颖墀迟回平进,阶秩不显。君联翩成进士,入词林,典试山左,分校京闱。旋以供奉进御文字,领司清秘,潜神覃思,与俗殊好,靡术不究,才望苑特。凡所撰拟,有刘、单典册之风,权、白制诰之遗。临池精敏,与其乡先辈陈玉方侍御李春湖侍郎书名相埒。性坦易宽简,不设城府,余及弟子毅子敬子愚,尤以通家雅故,婉娈狎习。余性故迂朴,复以词馆后进,勉自芴敕,弟辈则忘形忘年,伉爽之谈,嬉娱之致,君虽道广善交,于吾昆季视他友加挚焉。谊重缘深,彼此盖不之觉也。词垣最计,出守颍州,移剧安庆,奏署皖臬,擢迤东道,迁山东臬使,凡所擘棤,宽猛必衷,欣慄交感。其彰灼在人听睹者,在颍州霍邱县八里塘五十里之淤河,三旬蒇功,岁增种麦数万石。摄皖臬时,有夷警,辑游民修城,阴勒以兵法,创制竹箄及它战守具,精奇出古法外。迤东广西州沙夷,句结侬人将起事,轻装简从,径入夷巢,谕以威信,遂缚送渠魁。夷寨数百,并以保甲编之,百馀年伏莽,如埽秕糠,官民皆惊,为得未曾有。大理回燄方炽,计其时避瘴将遁,伏锐师于归路,三战三捷,军威遂振,蒙恩赏戴花翎。山东捻势纵横,立连界合捕之法,计戢根株,章程甫定,被议去官。粤匪扰及南昌特旨襄抚军防堵,募水勇,规守禦,省垣被围九十馀日,贼受创解去。所练锐勇,会同各军收复郡县。毁家输饷,至无馀积,含谟吐忠,帝用嘉之,宠复按察使衔。人人知将起用,顾恬然高致,戢影蓬庐,不复与闻时事矣。久在史馆,温温无所试,见侈谈经济者,默不荅一语。一膺外吏,纠纷槃错,则奇智硕谋,如兔起鹘落,如风电之相属,所谓不由师授,忽自得之者欤?抑秘而蓄之者素欤?余蒙以书律相氐厉,门径不能强同,然君笔法深造,人书俱老,尚能悬捥作蝇头字。余则臂力已颓,使转怯乏,有退无进,望尘知愧已。君归里后,余每过豫章,必握手道故。乙卯冬,余以学使罢归,在秦中度岁,长郎韵泉,过从谭萟,得闻里居安状,甚慰。今年春仲,薄游羊城,道出韶州,叔勤世讲方令曲江,君来就养,意外相逢,閤署俱为狂喜。临别属曰:「余年七十有一矣,五十年文字至交,无逾吾子,能赠以一言乎?吾多蓄陈酎,倾所有以相遗。山光水色中,月满尊前,句来天外,如与故人晤对也。」既至,寄寓潘德畬海山仙馆,木棉已谢,荔子方花,游蜂绕床,日作吟哦声。午雨骤凉,案头枯木砚亦生滋润。欣然有述,兼缀一诗,归舟过韶,当付叔勤兄弟读之,为老翁一笑之乐也。诗曰:
与君名位半穷通,性情夷澹颇亦同。
子不好游静者功,完固耳目多明聪
我生踪迹如云鸿,翔集岱华峨黄嵩
寻碑岭外得曲红,适然相遇疑㝱中。
贤郎作令效卓龚,治谱非必沿家公。
家公千里欹乌篷,侧耳来听舆颂工。
此乐足化千愁空,厥初会合此两翁。
一甫弱冠一尚童,后先并直承明宫。
旧游回首东华东,诸公衮衮去若风。
惟两翁者不啬丰,尚能把酒矜豪雄,又复研文互磨砻。
再遇再别真蜚蓬,愿言宝此痴与聋。
庶益晚节骨力充,它年云将遇鸿蒙。
證兹道味何盈冲,不在绀发方青瞳。
韶石九奏乐未终,作诗介雅寿无穷,楷书未暇缘悤悤。
四民月令 其一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七
谨案:《隋志·农家》,《四人月令》一卷,后汉尚书崔寔撰。《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崔湜。误。宋不著录。近人任兆麟、王谟皆辑本,编次不伦,且多挂漏。王本又误以《齐人月令》谓即《四民月令》,而所采《齐民要术》,有今本所无者六事,其文不类,未知何据。余既辑崔寔《政论》一卷因兼及此书,蒐录遗佚,得二百许事,省并重复,逐月分章,为十二章,定著一卷因兼及此书有注,疑即崔寔撰。征用者或以注为正文,今加注字间隔之。而王本所采《齐民要术》六事,附存俟考。又《齐人月令》一卷,唐孙思邈撰。《宋志》在《时令类》,本今亡,并附于后,免与崔实书混。夫农为邦本,食为民天。《洪范》八政,一曰食。孔子论政,先足食。自古及今,未有不知稼穑之艰难,而能有国有家者也。惜古书流传日少。《汉志·农》九家,见于《隋志》者,仅汜胜之一家,见于《新唐志》者,仅尹都尉、汜胜之二家,而多出《汉志》范子计然一家。至宋时著录,乃起《齐民要术》,前此数家,绝无传本,顾及增收晚出空疏不适用之书,滥及花石不急之务,殊非农家本意。同砚生洪颐暄始辑《范子计然》一卷、《汜胜之书》二卷。及余所辑此书,虽皆残缺,然而网罗散失旧闻,窃有力焉。数十百年后,此书存佚,余又不敢知,是在好古者之广为传布也。嘉庆甲戌岁十月
正月之朔,是谓正旦,躬率妻孥,洁祀祖迩。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
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齐民要术》三,《艺文类聚》七十二,又八十九,《初学记》四两引,《白孔六贴》四,《岁华纪丽》一,《御览》二十九,又九百五十八)
正日进椒酒柏酒,是玉衡星精,服之食人身轻耐老。
亦是仙药。
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初学记》四,《白孔六贴》四,《御览》二十九)
上辛日埽除韭畦中枯叶(《齐民要术》三)
上除十五日,合诸膏小草续命丸散法药。
农事未起,命成童已上入大学,学《五经(注)》。
谓十五已上至二十世。
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注)
谓九岁已上,十四已下也。
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
命女工趣织布,典馈酿春酒(《齐民要术》三,《北堂书钞》一百四,《艺文类聚》五十八,《御览》六百五,《事类·砚赋》注)
雨水(《御览》三十七)
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急菑强土黑垆之田(《齐民要术》一,《御览》三十七),粪畴(注)
麻田(《齐民要术》二)
可种瓜(注),种瓜宜用戊辰日(《齐民要术》二,《事类·瓜赋》注)
种瓠(《齐民要术》二,又三),可种葵(《齐民要术》三,《御览》八百二十三),可种䪥、(《齐民要术》三)大小、苜宽厚及杂(注),亦种此二物,皆不如秋(《齐民要术》三)
强种(《齐民要术》三),可菹(《齐民要术》二),可作诸酱、肉酱、清酱(《齐民要术》八)
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诸树竹、漆、桐、梓、、杂木。
唯有果实者,及望而止。
过十五日,则果少实(《齐民要术》四)
正月二月,可种春麦、《豆卑》豆(《齐民要术》二),可剥树枝(《齐民要术》四。)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注)
或曰:其月无壬子日,以上旬伐之,虽春夏不蠹,犹有剖析开解之害,又犯时令,非急无伐(《齐民要术》五)
政论 其一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谨案:《隋志·法家》,《正论》五卷,汉大尚书崔寔撰。《旧唐志》,《政论》五卷。《意林》亦五卷。《新唐志》作六卷。各书引见,或作《政论》,或作《正论》,又作《本论》,止是一书。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人高祖篆,祖颎,父瑗,范《史》皆有传。好典籍,桓帝初为郎,后拜议郎,与边韶延笃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杂定《五经》。拜辽东太守,母卒归葬。服竟,召拜尚书,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免归。建宁中卒。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指切时要,言辨而确。范《史》论曰:「之《政论》,言当世理乱,虽痛心错之徒不能过也。」「其书成于守辽东后,故有「仆前为五原太守」及「今辽东耕犁」云云。本传系于桓帝初除为郎时,未得其实。其本北宋时已佚失,故《崇文总目》不著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亦无之。《通志略》载有六卷,虚列书名,不足据。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七篇,从本传及《通典》各写出一篇,凡九篇,略依《意林》次第之。刺取各书引见,校补讹脱,定著一卷。其畸零短段三十事不能成篇者,载于卷末。《治要》专取精实,而腴语美词,芟除净尽。然于当时积弊,已胪列无遗。治乱兴亡,古今一轨,本传引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诚哉是言也。嘉庆十九年龙集甲戌六月十五日
自尧、舜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
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伊、箕作训而殷,周用隆。
及继体之君,欲立中兴之功者,曷尝不赖贤哲之谋乎!
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世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
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
或犹豫岐路,莫适所从;
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
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
是以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于下。
悲夫!
且守文之君,继陵迟之绪,譬诸乘弊车矣。
(《意林》作「若能」)求巧工,使辑(《意林》作「葺」)治之,折则接之,缓则楔(本作「契」,从《意林》改之)之,补琢换易,可复为新。
新新不已,用之无穷。
若遂不治,因而乘之,摧拉捌裂,亦无可奈何矣。
武丁之获傅说宣王之得申甫是则其巧工也。
今朝廷以圣哲之姿,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诚宜有以满天下之望,称兆民之心。
年谷丰稔风俗未乂(此二语上下疑有删节)
夫风俗者,国之脉诊(《御览》三百七十五作「胗」)也。
年谷如其肥肤,肥肤虽和,而脉诊(年谷下十三字从《御览》补)不和,诚未足为休。
《书》曰:「虽休勿休」。
况不休而可休乎。
汉兴以来,三百五十余岁矣。
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雕敝,人庶巧伪,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自汉兴」下四十字从本传补)
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治哉?
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取时君所能行,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
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施(本传作「设」)
不强人以不能,背所急(本传作「背急切」)而慕所闻也。
孝武皇帝策书曰:「三代不同法,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
孔子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民,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
是以受命之君,每辄创制;
中兴之主,亦匡时失。
盘庚悯殷,迁都易民;
周穆有阙,甫侯正刑(「是以受命」下三十五字从本传补)
然疾(疑有误。本传及《艺文类聚》五十二无此二字)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奇玮(本传、《艺文类聚》作「传」)所闻,简忽所见,策不见珍,计不见信。
夫人既不知善之为头善,又将不知不善之为不善,乌足(本传、《艺文类聚》作「可」)与论国家之大事哉!
故每有言事,颇合圣听者,或下群臣,令集议之,虽有可采,辄见掎夺。
何者?
其顽士暗于时权,安习所见,殆不知乐成,况可与虑始乎?
心闪意舛,不知所云、则苟云率由旧章而已。
其达者或矜名嫉(本传作「摈」)弃。
虽稷、契复存,由(本传作「犹」)将困焉。
贾生之所以排于绛、灌,吊屈子以摅其愤者也(旧作「以舒愤者也」,从本传改补)
夫以文帝之明,贾生之贤,绛、灌之忠,而有此患,况其余哉!
况其余哉!
且世主莫不愿得尼、轲之伦以为辅佐,卒然获之,未必珍也。
自非题榜其面曰鲁孔丘、邹孟轲,殆必不见敬信。
何以明其然也?
此二者善己存于上矣。
当时皆见薄贱,而莫能任用,困厄削逐,待放不追,劳辱勤瘁,为竖子所议笑,其故获也。
夫淳淑(《意林》作「贞一」)之士,固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耻乡原之誉,绝比周之党(「绝」字从《意林》补),必待题其面曰鲁仲尼、邹孟轲,不可得也(「必待」下十六字从《意林》补)
而世主凡君,明不能别异量之士,而适足受谮润之诉。
前君既失之于古,后君又蹈之于今,是以命世之士,常抑于当时,而见思于后人(《意林》作「无不见思于后日」)
以往揆来,亦可容易?
向使贤不肖相去,如泰山之与蚁垤,策谋得失相觉,如日月之与萤火,虽顽嚣之人,犹能察焉常患贤佞难别,是非倒纷,始相去如毫厘,而祸福差以千里,故圣君明主其犹慎之(《群书治要》)
典语 其一 孙吴 · 陆景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
谨案:《隋志·儒家》注:「典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中夏陆景撰亡。」《旧唐志》有《典语》,无《典语》别,《新唐志》作《典训》,皆十卷。《三国志》:「陆抗子五:晏、、玄、机、云。」字士仁,澡身好学,著书数十篇。王浚东下,及兄晏俱遇害,其书宋不箸录,而民间仅或流传。三年前,闻绍兴君理堂游幕山左,携有宋写残本二卷,余未获见之,仅从《群书治要》写出七篇,益以各书所载为一卷,他日理堂获吾书合订之,以广其传》,岂非美事?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八月
爵禄赏罚,人主之威柄,帝王之所以为尊者也。
故爵禄不可不重:重之则居之者贵,轻之则处之者贱。
居之者贵,则君子慕义;
取之者贱,则小人觊觎。
君子慕义,治道之兆;
小人觊觎,乱政之渐也。
《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
故先王重于爵位,慎于官人;
制爵必俟有德,班禄必施有功。
是以见其爵者昭其德,闻其禄者知其功。
然犹戒以威罚,劝以黜陟,显以锡命,耀以车服,故朝无旷官之讥,士无尸位之责矣。
夫无功而受禄,君子犹不可,况小人乎?
孔子所以耻禀之封,而恶季氏之富也。
故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苟得其志,执鞭可为;
苟非其道,卿相犹避。
明君不可以虚授,人臣亦不可以苟受也。
《书》曰:「天工人其代之」。
是以圣帝明王,重器与名,尤慎官人。
故周褒申伯吉甫箸诵;
祈父失职,诗人作刺;
王商为宰,单于震畏;
千秋登相,匈奴轻汉。
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慎也。
官得其人,方类相求,虽在下位,士以为荣也。
俗以货成,位失其守,虽则三公,士以为辱也。
故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王许并立,班伯耻之。
天子据率士之资,总三才之任,以制御六合,统理群生,固未易为也。
是以圣帝明王,忧劳待旦,勤于日昃,未有不汲汲于求贤,勤勤于远恶者也。
故大舜招二八于唐朝,投四凶于荒裔,殛鲧不嫌登,亲仁也;
举子不为宥父,远恶也,以能昭德立化,为百王之命也。
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
俊乂在官,则治道清;
奸佞干政,则祸乱作。
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
得人之道,盖在于敬贤而诛恶也;
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
昔鲁诛少正,佞人变行;
燕礼郭隗,群士响至,非其效与?
然人主处于深宫之中,生于禁闼之内,眼不亲见臣下之得失,耳不亲闻贤愚之否臧,焉知臣下谁忠谁否、谁是谁非?
须当留意隐括,听言观行,验之以实,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实,则贤愚明而治道清矣。
王者所以称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
夫天之育万物也,耀之以日月,纪之以星辰,运之以阴阳,成之以寒暑,震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
天不亲事,而万事归功者,以所任者得其宜也。
然握璿玑,御七辰,调四时,制五行,此盖天子之所为任者也。
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帝王之盛莫过虞。
帝尧之末,洪水有滔天之灾,烝民有昏垫之忧,于是咨嗟四岳,举及侧陋。
虞舜既登,百揆时叙,二八龙腾,并干唐朝,故能扬严亿载,冠德百王。
既受终,并简俊德,咸列庶官,从容垂拱,身无一劳,而庶事归功,光炎百世者,所任得其人也。
天子所以立公卿、大夫、列士之官者,非但欲备员数设虚位而已也。
以天下至广,庶事总猥,非一人之身所能周理,故分官别职,各守其位。
事有大小,故官有尊卑;
人有优劣,故爵有等级。
三公者,帝王之所杖也。
自非天下之俊德,当世之良材,即不得而处其任;
处其任者,必其责;
在其任者,必知所职。
夫巨辅社稷,佐日扬光,协齐七政,宣化四方,此三公之职。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大臣不亲细事,犹周鼎不调小味也。
故《书》曰:「元首丛脞哉?
股肱惰哉?
庶事隳哉」?
此之谓也。
陈平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外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得」字下旧衍「其」字,依《汉书·陈平传》删。)任其职也」。
可谓知其任者也。
天下至广,万机至繁,人主以一人之身,处重仞之内,而御至广之士,听至繁之政,安知万国之声息,民俗之动静乎?
故古之圣帝,立辅弼之臣,列官司之守,劝之以爵赏,戒之以刑罚,故明诚以效其功,考绩以核其能,德高者位尊,才优者任重,人主总君谟以观众智,杖忠贤而布政化,明耳目以来风声,进直言以求得失。
夫如是,虽广必周,虽繁必理。
何则?
御之有此具也。
夫君称元首,臣云股肱,明大臣与人主一体者也。
克明俊德,守位以人,所以强四支而辅体也。
其为己周,岂细也哉?
苟非其选,器不虚假;
苟得其人,委之无疑。
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
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系身,安则共乐,痛则同忧。
其上下协心,以治世事,不俟命而自勤,不求容而自亲,何则?
相信之忠著也。
是以天子改容于大臣,所以动之也;
人臣尽命于君上,所以报德也。
宠之以爵级,而天下莫不尊其位;
任之以重器,天下莫不敬其人;
显之(《御览》七百七十三作「臣」。)以车服,天下莫不瞻其荣者,以其光景于辰耀,登(疑有「泰」字。)阶于天路也。
若此之人,进退必足动天地而应列宿也。
故选不可以不精,任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不可以权辱。
贾生尝陈阶级,而文帝加重大臣,每贤其遗言,博引古今,文辞雅伟,真君人之至道,王臣之硕谟也。
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
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达,自非圣人,谁兼资百行,备贯众理乎?
故明君圣主,裁而用焉。
昔舜命群司,随才守位;
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乎?
造父善御,师旷知音,皆古之至奇也。
使其探(旧校云「探」疑「换」)事易伎,则彼此俱屈,何则?
才有偏达也。
人之才能,幸皆此类,不可不料也。
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
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尽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难成而世不治也。
马无辇重之任,牛无千里之迹,违其本性,责其效事,岂可得哉?
使韩信下帷,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
何则?
素非才之所长也。
推此论之,何可不料哉!
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今,有长于彼而不行于此者。
风移俗易,每世则变,故结绳之治,五帝不行;
三代损益,政法不同;
随时改制,所以救弊也。
《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
孔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明用武有时。
昔秦杖威用武,卒成王业,吞灭六国,帝有天下;
而不斟酌唐虞,以美其治,损益三代,以御其世,尔乃废先圣之教,任残酷之政,阻兵行威,暴虐海内,故百姓怨毒,雄桀奋起,至于二世,社稷湮灭,非武不能取,而所守之者非也。
《传》曰:「夫兵犹火也。
不戢将自焚」。
秦无戢兵之虑,故有自焚之祸,好战必亡,此之谓也。
徐偃王好行仁义,不修武备,楚人伐之,身死国灭。
天下虽安,武不可废。
况以区区之徐,处争夺之世乎?
忘战必危,此之谓也。
汉高帝发迹泗水,龙起丰沛,仁以怀远,武以弭难,任奇纳策,遂埽秦项,被以惠泽,饰以文德,文武并作,祚流世长,此高帝之举也。
秦、汉俱杖兵用武,以取天下,汉何以昌?
秦何以亡?
秦知取而不知守,汉取守之具备矣乎!
中世,孝武以成功恢帝纲,元成以儒术失皇纲,德不堪也。
王莽之世,内尚文章,外缮师旅,立明堂之制,修辟雍之礼,招集儒学,思遵古道,文武之事备矣;
然而命绝于渐台,支解于汉刃者,岂文武之不能治世哉?
而用之者拙也!
班输骋功于利器,拙夫操刀而伤手,非利器有害于工匠。
而夫膏梁旨馔,时或生疾;
针艾药石,时或瘳疾,故体病而攻之以针艾,疾瘳则养之以膏梁;
文武之道,亦犹是矣。
世乱则威之以师旅,道治则被之以文德。
天生烝民,授之以君,所以综理四海,收养品庶也。
王者据天位,御万国,临兆民之众,有率士之资,此所以尊者也。
然宫室壮观,出于民力;
器服珍玩,生于民财;
千乘万骑,由于民众。
无此三者,则天子魁然独在,无所为尊者也。
明主知(本作「智」,以意改。)君阶民以为尊,国须政而后治。
其恤民也,忧劳待旦,日昃忘飧,恕己及下,务在博爱
临御华殿,轩槛华美,则欲民皆有容身之宅,庐室之居;
窈窕盈堂,美女侍侧,则欲民皆有配匹之偶,室家之好;
肥肉淳酒,珠膳玉食,则欲民皆有余粮之资,充饥之饴,轻裘累暧,衣裳重玺,则欲民皆有温身之服,御寒之备:凡四者生民之本性,人情所共有,故明主乐之于上,亦欲士女欢之于下,是以仁惠广洽,家安厥所。
临军则士忘其死,御政则民戴其化,此先王之所以丰动祚享长期者也。
若居无庇首之庐,家无配匹之偶,口无充饥之食,身无蔽形之衣,婚姻无以致聘,死葬无以相恤,饥寒入于肠骨,悲愁出于肝心,虽百舜不能杜其怨声,千尧不能成其治迹。
是以明王御世,恤民养士,恕下以身,自近及远,化通宇宙,不惧民之不安,故能康厥世治,播其德教焉(已上并《群书治要》)
皇华鼓车竹枝词 其一 清 · 林钟楫
 押麻韵
《皇华鼓车竹枝词》者,秋帆氏甲戌北上所作也。时以匪徒倥偬,路阻中州,延至春正月始闻平定。楫于二月朔六日甫束装。途次既无伴侣,小奚尤非解事,真所谓“寸寸离肠随道转,栖栖宿鸟隔花眠”。此际情怀,于何栖托?用是寄情风物,流览山川。考城郭之废兴,访英贤之赛迹,所过驿程,随笔劄记,复作竹枝词一首,以当纪程。自古筑皇华驿起,至京都止,凡八十首,盖犹是古人鼓以记里、车以记里之意云耳。词多鄙俚,本不足存,然未必非停车问路之一助也,故序而颜之曰《皇华鼓车竹枝词》云。时嘉庆十九年八月中秋节前二日,秋帆主人自书于磊磊落落山房之东庑。(洗心道人)
一轮明月照天涯,属有奎星趣客车。
路出阳关还进酒,竞从古筑咏皇华贵阳府贵筑县皇华驿。东阻五溪,西控六诏,南连百粤,北距三巴,固滇野之琐钥,亦蜀粤之屏藩。地本《禹贡》梁州南境,殷为鬼方,周为靡英,秦为夜郎,汉为牂柯郡,唐为牂州五代时八番分据,号八番。宋为羁縻南宁州又号龙番。元置金筑府,明设程番府,后改贵阳府。国朝因之,县附焉。皇华,其驿也。府东有铜鼓山,每阴雨,则闻山中有声如铜鼓。府南有南明河,中有洲曰芳杜。府西有黔灵山,众山环抱,石径险仄,为往来游观之所。又有梦草池,一泓清浅,岸植芙蓉、,萧疏掩映。昔人颇多题咏。出驿五里,图宁关,有亭,亭内有联云:“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又四十里,有罗甸西郊碑。又十五里,至龙里县。)
惜红衣 清 · 张祥河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诗舲词录卷二
甲戌之夏,积雨初霁,同人观荷,出西郊归途,复登天香楼。解衣槃礴,不复能已。因忆年时客海淀,自夏涉,来往每为此花所困,辄拈是解,并寓羁怀。
远堞笼烟,荒堤积潦,渐生空碧。
镜洗奁开,芙蕖弄晴色。
吹香秀句,重系取、鞭丝无力。
谁惜。
娟水美人,付销魂追忆。

溪楼小隔。
呼酒当炉,遥山占芳席。
将花作主、应识凭阑客。
寂寂两三鸳侣,好梦几时圆得。
恁晚潮听说,江上佩环消息。
芸馆读书图丁亥 清 · 祁寯藻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䜱䜪亭集卷十二
嘉庆戊寅之岁同居庶常馆者,六安舜卿(巍皆)、贵筑张晓瞻日晸)、桂林周蔼馀(贻徽)、平度小瀛(肇)、泾阳徐熙庵法绩)、清苑王晓林)及余,凡七人。其六人皆丁丑同年,余则甲戌庶常补散馆者也。明年己卯,七人者皆以优等授职编修,且考列名次亦相联属,于是同馆传为佳话,谓近科所罕见。自是聚散不常,宦迹亦异。余既承乏内廷,蔼馀、小瀛先后转侍御舜卿服阕亦补侍御晓林熙庵连年忧居,困阨相似。顷乃次第来都,而蔼馀又先以忧去官。今年晓瞻以京察例得外任。念曩者聚首之乐,诚不可忘,爰为《芸馆读书图》,属同人赋诗纪事。窃思之七人者,东西南北,生不同居,幸际休明,盍簪词馆,情谊之厚,有如弟昆。即今相忆,已感离索,他日披图,能不怀哉?道光七年岁在丁亥四月十五日记。
舜卿说经声如钟,蔼馀作赋气如虹
小瀛潜思不出户,片语偶发和而冲。
晓林熙庵屋西东,良玉为珏交相攻。
就中晓瞻志更苦,长年短榻身如弓。
嗟余两度栖馆中,旧巢未埽新泥重。
七人怀抱一时合,那复宾主论秋鸿。
明年谒帝蓬莱宫,海山鼓棹齐乘风。
却怪书名联甲乙,亦如对宇交帘栊。
白云无心点晴空,肤寸而合皆天工。
四方上下会所适,岩岫一出奚必同。
周陈绣衣沈马骢,贱子亦窃虎皮蒙。
徐王何事久憔悴,使我蕴结心忡忡。
迩来露冕属张公,将以襦裤苏疲癃。
城南回首感离索,况此远别何时逢。
十年芸馆窗镫红,旧游如梦难追踪。
试看尺幅烟云色,中有先朝雨露浓。
知君用意深无穷,记取钞书细字功。
人生到处留泥爪,不用低头羡駏蛩。
乐泉丁亥戊子 清 · 祁寯藻
 出处:䜱䜪亭集卷十三
乾隆己卯岁张文恪公泰开)直上书房,于园庐东得泉。爱其甘冽,甃以文石,属倪敬堂先生承宽)书「乐泉」二字于石。自号乐泉老人,绘图赋诗,时皇子暨内廷诸公咸有题咏。己酉,其孙(凤枝)擢守南笼入都,暇访旧址,碑字剥落,重为勒石,识其颠末。嘉庆甲戌,余始游斯园,泉渐芜没,仅馀涓滴。及道光癸未,儤直重来,泉化为土,惟碑字可读而已。戊子春二月季高供奉募夫极力淘浚,深八九尺,甃石无恙。果有泉从西北石罅涌出,逾日而清澈一泓,其光可鉴,因剪除荆棘,环以新柳。数十年荒废不治之区,顿复旧观,信可乐也。爰赋诗纪事,且浼同直诸君子歌咏以落成焉。
乐泉老人读书处,手辟名泉七十年。
中间石碣字漫灭,阿孙念旧为重镌。
南笼识语悉颠末,当时泉水犹依然。
繄余初游剔苔藓,甃石半没馀涓涓。
因拈退之山石句,惜彼荦确非清涟。
十年重到化为土,跳珠漱玉谁人怜。
东峰老榆似相识,曾见雕阑围处圆。
吾友田苏古君子,摩挲短碣前贤企。
能教甘醴出原泉,肯使清流混泥滓。
云根乍裂石髓迸,鹿卢初下银瓶起。
东邻煎汤试古柏,西邻食笋求新水
回思沈沦在荆棘,岂料绠汲登筵几。
山桃破萼垂丝,正是清明淘井时。
烦君书报于湖老,好寄新诗补旧碑左田师曾浚此泉,见水而止,犹未得其源也。)
乐泉诗用昌黎山石诗韵嘉庆壬申丁丑 清 · 祁寯藻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䜱䜪亭集卷一
泉在澄怀园张文恪公所浚凿也。嘉庆甲戌岁,余初入词馆,黄左田师招寓直庐,暇辄徘徊泉上,乐其幽邃,赋诗纪之。
跳珠咽草泉声微,雨过石桥雏燕飞。
前溪荷叶三两点,戏莲下有锦鳞肥。
乐泉老人恣幽讨,山径偪仄人踪稀。
诛茅甃井水甘冽,栖迟不改衡门饥。
绘事流传竞题咏,三天丽藻连金扉。
老人一去数十载,名泉芜没藏林霏。
阿孙访旧镌短碣,三尺绿苔浓阴围。
洗砚忽惊月在手,煎茶不觉云生衣。
余性亦有泉石癖,攀蹑奥旷如脱鞿。
扇湖(在澄怀园西。)千顷不足乐,独乐此泉倦忘归。
澄怀园十友图丙辰 清 · 祁寯藻
 押先韵 出处:䜱䜪亭后集卷六
此图道光二十三年滨州杜文正公江阴君俊所作也。澄怀园在禁园东如意门外,雍正三年赐内廷翰林居之桐城张文和公康熙间赐书「澄怀」二字名园。园庐凡十馀区,皆环水南向。百馀年间屡经修葺改移,独近光楼岿然尚存。中央一区,老屋三间,具翚飞状,盖亦旧址。十友者,文正公道光癸未进士)与平湖徐惺庵士芬嘉庆己卯进士)、黄县贾筠堂桢道光丙戌进士)、吴县吴崧甫钟骏萧山朱桐轩凤标(俱壬辰进士)、武进丁诵荪嘉葆(戊戌进士),同直上书房;钱塘戴鹿床熙壬辰进士)、泾县张筱浦芾、昆明何根云桂清(俱乙未进士)及寯藻嘉庆甲戌进士),同直南书房。其步石而前者,崧甫也;近光楼下倚石垂钓者,筱浦也;旁坐石床者,根云也;隔荷桥倚树立者,筠堂也;离立者,荪也;对面持卷雅步,若笑而迎者,文正公也;前轩罗书册坐而抚膝者,寯藻也;对坐展卷者,惺庵也;重冈逶迤,凉翠沦漪,小艇载书,纵篙所之,二客翛然若语若思,右则桐轩,左则鹿床也。图长一丈,高尺馀,楼馆、花木、水石诸胜,略具大概,盖仿《澄怀八友》而作。《八友图》石刻拓本,昔曾见之。又按,汉阳叶云素先生《谹林馆诗集》附记,乾隆丙子岁漳浦蔡文恭公以少司寇乞养将归,图其同直七人:介休梁少詹事锡玙钱塘周学士玉章会稽周学士长发武进程少司马景伊安州陈副都御史德华无锡张编修泰开、长白少司马观保,为《澄怀八友图》。徽州汪文端公作记,武进刘文定公仿少陵体作歌。越九年甲申,图中人惟无锡张公仍内直,其七人或迁或归。至是陆续入直,又得七人,则星斋陈公海住金公文园李公抱经卢公金圃谢公敬堂倪公晓园汪公也。据记,则澄怀八友似有后图,未之见也。图成于癸卯之秋,时寯藻兼直枢廷,移居双桥僧寺,同直诸公时复过从,曾和文正诗有「空惭少陵句,归院柳边迷」之句,盖忆澄怀旧居也。当时同人官职未及叙记。今筠堂已跻端揆桐轩司农根云开府浙江,筱浦中丞再起督军皖南,鹿床少司马告归,而惺庵崧甫侍郎庶子,俱归道山。壬子岁文正公以勘办山东江南赈务,终于旅次。功在天壤,名在国史,至今望之,已如古大臣矣。而寯藻亦以老病,蒙恩致仕。追念十馀年前,名园胜侣绘图之乐,恍如梦境。披卷枨触,能不慨然?昔武进刘公以漳浦作图,缱怀石交,推一膜之爱以联之,是道德文章所维系而不可已。今文正公作斯图,以纪一时盛会,而寯藻以同年同直,亦遂获附骥尾,以传于后。且乐观我公椿庭期颐寿考之庆,公子昆弟接武济美,文章勋业正未有艾,则揽斯图也,见性情之真,增气谊之重,岂第步趋前辈风流,为翰林主人添一故事已哉?寯藻既为叙其颠末,复长歌以咏叹之,质之继园枢密司空云巢少宗伯,以为有所感焉可也,以为有所忻慕焉亦可也。咸丰六年岁次丙辰中秋日,致仕大学士寿阳祁寯藻记。
玉堂金殿蓬莱仙,端揆今居百寮先。
坐论馀暇来三天,静观独契图书渊武英殿大学士贾公。)
司农亦掌九府权,海漕既集思丰年。
安得耕凿销戈鋋,从容鴹步花八砖户部尚书朱公。)
越中开府南斋贤,高才硕画心力专,保障且及邻境边浙江巡抚何公。)
皖南使者名并传,昔抚豫章城守坚,公望定卜恩再迁(前江西巡抚、今督办皖南军务张公。)
烟波钓徒书画船,孤山野鹤飞翩翩,岂知旧巢阿阁巅(前兵部侍郎戴公。)
手汲修绠心寒泉,学能经世书待编(故侍郎顺天学政徐公。讲求西北水利,余曾为《孚井》诗纪其事。)
六书理董群经研,仙骨信有灵山(故侍郎、浙江学政吴公。有《游雁荡图》。)
乘槎一去竟不旋,黔西一客尤堪怜(故庶子贵州学政丁公。)
伟哉师道尊讲筵录图授学帝所虔。
功成名立终乾乾,馀事活民万亿千。
我公虽归家庆延,灵椿春秋逾彭篯,玉树竞茂芝兰骈。
披图光霁清且妍,池馆仿佛开碧鲜(尝为文正书「碧鲜馆」额。)
众宾笑语衣袂联,妙绘直追百年前太师文正公。)
公子访旧城南偏,袖出一丈横波烟。
䜱䜪亭叟老病孱,洗眼谛观不能眠。
江湖浩渺心旌悬,小园雨迹青苔穿。
东阳诗客曾随肩,画外题字犹拳拳沈朗亭侍郎为题卷首,朗翁亦两书房旧雨也。)
吴生写照秋月圆,对影须发惊萧然,作歌惭附八友篇(寯藻。)
悼亡四首 其一 丙子 清 · 李振钧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结肠集
汪孺人大司马稼门公第五女也。先是公三女殇,公哭之,有掌珠再生之诗。越岁,孺人生,因小字再生名正珠字还阁。二十归予,六年而殁。孺人贞慧寡言笑,受女诫家范诸书于父,亦解韵语,以为非妇人事不竟觉也。为女时,诸嫂妷妇最多,能周旋其间,无诟谇声,弗辑者久亦化焉,有女师之称。予素任性使酒,而孺人守礼,无慢色惰容。小不合能顺受之,吾母知而让予孺人反引咎焉。性谦和,尤勤俭,烹饪纺织咸能。为奁具衣珥,恒却弗御然施予贫者,弗吝。曰,吾多病,知能用几何?于吾损一铢,若辈直增一斤矣。其节己惠人多类此。幼善病,屡濒于死,又误于医药,久愈创。呻吟者四载,惧堂上忧,少可即强起。甲戌侍姑于滇,复至白下太湖,一岁中万里有奇,乃真不可支,而病益剧矣。于戏予固知其将死,犹幸返故居耳。乙亥其兄奉父命来迎就医,吾父母力不许,为其兄坚请以去。孺人虽惮力疾远行重违,父母意谓得见父母,就良医,病或已。顾临去复怏怏也。数月书来,病少间,订归期,于戏予又以为不死矣。孰知以仲冬廿一日卒于闽署。噫!断弦之弹调难成声,孤鸿之嗷怜还顾影。亦韩子所谓,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者耳。悲夫,悲夫!
年年泪向诗中洒,恶谶谁知竟属卿。
情海几时惊一变,神山此去了三生。
遣函犹道将归速,灵药终难与命争。
最是回肠不堪忆,飘风零雨落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