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書類
易類
春秋類
四書類
孝經類
之说即刘筠之说也然刘筠之议婉而明不若贾昌
朝之言严而正
岳氏愧郯录珂前辩南北郊妄意以礼之大者与常
礼异折衷古今以俟博识及考 元丰六年十月庚辰
太常丞吕升卿所奏则先庙后郊当时亦尝有议之
者反覆其论可谓至当而迄不见于用则盖有弗便
乎今虽欲力行 …… (第 26b 页)
有天下者莫重乎享帝臣历考载籍不闻为祀天致
斋乃于其间先享宗庙者也独有唐天宝之后用田
同秀之言立老子庙号曰太清宫是岁将行郊祀以
二月辛卯 先躬享焉祠用青词馈用素馔 (第 27a 页)
甲午 又亲
享于太庙 (第 27a 页)
丙申 乃有事于南郊终唐之世奉而行之
莫知其非虽论者以为失礼然考其初致斋之日乃
(第 27a 页)
辛卯 享于太清宫 (第 27a 页)
丙申 殆 (第 27a 页)
五日 乃得雍容休息 (第 27a 页)
以见上帝也今陛下致斋 三日 其一日于大庆殿而
用其 (第 27b 页)
二日 三行礼焉古之大祀未有不斋 (第 27b 页)
三日 而敢
与神明交者故经曰斋 (第 27b 页)
三日 (第 27b 页)
一日 用之犹恐不敬 (第 27b 页)
二
日 伐鼓何居盖先王之于祭祀之斋如此其谨也今
陛下行礼于天兴殿才斋一日尔其之太庙与郊宫
也前祀之一日皆 …… (第 27b 页)
七世圣神俨在清庙朝廷不特讲岁时亲行之礼而
因以享之此非臣之所闻也臣愚以谓今郊礼宜如
故事致斋于大庆殿 二日 径赴行宫其宫庙亲享并
乞寝罢或车驾必欲至太庙即乞止告太祖一室以
侑神作主之意撤去乐舞以尽尊天致斋 …… (第 28b 页)
入如常仪如此则祀天享亲两得其当矣珂案先庙
后郊苏文忠轼尝引书武成證为周礼而珂固疑其
即变礼以为常矣升卿谓古之大祀未有不斋 三日
而敢与神交者考之武成 (第 29a 页)
四月丁未 祀于周 (第 29a 页)
越
三日
(第 29a 页)
庚戌 柴望大告武成虽礼之变犹必历 (第 29b 页)
三日 而
后柴望则升卿之言岂非明据然珂谓升卿之论庙
享岁五大享而临其一乃杀礼也非备礼也行庙享
之时则 …… (第 29b 页)
言则其初点馔之际执事者徒再倡酒齐之目而已
于以验其名殊而实一也尝读周礼正义颇疑酝法
不明古制难复考之通鉴长编 元丰六年十月甲申
光禄卿吕嘉问言光禄掌酒醴祠祭樽罍相承用法
酒库三色法酒以代周礼所谓五齐三酒恐不足以
上称陛下崇祀 (第 34b 页)
之意近于法酒库内酒坊以酝酒法
式考之礼经五齐三酒今醅酒共齐 冬 (第 34b 页)
二十五日
春 (第 34b 页)
十五日 夏十日拨醅瓮而浮蚁涌于面今谓之
拨醅岂其所谓泛齐耶接取拨醅其下齐汁与滓相 (第 34b 页)
上称陛下崇祀之意近于法酒库内酒坊以酝酒法
式考之礼经五齐三酒今醅酒共齐冬以二十五日
春秋十五日 夏 十日拨醅瓮而浮蚁涌于面今谓之
拨醅岂其所谓泛齐耶接取拨醅其下齐汁与滓相 (第 34b 页)
上称陛下崇祀之意近于法酒库内酒坊以酝酒法
式考之礼经五齐三酒今醅酒共齐冬以二十五日
春秋十五日夏 十日 拨醅瓮而浮蚁涌于面今谓之
拨醅岂其所谓泛齐耶接取拨醅其下齐汁与滓相 (第 34b 页)
将今谓之醅芽岂其所谓醴齐耶既取醅芽置篘其
中其齐葱白色入焉今谓之带醅酒岂其所谓盎齐
耶 冬 (第 35a 页)
一月 春秋 (第 35a 页)
二十日 (第 35a 页)
夏 (第 35a 页)
十日 醅色变而微赤岂其
所谓醍齐耶 (第 35a 页)
冬 三十五日春秋 (第 35a 页)
二十五日 (第 35a 页)
夏 (第 35a 页)
十五日
外拨开醅面观之上清下沈岂其所谓沈齐耶今朝
廷因事而酝造者盖事酒也今踰岁成熟烝酝者盖
昔酒也同天节 (第 35a 页)
上寿照所供腊醅酒者皆 冬 醅夏成
盖清酒也此皆酒非所谓齐也是知齐者因自然之 (第 35a 页)
朝之言严而正
岳氏愧郯录珂前辩南北郊妄意以礼之大者与常
礼异折衷古今以俟博识及考 元丰六年十月庚辰
太常丞吕升卿所奏则先庙后郊当时亦尝有议之
者反覆其论可谓至当而迄不见于用则盖有弗便
乎今虽欲力行 …… (第 26b 页)
有天下者莫重乎享帝臣历考载籍不闻为祀天致
斋乃于其间先享宗庙者也独有唐天宝之后用田
同秀之言立老子庙号曰太清宫是岁将行郊祀以
二月辛卯 先躬享焉祠用青词馈用素馔 (第 27a 页)
甲午 又亲
享于太庙 (第 27a 页)
丙申 乃有事于南郊终唐之世奉而行之
莫知其非虽论者以为失礼然考其初致斋之日乃
(第 27a 页)
辛卯 享于太清宫 (第 27a 页)
丙申 殆 (第 27a 页)
五日 乃得雍容休息 (第 27a 页)
以见上帝也今陛下致斋 三日 其一日于大庆殿而
用其 (第 27b 页)
二日 三行礼焉古之大祀未有不斋 (第 27b 页)
三日 而敢
与神明交者故经曰斋 (第 27b 页)
三日 (第 27b 页)
一日 用之犹恐不敬 (第 27b 页)
二
日 伐鼓何居盖先王之于祭祀之斋如此其谨也今
陛下行礼于天兴殿才斋一日尔其之太庙与郊宫
也前祀之一日皆 …… (第 27b 页)
七世圣神俨在清庙朝廷不特讲岁时亲行之礼而
因以享之此非臣之所闻也臣愚以谓今郊礼宜如
故事致斋于大庆殿 二日 径赴行宫其宫庙亲享并
乞寝罢或车驾必欲至太庙即乞止告太祖一室以
侑神作主之意撤去乐舞以尽尊天致斋 …… (第 28b 页)
入如常仪如此则祀天享亲两得其当矣珂案先庙
后郊苏文忠轼尝引书武成證为周礼而珂固疑其
即变礼以为常矣升卿谓古之大祀未有不斋 三日
而敢与神交者考之武成 (第 29a 页)
四月丁未 祀于周 (第 29a 页)
越
三日
庚戌 柴望大告武成虽礼之变犹必历 (第 29b 页)
三日 而
后柴望则升卿之言岂非明据然珂谓升卿之论庙
享岁五大享而临其一乃杀礼也非备礼也行庙享
之时则 …… (第 29b 页)
言则其初点馔之际执事者徒再倡酒齐之目而已
于以验其名殊而实一也尝读周礼正义颇疑酝法
不明古制难复考之通鉴长编 元丰六年十月甲申
光禄卿吕嘉问言光禄掌酒醴祠祭樽罍相承用法
酒库三色法酒以代周礼所谓五齐三酒恐不足以
上称陛下崇祀 (第 34b 页)
之意近于法酒库内酒坊以酝酒法
式考之礼经五齐三酒今醅酒共齐 冬 (第 34b 页)
二十五日
春 (第 34b 页)
十五日 夏十日拨醅瓮而浮蚁涌于面今谓之
拨醅岂其所谓泛齐耶接取拨醅其下齐汁与滓相 (第 34b 页)
上称陛下崇祀之意近于法酒库内酒坊以酝酒法
式考之礼经五齐三酒今醅酒共齐冬以二十五日
春秋十五日 夏 十日拨醅瓮而浮蚁涌于面今谓之
拨醅岂其所谓泛齐耶接取拨醅其下齐汁与滓相 (第 34b 页)
上称陛下崇祀之意近于法酒库内酒坊以酝酒法
式考之礼经五齐三酒今醅酒共齐冬以二十五日
春秋十五日夏 十日 拨醅瓮而浮蚁涌于面今谓之
拨醅岂其所谓泛齐耶接取拨醅其下齐汁与滓相 (第 34b 页)
将今谓之醅芽岂其所谓醴齐耶既取醅芽置篘其
中其齐葱白色入焉今谓之带醅酒岂其所谓盎齐
耶 冬 (第 35a 页)
一月 春秋 (第 35a 页)
二十日 (第 35a 页)
夏 (第 35a 页)
十日 醅色变而微赤岂其
所谓醍齐耶 (第 35a 页)
冬 三十五日春秋 (第 35a 页)
二十五日 (第 35a 页)
夏 (第 35a 页)
十五日
外拨开醅面观之上清下沈岂其所谓沈齐耶今朝
廷因事而酝造者盖事酒也今踰岁成熟烝酝者盖
昔酒也同天节 (第 35a 页)
上寿照所供腊醅酒者皆 冬 醅夏成
盖清酒也此皆酒非所谓齐也是知齐者因自然之 (第 35a 页)
被以衮遂为定制大裘黑羔皮为之而缘以黑缯乃
唐制也
蕙田案大裘衮冕之说至农师乃定不可易
也
宋史神宗本纪 元丰六年十一月癸卯 加上仁宗英宗 (第 12a 页)
丙午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
礼 (第 12a 页)
元丰六年十一月四日 斋于南郊之青 (第 12a 页)
五日 冬 (第 12a 页)
也
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六年十一月癸卯加上仁宗英宗
谥丙午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
礼志元丰六年十一月四日斋于南郊之青城五日 冬
至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配是日帝服靴袍乘辇
至大次有司请行礼服大裘被衮冕以出至坛中壝门
外殿中监进大圭 …… (第 12a 页)
群臣称贺如常仪
礼部太常寺上亲祀仪并如南郊其摄事惟改舞名及
不备官其笾豆乐架玉币之数尽如亲祀是岁 十一月
甲辰 (第 14b 页)
冬至 祀昊天上帝以太祖配始罢合祭不设皇地
祇位
文献通考 (第 14b 页)
元丰六年冬至 郊祀昊天上帝以太祖配始
罢合祭不设皇地祇位先是枢密院陈襄等详定郊庙
礼文上言曰伏承圣意以天地合祭于圜 …… (第 14b 页)
之正诏令更定臣谨案周礼大司乐以圜钟为宫 冬日
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六变以祀天神以函钟为宫 (第 15a 页)
夏
日 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八变以祭地示夫祀必以 (第 15a 页)
冬
日 至者以其阳气来复于上天之始也故宫用夹钟于
震之宫以其帝出乎震也而谓之圜钟者取其形以象
天也三一之变( (第 15a 页)
圜钟为宫三变黄钟为角太/蔟为徵 姑洗 为羽各一变)合阳奇之
数也祭必以 (第 15a 页)
夏日 至者以其阴气潜萌于下地之始也
故宫用林钟于坤之宫以其万物致养于坤也而谓之 …… (第 15a 页)
函钟者取其容以象地也四二之变(函钟为宫太蔟为/角 姑洗 为徵南吕)
(为羽各/二变)合阴偶之数也又大宗伯以禋祀实柴槱燎祀
其在天者而以苍璧礼之以血祭沈薶副辜 …… (第 15b 页)
祭平帝从而用之故天地共犊礼之失自此始矣由汉
历唐千有馀年之间而以 五月 亲祠北郊者惟四帝而
已如魏文帝之太和周武帝之建德隋高祖之开皇唐
睿宗之先天皆希阔一时之举也然而随得随 …… (第 16a 页)
未遑釐正恭唯陛下恢五圣之述作举
百王之废坠臣以为己罢合祭则南北二郊自当别祀
伏望陛下每遇亲祠之岁先以 夏日 至祭地示于方丘
然后 (第 16a 页)
冬日 至祀昊天于圜丘此所谓大者正也然议 …… (第 16a 页)
劳今也斋居远仪卫繁用度广赐予多故虽三岁
一郊而犹或惮之况一岁而二郊乎必不获已则三年
而迭祭或如后汉以 正月 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或
如南齐以上辛祀昊天而次辛瘗后土不亦可乎臣窃
谓不然记曰祭不欲疏疏则怠夫三年迭 (第 16b 页)
祭则是昊天
大神 六年 始一亲祀无已怠乎记曰大事必顺天时二 …… (第 16b 页)
大驾卤簿之式以裁其繁冗
唯以至恭之意对越大祇以迎至和格纯嘏庶成一代
之典以示万世 又曰臣某等恭唯本朝 冬至 祀天南 …… (第 17a 页)
郊 夏至 祭地北郊每岁行之皆合于古犹以有司摄事
为未足以尽志于是三年一郊而亲行之夫三年一郊
而亲行之盖所谓因时 …… (第 17b 页)
恶池齐人将有事于太山必先
有事于配林所以然者先卑后尊之谓也臣等推古以
知今推诸侯以知天子欲乞每遇亲郊 七日 戒 (第 17b 页)
后三
日
宿之时宿太庙以告宿北郊以祭宿南郊以祀所以
先太庙者告祖为配也所以先北郊者先卑后尊也虽
然自北郊至南郊 …… (第 17b 页)
及太庙谓之五供唐因祀南郊即祀太/清宫及太庙谓之三大礼本朝三岁郊祀必先景灵宫)
(及太庙盖因前制然每岁 夏至 于北郊自有常祠祀兼/常岁有司摄事于南郊亦不合祭天地其合祭之意止)
(缘亲祀欲遍及尔若以亲祀欲遍及之则 …… (第 18a 页)
郊同时/告祭北郊自因旧仪亦不背违礼意近于可行伏乞更)
(赐参酌/施行)于是诏礼官讲求翰林学士张璪以为 冬至 祀 …… (第 18a 页)
天 夏至 祀地不易之理今祀地欲改用他月无所据依
必不得已宜于郊祀之岁 (第 18b 页)
夏至之日 盛礼容兴乐舞一
如南郊之仪命宰摄事而王存曾肇言今北郊常差中
书门下官乃冢宰之任乐舞之类亦开元开宝旧礼 …… (第 18b 页)
蕃釐泰元天也媪神地也又曰涓选休成天地并况此
天地同祀可以概见恐非是王莽始也议者又谓方丘
之祀 盛夏 不躬行宜选冢宰摄祀亦恐未必合古然终
不若天地合祭也乞且循旧制知礼院曾肇言今 (第 19a 页)
冬至
若罢合祭而 (第 19a 页)
夏至 又使有司行事则于父母天地之义
若有隆杀愿陛下遇亲祀南郊之岁以 (第 19a 页)
夏至日 躬款北
郊以合先王之制遂诏罢南郊合祭亲祀北郊并依南
郊仪如不亲祀上公摄事 (第 19a 页)
唐制也
蕙田案大裘衮冕之说至农师乃定不可易
也
宋史神宗本纪 元丰六年十一月癸卯 加上仁宗英宗 (第 12a 页)
丙午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
礼 (第 12a 页)
元丰六年十一月四日 斋于南郊之青 (第 12a 页)
五日 冬 (第 12a 页)
也
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六年十一月癸卯加上仁宗英宗
谥丙午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
礼志元丰六年十一月四日斋于南郊之青城五日 冬
至
至大次有司请行礼服大裘被衮冕以出至坛中壝门
外殿中监进大圭 …… (第 12a 页)
群臣称贺如常仪
礼部太常寺上亲祀仪并如南郊其摄事惟改舞名及
不备官其笾豆乐架玉币之数尽如亲祀是岁 十一月
甲辰 (第 14b 页)
冬至 祀昊天上帝以太祖配始罢合祭不设皇地
祇位
文献通考 (第 14b 页)
元丰六年冬至 郊祀昊天上帝以太祖配始
罢合祭不设皇地祇位先是枢密院陈襄等详定郊庙
礼文上言曰伏承圣意以天地合祭于圜 …… (第 14b 页)
之正诏令更定臣谨案周礼大司乐以圜钟为宫 冬日
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六变以祀天神以函钟为宫 (第 15a 页)
夏
日 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八变以祭地示夫祀必以 (第 15a 页)
冬
日 至者以其阳气来复于上天之始也故宫用夹钟于
震之宫以其帝出乎震也而谓之圜钟者取其形以象
天也三一之变( (第 15a 页)
圜钟为宫三变黄钟为角太/蔟为徵 姑洗 为羽各一变)合阳奇之
数也祭必以 (第 15a 页)
夏日 至者以其阴气潜萌于下地之始也
故宫用林钟于坤之宫以其万物致养于坤也而谓之 …… (第 15a 页)
函钟者取其容以象地也四二之变(函钟为宫太蔟为/角 姑洗 为徵南吕)
(为羽各/二变)合阴偶之数也又大宗伯以禋祀实柴槱燎祀
其在天者而以苍璧礼之以血祭沈薶副辜 …… (第 15b 页)
祭平帝从而用之故天地共犊礼之失自此始矣由汉
历唐千有馀年之间而以 五月 亲祠北郊者惟四帝而
已如魏文帝之太和周武帝之建德隋高祖之开皇唐
睿宗之先天皆希阔一时之举也然而随得随 …… (第 16a 页)
未遑釐正恭唯陛下恢五圣之述作举
百王之废坠臣以为己罢合祭则南北二郊自当别祀
伏望陛下每遇亲祠之岁先以 夏日 至祭地示于方丘
然后 (第 16a 页)
冬日 至祀昊天于圜丘此所谓大者正也然议 …… (第 16a 页)
劳今也斋居远仪卫繁用度广赐予多故虽三岁
一郊而犹或惮之况一岁而二郊乎必不获已则三年
而迭祭或如后汉以 正月 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或
如南齐以上辛祀昊天而次辛瘗后土不亦可乎臣窃
谓不然记曰祭不欲疏疏则怠夫三年迭 (第 16b 页)
祭则是昊天
大神 六年 始一亲祀无已怠乎记曰大事必顺天时二 …… (第 16b 页)
大驾卤簿之式以裁其繁冗
唯以至恭之意对越大祇以迎至和格纯嘏庶成一代
之典以示万世 又曰臣某等恭唯本朝 冬至 祀天南 …… (第 17a 页)
郊 夏至 祭地北郊每岁行之皆合于古犹以有司摄事
为未足以尽志于是三年一郊而亲行之夫三年一郊
而亲行之盖所谓因时 …… (第 17b 页)
恶池齐人将有事于太山必先
有事于配林所以然者先卑后尊之谓也臣等推古以
知今推诸侯以知天子欲乞每遇亲郊 七日 戒 (第 17b 页)
后三
日
先太庙者告祖为配也所以先北郊者先卑后尊也虽
然自北郊至南郊 …… (第 17b 页)
及太庙谓之五供唐因祀南郊即祀太/清宫及太庙谓之三大礼本朝三岁郊祀必先景灵宫)
(及太庙盖因前制然每岁 夏至 于北郊自有常祠祀兼/常岁有司摄事于南郊亦不合祭天地其合祭之意止)
(缘亲祀欲遍及尔若以亲祀欲遍及之则 …… (第 18a 页)
郊同时/告祭北郊自因旧仪亦不背违礼意近于可行伏乞更)
(赐参酌/施行)于是诏礼官讲求翰林学士张璪以为 冬至 祀 …… (第 18a 页)
天 夏至 祀地不易之理今祀地欲改用他月无所据依
必不得已宜于郊祀之岁 (第 18b 页)
夏至之日 盛礼容兴乐舞一
如南郊之仪命宰摄事而王存曾肇言今北郊常差中
书门下官乃冢宰之任乐舞之类亦开元开宝旧礼 …… (第 18b 页)
蕃釐泰元天也媪神地也又曰涓选休成天地并况此
天地同祀可以概见恐非是王莽始也议者又谓方丘
之祀 盛夏 不躬行宜选冢宰摄祀亦恐未必合古然终
不若天地合祭也乞且循旧制知礼院曾肇言今 (第 19a 页)
冬至
若罢合祭而 (第 19a 页)
夏至 又使有司行事则于父母天地之义
若有隆杀愿陛下遇亲祀南郊之岁以 (第 19a 页)
夏至日 躬款北
郊以合先王之制遂诏罢南郊合祭亲祀北郊并依南
郊仪如不亲祀上公摄事 (第 19a 页)
(也由汉历唐千馀年分祀者惟魏文帝之大和周武/帝之建德隋高祖之开皇唐玄宗之开元四祭而已)
(至宋郊祀皆合祭其不合祭者惟 元丰六年 一郊元/祐诏议北郊彼时群臣方议合祭之非哲宗以问辅)
(臣章惇曰北郊止可谓之社君子当不以人废言夫/国 …… (第 23a 页)
(合祀此千古卓见故行之百五十馀年风雨调顺民/物康阜至嘉靖一改而明遂衰建议者夏言也卒死)
(于法抑太祖/之灵弗歆也)
(吴鼎辨姚涞孙承泽天地社合一祭天地分合祭聚/讼久矣从未有 建子 宜 (第 23a 页)
建寅 宜合如姚氏孙氏者) …… (第 23a 页)
(莽诏事元后肇为合祭之礼后人乐便安惮劳费遂/因仍不易宋元丰元祐绍圣间凡三议礼明嘉靖间)
(又议礼主分主合纷挐喧豗然主分者皆援据正经/主合者多苟且从欲如眉山所云官兵暴露人马喘)
(汗非 夏至 所能堪江陵所云 (第 23b 页)
冬至 极寒而祼献于星/露之下 (第 23b 页)
夏至 (第 23b 页)
盛暑 而骏奔于炎歊之中其说槩可睹)
(乃姚氏涞变为 (第 23b 页)
建子 宜分 (第 23b 页)
建寅 宜合之说后人疑其/有当是不可不辨夫 (第 23b 页)
冬至 圜丘迎阳气之始 (第 23b 页)
夏至 方)
(泽迎阴气之先此天地阴阳之大分报本反始之精/义固不 (第 23b 页)
建子 而创此礼亦不可 (第 23b 页)
建寅 而废此礼) (第 23b 页)
(况周礼又用夏正之书也自古三正递建周虽 建子/ 逸周书云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 (第 24a 页)
夏 焉周礼授时)
(祭享之书故纯用夏正圜丘方泽正用夏正之事于 (第 24a 页)
建子 何与耶姚氏之言曰以一岁之月序之则 (第 24a 页)
夏至)
( 前而 (第 24a 页)
冬至 后苟 (第 24a 页)
夏至 祭地是先地而后天尊天之义/岂其若此此尤说之不可通者也先王之制祭祀因)
(时而举初不以先后为尊卑宗庙 (第 24a 页)
时享春夏薄而秋/冬盛不闻以薄祭为尊盛祭为卑也宗庙殷祭禘祫)
(尤大于时享而禘以 夏 祫以 (第 24a 页)
秋 礿乃在 (第 24a 页)
春 不闻以礿/祭为尊禘祫为卑也五祀之祭春祀 (第 24a 页)
秋 祀门不闻)
(以户为尊以门为卑也且即以夏正一岁而论 (第 24a 页)
元日/ 祈榖有祭龙见大雩又祭又何尝不先天后地特义)
(之所起仍不在先后之序耳又其说曰行周之礼不/可以用今之 (第 24a 页)
时用今之时不可以行周之礼则是周)
(礼与夏正断断背而驰孔子何以自云吾从周而又/告颜子以行 夏 之时不自相刺谬耶孙氏承泽申姚) (第 24a 页)
(氏之说曰周朔 建子 (第 24b 页)
冬至 圜丘适当 (第 24b 页)
献岁 不妨迎阳/报天而后命及于地故其礼比合祭稍加崇重此惟)
(行周礼之时则可耳案孙氏之意止欲合天地而祭 (第 24b 页)
之而其为说直欲举圜丘一祭而废之周朔 建子 不)
(妨迎阳报天明 (第 24b 页)
夏 朔 (第 24b 页)
建寅 则有妨也周朔 (第 24b 页)
建子 可行/圜丘崇重之礼明 (第 24b 页)
夏 朔 (第 24b 页)
建寅 则不可行圜丘崇重之)
(礼也惑亦甚矣又曰使祭而必 (第 24b 页)
冬至 也何用卜之为/夫 (第 24b 页)
冬至 之郊圜丘之郊也日不须卜用辛之郊祈榖)
(之郊也日乃用卜圜丘之郊惟天子得行之祈榖之/郊鲁亦得行之而郊 …… (第 24b 页)
(确据无复可疑夫言郊可以兼天地诗序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南郊北郊皆郊也言郊不得兼社召)
(诰用牲于郊牛二越翌日 戊午 乃社于新邑社又在/南北郊之外也而孙氏乃云郊必兼社又曰举郊以)
(见社斯何说耶至其所引肆类柴望之文则 (第 25b 页)
(确据无复可疑夫言郊可以兼天地诗序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南郊北郊皆郊也言郊不得兼社召)
(诰用牲于郊牛二越 翌日 戊午乃社于新邑社又在/南北郊之外也而孙氏乃云郊必兼社又曰举郊以)
(见社斯何说耶至其所引肆类柴望之 …… (第 25b 页)
(社即方泽之證总之孙氏之说既欲合地与天为一/祭将燔柴瘗埋血祭混一合和都无分别非朱子所)
(诃渎乱庞杂之尤甚者耶我之朝折衷古制 冬至 祀/天圜丘 (第 25b 页)
夏至 祭地方泽祈谷 后祭社稷坛有分祭)
(而无合祭斯诚万/世可行之典也夫)
(顾我钧嘉靖分祀论明世宗 …… (第 25b 页)
(才也彼度宋之君臣必不足以行礼宋之财力必不/足以尽礼而身为儒臣又不肯自安简陋而必猎取)
(载籍以附会之是亦明知其不然而谬言之者也张/居正天下刚愎自用之人也彼以严寒 盛暑 骏奔坛)
(折人主所惮而诸臣亦无利焉于是直揭其情而不/复为之掩盖是又明知其不然而故犯之者也此三) (第 26b 页)
(至宋郊祀皆合祭其不合祭者惟 元丰六年 一郊元/祐诏议北郊彼时群臣方议合祭之非哲宗以问辅)
(臣章惇曰北郊止可谓之社君子当不以人废言夫/国 …… (第 23a 页)
(合祀此千古卓见故行之百五十馀年风雨调顺民/物康阜至嘉靖一改而明遂衰建议者夏言也卒死)
(于法抑太祖/之灵弗歆也)
(吴鼎辨姚涞孙承泽天地社合一祭天地分合祭聚/讼久矣从未有 建子 宜 (第 23a 页)
建寅 宜合如姚氏孙氏者) …… (第 23a 页)
(莽诏事元后肇为合祭之礼后人乐便安惮劳费遂/因仍不易宋元丰元祐绍圣间凡三议礼明嘉靖间)
(又议礼主分主合纷挐喧豗然主分者皆援据正经/主合者多苟且从欲如眉山所云官兵暴露人马喘)
(汗非 夏至 所能堪江陵所云 (第 23b 页)
冬至 极寒而祼献于星/露之下 (第 23b 页)
夏至 (第 23b 页)
盛暑 而骏奔于炎歊之中其说槩可睹)
(乃姚氏涞变为 (第 23b 页)
建子 宜分 (第 23b 页)
建寅 宜合之说后人疑其/有当是不可不辨夫 (第 23b 页)
冬至 圜丘迎阳气之始 (第 23b 页)
夏至 方)
(泽迎阴气之先此天地阴阳之大分报本反始之精/义固不 (第 23b 页)
建子 而创此礼亦不可 (第 23b 页)
建寅 而废此礼) (第 23b 页)
(况周礼又用夏正之书也自古三正递建周虽 建子/ 逸周书云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 (第 24a 页)
夏 焉周礼授时)
(祭享之书故纯用夏正圜丘方泽正用夏正之事于 (第 24a 页)
建子 何与耶姚氏之言曰以一岁之月序之则 (第 24a 页)
夏至)
( 前而 (第 24a 页)
冬至 后苟 (第 24a 页)
夏至 祭地是先地而后天尊天之义/岂其若此此尤说之不可通者也先王之制祭祀因)
(时而举初不以先后为尊卑宗庙 (第 24a 页)
时享春夏薄而秋/冬盛不闻以薄祭为尊盛祭为卑也宗庙殷祭禘祫)
(尤大于时享而禘以 夏 祫以 (第 24a 页)
秋 礿乃在 (第 24a 页)
春 不闻以礿/祭为尊禘祫为卑也五祀之祭春祀 (第 24a 页)
秋 祀门不闻)
(以户为尊以门为卑也且即以夏正一岁而论 (第 24a 页)
元日/ 祈榖有祭龙见大雩又祭又何尝不先天后地特义)
(之所起仍不在先后之序耳又其说曰行周之礼不/可以用今之 (第 24a 页)
时用今之时不可以行周之礼则是周)
(礼与夏正断断背而驰孔子何以自云吾从周而又/告颜子以行 夏 之时不自相刺谬耶孙氏承泽申姚) (第 24a 页)
(氏之说曰周朔 建子 (第 24b 页)
冬至 圜丘适当 (第 24b 页)
献岁 不妨迎阳/报天而后命及于地故其礼比合祭稍加崇重此惟)
(行周礼之时则可耳案孙氏之意止欲合天地而祭 (第 24b 页)
之而其为说直欲举圜丘一祭而废之周朔 建子 不)
(妨迎阳报天明 (第 24b 页)
夏 朔 (第 24b 页)
建寅 则有妨也周朔 (第 24b 页)
建子 可行/圜丘崇重之礼明 (第 24b 页)
夏 朔 (第 24b 页)
建寅 则不可行圜丘崇重之)
(礼也惑亦甚矣又曰使祭而必 (第 24b 页)
冬至 也何用卜之为/夫 (第 24b 页)
冬至 之郊圜丘之郊也日不须卜用辛之郊祈榖)
(之郊也日乃用卜圜丘之郊惟天子得行之祈榖之/郊鲁亦得行之而郊 …… (第 24b 页)
(确据无复可疑夫言郊可以兼天地诗序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南郊北郊皆郊也言郊不得兼社召)
(诰用牲于郊牛二越翌日 戊午 乃社于新邑社又在/南北郊之外也而孙氏乃云郊必兼社又曰举郊以)
(见社斯何说耶至其所引肆类柴望之文则 (第 25b 页)
(确据无复可疑夫言郊可以兼天地诗序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南郊北郊皆郊也言郊不得兼社召)
(诰用牲于郊牛二越 翌日 戊午乃社于新邑社又在/南北郊之外也而孙氏乃云郊必兼社又曰举郊以)
(见社斯何说耶至其所引肆类柴望之 …… (第 25b 页)
(社即方泽之證总之孙氏之说既欲合地与天为一/祭将燔柴瘗埋血祭混一合和都无分别非朱子所)
(诃渎乱庞杂之尤甚者耶我之朝折衷古制 冬至 祀/天圜丘 (第 25b 页)
夏至 祭地方泽祈谷 后祭社稷坛有分祭)
(而无合祭斯诚万/世可行之典也夫)
(顾我钧嘉靖分祀论明世宗 …… (第 25b 页)
(才也彼度宋之君臣必不足以行礼宋之财力必不/足以尽礼而身为儒臣又不肯自安简陋而必猎取)
(载籍以附会之是亦明知其不然而谬言之者也张/居正天下刚愎自用之人也彼以严寒 盛暑 骏奔坛)
(折人主所惮而诸臣亦无利焉于是直揭其情而不/复为之掩盖是又明知其不然而故犯之者也此三) (第 26b 页)
又案明堂兼祭上帝五帝自汉元封五年始
祀明堂即祀太一五帝太一在汉为天神最
尊者即上帝矣是其说固非创于王仲丘也 元丰六年 详定礼文所言本朝亲祠明堂习仪于大庆 …… (第 31a 页)
六年 太常博士赵睿言本朝亲享之礼自明道以来
即大庆殿以为明堂至于有司摄事之所乃尚寓于
圜丘窃见南郊斋宫 …… (第 33a 页)
德于昭明威侑于上帝赉我思成永绥福祉
配位酌献大明 于昭皇考大明体神宪章文思宜
民宜人严父之道陟配于天躬行孝告有孚于先
礼志 九月 大享于明堂犹寓大庆殿
徽宗本纪政和五年秋七月丁丑诏建明堂于寝殿之 (第 36a 页)
八月己酉 以秘书省地为明堂 …… (第 36a 页)
步广十七步之半又
曰五室三四步四三尺者四步益四尺中央土室也三
步益三尺木火金水四室也每室四户两夹窗此 夏 制
也商人重屋堂脩七寻崇三尺四阿重屋而又曰堂者
非寝也度以八尺之寻其堂脩七寻又曰四阿重屋阿
者屋之曲 …… (第 37a 页)
复屋则知下方也周人明堂度以九尺之筵三代之制
不相袭 夏 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则知皆室也东
西九筵则东西长南北七筵则南北狭所以象天则知
上圆也名不相袭其制则 …… (第 37b 页)
宜令明堂使司遵图建立于是内出图式宣示于
崇政殿命蔡京为明堂使开局兴工日役万人京言三
代之制脩广不相袭 夏 度以六尺之步商度以八尺之
寻而周以九尺之筵世每近制每广今若以二筵为太
室方一丈八尺则室中设版位礼器已 …… (第 38a 页)
图恰合详见前宫室制度条
又案当时增广丈尺古今权宜自可酌从所
谓不以人废言
徽宗本纪政和七年明堂成 八月癸亥 诏明堂并祠五 (第 40a 页)
九月辛卯 大飨明堂赦天 (第 40a 页)
十月乙卯朔 初御明堂 (第 40a 页)
颁朔布政
礼志七年四月明堂成有司请颁常视朔听朝诏明堂
专以配帝严父馀悉移于大庆文德殿群臣五表陈请
乃从之礼制局言祀天神于 冬至 祀地祗于 (第 40b 页)
夏至 乃有
常日无所事卜 (第 40b 页)
季秋 享帝以先王配则有常月而未有
常日礼不卜常祀而卜其日所谓卜日者卜其辛尔盖
月有上辛次辛请以吉辛为正又言 …… (第 40b 页)
礼
意请非亲祀岁有司行事亦于明堂改仪仗使曰礼卫
卤簿使曰礼器桥道顿递使曰礼顿大礼礼仪二使仍
旧制又设 季秋 大享登歌并用方士初礼部尚书许光
凝等议明堂五室祀五帝而王安石以五帝为五精之
君昊天之佐故分位于五室与 …… (第 43a 页)
嫌止祀五帝又无群神从
祀之渎则神考绌六天于前陛下正五室于后其揆一
也至是诏罢从祀而亲祀五室焉寻诏每岁 季秋 大享
亲祀明堂如孟月朝献礼罢有司摄事及五使仪仗等
已而太常寺上明堂仪皇帝散斋七日于别殿致斋三
日于内 …… (第 43b 页)
告以见继述之意二曰
古者天子负扆南向以朝诸侯听朔则各随其方请自
今御明堂正南向之位布政则随月而御堂其 闰月 则
居门焉三曰礼记月令天子居青阳总章每月异礼请
稽月令十二堂之制修定时令使有司奉而行之四曰
月令以 (第 44b 页)
季秋 之月为来岁受朔之日请以每岁 (第 44b 页)
十月 于
明堂受新历退而颁之郡国五曰古者天子负扆公侯
伯子男蛮夷戎狄四塞之国各以内外尊卑为位请自 …… (第 44b 页)
今 元正 (第 45a 页)
冬至 及朝会并御明堂辽使依宾礼蕃国各随
其方立于四门之外六曰古者以明堂为布政之宫自
今若有御札手诏并请先于 (第 45a 页)
明堂宣示然后榜之庙堂
颁之天下七曰赦书德音旧制宣于文德殿自今请非
御楼肆赦并请于明堂宣读 九月 诏颁朔布政自 (第 45a 页)
十月
为始其月皇帝御明堂平朔左个颁天运政治及八年
戊戌岁运历数于天下百官常服立明堂下乘舆自内
殿出负扆坐于 …… (第 45a 页)
受而读之讫
出閤门奏礼毕皇帝降御座百官乃退自是以为常
玉海政和七年六月明堂成御制上梁文及明堂颂
七月二十三日 诏以明堂制度编类成书与明堂记
相为表里 (第 45b 页)
十一月 御明堂朝百辟
蕙田案礼制局所议度数仪文与古略有出
入凡卜辛服衮冕设莞簟搢圭执圭奠圭以 …… (第 45b 页)
可据为典则惟亲祠五室究为非礼而登歌
用方士为不经耳惜其书之不存后嗣不能
率而由之也
宋史徽宗本纪重和元年四月诏每岁以 季秋 亲祀明
堂如孟月朝献礼 (第 46a 页)
九月辛巳 大飨明堂(通考作/辛卯)
蕙田案依本纪当为辛巳通考卯字误
宣和元年九月辛酉大飨明堂 二年九月 (第 46a 页)
祀明堂即祀太一五帝太一在汉为天神最
尊者即上帝矣是其说固非创于王仲丘也 元丰六年 详定礼文所言本朝亲祠明堂习仪于大庆 …… (第 31a 页)
六年 太常博士赵睿言本朝亲享之礼自明道以来
即大庆殿以为明堂至于有司摄事之所乃尚寓于
圜丘窃见南郊斋宫 …… (第 33a 页)
德于昭明威侑于上帝赉我思成永绥福祉
配位酌献大明 于昭皇考大明体神宪章文思宜
民宜人严父之道陟配于天躬行孝告有孚于先
礼志 九月 大享于明堂犹寓大庆殿
徽宗本纪政和五年秋七月丁丑诏建明堂于寝殿之 (第 36a 页)
八月己酉 以秘书省地为明堂 …… (第 36a 页)
步广十七步之半又
曰五室三四步四三尺者四步益四尺中央土室也三
步益三尺木火金水四室也每室四户两夹窗此 夏 制
也商人重屋堂脩七寻崇三尺四阿重屋而又曰堂者
非寝也度以八尺之寻其堂脩七寻又曰四阿重屋阿
者屋之曲 …… (第 37a 页)
复屋则知下方也周人明堂度以九尺之筵三代之制
不相袭 夏 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则知皆室也东
西九筵则东西长南北七筵则南北狭所以象天则知
上圆也名不相袭其制则 …… (第 37b 页)
宜令明堂使司遵图建立于是内出图式宣示于
崇政殿命蔡京为明堂使开局兴工日役万人京言三
代之制脩广不相袭 夏 度以六尺之步商度以八尺之
寻而周以九尺之筵世每近制每广今若以二筵为太
室方一丈八尺则室中设版位礼器已 …… (第 38a 页)
图恰合详见前宫室制度条
又案当时增广丈尺古今权宜自可酌从所
谓不以人废言
徽宗本纪政和七年明堂成 八月癸亥 诏明堂并祠五 (第 40a 页)
九月辛卯 大飨明堂赦天 (第 40a 页)
十月乙卯朔 初御明堂 (第 40a 页)
颁朔布政
礼志七年四月明堂成有司请颁常视朔听朝诏明堂
专以配帝严父馀悉移于大庆文德殿群臣五表陈请
乃从之礼制局言祀天神于 冬至 祀地祗于 (第 40b 页)
夏至 乃有
常日无所事卜 (第 40b 页)
季秋 享帝以先王配则有常月而未有
常日礼不卜常祀而卜其日所谓卜日者卜其辛尔盖
月有上辛次辛请以吉辛为正又言 …… (第 40b 页)
礼
意请非亲祀岁有司行事亦于明堂改仪仗使曰礼卫
卤簿使曰礼器桥道顿递使曰礼顿大礼礼仪二使仍
旧制又设 季秋 大享登歌并用方士初礼部尚书许光
凝等议明堂五室祀五帝而王安石以五帝为五精之
君昊天之佐故分位于五室与 …… (第 43a 页)
嫌止祀五帝又无群神从
祀之渎则神考绌六天于前陛下正五室于后其揆一
也至是诏罢从祀而亲祀五室焉寻诏每岁 季秋 大享
亲祀明堂如孟月朝献礼罢有司摄事及五使仪仗等
已而太常寺上明堂仪皇帝散斋七日于别殿致斋三
日于内 …… (第 43b 页)
告以见继述之意二曰
古者天子负扆南向以朝诸侯听朔则各随其方请自
今御明堂正南向之位布政则随月而御堂其 闰月 则
居门焉三曰礼记月令天子居青阳总章每月异礼请
稽月令十二堂之制修定时令使有司奉而行之四曰
月令以 (第 44b 页)
季秋 之月为来岁受朔之日请以每岁 (第 44b 页)
十月 于
明堂受新历退而颁之郡国五曰古者天子负扆公侯
伯子男蛮夷戎狄四塞之国各以内外尊卑为位请自 …… (第 44b 页)
今 元正 (第 45a 页)
冬至 及朝会并御明堂辽使依宾礼蕃国各随
其方立于四门之外六曰古者以明堂为布政之宫自
今若有御札手诏并请先于 (第 45a 页)
明堂宣示然后榜之庙堂
颁之天下七曰赦书德音旧制宣于文德殿自今请非
御楼肆赦并请于明堂宣读 九月 诏颁朔布政自 (第 45a 页)
十月
为始其月皇帝御明堂平朔左个颁天运政治及八年
戊戌岁运历数于天下百官常服立明堂下乘舆自内
殿出负扆坐于 …… (第 45a 页)
受而读之讫
出閤门奏礼毕皇帝降御座百官乃退自是以为常
玉海政和七年六月明堂成御制上梁文及明堂颂
七月二十三日 诏以明堂制度编类成书与明堂记
相为表里 (第 45b 页)
十一月 御明堂朝百辟
蕙田案礼制局所议度数仪文与古略有出
入凡卜辛服衮冕设莞簟搢圭执圭奠圭以 …… (第 45b 页)
可据为典则惟亲祠五室究为非礼而登歌
用方士为不经耳惜其书之不存后嗣不能
率而由之也
宋史徽宗本纪重和元年四月诏每岁以 季秋 亲祀明
堂如孟月朝献礼 (第 46a 页)
九月辛巳 大飨明堂(通考作/辛卯)
蕙田案依本纪当为辛巳通考卯字误
宣和元年九月辛酉大飨明堂 二年九月 (第 46a 页)
巍
礼志庆历三年定朝日之圭夕月之圭皆五寸 朝日
夕月庆历用羊豕各二笾豆十二簠簋俎二
皇祐五年定朝日坛旧高七尺东西六步一尺五寸增
为八尺广四丈如唐郊祀录夕月坛与隋唐制度不合
从旧则坛小如唐则坎深今定坎深三尺广四丈坛高
一尺广二丈四方为陛降入坎中然后升坛坛皆两壝
壝皆二十五步增大明夜明坛山罍二笾豆十二礼生
引司天监官分献上香奠币爵再拜
通考 元丰六年 礼部言熙宁祀仪朝日坛广四丈夕月
坛广二丈以唐王泾郊祀录考之夕月坛方广四丈今
止二丈盖礼仪之误请依制广 (第 10b 页)
礼志庆历三年定朝日之圭夕月之圭皆五寸 朝日
夕月庆历用羊豕各二笾豆十二簠簋俎二
皇祐五年定朝日坛旧高七尺东西六步一尺五寸增
为八尺广四丈如唐郊祀录夕月坛与隋唐制度不合
从旧则坛小如唐则坎深今定坎深三尺广四丈坛高
一尺广二丈四方为陛降入坎中然后升坛坛皆两壝
壝皆二十五步增大明夜明坛山罍二笾豆十二礼生
引司天监官分献上香奠币爵再拜
通考 元丰六年 礼部言熙宁祀仪朝日坛广四丈夕月
坛广二丈以唐王泾郊祀录考之夕月坛方广四丈今
止二丈盖礼仪之误请依制广 (第 10b 页)
诏置局详定命履董之北郊之议遂定
哲宗初立未遑亲祠有司摄事如元丰仪
元祐五年夏至祭皇地示命尚书右丞许将摄事将言
王者父天母地三岁冬至天子亲祠遍享宗庙祀天圜
丘而夏至方泽之祭乃止遣上公则皇地示遂永不在
亲祀之典此大缺礼也望博诏儒臣讲求典故明正祀
典为万世法礼部尚书赵彦若请依元丰所定郊祀之
岁亲祀方丘及摄事已合礼之正更不须聚议礼部郎
中崔公度请用陈荐议仍合祭天地从祀百神复诏尚
书侍郎两省及侍从台諌礼官集议于是翰林学士顾
临等八人请合祭如故事俟将来亲祠北郊则合祭可
罢宋兴一祖六宗皆合祭天地其不合祭者唯 元丰六
年 一郊耳去所易而就所难虚地示之大祭失今不定
后必悔之吏部侍郎范纯礼等二十二人皆主北郊之 …… (第 11b 页)
议中书舍人孔武仲又请以 孟冬 纯阴之月诣北郊亲
祠如神州地示之祭彭汝砺曾肇复上疏论合祭之非
文多不载 (第 12a 页)
九月 三省上顾临等议太皇太后曰宜依仁宗皇帝故
事吕大防言诸儒献议欲南郊不设皇地示位于祖宗
之制未睹其可范百 …… (第 12a 页)
初必郊见天地今皇帝
初郊而不祀地恐未合古乃下诏曰国家郊庙特祀祖
宗以来命官摄事唯三岁一亲郊则先享清庙 冬至 合
祭天地于圜丘元丰间有司援周制以合祭不应古义 …… (第 12b 页)
先帝乃诏定亲祀北郊之仪未之及行是岁郊祀不设
皇地示位而宗庙之享率如权制朕方修郊见天地之
始其 冬至日 南郊宜依熙宁十年故事设皇地示位以
严并况之仪厥后躬行方泽之祀则修 (第 13a 页)
元丰六年五月
之制俟郊礼毕集官详议典礼以闻 (第 13a 页)
十一月 (第 13a 页)
冬至 亲祠
南郊遂合祭天地而诏罢饮福宴
七年帝初郊合祭地祗于圜丘
八年礼部尚书苏轼复陈合祭六议令礼官集议以 …… (第 13a 页)
莫敢废也亦依违之见帝五岳而王四渎尤
非是
宋书礼志政和三年诏礼制局议方坛制度是岁新坛
成初元丰三年七月诏改北郊圆坛为方丘 六年 命礼
部太常定北郊坛制哲宗绍圣三年权尚书侍郎黄裳
等言南郊青城至坛所五百一十八步自瑞圣园至皇
地祗坛 …… (第 19a 页)
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徽号宝册辛丑祭地
于方泽降德音于诸路
文献通考马氏曰北郊之议始于元丰初至 元丰六
年
始罢合祭元祐七年复合祭绍圣以后复罢之政
和四年始亲祀地祗于方泽盖自 (第 28a 页)
元丰六年 至宣和
之末共四十二年凡十一郊唯元祐七年一次合祭
及政和四年以后四次亲祠方泽而已其馀六郊则
遂 (第 28b 页)
哲宗初立未遑亲祠有司摄事如元丰仪
元祐五年夏至祭皇地示命尚书右丞许将摄事将言
王者父天母地三岁冬至天子亲祠遍享宗庙祀天圜
丘而夏至方泽之祭乃止遣上公则皇地示遂永不在
亲祀之典此大缺礼也望博诏儒臣讲求典故明正祀
典为万世法礼部尚书赵彦若请依元丰所定郊祀之
岁亲祀方丘及摄事已合礼之正更不须聚议礼部郎
中崔公度请用陈荐议仍合祭天地从祀百神复诏尚
书侍郎两省及侍从台諌礼官集议于是翰林学士顾
临等八人请合祭如故事俟将来亲祠北郊则合祭可
罢宋兴一祖六宗皆合祭天地其不合祭者唯 元丰六
年 一郊耳去所易而就所难虚地示之大祭失今不定
后必悔之吏部侍郎范纯礼等二十二人皆主北郊之 …… (第 11b 页)
议中书舍人孔武仲又请以 孟冬 纯阴之月诣北郊亲
祠如神州地示之祭彭汝砺曾肇复上疏论合祭之非
文多不载 (第 12a 页)
九月 三省上顾临等议太皇太后曰宜依仁宗皇帝故
事吕大防言诸儒献议欲南郊不设皇地示位于祖宗
之制未睹其可范百 …… (第 12a 页)
初必郊见天地今皇帝
初郊而不祀地恐未合古乃下诏曰国家郊庙特祀祖
宗以来命官摄事唯三岁一亲郊则先享清庙 冬至 合
祭天地于圜丘元丰间有司援周制以合祭不应古义 …… (第 12b 页)
先帝乃诏定亲祀北郊之仪未之及行是岁郊祀不设
皇地示位而宗庙之享率如权制朕方修郊见天地之
始其 冬至日 南郊宜依熙宁十年故事设皇地示位以
严并况之仪厥后躬行方泽之祀则修 (第 13a 页)
元丰六年五月
之制俟郊礼毕集官详议典礼以闻 (第 13a 页)
十一月 (第 13a 页)
冬至 亲祠
南郊遂合祭天地而诏罢饮福宴
七年帝初郊合祭地祗于圜丘
八年礼部尚书苏轼复陈合祭六议令礼官集议以 …… (第 13a 页)
莫敢废也亦依违之见帝五岳而王四渎尤
非是
宋书礼志政和三年诏礼制局议方坛制度是岁新坛
成初元丰三年七月诏改北郊圆坛为方丘 六年 命礼
部太常定北郊坛制哲宗绍圣三年权尚书侍郎黄裳
等言南郊青城至坛所五百一十八步自瑞圣园至皇
地祗坛 …… (第 19a 页)
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徽号宝册辛丑祭地
于方泽降德音于诸路
文献通考马氏曰北郊之议始于元丰初至 元丰六
年
和四年始亲祀地祗于方泽盖自 (第 28a 页)
元丰六年 至宣和
之末共四十二年凡十一郊唯元祐七年一次合祭
及政和四年以后四次亲祠方泽而已其馀六郊则
遂 (第 28b 页)
拜内从祀神位不设香币祝版惟奠酒再行后皇祐定
坛高八尺广四丈嘉祐加羊豕各五 神宗元丰六年 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记曰八蜡以
记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历代蜡祭独在南郊为一
坛惟周隋有四郊之兆又礼记 (第 46b 页)
坛高八尺广四丈嘉祐加羊豕各五 神宗元丰六年 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记曰八蜡以
记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历代蜡祭独在南郊为一
坛惟周隋有四郊之兆又礼记 (第 46b 页)
又言古者人君临祭立于阼阼者主阶惟人君涖之
行事示继体祖考亲亲之义且以尊别于臣庶也今朝
享太庙设小次于殿下褥位之东西向设皇帝版位于
庙东阶之东南西向乃是古者大夫士临祭之位殊失
礼意 又曾子问曰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聘礼卷币
埋于西阶东旧制宗庙燔其币未合于礼
宋会要 元丰六年十月庚辰 太常丞吕升卿言礼重飨 (第 18b 页)
帝不闻乃于致斋先享宗庙独唐立老子庙号太清宫
每岁郊祀躬荐焉终唐世行之莫知其非今郊宜罢飨
庙或止至太祖一室告以侑神之意继令别修太庙躬
祠之制岁五大飨乘舆亲临其一则祀天飨亲两得其
当不行
蕙田案吕升卿此议典而正切中时弊为宋
臣所少惜乎其不行也
宋史礼志 元丰六年十一月 帝亲祀南郊前期三日奉 (第 19a 页)
行事示继体祖考亲亲之义且以尊别于臣庶也今朝
享太庙设小次于殿下褥位之东西向设皇帝版位于
庙东阶之东南西向乃是古者大夫士临祭之位殊失
礼意 又曾子问曰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聘礼卷币
埋于西阶东旧制宗庙燔其币未合于礼
宋会要 元丰六年十月庚辰 太常丞吕升卿言礼重飨 (第 18b 页)
帝不闻乃于致斋先享宗庙独唐立老子庙号太清宫
每岁郊祀躬荐焉终唐世行之莫知其非今郊宜罢飨
庙或止至太祖一室告以侑神之意继令别修太庙躬
祠之制岁五大飨乘舆亲临其一则祀天飨亲两得其
当不行
蕙田案吕升卿此议典而正切中时弊为宋
臣所少惜乎其不行也
宋史礼志 元丰六年十一月 帝亲祀南郊前期三日奉 (第 19a 页)
太祖尚不正东向之位恐礼官不当久置不议也
元丰元年详定郊庙礼文所言禘祫之义存于周礼春
秋而不著其名行礼之年经皆无文惟公羊传曰五年
而再盛祭礼纬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而又分为二说
郑氏则曰前三后二谓禘后四十二月而祫祫后十八
月而禘徐邈则曰前二后三谓二祭相去各三十月以
二说考之惟郑氏曰鲁礼三年丧毕祫于太庙 明年 禘
于群庙自后五年而再盛祭一祫一禘本朝自庆历以 (第 13a 页)
元丰元年详定郊庙礼文所言禘祫之义存于周礼春
秋而不著其名行礼之年经皆无文惟公羊传曰五年
而再盛祭礼纬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而又分为二说
郑氏则曰前三后二谓禘后四十二月而祫祫后十八
月而禘徐邈则曰前二后三谓二祭相去各三十月以
二说考之惟郑氏曰鲁礼三年丧毕祫于太庙 明年 禘
于群庙自后五年而再盛祭一祫一禘本朝自庆历以 (第 13a 页)
冕服宜如旧制依官品衣服今文宣王冕用九旒颜
子以下各依郡国县公侯伯正一品至正四品冠服
制度庶合礼令从之
神宗本纪 元丰六年冬十月戊子 封孟轲为邹国公
礼志熙宁七年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扬雄像于 (第 16b 页)
子以下各依郡国县公侯伯正一品至正四品冠服
制度庶合礼令从之
神宗本纪 元丰六年冬十月戊子 封孟轲为邹国公
礼志熙宁七年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扬雄像于 (第 16b 页)
修大明(癸丑卯/初一刻)授时(癸丑卯/初三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四十九日八时二十六分
一十六秒癸丑辰正一刻十一分定冬至寅时
神宗元丰六年癸亥岁十一月丙午 景长大衍 (第 42b 页)
(丙午/酉初)
(二/刻) 宣明 (第 42b 页)
(丙午戌/正二刻) 纪元 (第 42b 页)
(丙午卯/正一刻) 统天 (第 42b 页)
(丙午卯/正一刻) 重修大明
(第 42b 页)
(丙午卯/正一刻) 授 (第 42b 页)
(丙午卯/正一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 (第 42b 页)
冬至 四十二日八时一十五分
一 (第 42b 页)
丙午辰正一刻 定至寅卯之间
元丰七年甲子岁十一月辛亥景长大衍(辛亥夜子/初一刻) (第 42b 页)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四十九日八时二十六分
一十六秒癸丑辰正一刻十一分定冬至寅时
神宗元丰六年癸亥岁十一月丙午 景长大衍 (第 42b 页)
(丙午/酉初)
(二/刻) 宣明 (第 42b 页)
(丙午戌/正二刻) 纪元 (第 42b 页)
(丙午卯/正一刻) 统天 (第 42b 页)
(丙午卯/正一刻) 重修大明
(第 42b 页)
(丙午卯/正一刻) 授 (第 42b 页)
(丙午卯/正一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 (第 42b 页)
冬至 四十二日八时一十五分
一 (第 42b 页)
丙午辰正一刻 定至寅卯之间
元丰七年甲子岁十一月辛亥景长大衍(辛亥夜子/初一刻) (第 42b 页)
东京西
兵志元丰四年以九军法一军营阵按阅于城南好草
坡已事奖谕熙宁七年诏已降五阵法令诸将教习其
旧教阵法并罢盖九军营阵为方圆曲直锐凡五变是
为五阵
神宗本纪 元丰六年正月 御崇政殿阅武士 七年三
月庚申御崇政殿大阅
兵志元祐元年四月右司谏苏辙上言诸道禁军自置 (第 55a 页)
兵志元丰四年以九军法一军营阵按阅于城南好草
坡已事奖谕熙宁七年诏已降五阵法令诸将教习其
旧教阵法并罢盖九军营阵为方圆曲直锐凡五变是
为五阵
神宗本纪 元丰六年正月 御崇政殿阅武士 七年三
月庚申御崇政殿大阅
兵志元祐元年四月右司谏苏辙上言诸道禁军自置 (第 5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