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西狭颂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二
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徼外来庭,面缚二千馀人,年谷屡登,仓庚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厄笮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霣坠得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君践其险,若涉渊冰,叹曰:《诗》所谓「如集于木,如临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则为设备,今不图之,为患无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馔烧破析,刻刍磪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欢踊,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曰:
赫赫明后,柔嘉惟则。克长克君,牧守三国。三国清平,咏歌懿德。瑞降丰稔,民以货殖。威恩并降,远人宾服。馔山浚渎,路以安直。继禹之迹,亦世赖福。
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时府承右扶风陈仓吕国字文宝,门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故从事议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齐,故从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华,故从事主簿上禄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禄张亢字惠叔,故从事功曹下辨姜纳字元嗣,故从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玮甫,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下辨道长广汉汁邡任诗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𨚗皇甫彦字子才(碑拓本,又见《隶释》四,无「丞右扶风陈仓吕国」以下十二人名。)。
诣阙上疏 东汉 · 襄楷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七
臣闻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尧、舜虽圣,必历象日月星辰,察五纬所在,故能享百年之寿,为万世之法。臣窃见去岁五月,荧惑入太微,犯帝坐,出端门,不轨常道。其闰月庚辰,太白入房,犯心小星,震动中耀。中耀,天王也。傍小星者,天王子也。夫太微天廷,五帝之坐,而金火罚星扬光其中,于占,天子凶;又俱入房、心,法无继嗣。今年岁星久守太微,逆行,西至掖门,还切执法。岁星木精,好生恶杀,而淹留不去者,咎在仁德不修,诛罚太酷。前七年十二月,荧荣惑与岁星俱入轩辕,逆行四十馀日,而邓皇后诛。其冬大寒,杀鸟兽,害鱼鳖,城傍竹柏之叶有伤枯者。臣闻于师曰:「柏伤竹枯,不出三年,天子当之」。今洛阳城中人,夜无故叫呼,云有火光,人声正言宣,于占亦与竹柏枯同。自春夏以来,连有霜雹及大雨雷,而臣作威作福,刑罚急刻之所感也。
太原太守刘质、南阳太守成晋,志除奸邪,其所诛剪,皆合人望,而陛下受阉竖之谮,乃远加考逮,三公上书,乞哀质等,不见采察,而严被谴让。忧国之臣,将遂杜口矣。
臣闻杀无罪,诛贤者,祸及三世。自陛下即位以来,频行诛伐,梁、寇、孙、邓,并见族灭,其从坐者,又非其数,李云上书,明主所不当讳,杜众乞死,谅以感悟圣朝,曾无赦宥。而并被残戮,天下之人,咸知其冤,汉兴以来。未有拒谏诛贤、用刑太深如今者也。
永平旧典,诸当重论,皆须冬狱,先请后刑,所以重人命也。顷数十岁以来,州郡玩习,又欲避请谳之烦,辄托疾病,多死牢狱。长吏杀生自己,死者多非其罪,魂神冤结,无所归诉,淫厉疾疫,自此而起。昔文王一妻,诞致十子,今宫女数千,未闻庆育。宜修德省刑,以广《螽斯》之祚。
又七年六月十三日,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扶风有星陨为石,声闻三郡。夫龙形状不一,小大无常,故《周易》况之大人,帝王以为符瑞。或闻河内龙死,讳以为蛇。夫龙能变化,蛇亦有神,皆不当死。昔秦之将衰,华山神操璧以授郑客,曰「今年祖龙死」,始皇逃之,死于沙丘。王莽天凤二年,讹言黄山宫有死龙之异,后汉诛莽,光武复兴。虚言犹然,况于实邪?夫星辰丽天,犹万国之附王者也。下将畔上。故星亦畔天。石者安类,坠者失势。春秋石五陨宋,其后襄公为楚所执。秦之亡也。石陨东郡。今陨扶风,与先帝园陵相近,不有大丧,必有畔逆。
案春秋以来,及古帝王,未有河清及学门自坏者也。臣以为河者,诸侯位也,清者属阳,浊者属阴。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诸侯欲为帝也。太学,天子教化之宫,其门无故自坏者,言文德将丧。教化废也。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今天垂异,地吐妖。人厉疫,三者并时,而有河清,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之,以为异也。
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乾吉神书,不合明听。臣闻布谷鸣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贱而言忠。臣虽至贱,诚愿赐清闲,极尽所言(《后汉·襄楷传》。案《水经·济水篇》注引《续汉书》有「延熹九年,襄楷上疏」,即此书之后半,但小异耳,今不录。)。
制 其十二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一
工商不得进仕(十六年六月甲午。已上并《隋书·文帝纪下》)。
简励学徒诏(仁寿元年六月乙丑)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庠序,开进仕之路,伫贤俊之人。而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隋书·文帝纪下》)。
立舍利塔诏(仁寿元年六月乙丑)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并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给一人,薰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山者,于当州内,清静寺处,建立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见在僧。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以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正丁及用库物,率土诸州僧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内史令豫章王臣暕宣(《广弘明集》□□□□《金陵梵刹志》,「分道送舍利」下云,先往蒋州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
生日海内断屠诏(仁寿三年五月癸卯)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三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但风树不静,严敬莫追,霜露既降,咸思空切。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隋书·文帝纪下》)。
舍利感应记 隋 · 王劭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一
皇帝昔在潜龙,有婆罗门沙门来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沙门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后皇帝与沙门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少或多,并不能定。昙迁曰:「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于是始作七宝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一切神明还来。其后周氏果灭佛法。隋室受命,乃兴复之。皇帝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故于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之像焉」。皇帝皇后于京师法戒尼寺造连基浮图,以报旧愿,其下安置舍利。开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绕露槃,赫若冶炉之焰。其一旬内,四度如之。皇帝以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也。岁岁于此日,深心永念,修营福善,追报父母之恩。故延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净三十处,各起舍利塔。皇帝于是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坐之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乃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薰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诸沙门等各以精舍奉舍利而行。初入州境,先令家家洒埽,覆诸秽恶,道俗士女,倾城远迎。总管、刺史、诸官人,夹路步引。四部大众,容仪齐肃,共以宝盖幡幢,华台像辇,佛帐佛舆,香山香钵,种种音乐,尽来供养。各执香华,或烧或散,围绕赞呗,梵音和雅,依阿含经舍利入拘尸那城法,远近翕然,云蒸雾会。虽盲躄老病,莫不匍匐而至焉。沙门对四部大众,作是唱言。至尊以菩萨大慈,无边无际,哀悯众生,切于骨髓。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又引经文种种方便,诃责之、教导之,深至恳恻,涕零如雨。大众一心合掌,右膝著地。沙门乃宣读忏悔文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敬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一切贤圣:僧弟子蒙三宝福祐,为苍生君父,思与一切民庶,共建菩提。今欲分布舍利,诸州起塔,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为弟子及皇后、皇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内外官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诸佛,十二部经甚深法藏,诸尊菩萨,一切贤圣,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一切众生,发露忏悔」。于是如法礼拜,悉受三归。沙门又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普为一切众生,发露无始以来,所作十种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是罪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间,短寿多病。卑贱贫穷,邪见谄曲,烦恼妄想,未能自寤。今蒙如来慈光照及,于彼众罪,方始觉知,深心惭愧,怖畏无已,于三宝前,发露忏悔,承佛慧日,愿悉消除,自从今身,乃至成佛,愿不更作此等诸罪。大众既闻是言,甚悲甚喜,甚愧甚惧,铭其心,刻其骨,投财贿衣物,及截发以施者,不可胜计。日日共设大斋,礼忏受戒。请从今已往,修善断恶,生生世世,常得作大隋臣子,无问长幼华夷,咸发此誓,虽屠猎残贼之人,亦躬念善。舍利将入函,大众围绕填阍,沙门高捧宝瓶,巡示四部。人人拭目谛视,共睹光明,哀恋号泣,声响如雷,天地为之变动。凡是安置处,悉皆如之。真身已应,灵塔常存,天下瞻仰,归依福田,益而无穷矣。皇帝以起塔之旦,在大兴宫之大兴殿庭,西面执圭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百六十七人,幡盖香华,赞呗音乐,自大兴善寺来居殿堂。皇帝烧香礼拜,降御东廊,亲率文武百僚,素食齐戒。是时内宫东宫,逮于京邑,茫茫万宇,舟车所通,一切眷属人民,莫不奉行圣法。众僧初入,敕使左右,密夹数之,自显阳门及升阶。凡数三遍,常剩一人。皇帝见一异僧,曷槃覆膊,以语左右曰:「莫惊动他,置之尔去」已重数之,曷槃覆膊者果不复现。舍利之将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兴,必有感应」。其后处处表奏,皆如所言。
雍州于仙游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岐州于凤泉寺起塔,将造函,寺东北二十里,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小大平整。因取之,以作重函。于是大函南壁,异色分炳,为双树之形,高三尺三寸,茎如雪白,叶如玛瑙。北壁东壁,有鸟兽龙象之状。四壁皆有华形,左旋右转。其后基石渐变,尽如水精。沙门道璨,图此双树之象,置于许州,叶尽变为青色。明年,岐州大宝昌寺写得陕州瑞相图,置于佛堂以供养,当户大像,三吐赤光,流出户外。于是户外十佛像,及观世音菩萨,亦频放光。半旬之内,天华再落。
泾州于大兴国寺起塔,将造函,三家各献旧磨好石,非界内所有,因而用之,恰然相称。
秦州于静念寺起塔,先是寺僧梦群仙降集,以赤绳量地,铁橛钉记之,及定塔基,正当其所。再有瑞云来覆舍利。是时十月雪下,而近寺草木,悉皆开华。舍利将入函,神光远照,空内又有赞叹之声。
华州于思觉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有五色光气,去地数丈,状若相轮,正覆塔上,数十里外遥望之,则正赤上属天。舍利下讫,云雾复起,瑞雪飞散,如天华著人衣,久之而不湿。
同州于大兴国寺起塔,舍利宿于近驿。天夜雨,明旦舆行,云日迎之开朗,入自南门,而城北雨如故。既至寺,又阴雨。临入函,日乃出。众色光相,绕日如轮光。是寺僧慧真,梦见圣入,顶有圆光,明照天地,来自西方,入门而立。及舍利舆至,无故止于其所,因定塔基焉。十二月八日夜,有五色圆光,从基而上,遍照城内,明如昼日,五十里咸见之。明年四月,白光起于塔西,流照塔东,良久乃灭。
蒲州于西岩寺起塔,九月二十六日,舍利在治下仁寿寺,其夜堂内光明如昼。二十八日定基,明日地大震,山大吼,岩上有钟鼓之声。十月七日,舍利将之栖岩,地又动。八日舆登山,从者千数。大风从下而上,因风力,俄倾至于佛堂。其夜浮图上有光长数尺,乍隐乍显,至于十馀瓶内,亦有光五道散出,还敛入瓶。又有二光,并大如钵,出于西壁,合为一道,流入塔基,食顷乃灭。俄而复出,流入于堂。山顶亦有大光,照二百里,远望者皆言烧山。九日夜,又有二光绕浮图,其一流照西谷,其一流照南谷。十二日,堂内又有光,状如香炉,流至浮图露盘,移时乃灭。其夜露盘上又有光,或散或聚,皆似莲华,移更乃灭。十三日夜,浮图上又有光,如三佛像,并高尺,停住者久之。十四日夜,有光三道,从堂而出,其一直上天,其一流于东北,其一状如楼阙,赫照州城。自朔至望,寺及城内,常闻异香,桃李杏柰多华,人采之以供养。舍利入函之夜,又有光再从塔出,圆如大镜,诸光多紫赤,而见者色状不必同,或云如大电,或云如燎火,其都无所见者十二三。有妇人抱新死小儿来乞救护,至夜便苏。遇光照以愈疾者非一。诸州皆有感应,而西岩寺最多,盖由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也。
并州于旧无量寿寺起塔。舍利初在道场,大众礼拜,重患者便得除。起塔之日,云雾昼昏,至于已后,日乃朗照,五色云来之舍利。舍利将入函,放光,或一尺,或五寸,有无量天神,各持香华,幢幡宝盖,遍覆州城。
定州于恒岳寺起塔。有一异翁来礼拜,施布一疋,负土数笼,人问其姓字而不答,忽然失之。此地旧无水,开皇三年初营寺,其西八里白龙渊,忽东流而过。作役罢,水便绝。及将起新塔,水复大流。
相州于大慈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建塔之明年八月,光天尼寺僧写得陕州瑞相图,置于佛堂,神光屡发如电。又有五色云盖,正临堂上,一日四见焉。又有白云,状如林木,雰雨金华。其花之状,形如大蝶,色似青琉璃,翱翔而下,乃腾虚而去。明年正月,寺内又雨天华。
郑州于定觉寺起塔。舍利将至,寺东有光,如大流屋,入至佛堂前而没,舆到此处,无故自止。既而定塔基于西岸,其东岸旧舍利塔,有三光西流,入于基所。寺僧设二千人齐供,然而万馀人食之不尽。一瓮饭出八十盆,馀食供寺众二百人,数日乃尽。舍利将入函,四面悬幡,无风而一时内向。
嵩州于闲居寺起塔,人众从舍利者万馀。有兔逆坂走来,历舆下而去。天时阴云,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亳州于开寂寺起塔,界内无石,舍利至,便于三处各得一成磨方石,一似函而无底,乃合而用之,不须改凿。掘塔基至槃石,有二浪并夹之。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汝州于兴世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泰州于岱岳寺起塔,舍利至州,其夜岳庙内有鼓声。天将晓,三重门皆自辟,或见三十骑从庙而出,盖岳神也。舍利自州之寺,未至数里,云盖出于山顶,五色而三重,白气如虹,来覆舍利,散成大雾,沾湿人衣。其状如垂珠,其味如甘露。自旦至午,雾气乃敛而归山,分为三段,乍来乍往,如军行然,盖亦岳神之来迎也。于是瓶内有声,放光高丈馀,食顷乃灭。人审视之,见琉璃内金瓶盖自开,瓶口有寸光如箸,炯然西指,虽急转终不回。如此经八日。将八函,光遂散出,还入金瓶,云雾复起。有童子能诵法华经来礼舍利,遂烧身于野,以供养焉。明年二月六日,泰山神鼓竟夜鸣,北听则声南,南听则声北,东西亦如之。
青州于胜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磐石,自然成大函,因而用之。及舍利将入,瓶内有光,乍上乍下。
牟州于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欻现于道。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隋州于智门寺起塔,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龟,七日甘露降于石桥旁之杨树,有黑蜂无算来绕之。八日旦大雾,舍利将之寺,天便开朗,历光化县。忽见门内木连理,过杨树之下,甘露五道,悬流沾洒舆上,既而沈阴。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神龟色状特异,有文在其腹,曰王兴。州使参军献之,日日开匣,欲视其头,而缩藏不可见。敕使著作郎王劭审检,龟便长引颈足,恣人反转,连日如之。乃见有文在其头,曰上大王八十七千万年。皇帝亲抚视之,入于怀袖,自然驯狎。放诸宫沼及草内,还来直至御前,每放辄如之。
襄州于大兴国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扬州于西寺起塔,州久旱,舍利入境,其夜雨大洽。
蒋州于西霞寺起塔,邻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宝盖幡花映满寺,众悉执花香出迎。及舍利至,如所梦焉。
吴州于大禹寺起塔,舍利凡五度江,风波不起。既至寺,放青黄赤白之光。获紫芝,高二尺馀,四茎共三盖。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苏州于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晋司徒王珣琴台。掘得砖函银合子,有一舍利浮之钵水,右转四周。舍利初发州,天降雨,未至寺,日便出。乃有杂色云临舆而行,徘徊不散,至于塔所。空里有音乐之声。既而天又阴晦,舍利将下,云暂开,舍利入函,云复合。先是寺内凿石井,井吼二日。盖舍利将来之应也。
衡州于衡岳寺起塔,沙门奉舍利自江陵水行二千馀里,四遇逆风,愿定便定,四乞顺风,皆如所欲。初掘基融峰,上有白云阔二丈馀,甚整直,来临基所,右旋三匝乃散。既而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桂州于缘化寺起塔,舍利未至城十馀里,有鸟千数,夹舆行飞,入城乃散。舍利将入塔,五色云来覆之。
番州于洪杨乡崇杨里之灵鹫山寺起塔,掘得宋末所置石函三。其二各有铜函,感二小银像,其一有银瓶子,盛金瓶,疑(本)有舍利,今乃空矣。既而坑内有神仙云气之像。昔宋主刘义隆之时,天竺有圣僧求那拔摩将诣扬都,路过灵鹫寺,谓诸僧曰:此间寻有异瑞,兼直王者登临,徵应建立,终逢菩萨圣主,方大修弘。其年冬,果有群燕,共衔绣像,委之堂内。及齐主萧道成初为始兴太守,游于此寺而起白塔。陈天嘉三年,寺内立碑,其文也如此。圣主修弘,验于今日。
交州于禅众寺起塔。
益州于法聚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廓州于法讲寺起塔,舍利初发京下,宿于临皋,沙门梦失舍利。是夜廓州有光高数丈,从东方来入寺,右绕佛塔,照及城楼,内外洞朗,遥望者疑烧积薪,光渐西流,食顷乃没。及定塔基,正当光没之所。又有香气,氛氲异常。
瓜州于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州虽不奉舍利,亦请众僧行道。有一异鸟,来集梁上,意似听经,不惊不动,一夜一日乃下,止于读经之床。人人赞叹摩𭢃,又擎之以行道。法师于佛前为之受戒,良久乃去。
隋州典签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尽释其囚,千里期集,无一违者。隋州人于涢水作鱼狱三百,既见舍利,亦悉决放之。馀州若此类盖多矣。
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于齿下得舍利。皇后亦然。以银碗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须臾忽见有两,右旋相著。二贵人及晋王昭豫章王暕蒙赐蚬,敕令审视之,各于蚬内得舍利一。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远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献焉。皇帝曰:何必皆是真。诸沙门相与椎试之,果有十三玉粟。其真舍利,铁穴甲而无损(《广弘明集》十七)。
贺常州龙见表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一
臣某言。臣闻圣人作而万物睹。神灵滋而百宝用。是以飞龙御天。五云胜彩。潜龙涵池。四海夷波。轩帝由其受图。太昊以之为纪。莫不游泳宫沼。騑服舆銮。玉牍丹文。与会昌而契合。金绳绿错。候休明而降祥。伏惟皇帝陛下道极上苍。功成下武。重光焕箓。体睿凝图。至德充于两仪。大孝刑于四表。网地张天之谓武。制礼裁乐之谓文。惟几惟深。运神枢而不测。无为无事。致宝历于平分。故能网络九重。琢磨三代。溥天之下。用至道而不知。怀生之伦。荷大造而无谢。于是湛恩洋溢。休气氤氲。上格天。下漏泉。不私其照。日月为之扬彩。不爱其道。鳞介所以腾文。神物有徵。于斯不忒。伏见常州别驾终文英表称。所部晋陵县尉信都叔卿等七人。以六月十三日于县城南云雨之际。见有青龙。长数十丈。大八九围。久之乃没。谨按熊氏瑞应图曰。有仁圣君子在外不肖斥退则见。惟皇作极。感而遂通。惟德动天。无远不应。是使四灵嘉瑞。叶千祀之登期。五色荣光。高万古之灵贶。方且以兹嘉祉。造类云亭。颂其徽猷。归功清庙。岂与夫鱼生露鼎。蔡上荷心。竹苇凝珠。晨昏合璧。校其优劣。何可同年而语哉。臣等运偶明时。预闻灵庆。不任凫藻之至。
大周故宣威将军杨君碑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公讳令一。字令一。太州仙掌人也。隋司徒观王之元孙。周孝明高后之归孙。今司卫卿之元子。维有隋接三统。建万国。我高祖以同姓为王。维皇周敦九族。叙百官。我诸杨以外戚而贵。公体元黄之纯粹。承河山之丕绪。孝乎内炳。忠焉外均。性与天和。道合仁爱。收恤孤老。分产疏属。泰于周施。约于妻子。加以乐善而好学。降尊而容众。能辩乐和。思柔酒德。容止可度。温温如也。文章可观。彬彬如也。泉英皎穆。当世硕士。与之游焉。而曰君子。若夫汉魏舅族。有恩泽之封。公卿门子。有良家之侍。公浮云世禄。匪石儒风。究乎王道之纪纲。明乎人事之终始。年十九。举进士高第。授潞州参军。转干牛冑曹。迁洛阳尉。从班次也。居无何。拜朝散大夫。行通事舍人。俄而加太中大夫检校天官员外郎。夫行人之在周礼。方国是接。公修其政令。帝曰余嘉。郎官之著汉仪。列宿是应。公司其典故。时称邦则。国家左贤右戚。一武一文。以公地望羽仪。寄深虎旅。除宣威将军行右卫翊府郎将。僶俛从事。非其好也。初公时为郎也。辽戎悖虐。作患幽冀。皇上燠休下人。故我有神兵之役。选达权靡盬之吏。佐猛毅维城之师。乃下制以公为兵曹焉。实有密赞军政。独飞长策。岂云卒乘辑睦。戎机式序。若此而巳哉。俾雷霆飙动。剿慝殿邦。威元菟。怀黄龙。马未汗而狄尽。人未疲而兵戢者。公与有力也。及班师振旅。册勋踰时。帝用咨有司之违古。念有功之未禄。将迂德命霈多勤有日矣。方当翼大化增三光之明。熙天秩垂九德之声。昊天不惠。厉气流行。如何斯人。胡不眉寿。年四十一。圣历元年夏六月辛丑。遘疾而卒。呜呼哀哉。梁木未施。予道不究。呱呱稚嗣。仰号苍穹。哀哀严亲。惴临泉谷。遐迩寮旧。暨乎钦风未识之徒。罔不尽朋悲而辈欷矣。天子悯焉。吊之以玉册。赠之以锦衾。偫公伤焉。诔德于素旆。图休于青史。粤乙卯。假葬于合宫县平乐乡之北阜郭门十里邙山西。冈峦万古之阡。都邑九原之地。隧寄新陇。魂怀故域。藐是诸孤。未遑归葬。平生志事。孰巳焉哉。厥弟五人。比才连誉。曰践一献一循一惟一尚一等。因心则友。世称万石之闺门。死丧之戚。吾见伯淮之兄弟。佥曰我图后事。日月除乎哉。龟云此地。陵谷居乎哉。乃布哀友生。记词怀旧。迹德表墓。示之来昆。其铭曰。
洪河南注。少华西峙。氤氲灵会。生此君子。生此君子。维国之纪。宣慈惠和。礼乐文史。敦锡宗类。汲扬美否。勤然济物。若不由已。克明从训。诞敷厥美。修词北阙。润色东里。挥翰文昌。列星顺晷。交戟禁卫。为王爪士。允文允武。翁归是比。畴曰禦寇。谂军北鄙。攘狄黄龙。济师苍兕。将王元默。繄公是恃。帝懿乃勋。将图膴仕。仇仇执宪。不我力以。役役大劳。未受多祉。景命无禄。洪基中。父兮葆鬓。孤兮稚齿。孔怀靡及。凡伯萃止。陟彼邙山。邱墟岁磥。荒草无际。偫哀所起。于嗟杨侯。托居此矣。沕潏绵曼。德音之美。久客思乡。永怀桑梓。
故括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冯公神道碑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金之为宝。百鍊而惟精。玉之称德。久幽而不昧。圣人美焉。君子比焉。可铄也。不可夺其刚。可毁也。不可污其洁。伟哉冯公。秉斯操矣。公讳昭泰。字遇圣。长乐人也。说学于古史。岂不闻舅氏之厥初乎。毕公建德于周。毕万大名于魏。别封之裔。遂氏冯城。秦则丞相并时。汉则将军重世。积仁钟庆。王者郁兴。閒晋南浮。因燕北号。家变成国。为天下雄。勋业竞五伯之先。子孙齐二王之后。公即昭成皇帝之十代孙也。高祖大将军随州刺史长山公谦。以寇恂之才。翊戴周武。曾祖兵部尚书左仆射魏国公世基。以曹参之力。经济隋文。大父尚书左丞检校御史大夫少府监扬州长史安昌公长命。以佳吏之名。勤劳王室。考仁。高亮无禄。子道不究。故公幼而袭安昌公焉。清明激澈。标格峻竖。夏翟耿介。无矫饰于韦弦。寒松青冥。不受令于霜雪。专经睹奥。习法精理。起家左奉裕。改让贤府果毅。换文州司马。为酷吏所陷罢官。久之。调荣州长史。属城慢法。按而绳之。入计会府。仇家横讼。明敕杖其愬者。迁公宋州司马。朝廷翕然。知有王法。复假右台侍御史江南道廉察使。类会高等。加朝散大夫。进潞州长史。堆岸受湍。独醒见嫉。转湖州长史。公束湿不回。聚蚊交讪。贬为饶州司马。未行。降使详覆。拜鄂州刺史。制曰。卿志气刚劲。操履贞洁。历佐藩条。咸有声称。诘奸纠缪。不避强禦。苦节清威。若淩霜雪。顷因谗毁。遂有贬降。使者案问。皎然明白。俾从优奖。特加宠命。其在江夏。异政风行。入为太子家令兼知内外铸钱事。国泉是殷。盗鋊乃绝。河朔淫雨。帝思作乂。俾公检校邢州刺史。散有赒无。人忘歉岁。帝乃玺书劳焉。其旨曰。卿忠于事君。以临下。忘私徇公之美。歌谣所载。擒奸摘伏之奇。吏人攸仰。虽陈朔之贬黜邪慝。王业之斥除贪残。无以加也。一郡清静。副朕意焉。其后以戚累移睦州刺史。复为偫小所谮。左授泉州司马。未之任。又贬荣州司马。公砥节荒服。天高听卑。旋除温州长史。俄复旧阶。拜括州刺史。水国瀸洳。告疾言归。景龙三年六月十三日。终于苏州之逆旅。春秋六十有五。正人叹息。旧莅伤感。公清白传家。信义高世。门有奇士。室无长物。夫其善于钩距。长于衿带。法严令峻。人宽吏急。当官而行。不避谗慝之口。除恶务本。不求恺悌之誉。出入从宦。十有六职。以谤获贬者五。洗谤特迁者四。不曰忠乎。将无悔于九死。不曰直乎。焉往而不三黜。故人谢而名益著。迹远而风可怀也。皇上志其持法不挠。赠大理卿。本其坐树无言。谥之曰节。窀穸之事。一以官供。哀荣之礼。被于存没。是时天子严谒山陵。训人追孝。推恩庶物。泻泽幽泉。公长子少府监绍正。次子给事中绍烈。并构层堂。仰延荣赠。乃赠公工部尚书。君子曰。孝必锡类。忠则不坠。臧孙达其有后乎。郑公业为不亡矣。夫人琅琊君。左相邢公及善之女。垂拱二年三十六而夭。后夫人彭城君。鸿胪卿善因之孙女。景龙三年五十有五而逝。所谓齐姜昭前。邦媛辉后。碧树先落。悲同孙楚之妻。红兰渐苞。贵在冯勤之母。以开元十八年十月壬寅。葬我节公于长安县高阳原。夫人王氏刘氏祔焉。礼也。长子绍正。少府监。第四子绍忠。未仕。第五子绍烈。御史中丞。孝乎二连之心。思崇三绝之美。魏主来顾。赏幼妇之碑。秦师不侵。尊死士之垄。扬名称伐。道远乎哉。铭曰。
古之志士。忠不违难。倬哉冯公。矫此云翰。嚣嚣偫小。彼何足算。屡困忠直。天下改观。经用百年。穷达相半。贻庆二子。双承天涣。严严大理。人命是悬。圣朝表赠。王道无偏。六卿冬官。百工攸序。韩棱虽没。龙泉可许。邱陵鼓舞兮改谷移山。岁月奔波兮有去不还。惟德音与颂石。传不朽于人閒。
陈情表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某言。臣伏奉今月十三日制。銮驾闰九月十日幸长安。陛下东封礼还。西宾系望。喁喁品物。不独耆老。属黄壤年丰。翠华时迈。制书爰降。恳愿咸达。相聚忻跃。不知所裁。迹諠路衢。声溢歌颂。若臣者。奉辞轩屋。萦疾镐京。常恐先犬马填沟壑。朝闻既获。瞑目犹生。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弥旷旬深。官曹事缺。乞解见职。罄陈前表。又伏奉今月五日敕。以留司务闲。不妨医疗。所请辞官不须者。臣志不动天。身何容地。周章惭悸。惶骇战慄。退则恩被羽翼。德均造化。臣之不敢止也。进则匍匐罕遂。支羸籋然。臣之不能任也。臣所进退失守。涕洟呜咽。宜其重请骸骨。岂可虚荣省署。窃以鸿私俾疗。成贷特矜。日夜翘清跸之途。炎凉近素秋之节。臣希眇视跛履。手之足之。觊凭渥以还魂。辄延慈而待罪。不胜悚跃怖惧之切。谨附起居使朝议郎右补阙内供奉臣李邻奉表以闻。臣无任云云。
大唐蕲州龙兴寺故法现大禅师碑铭 盛唐 · 李适之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
古之圣人。乘时迭用。赞神道。立人伦。所以为理者也。理之为极。故受之以无为。昔之真人。归根去羡。探有物。入无穷。所以为久者也。久几乎息。故受之以实际。于是大雄有作。大觉无边。常乐常往。不生不灭。鉴阿僧而示开辟。传法印而逾绳契。映明月而小元珠。位轮王而卑五帝。去圣日远。多门互出。名数棼丝。言说滋蔓。粤有绍兴法宝。超诣真宗。由密意而致清凉域。秉圆照而入空寂舍。无闻无示。非穿非凿。断诸委曲。直见本源。其事业有如此者。我大师其人也。禅师讳法现。弋阳人。本名法显。避中宗庙讳。于是改焉。即双峰忍禅师门人也。俗姓宣氏。出自周宣王。盛于元魏代。禅师仪表端严。眉宇森秀。人相具足。梵音清畅。乘运而应数。随方而立表。以济南浮之人。以嗣东山之业。初母在孕。不喜荤辛。及诞之后。每以沙上。戏为佛塔。志学之岁。远方访道。年十有九。爰就薙落。始配住福田寺。其后以选。更隶龙兴寺焉。后因捧盂上堂。逢一神僧。颜赤如醉。语师曰。汝可名法显。因忽不见。年满受具。遂以此名。年二十五。次因寺事。差往鄱阳。所憩之家。皆同旧识。或云宿昔梦师之来。仪服宛如所见。设供养者。皆蒙诱掖。阖门尽里。同发菩提心。尔时鄱阳大旱。师为受戒二千馀人。事毕天晶无云。其夜雨雪盈尺。随缘利物。殊类齐感。在舟则异鳞呈质。使渔者收纶。登陆则困鹿求哀。而猎者束矢。所过古寺废塔。虽独而止。猛兽恶龙。山精木魅。毒气生烟火。众魔成军阵。坦若虚舟。莫能恼害。至永淳岁。有三婆罗门寄金银珠宝于师。复置床箦。而归西域。其后有贼劫房。惟此诸宝独在。出入三载。主乃东来。各以还之。封缄如故。母氏遣师。预修已墓。寺前南岭。地为吉祥。掘皆巨石。不可开动。已经数日。师意弥专。忽有一人。来诣掘所。作礼既毕。出一编书与师。遂云为师穿墓。观其用状。殆非人功。信宿掘成。不知所在。开其留书。乃菩提达摩之论也。及筑坟傅土。每夕有猛兽蹋迹如杵。倏然墓成。经一十八年。母何氏。寿八十有六。既耆而艾。无疾而终。师庐于坟所。遂经二载。形体臞瘠。仅能识者。每有人潜献牛乳。其味凝厚。众疑有异。后加验问。莫知所从。尝置碗佛前。乃成舍利。旬日之后。碗中有声。沃而涤之。金光浮出。连珠成贯。色有似榴者。其后渐多至百馀粒。他州造塔者。皆来请之。分与而去。夫其异应。不可思议。乃菩提之示现者矣。大易云。神道设教。然则至人无迹。至化无名。万缘尽空。一切不动。此皆善灵扶护。示相云为。因感而来。无幽不兆。咸莫知其所以。岂我师之意乎。徒观远众响臻。偫疑景附。惟分请益。波回山积。有迷有达。或饥或渴。禅师发以希声之音。现以随缘之相。如振风之过众窍。似膏雨而成百谷。至有求明义学。谈说人天。三论饮其辨才。九部矜其理窟。及乎对询真赜。不觉神醉大巫。舍筏靡旗。废讲焚疏。因而退密。专至摄心。有初地弟子左相兼兵部尚书李适之。往以先君佐蕲。瞻言归省。因得礼尊仪于密座。委弱质于专门。持心苦体。不舍昼夜。寻遘私艰。重集于蓼。无怙可恃。创钜衅穷。负土坟傍。泣血庐次。大师哀其劬顿。假以梯航。引于煨烬之区。拔于冤毒之海。其后皇图复禹。重构维城。神龙之中。玺书再降。授朝请大夫。旋追赴京辇。禅师遂敷宰官之义。强弟子以行。虽间阔积年。而诲诱无远。属有东信。至自蕲春。方承八年讳问。其说最后功德。恨不亲闻付嘱。是用触绪悲凉。复次使者言。师以开元八年六月初。于本寺精舍结跏趺坐。积十三日。不更饮食。无复烦恼。因禅不解。便入无馀。春秋七十有八。是日云物变异。香气晦合。池水自黑。林鸟皆悲。座前白莲枯卷。堂后列柏凋瘁。四部雷动。三界霔泣。或绝于地。或诉于天。呜呼慈母。忍弃穷子。一定以来。全躯不坏。发长肤软。红爪丹唇。经今二十年。竟不敢迁闭。近日薄加香漆。四众供养如生。故知不尽之明。与劫代而相弊。应见之相。岂坚林之可焚。徒徵梦幻之言。莫见去来之迹。然则建之于常空有。立之于不皦昧。难可以智知。孰能以识识。住持强固。永为宗极。以适之心存遗偈。力荷慈缘。髣髴矿铄。依稀火传。摛其勿照之曜。著以忘言之筌。敢申颂元德。以昭播人天。其词曰。
皇矣能仁。宏宣妙觉。彼上人者。是为禅族。继体前圣。传灯后学。舟梁爱河。掎拔情岳。肇允光相。翻飞度门。偈传心极。神授名尊。霰零严戒。盗入重昏。穷鱼脱泉。困兽还魂。独绝人代。蒸在林野。魔属不神。善缘来假。乳似糜献。编同圯下。度无量人。实无度者。诸行圆满。庶类知归。往虚来实。遇病为医。大云澍雨。惠日扬辉。事复无事。机反于机。我于往昔。天方荐瘥。彷徉推极。荼毒谓何。孰承最上。密受居多。未究深海。旋惊尺波。变异潜惑。悲忧断绝。皆发大怖。遍身见血。深入静思。义开形闭。当知恒住。敢告非灭。
扬州司马李公墓志铭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公讳并。字某。赵郡高邑人也。在昔咎繇谟明。元元道德。武安之功。秦人息甲。广武之略。淮阴东面。魏则中书为荩臣。齐则常侍参佐命。左丞声动邻邦。著明哲于周隋。水部才冠时伦。资训迪于忠孝。国朝则蒲州之仁政。赵州之懿德。赵州生晋阳尉讳希远。道崇位卑。钟庆身后。官婚人物。为山东上族。五百馀年矣。公少孤。以经明行修登第。直崇文馆。授雍邱尉。属国家升中泰山。县当驰道。徵责万计。临事无违。居至卑而不折。当大务而不挠。外兄许公苏尚书颋。特亲重之。秩满。考六经。览偫书。手抄二百卷。观其大义。历交城尉。无何。丁内艰。柴毁终礼。授榆次尉。裴尚书胄先为太原尹。廉察河东。引公在幕。贤者知劝。不仁者惧。既而从调。朝廷诏有司精求令长。公以崇璧之姿。钟彝之重。屈为萧令。邑临古汴之冲。每岁为害。公因租之集。两税一石。置于水滨。治之为防。水不败稼。萧人赖之。徐方歌之。则政之利人。馀可知也。选授太原府法曹参军事。大都阜殷。嚚讼填积。公镜其诈实。皆叶厥中。太原国之北门。枕扼夷夏。属狂胡首乱。悉众来攻。公抚弦登陴。左右军师。完城池。溃凶丑。有力焉。诏加朝散大夫。迁太子洗马。拜右谕德。进阶正议大夫。东宫图书亡逸。有司命公留北部蒐访焉。淮南节度故相崔尚书圆表公为扬州右司马(世系表作左司马)。将任以州政。方祖道。遘厉而终。享年六十六。广德二年六月十三日也。长子规。前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次子觐。故沂州沂水县丞。次子觌。故太原府榆次县尉。次子岘。前汾州平遥县丞。幼子观。前左监门卫率府兵曹参军事(世系表称长子岘庐江令次子规寿州刺史三子觐四子觌幼子观官阀不同次序亦异)泣血茹悲。哀号万里。求仁者之助。于江湖奉迎裳帷。于太原归安洛汭。礼罔不备。某年月日。窆于某原。礼也。规有公遗风。国之才臣。尝为晋州。吏职中外。宣力王室。闻于天下。公其不亡矣。公有文有武。简而能肃。不伐其劳。推其美于人。神明质高。嶷如山阜。味道于老庄。还性于禅慧。每涉危必免。阽患无伤。冥然礼顺。疑若灵助。盖德之所至者也。呜呼。位不尊。寿不遐。时耶命耶。华于公诸从雁行。为公所知。感规之孝。祗述盛烈。以慰诸孤之心。其铭曰。
贵为侯伯。来日赫赫。百夫之特。所称者德。神锡纯嘏。道无违者。淮南镇扬。为右司马。尝莅萧人。萧人以淳。尝掾太原。功宣北藩。艾绶银章。大夫之尊。春秋匪懈。荣于寝门。宜其永世。天胡降戾。仁而有子。哀号万里。维嵩之隅。维汾之涘。我卜我筮。寿宫修止。与天无期。宁极于斯。子孙百代。拜手于斯。
朝散大夫使持节都督容州诸军事守容州刺史兼侍御史充本管经略招讨制置等使谯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戴公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维贞元五年夏四月。容州刺史经略使侍御史谯县男戴公至部之三月。以疾受代。回车瓯骆。六月甲申。次于清远峡而薨。春秋五十八。明年正月庚申。返葬于金坛玉京原之旧封。宜叙世德。以识幽穸云。公讳叔伦。字幼公。本谯国人。其先在宋为公族。于汉为儒宗。东汉则有司徒涉。西晋则有司农𨔵。𨔵后南渡。始居丹徒。八叶至宋临湘侯明宝。明宝曾孙梁左丞皓。皓元孙皇德州司士好问。公之曾王父也。王父修誉。父慎用。皆自縻天爵。不顾翘车。传次君之礼文。尽通奥旨。师安道之晦德。尤恶知名。故世风纯庆。及公而发。公早以词艺振嘉闻。中以材术商功利。终以理行敷教化。师履素王之训。周旋君子之儒。淑声休问。苾芬四畅。初抠衣于兰陵萧茂挺。以文学政事。见称萧门。文本菁华。而长于比兴。粲为采章。锵如珩璜。鼓钟于宫。累辟大府。分命于计相也。则为湖南河内留后。自秘书正字三迁至监察御史。曳裾于贤王也。则为湖南江西上介。由大理寺司直再转至尚书祠部郎中。其阜人成化也。则东阳一同之人沐旬岁之治。抚人饫三年之惠。容人被踰月之教。夔人闻诏而欢。承讣而哀。不及蒙其泽。历官十一。而云安不书。所至之邦。必刻金石。始在转运府也。董赋于南荆。会蜀将杨琳。拥徒阻命。诏书告谕。初无革志。宵引锐卒。劫胁使臣曰。归我金币。可以纾死。公山立不挠。勇生于仁。端其词气。强于师旅。暴叛知感。乞盟于公。黎明。率其徒西向拜泣。指期诣阙。冢臣列状。天子召对。而推功于府。不伐其劳。时谈翕然。勇让具举。其在临川也。清明仁恕。多省费方略。蜀郡崇儒之化。南阳均水之法。精力区处。民以便安。田壤耕辟。狱犴清净。居一年。玺书褒异。就加金紫。未几而有容州之拜。且都督府所治。列城十三。训戎抚俗之任。招徕式遏之寄。非通方明略。无以威怀。盖皇慈所轸。先于柔远。方将布恺悌于夷落。致风俗于休嘉。议者以九伯二男。可跂而至。天则不吊。末如之何。君直清笃厚。博物通理。有大学之明诚。大雅之疏达。静如渊泉。动如镆干。不缁不磷。与令闻终始。起布衣儒服。位视方隅。归全之日。才具祭器。去国见麾幢之盛。返葬备裧輤之仪。列松槚于旧封。展牲牢于新荐。哀荣之礼。乡党称焉。初公娶京兆韦氏。永州刺史采之女。继室以博陵崔氏。殿中侍御史殷之女。皆淑明柔嘉。不幸早世。允子曰郅曰邡。年甫及龀。哀如成人。公仲兄新城长伯伦。以予夙承公欢。且有遗托。既不获让。是用直书。铭曰。
信都九江,文礼章章。
百代弥光,司徒佐汉。
司农匡晋,乃炽而昌。
世无违德,时有通塞。
或行或藏,克生容州。
贵为诸侯,其道直方。
政成中和,播为颂歌。
化被二邦,列爵疏土。
灿烂龟组,鸾声锵锵。
宜享繁祉,以媚天子。
今也则亡,还葬故里。
仙山之趾,德音不忘。
长安主簿李君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
君讳少安。字公和。陇西成纪人。自元魏仆射文穆公冲而下。为西州冠族。或位不充者。必以令德闻。曾祖仲进。皇宣州司马。祖侨。河南府渑池县令。父愔。朝议大夫宗正丞。赠濮州刺史。君即濮州第三子。敏信宽绰。笃于行义。方举孝廉。偶为所亲者荐授冀州阜城县尉。既非所好。终不屑就。王黔中础之持节廉问也。表为推官。转支使。历左武卫冑曹参军大理评事。用诚直赞佐。夷落之人宜之。府除。至京师。转三原县尉。筦中书甲库。考绩四居上第。迁长安主簿。二陵复土之重。比岁会同。辇毂之下。储峙无违。典司厩置。肃给安静。尹守以为能。方受代而复表留一岁。御史府察视者数荐君自代。君方勇于退。故朝命未及焉。元和三年三月乙酉。感疾不起于长安兴化里第。享年五十。君温仁孝友。喻义循理。恢恢然有君子之度。齿位皆屈。而知者叹焉。夫人荥阳郑氏。太仆少卿叔规之女。仁而不寿。先是君元兄柳州刺史捐馆舍。请君襄事。閒关勤远。閒一岁有嗒然之痛。丧服甫除。俄启手足。噫。以积善之家。而丛不淑如是。纠纆之数。其可问耶。嗣子拭授等。号奉輤车。以夏五月景申。祔于东都颍阳县之某原。礼也。音徽永昧。志义相伦。情殷中外。年同甲子。濡涕操管。铭于墓门。铭曰。
族之盛兮,才之令兮。
才知命兮,俄大病兮。
葬者藏兮,颍之阳兮。
志邱荒兮,杳茫茫兮。
季冬荐献太清宫词文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元和二年岁次丁亥十二月甲寅朔二十六日己卯。嗣皇帝臣稽首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元天元皇大帝。伏以今年司天台奏。正月三日祀上帝于南郊。佳气充塞四方。温润祥风微起。庐州申连理树一株。彰义军节度使进白乌一。郑滑观察使奏瑞麦五科。司天台奏六月五日夜镇星见。河阳节度使进白雀一。荆南节度使申连理树一本。山南西道观察使申嘉瓜一枚。司天台奏六月十三日夜老人星见。河南府申芝草两茎。司天台奏冬至日佳气充塞。瑞雪祈寒者。臣嗣承丕图。肃恭寅畏。祖宗垂庆。佳瑞荐臻。虔奉祯祥。伏深祇惕。今时惟元律。节及季冬。仰荐明诚。敬率恒典。谨遣摄太尉司徒平章事杜佑荐献以闻。谨词。
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某言。臣母刘氏。今月十三日忽患瘖风发动。状候非常。今虽似退。犹甚虚惙。惊惶忧苦。不知所图。臣惟一身。更无兄弟。侍疾尝药。难阙须臾。伏乞圣恩。停臣所职。今臣见在家扶侍。其官吏等并已发遣讫。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夙夜兢惶。惟思答效。至诚至恳。天眷所知。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以开塞重轻之务。加焦劳忧灼之怀。虽欲徇公。无由枉志。况忠孝同道。臣子之心。许国诚切于死生。报恩忍忘于顾复。进退穷蹙。昧死上陈。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无任惶惧恳倒呜咽之至。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 唐 · 刘轲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且曰。闻夫子斧藻偫言旧矣。讵直专声于班马。能不为释氏董狐耶。抑岂不闻贞观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来旨云。三藏事迹载国史及慈恩传。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为兴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阳。年岁寖远。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长庆初。有衲衣僧昙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国寺三教谈论大德内供奉赐紫义林。修三藏忌斋于寺。斋众方食。见塔上有光。圆如覆镜。道俗异之。林乃上闻。乃与两街三学人共修身塔。兼砻一石于塔。至三年修毕。林乃化遗言于门人令检曰。尔必求文士铭之。检泣奉遗教。直以铭为请。非法允之冢嫡。谁何至此乎。轲三让不可。乃略而铭之。三藏讳元奘。俗陈姓。河南缑氏人。曾父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惠英。长八尺。美须眉。魁岸沈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属隋季失御。乃从高祖神尧于晋阳。俄又入蜀。学摄论毗昙于基暹二法师。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学成实于赵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者。无不贯综矣。初中国学者。多以实相性空。通贯偫说。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鱼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罗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汇。各有攸处。曾未暇也。大遍觉乃兴言曰。佛理圆极。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且法显智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梦法师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贞观三年。忽梦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承足山。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廓澈无际。觉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贵臣以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及统师大臣等尊以师礼。王亲跪于座侧。俾法师蹑肩而上。资赠甚厚。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以廿四封书。通屈支等廿四国。献花缯五百疋于可汗。称法师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其所历诸国。为其王礼重。多此类也。自尔支提梵刹神奇灵迹。往往而有。法师皆沥诚尽敬。耳目所得。孕成多闻。与夫世称博物者。何相万耶。详载如传。惟至中印度𨚗烂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详仪注者引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既入谒。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讯所从来。曰自支𨚗。欲依师学瑜伽论。法藏闻则涕泗曰。解我三年前梦金人之说。伫尔久矣。遂馆于幼日王院觉贤房第四重阁。日供担步罗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称是。其尊敬如此。法师既名流五印。三学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师号法师为摩诃天。小乘师号解脱天。乃白大法藏请留之。法师曰。师等岂不欲支𨚗之人开佛慧眼耶。不数日。东印度王拘摩迎法师。戒日王闻法师在拘摩处。遣使谓拘摩曰。急送支𨚗僧来。拘摩曰。我头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诸国。乃怒曰。尔言头可得。可将头来。拘摩惧。乃严象军二万。船三万。与法师同溯殑伽河。筑行宫于河北。拘摩自迎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𨚗僧何不来。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见法师。接足尽敬。且曰。弟子闻支𨚗国有秦王破阵乐。乃问秦王是何人。法师盛谈太宗应天顺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为支𨚗主。因令法师出制恶见论。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请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门婆罗门等。兼十八国王。观支𨚗法师之论。凡十八日。无敢当其锋者。戒日知法师无留意。厚以象马橐装饯法师。又以素謺印书使达官送法师。所经诸国。令兵卫达汉境。法师却次于阗。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还。太宗特降天使迎劳。仍制于阗等道送法师。令燉煌迎于流沙。鄯部迎于沮沫。时帝在洛阳。敕西京留守梁国公元龄备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颁诸寺帐舆花幡。送经于宏福。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陈列法师于西域所得经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马负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倾都士女。夹道鳞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几俱𦙁矣。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因广问雪岭已西诸国风俗。法师皆备陈所历。若指诸掌。太宗大悦。谓赵公无忌曰。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今法师出之更远。时帝将征辽。法师请于嵩之少林翻译。太宗曰。师西去后。朕为穆太后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师方开贝叶。廿年秋七月。法师进新译经论。仍请制经序。并进奉敕撰西域记十二卷。太宗美法师风仪。又有公辅才。俾法师裼缁褐袭金紫。法师因以五义褒扬圣德。乞不夺其志。遂问瑜伽十七地义。太宗谓侍臣曰。朕观佛经。犹噡天望海。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师愿力。亦朕与公等宿殖所会。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笔自写。太宗居庆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师。命宏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偫寮读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宫。又制述圣记及菩萨藏经后序。太宗因问功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残毁。缁伍殆绝。太宗自此敕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皇太子宣令。请法师为慈恩上座。仍造翻经院。备仪礼自宏福迎法师。太宗与皇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执香炉。目而送之。至寺门。敕赵公英中书令褚引入。于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百戏于庭而还。廿三年夏四月。法师随驾于翠微宫。谈赏终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风殿。高宗即位。法师还慈恩。专务翻译。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高宗恐功大难成。令改用砖塔。有七级。凡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宫方妊。请法师加祐。既诞。神光满院。则中宗孝和皇帝也。请号为佛光王。受三归。服袈裟。度七人。请法师为王剃发。及满月。法师进金字般若心经及道具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法师与佛光王发于驾前。既到馆。于积翠宫终译发智婆沙。法师早丧所天。因扈从还访故里。得张氏姊。问茔垄已平矣。乃捧遗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给。备丧礼。尽饰终之道。洛下道俗赴者万馀人。释氏荣之。三年正月。驾还西京。敕法师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师先朝所重。礼敬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锡赉无虚日。法师随得随散。中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译犹未备。众请译焉。法师以功大恐难就。乃请于玉华宫翻译。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于肃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总廿万偈。法师汲汲然常恐不得卒业。每厉译徒。必当人百其心。至龙朔三年方绝笔。法师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事毕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为亲身物。门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发此言。法师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门人元觉梦一大浮图倒。法师曰。此吾灭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纶。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俱𦙁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又造素像十俱𦙁供养悲敬上油各万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乃与寺众辞。三称慈尊。愿生内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问云。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闻法师疾作。御医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帝哀恸。为之罢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窦师伦令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柩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馀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伤圣情也。法师长七尺。眉目若画。直视不顾。端严若神。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虽滕兰澄什康会竺护之流。无等级以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经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盖莫详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来。
入自圣胎,出于凤堆。
大业之季,龙潜于并。
孺子谒帝,与兄偕行。
神尧奇之,善果度之。
不为人臣,必为人师。
师法未足,自洛徂蜀。
学无常师,鸟必择木。
迹穷夷夏,更讨身毒。
寺入烂陁,师遇尸罗。
王逢戒日,论得瑜伽。
瑜伽师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数,玺抽圣绪。
我握其枢,赤幡仍竖。
名高曲女,归我真主。
主当文皇,臣当蔡梁。
天下贞观,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护是付。
付得其人,经纶彬彬。
梵语华言,胡汉相宣。
台臣笔受,御膝前席。
积翠飞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扬于王庭,百辟流咏。
三藏慰喜,灵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无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脱屣玉华,升神睹史。
发棺开殓,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气清。
修塔者谁,林公是营。
门人令捡,实尸其事。
铭勒塔旁,捡真法子。
曲赦东京及河北见禁德音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二、《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一
门下:朕适当盛夏,雨泽稍愆,切虑刑狱之间,或有淹滞,轻系小罪,虚致淹留。方属炎蒸,宜加钦恤,其东(云云)。
武成王庙从祀神像事诏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二、《宋会要辑稿》礼一六之六(第一册第六八六页)
其武成王庙从祀神像,齐相管仲宜塑像升于堂,魏西河太守吴起宜画像降于庑。馀依昭等议外,并从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