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创作日期
上集贤钱侍郎997年 宋 · 释宇昭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解职因求养,清名冠集贤。
优游书府里,谈笑板舆前。
鹤氅朝时脱,山图卧处悬。
江僧闲独访,时得话林泉。
潘皇后谥庄怀议至道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唐末宋初 · 朱昂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
奉敕,故莒国夫人潘氏,追册皇后,差撰谥号者
臣闻推美者在乎易名,锡号者在乎考实,此定谥之大旨也。
其或懿范前著,柔风后垂,宜摭芳猷,用符徽称,国有旧典,我举而行。
伏以故莒国夫人,道叶坤灵,德隆阴教,非善不举,率礼无违。
居则有蘩之勤,行则有璁珩之节。
慈以接下,顺以睦亲。
长秋之位未升,大夜之悲俄至,灵驾不返,仙籍长归。
无方士以推寻,动圣皇之悲咽。
今则皇帝以缵承大业,恢振丕图,泽漏九泉,恩覃八表。
恻修龄之不享,叹中壸之未居。
宝帐兮徘徊可伤,瑶池兮归去何速。
由是奉其茂典,饰以崇名。
追行金剑之荣,表正璇宫之位。
永言茫昧,谅极哀荣。
谨案《谥法》:「履正志和曰庄,慈仁哲行曰怀」。
伏请上故莒国夫人谥号为庄怀皇后(《太常因革礼》卷九六。又见《宋会要辑稿》礼三一之四三。第二册第一一七五页)
太宗哀册文至道三年十月 唐末宋初 · 吕端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一四(第二册第一○七○页)、《宋大诏令集》卷一○
维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崩于万岁殿,旋殡于殿之西阶
粤以十月十八日迁座于永熙陵,礼也。
初启攒涂,夙陈备物。
万国来庭,千官执綍。
残月耀于素帷,朔吹生于玄律。
列天仗以启行,整宫车而将出。
孝子嗣皇帝臣祯仁孝纯至,创钜滋深,攀号遣奠,恻怛尧心。
感血泪以交坠,若哀忧之弗任。
乃命宰执,奉扬德音。
词曰:
五代已还,战争交起。
上天眷命,与民更始。
皇宋肇基,诞膺繁祉。
我后重熙,继天养理。
将泰黎元,先制奸宄。
恢张睿略,震耀武功。
柔怀越徼,亲殄并戎。
四夷奉贽,八表承风。
神化天下,鉴清域中。
声教遐被,车书大同。
而犹亲览万机,焦劳庶政。
辨论官材,勤恤民病。
爰念刑章,实悬人命。
务尽哀矜,必惟公正。
九服归仁,百灵助圣。
雨霈皇恩,风宣时令。
文武万品,提封四方。
一夫之不获,一士之所长,必从拯济,亟示明扬。
天覆地载,礼具乐张。
一耕帝籍,五郊上苍。
丰年荐瑞,群物效祥。
多能天纵,圣德日新。
飞翰延阁,横经上庠
草隶垂于世范,歌词播于乐章。
学究天人之际,文腾日月之光。
神功不宰,圣智无方。
高视前古,耀映百王。
将欲登封岱岳布政明堂。
爽怡神于姑射,俄寝疾于未央。
荆山之铸鼎,往苍梧而陟方。
呜呼哀哉!
君临二纪,泽浸四维。
天崩杞国,日坠崦嵫。
缀衣在御,脱屣如遗。
导凭几之顾命,抱遗弓而涕洟。
鸟耘增感,龙去难追。
万姓摧心,徒行号而巷哭;
三辰失色,竞雨泣而风悲。
当华渚之诞月,是辒辌之去时。
呜呼哀哉!
见同轨之咸臻,诉上玄而永诀。
双阙展仪,六飞就列。
旌旐蔽空而色惨,箫笳拂天而韵咽。
照鹭翿兮寒日悠扬,飘凤翣兮哀飙凄切。
呜呼哀哉!
荐牺樽兮已毕,严龙輴而下来。
出清禁兮顾慕,临驰道兮徘徊。
莫睹冕旒于秘殿,空送冠剑于夜台。
宸仪肃肃兮想如在,仙驭遥遥兮去不回。
呜呼哀哉!
势接高峰,地连洛宅。
萧萧陵邑兮草木寒,寂寂寝园兮霜露白。
才停灵驾兮万邦归,一掩玄扉兮千古隔。
惟赫赫宝图,巍巍睿德。
至王道之一平,布皇猷而四塞。
垂万叶之耿光,亘百代而为则。
呜呼哀哉!
寿州贡绿毛龟奏至道三年九月 唐末宋初 · 吕端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宋会要辑稿》瑞异一之七(第三册第二○六八页)
按《瑞谍》:神龟千岁,巢于莲叶之上。
今所得之处,郡名寿春
陛下顷升皇储,实自寿邸,天其或者将使陛下后天而老,既寿且昌乎!
又龟为水族,其类在阴。
介,刚物也;
毛,柔物也。
夫戎狄之类,禀乎阴气,天意若曰将有犷骜不宾之俗柔伏来庭乎!
狂吟八韵送英公暂归故乡迁殡二亲997年 唐末宋初 · 宋白
七言排律 押先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十八般书四海传,长安话别已多年。
今来帝里重相见,转觉师心更自然。
下笔入神皆得法,出言成句尽通玄。
花时乘兴先行乐,月夜忘机静坐禅。
到处僧俗争识面,满朝英俊赠佳篇。
长沙母葬彰纯孝,八水人思有善缘。
衡岳醉投秋雨寺,汉江吟渡夕阳舡。
前期指在春三月,回首东风好著鞭(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二六《赠梦英诗碑》)
赐诸道节度观察防团刺史知州以下贺登极进奉诏至道三年三月 唐末宋初 · 宋白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朕仰承先训,缵嗣丕基。
眷命历之有归,想寰区之同庆
卿辍由俸禄,恭备贡输,遥陈称贺之诚,知乃尽忠之节。
省览嘉叹,再三在怀。
按:《老学庵笔记》卷七,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点校本。
精择举人至道三年五月 唐末宋初 · 宋白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六(第五册第四四九○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四六一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国家封域至广,州郡甚多,每岁举人,动以万数,将惩滥进,理在精求。
欲乞不限两京、国学及诸道州府,应新旧进士、诸科举人,每秋赋各依前后敕命,委本处逐色差官考试。
须是文章、经义最精者,每进士一百人只解二十人,九经已下诸科共及一百人只解二十人赴阙。
如将来考试或有谬滥,其逐处发解官并依先敕殿罚。
内州府不及一百人处,亦令约此数目解送,但十分中只解送二分。
太宗皇帝谥议至道三年六月七日 唐末宋初 · 宋白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太宗皇帝实录》卷八○、《太常因革礼》卷八九、《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一○(第二册第一○六八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明一合道曰皇,德象天地曰帝。
聪明文思,行也;
尧舜禹汤,谥也。
王者膺图受历,应天顺人,美盛德而试诸难,腾英声而节一惠。
生有尊号,终受大名,垂诸简编,如揭日月。
伏惟大行皇帝允恭克让,豁达神武
千年诞圣,彤云紫气之祥;
五行钟秀,日角龙颜之表。
纯孝因心,奉宣祖而尊严父;
雍睦悌长,翊太祖以肇兴王。
始者姬室下衰,梁王在位,讴歌狱讼,去周归宋。
王于出征,帝亦言迈,三灵改卜,百姓与能。
陈桥有切谏之言,京邑无敚𭤑之患。
市不易肆,遂登皇极:佐圣之功大也。
乃荒鲁邦,乃建元侯,内总熊罴,肃清禁卫。
龙潜邸第,晦九五之迹;
凤德尹京,洽亿兆之心。
洎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大宝曰位,其命维新。
改元太平,符守文之代;
于铄军政,叶下武之时:应运之期至也。
蕞尔汾晋,结援林胡,逆节乱常,两朝三纪,劳人动众,坚不可拔。
帝赫斯怒,定议亲征。
矢石齐攻,金汤不守,折铁易于摧枯,渠魁倏已衔璧。
与民更始,惠如春阳,本封晋王,终定厥土:受天之命光也。
漳泉入觐,混同文轨;
杭越献地,一统寰区。
无思不服,无远弗届。
占城于阗之封,大食、宾同之国,献琛奉贽,府无虚月;
白鹦、紫鹊之异,神麟、丹凤之灵,嘉禾连理,史不绝书:中孚之信及也。
经纬天地,克定祸乱,政之大者,必躬亲之。
高台讲武,临轩选士,英儒赡闻之鸿博,骨腾肉飞之俊杰,天下英雄,落吾彀中。
升之峻级,待以清华,不十数年,有登廊庙而定疆埸者:知臣之鉴精也。
幽有鬼神,明有礼乐,坠典聿修,无文咸秩。
五展南郊之仪,一议东封之礼,藉田劝农,御楼肆赦。
释老之教,崇奉为先,名山大川,灵踪胜境,仁祠仙宇,经之营之:致恭之诚广也。
求贤审官,化民成俗,为政以德,惟刑恤哉。
置详刑之曹,下考课之令,菅蒯不弃,泾渭分流。
时无遗才,吏皆守法,兴废继绝,矜孤振寡,视民如子,使无盗乎。
水旱思艰食为忧,幽遐念吁天无所,增加使额,勤恤人隐:纳隍之言远也。
俯仰山谷,详延隐沦。
修史氏之职,改班秩之称。
著治化之书,贞观之风也;
纪他山之石,开元之事也。
弧矢以威天下,善射通神;
药石以救齐人,仙方填委。
乐正雅颂,无相夺伦。
太学以谈经,召儒臣而侍读
卑宫室则斲雕为朴,减尊称则法天崇道。
检以登闻,升便殿而崇政。
立储定社稷之本,清心希大庭之妙:治世之规备也。
在宥天下,二十有二年王泽深矣,机务详矣,臣下之归尊至矣,黎氓之受赐多矣。
书契以无伦,尽帝王之能事。
还淳返古,如指诸掌;
泥金检玉,方卜遐期。
而鼎成龙至,圣驾上仙,万方缟素,九域遏密。
下臣奉诏,拟议徽烈,丕扬耿光。
追惟古始,巢燧之际,载籍未备;
神黄已还,声明有章。
若乃兼商周之质文,总唐汉之雄盛,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叙全功与全德,实映后而辉前也。
旁稽礼文,恭案谥典,应变无方,不疾而速,得不谓之「神」乎!
施为于民,财成万物,得不谓之「圣」乎!
万邦作宪,帝德运广,得不谓之「文」乎!
保大定功,奄有九域,得不谓之「武」乎!
「太」法太初,前志谓「太上立德」;
「宗」以宗德,《礼》经有「宗祀配天」。
惟千龄应运之君,为百代不迁之主。
请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
京畿县降杂犯死罪放流罪已下德音至道三年二月甲辰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宋大诏令集》卷二一五、《太宗皇帝实录》卷八○
门下:朕获主万邦,于今二纪,承昊穹之景贶,致区宇之大同。
然犹业业兢兢,日慎一日,辍寐而常思至道,虚心而博访嘉猷,务洽和平,用绥黎庶。
而辇毂之下,民物浩穰,虑禁系之稍繁,或滞淹而未决。
况阳春启蛰,农事方兴,议狱缓刑,宜遵于古典,布德行惠,盖顺于天时(云云。)
且子育之民,遐迩无异;
王畿之内,力役所丛。
须议优矜,式符钦恤。
咨尔中外,宜悉朕怀。
至道遗制至道三年三月癸巳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宋大诏令集》卷七、《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六(第二册第一○六六页)
朕闻两曜丽天,不能逃亏昃之数;
四时成岁,无以逾代谢之期。
知冥运之有终,乃达人之大观。
朕以凉德,君临万邦,二纪于兹,庶民咸乂。
爰从春首,忧劳遘灾,虽药石之载加,奈沉绵而愈剧,以至大渐,弗寤弗兴
皇太子克茂温文,夙彰孝爱,自处前星之位,弥光主鬯之贤,嗣守丕图,必符昌运,宜于柩前即皇帝位
尔其任贤去邪,克遵于往诰;
布德施惠,深念于黎民。
更赖中外荩臣、文武多士,一心协佐,共致雍熙。
诸军赏给,并取嗣君处分。
丧纪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应在外臣寮,不得擅离治所,只于本处举哀。
于戏!
有生必死,品物之大端;
送往事居,前哲之明训。
克慎洪业,吾无恨焉。
李给事惟清密地997年1月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咸平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今月日,伏蒙圣慈赐臣官告、敕牒,以本官同签署枢密院公事者。
丝纶之命,恩出非常;
枢务之荣,任当不次。
循涯增惕,闻宠若惊中谢。)
臣闻天高听卑,陈力就列,古既存诸方策,今得敷为让章。
窃以臣本诸生,素非奇士,偶读书史,遂玷科名。
遭逢盛时,骤居清列,才能无取,器业无闻。
历官以来,微效蔑有,常忧陨越,每诫满盈。
而陛下擢于流品之中,置诸华显之职。
升为大谏,谠言无补于清朝;
迁拜冬郎,驳奏岂伸于厥职?
才微任重,既而罢钱谷之司;
责浅恩宽,尚命以藩宣之寄。
番禺重地,交广要冲,上奉诏条,外抚荒服。
敷宣朝旨,遵守官箴,饮冰洁于诚心,食檗苦其清节。
洎改转输之命,惭非干济之才。
三年海滨,偶免遗旷;
千里阙下,仰恋圣明。
诏书爰来,冕旒入觐,未踰月复其官秩,不浃旬授此恩荣。
兢惶失图,宠用过分。
盖深严之地,近密之谋,非臣颛蒙,所能负荷。
况今提封万里,守在四夷,帷幄之谋,军国之务,英主裁断,近臣佥同,臣也何人,敢言是选?
伏乞陛下特回成命,俯亮愚衷,别择才能,以裨任使。
则微臣有妨贤之责,敢不罄陈;
陛下垂则哲之明,必俞所让。
谢改吏部郎中依前直馆笏记997年4月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咸平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锡等言:伏蒙圣慈各赐官告、敕牒,蒙恩除吏部郎中,仍旧充职者。
宠光,不任感惧。
窃念臣等器能无取,文学非优,遭逢既自于先朝,扬历骤升于清贯。
或纶闱效职,或史阁策名,但贻尸素之讥,未展涓埃之报。
今伏遇陛下嗣登宝位,光启鸿图,普覃雨露之恩,仰荷云天之泽。
谢改赐章服笏记997年8月8日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咸平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锡言:臣蒙恩改赐章服,祗宠光,不任感惧。
伏念臣素无文艺,本乏时才,遭逢既自于先朝,扬历骤升于显秩。
忝尘斯久,报效未伸,每愧贪叨,但惭尸素。
岂谓圣慈曲被,宠命惟新。
象简朱衣,念其久赐;
金章紫绶,锡以增荣。
唯励丹诚,上酬玄造。
论安关辅真宗至道三年七月二十五日997年7月25日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五、卷二七、《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陛下临御以来,观庶政以仁,接大臣以礼。
闻奏山陵诸事,必泫然流涕;
闻奏灵州往事,必恻然动容。
圣智渊深,临事能断;
睿机神速,驭下以宽。
济之以严明,小人屏退而敛迹;
博之以询访,大臣畏爱而推诚。
臣未见时政之是非,亦未见人君之过失。
若军旅措置之宜,非臣所能知;
若黎民利害之本,微臣辄敢议。
民之利莫先于省征徭、宽赋役,民之害莫大于用兵甲、挽刍粟。
利害有大小,康济有先后。
今利害之大者无先于舍灵武康济之先者莫重于安关辅
灵武则甲兵不兴,甲兵不兴则挽运自息,挽运既息则关辅必宁,关辅既宁则四方无虞,四方无虞则四夷无事。
臣今所忧者,关西二十五州军,昨经灵武之役,不胜困弊。
加以时雨稍愆,秋田失种,府库未实,仓廪尚虚。
西戎辄敢骚边,北狄忽来犯塞,则朝廷何以备之?
关辅何以宁之
臣虞此患必生,臣谓此灾必有。
何以知之?
臣窃闻去年九月十九日未时永兴环州庆州延州、清远军、隰州,同日同时六处地震,塌损城墙,毁坏庐舍,在处州府不敢不奏,所属转运不敢不申。
灵州送粮草回来,死者十有馀万。
议者即云地震已应于此,臣则未以为然。
夫天垂象动而不息,地生物静以为常,茍当静而动,是失其常。
永兴、环、延、庆、隰、清远军六处地震,臣亦窃见报状,延州路祗候冬官正杨文镒奏称其月是戌月,又是戌日未时,自北上来。
臣以为当静而动,动之方位既在关辅,将来虑至戌年,岂无在下者辄动乎?
关辅若有寇盗弄兵,雈苻聚啸,跨连州郡,僭称王公,则臣虑西川复保剑关之危,南方复恃重江之险,闽中、越中、淮南湖南岂无见利忘义之人?
岂无幸灾乘便之者?
愿陛下思之。
禳此灾者在修德,除此患者在早图。
德之修者,以诚信感神明,以言行动天地,以简易理机务,以清静安黎元;
图于早者,减关市之征,放筦榷之利,蠲减租赋,优复流亡。
乡闾与人为害者,募之入军;
郡县在官未理者,命之移任。
设制科,使怀才抱器者悉为朝廷所用;
置屯田,俾弃本竞末者尽为户籍所收。
铸农器以结之,储时种以贷之,免五年之租徵,冀十年之生聚。
如此纾民,民无不安;
如此安民,民无不泰。
《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
衣食足,知荣辱」。
既知礼节,又知荣辱,则岂敢为寇盗,岂敢犯禁令!
禁令既不敢犯,寇盗必不敢为,又何忧啸聚之虞,又何虑侵扰之患?
此置屯田,其利一也。
制举科目,不可具陈,今略举可设者: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道侔伊吕才比管乐科,传道经典达于教化科,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科,文堪经邦科,武足安边科。
臣伏睹太祖朝曾设制科,于时敕限三千字已上成。
字数既多,书写不易。
赐食之后,就试以来,既对天颜,岂无兢惧?
又值日晚,固不遑宁。
虽有经邦之谋,岂能周悉;
虽有安边之策,靡暇敷陈。
今若设此科条,但用汉时公孙弘、董仲舒所试之法,则往复问答,既尽见其才谋;
品藻甄升,信无遗于器业。
此设制科,其利二也。
与人为害者,募之入军,则乡闾静谧。
在官未理者,命之移任,则臧否详明。
税赋蠲减,则民稍苏。
流亡优复,则民不散。
放筦榷之利,则米麦可充于边备。
减关市之征,则商旅交通于万物。
暂如此五年,则关辅之民必安;
暂如此十年,则灵武之役必息。
若以此下主者,若以是问有司,必以臣不达时机,必以臣不谙世务,必以臣只知蠲减赋税以息黎元,而不知供军日费之多少,必以臣只知除放筦榷以安疲俗,而不知岁计备边之盈虚。
臣岂不知沿边有屯兵,岂不知备边须积粟,岂不知岁时衣裘之赐锡,岂不知将卒酬赏之颁宣,岂不知上供京师之货财,岂不知量留州郡之物色。
然以臣所见,则帝王所务,当务广大;
官吏所守,各守职司
所职为主计之臣,不得不聚敛供亿;
所司在主计之职,不得不经度有无。
然天生时而地生财,下用力而上节用。
时不可失,故授时劝农,使不失时;
财生有数,故务穑劝分,使不乏用。
财之生也有数,上之用也有节,则民力不困,国用常丰
今未喻国家有九年之蓄乎?
未喻西北隅边郡有六年之蓄乎?
未喻陕西二十五州军有三年之蓄乎?
访闻籴籴谷,以充折变;
将无作有,以应供输。
谓供输不得不然,不然则军储无备;
谓折变不得不然,不然则军食不充。
若如是,可见陕西二十五州军无三年之蓄。
加以民忧再送灵州粮草,臣虑变故从此生,臣忧祸乱从此起。
变故未生,陛下得不虑之?
祸难未起,陛下得不思之?
若以灵州送粮草之人,死者十馀万,已应地震之灾,即国家昨已降敕榜抚谕轸恤也;
若未应地震之灾,则臣虑变故起于关辅
关辅既有变生,则西川上供钱帛恐未能上供,南北常贡物货亦未得常贡。
上供既有阻,常贡复未来,乃是国家只知督责关辅之货财,只知供备灵武之粮草,是急小利而忽大利,舍远图而劳近谋。
愿陛下谋之。
谋之于未兆则易谋,理之于未乱则易理。
臣又闻朝廷昨差使臣往谕迁贼,以礼义观其来意,以恩信导其归心。
李继迁既忽闻朝廷告哀,亦能举部族大临,缟素受命,贡奉谢恩。
既未闻乞守塞垣,又未闻乞归朝阙。
大臣必有拟议,必有臧谋;
谋之允臧,计必先定。
今山陵既在近,边塞虽无虞,黎元尚未苏,仓库尚未实,边防或有骚动,朝廷何以枝梧?
关辅或有乱离,朝廷何以制禦?
谋之正在今日,理之正当是时。
时不再来,又不可失,无使有心者知关辅乱而知剑阁可守,无使适变者见关辅乱而谓天堑可凭,无使关辅所得之货财不侔吴蜀所得之货财,无使关辅所守之疆土不侔吴蜀之疆土。
关辅静则蜀货吴财交至,关辅乱则剑外江南各有所守。
此所谓舍小利而必得大利,无远虑则必有近忧也。
灵州馈运奏真宗至道三年七月二十六日997年7月26日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未喻陛下降诏以来有人上言否?
未审下诏之后有人抗疏否?
若未有人上一言,未有人抗一议,即望陛下再降优诏,曲谕圣心,虚伫以待贤良,矜容以求直谅,则怀才抱器者安敢有所隐,蹈忠履信者必尽有所伸。
臣昨日所上奏章,所陈鄙见,止为关右一时之弊,止为河西一处之言,馀未悉陈,虑烦圣览,须至备述,庶补达聪。
灵州闭坚壁以待馈粮,无外援不敢禦寇。
昨闻百姓馈送粮草,死者十馀万人;
粮草二十五万,到者七八万。
粮草不到者,非戎人劫掠之;
百姓不来者,非戎人杀戮之。
是自相蹈籍,或因被劫夺。
饥饿既众,死亡遂多,去虽援之以甲兵,回即害之者士卒。
关西父哭子,弟哭兄,妻哭夫。
悲哀之声,感动行路;
冤枉之苦,轸恻圣心。
臣谓非十年未见生其民,民生十年方可充力役;
臣谓非十年未能聚其财,财聚十年方可备供亿。
于三十年间,陛下生之、聚之、教之、化之,然后致太平,然后臻至理。
今臣年五十八,事陛下十二年,年七十,已当外退。
十二年间,愿伸微劳以答圣恩,愿罄真诚以报大造。
然犬马之年未必保馀龄,葵藿之心幸得承委照。
则未退休间,有合言不敢不言;
未陨越间,有合奏不敢不奏。
愿陛下所务者广大,所图者几微。
几微者事之先,广大者君之体。
陛下方欲求至理致太平,无忽事之未萌,勿轻事之未兆。
臣闻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之君与厮役处。
与师处则无为,无为是无事;
与友处则机务简易,德业光大。
驳杂者霸道,不足为陛下言之;
暴慢者亡国,安敢对陛下陈之。
道尊德盛者帝之师,才高识远者王之友。
今陛下睿圣既与天同极,听断乃与日惟新。
若道尊德盛者,陛下劳谦以师之;
才高识远者,陛下推诚以友之;
友之则四友斯来,师之则三师可至。
师道见尊,则天下何忧不理;
王道得友,则天下何虑不宁。
臣昨日所奏,望陛下且留中不出,为言地震灾祥之必有,为言下动叛离之将作,非外人所可得而知,非大臣不可得而议。
留中未出之际,略与大臣言之,其中可行之事,更令近臣议之拟之而后动。
天下无异议,中外无异言,择善而从之,从长而行之,不为横议所非,不为非理所破,岂独微臣之幸,其实国家之福。
论防下动奏真宗至道三年十一月997年11月8日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续资治通鉴》卷一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昨七月二十五日所进封章,为言地震之灾,是彰下动之象。
臣经宿思虑,以其事非外人所可得而知,非大臣不可与之议;
臣达旦忧惧,以所奏请陛下且留中不出,乞陛下与大臣略言。
至二十六日,再上封章。
所贵谨密,未审陛下曾以其事与大臣评议否?
不知大臣曾闻其事为陛下商较否?
今地震之灾渐见,下动之象已萌。
臣见银台司诸道奏报,自九月初至冬节前,申奏贼盗不少。
今不一一具奏,虑烦圣聪,且据其可言者一二而言之。
九月四日施州奏,群贼四百馀人惊劫人户。
十月七日滑州奏,有贼四十馀人过河北
十五日卫州奏,有贼七十馀人过河北
十九日绛州奏,垣曲县贼八十馀人杀县尉成柄。
西京奏,十月二十三日,有贼一百五十三人入白波兵马都监廨署,并劫一十四家,至午时,夺州船往垣曲,至河阳巩县界。
濮州奏,群贼入鄄城县
单州奏,群贼入归恩指挥营。
济州奏,群贼劫金乡钜野县郭十九家。
永兴军奏,虎翼军贼四十馀人劫永兴南庄。
今月二日西京奏,王屋县贼一百馀人,白高渡溃散军贼六十馀人;
七日陕府奏,集津镇群贼六十馀人,并惊劫人户,至午时乘船下去峡石县,群贼自河北渡过河南
八日西京奏,草贼见把截土壕镇,官私往来不得。
岂有京师咫尺而群盗如此,边防宁静而叛卒如是。
臣所谓地震之灾渐见,下动之象已萌,臣为陛下忧之。
臣每见宣命指挥,以诸处奏报,但令巡检使臣掩捕,但令巡检地分袭逐;
而安之讨之,未见其嘉谋,备之禦之,未见其远虑。
若其势渐盛,而有谋者与之为谋,其力难制,而思乱者济之为乱,乃是国家失于早图,乃是朝廷失于轻事。
今地震之灾渐见,陛下何不早谋而杜其渐;
下动之象已萌,陛下何不熟虑而防其萌?
七月所奏,望再取披详,今所奏望必垂听信。
防其萌正在今日,杜其渐不可失时。
近京盗起既如此,向西民困又如彼。
杨允恭请置粮草车三千辆,要推车兵士一千人;
卢之翰两状奏乞自京支拨钱四十五万贯;
度支灵州五月下旬,米每升一贯文。
要车子运粮,是边上仓廪素无储备矣;
请自京支钱,是关右帑库素无积蓄矣;
奏米每斗十贯文,即灵州军民今已饿殍矣。
未审朝廷惜灵州有何所得?
灵州有何所失?
若因力役未息而中原难起,制禦失宜而外方变生,实谓所得不如所失也。
今陛下宜精于所虑,断在不疑。
若惜灵州必然有益于国家,即乞明降敕书,晓谕天下,使天下知之;
灵州必然有损于国家,亦乞明降敕榜晓谕,使天下知之。
晓谕之意,以苏息万民为意;
取舍之谋,以优恤万民为谋。
令边敌知取舍之谋,使中外知损益之理,示朝廷之大体,表王道之至公,此所谓陛下修德以禳地震之灾,此乃是陛下早图以防下动之象。
若贼势渐盛,民患未除,而谋虑之不深,剪灭之未得,被贼辄据州郡,僭称公侯,河北仓廒能先占取,河西部落来与结连,百姓力役之未休,四方观望而相效。
此事非细,系社稷之安危,此策非轻,系朝廷之治乱。
今庙堂之上,必有嘉谋;
枢轴之间,必有善计。
若言小小寇盗,不劳圣虑忧虞,若以屡屡指挥,只令使臣捕逐,如此则群盗终难剪灭,如此则诸处终未平宁
若贼徒聚得三、二千人,径度淮南,往保吴、越,则运粮纲船不至京师矣;
若贼徒取得一、二州郡,善据要冲,则上供钱帛不充国用矣。
因此,则人情必有向背;
人情既有向背,则军情岂无动摇?
当此时,北敌辄来骚边,陛下不得不忧;
四戎辄来犯塞,大臣不得不惧。
臣今所言激切,不为身谋,所虑安危,实为国计。
魏廷式封驳状997年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咸平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今月二十六日受实封敕一道,为魏廷式封驳陈恕等不赴晡临还司敕。
其奏状云:「臣与田锡同共取旨,其田锡妄奏圣君,遂相矛盾。
臣奉圣旨,令独署名衔驳奏」。
奉敕:「宜令田锡详所奏,分析闻奏」。
右,臣昨二十二日于长春殿与魏廷式进呈劄子,臣未读劄子,先奏称魏廷式将断敕,取圣旨。
魏廷式遂将三司盐铁使陈恕等不赴晡临断了还司敕对御披读,又将《刑统》第一策于御前读曰:「礼者,恭之本;
恭者,礼之舆。
故《礼运》云『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考制度,别仁义』。
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恭之心,故曰大不恭」。
于是臣遂奏云:「御史中丞李惟清所奏,元无『大』字,祗称『有此不恭」』。
陛下遂取《刑统》看,并看元敕。
臣又奏「大不恭」有八条。
臣又奏曰:「臣按故事,凡制敕有未允当,即驳正其事,封还诏书,谓之封驳。
今此敕已断遣了」。
臣又奏:「臣昨日与魏廷式商量,此敕缘是断了敕,然不敢坚执。
张鉴是臣亲情,虑魏廷式有所疑,今日须至于陛下当面敷奏」。
臣又奏曰:「臣于法律不熟,魏廷式本是法科成事。
臣乞祗令魏廷式自驳奏」。
寻蒙陛下谓魏廷式曰:「祗卿独自驳奏」。
又再谓魏廷式曰:「卿自驳奏」。
臣又奏曰:「魏廷式法寺定断元条,若陛下宽减其罪,所贵恩归陛下」。
臣之所奏,陛下必一一记得。
魏廷式称臣「妄奏圣君」,所奏安敢辄妄?
魏廷式又称臣「遂相矛盾」。
臣缘所见与魏廷式所见不同,所以不敢与之同驳奏,以此魏廷式奏臣「遂相矛盾」。
臣与魏廷式勾当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岂敢与之矛盾?
魏廷式所见与臣所见同,即臣方敢与之同封驳;
魏廷式所见与臣所见不同,即臣岂敢与之同封驳?
臣谬因文学,偶忝科名,幸以遭逢,骤尘华显。
效官史阁,但阅图书;
供职掖垣曾知制诰
典谟之事,则尝闻之;
刑律之书,未尝学也。
八月八日閤门受敕,差臣与魏廷式同职勾当,敢不尽忠于陛下,敢不共力于同官。
实非妄有奏陈,辄相矛盾。
仰祈圣鉴,俯察愚诚。
太宗谥册至道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 · 温仲舒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
至道三年岁次丁酉八月癸巳朔二十八日庚申,哀子嗣皇帝臣某谨再拜稽首言:臣闻天地之大莫能形容,圣神之功无所拟议。
然而圆方之象,必取于强名,尧舜之称盖从乎节惠
伏惟大行皇帝承天立极,执象临人。
其生也感大电之精,其出也应真人之运。
声身为律度,道德作藩篱。
若日月之明,无幽不烛;
如江海之量,无大不容。
爰自历数在躬,大横叶繇,旧疆来复,尽有江吴,戎辂亲征,旋平汾晋,皆出于睿断,运以圣谋,系象不能赜其微,鬼神不能窥其奥。
视宇宙于掌握,得英雄于彀中。
宅诸夏以制四维,坐明堂而觐群后。
髽首贯胸之类,接武于藁街;
景星甘露之祥,叠书于册府
在宥天下,二十二年
当是时也,灵台偃伯,象阙悬书;
瓯脱弛禁,县道率化;
物无疵疠,岁有顺成
积粟腐于太仓,丰财溢乎内帑
材官剑客,皆六郡之豪;
分阃登坛,尽万人之敌。
自历代以来,未有若斯之盛者。
于是赐民酺饮,展礼藉田。
被衮冕于泰坛,躬俎豆于清庙。
幸成均而视学,屡睹横经;
纪延阁以垂文,尝缅睿思。
若乃生知多艺,天纵聪明。
洒草隶之华,得琴棋之绝,擅弧矢之妙,洞玄释之微,皆作世模楷,出人意表。
岂力学之攸及,寔振古之未闻。
大哉邈乎,不可得而论也。
然犹日慎一日,虽休勿休,温颜以尽下情,虚己以延谠议。
一夫不获,纳隍之虑每深;
万邦有罪,在予之责尤切。
至若省去徽号,汉后之不言圣也;
杜绝田猎,玄元之虑发狂也;
屏藻井之饰,夏禹之卑宫也;
念黄沙之枉,成汤之祝网也。
有一于此,犹谓之圣,况兼是数者乎!
方将鸣鸾东夏,检玉介丘,而天祸忽临,仙驾长往。
群臣咽绝,愿赎以身;
百姓哀穷,如丧厥考。
顾惟寡昧,虔奉丕图,荒疚哀迷,惧不克荷。
今因山甫毕,同轨咸臻,敢荐大名,爰稽载籍。
博士礼官之公议,宰衡庶尹之舆情。
定谥于南郊,得请于上帝。
谨遣摄太尉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吕端,奉宝册,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
恭惟圣灵,诞膺茂典。
锡兹纯嘏,俾盛业之无疆;
播厥鸿休,垂永代而不朽。
呜呼哀哉(《宋大诏令集》卷九。又见《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一二。第二册第一○六九页)
据《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八,此册文为温仲舒撰。
真宗皇帝论进善去恶疏至道三年九月 北宋 · 刁衎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宋史》卷四四一《刁衎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
臣闻:天下,大器也;
群生,众畜也。
治大器者执一以正其度,保众畜者齐化以臻其原。
故至人谓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又曰:王乘地而总万物,以用人也。
则知万乘之尊,一人之位,等天地之覆焘,若日月之照临,可不慎思虑以安民,系惨舒而被物!
所以尧、舜笃善道以垂化,而民谓之所天;
桀、纣怀凶德以害世,而民谓之独夫。
则君之于民,善恶有如是之验;
民之于君,毁誉有如是之异。
陛下纂图兹始,布政惟新,所宜上顺天心,下从人欲,进善以去恶,避毁而来誉。
遵唐、虞之治,斥辛、癸之乱,私赏无及于小人,私罚无施于君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开谏诤之门,塞谗佞之口,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无以春秋鼎盛而耽于逸游,无以血气方刚而惑于声色。
太祖之勤俭。
太宗之惠慈,答天地敷锡之意,保祖宗艰难之业,则周成、汉文二宗之美,不可同年而议拟也。
请弃灵州至道三年十二月 北宋 · 李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东都事略》卷一二六、《宋史》卷二六六《李至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二、《宋元通鉴》卷九
伏以河湟之地,夷夏杂居。
往者唐都长安,密迩京邑,陷复盟叛,不常其事。
古先圣王置之度外,唯驱除而已,亦何必使礼义之乡,竭膏血以奉无知之俗,较其胜负哉!
且贼继迁蠢尔贼类,骚动疆埸,然脐不足以弭怒,擢发不足以数罪。
然圣人之道,务屈己含垢,以安万人,盖所损者小,所益者大耳。
臣不敢广引前史上烦圣聪,直以唐宪宗时一事明之。
王承宗据镇阳叛命,邀旄钺未获,潜使客刺武元衡,伤裴度,其为罪逆大矣,而宪宗以百姓之故,下诏雪之。
伏自先帝厌代,陛下肇位,赦继迁之罪,厚推赐与;
降尺一之诏,慰其反侧;
命一介之使,谕以绥怀。
此时中外之人,皆曰陛下以元元为念,不以大憝介意,斯实元和之君,不能远过。
臣料彼胁从,亦厌兵久矣,茍朝廷舍之不问,待之如初,以厚利啖之,以重爵悦之,亦安敢迷而不复,讫于沦胥哉?
至于灵州,自郑文宝为国生事,致朝廷旰食,怀西顾之忧,关辅生灵,困转输之役。
积骸满野,十室九空,饿殍满城,边氓尽没。
岿然空壁,老我师徒,而张颐待饲者不下五千,送粮四十万而止获六万。
此则求欲固守,不可得也。
臣料继迁若急攻不已,则城危可知,今缓而来者,意欲竭我财用,困我民力,堕彼之计也。
当此之时,若不能改弦易辙,则前日之患未艾也。
请粗言之:乡者郑文宝绝其青盐,不入汉界,禁其粒食,不及蕃夷,使彼有辞而我无谓,此之失策,虽悔何追。
于是熟户之人,亦同叛涣。
今若禁止,不许通粮,恐非制敌怀远,不战屈人兵之意也。
且兽穷则搏,鸟穷则啄,若乘秋入寇,伺隙窥边,则朝廷安可不发兵以禦之?
师兴矣,必竭刍粮,关辅之人又不堪命,辗转东夏,则怀、孟西洛,亦无聊生。
陛下何不深思远虑,防未萌之患?
臣尝见唐田承嗣久拒王命,代宗念百姓无辜罹患,每含忍之。
初兴师讨伐,元载、王缙闻魏州盐价高,请于要路加兵守捉,禁盐入彼,以弱其人。
代宗曰:「朕意与卿全殊,卿欲禁盐,朕欲开路纵盐入,承嗣一人负朕,魏州百姓何辜?
朕为之主,不能恤养,致使兵战涂炭,有愧良深,焉得更扼喉命,以重其祸」!
寻而承嗣抗表,束身归朝。
臣谓陛下宜行此事,以安边境,使其族类有无交易,售盐以资其利,通粮以济其命,彼虽蕃夷,必翻然向化,互相告谕,皆感恩服德,背逆助顺,则继迁小子,孤而无辅,又安能为我蜂虿哉?
灵州不可坚守,万口同议,非臣独然,皆以为移朔方军额于环州,亦一时权道也。
且彼之户口四千有馀,今则不盈数百矣,彼之租课四十五万二千有馀,今则无孑遗矣,安可复守之?
俟我民庶完葺,圣德广被,流沙、葱岭皆为内地,何止朔方一郡哉!
或曰:「灵州者,咽喉之地,西北要冲,安可弃之,反为敌有」?
臣应之曰:凡谓咽喉者,必金城汤池,屯兵积粟,四出以邀之,多方以扼之。
今则闭壁而已,自固不暇,何咽喉之有哉!
且螫手断腕,事非获已,盖所保者大。
况继迁之众,行逐水草,居无定所,岂有如汉兵守陴,必不然矣。
又曰:「设使灵州既弃,必为继迁所据。
若且耕且战,足食足兵,或求请无厌,苦为应副;
或事势转大,何以枝梧」?
臣又对曰:假如灵州不弃,何以绝其求请,何以弱其事势?
且邀朔方而取张浦,求请已多;
蓄战马而聚甲兵,事势已大。
但诸蕃和则事势弱,事势弱则求请绝,故臣前谓使其族类有无交易,售盐以资其利,通粮以济其命。
使曲在彼而直在我,问有罪而罚有名,天地亦所不容,鬼神亦所共怒,继迁不日当自灭亡,何耕战兵食之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