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王士良北周 500 — 5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0—581 【介绍】: 北周太原晋阳人字君明
北魏殷州车骑府司马。
入齐,累官豫州刺史
北周武帝保定中宇文护东征,权景宣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授大将军小司徒封广昌郡公
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
鄜州荆州
建德六年,授并州刺史,加上大将军
僧慧思陈朝 515 — 57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津李氏。
少以兹恕。
为乡闾重。
方家居。
梦梵僧劝之薙落遂从焉。
然所居寺污杂。
独清慎。
若素有所训饬者。
及禀具操行弥隆笃。
日诵法华经且千遍。
殆庵居野人烧庵。
因患疠疾。
复为缮治忏悔。
乃平差。
尝梦僧数百。
其一谓曰。
汝先受戒非胜。
既遇清众。
宜更翻坛加戒。
方唱羯磨。
忽惊寤。
由是常坐不卧。
悉见三生所行事。
于定中。
又梦。
弥勒弥陀为之说法。
又见其身。
与诸眷属。
人弥勒龙华会
独念以为我于释迦末法。
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何其幸耶。
且瓶水常满。
天童侍卫
偶阅妙胜定经。
荐脩定学。
时禅师惠文方聚徒授法。
竟往咨询。
不惮劳苦。
昼则营务。
夜即摄心。
倏更冬夏。
了无所證。
来夏倍加勇猛。
始三七日。
发小静观。
即动八触。
本初禅。
已而障起。
四肢缓弱难行。
念此病者。
皆从业生。
业从心起。
业非可得。
反见心源。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销除。
旋发空定。
心境廓然。
夏竟无获。
自伤空过。
放身倚壁。
未及壁顷。
霍然开悟法花三昧。
大乘法门。
一念明达。
十六特胜。
背舍除入。
即得通彻。
后蒙鉴最等师印可。
四方景慕。
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
用摄自他。
众杂谤兴。
奸谋鸩毒。
皆莫之害。
顾语其徒曰。
昔佛在世。
且不免焉。
而况我哉。
中州佛法。
不久有难。
吾思所以避之。
忽空中有声。
曰可往武当南岳
齐武平初
嵩阳
南至光州
时以梁孝元倾覆之乱。
路梗莫前。
姑止大苏山者数年。
然重法轻生之士。
虽当兵冲。
归之如市。
施利填委。
而供给裕。
造经开讲。
靡惮殷繁。
江陵智顗代讲次问。
一心具万行如何。
思曰。
此特大品次第意耳。
授汝以法花行法三七境界。
则汝向所疑判矣。
又问。
师所證地。
是十地耶。
曰非也。
吾十信铁轮位耳。
陈光大初
徙归南岳
每曰。
吾寄此山十载尔。
已往其必远游乎。
衡阳一岩下曰。
古寺基。
吾昔坐禅。
贼斩吾首。
自尔命终。
故有今身。
侍者从其言掘之。
果获砖瓦器用。
及骸骨等。
思奉骨敬礼。
为起塔焉。
居久之。
或以思北僧受齐募。
破坏南岳形胜
谗于上者。
遣使察之。
方两虎当道吼跃。
使惊却走。
数日更进。
思壹不以介意。
已而谋者三人。
其一暴死。
其二为𢮓狗啮死。
上因不复问。
初三谗之未死也。
思于山中一日蜂螫其额。
俄大蜂啮所螫者杀之。
而置首思前。
盖亦其徵验云。
诏住京师之栖玄寺。
寻游瓦棺。
冒雨不湿。
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
遇诸途。
以为神。
举朝属目。
大都督吴明彻尤加敬。
间以犀枕赠。
夏侯孝威
明彻别将也。
欲见所赠枕。
偶到寺礼觐。
思遽语孝威曰。
欲见仪同枕乎。
命出示之。
一日孝威家。
忽空中有声曰。
急洒扫。
圣人至矣。
顷之思至。
大建九年。
戒弟子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
常脩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
及常坐等行者。
吾自供给。
如无。
吾当远去。
苦行事难。
如是三问。
略无答者。
因屏众敛念寂然。
其徒灵辨年尚幼。
恸哭声彻内外。
思忽开目曰。
汝是恶魔。
何故惊动娆乱吾耶。
出去。
乃复摄心端坐。
以尽。
众觉香气满室。
顶煖身软颜色如生。
陈太建九年。
六月二十二日也。
春秋六十有四。
思身相挺特。
牛象行视。
顶有肉髻。
行大慈悲。
奉菩萨戒。
至如衣被缯纩皮革。
多由损生。
故其属率易以布。
寒则艾纳。
凡所著作。
皆口授。
未尝刊治。
出四十二字门二卷。
无诤行门二卷。
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各一卷。
行世。
释慧思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
闾里称言颂逸恒问。
尝梦梵僧劝令出俗。
骇悟斯瑞辞亲入道。
所投之寺非是练若。
数感神僧训令斋戒。
奉持守素梵行清慎。
及禀具足道志弥隆。
迥栖幽静常坐综业。
日惟一食不受别供。
周旋迎送都皆杜绝。
诵法华等经三十馀卷。
数年之间千遍便满。
所止庵舍野人所焚。
遂显厉疾求诚乞忏。
仍即许焉。
既受草室持经如故。
其人不久所患平复。
又梦梵僧数百形服瑰异。
上坐命曰。
汝先受戒律仪非胜。
安能开发于正道也。
既遇清众。
宜更翻坛祈请师僧三十二人。
加羯磨法具足成就。
后忽惊寤方知梦受。
自斯已后勤务更深。
剋念翘专无弃昏晓。
坐诵相寻用为恒业。
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
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并同供养。
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
转复精进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供事严备。
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因读妙胜定经。
叹禅功德。
便尔发心修寻定友。
禅师慧文
聚徒数百。
众法清肃道俗高尚。
乃往归依从受正法。
性乐苦节营僧为业。
冬夏供养不惮劳苦。
昼夜摄心理事筹度。
讫此两时未有所證。
又于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
始三七日发少静观。
见一生来善恶业相。
因此惊嗟倍复勇猛。
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
四肢缓弱不胜行步。
身不随心。
即自观察
我今病者皆从业生。
业由心起。
本无外境。
反见心源业非可得。
身如云影相有体空。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消除。
又发空定心境廓然。
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沈。
生为空过深怀惭愧。
放身倚壁。
背未至间霍尔开悟。
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
十六特胜背舍除入。
便自通彻不由他悟。
后往鉴最等师。
述己所證。
皆蒙随喜。
研练逾久前观转增。
名行远闻四方钦德。
学徒日盛机悟寔繁。
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
敷扬引喻用摄自他。
众杂精粗是非由起。
怨嫉鸩毒毒所不伤。
异道兴谋谋不为害。
乃顾徒属曰。
大圣在世不免流言。
况吾无德岂逃此责。
责是宿作。
时来须受。
此私事也。
然我佛法不久应灭。
当往何方以避此难。
时冥空有声曰。
若欲修定。
可往武当南岳
此入道山也。
齐武平之初
背此嵩阳。
领徒南逝高骛前贤。
以希栖隐。
初至光州
值梁孝元倾覆国乱前路梗塞。
权止大苏山
数年之间归从如市。
其地陈齐边境。
兵刃所冲。
佛法云崩五众离溃。
其中英挺者。
皆轻其生重其法。
忽夕死庆朝闻。
相从跨险而到者。
填聚山林。
思供以事资。
诲以理味。
又以道俗福施。
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
琉璃宝函庄严炫曜。
功德杰异大发众心。
又请讲二经。
即而叙构。
随文造尽莫非幽赜。
后命学士江陵智顗
代讲金经。
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
思为释曰。
汝向所疑。
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苦节思此。
后夜一念顿发诸法。
吾既身證不劳致疑。
即咨受法华行法。
三七境界难卒载叙。
又咨。
师位即是十地。
思曰非也。
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时以事验。
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相同初依能知密藏。
又如仁王。
十善发心长别苦海。
然其谦退言难见实故本迹叵详。
后在大苏。
弊于烽警。
山侣栖遑不安其地。
又将四十馀僧经趣南岳
陈光大六月二十二日也。
既至告曰。
吾寄此山正当十载。
过此已后必事远游。
又曰。
吾前世时曾履此处。
巡至衡阳值一佳所。
林泉竦净见者悦心。
思曰。
古寺也。
吾昔曾住。
依言掘之。
果获之房殿基墌僧用器皿。
又往岩下。
吾此坐禅。
贼斩吾首。
由此命终。
有全身也。
佥共寻觅。
乃得枯骸一聚。
又下细寻便获髅骨。
思得而顶之。
为起胜塔。
报昔恩也。
故其往往传事验如合契。
其类非一。
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
大乘经论镇长讲悟。
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
致有异道怀嫉密告陈主。
诬思北僧受齐国募掘破南岳
敕使至山。
见两虎咆愤。
惊骇而退。
数日更进。
乃有小蜂来螫思额。
寻有大蜂吃杀小者。
衔首思前飞扬而去。
陈主具闻。
不以诫意。
不久谋罔一人暴死。
二为猘狗啮死。
蜂相所徵。
于是验矣。
敕承灵应
乃迎下都止栖玄寺。
尝往瓦官。
遇雨不湿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与诸学徒。
相逢于路。
曰此神异人。
如何至此。
举朝属目道俗倾仰。
大都督吴明彻
敬重之至奉以犀枕。
别将孝威
往寺礼勤。
在道念言。
仪同所奉枕者。
如何可见。
比至思所将行致敬。
便语曰。
欲见犀枕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忽有声告。
洒扫庭宇。
圣人寻至。
即如其语。
须臾思到。
威怀仰之言于道俗。
故贵贱皂素不敢延留。
人船供给送别江渚。
思云。
寄于南岳止十年耳。
年满当移不识其旨。
及还山舍。
每年陈主三信参劳。
供填众积。
荣盛莫加。
说法倍常神异难测。
或现形小大。
或寂尔藏身。
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
临将终时。
从山顶下半山道场。
大集门学连日说法。
苦切呵责闻者寒心。
告众人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
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
如无此人吾当远去。
苦行事难竟无答者。
因屏众敛念。
泯然命终。
小僧云辩。
见气乃绝号吼大叫
思便开目曰。
汝是恶魔。
我将欲去。
众圣畟然相迎极多。
论受生处。
何意惊动妨乱吾耶。
痴人出去。
因更摄心谛坐至尽。
咸闻异香满于室内。
顶暖身软颜色如常。
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
取验十年宛同符矣。
春秋六十有四。
江东佛法弘重义门。
至于禅法。
盖蔑如也。
而思慨斯南服。
定慧双开。
昼谈理义夜便思择。
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
此旨不虚。
南北禅宗罕不承绪。
然而身相挺特。
能自胜持。
不倚不斜。
牛行象视。
顶有肉髻异相庄严。
见者回心不觉倾伏。
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
讷于言过方便诲引。
行大慈悲奉菩萨戒。
至如缯纩皮革。
多由损生。
故其徒属服章。
率加以布。
寒则艾纳用犯风霜。
自佛法东流。
几六百载。
惟斯南岳慈行可归。
余尝参传译屡睹梵经。
讨问所被法衣。
至今都无蚕服。
纵加受法不示得成。
故知若乞若得蚕绵作衣。
准律结科斩舍定矣。
约情贪附何由纵之。
思所独断高遵圣检。
凡所著作口授成章。
无所删改。
造四十二字门两卷。
无诤行门两卷。
释论玄。
随自意。
安乐行。
次第禅要。
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
并行于世。
姓李
武津人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
尝梦梵僧。
劝令出俗。
辞亲入道。
数感神僧。
训令斋戒。
奉持守素。
梵行清慎。
及禀具足。
道志弥隆。
迥栖幽静。
常坐综业。
日唯一食。
不受别供。
周旋迎送。
都皆杜绝。
诵法华等经。
三十馀卷。
数年之间。
千遍便满。
又梦梵僧数百。
形服瑰异。
上座命曰。
汝先受戒。
律仪为胜。
祈请师僧四十二人。
加羯磨法。
具足成就。
后忽惊悟。
方知梦受。
自斯已后。
勤务更深。
尅念翘专。
无弃昏晓。
坐诵相寻。
用为恒业。
由此苦行。
得见三生所行道事。
又梦弥勒。
弥陀。
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
并仝供养。
又梦随从弥勒。
与诸眷属。
同会龙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
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
感伤悲泣。
豁然觉悟。
转复精进。
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
供养严备。
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因读妙胜定经。
叹禅功德。
便尔发心修定。
禅师慧文
道俗高尚。
乃往归依。
从受正法。
昼夜摄心。
又于来冬。
束身长坐。
系念在前。
始三七日。
发少静观。
见一生来。
善恶业相。
因此惊嗟。
倍复勇猛。
遂动八触。
本初禅。
自此禅障忽起。
四肢缓弱。
不胜行步。
身不随心。
即自观察
我今病者。
皆从业生。
业由心起。
本无外境。
反见心源。
业非可得。
身如云影。
相有体空。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消除。
又自伤生为空过。
深怀惭愧。
放身倚壁。
背未至间。
霍尔开悟。
法华三昧。
大乘法门。
十六特胜。
便自通彻。
后往鉴最等师。
述己所證。
皆蒙随喜。
研练逾久。
前观转增。
名行远闻。
四方钦德。
学徒日盛。
机悟日繁。
乃以大小乘中。
安慧等法。
敷扬引喻。
用摄自他。
时冥空有声曰。
若欲修定。
可往武当南岳
是入道山也。
齐武平之初
背此嵩阳。
领徒南逝。
初至光州
值梁孝元倾覆国乱。
前路挭塞。
权止大苏山
数年之间。
归从如市。
其地陈齐边境。
兵及所冲。
佛法云崩。
五众离溃。
其中英挺者。
皆轻生重法。
跨险而到者。
填聚山林。
思供以事资。
诲以理味。
又以道俗福施。
造金字般若。
二十七卷。
金字法华。
琉璃宝函。
壮严炫曜。
功德杰异。
大发众心。
又请讲二经。
即而叙搆。
后命江陵智顗
代讲金经。
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
思为释曰。
汝向所疑。
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苦节思此。
后夜一念。
顿发诸法。
吾既身證。
不劳致疑。
即咨受法华。
行法三七。
又咨师位。
即是十地。
思曰。
非也。
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时又将四十馀僧。
径趣南岳
陈光大二年。
六月二十二日。
至止告曰。
吾寄此山。
正当十载。
过此已后。
必事远游。
又曰。
吾前世时。
曾履此处。
巡至衡阳
直一佳明。
林泉疏净。
见者悦心。
思曰。
古寺也。
吾昔曾住。
依言掘之。
果获房殿基墌。
僧用器皿。
又往严下。
吾此坐禅。
贼斩吾道由此命终。
有全身也。
佥共寻觅。
乃得枯体一聚。
又下细寻。
便获髅骨。
思得而顶之为起胜塔。
敕承灵应
乃迎下都止栖玄寺。
尝往瓦官。
遇雨不湿。
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
与诸学徒。
相逢于路曰。
此神异人。
如何至此。
举朝属目。
道俗倾仰。
大都督吴明彻
敬重之至。
奉以屖枕。
别将夏侯孝威
往寺礼觐。
在道念言。
仪同所奉枕者。
如何可见。
比至思所。
壮行致敬。
便语曰。
欲见犀枕。
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
忽有声告。
洒扫庭宇。
圣人寻至。
即如其语。
须臾思到。
威怌仰之。
人船供给。
送别江渚。
思云寄于南岳
止十年耳。
年满当移。
每年陈主。
三信参劳。
供填众积。
荣盛莫加。
说法倍常。
临将终时。
从山顶下半山道场。
大集门学。
连日说法。
苦切诃责。
闻者寒心。
因屏众敛念。
泯然命尽。
小僧灵辩。
见气乃绝。
号吼大叫
思便开目曰。
汝是恶魔。
我将欲去。
众圣畟然相迎。
极多论受生处。
何意惊动。
妨乱吾耶。
痴人出去。
因更摄心。
谛坐至尽。
咸闻异香。
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取验十年
宛同符契。
僧法泰陈朝 518 — 568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杨都大寺。
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遂与宗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又与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后延
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等又请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三藏又化。
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及恺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周武灭法。
避地归
晚随使刘璋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寻宗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扈志南北朝末隋初 529 — 5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594 【介绍】: 魏郡内黄人字须提
初仕西魏,出身殿内监军,入监御食。
北周时,累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
从伐北齐,破高延宗并州,进修武县
武帝建德六年,除郑州刺史
洛州人邢流水聚众据康城讨平之。
隋初,授太子右宗卫率,封城皋郡公
文帝开皇七年,除商州刺史
卒谥容
陈宣帝陈朝 530 — 58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顼 高宗 宣帝 568年—582年
太建 569年—582年 十四年正月陈叔宝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0—582 【介绍】: 即陈顼
南朝陈皇帝。
字绍世小字师利
文帝弟。
武帝永定元年袭封始兴郡王
文帝嗣位,改封安成王
废帝继位,官至太傅,领司徒
废帝光大二年废帝临海王次年即帝位。
太建五年,乘北齐衰乱,遣大将吴明彻率兵北伐,尽收淮南失地。
九年北周灭齐,遣明彻徐州
十年,大败于北周,复据江而守,国土日蹙。
在位十四年,庙号高宗
高孝珩北齐 ? — 57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孝珩 广宁王 550年—577年 高澄第二子
全北齐文·卷二
孝珩文襄第二子,天保六年封广宁王,历司州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承光改元,以为太宰,出为沧州刺史
齐亡入周,授开府县侯,寻卒。
高延宗北齐 ? — 57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延宗 576年—576年
德昌 576年十二月—576年十二月
全北齐文·卷二
延宗文襄第五子,天保六年封安德王,历定州刺史司徒太尉相国并州刺史,以隆化元年即位于晋阳改元德昌
为周所擒,明年与后主俱赐死。
高元海北齐 ?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 【介绍】: 北齐宗室
累迁散骑常侍
纵酒纳姬。
孝昭帝即位高湛(武成帝)在邺,不得志,元海曾为献策夺取皇位,未用。
孝昭死,武成即位,除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
河清二年,为和士开所谮,出为兖州刺史
后主(高纬)武平中祖珽共执朝政,触犯陆太姬,出为郑州刺史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齐亡。
次年,在邺谋反,事败被杀。
宇文逌北周 ? — 58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宇文逌 滕简王、滕闻王 574年—580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 【介绍】: 北周宗室,字尔固突。
宇文泰第十三子。
明帝武成初封滕国公武帝建德三年进封滕王
六年,从齐王宪征稽胡有功,还除河阳总管,位至上柱国
伐陈,为元帅
后为杨坚所杀。
北周武帝北周 543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578 【介绍】: 即宇文邕
北周皇帝。
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祢罗突。
宇文泰第四子。
即位时,堂兄宇文护专擅朝政。
天和七年宇文护,始亲政。
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禁佛道二教,迫僧道还俗,寺院资产入官。
建德六年北齐,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隋得在此基础上统一。
在位十八年。
庙号高祖
尉相愿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代人
尉摽子。
强干有胆略。
初为兰陵王高长恭下属。
后主时,长恭以战功见忌,遂贪残自秽以避祸。
相愿见之,曾劝以属疾在家,勿预事,否则反以速祸。
长恭善其言。
北齐后主武平末,为领军大将军
平阳并州,及到邺,每立计将杀高阿那肱,废后主,立广宁王高孝珩,事竟不果。
幼主高恒即位,周兵入齐王公以下皆降。
幼主潜逃,禅位于任城王高湝
周兵至信都阵于城南。
时相愿为所署领军,伪出略阵,遂以众降。
不敌被俘,北齐亡。
陆之武陈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郡吴人
陆子隆子。
年十六,领父旧军。
宣帝大建五年,随吴明彻北伐有功,官至王府主簿弘农太守
十年明彻再次北伐,大败。
其逃归,为人所害。
卒年二十二。
释慧瑱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上党人
住郡之开府
元氏所建寺。
独处一房。
业禅忏。
建德六年
诏废教。
持经像。
遁深山中。
群盗谋欲劫之。
初不知也。
忽见一人长丈馀。
美髭貌。
纱帽青袍。
九环金带。
吉貘皮靴。
乘朱鬉白马。
自绝顶竟造前。
下马而挹曰。
今夜贼且至。
宜急避。
顾所居峭绝非人往来地。
而适有所值意者。
其山灵矣。
因曰。
兹方佛法残灭。
况于贫道此身哉。
苟微檀越疵庥。
有死而已。
虽欲避贼。
其将奚之乎。
其人曰。
师既以诚告。
弟子敢不听。
幸复住此无他也。
遂隐去。
是夜大雪深丈许。
异日贼谋犹未已。
山下诸村梦其神遍告曰。
贼劫师必救。
于是相戒语。
各备器仗入山。
正遇贼于途。
众奋击。
贼乃散走。
自尔恒凭之。
以进所业。
释慧瑱
上党人
奉律齐真贞确难拔。
住郡内元开府寺。
独静一房禅忏为业。
周建德六年
国灭三宝。
抱持经像隐于深山。
遇贼欲劫之。
初未觉也。
忽见一人形长丈馀。
美须面。
著纱帽。
衣青袍。
九环金带吉莫皮靴。
乘白马朱鬉。
自山顶径至前。
下马而谓曰。
今夜贼至。
师可急避。
居悬崖之下。
绝无馀道。
疑是山神。
乃曰。
今佛法毁灭。
贫道容身无地。
故来依投檀越。
今有贼来。
正可于此取死。
更何逃窜神曰。
师既远投弟子。
弟子亦能护师。
正尔住此。
遂失所在。
当夜忽降大雪可深丈许。
遂免贼难。
后群贼更往。
神遂告山下诸村曰。
贼欲劫师。
急往共救。
乃各持器仗入山。
路中相遇拒击惊散。
从此每日恒凭之安业山阜。
不侧其卒。
北齐后主北齐 556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578 【介绍】: 即高纬
北齐渤海蓨人北齐武成帝子。
武成帝河清四年,禅位于纬,自称太上皇帝
纬即位后,置文林馆,引诸文士,以李德林颜之推判馆事,命撰《修文殿御览》。
后宠任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号为“三贵”,共执朝政,朝士无不畏惧。
兰陵王高长恭败北周军有威名,鸩杀之。
又杀大将斛律光,排斥祖珽等文官。
朝政腐败,重敛繁役,以供糜费。
外则屡败于陈、北周。
武平七年北周大破齐军,逃奔邺。
明年禅位太子恒,自称太上皇
南奔陈,高阿那肱密召周师来袭,被俘,北齐亡。
北周武帝建德七年,以谋反罪被杀。
在位十二年。
全后魏文·卷四十
后主讳纬,字仁纲
武成帝长子。
河清四年四月即位,改元三:天统武平隆化
在位十三年。
为周所擒,封温国公
明年赐死。
全北齐文·卷二
后主讳纬,字仁纲武成帝长子,大宁二年立为皇太子河清四年四月即位,改元三:天统武平隆化,在位十三年。
为周所擒,封温国公明年赐死。
僧净辩
释净辩
姓韦
齐州人
少涉儒门备闻丘索。
庄老是所询谋。
忽厌浮假屏迹出家。
经律具尝薄通幽极。
复缠名教避世山林。
受习禅门息缘静虑。
开皇隆法入住京师
依止远公净影寺
更学定境。
又从迁尚受摄大乘。
积岁研求遂终此业。
曾与故友因事相乖。
彼加言谤。
终不雪。
及委由问答曰。
吾思其初结交也情欣若弦岂以后离复陈其失。
时以此高之。
后敕召送舍利于衡州岳寺。
本号大明。
陈宣帝思禅师之所立也。
行达江陵
风浪重阻三日停浦。
波犹未静。
又迫严程。
忧遑无计。
乃一心念佛。
衡波直去。
即蒙风止安流沿下。
既入湘水沂流极难。
又依前念举帆利涉。
不盈半月便达衡州
及至岳寺附水不堪。
巡行山亭平正可搆。
正当寺南而有伏石。
乃执炉发愿。
必堪起塔愿降祥感。
便见岳顶。
白云从上而下。
广可一匹长四十里。
至所迀基三转旋回。
久久自歇。
又感异香形如削沈。
收获数斤气烟倍世。
道俗称庆。
因即搆成。
初此山僧顗禅师者。
通鉴僧也。
曾有一粒舍利。
欲建大塔。
在寺十年都无异相。
及今送至乃扬瑞迹。
黄白大小聚散不定。
当下之日。
衡山县治显明寺塔。
放大光明遍照城邑。
道俗同见。
古老传云。
此寺立来三百馀年。
但有善事必放光明。
经今三度。
将非帝王弘福思与众同。
感见之来诚有由矣。
欣斯瑞迹。
合集前后见闻之事。
为感应传一部十卷。
后兴禅定复请住之。
大业末年终于此世。
北齐幼主北齐 570 — 57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恒 577年—577年
承光 577年正月—577年三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0—577 【介绍】: 即高恒
北齐渤海蓨人
后主高纬长子。
后主武平初立为太子
后主隆化二年禅位于幼主,时年八岁。
已而北周师围邺,遂出走青州,为周师所获。
在位一月,齐灭。
未几,被赐死。
段济隋 ?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5 【介绍】: 武威姑臧人字德堪
少为东宫侍学。
北齐武成帝时,袭爵武德郡
后主时,累转武卫大将军,授上郡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为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文帝开皇初,讨侵扰樊、邓之蛮人,擒其酋长。
、始二州刺史
炀帝大业初,历蔡二州刺史
官至东都留守,卒年六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