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僧慧满隋末唐初 589 — 642年四月十二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雍州长安梁氏。
父粲。
隋海叠等州刺史
尤慕佛乘。
七岁。
志辞俗。
粲每奖誉之。
会有诏。
许民出家。
粲方为海州
遂俾薙落。
仙法师名动京辇。
以材学。
大兴善寺
粲及解印绶归。
使受业为弟子。
仙又𢹂以住仁寿宫之三善寺。
大业初
徙住大禅定。
既进具。
智首律师
习毗尼。
善威仪。
结界登坛。
身先众侣。
咨考疑义。
世尤推其详审。
贞观三年
尝讲羯磨法于鄜城兵曹家。
忽火燎草室。
𦦨得风炽甚。
索水噀之而灭。
识者以为其戒德使然。
七年诏。
偕诸大德。
住新寺。
未几。
诏充弘济寺上座。
其规制之严。
至今有可畏伏者。
集仙寺尼。
老子真人像。
私自供养。
召黄巾辈。
庆会堂上。
比丘斋。
呵止之。
集僧行摈罚。
仍以像改佛相。
入太原寺。
證果寺尼慧尚。
侥倖出入宫禁中。
先是神尧皇帝升遐。
朝廷议。
以尚所住寺。
设灵位。
尚谩以比丘寺应命曰。
即己所住者。
比丘率莫谁何。
京邑三纲大德。
二百馀人。
行摈云。
自佛法流行。
未有尼众。
以官势力。
比丘所居寺者。
宜出众不共住。
若四众。
敢与尚等往来。
及诸法事。
与言论者。
同此摈。
于是尚大惧。
东宫求解。
有令遣檐事杜正言
比丘僧解摈。
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满法申理。
今则违理附情。
规模乱矣。
即捉坐具退。
而僧之留者。
遽从解议。
闻之叹曰。
党善者寡。
柰何。
后尚屡谢过。
终不顾。
驾幸洛阳
天子以国姓故。
俾扈从道士
先释氏行。
非例也。
集僧二百。
各脱袈裟。
置顶上。
进表谏。
晚以浴僧。
祈生安养
十六年四月十二日
遘微疾。
悉出所畜长物。
属三宝。
加趺坐绳床上。
别寺众。
问答之顷。
精神不昧。
俄而气上属口。
乃逝。
寿五十四。
阇维于终南龙池寺侧。
舌独不烬。
虽益薪炼之经宿。
色愈鲜赤。
并葬之山中。
其平生。
讲律三十馀过。
著四分疏二十卷。
京师净住寺沙门慧升为铭颂。
见别录。
僧贞峻五代 847 — 92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郑州新郑张氏子。
年十四。
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
诵习净名仁王等经。
不久即能暗忆不忘。
后既缁薙。
听俱舍论。
年十八。
升座弘演
冠岁纳戒于。
嵩山会善寺
因挂锡封禅寺
盖今之开宝院也。
新章律疏。
探索玄微。
而讲授之。
勤未尝小怠。
时年甫二十三尔。
大顺二年
相国寺灾。
涤地皆尽。
耆宿以为非大福德力。
莫可以再成就。
或曰其庶几。
于是相率以请
则无所辞让。
归以上座职自任。
未一纪而檀越旁午。
寺之堂气廊庑一新。
众推为新章宗王
僧尼弟子。
百五十馀人。
操行高洁。
诚有足以动物者。
故能坐致功业如此。
同光二年。
夏四月十二日。
微疾而终。
春秋七十八。
法腊五十八。
葬祔慧云禅师之塔。
释贞峻
姓张氏
郑州新郑人也。
唐张果先生之裔孙。
荣阳张果里。
其坟楸槚存焉。
风度宽裕髫龄不弄。
年十四忽超然离俗。
人莫我知。
虽二亲褰衣昆弟截路。
终弗能沮之。
乃投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
神机骏发乍观可惊。
虽背碑覆棋彼不足多也。
未几讽彻净名仁王诸经。
计数万言。
时同侪戏之曰。
汝是有脚经笥也。
辞让斯题恭逊而已。
及削染为僧形。
即听俱舍论。
随讲诵颂八品计六百行。
至十八升论座。
年满于嵩山会善寺戒坛院纳法。
因栖封禅寺
今号开宝律院。
学新章疏。
二十三策名讲授。
长宿积奇。
大顺二年相国寺
重楼三门七宝佛殿。
排云宝阁文殊殿里廊。
计四百馀间都为煨烬。
时寺众惶惶莫知投迹。
或曰。
如请得归寺寺可成矣。
乃相率往今开宝。
坚请归充本寺上座。
前后数年重新廊庑。
殿宇增华。
又请为新章宗主。
复开律讲僧尼弟子日有五十馀人。
执疏听采。
峻之行冰雪相高。
署无裸意寒止袷衣。
食惟知量清约太过。
乾化元年临坛秉法。
及梁朝革命。
所度僧尼计三千馀人。
同光二年夏四月十二日微疾而终。
春秋七十八。
法腊五十八。
葬于寺庄。
慧云禅师塔焉。
释智林北宋 ? — 1071年4月12日
智林
姓坑氏
上世番禺人
既受具。
礼庆阇黎为师。
传秘密教。
正勤四十年
不虚一日。
仁宗
乐宗佛事。
开宝寺西北隅
增葺精舍。
韨除净场。
亲篆殿额。
像设庄严。
皆自内出。
赐名宝生院。
属师住持。
命主教门事。
赐号宣教大师
天下僧籍。
为之统首。
师于陀罗尼门。
受持精密。
国有祈祷。
罔不获应。
内繇宫省
以至宗室贵戚。
莫不厚为之礼。
道俗倾向。
搢绅景重
张文定公安道
潜心内典。
尝从师问梵学。
师为启发隐奥。
科指条畅。
张于言下了然。
益深敬事。
张又问曰。
羂索诸部。
坛场轨仪。
种种庄严。
不离世谛。
无上正等诸佛心印。
其用如何。
师云。
坛有多名。
空智为上。
一念净圆
同法界性。
住无所住。
如空无依。
彼诚之至者。
犹可以动天地。
而感鬼神。
妙湛总持一相三昧。
具足神力。
岂思议所及。
佛以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
无有二法。
惟一乘道。
至于随缘立教。
应物利生。
百千法门。
等为妙用。
空智云者。
第一义谛也。
张致叹曰。
醍醐甘露。
闻所未闻。
吾固知师深得般若究竟法空相。
非但严净毗尼。
专精观行而已。
熙宁四年四月十二日
起居如平尝。
忽作而曰。
吾报尽今夕耶。
暮而归寂
徒众葬于开封县东原。
张公铭其石。
释中立北宋 ? — 1115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中立姓陈氏鄞人也。
髫龄出家于栖心,受诸经卷,过目不忘。
治平中试经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及神智继主南湖,复依之。
座下二百人,无出其右者。
神智谢事,继其席,常以净业诱人,命其徒介然,创十六观堂,以延净士。
已而谢去。
未几,重兴宝云寺
又退居白云庵,日宣止观法门,著述颇众。
后重主南湖,升席说法,开牖无尽,前后诵《法华》逾万部,为人祈祷辄验。
政和五年四月辛亥夕,忽谓门人曰:“闻异香否?
”即集众,含笑言曰:“吾往生。
”期至,西向而逝。
释知和北宋 ? — 1125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知和姓张氏昆山人
南岳辨游,丛林以为饱参。
元符间,住雪窦中峰栖雪两庵。
山之前曰“妙高台”,有石突出,下临无地,其旁古一枝,覃施而叶莫莫。
攀厥柔条,盘屈成龛,常偃坐其中,名曰“龛”。
独处二十年。
初与普交同参泐潭,盟曰:“他日吾二人,当踞孤峰绝顶,目视霄汉,为世外人。
不可若今时藉名官府,屈节自污。
”及开法天童,访旧至山,竟不接。
虽绝物,然有志于道者,多往见之。
主雪窦者嫉其名出己上,郡守尝询于主者,主者曰:“常僧耳
遂题偈于壁,徙居伏锡山
偈曰:“竹笕两三升野水,窗前五七片间云。
老僧浩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
”其二曰:“十方世界眼前宽,抛却云庵过别山。
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条藜杖伴清间。
”其三曰:“自从南岳来雪窦,二十馀年不下山。
两处住庵身已老,更寻幽谷养衰残。
”其四曰:“黄皮裹骨一常僧,坏衲蒙头百虑澄。
年老懒能频对客,攀萝又上一崚赠。
”后又迁二灵,《传镫录》称住二灵三十年,恐非。
盖其去雪窦时,已年近衰残,读题偈可知。
宣和七年四月十二日示寂。
龛时,常有二虎扰侧。
元大德间,栖云庵毁,虎为人患。
至元二年,复建庵祀,其患顿息。
或谓妙高台有伏虎洞,为虎在雪窦之證,而《传镫录》谓在二灵,但以为知和故事,不必辨其何山,其言似是。
岂知虎为驯,自有神异,能往,虎亦能往,二灵之有驯虎又何足疑。
黄瑰南宋
简介
淳熙十四年(1187)袁州知州
淳熙十六年(1189)4月12日放罢。
僧希陵元 1247 — 1322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希陵字西白
姓何氏义乌人也。
年十九落发东阳资寿,依东叟隐于净慈,掌内记,后侍石林巩兼外记。
径山云峰高尤敬之,分座设法,凛凛诸老之遗风。
元世祖召见,作法施仪,适合上旨,赐号“佛鉴”,成宗加号“大圜”,仁宗更加号“慧照”,三朝圣眷,恩宠无比。
至正壬辛四月十二日,手书付属,说偈而逝,谥“大辨”,塔曰“宝华”。
著有《瀑布集》及《语录》行世。
陈文浩明 1487 — 1546
维基
陈文浩(1487年—1546年)字子川号孤峰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人,民籍,治《易经》。
四月十二日生,行三。
由县学生中式壬午福建乡试第四十二名举人,年四十六岁中式嘉靖十一年壬辰科会试第二百九十七名,第三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
观都察院政,授句容知县,历升南户部主事工部郎中
董官明 1501 — 1532
维基
董官(1501年—1532年)字惟贤山西省大同府应州人,民籍,治《易经》,年三十二岁中式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六十七名进士
四月十二日生,行一,曾祖董政;祖董铨,县主簿;父董献,县主簿;母郑氏。
具庆下,妻李氏,弟宇。
国子生中式山西乡试第六十一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五名。
观礼部政卒。
刘一相明 1542 — 1624
维基
刘一相(1542年—1624年)字维衡,初号静所,以梦易号顷阳山东济南府长山县人,民籍。
山东乡试第七名,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会试第七名,登三甲第六十三名进士
万历五年(1577年)山西高平县知县
万历十一年八月吏部考选得推官等官一十八员,俱堪任给事中,授南京吏科给事中
十三年二月南京刑科给事中刘一相陕西佥事
十四年闲住。
里居四年,补茂州卫知事,升稷山知县,擢南车驾司主事
播州杨应龙叛,被荐赞画军务
刑部员外郎,以播州郎中
四川右参议,备兵溆泸。
二十八年十一月拾遗调简。
后叙平播州功,复原职,起补贵州右参议,未至,三十四年六月调改陕西右参议,寻按察司副使,清军理屯。
以母高太安人年九十,请归终养,不允,明年以老例勒致仕。
天启四年四月十二日卒。
方岳贡明末 ? — 1644
维基
方岳贡(?
—1644年),字四长号禹修湖广谷城人
明朝末年官员。
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进士
礼部观政四年户部广东司主事五年管禄米仓,六年郎中,督永平粮储,以廉洁谨慎著称。
七年(1627年),接替仇时古出任松江府知府,任内捕杀盗贼、筑造海堤、救荒助役、修学课士,政绩卓著。
薛国观被罢官后,其亲信王陛彦素来与方岳贡不合,便诬陷方岳贡贿赂国观三千金。
方岳贡因此下狱,士民争相为其喊冤,巡抚黄希也亲自为其辩解。
最终经过蒋德璟崇祯帝面前提及,得以平反复官。
崇祯十三年(1640年),升任山东按察使司河道副使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监督漕粮按时抵达通州崇祯帝大喜,召见赐食,于崇祯十六年破格提拔为左副都御史
随即兼任东阁大学士
次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命以户、兵二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总督漕运、屯田、练兵诸务,驻济宁,未成行。
不久,李自成攻陷北京方岳贡邱瑜被俘,囚禁在刘宗敏居所。
李自成所部向二人勒索白银,方岳贡素来清廉,家贫无钱,备受拷打。
松江商人替他缴纳千金,方于四月朔日与丘瑜同被释放。
十二日李自成部杀陈演等人,令监守者将二人一并处决。
监守人准备绳索,二人均自缢而死。
明史》有传。
盛民衡
维基
盛民衡号桂海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人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应天乡试五十五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壬戌科会试三百十一名,三甲三百三名进士
工部观政三年福建闽县知县七年本省同考
崇祯元年四月癸卯福建丁卯科举人陈晃,闽县知县盛民衡所得士也,阖邑士民言其鬻举,辱民衡而噪之,巡按赵荫昌劾民衡并及晃,下礼部覆试。
礼臣孟绍虞云其文有疵,工科给事中潘士闻为晃疏辨,请准晃会试,下礼部看议。
陈演明末清初 1600年九月.九 — 1644
维基
陈演(?
—1644年),字发圣号赞皇四川井研人崇祯时期的内阁首辅。
治书经,行一,庚子年九月初九日生。
陈演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顺天乡试三十六名,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壬戌进士
吏部观政,改翰林院庶吉士
崇祯十五年(1642年)陈演山东平定盗贼有功,升任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
崇祯十六年五月周延儒被罢免,陈演代为首辅,后因谎报战功而被罢免。
明史》称陈演为人“既庸且刻”,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
崇祯有意迁都,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二月初八李自成太原北京震动。
蓟辽总督王永吉顺天巡抚杨鹗建议提调吴三桂保卫京师二月二十七日崇祯帝在文华殿召开紧急会议,徵调吴三桂“勤王”,陈演魏藻德两人不敢同意,以致此事一延再延。
最后崇祯骂他:「汝一死不足蔽辜!
三月初四崇祯帝终于决定,放弃宁远,徵调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护卫京师
吴三桂接到命令后,三月上旬启程,十六日山海关二十日丰润时,李自成已攻破北京
李自成北京陈演想逃离北京,但因家产太多而未果。
他主动向刘宗敏献白银四万两。
稍后,其家仆告发,说他家中地下藏银数万。
农民军掘之,果见地下全是白银。
刘宗敏大怒,大刑伺侯,刑求得黄金数百两,珠珍成斛,四月八日,得释。
十二日李自成败于多尔衮吴三桂之联军,临走前,将陈演等人斩首。
另一民变领袖张献忠后来称帝,以陈演的女儿为皇后陈演的儿子为翰林学士
刘中藻明末清初 1605 — 1649
维基
刘中藻(1605年—1649年)字荐叔号泂山福建福安人
南明时期人物,官至南明时期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著有《泂山集》、《泂山九潭志》和《葛衣集》,今仅存《葛衣集》。
明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中举,闽清教谕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奉旨出山海关慰劳守边三军,回京复命恰逢李自成北京中藻被执。
李军胁其归降,中藻不降。
吴三桂带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中藻趁乱逃归福安故里。
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立于福京,中藻被擢拔为兵科给事中,因得罪郑芝龙罢职。
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败殁于福建汀州中藻组织义军万余人(多为畲族子弟兵),以孤军转战闽浙俩省之间,攻下泰顺福安古田等七县。
鲁王入闽监国中藻被封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永历二年(1648年)四月初六攻克福宁州城,杀死清首任福宁州知州宋若苏。
永历二年(1648年)十一月中藻亲率士卒五千名守浙江庆元清总兵刘世昌马得功等进攻,十一月初二日攻破庆元中藻移驻福安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福建总督陈锦率兵十万,城外挖沟、树栅,把福安城团团围住。
永历三年(1649年)四月十二日,城中粮尽弹绝,中藻知道已经回天无力,悬挂明高祖的画像于中堂上,穿上明朝衣冠,施朝礼说道:“臣力竭矣!
此一块残疆,终非我有。
唯有一死报列后在天之灵耳!
”在他决死时,开列府库钱粮数额清单,致信陈锦,表示决死,并请清军不要屠杀无辜百姓。
据清朝版《福安县志》记载,中藻是吞金屑自杀。
在刘氏族谱中有载,中藻两次服毒,都没有死,割开动脉敷服毒药还是没有死成,最后自缢身亡。
当时,刘中藻的儿子刘思沛身在福建浦城,清兵也一直想招他为官。
但他一直不愿意,当他听说父亲为守节而自杀的消息后说:“父为国尽忠,子为父尽孝。
”此后,也自杀身亡。
清顺治追认刘中藻为“忠臣”,其故居为“刘中藻室”。
另有明末在福安传教的天主教相关文献显示,当时中藻福安曾屠杀并焚城三分之一。
清兵破城,又是进行报复性的大屠杀。
刘祚远
维基
刘祚远(1611年—1673年)字子延号鹤林
生于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初十日(1611年)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山西冀南道佥事思石公潞安,时潞安正苦寇,公尝以时政谋之,鹤林公应答咸中机宜。
清朝入关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中式辛卯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中式乙未科二甲五十六名进士,选庶吉士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上命赋万寿诗称旨赐羊酒,二月特授吏科给事中,以族祖刘宪石大学士,旋里回避候补。
顺治十四年(1657年)五月,补吏部考功司主事八月典试陕西九月吏部文选司郎中,授奉政大夫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改吏部稽勋司郎中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
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十一日大理寺卿十二日直隶巡抚提督军务总理粮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顺治十八年四月三十日归自京师
康熙四年九月设义仓于城隍庙西,七年九月倡议修城十一年三月作怡怡图示子侄四人,十二年六月廿二日卒。
四十七年府志成,列事功传。
朱慈烺明末清初 1629年2月26日 — 164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朱慈烺 悼帝 义兴 1644年—1644年
维基
朱慈烺(1629年2月26日—1644年6月),中国明朝明思宗朱由检长子、母庄烈悯皇后周氏。
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1630年)封为皇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南京监国,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无结果。
朱慈烺下落后无定论。
一种说法认为,朱慈烺本拟送到朱纯臣家暂避,但北京内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
李自成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
后来李自成朱慈烺宋王
四月十二日5月17日),李自成率军前往山海关吴三桂作战,朱慈烺随行。
十四日5月19日),北京街头有人私自张贴告示,声称明朝气数未尽,约定在二十日(5月25日)拥立朱慈烺为帝,改元义兴元年
二十二日5月27日),李自成败退永平,与吴三桂议和,派遣明朝降臣王则尧、张若麟送朱慈烺吴三桂大营。
随后吴三桂太子为号召,声称要护送太子还京,移檄各地,并使用「义兴」年号。
三十日6月4日),李自成离开北京,逃往西安
五月一日6月5日),吴三桂带著太子手敕回到北京
次日(6月6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抵达北京
吴三桂希望立朱慈烺明帝,但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
吴三桂愤而挟持朱慈烺山西
另有说法认为朱慈烺为大顺军所杀。
此外,尚有人认为弘光元年(1645年)太子案中的朱慈烺是真的。
南明弘光年间追封为献悯太子鲁王监国元年谥为悼皇帝
张湄
全台诗
张湄(?
~?
),字鹭州号南漪又号柳渔浙江钱塘人
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
曾任《大清一统志编修
乾隆六年(1741)四月十二日翰林院巡台御史,兼理提督学政
乾隆八年(1743)四月秩满,十月丁忧回籍。
乾隆十六年(1751),任工部科给事中十八年(1753)任云南道监察御史
张湄书法俊秀,殿试时无人能出其右;又善于诗,常与厉鹗等人唱和,人谓其诗「舂容华润」。
在台二年馀,严查冒籍,校士公明,政绩卓著。
颇重文教,在台期间主岁、科两试,曾仿夏之芳《海天玉尺》编有《珊枝集》,选取诸生课艺佳作,纂集而成,以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
  张湄在台期间著有吟咏风物之作(瀛壖百咏),乃其自厦门澎湖,自澎湖台湾,及其在南、北两路之作。
每首四句,诗后皆附诂释,可作为采风者参考。
台湾道刘良璧曾推崇其作:「山川景物历历如绘,令观者如阅山海经,如读水经注。
光燄陆离,千态万状,皆于斯集见之」,并将之与苏轼的海外奇文并论。
连横在《台湾诗乘》中赞云:「张鹭洲之(瀛壖百咏),蜚声艺苑,传播东瀛」。
(瀛壖百咏)原有乾隆年间的精刊本,今未得见。
除(瀛壖百咏)外,张湄另著有《柳渔诗钞》十二卷,共一千一百多首,收在乾隆十年(1745)刊刻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其中,仅七、八卷收录其在台之作,但亦未见(瀛壖百咏)全貌。
近人林文龙曾做辑佚,去其重复,共收得五十七首(含断句)。
以下收录的作品乃以《柳渔诗钞》为底本,辅以范咸重修台湾府》(艺文)、余文仪续修台湾府》(艺文)、王瑛曾《重修凤山县》(艺文)、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风俗)、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艺文);并参考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张湄与「瀛壖百咏」)〖此文刊于《台南文化》,新八号,1980年
〗以进行校对、补充。
(施懿琳撰)
张安保清 1792年4月9日 — 1864年4月12日
简介
张安保字怀之号石樵叔雅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闰四月初九日生,同治三年(1864)四月十二日卒。
贡生,候选训导
著有《味真阁诗钞》《张石樵先生遗集》。
何桂清清 1816 — 1862
维基
何桂清(1816—1862年12月21日)字根云
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
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军事人物。
官至两江总督
因抵抗太平天国不力,以失封疆之罪,弃市。
何桂清的父亲是王英九之父王燮的家丁。
王燮担任太守,为王英九请来家教,何桂清伴读
王英九愚钝又喜欢玩乐嬉闹,不喜欢八股文,因而读书失败,何桂清思绪清明,过目不忘,反而造就了何桂清
英九捐纳为盐使时,何桂清出资,报答此恩。
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桂清中式乙未科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河南乡副主考官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主贵州乡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司经局洗马右赞善,改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翰林院侍讲,仍任洗马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太仆寺少卿,为广东乡试正主考会试同考官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光禄寺卿,改太常寺卿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为山东学政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加内阁学士,仍提督山东学政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五日,迁兵部右侍郎
丁忧去职,服满后补任原官。
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日,署理吏部右侍郎闰八月十三日兵部右侍郎
十二月十四日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南书房行走顺天乡试覆试阅卷大臣顺天武乡试较射大臣,兼管三库事务,充实录馆副总裁
二年(1852年),署理经筵讲官
三月六日会试副总裁覆试阅卷大臣大考翰詹阅卷大臣考试荫生阅卷大臣八月六日授江苏学政
太平天国江南何桂清以江苏学政身份疏陈军事,抨击封疆大吏软弱,无所顾忌侃侃而谈,咸丰帝感到惊奇。
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日礼部左侍郎
四年(1854年)三月十日,改吏部右侍郎,仍充江苏学政四月十八日仓场侍郎九月二十一日升授浙江巡抚
太平军攻陷江宁,东南震动。
安徽徽州府宁国府浙江屏障,何桂清驻兵黄池,扼守要冲,与浙江提督邓绍良击退太平军
五年(1855年)桂清檄令道员徐荣黟县石埭太平军主力到达后徽勇溃败,徐荣战死。
何桂清上疏主张安徽浙江互为唇齿,主客一心方有胜算,咸丰帝上谕令地方官吏不分畛域剿敌。
安徽巡抚移驻庐州徽州宁国二府暂由何桂清管辖,桂清徽州府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收复徽州府城休宁县,布防堵敌军来路。
江西太平军入侵浙江,攻陷衢州府开化县,进犯严州府遂安县桂清檄令邓绍良等夹攻,击退太平军周天受石景芬克复黟县石埭县
何桂清奏请增补道员缺额,以石景芬任徽宁池太道总兵豫祺战绩不佳,革职,以江长贵代;团练大臣侍郎张芾驻皖南,督办徽、宁防务,兼顾浙江衢州严州二府
六年(1856年),檄令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合攻宁国府江长贵击败来援的太平军,收宁国府城,获得嘉奖。
浙江杭州府知府王有龄通判徐徵讦控,桂清复奏有微词,被朝廷责问,十一月六日以病免职。
七年(1857年)春,两江总督怡良因病出缺,桂清同年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保荐以何继任,统筹粮饷。
四月十二日,以二品顶戴署理两江总督
六月六日,实授两江总督
桂清保荐王有龄升授江苏布政使,获准。
此时江宁已沦陷多年,总督常州,军事由江宁将军和春主导,江南提督张国梁帮办,前任总督怡良专责转运粮饷。
桂清屡次奏陈方略符合咸丰帝期望,谕饬和春桂清和衷商酌。
冬季,攻克江苏镇江府,以办理军饷功加太子少保
十二月二十六日钦差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办理通商各口事务。
八年(1858)十一月,会同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英、法、美三国改订税则、通商章程:有限承认鸦片贸易;依《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上海创建关税总局;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抽5%关税,洋货远销内地一律按时价抽2.5%子口税;各口税收划一办理,聘请英人李泰国帮办海关税务等。
十年(1860年)张国梁攻克江宁城外九洑洲,与和春挖壕筑垒,完成合围江宁(第二次江南大营)。
桂清以济饷之功,晋加太子太保
三月二十一日太平军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李秀成等合兵十馀万攻陷建平县东坝
李秀成为了解围,由安徽广德州急袭杭州杭州将军瑞昌死守,上谕令何桂清和春尽速救援;桂清急檄帮办江南军务广西提督张玉驰援,到达后以600兵击破太平军,并收复临安县孝丰县安吉县,获朝廷嘉奖。
何桂清又传檄宣化镇总兵马德昭寿春镇总兵熊天喜游击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进剿,造成兵力分散。
太平军一支由东坝江宁府,一支由溧阳县常州府,进而攻陷溧阳县、进围金坛县
桂清檄令马德昭救援常州总兵衔天孚及潮勇救援金坛县太平军于是退出武进县界,全部进围金坛
闰三月初三日太平军攻陷句容县江南大营后路断绝。
初四日张玉回军到达常州
初五日参将罗希贤率军自宜兴进驻常州城初六日寿春镇总兵熊天喜安徽广德抵达常州城
宁将军和春飞檄求援,何桂清不准张玉赴援,和春又调马德昭急援,桂清也不准。
浙江巡抚王有龄递书告诫何桂清勿逃离常州:「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
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
初七日太平军江宁城外攻击江南大营,张国梁激励将士激战七昼夜。
张国梁次传常州诸军救援,何桂清皆不回应。
十四日,大风雨后降下大雪,人多冻僵,将士因缺饷而噪乱,十五日江南大营失火,全军溃败。
十六日张国梁退守镇江和春退守丹阳县
何桂清惧怕张、和弹劾,极力致书慰劳,请张国梁移防丹阳
和春熊天喜扎营于白堍,张国梁招集溃兵,十八日张国梁统兵一万三千人抵达丹阳,留西宁镇总兵冯子材一万二千人守镇江
何桂清张玉常州城外西南五里至西北横列二十营,并上奏:「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梁主之。
常州军务,臣与张玉主之。
部署稍定,即进规溧阳
」其实是空言,企图推诿责任。
常州丹阳失陷,弃守出逃,枪杀百姓 何桂清催促张国梁和春援救金坛县,但因刚遭遇大败,士气不振,未及休养;而太平军已由金坛珥村绕道出丹阳南侧,马德昭于奔牛迎击,太平军转往吕城,隔绝丹阳常州大道,熊天喜于白堍溃败自杀。
二十九日李秀成太平军十万人进逼丹阳张国梁开南门迎击,李秀成望见张国梁旗帜而退。
张国梁常州索要锅、帐、军械而不得,部众再度溃逃,张国梁指挥亲军驰骋鏖战,被溃兵阻挡,太平军混入溃兵中狙击张,张战死,丹阳城破,和春突围前往常州
何桂清大为震惊,已革江苏按察使总理江南粮台事务的查文经等人洞悉桂清心意,建议退守苏州
桂清便奏言军事已交托和春、自赴苏州筹饷,作为逃跑藉口。
出逃时,常州士绅跪道请求桂清留守,戈什哈枪杀跪留其中19人才脱身,张玉也随即出逃。
何桂清弃守后常州士民自筹登陴守城。
数日后常州城破,李秀成愤恨人民抵抗而屠城。
和春督兵迎敌,兵溃重伤,退至无锡县,自杀殉节。
无锡城破,湖北提督王浚战死。
苏州守军闻讯大为愤恨,何桂清到达后,驻扎于浒墅关,江苏巡抚徐有壬拒绝打开城门,并弹劾何桂清「弃城丧师」及亲兵在途中焚掠的罪行。
和春四月十三日苏州城沦陷,徐有壬于巷战战死殉节,遗疏再弹劾何桂清多条罪状。
朝廷降谕将何桂清革职解京审讯。
何桂清逃至常熟县,托言借外兵,逃进上海租界。
何桂清统领馀万清军弃城潜逃,导致常州常熟苏州皆失守,咸丰帝上谕革职,捕送北京审讯。
然凑巧遇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帝避难热河,何案搁置两年。
期间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等相继上疏乞恩,未获允准。
同治元年(1862年),言官交章弹劾何桂清,于是恭亲王与租界交涉,正式将其逮捕下狱。
秋审处总办直隶司郎中余光倬,照「各省督抚提镇失陷城寨律」拟斩监候,并以情罪重大,「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当加重」,应即行处决,而改拟「斩立决」请旨定夺。
刑部尚书赵光,因与帮办江南军务许乃钊有交情,瞭解何桂清失陷苏常殃民细节,覆奏:「不杀何桂清,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降旨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会议。
大理寺卿李棠阶认为何桂清清为两江总督,骄横颟顸,治军无方,克扣军饷导致将士哗变、全军覆没,弃城而逃又嫁祸他人,其罪不容诛。
然而太后为求慎重,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所见
」有17人上疏论救,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祁寯藻,引用嘉庆帝谕旨:「刑部议狱,不得有加重字样。
」认为刑部所拟不合制。
另有工部尚书万青藜、御史高延祜,而新任江苏巡抚薛焕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未决。
言官仍交章弹劾,户科掌印给事中郭祥瑞吏科给事中谢增等奏请速正典刑;礼科给事中卞宝第(曾于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弹劾桂清)抗章驳祁寯藻:「仁宗上谕,只就承平时期寻常罪名而言。
」又言:「道光年间江提督余步云失定海咸丰年间湖北巡抚青麟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时祁寯藻军机大臣,何独于何桂清护惜若此?
大理寺卿李棠阶以东南战事尚未结束,求顾全大局再上密摺主张不应拖延:「刑赏大政,不可为谬悠之议所挠,今欲平贼,而先庇逃帅,何以作中兴将士之气?
刑部审讯时,桂清提出一份薛焕等人具名之公禀,请其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作为其本不欲弃地的證明。
公禀出于当时或事后伪造已无从查究,朝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具奏。
曾国藩认为守土之责与公禀无关,覆奏:「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为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
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议覆,由刑部主稿,六月十三日余光倬疏奏:「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身膺疆寄,受国厚恩,岂不知军旅之事,有进无退,守土之责,城存与存?
况其时常州有兵有饷,并非不可固守,乃首先弃城逃避,致令全局溃散。
望亭无锡苏州要冲,业经奏明截留长龙船,扎营于此,乃并未身经一战,命杀一贼,忽于苏州失陷之前一日,率师船退驻福山海口,是其撤兵远遁,纵寇殃民,尤罪迹之昭著者。
刑部历年审办军营失事案,均视此为轻,惟馀步云系由斩候加至斩决,情罪相等。
虽带兵提督与统兵总督稍有不同,然论疆寄,则文臣视武臣为;论军法,则逃官与逃将同诛;论情节,则闻警屡逃,非被攻被围变出不测者可比;论地方,则全省糜烂,非一城一寨偶致疏防屠可比。
请仍照原拟,从重拟以斩立决。
」得旨,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
12月21日京师菜市口法场处斩。
李经畬清末 1858 — 1935
维基
李经畬(1858年4月12日—1935年)字伯雄号新吾别号谲洲
安徽合肥人
李瀚章长子。
清朝末年官员。
李经畬生于咸丰八年(戊午)二月廿九日1858年4月12日),后为府学廪生,一品荫生。
光绪壬午年(1882年)江南乡举人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曾经历任翰林院撰文侍讲实录馆提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二品顶戴,赐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
他还曾任资政院议员
晚年任北平京剧票友组织「春阳友社」董事长。
1935年79岁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