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上山云云。
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多不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辔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陈帝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并帝手疏。
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之力也。
晚出住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帝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有明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文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方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初帝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帝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帝自制碑。
文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释道宁北宋 1053 — 1113
禅师名道宁
歙州注氏子。
笃志于道。
以头陀入禅林。
故毕世人以宁道者呼之。
初参蒋山泉禅师
阅十年。
知其为法器。
俾乞供五羊遇居士
愿施赀为祝发者。
师以乞供畏嫌疑。
固辞不可。
因归供钟山
再入岭得度具戒。
遍参宗师。
尝居崇果山
为众辨浴。
日诵金刚般若为常课。
一日将濯足。
诵至应生信心以此为实。
内足汤器中。
豁有省。
即趋海会。
见演道者
吐所悟。
演颔之。
容入其室。
他日闻举狗子无佛性话。
于是大彻。
演喜以为类己。
大观中
潭帅席公震
请出世开福。
唱演公之道。
湘潭之人敬慕之。
师性简约。
服用朴素。
非丛林弘法之务。
未尝以之介怀。
颇提笠走街市。
躬自乞食以养。
衲子争归之。
法席遂为湖湘之冠。
僧问。
唯一坚密身。
一切尘中现。
提起坐具云。
遮个尘。
那个是坚密身。
云。
放下著。
进云。
犹是学人疑处。
云。
你疑处作么生。
进云。
适来问底。
云。
不堪为种草。
政和三年十一月四日
沐浴净发。
五日小参别众。
叙平生参学始末。
期以七日示寂。
祝依常僧例茶毗。
以火馀盛之瓦碗。
湘江水中。
乃曰。
出家佛子彻骨彻髓。
华藏海中游戏自在。
死生界内任性浮沈。
是以俱尸城畔椁示双趺。
熊耳峰前亲遗只履。
祖祢不了。
殃及儿孙。
𦘕样起模。
到于今日。
又道吾紫磨全身。
今日即有。
明日即无。
若道吾入涅槃。
非吾弟子。
若道吾不入涅槃。
亦非吾弟子。
尝此之际若相委悉。
不唯穿却释迦老子鼻孔。
亦乃知得山僧落处。
其或未然。
报慈恁么来。
举世无相识。
水月与空花。
谁坚复谁实。
住院经五年
都卢如顷刻。
瑞云散尽春风生。
走却文殊遇弥勒。
喝一喝下座。
持麈尾
圜视久之曰。
谁堪付此者。
既而曰。
无如果藏主
遂以𢌿之。
至七日
长沙之人。
无幼艾相与赍持香花。
侧塞于寺。
师应接教诫遣之。
而来者无已。
日暮
跏趺湛然而逝。
阅岁六十一。
坐二十一
火馀舍利。
弟子不忍弃。
塔于开福。
又二十年。
嗣法果禅师
徙塔福严之朱原。
师出世才五年
而名满天下。
林仰之。
虽不克尽行其道。
然宗风宏远云。
僧善启明 1370年十一月十五日 — 1443年11月8日
善启
字东白
晓庵其号。
姓杨氏
苏之长洲人
杨故簪组。
累世家吴之支硎山
值兵徙北郭。
父永年。
母陆氏。
师甫能言通佛典。
父母异之。
命入无量寿院。
永茂为落发师。
既长。
屏迹龙山
穷日夜力于经史百氏不辍。
声誉隐然起。
少师姚公广孝
善世公南洲。
皆器重之。
典记于洽公者甚久。
永乐元年
主苏之永定
六年
延庆
逾年擢本府副都纲
南禅寺
寻应召纂修永乐大典。
预校大藏经。
赐金缕袈裟一袭。
时三殿灾。
诏求直言。
师上疏陈利病。
不报。
一时名人。
沈民望
王希范
王汝玉
陈嗣初
钱溥
赵宗文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遇牡丹盛开。
邀集题赏。
钱塘瞿宗吉
雄于词赋。
师与对垒。
常用一韵往复百首。
词锋益锐。
海内传焉。
此师之绪馀也。
正统八年十一月八日卒。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
即示寂之岁。
弟子等奉柩。
归葬于旧隐龙山
遵治命也。
钱文通公溥
铭其塔。
叙曰。
夫以交之深者知必至也。
言之夥者情必厚也。
昔宣德间。
大理卿胡公槩
巡抚东吴
威声大振。
于师独加敬礼。
时溥方冠。
欲应乡举谒公。
师忽见而喜之。
遂入白于公。
得预乡举。
亦始聆论议。
察其动止。
毅然一儒者。
繇是往还[款-士+止]洽。
数日不见。
折简招之。
简类欧语。
作字有帖意。
见必肃衣。
焚香啜茗。
坐语移时。
则且谈且送。
或闭户发箧。
出古人真迹。
对阅评品。
诗文皆不务蹈袭以为奇。
至论儒释之辩曰。
且各为其教。
又曰。
东鲁垂道。
西竺见性。
皆莫先于厚本
故虽离父母。
养生送死。
一务从厚
与兄弟极友。
爱抚诸侄。
教养兼至。
交四方宿儒名缁必以诚
未尝见惰容。
然非其人。
亦未尝与交此。
韩子谓墨名而儒行者也。
师期待既久。
倘以馀齿。
无负于斯世。
则亦无负于所知矣。
(何氏丛说云。
钱文通
小时即有文誉。
郡中有一僧。
善启
晓庵
有诗名能书。
乃十大高僧之流亚也。
永乐中召至京师
修大典。
后为僧官
住南禅。
周文襄公巡抚
甚重之。
每公事稍暇。
即往南禅。
启公谈语。
钱文通秀才
亦与启公交款。
一日学中散堂。
过谒启公
以蓝衫置栏栒上。
文襄适至。
屏当不及。
文襄问之。
启公因称文通之才。
文襄即请相见。
索其旧作。
观之。
大加赏识。
遂为相知○何氏言巡抚
是周。
钱自云是胡。
当是两时。
胡前而周后)。
东思忠明 1441 — 1485
维基
东思忠(1441年—1485年)字进伯号葵轩陕西西安府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
明正统六年辛酉生,弱冠为州学生,以《书经》中天顺六年(1462年)壬午乡试,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进士,授刑部河南司主事,后升任云南司员外郎郎中
十八年(1482年)七月升任四川按察司副使、整饬潘兵备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乙巳十一月八日卒于任内,享年四十五岁。
有《葵轩漫兴录》、《乐我轩稿》藏于家。
刘仁明 1464 — ?
维基
刘仁(1429年—?
年),字元善四川重庆合州人,民籍,治《易经》,年三十六岁中式天顺八年甲申科第三甲第六十三名进士
十一月初八日生,行一。
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九十一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十八名。
王三锡
维基
王三锡(1542年—?
年),字用怀号华峦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人,军籍,治《书经》。
十一月初八日生,行一,由县学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十九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三百二十九名。
年二十四岁中式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第三甲第二百六十三名进士
户部观政四十五年六月咸阳知县十一月洛川县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复除诸城县五年二月户部主事万历三年(1575年)十二月管粮郎中五年正月南昌知府八年十月福建运使十一年九月乾州知州十二年二月西安府同知十四年正月致仕。
任道学明 1555 — 1592
维基
任道学(1555年11月21日—1592年)又名任学道字用予号养吾忠斋四川重庆忠州人,民籍。
乙卯年十一月初八日生,行一,治《诗经》,由国子生中式丙子乡试四十名举人,年三十一岁中式万历十四年丙戌科会试九十六名,第三甲第二百五十六名进士
吏部观政
万历十六年戊子六月浙江归安县知县,卒于官。
严梦鸾
维基
严梦鸾(1601年11月8日17世纪),字翔紫北直隶永平府滦州人
严梦鸾万历四十年(1612年)顺天乡试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先在户部观政,后获授宝鸡知县,当时战事频仍,他以保障人民为己任,修缮器械、严密防禦,又捐出财产改建城池和村寨,清除弊害,整顿军民,流寇虽然出没无常也能有力剿灭,保全地方百姓性命。
万发祥明末清初 ? — 1646
维基
万发祥(17世纪—1646年11月8日),名养正字发祥,以字行,号瑞门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万发祥在十六岁时成县学生,博学而才高,有筹划国事的志气,父母去世后服阕才参加科考,得督学侯峒曾置于前列;崇祯十二年(1639年)马世奇主考江西乡试中举人同考官万载知县昌龄评其策论中有「忠肝义胆,可觇他日立朝」的句子。
次年(1640年)会试仅中副榜,回乡后条议解除马粮、折布等弊政,又让产给兄弟、建宗祠奉先祖先,事关名教都会发愤抗言;到十六年(1643年)再次参加会试得吏科都给事中吴麟徵提拔,殿试成二甲进士,馆选时由左都御史李邦华拣为庶吉士第五人,旋授翰林院编修
甲申之变后,万发祥发誓殉死,但服毒数次也不死,绝食数日又不死,得知马世奇吴麟徵殉难就前往哭丧,被大顺军队抓获;大顺朝廷打算授官给他,他坚持不接受,牛金星发怒裍夹他,晕倒复苏后再押赴西市,他也不为所动。
不久清兵攻至,他就往南方逃走投靠编修杨廷麟,每天素衣向北哭,哭到泪尽而刘血;广信举人刘日杲抱负忠愤,二人对哭,日杲为其写下《贞女歌》。
隆武帝福州即位,杨廷麟万元吉奉命守卫赣州万发祥兼任兵科给事中从守,清军包围围急,杨廷麟守大南门,他则守小南门。
十月三日城将破,他依然穿著甲胄督战,到天光时遭清军擒获,不屈身中三刀而死。
其弟万衍祥辑录遗文,入崇祀乡贤及忠孝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烈悯
季麒光
维基
季麒光字昭圣号蓉洲江南无锡县人清朝官员。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进士,榜姓郑,一说姓赵,其后复姓季。
内阁中书出知梅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清县台湾府诸罗县知县,于该年十一月初八12月13日)到任。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丁忧去职。
释兴祥清 1638 — 1721年十一月八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兴祥字桂昌
姓熊氏吉安人也。
母㝱老僧投锡,惊寤而生。
幼好静坐,性根不凡。
年近富强,父母并逝。
遂北游淮郡,剃度于菩提社隐名,受具于宝华山见月,寻依极乐湛一
荏苒十载,忽焉辞去,南参报恩大觉国师
凡名山大川,流览几遍。
或谓:“风尘奔走与匿迹潜修,两相县殊,不知道无不在,感无不通,动即静机,事为心印,其中真谛,非可泛测。
胸无蕴宰,故自去来,而不方物。
后还山,力般舟行百日,豁然超旷,会委逢源,不可埃岸。
适有不器禅士,来自都门,谓:“念佛不离参禅,参禅不碍持戒,百千三昧不出心地一法。
即恍然曰:“戒体圆明,德性空寂,反观本源,空性亦灭,了无持犯,是即心地法门。
若存一念见开知觉,便名破戒,况馀念耶?
”器与湛一,闻言首肯,默印心许,遂居首座
自是严究毗尼,精研广律,服勤十载。
甲子冬,湛一寂后,继主法席,四方缁流,喁然向化,日盈千指。
克己以廉,接物以宽,务持大体。
至于殿阁轮奂,田园增广,犹其馀也。
康熙六十年辛丑十一月八日示寂,寿八十四,坐夏四十七,传戒二十七期,塔于县北五
吕贤基清 1803 — 1853
维基
吕贤基(1803年—1853年)字羲音号鹤田安徽旌德人
吕贤基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迁任湖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
曾任崇实书院山长
咸丰元年(1851年)工部左侍郎
次年,兼署刑部左侍郎
太平军大举进军安徽李鸿章力劝吕贤基上奏在安徽举办团练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奉命赴安徽督办团练,以抗太平军五月命令孙家泰带勇二千赴凤阳会剿。
又赴舒城桐城劝募团练,“无兵无饷,赤手空拳”,李鸿章见情况危急,“乘马而逸”。
十月二十九日11月29日),太平军攻陷舒城吕贤基投水自尽,时人以为“其出治团练也,又无兵无食。
但提空名杀贼,以忠义激励乡人,欲以遏方张之寇,难矣。
然公所能自主者,一死报国耳”。
十一月初八12月8日)赠尚书衔谥文节
著有《吕文节公奏疏》2卷、《立诚轩诗》1卷。
李载熙
维基
李载熙广东嘉应人进士出身
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广东乡试第一名解元。
道光二十年(1840年),登庚子进士,改庶吉士
咸丰七年十一月初八左春坊左赞善调任广西学政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二1859年1月5日),病故。
释松园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松园姓朱氏高邮人
幼有疾,久不瘳。
医者视之皆颦蹙无方,谓已入膏盲不可治,将坐以待毙。
一夕梦神人语曰:“汝必出尘,祈佛庇荫,病始能愈。
”寤而发誓,遍告亲友,而疾果痊,乃依师普润出家,受具于八宝观音寺
后栖于城东蝗王祠,励志苦行,勤修净土,率众持名,至忘寝食。
一日宵小踰垣入至禅席傍,倾囊发箧,搜索一空。
松园方注想华池,若耳无闻目无见者。
侍者至前,始觉有盗,去已远矣,其精诚如此。
凡对人无他,但云:“死心念佛。
”缁白悉从化导。
同治戊辰仲冬示疾,前数日谓众曰:“吾将归去,汝等无忧恋,助我念佛可也。
”印于八日晡时端坐,喃喃诵佛而化
耀年
维基
耀年(1824年—1888年)字体尧号云舫诺敏氏,清朝官员,蒙古正黄旗人
咸丰五年顺天乡试中举。
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
光绪五年十二月一日1880年1月12日),由太仆寺卿迁任内阁学士
光绪六年六月二十四日1880年7月30日),改任镶黄旗蒙古副都统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1880年11月18日)调任兵部左侍郎
光绪七年十月十七日1881年11月8日),以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署任镶白旗护军统领
光绪八年六月三日1882年7月17日),调任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逝世。
李继熙现代
槟榔乐府·自序
槟榔屿是被称为东方的花园,南国的秀屿的。
在那里、有明媚的山水,有秀丽的佳人,有宜人的风光,有殊异的景物,更有文明人宣扬的教化,野蛮人遗留的习俗;我就像被遗忘似地羁留在那里,悠悠忽忽地消磨了十载的青春,在这段短短的生命历程中,我曾想把它保留一点痕迹,于是我便试用著中国固有的一种文学体裁——长短句,来抒写我的胸臆,纪述我的见闻,歌咏我的罗漫司的事情,摹绘我的少年漂泊的遭遇。
我为什么要利用这种落后的词体来描写呢?
第一自然是因为难除的积习在暗中作怪;第二却是因为要适应这处的中国化外的南洋环境。
固然我也晓得这时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我对于这种玩艺儿,一向就不曾努力过,只是随兴所至,信笔拈来,既不效法古,也不侈谈“解放”,但求“言之有物”,不是“无病呻吟”罢了。
收集在这里的词,统共有八十八阕,大抵都是在槟榔屿写成的,多少总带有南岛的色彩,异国的情调,所以把它名为“槟榔乐府”。
不知是因为自己过早的衰老呢?
还是在这大动荡的时代,不再是凭着个人奔放的热情去在爱和梦中讨生活的时候了呢?
对于这些词,自己重新读过,不禁已有淡漠与辽远之感。
现在结集刊行,也不过想藉此作一小结束,顺便并可呈献给屡次向我索阅词稿的朋友们。
二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南京
陈映真当代 1937年11月8日 — 2016年11月22日
简介
陈映真,男,1937年11月8日生, 2016年11月22日北京病逝。
知名作家。
原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湾省台北县莺歌镇人,祖籍福建省安溪县
1957年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英专(即今淡江大学)英语系,1961年毕业。
1959年陈映真以第一篇小说《面摊》进入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