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序
省先君子墓 明末 · 梁以壮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先君子,字次瑜号石门。为人无愁无怒,博学多谋,文似左史,诗近香山,章镌秦汉,书法右军,人争慕之戊子九月一日去世,越月,朱村故人潘龙飏于武闱后,犹遇先君子于番禺县前,相语良久,邀往寓舍,辞出东门,谓入罗浮是年十一月协领岘山葬母朱村,予与古罔区子益亭皆往,因同访潘子,备述其事,皆以为仙去。潘子时亦年七十矣,且作诗志之,一时同人咸和焉。因序。
先人素潇洒,魂体尚能全。
不肯还家老,而为伏虎仙。
一丘空落日,万恨在终天。
春草无知物,青青年又年。
李知事(久澄)重牢宴寿诗戊子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白轩先生集卷之七漫兴录
李知事令丈。昨年以大耋升资宪。夫人亦八十岁也。今年九月二十五日。即其合卺之日也。于是子若孙。为之重设牢宴以为寿。又请耆老诸公。以永今夕。鹤发交映。金貂烂盈。此实稀觏之大庆。一世之盛事也。礼部沈尚书。于三月才经此宴。今又睹于公第。世所罕有之事。而乃萃于一洞相望之家。亦甚奇矣。玆岂非圣上优老之恩。与造化流通。有以使自得于陶铸之中。咸囿于寿域者欤。公与先人。同司马榜。孤露馀生。无以自聊。窃幸托公而有所瞻依。玆者适有私服。未簉客席。敢将拙语。略寓微诚云尔。
南极星偏照洛东,八旬牢宴又明公
当年岂意今年再,此日依然昔日同。
和气满堂春色里,老仙盈座画图中。
孤生悲喜谁能会,诗替称觞愧未工。
李舍人士谦(行进)戊子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白轩先生集卷之七漫兴录
时当仲冬。雪后有约于金自珍家。余适闻安教官族兄之讣。异姓再从。虽无服行素。作会不合情礼。故不赴。
造物应猜作会奇,一年虚结故人期。
无端却负持杯话,不去非关以服辞。
当日若能令我赴,今朝争得见君诗。
行看腊雪添清景,乘兴何妨更赏之。
寄迹效人吟 其一 明末清初 · 沈光文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此组诗收于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又载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忆自丙戌(1642)乘桴,南来闽海,或经年泛宅,或偶寄枝栖,忧从中来,兴亦时有,每假题咏,聊混居诸。戊子(1644)入,所吟亦多,辛卯(1651)以来,借居海岛,登山问水,靡不有诗,尤喜步和人韵,虽丘壑情深,觉感激时露,今秋检阅笥中,顿生悔愧,不论閒题记事,悉付祖龙仲冬小窗冷坐,欲再发抒飘泊情事,机神数窒,偶得郑哲三海泊吟,不禁勃勃步韵,然哲三余未识面也。
不道十馀载,犹然若故时。
因人作事缓(编者按:「缓」,彭国栋《广台湾诗乘》作「后」。),连我信天疑。
燕雁春秋易,沧桑日月迟。
为兴靡骋感,且滞水之湄(此诗又载连横台湾诗荟》、彭国栋《广台湾诗乘》)。(江宝钗编校)
寄迹效人吟 其二 明末清初 · 沈光文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此组诗收于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又载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忆自丙戌(1642)乘桴,南来闽海,或经年泛宅,或偶寄枝栖,忧从中来,兴亦时有,每假题咏,聊混居诸。戊子(1644)入,所吟亦多,辛卯(1651)以来,借居海岛,登山问水,靡不有诗,尤喜步和人韵,虽丘壑情深,觉感激时露,今秋检阅笥中,顿生悔愧,不论閒题记事,悉付祖龙仲冬小窗冷坐,欲再发抒飘泊情事,机神数窒,偶得郑哲三海泊吟,不禁勃勃步韵,然哲三余未识面也。
分得青天在,盘桓且振裾。
行春依雨歇,问月借春舒。
草咎张椎误,兼之荆剑疏。
将传岛上史,末路漫踌躇(江宝钗编校)
寄迹效人吟 其三 明末清初 · 沈光文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此组诗收于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又载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忆自丙戌(1642)乘桴,南来闽海,或经年泛宅,或偶寄枝栖,忧从中来,兴亦时有,每假题咏,聊混居诸。戊子(1644)入,所吟亦多,辛卯(1651)以来,借居海岛,登山问水,靡不有诗,尤喜步和人韵,虽丘壑情深,觉感激时露,今秋检阅笥中,顿生悔愧,不论閒题记事,悉付祖龙仲冬小窗冷坐,欲再发抒飘泊情事,机神数窒,偶得郑哲三海泊吟,不禁勃勃步韵,然哲三余未识面也。
共说暂来尔,淹留可奈何。
驱羊劳叱石,返舍拟挥戈。
我耻周旋倦,人言厌恶多。
旅途宜自惜,慨以当长歌(江宝钗编校)
寄迹效人吟 其四 明末清初 · 沈光文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此组诗收于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又载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忆自丙戌(1642)乘桴,南来闽海,或经年泛宅,或偶寄枝栖,忧从中来,兴亦时有,每假题咏,聊混居诸。戊子(1644)入,所吟亦多,辛卯(1651)以来,借居海岛,登山问水,靡不有诗,尤喜步和人韵,虽丘壑情深,觉感激时露,今秋检阅笥中,顿生悔愧,不论閒题记事,悉付祖龙仲冬小窗冷坐,欲再发抒飘泊情事,机神数窒,偶得郑哲三海泊吟,不禁勃勃步韵,然哲三余未识面也。
望水知遥途,隔江风景殊。
艰难依鹭渚,愤发奋虬须。
仙近饥留朔,山移子继愚。
閒鸥不厌我,日共与为徒(江宝钗编校)
寄迹效人吟 其五 明末清初 · 沈光文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出处:此组诗收于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又载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忆自丙戌(1642)乘桴,南来闽海,或经年泛宅,或偶寄枝栖,忧从中来,兴亦时有,每假题咏,聊混居诸。戊子(1644)入,所吟亦多,辛卯(1651)以来,借居海岛,登山问水,靡不有诗,尤喜步和人韵,虽丘壑情深,觉感激时露,今秋检阅笥中,顿生悔愧,不论閒题记事,悉付祖龙仲冬小窗冷坐,欲再发抒飘泊情事,机神数窒,偶得郑哲三海泊吟,不禁勃勃步韵,然哲三余未识面也。
于我应当饿,家人苦未能。
凭胸携旧积,就史接多朋。
致牍童傒厌,分粮雁鹜憎。
谋身尚不足,王业几时兴(江宝钗编校)
寄迹效人吟 其六 明末清初 · 沈光文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此组诗收于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又载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忆自丙戌(1642)乘桴,南来闽海,或经年泛宅,或偶寄枝栖,忧从中来,兴亦时有,每假题咏,聊混居诸。戊子(1644)入,所吟亦多,辛卯(1651)以来,借居海岛,登山问水,靡不有诗,尤喜步和人韵,虽丘壑情深,觉感激时露,今秋检阅笥中,顿生悔愧,不论閒题记事,悉付祖龙仲冬小窗冷坐,欲再发抒飘泊情事,机神数窒,偶得郑哲三海泊吟,不禁勃勃步韵,然哲三余未识面也。
烟霞(编者按:「霞」,连横台湾诗荟》、彭国栋《广台湾诗乘》作「寒」。)岛上满,落日鬼豪侵。
支命全亏骨,包愁总在心。
径荒陶兴浅,袍吝范寒深。
起舞徒虚事,频年听翰音(此诗又载连横台湾诗荟》、彭国栋《广台湾诗乘》)。(江宝钗编校)
管大兄弓伯挽歌二首 其一 甲辰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有明文学管嗣箕弓伯以今癸卯冬卒于南岳百丈山病乃使余有宿草而不得哭其明年六以亡托将改适返灵筵于高节里之故居乃申一恸良慨然矣将复何言抑夫生人之役荣凋欢恶咸有二三唯一而不两者死而已唯一而不两故昧者迟回觉者引决但一忍之须臾无他畏难矣忼慨之捐唯一斯易假令试之二三在壮士之频繁不能鲁缟之穿也今勿说弓伯兄之死得年五十有二考终于室弓伯兄固久不期此癸未贼投人于湘水雁行相接兄犯其不测以保难弟之一死矣戊子起兵不利缧而系于潭狱刻日就白刃者一死矣庚寅流离困病于岭海犯难以擭难弟于长林一死矣以身突其三死而谁期为一者之考终弓伯兄弄死如丸死去弓伯兄如骛复得此十三年于荒山槲径之中兄馀食而赘形视之昔不为兄駴而今为兄哀耶妄也兄磊磊不为愿人之容人或以为兄诟此何有哉兄善饮亦善饮人兄善以财假人然以二者故引其溪壑之涎而终不能充塞之兄不慕炎而弃寒以是睥睨炎者而虽不炎者亦妒兄之不与己同调以歆歆于炎涂诟之兴自此积矣虽然彼流者且龁腥草唼腐宝敝帚如拱璧而嚅嗫于寒云酸雨之中浸不诟兄则兄病矣兄家世宣州寓籍蒸上族寡而未有血允则或有为兄惜者夫万汇之息形生为下神传为上今兄以其孝友义烈之气如云如日其晖荫所注且将孕为千百奇男子以似续古人彼区区保有其血肉之产呴呴喔喔卫之如君爱之如父此一之丝其联能几哉故凡此者不足以哀不足以哀则亡用其挽聊绍古薤露蒿里各一章以娱兄于漠漠焉耳
薤上露,光油油,日出曈曈,其光易收,乐日之匿得久留。
将何奉,奉咿嚘。
室有妇,膝有儿。
儿为父,妇为师。
夔夔终日夕,鸡鸣晨起以奉之。
妇步亦步,妇趋亦趋,伛伛偻偻,为儿觅肥腴。
如何令死心怦摧,姝姝媚媚,眉不得开,将此悲君胡当哉。
日已匿,阴已霾,轶云霓,足徘徊,露晞朝阳乐无涯。
铁围 明末清初 · 李邺嗣
七言律诗 押咸韵
戊子春,余被锧六十三日,至初秋,再下郡狱中,既而得释,自顾余生,潸然赋此。
铁围重入骨余劖,满国荆茨不可芟。
野旷侧身愁短褐,园荒托命失长镵。
三更自啮明茎草,一叶图开弱水帆。
欲逗残生竟何事,日来新制稻畦衫。
印无数 清 · 黎士弘
戊子西江兵变,十一月始平,废印数百,留南昌署中。哀强人之不义也,为作《印无数》篇。
亦何累累,亦何辈辈。
大者丞相尚书御史大夫章,细琐参军簿尉
大笥小簏声琅琅,还想当时尽朝贵。
书生白面朝典铨,夕卷黄河拥高旆。
豪奴千指坐索人,巨室高门闲过醉。
一丸已堕睥睨墙,烧烛侯家方嫁妹。
楚猴虽沐冠常裂,《春秋》大义应书贼。
岂有中心事主为国恩,日日雕铜分暴客。
生不足怜死不惜,阴风吹满秋灯湿。
狼籍头颅杂土飞,独余废印高屋脊。
大司宪醒翁金公墓志铭 清 · 赵持谦
四言诗 出处:迂斋集卷之八
开城留守金公禹锡以书来曰。先祖考忠贞公之卒。今五十年。墓隧之碑若表。业已具。而惟是竁无识。昔子先王考文孝公实撰状。考文简公请赐谥。窀穸之事得备矣。子必有闻于家庭者。今以是属。子其克绍大父父之意。呜呼。小子无似。其何敢秉公幽堂之笔。以承我前徽。又何足以阐扬盛烈。以永公于不朽。而窃尝闻先人称公。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及读祖父书。景仰之诚。愈久愈深。每恨生后。未及与通家儿孙之列。一瞻君子之仪。盖公始终大节。至今举国妇孺靡不闻。而然慕之笃知之审。如小子者少矣。留守公不以固陋而辱命之者。盖亦由此。故屡谢而不敢终辞。谨拜手以受而述焉。公讳德諴字景和号醒翁。其先商山人。远祖高丽甫尹需。其后有曰镒。赞成事。禄左代言。代言有三子。长政堂文学上洛君得培。讨平红巾贼。弟商山君得齐,洛城君先致。俱以儒将有功。世称三元帅。墓在尚州开元洞。洛城护军承富。其配柳氏既孀。从一子迁海西白川居焉。仍世不振。至公叔父泽。首抗章请雪乙巳诸贤冤。直声震一世。登科被选玉堂。官止殿中。公兄弟继之以大。赠曾祖讳衡左通礼,祖讳长琇左承旨,考讳洪吏曹参判参判延安李氏参奉胤公之女。以嘉靖壬戌七月五日生公幼学于殿中公。文艺日就。甫成童。淹贯经史。丁亥。举发解三场。一居第一。戊子覆试。中上舍选高等。其冬。又魁东堂试。明年擢第。补成均馆学谕白沙李文忠公有鉴识。见而深重之。壬辰之乱。奉大夫人。避兵于海西。闻延安士民谋城守。无可将者。时李公廷馣白川。公驰见为陈大义。遂与俱之延。延人果推以为帅。公为从事主兵餫。会闻大夫人遘疠。奔救未及还。城已围不得入。而使李公成破贼之功者。实公计也。转赴行朝。为郎礼工二曹。兼备局郎。甲午。为军功都厅。当大乱之后。大小战功无算。请诉填咽。公一一详核。高下得宜。一时称其公平。转礼曹正郎。拜宣川郡守寻罢。丁酉。为户曹正郎。倭寇再动。天兵大举南下。朝廷议遣度支堂郎于江华。管漕转。相臣金公应南知公才可独办。请以委之。军兴无乏。踰年竣还。由直讲出守清风。无何自免。进礼宾军器寺正癸卯春。拜成川府使。先是守令过春分之任者。不许挈家。有母亦不得将。公以大夫人年高。不忍久离。言于诸大臣。请奉往。诸大臣许之。后人以为式。坐微事罢。复由诸寺正。除长湍府使。绣衣以清苦闻。赐表里。后拜直讲。迁司艺。素性高淡。于名利若浼。故当路无推挽者。光海初。时议颇收才望。屡拟台省。而除命终不及。李文忠公为体察使。以安州重镇役巨民饥。启言公公廉勤敏。举朝无比。请令往治之。绣衣又褒启。拟诸伯夷。盖公莅任。苦体砥廉。一尘不染。因革徐缓有序。静而理。养老劝学。抚疲残。有古良吏风。所至皆立碑以颂之。居二年。中水土疾。解官归。壬子秋大夫人下世。制才除。斥补输城察访。人见澌瘠甚多。劝以勿赴。公曰。亲在。幸蒙恩屡专城。备尽荣养。今以地远恶而规免不可。遂行至诚抚摩。邮卒大苏。顷之病转增。弃归家食者三年。时盛治宫室。士夫家多令僮指趋役以取直。或有闷公贫。以是告者。公曰。宁饿死不忍为也。丁巳秋。叙拜军资正。移正军器寺。是冬。光海将废母妃。贼臣怂恿。驱百僚议。公引经草数百言。将献。见李文忠公及行司直公弘议。叹曰。吾所欲言者。二公已先之。吾又何加。即书曰。臣一片爱君之心。与李恒福郑弘一也。议上。万口一时传诵。遂与二公同窜。公始栫棘于南海。凶党密请移北塞。托以疑与岛夷通也。初配明川。以其稍近内。改稳城。到南海七日金吾郎先文飞传。人皆谓将以处公。公亦自料必不免。令僮仆具粥以进。为书诀伯氏。神色怡然如常。及至。乃移配也。行过北青。见文忠。语及此事。文忠笑曰。吾侪罪大。死固甘心。至于粥饮待之。吾所不能。君可谓冥顽矣。戊午。建兵起。凶党又言将通虏。徙之泗川。一岁中跋涉七千馀里。饕风虐雪瘴烟备尝之。而气益坚悍。事与刘元城绝相类焉。夫人自京随往。公曰。此中即圜墙也。令处于远村。越六年癸亥仁祖大王改玉。首拜公司宪府执义。自篱中召还。时悉释守正诸臣而收用之。李忠定公贵亚铨曹。于公为姻家。而事异常式故也。公入城引嫌递。明日。上特命还拜。俄升授刑曹参议。转礼曹。。中朝遣推官。将问废置曲折。特简公往傧于关西。明春归。其间拜同副承旨。递移工曹兵曹。迁右副承旨。上御庆德宫。公进戒曰。此乃生民膏血。光海之所以覆亡者也。上为之动容。有命以二百间材瓦。赐长公主家。增其第。公论过制。封还银台。覆逆之规。自公复始。已而递而复为。上因祭仁嫔庙。命复金公谅官资。公谅者曾在宣庙朝。开幽径结宵人。为搢绅厉阶。院中嘿然欲奉行。公独执不可。手草启封还。有曰公谅事源流深远。故不穷其本。而今以其姓名出于圣教。则远近必惊公谅之尚在此世也。上盛怒。遂辞递。自是拟清要。上皆不用。郑忠肃公烨遗表言公事曰。孤忠直节。一言见忤云。后拜国子长。以作新为己任。修明轮讲通读。激励勤至。朔望焚香。必率僚寀宿馆下。养士之需。旧所隐没。一皆收整。儒巾曾附丽凶论者。稍稍见解。公疏论之。诸生陈章谢罪。上答曰。大司成金某。立节昏朝。扶植纲常。游心坟典。博通古今。予自谓能得师儒。今后一遵教诲。勉修学业。仍遣中使宣酝。饮诸生以罚杯。丁卯奴寇至。为海西号召使。还历司谏院司谏吏曹参议弘文馆副提学。常兼副提调。间出为骊州川。其在骊也。监司请以待华使之礼待奴差。文移至州。公回牒极言其非。有蹈海之语。投印归。乙亥春。元庙追崇将祔。而穆惠两陵坏。廷臣以妨祔礼。多为掩讳。公疏言忧庆同时。有慊幽明孝思。请退以俟修陵完。不从。丙子夏。奴僭号。遣使来胁。公疏言天王未命之号。邻国称之。则春秋讨之。今我书称彼国号。已犯春秋之法矣。蠢玆蛇豕。食我皇土。黄屋左纛。不可共一天也。绝则为。不绝则为宣祖大王定志养气。畏天事大。及其塞乎天地。则中国如一家。四境如一身。终至天兵奏凯。愿殿下立至刚至大之表。为百官万民倡。又言饬帅臣申军律。示之以必死。为捍禦计。上不能。大臣承命选廉谨吏。仅五人而已。而公与焉。升嘉善阶。公于四五年间。喉司,经幄,泮宫,薇垣。出入迭居。而为六曹参议殆遍。上以著节老臣。特示优礼。而由鲠直寡合。位不加进。至是拜大司宪。寻辞递。复由国子玉堂。还长宪府。递为大护军。考终于新门外侨居之第。是年十二月十日也。公于前后国哀。丧食至卒哭乃已。仁烈王后丧。年已七十四。而犹不变。因成末疾。将革。东首命夫人出。欲草遗疏而未就。独语谆谆曰。国事已无可为。壬辰恢复。赖天朝之灵。而今无复得力。奈何奈何。既没四日。虏骑遽傅西郊。家人奉柩藁葬于西江时极寒冰冻。仓卒掩土。而贼大阵㳽漫左右数月。远近累累冢。发掘无数。独公殡得免。人以为忠义之报。乱定。权窆于广州月川里。庚子冬。改葬于积城群芳谷午向之原。公天姿刚直。志操清苦。性至孝。十二而孤。庐墓守制。如成人。事大夫人。顺志为养。家贫甚。菽水尽欢。居官。未尝以亲故烦民曰。是非吾亲意也。大夫人享年九十三岁。公寝不离侧。衣不解带。躬执婢使之事。一夜或十起者数年。比丧。号绝者屡。葬后虽依礼反哭。而与伯氏替守丘墓。毁几不全。祭祀视牲省器。皆亲之。忌日悲哀如处丧。友爱甚笃。少丧姊。食素以讫服。伯氏老。抚之如婴儿。其没。公亦踰稀。而朝夕哭殡次。姊妹嫠居。竭诚救恤。取育孤甥堂侄。恩若己出。月俸岁馈。悉分亲戚。以及邻里。平生自奉。人所不堪。而不以介意。夫人告乏。则笑应曰。若至饿死之域。天有生活之道。每罢官归。橐如洗。人或为言。则怒责曰。备甘毳以养亲。且供妻孥。而又复营私。是乃大盗也。终身僦居。不蔽风雨。一狗裘三十年不易。贵且老。疏粝菜羹。如少贱时。易箦。无衣服以敛。常曰。人若留心于衣食。馀无足观。闻人家侈靡之事。必曰。此亡家之道也。至于花卉图画。亦无所好。而惟专心经籍及宋诸贤书。尤喜看名臣言行录曰。吾于此自少至老。多有得力处。每论为学之要。以居敬为主。凝尘满室。亦不扫曰。身心上尘尚未祛。何暇外乎。少尝舟次通津。风雨暴作。船荡几覆。篙工颠仆号哭。渰死者三人。而正襟危坐。默诵程先生存诚敬之语。盖其定力有素。故能临大节。确然不挠。始为军器正。以从幸宿阙外闾家。夜深。主家有美女子开户入曰。浑家往祷松岳。一婢熟睡。更无知者。公以礼责而退之。不欺暗室。又如此。贞介绝俗。清芬映世。而晚节自励曰。凡人少壮。或能饬躬以正。及血气既衰。迫于饥寒。溺于妻子。前后若两人者多。吾所以益加警畏者也。又曰。人以微细事而忽之。则终至败身而不自觉也。平居言行。皆可为世则。临没。遗令子弟曰。吾平生未尝害一物。虽至微之物。生生之理。与人也。尔等其念之。始讣闻。边报急。赙祭不及行。后上闻之悼甚。命追赐如仪。以子从勋。赠吏曹判书。孝庙朝。先人陈公及郑公弘忠节。宜并加易名之典。孝庙嘉叹久之。命下太常议。夫人庆州李氏。别提元诚女。贤而安贫。在家佐公孝友。从官佐简洁。以成公家法之美。后公十年卒。祔于墓左。生二男。长卨文科寺正。次向正郎。正有一男。即留守。三女适士人安斗极,牧使李曾礼,持平沈思泓。向有二男。圭锡夭。命锡参奉。二女适士人郑洛,成重五留守有三男。濡进士,演承文正字,浣进士。命锡有四男。泳生员。馀幼。呜呼。当金墉之变。凶焰爇天。彝伦坠地。公独奋发。刀锯鼎镬之中。特立为大冬。斯已卓绝矣。自丁卯以后。坚守谠议。至丙子虏氛将逼。朝野震恐。无不丧气者。尺疏扶义。精诚激烈。直与日月争光。忧伤慨慷。至死而不已。非生禀至刚之气而能之乎。噫嘻悲夫。纩息才绝。乾坤翻覆。百六运钟。迄于今焉。吾知公之气必郁结于九泉之下。凛凛乎上射穹苍也已。遂感涕而系以铭曰。
于维我公,天实挺生。
既孝既悌,行通神明。
含贞履洁,玉雪其姿。
低徊外内,一视险夷。
时丁罔极,人纪斁绝。
公奋直辞,辞约以切。
一片丹心,同我白沙。
彼昏莫谅,淫威乃加。
环棘囚之,北塞南溟。
星霜七阅,天日复明。
脱公徽缠,冠以峨冠。
万人争睹,如凤如鸾。
圣君曰咨,是予贞臣。
公进昌言,不避婴鳞
惓惓忧国,蹇蹇匪躬。
正色独立,清议之宗。
嗟天降乱,衅起西裔。
胁我以从,义当国毙。
一封肝血,万世天经。
于维我公,始终大名
古之遗直,今也则亡。
有丘睪如,正气攸藏。
作诗铭幽,以告无垠。
非我可徵,先祖有言。
十八先生癸丑甲寅 清 · 洪亮吉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关岭冲寒集
按《南笼府志》:明桂王由榔自广西至贵州孙可望处之安笼所四年,无人臣礼,从臣吴贞毓、张镌、周允吉杨忠〔林钟〕、徐极、蒋乾昌、李元开、李颀、朱议尿、郑允元赵赓禹、蔡演、易士佳、胡士瑞、朱东旦、任斗墟等愤甚,与内侍张福禄、全为国谋,遣之滇南,论李定国共图可望。事泄,皆为可望所害。时人哀之,收遗骸葬于城外西山之麓,题云「明十八先生成仁处」。自是桂王复入于滇,盖国朝顺治五年事也。
七千里路接蛮乡,十八先生并命场。
绝胜瀛洲学士,就中宁有许高阳
高阳台 清末民国初 · 樊增祥
 押词韵第八部
董小宛《为泰州宫进士画梅小幅》,自叙云:“戊子残腊,紫玄宫太公见过,出示孤山叹逝之作,命为补图”云云。是作画在顺治五年,冲人未丱,而董归水绘久矣。石甫素持庄生荒唐之论,今题此图,犹未改其臆说,可笑也。宫女畹兰辟疆弟妇,与小宛为画友,小宛尝以瓣贴扇上,畹兰为作枝干,进士为其尊属,故称太公云。余旧藏小宛两扇面,秾花彩蝶,极得宋元人笔意,庚子拳乱失之,至今悒悒,故词中及之。
砑粉匀笺,飞英贴扇,逋仙乞写生绡。
放鹤孤山,芳魂重返如皋
忆梅影语他年恨,把寒香、补入离骚。
记今朝。
戊子残年,赠汝琼瑶。

椒宫自有花如锦,怎洛阳魏紫,采到溪桥。
玉骨冰肌,等闲莫污清标。
祇怜春雨楼中扇,共侯生、香坠同抛。
剩今宵。
自慰青笺,自谱红箫(余少时自颜所居曰“茗花春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