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周端臣南宋
全宋诗
周端臣字彦良号葵窗(《诗家鼎脔》卷上),建业(今江苏南京)人。
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临安(《仆以绍熙壬子中夏二十有五日始跻风篁……》)。
后出仕,未十年而卒(释斯植《采芝集·挽周彦良》“白首功成未十年”)。
有《葵窗稿》,已佚。
江湖后集》卷三辑有其诗一卷。
 周端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后集》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林之骥明末
维基
林之骥字子千福建莆田县人,明末官员。
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福建乡试四十一名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癸未进士
崇祯十七年(1644年)直隶江阴县知县,不懂当地方言,众号「林木瓜」。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破南京,下薙发令,之骥哭庙,解印绶去,时五月二十五日
唐景崧晚清 1841 — 190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唐景崧 永清 1895年五月—1895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1—1903 【介绍】: 广西灌阳人字维卿
同治四年进士
中法战起,自请出关招刘永福,率景字军与之共败法军于宣光
战后,除台湾道,累擢至巡抚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日本,士绅拥之为总统,宣告自立。
日军攻基隆,微服遁归厦门
有《请缨日》。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林鹤年办理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维基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
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
同治年间进士入词林,改吏部主事
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予日本后,曾短暂出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
后因日本军队从澳底登陆,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携带银两逃回中国大陆。
谭维
维基
谭维(1492年—?
年),字元立四川潼川州蓬溪县人
五月二十五日生,行九,治《易经》,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三十七名举人,年四十七岁中式嘉靖十七年戊戌科会试中式第一百七十一名,第二甲第五十三名进士
户部主事
释法相中唐 753 — 841年2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俞
吴之长水人
七岁。
师使习诵法华。
仅三阅旬浃。
而通彻全部。
视诸儿卓异。
大历中
受具足戒。
京师安国寺
遂复该综毗尼部文。
十一载
而蔚有成绪。
及归。
从之学者如市。
郡太守奏置戒坛开元寺
就推
充寺纲管。
既临坛且为众依止。
恒施白衣归戒。
佩漉水囊。
所至辄用。
平生未尝畜长。
所坐之地。
每有乌栖止。
驱之不去。
会昌元年二月十日
告弟子清浚清高等曰。
吾其逝矣。
因累足右胁而卧。
众闻天乐昼鸣。
夕睹瑞光。
寿八十九。
腊六十九。
是年四月
迁龛塔于来苏之原。
后唐景福二年
其弟子。
义州刺史曹信。
大理司直吴方将重治其塔发之。
见遗骸若铜色。
舌若芙蓉。
齿全四十二。
香汤熏沐。
其年五月二十五日以葬焉。
释法相
姓俞氏
长水人也。
天宝中诞育为婴儿。
卓异。
七岁投师受经法。
三浃旬诵通法华全部。
弱冠往长安安国寺得满足戒。
即人历中也。
便于上京习毗尼道。
诸部同异无不该综。
涉十一载蔚成其业。
传法东归。
请学者如林。
吴郡太守奏。
开元寺戒坛
预临坛之选。
寻充依止。
兼众推为寺纲管。
恒施二众归戒。
行佩漉囊器不畜长每有鸟栖于座侧。
驰斥不去。
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时三刻。
告弟子清浚清高。
吾当灭矣。
俨然累足右胁而逝。
时众昼闻管弦清亮。
乃天乐也夕睹异光。
春秋八十九。
僧腊六十九。
四月迁塔于来苏乡之原。
白塔是也。
后弟子率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重修塔。
发之见遗骨若铜色。
不坏若芙蓉焉。
齿全四十二。
香汤沐之重葬盖。
景福二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二日也。
高弟子公静。
静弟子行蕴。
蕴弟子仁表。
表弟子玄杲。
杲本清白之僧也。
同鸿启重修灵光一寺。
为兵革残毁之后也。
杲公启公后偕隐天台习禅观。
次终于山。
焚之皆获舍利焉。
释祥晖清 1621 — 1672年五月二十五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祥晖字瑞林
姓孙氏天津人也。
方在娠时,母感异徵,私祷弥勒院得举子。
六岁随祖母王氏诣院礼佛,虽在龆龄,触事通晓。
近听梵音,辄形喜跃。
祖母知有宿根,不堕麈劳。
久之,入里之无量院,礼济舟薙染。
教习经论,髣如记忆。
年二十,诣宝华受具于定庵
三载安居,专精律部,研究止持。
壬午春,辞定南下,兼慕禅学。
历普陀、天童、育王、显圣诸刹,凡浙中名匠,莫不参谒。
闻济舟病,招之北还。
明年柏林遇独超,痛领钳锤,方得了悟
壬辰春,从檀波来瑞应,命掌监院
律法大弘,寺声复振,皆唱导之力也。
丙申,将登五台
口偈有云:“摩尼宝积光辉满,定向无人觅处逢。
”盖文理通彻,自成妙旨,非徒眈吟咏可以企及。
辛丑檀波寂灭,继主瑞应。
十载精勤,以律持躬,内外肃然。
康熙庚戌京师地震,殿宇倾颓,乃竭资修葺如故。
复构法云、金汤二宇。
壬子夏五月二十五日辛巳,示微疾,集聚诫曰:“尘劳幻影,推穷莫测。
稍涉安排,即成大错。
随缘所遇,莫生节目
谨持斯语,莫或怠息。
”言讫坐化。
春秋五十有二,腊二十有六,塔于都城德胜外古塔之右。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朱慈烺明末清初 1629年2月26日 — 164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朱慈烺 悼帝 义兴 1644年—1644年
维基
朱慈烺(1629年2月26日—1644年6月),中国明朝明思宗朱由检长子、母庄烈悯皇后周氏。
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1630年)封为皇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南京监国,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无结果。
朱慈烺下落后无定论。
一种说法认为,朱慈烺本拟送到朱纯臣家暂避,但北京内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
李自成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
后来李自成朱慈烺宋王
四月十二日5月17日),李自成率军前往山海关吴三桂作战,朱慈烺随行。
十四日5月19日),北京街头有人私自张贴告示,声称明朝气数未尽,约定在二十日(5月25日)拥立朱慈烺为帝,改元义兴元年
二十二日5月27日),李自成败退永平,与吴三桂议和,派遣明朝降臣王则尧、张若麟送朱慈烺吴三桂大营。
随后吴三桂太子为号召,声称要护送太子还京,移檄各地,并使用「义兴」年号。
三十日6月4日),李自成离开北京,逃往西安
五月一日6月5日),吴三桂带著太子手敕回到北京
次日(6月6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抵达北京
吴三桂希望立朱慈烺明帝,但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
吴三桂愤而挟持朱慈烺山西
另有说法认为朱慈烺为大顺军所杀。
此外,尚有人认为弘光元年(1645年)太子案中的朱慈烺是真的。
南明弘光年间追封为献悯太子鲁王监国元年谥为悼皇帝
丘逢甲晚清 1864年12月26日 — 1912年2月25日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
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
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
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
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
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
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
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
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
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
兹以陈炎正编《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庄诗草》〖王国璠据《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
1980年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广州中山大学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
〗,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
台湾苗栗县人
光绪十五年进士
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
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同治三年(1864年)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
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
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大将军李秉瑞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
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
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
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
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都督
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
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赵尔巽
维基
赵尔(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镶号次珊,一作次山晚号无补无补老人
清朝汉军正蓝旗人,祖籍登州蓬莱。
清末政治、军事人物,曾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东三省总督、清史馆馆长。
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讲武堂的创办人。
遗著有《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等。
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神山村北。
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1月,奉命护理山西巡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巡抚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内调署户部尚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复外调出任盛京将军
1906年1月1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奉天设商务总局,调查全省矿产及各项商业。
5月25日,清廷电饬袁世凯赵尔巽程德全等协力进剿马贼。
10月19日,清廷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奉省应办事宜为难,谕军机大臣等奉省所用人员,准其奏咨调往,所需款项随时咨商户部设法协济,并勉赵尔巽力任该职,所有练兵、理财以及农工商业,务当认真筹办。
1907年3月17日赵尔巽札行各州县,通谕民间禁止售地租地于外人。
4月11日盛京将军赵尔巽电告外务部:日本驻屯满洲军队,除铁岭奉天两处铁道守备队外,已全部退完。
5月3日,清廷以四川总督岑春煊邮传部尚书,裁缺盛京将军赵尔巽四川总督
5月9日,外务部电前盛京将军赵尔巽,日商私订开矿合同,应切实谕禁,并照会日领事声明不认。
5月17日赵尔巽电外务部,请照会日使,禁阻日人越界收取黄海、渤海山东沿海一带渔利。
后由赵尔巽赵尔丰代理四川总督
同年7月张之洞入京授军机大臣,乃以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主持创办湖北法政学堂。
11月13日湖广总督赵尔巽电请外务部力阻日人在汉口租界外购地。
1908年2月,复调任四川总督
1911年3月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
期间重用张作霖,任其为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
1912年1月30日赵尔巽致电袁世凯,要求袁世凯承认东三省的立法、人事、财政、军事的独立。
3月15日袁世凯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都督
民国成立后,隐居青岛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
初期经费充足,每月拨款10多万银元,最高者每月薪金600元。
赵尔巽做主,广聘人员。
清末耆儒通士,不少都进入史馆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财政维艰,馆中经费骤减10万银元。
史馆开支成为重大问题,编纂人员纷纷离去。
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
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参政,并被指定为临时参政院长
1926年赵尔巽靠个人关系向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等人募捐,方才勉强维持清史馆的运作。
民国十六年(1927年),《清史稿》勉强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宝铭清末至民国 1867 — 1936
维基
宝铭1867年6月26日—1936年8月22日同治六年五月廿五日未时康德三年七月初六日寅时),清朝远支宗室正蓝旗第四族溥字辈,清朝、满洲国政治人物,官至庆亲王内阁叙官局局长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授一品荫生,以员外郎签分理藩院候补。
十九年(1893年),中式癸巳恩科顺天乡试举人
二十一年(1895年),中式乙未科会试,殿试位列第三甲第四十五名同进士出身,仍以员外郎归班铨选,改分吏部候补。
二十七年(1901年),实授吏部员外郎,随后升郎中
三十年(1904年),以吏部郎中派充坐粮厅
三十一年(1905年),充吏部文选司掌印
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京察一等,奉旨以五品京堂调用。
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授吏部右丞
预备立宪,兼充宪政编查馆一等咨议官
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升调吏部左丞,后赏加二品衔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授内阁叙官局局长
辛未年(1931年),派充守护东陵大臣。
康德三年(1936年)七月初六日卒,年七十岁。
钱陈群清 1686 — 17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6—1774 【介绍】: 浙江嘉兴人字主敬号香树一号柘南居士
钱纶光子。
康熙六十年进士
编修
官至刑部右侍郎
深受乾隆帝知遇,进诗必赐和,与沈德潜并称为江南二老。
卒谥文端
有《香树斋诗文集》。
钱陈群字主敬一字集斋号香树又号柘南居士嘉兴人
康熙辛丑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加刑部尚书衔太子太傅
卒赠太傅谥文端
有《香树斋集》。
钱陈群(1685-1774)字主敬号香树嘉兴人
康熙末进士,雍乾时久直南书房充经筵讲官,官至刑部侍郎,以疾罢归,卒谥文瑞
诗风淳朴,著有《香树斋诗集》。
维基
钱陈群(1686年7月15日—1774年2月17日)字主敬号香树浙江嘉兴人
诗人,进士出身
钱镠第二十六世孙。
世居海盐半逻村,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其父钱纶光早卒。
母陈氏(即著名画家陈书)知书达礼,将他抚养长大。
康熙四十四年(1707年)圣祖南巡,钱陈群吴江迎驾,并献诗。
圣祖命其等待御驾回銮后召试,钱陈群因母病未能前往。
康熙六十年(1721年)钱陈群考中二甲十五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
历任顺天学政太仆寺卿、詹事内阁学士等职。
官至刑部左侍郎
乾隆十七年(1752),以病乞休。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正月初七日卒,朝廷追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端乾隆帝作《钱陈群故诗以志惜》,姚鼐撰《钱文端公墓志铭》。
根据清代档案文献,钱氏曾处理「匿名揭帖」相关案件。
《清史稿:列传九十二》卷305有传。
清高宗南巡、东巡,钱陈群多次迎驾,作许多恭贺御制诗的诗作。
大学士高斌尚书汪由敦交友,与大学士尹继善相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