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朱统鉓明末清初 1591 — 1644
维基
朱统鉓 (1591年10月28日—1644年2月20日)字章华号甓园明代宁藩瑞昌王府宗籍,瑞昌荣安王朱觐钖来孙,江西新建人,祖籍直隶凤阳封辅国中尉崇祯元年戊辰进士
明代第二位宗室进士
万历十九年辛卯九月十二日1591年10月28日)寅时生。
由廪生中式天启辛酉(1621年)三十四名举人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九十九名进士,考选庶吉士吏部以其宗室,不宜官禁近,改授中书舍人,告假三年,后入京具疏辨争,适周延儒新诏至统鉓乃其辛酉(天启元年)所录士也,奏复为馆员,六年癸酉翰林院检讨
历任右春坊右中允,充展书官,召对记注,编纂六曹章奏》,升右谕德经筵日讲,纂修《玉牒》、《大明会典》、《五经注书》。
崇祯八年(1635年)乙亥,册封襄藩。
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同考礼闱
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典试江南,升南京国子监祭酒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正月十三日2月20日)寅时卒,历年五十四。
礼部侍郎谥文恪
其三弟朱统鎾和五弟朱统金厂鬒均为举人出身。
僧印宗初唐 627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713 【介绍】: 唐僧。
吴郡人俗姓印
通经典,精《涅槃经》。
高宗咸亨间蕲春东山弘忍大师咨受禅法,复于番禺慧能禅师,后还乡里。
有《心要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吴郡印氏。
母镏始娠。
其邻人咸梦。
一端雅沙门
徐步入其舍。
镏亦自梦。
或求为其子。
陈让再三不止。
他夕父又梦。
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于镏氏者。
于是镏氏。
食遇荤。
膻辄厌弃。
逮生即使事佛。
无靳惜意。
稍长依宿德习经论。
尤精涅槃。
咸亨元年
阐导京辇盛甚。
上元中诏入居大爱敬寺
辞不赴。
乃就蕲之东山
咨受忍大师禅法。
复尝于番禺
慧能禅师问答。
深明心要。
久之还乡里。
刺史王胄
请置戒坛
度人可千数。
因诏江东诸寺院。
置坛度人如之。
后诏入内。
造慈氏大像。
著心要集。
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法者。
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终。
年八十七。
释印宗
姓印氏
吴郡人也。
母刘氏始娠。
邻家咸见一沙门端雅徐步入印舍。
白刘曰愿为子焉。
母梦同此。
再三陈让不克。
父梦有馈栴檀香木童子。
跪授付刘。
刘顿厌荤膻。
俗间食味隔在唇吻之外。
及生而长。
从师诵通经典。
末最精讲者涅槃经。
咸亨元年在京都盛扬道化。
上元中敕入大爱敬寺居。
辞不赴请。
蕲春东山忍大师咨受禅法。
复于番禺慧能禅师
问答之间深诣玄理还乡地。
刺史王胄礼重殊伦。
请置戒坛
命宗度人。
可数千百。
续敕召入内。
乃造慈氏大像。
所著心要集。
起梁至唐。
天下诸达者语言总录焉。
又奉敕江东诸寺院天柱报恩各置戒坛度人。
又纂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
重结集之。
手笔逾高著述流布。
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终。
嘱循轮王法葬之。
年八十七。
会稽王师乾立塔铭焉。
王肯堂明 1549 — 1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9—1613 【介绍】: 镇江府金坛人字宇泰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检讨
倭寇犯朝鲜,疏陈十议,愿假御史衔练兵海上,未果,引疾归。
吏部侍郎荐补南京行人司副,官至福建参政
好读书,尤精于医,著有《證治准绳》、《郁罔斋笔麈》,并辑《古今医统正脉全集》。
维基
王肯堂(1555年9月18日—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直隶金坛(今属江苏)人,明朝医学家、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同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十九年(1591年)八月检讨次年,丰臣秀吉攻陷朝鲜兵部尚书石星仓皇募兵,王肯堂对其募兵而不练兵有意见,上疏陈十议,自请担任御史练兵海上,疏留中,愤而引疾告归。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京察,以其为王锡爵亲党为由,评为“浮躁”。
万历三十一年正月初十日1603年2月20日)又以此为由,谪王肯堂浙江海盐县县丞,人们多认为王肯堂是被冤枉的,大多对其持同情的态度,万历三十三年九月十四日1605年10月25日)再贬王肯堂秀水县县丞次年,因吏部侍郎杨时乔举荐,补南京行人司司副,累升南京礼部郎中,官至福建布政司参议
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
百龄清 1748 — 1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8—1816 【介绍】: 汉军正黄旗人本姓张字子颐号菊溪
乾隆三十七年进士
嘉庆间累官两广总督
招降海盗张保仔部万余人。
旋调两江总督,治河五年,略见成效。
卒谥文敏
有《除邪纪略》、《守意龛集》。
百龄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旗人
乾隆壬辰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封三等男
谥文敏
有《守意龛集》。
维基
百龄(1748年—1816年百龄),张姓字子颐号菊溪,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籍河北承德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历任湖广、两广、两江总督,授三等男爵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举人(时隶内务府正黄旗包衣戴保住佐领下),三十七年壬辰(1772)进士四十二年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提调
曾任内务府镶黄旗第二参领第五管领(据《钦定八旗通志》)。
乾隆四十二年(1777)顺天乡试同考官
乾隆朝,受掌院阿桂看重,督山西学政,改御史,历奉天顺天府,后被罢官,闲职十余年。
嘉庆四年(1799)奉天府丞兼学政
嘉庆五年,浙江按察使
六年贵州布政使,护理贵州巡抚
嘉庆八年九月十四,由云南布政使升任广西巡抚
嘉庆九年十一月二十九1804年12月30日),同广东巡抚互调。
不久,擢湖广总督,后被两广总督那彦成大学士阿桂孙)疏劾,罢职,迁实录馆。
福建汀漳龙道,擢湖南按察使,调江苏,以病归。
病痊,授鸿胪寺卿,历山东按察使,擢山东巡抚(据《清史稿》)。
嘉庆十四年(即1809年2月20日1811年2月16日),奉旨接替永保担任两广总督,期间以武力和诱降结合的手段,瓦解了张保仔等海盗,授太子少保,赐双眼花翎,予轻车都尉世职;十四年5月7日巡视澳门十四年两广总督百龄奏折中附有《澳门图说》;十四年6月2日,制定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
嘉庆十六年,任刑部尚书(满)、都察院左都御史(满),兼都统
嘉庆十六年至廿一年,任两江总督
在两江总督任上,积极治理河道,十八年协办大学士
嘉庆二十年,镇压秘密会首领方荣升,封三等男爵,兼署安徽巡抚
嘉庆二十一年,卒于江宁,赐祭葬,谥文敏
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卷343、《承德府志:人物》卷37有传。
任《四库全书》翰林院提调官
有《守意龛诗钞》6卷(嘉庆16年刻本);其孙儿玉年重辑,收二千余诗,成《守意龛诗集》28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读书乐堂刻本),外孙毓泰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恩科进士松龄 (乾隆进士)(又嵩)作序。
曾游访桃源县桃花源,作石刻诗《过秦人洞石刻》(嵌入八角亭壁间)(载道光四年桃源县志》卷14)。
书写黄鹤楼上的“三月楚治”匾。
为纪念百龄两广总督任上平定海盗的功绩,宫廷画师袁瑛绘制了《平海还朝图》手卷(1811),进士伊秉绶题签,进士曾燠等跋。
洪汉明 1441 — 1500
维基
洪汉(1441年—1500年)字天章号云庵山东济南府章丘县人,民籍,治《易经》。
二月二十日生,行二,由国子生中式山东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二十一名。
年三十二岁中式成化八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四十六名进士
工部主事,历任四川布政使陕西布政使
弘治年间,担任大同巡抚,因抵禦蒙古势利而被罢免。
沈蓝田清末民国初 1853 — 1918
全台诗
沈蓝田(1853~1918)字相其,世居基隆玉田街。
少而颖异,及长好读书,惜屡试不售,乃于乡梓设帐授徒。
光绪十年(1884),法人犯基隆,沈氏投笔从军,由百夫长累进千夫长,叙军功五品衔,赏戴蓝翎。
未几,和议告成,复以讲学为业。
后因基隆海防同知梁纯夫爱其才,擢为清赋局委员,旋任崇基书院董事,以育才为乐,名重一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瀛社代表谢雪渔吊词」,1918年10月23日,第六版。
〗。
光绪廿年(1894),甲午战争事起,沈蓝田参与基隆地区保甲事务,迨马关和约签订,知事不可为,遂挈眷内渡。
岛局势稍定后,令子嗣沈连浦先行返乡。
明治三十一年(1898)因在闽生活不易,加上思乡情切,乃由其子沈连浦向日本政府申请护照〖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游子思乡」,1898年11月27日,第六版。
〗,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返乡定居〖据沈相其〈还乡有感〉一诗(《台湾日日新报》,1904年2月20日,第一版)云「九岁归来百感生」,可知沈氏1904年初左右返
〗。
后,假基隆城隍庙左室为私塾,栽培子弟众多〖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里巷琐闻」栏,私塾状况,1908年7月26日,第七版。
〗。
晚年加入北「瀛社」。
大正七年(1918)辞世,享年六十六。
〖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编辑剩录(十月五日)」,1918年10月6日,第六版。
沈蓝田诗作,大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另有部分诗作散见于《网溪诗集》、《鸟松阁唱和集》、《环镜楼唱和集》等合集中。
僧智文陈朝 509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99 【介绍】: 南朝陈僧。
丹阳人俗姓陶
专攻律学,住扬都奉诚寺。
陈宣帝时敕受大律都,僧尼从之受戒者达三千余众。
著有《律义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
丹阳人
齐中书阮韬女。
文始在娠。
梦梵僧以松枝授之曰。
与汝子男。
为麈尾。
及生。
骨气视他有异。
年十五。
宝田寺沙门智成
受具之后。
即依奉诚僧辩
学十诵。
复归大明彖公下。
通练诸部。
梁大同七年
诏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以灵味瓦棺等寺奏请也。
陈郡殷钧为檀越。
听众二百。
成规肃然。
属梁季。
祸难荐作。
乃避地闽中
僧宗法准皆执卷请益。
真谛三藏亦同止晋安
故讲译交会。
而法门增气矣。
屠沽变业。
渔猎革心。
内众资身之具。
于是备焉。
逮陈氏有国。
徒侣益进。
宣帝尝用兵淮淝。
诏僧尼餫饟。
以纾民力。
因谏曰。
君子以礼义为国。
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
岂礼义哉。
且启敌人觊觎之心。
陛下今日宁欲以效宇文之酷乎。
宇文之废灭三宝。
是自废灭也。
祚促禄穷。
行当见之。
乃停罢前诏。
尚书令济阳江总尤忻慕。
阅旬日辄造房访道。
隋兴宪章颓弛。
仍赖文以振励云。
玺书为褒勉。
前后州将皆尊仰。
年德。
脩敬罔怠。
柱国武山郭衍
每躬𢹂妻子。
诣寺斋会。
请敷畅。
负笈来受。
动盈千数。
开皇十九年。
二月二十日。
终。
于所住寺。
寿九十一。
窆寺之南山东垄。
直辩律师墓。
平生讲十诵。
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
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
各有差。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弟子得戒者。
三千馀人。
得法者则道志法成为拔萃。
梦。
钓海获二大鱼。
心独异之。
以询建初琼上人。
琼曰斯吉兆也。
后必有二龙。
传公业者。
志才解优美。
太尉晋王礼敬之。
待为家僧。
仁寿间
慧日道场释法论
为文树碑。
以表其墓。
释智文
姓陶
丹阳人
齐中书完韬女也。
怀文之始梦睹梵僧。
松枝而授曰。
尔后诞男与为麈尾。
及文生也卓异恒伦。
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
以为师傅。
既受具后专讲玄津。
以戒足分为五乘。
律检开成七众。
岂止通衢生死。
亦乃组辔道场。
义须先精方符佛意。
奉诚僧辩
威德冠众解行高物。
传业之盛独步江表。
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
文初依学。
后归彖下。
十诵诸部罔弗通练。
梁大同七年
灵味凡官诸寺启敕。
光业寺
首开律藏。
陈郡殷均为之檀越。
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
属梁末祸难。
乃避地于闽下。
复光岭表。
僧宗法准。
知名后进。
皆执卷请益。
又与真谛同止晋安
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
边俗信心于斯风革。
酒家毁其柞器。
渔者焚其罟网。
僧尼什物于是备焉。
有陈驭宇江海廓清。
讲授门徒弥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准淝。
一战不功千金日丧。
转输运力遂倩众僧。
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
乃格词曰。
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
君子为国必在礼义。
岂宜以胜福田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敌轻汉。
亦恐致罪尤
有敕许焉。
事即停寝。
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
理众摈罚咸符时要。
尚书令济阳江总
𡺍道造房无爽旬月。
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
法位宜升众望悦矣。
大隋革运别降纶言。
既屏僧司宪章律府。
大军之后荆棘攸生。
十滥六群滋彰江表。
又案法澄剪。
寻得无声
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
稊莠绝青田之秽矣。
前后州将
甫及下车。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国武山郭衍
祇敬倍常。
躬携妻子到寺檀舍。
盛设法斋请敷律题。
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
听侣千馀罔不嗟服。
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迁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东垄。
律师墓相望。
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
戒品圆净处断明白。
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
众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旧趾。
讲十诵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学门传贵以为口实。
僧尼从受戒者三千馀人。
学士分讲者。
则宝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觉等。
惟道志法成。
双美竹箭拥徒建业
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
心甚异之。
及于东安寺讲。
麈尾才振两峰俱落。
怪其事。
以询建初琼上。
乃曰。
斯告之先见。
必有二龙传公讲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优。
大尉晋王
家僧礼待。
以仁寿之岁。
志为树碑内。
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释妙崧南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同时少林妙崧者,建宁徐氏子,首参育王佛照光有省。
元嘉定三年,以尚书省牒四至,出主净慈,未几谢去。
后十二年辛巳,复以净慈虚席,诏住持,凡二十年前后,建置闳胜甲于湖山,都人骇叹谓出神力。
嘉定十四年,以千秋节召入内廷,奏对称旨,赐号“佛行”,并紫方袍。
后复被旨迁主径山二月二十日,奄然坐化。
僧庆诸唐 807 — 8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8 【介绍】: 即石霜
唐僧。
庐陵新淦人俗姓陈
年十三出家,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就东洛学律。
避世混俗于长沙,至石霜山,人莫能识。
后与禅侣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
游学者寻见之,号哭扣击,交请不出。
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亦长坐不卧,屹若椔杌,时人谓之石霜枯木众。
禅师名庆诸
庐陵新淦陈氏子也。
生而神俊。
标致闲暇。
年十三。
独游南昌
西山
往游览忘返。
沙门绍銮与语奇之。
谓人曰。
此儿自奋如此。
他日未易量也。
容纳之。
事之。
十年如一日。
乃剃发。
嵩岳受具。
洛下毗尼之学盛。
睨视讲席。
良久而去。
有劝之者。
不答。
闻湘中有南宗法道。
往造大沩。
祐禅师
席下万指。
愿籍名役作。
勤劳杵臼间甚久。
见之簸处曰。
檀信物不可抛撒。
曰不敢。
俯拾得一粒曰。
此非抛撒者耶。
拟对之。
曰。
勿轻此一粒。
百千粒从此粒生。
曰即如是。
此粒从何生乎。
为大笑。
明日升座曰。
大众米里有虫。
疑终不决。
至道吾智禅师所依止。
问曰。
和尚百年后。
有人问极则事。
如何向伊道。
智唤沙弥
沙弥至。
智曰添净瓶水著。
却问曰。
汝适何所问。
理前语。
智即起去。
于是悟其旨。
时方为二僧。
去隐于浏阳之陶家坊。
人无知者。
有僧自洞山来。
问。
价公比有何言句。
洞山曰。
初秋夏末
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然对之者。
多不契。
曰。
何不道。
出门便是草。
洞山旋闻其语。
惊曰。
浏阳乃有古佛耶。
自是僧多往依之。
乃住成法席。
号霜华山
山去道吾密迩。
智公将化。
为正传。
弃其众从
迎居正寝。
智行必掖。
坐必侍。
智殁时。
众已辐凑如云。
谓众曰。
一代时教。
整理时人手脚。
凡有其由。
皆落在今时。
直至法身非身。
名为极致。
而我辈沙门
全无肯路。
若分即差。
不分即坐著泥水。
但由心意。
妄说见闻。
僧问。
如何是西来意。
曰空中一片石
僧礼拜。
曰会么。
曰不会。
曰。
赖汝不会。
汝若会打破汝头。
坐室中。
僧窗外问。
咫尺之间。
为什么不见师颜。
曰。
我道遍界不曾藏。
僧至雪峰
举似存禅师而曰。
石霜意旨如何。
存公曰。
什么处不是石霜
后传此语至
笑曰。
老汉有什么死急。
不出霜华二十年。
学者刻意。
师慕至堂中。
有不卧。
屹然枯株者。
天下谓之枯木众。
唐僖宗闻其名。
遣使赍赐紫伽梨。
不受。
光启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己亥
安坐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
坐五十有九夏。
葬全身于寺之西北隅
谥普会
塔曰无相。
有得法上首两人。
龙湖闻禅师
九峰乾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庐陵新涂玉笥乡之陈氏。
祖考皆有隐德。
年十三。
礼绍銮禅师豫章西山剃落。
年二十三。
嵩山受具戒。
习毗尼。
既而抵大沩山
作米头。
以究心学。
一日在寮内筛米次。
沩山云。
施主物莫抛撒。
云。
不抛撒。
沩于地上拾得一粒。
举起云。
又道不抛撒。
云。
一粒子不多。
沩云。
须知千粒万粒。
从者一粒生。
云。
千粒万粒。
从者一粒生。
未审者一粒。
从什么处生。
沩山笑归方丈。
至晚上堂云。
大众米里有虫。
后参道吾问云。
如何是触目菩提。
吾唤沙弥
沙弥应诺。
吾云添净瓶水著。
吾却问
汝适来问什么。
欲举前问。
吾便起去。
有省。
后出世石霜
上堂云。
法身非身。
此是教家极则。
祖师门下。
全无肯路。
但由心意。
妄说见闻。
尽落今时窠臼。
汝等人还委悉么。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云。
空中一片石
僧礼拜。
云会么。
僧云不会。
云。
赖汝不会。
汝若会。
即打破汝头。
道吾以见处深类己。
乃躬至石霜就养。
洞山示寂。
四方学者无所归宿。
而卒于诸是赖。
如是二十年。
堂中老宿长坐不卧。
屹若椔杌。
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
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乙亥
示疾终。
享龄八十二。
受腊五十九。
三月十五日
葬于寺之西北隅
谥普会
塔号法相。
释庆诸
俗姓陈
庐陵新淦玉笥乡人也。
乃祖厥考咸不为吏。
清言放荡焉。
始十三礼绍銮禅翁为师。
于洪井西山剃䰂。
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便就东洛学毗耶。
既知听制。
终谓渐宗。
回抵南岳入大沩山
次届云岩遇道吾。
垂问知意方为二夏之僧。
石霜山便议终焉之志。
道吾躬至石霜山日勤执侍往还问答。
语在别录。
貌古气真世无能识。
洞山新灭。
俄为远方禅侣围绕。
因入深山无人之境。
结茅宴坐。
时众追寻。
倏有见者皆号哭交请出为吾曹。
将安往。
由是晨夕被游学者扣击。
可无希声以应之乎。
如是二十年间。
堂中老宿长坐不卧。
屹若椔杌。
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
南方谓之丛林者。
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
为四方清则者无出其右。
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己亥示疾终于山院。
享龄八十二。
僧腊五十九。
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隅二百许步。
门弟子等结坟塔作螺髻形。
夏四月一日广化寺释子处讷。
追慕往德恐遗美声。
南岳玄泰纂录言行。
方弟子分行其道焉。
敕谥普会大师
塔曰法相。
侯恩济
维基
侯恩济(1829年3月24日—?
年),字汝舟号矩川巨川),又号晴帆,行二。
四川省顺庆府营山县城北石山铺人,道光九年二月二十日1829年3月24日)生,咸丰五年(1855年)乙卯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三甲第179名进士